卫星运行时间 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能结合详细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⑵探索两、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⑶激发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兴趣,树立学生计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和需要处理连续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习题同学们,今天教师要教你们认识一种你们从没接触过的东西——人造地球卫星。

知道它的用途吗?我们无论是打电话、看卫星电视、还是GPS定位都离不开人造卫星。

它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是不可估计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卫星运行时间。

(板书:卫星运行时间)师:(显示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时间)大家把黑板上这句话读一遍,将得到的数学信息记下。

【设计用意】计算教学源于生活的需要,我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习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那么2圈呢?5圈呢?可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告诉教师?师:看来同学们三年级的乘法学的非常棒。

我也知道2圈、5圈肯定是难不住你们的。

那么假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0圈,你们会吗?(请同学起来答复)师:同学们,我们没有学过两位乘三位数的乘法,xxx能现在做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非常的棒。

师:既然这个简略的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算式没有难倒你们,那么就来个难的吧。

(多媒体显示问习题)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谁会列式?(114×21= )你能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积大概是多少吗?(预设1)我把114看作110,把21看作20,110×20=22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200。

(预设2)我把114看作100,把21看作20,100×20=2000,所以114×21大约等于2000。

师:通过同学们估算的答案,我们知道估算就是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因数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得出的答案。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3. 实际生活中的卫星运行时间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提问:什么是卫星?卫星是如何围绕地球运行的?(3)引出课题:卫星运行时间。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卫星围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2)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3)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应用(1)出示实例:我国发射的某颗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时间为90分钟,求该卫星的平均运行速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3)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计算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3. 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发射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的运行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用具:计算器、时间单位换算表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和实例,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3.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4. 实际案例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通信、导航等方面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卫星运行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等知识点的介绍。

2. 案例材料:关于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分组讨论材料: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在通信、导航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卫星运行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卫星轨道、卫星发射等。

2. 卫星运行时间在实际应用中的其他案例,如地球观测、天气预报等。

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2. 书籍资料: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专业书籍、教材等。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卫星运行时间时,尽量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三、教学重点1. 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2.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及意义四、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速度的计算2.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时间和速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果,让学生了解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速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卫星运行时间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资料,了解国家科技进步的历程。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卫星运行的时间和速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实际。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卫星运行时间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掌握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卫星发射和运行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时间单位的概念,介绍时、分、秒的换算关系。

2.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卫星运行时间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时间单位换算和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重要性。

2. 提问:卫星运行时间计算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卫星运行时间计算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和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计算练习中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竖式计算(2)查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有关知识(3)预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教学课题1、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要求学生在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基础上,探索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知识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原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循序渐进,结构安排独具匠心。

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类比、激趣、知识迁移等方法,首先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顺理成章地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乘法教学上来,再由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旧知的类比和知识的迁移,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最后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列竖式计算54×12 27×492、估算98×34 21×753、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师生共研,探索新知1、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知识,【百度搜索】/GB/historic/0424/1312.html 这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情景图和文字描述,让学生起来读一读,了解有关知识。

3、强调“地球一周114分钟”4、提问:绕5圈需要多少时间?学生解答:114×5×570(分钟)5、接着提问:绕10圈需要多少时间?20圈呢?抽学生解答:114×10=1140(分钟) 114×20=2280(分钟) 6、紧接着提问: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1)学生列式:114×21(2)谁能估算114×21是多少?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卫星运行时间》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物理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知道卫星运行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3.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卫星运行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卫星运行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介绍卫星的定义、分类和运行特点。

3.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讲解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卫星运行的轨迹。

4.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化复杂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量和难度,避免过多过难的题目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卫星运行的视频资料2. 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影响的图片3. 物理公式和相关图表4.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5. 投影仪或白板七、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2. 理解地球引力对卫星运行的影响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卫星运行的规律。

认识卫星轨道运行周期——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认识卫星轨道运行周期——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认识卫星轨道运行周期——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卫星轨道运行的基本原理2.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3.了解卫星在地球上的运动轨迹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2.了解如何计算卫星运行时间三、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的是卫星轨道运行周期,卫星经常会被使用在通讯、气象、导航等方面,掌握卫星运行的原理和周期对我们深入了解卫星的应用提供基础。

2.知识点讲解卫星轨道的基本原理卫星是绕着地球运行的人造物体,它们使用地球引力将其保持在轨道上。

在轨道上,卫星和地球的万有引力(重力)相互作用,提供了卫星所需的向心力,这使得卫星绕地球运动。

要将轨道维持在卫星轨道上,需要持续施加向心力。

如果卫星的速度太慢,就无法维持在轨道上;如果卫星的速度太快,它将脱离轨道并向地球坠落。

卫星的周期卫星绕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称为其周期。

卫星的周期取决于它绕地球的距离和速度。

更进一步讲,当一个卫星的轨道半径变小或速度变快时,它的周期将减少。

卫星的平均运行时间卫星的平均运行时间是一段时间内,卫星在它的轨道上经过的时间。

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得到平均运行时间。

以低地球轨道(LEO)卫星为例,假设卫星轨道高度为500千米(310英里),它的平均速度为每秒绕地1777公里(1101英里),因此它的周期是90分钟。

那么在一个周期内,卫星绕地球运动了一圈,也即大约5552公里(3445英里),它在轨道上的实际时间(平均运行时间)为90分钟。

卫星的运动轨迹卫星在地球上的运动轨迹是类似于椭圆的轨迹。

地球的引力场越靠近卫星,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

轨道在地球较远的部分下行得较慢,而在地球更近的部分下行得更快,并且在地球的近地点上,速度最快。

这些速度变化的作用使卫星绕地球运动,这导致它们经历相对于地球的不同气象和环境条件。

3.案例分析假设我们要计算一个高地球轨道(HEO)卫星的平均运行时间,它的轨道半径为36000千米(22369英里),速度为每秒绕地6.9千米(4.3英里),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它的平均运行时间呢?高地球轨道的周期= 2 * π * R / V其中,R是卫星轨道半径,V是卫星平均速度。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使学生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卫星运行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卫星运行和天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中关于卫星运行的章节,介绍了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提供了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和实例。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卫星运行和天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卫星运行的实例,了解卫星运行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示范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4.2 教学手段: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运行的实例和计算方法。

练习题:提供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和解答。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卫星运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问题。

5.2 讲解与示范:讲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示范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5.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练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疑问。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卫星运行相关的天文知识,如地球轨道、卫星轨道等。

介绍卫星运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教案题目:《卫星运行时间》教案目标:1.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学习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卫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运用公式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黑板、彩笔等;教学材料:教案、课件、卫星资料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Step1. 导入新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卫星的基本概念;2. 询问学生以前听说过卫星吗?卫星有什么作用?3.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卫星的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

Step2. 学习计算公式(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卫星的轨道图,让学生了解卫星的运行原理;2. 分别讲解卫星的运行周期、运行速度;3. 讲解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公式:运行时间 = 运行周期/2;4.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

Step3. 练习和巩固(20分钟)1.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计算公式;2.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范,标注单位;3. 检查练习的结果,让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

Step4. 拓展探究(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卫星的运行时间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 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卫星的理解,可以借助PPT或其他方式;3. 老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进行讲解和补充。

Step5. 总结归纳(5分钟)1. 总结卫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强调卫星的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 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卫星的应用,扩大了解卫星的范围。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同时了解了卫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多角度解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知识点。

第三单元 卫星运行时间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 卫星运行时间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课件、视频、卫星运行时间相关数据。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提出问题: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卫星运行时间。

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卫星运行轨迹,探讨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卫星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长度÷ 卫星速度。

(3)讲解卫星轨道长度和卫星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获取相关数据。

3. 实践应用(1)出示题目:计算我国某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4. 总结提升(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5. 课后作业(1)计算一颗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并注明数据来源。

(2)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5篇《卫星运行时间》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课前孩子们已经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基础,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抽象出乘法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是教材的主要思路。

教材一开始,首先出示“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图,提供数学信息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计算问题,在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类比推理尝试解答,概括方法步骤,感悟算法的多样性,最后全班交流,体会结果的一致性。

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估算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乐于表达以及参与学习活动。

2.知识链接本课是本册三位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已有充分的乘法竖式计算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同时这节课也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和自主迁移方法笔算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

3.学习困难本课涉及到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步骤过程复杂,在竖式计算时,对于理解数位如何对齐可能存在困难。

4.教学策略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准则,结合具体情境和探究交流,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形式,逐步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活动中,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目标1.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2.通过对卫星运行知识的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的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卫星运行时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航天事业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运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影响因素。

3.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不同卫星的运行时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计算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操作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我国主流的卫星运行时间教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6.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航天事业资料,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6.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等教学工具,为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提供支持。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3.1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 实际应用:计算我国卫星运行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时间单位换算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航天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① 定义:卫星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② 单位:小时、分钟、秒(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① 公式:运行时间 = 卫星轨道周期× 24小时② 实例讲解:以我国某卫星为例,计算其运行时间。

(3)实际应用① 让学生计算我国其他卫星的运行时间。

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精度?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54页的练习题。

(2)让学生计算其他国家的卫星运行时间,并进行比较。

4.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P54页的练习题。

2. 搜集我国卫星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运行时间及特点。

3. 思考如何提高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精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学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这个细节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否掌握这个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环节上多花时间,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案背景:一课时的小学数学教案。

学生在课前要准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3-P34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时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除以一位的作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

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此教学过程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知识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原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循序渐进。

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类比、激趣、知识迁移等方法,首先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顺理成章地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乘法教学上来,再由我国航天事业上取得新进展热点话题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旧知的类比和知识的迁移,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最后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口算①25×4 ② 5×16 ③ 51×4 ④ 20×14⑤ 40×9 ⑥ 17×6 ⑦ 28×3 ⑧ 52×5二、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今年6月我国的航天员们完成了神九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

你们长大了想成为景海鹏叔叔、刘旺叔叔、刘洋阿姨这样的人吗?成为航天小勇士,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探究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探究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探究卫星在军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教学目标1.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了解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3.培养学生钻研科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深入了解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

五、教学内容1.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卫星运行时间是指卫星从出发点到达目标点所需的时间。

卫星运行时间计算涉及到卫星的轨道参数、地球的尺寸以及重力加速度等因素。

其计算方法为:卫星运行时间 = 地球周长 / 卫星轨道速度其中,地球周长为2πR,其中R为地球半径,约为6,378千米;卫星轨道速度根据卫星轨道的高度而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位于高度为600公里的卫星来说,其轨道速度为约7.55千米/秒,则其运行时间为:卫星运行时间= 2πR / 7.55 ≈ 5,708秒(约为1.59小时)2.卫星在军事领域的应用(1)侦察和监视卫星可以利用遥感和侦察设备进行实时监视和情报搜集,从而为军事情报收集提供数据来源。

这种数据来源不受地理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且可以实现对靠近敌方或难以到达区域的侦察。

(2)导航和通讯卫星定位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卫星通讯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信息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与手机通讯相似的功能。

(3)导弹攻击和控制卫星技术可以用来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和打击。

同时,卫星数据传输技术可以用来实现导弹的远程操控和实时监视。

(4)天气预报和气象探测卫星可以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探测,以支持军事行动的决策。

卫星可以监测气候变化、气温变化和气象特征,并及时提供相应的气象预报数据。

(5)空中作战和航空安全卫星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反潜机等战机的实时监控和指挥,提高对空中目标的跟踪能力。

同时,卫星技术可以实现对飞行航线的规划和航空器气象信息的实时获取,为航空安全提供支持。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卫星是人类利用科技手段进入了太空,实现了地球的宏观观察和探索,卫星运行的时间是人们在开展宇航科学和技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卫星的运行时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编写一份卫星运行时间的教案。

第一步:制定实验目标卫星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都是由它的轨道半径所决定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情况,了解卫星运行的时间和轨道半径的关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步:选取实验器材为了进行本次实验,需要准备卫星副本、轨道板、计时器和测量工具等实验器材。

需要先将卫星副本放在轨道板上,给它施加一个初始的冲量,使它开始沿着轨道运动。

在卫星沿着轨道运行的过程中,需要用计时器进行时间的测量,并使用测量工具计算卫星的半径。

第三步:实验过程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给卫星施加初始冲量,让它开始沿着轨道运动。

2、使用计时器进行时间的测量,并记录每个时刻的时间数据。

3、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卫星的轨道半径。

4、分析数据,并计算出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

第四步:实验过程提醒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顺利地达到实验目标,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卫星副本需要放在轨道板上,并施加一个初始的冲量,才能保证它沿着轨道运动。

2、使用计时器时需要注意读取精确的时间数据,可以多次测量重复使用,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3、测量工具需要选用精确可靠的工具,并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

4、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计算和比较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第五步:实验总结为了让学生在实验后更好地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实验后进行总结。

可以让学生分享实验中的感受和困难,总结实验的流程和结果,强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并加深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认识。

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验是宇航科学和技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知识,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卫星运行轨迹来推断卫星的运行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计算卫星的运行周期。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与同学一起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观察和计算。

教学重点:1. 卫星运行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2. 卫星运行轨迹的观察和分析。

3. 卫星运行周期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卫星运行轨迹的观察和分析。

2. 卫星运行周期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卫星运行知识资料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卫星运行的工具,如望远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卫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卫星运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卫星为什么会围绕地球运行,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二、探究卫星运行时间(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卫星运行轨迹,让学生发现卫星运行一圈的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周期与卫星运行周期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

三、计算卫星运行周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计算卫星的运行周期,如卫星运行速度、卫星运行距离等。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计算卫星运行周期的具体步骤,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实践观察(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卫星运行时间的观察,每组选择一个卫星进行观察。

2. 学生运用望远镜等工具观察卫星运行轨迹,记录卫星运行一圈的时间。

3.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计算卫星的运行周期,并与地球自转周期进行比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卫星运行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以及计算卫星运行周期的方法。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在观察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四上数学《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培养估算的习惯;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能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能正确计算;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2013年6月20日宇航员王亚平天宫授课场景图片。

“去年六月,神舟十号飞船上,宇航员太空授课,除了表演多个太空实验外,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太空故事”(课件出示《太空故事》)。

“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故事说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的情况。

从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发言,并课件补色突出关键句)
“其实,从发射成功到退役收回这个时间段内,卫星会不停地绕地球运行,根据刚才的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学生发言后板书算式:114×3 114×9 114×17,遇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就当场让学生口算)
“那么问题来了,卫星绕地球12圈、25圈138圈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今天我们就通过其中一个例子‘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来研究卫星运行时间”(板书课题:卫星运行时间)学生读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读题后列出算式:114×21)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积的范围。

“当我们不需要知道算式的精确结果时可以怎样算?那么你能估算出‘这颗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吗?”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你的估算方法,并在随堂练习本写下估算过程,两分钟后向全班汇报。

(反馈估算结果后板书,并适时就估算过程反问学生)
2、具体计算。

“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估算的结果不同也就说明估算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谁的估算更接近精确值呢?你能用准确的计算告诉大家吗?接下来就请大家在随堂练习本上试一试,准确的计算出‘114×21’的精确结果,请看具体要求。

”(课件出示具体要求并让学生读一读)
(1)学生试算,教师巡回指导。

视学生的完成情况,指名让学生将三种情况分别板书。

(乘加、连乘、一对二错3个竖式)(2)反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前两种方法简述,主要讲解竖式计算的方法:
(3)方法优化:“三种方法中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4)填空题2道、改错题1道。

(5)方法总结:通过填充的方式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6)尝试练习:213×32 135×74
“这两道题有何不同?”完善法则:笔算过程中遇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7)深化练习:138×54 126×25 697×86 54×312
指名板演、其余稿练,其中末题巡视后择二种情况54×312和312×54板演,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加简便后完善法则:当遇到两位数乘三位数时交换乘数位置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改错题2道、解决问题1道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北师版四上数学《卫星运行时间》作业纸
班级:姓名:
一、新课教学部分: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1、列式:
2、估一估,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卫星绕地球21圈所需的精确时间。

4、完成填空题:
计算524×56,先用乘数()位上的()乘524,再用乘数()位上的()乘524,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

121×21的结果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个位上的数字是()。

你是怎样思考的?
5、认真思考,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乘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个位与乘数的()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个位与乘数的()位对齐;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

二、练习部分(写在作业纸的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