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矛盾视野下构建和谐武汉的发展思路(一)

合集下载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
加强职业教育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工业发展的 需求。
激发企业活力
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组织创新和流程优化,提高企业的活 力和效益。
营造创新文化
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想法和建议,激发企业的创新 活力。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武汉近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包括 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
VS
社会责任感
武汉近代工业设计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 任感。设计师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通过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祉。 例如,设计师会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设 计出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产品;同时也会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 通过设计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4
武汉近代工业发展面临的 问题与挑战
体系,为武汉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 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金融、商业等,进一步推动了城市 经济的发展。
总结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 促进了科技创新:武汉近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新 技术、新设备,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武汉科技水平的提 升。
展望未来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前景
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武汉近代工业将成为全国重要 的工业基地之一,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发展和国际化合作,武汉近代工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 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学研一体化

为武汉县城发展建言献策800字作文

为武汉县城发展建言献策800字作文

为武汉县城发展建言献策800字作文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湖北省内的一个县级行政区,武汉县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全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县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武汉县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笔者对武汉县城发展的一些建言献策。

首先,武汉县城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保障,武汉县城应该加大对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和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交通堵塞、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各方面的运行效率,同时还应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运行的智能化程度。

其次,武汉县城应该发展特色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振兴乡村的关键时期,武汉县城应该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产业,比如发展茶叶、水果等绿色农产品产业,可以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农业技术和创业经验的人才,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武汉县城应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乡村旅游是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武汉县城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旅游活动、举办乡村民俗文化节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县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第四,武汉县城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汉县城应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最后,武汉县城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实现县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武汉县城应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当地青年人才的培养,提升全县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力,推动县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武汉城市扩张方向

武汉城市扩张方向

武汉城市扩张方向
武汉城市扩张是以长江三角洲中部为主的政府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致力于其
快速发展的趋势。

它的主要构成部分,均为武汉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当今的武汉城市扩张正经历着依托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大力实施综合规划,扩展开发,在“一体两翼”城市构想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

武汉城市扩张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建设“一体两翼”的城市体系为引领,实
现城市内河的建设、内环线的建设,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人和之间的桥梁”。

在这种“一体两翼”相结合,以及内环线建设的基础上,发展武汉与传统外环线建设结合的新型“外环”交通极为重要。

它将根据长江三角洲环境资源和长三路资源,建设以高快高精度高效能的高速公路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外环”系统,以及与新型城市主干道的连接,为城市扩张奠定了基础。

武汉最近也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新的城市景观,这表明了武汉有意发
展全新的景观体系,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建设了多条河流,以及建设中的火车站、机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正在为城市扩张提供支撑和推动。

城市扩张的进行,使不同的城市形态就会融汇贯通,既保留历史传承,又伴随
着新的发展动力。

结合新的交通方式,把握新的建设性机遇,既依托着技术的突破,又不断加大投入,可以大力发展和推动武汉城市扩张的进程,使其走向新的、可持续的发展。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市面临日益严峻的城市管理和规划问题。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市政府于20XX年出台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旨在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介绍和分析。

规划背景自20XX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委书记韩建国提出“修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倡议以来,武汉市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逐步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中心。

但同时,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污染、城市景观破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为此更加需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具有当代国际化气质又蕴含特有中华文化魅力的特色大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注重绿色发展、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吸引国际化人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该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目标:1.优化城市布局,打造具有特色的功能区:如商务区、文化区、教育区等。

2.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3.建设“智慧武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和创新产业。

4.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建设“全域绿化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等。

市中心区规划市中心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也是武汉市的中心地带。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未来市中心区的规划方向是“一带三轴”,即以江汉路商圈为中心,向东北延伸至汉口火车站区域,向东南延伸至万松园区域,向西南延伸至洪山广场区域,并建设一条跨越长江的大型和多层次轨道交通枢纽。

同时,规划重点发展金融、商贸、科技创新和旅游业等行业。

科技城规划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市政府计划建设“光谷科技城”。

该科技城总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包括“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

武汉发展现状探讨与武汉未来前景展望greatdino⾸先是武汉的现状,武汉真的很⼤,地⽅⼤,⼈⼝多,经济体⽐较⼤,概括说⼏点吧:1、主要经济来源可以⽤⼀个词概括:传统。

具体点就是传统制造业,武钢,⼆汽,长飞,然后也有⼀⼤堆中央在汉企业。

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和制造业,不要举⼏个所谓的⾼科技个例来反驳我,凤⽑菱⾓,像pptv这种企业搞起来⼀般都出⾛北上⼴,意义真不⼤。

2、城市的管理⽅式也可以⽤⼀次词形容:还是传统,北京摊⼤饼你也摊⼤饼,⼈家没有长江隔起来还不好,⾄少学学上海浦东浦西吧。

3、⼈们的观念来说仍然可以⽤⼀个词形容:传统,⽼⽼实实上班,找个稳定⼯作,这么做也是第1点的直接结果,官的资本太⼤,民的势⼒⼩,官肯定是传统的,⾃然⽽然⼈就传统了。

于此对应的经济,⾏政,⼈才三点来分析,武汉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经济:传统⾏业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附加值⾼的服务业肯定发展不起来,如果某⼤型跨国⾼科技企业跟某⼚的领导说请按我们的信息系统重构你们的⽣产流程,副省级⼚长只会呵呵⼀声回答:”你卖给我⼏台电脑⼏套软件就好了。

“ 看似很荒谬,但是却是实际发⽣的事情,武汉⼈应该知道我说的是那家。

管理:很多⼈怪市长,怪政府,我个⼈认为政府可能对发展有⼀定责任,但是不是主要责任,政府的决策还是经济成分决定的,基于这⼀点,社会资源,公共资源都是会向这⽅⾯倾斜。

你要修路,路过某⼩区,吵到部分⼈休息了怎么办。

还有⼈说CQ,其实就我了解,如果是开发商主导的CQ根本不会有什么阻⼒,道理很简单,钱给够就好了,这个在任何城市都是⼀样的。

但是遇到了所谓国企,事业单位这些就没法谈了,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最后就是只有政府出⾯,要不事情不⼲,要不⼲起来成本很⾼。

这⽅⾯政府其实⼲的中规中矩,不算好也不算差吧。

⼈才:这个其实就是给武汉致命⼀击的东西,这也是我判断武汉25年内不会有太⼤发展的基础,还是基于前⾯两点,也决定武汉绝对不可能真正重视⼈才,传统⾏业,⼯业,事业单位都有⼀个特点,不会很重视专业和效率,反⽽很重视裙带,这是连续⼏代⼈养成的为⼈处世的习惯,⼏代⼈之内不会有改变,也就是武汉每年毕业⼏⼗万⼤学毕业⽣都要北上南下的原因,传统企业在安置完裙带后根本没空间安置这些专业⼈⼠,即使有留下的,真能⼲活也会在⼯作4-5年后出⾛北上⼴或转⼊新⾏业。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

“十四五”时期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思路与路径作者:彭智敏来源:《决策与信息》 2020年第9期彭智敏一、“十三五”期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历史上,武汉就以发达的水陆交通闻名于世,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赢得了“九省通衢”美誉。

“十四五”是武汉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而建设一个国际性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上升最明显的几年,武汉交通运输发展迈入对接全国、联通世界的新阶段,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

武汉天河机场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国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化运营,发货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回程货运量位居全国第一。

近洋航线网络初具规模,“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等航线相继开通,2019年11月28日,武汉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班轮阳逻-日本名古屋开通。

全省水运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和80%的集装箱运输通过武汉新港实现,该港已成为全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分工的重要窗口和咽喉。

阳逻港成为长江中游重要“出海口”。

二是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显现。

完成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改(扩)建和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阳逻港二期、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机场交通中心、阳逻港三期、汉口北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武汉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

三是综合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拓展。

航空航线通达国内外94个城市,旅客吞吐量中部地区第二;2017年以来,武汉地铁连续第三年开通3条新线,运营总里程增至339公里,居全国第五;地铁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超过45%,过江客流分担率超过48%,挺起大武汉公共交通的脊梁;“三环十五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

关于将武汉解放公园打造为“城市绿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将武汉解放公园打造为“城市绿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将武汉解放公园打造为“城市绿心”的几点思考2.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湖北武汉 423000摘要:202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3年)》,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解放公园是武汉市中心城区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将武汉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打造成具有标杆性的“城市绿心”,不仅能以高质量园林绿化建设补齐城市公园功能短板、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还能显著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武汉解放公园生态公园建设202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3年)》,明确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在公园建设方面,全面对标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力争到2025年建设的各类公园总数达到1000个,将武汉打造成全国瞩目的“百湖之市”、“千园之城”。

解放公园是武汉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地处解放大道武汉天地商圈,毗邻武汉市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周边军事单位及党政机关众多,居民小区密集,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

在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将武汉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打造成具有标杆性的“城市绿心”,如进一步下足“绣花功夫”,不仅能以高质量园林绿化建设补齐城市公园功能短板、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还能显著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问题解放公园虽经2005年、2022年两次大规模升级改造,环境有一定改善,但在精细化建设、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底蕴发掘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具体表现为:(一)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1.道路雨雪天气湿滑。

解放大道黄浦路解放公园1号门至解放公园路2号门之间主干道路,还包括园中很多小路,路面铺设为石板路,确实美观大方,但武汉这座城市雨雪冰冻天气较多,公园出行中老人儿童较多,雨雪天气积水很容易滑跌;2.绿道建设少。

汉阳四新工作规划

汉阳四新工作规划

一、规划背景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汉阳区作为武汉市的重要区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新区域作为汉阳区的城市副中心,承载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的重任。

为充分发挥四新区域的潜力,特制定本工作规划。

二、规划目标1. 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新城区: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 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工程设计建造产业为核心,吸引高端总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 增强区域竞争力:提升四新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的重要区域。

三、重点任务1. 优化城市布局(1)加强城市规划,明确四新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2. 发展现代产业(1)以工程设计建造产业为核心,吸引高端总部企业入驻。

(2)培育新兴产业,如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推动产业升级。

3. 提升城市品质(1)加强城市绿化,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4. 完善基础设施(1)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三横六纵”九条地铁规划,打通四新通往全城的经脉。

(2)完善道路网络,提升区域交通便捷度。

5.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四新。

(2)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素质。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四新区域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规划实施所需资金。

3.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

4.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实施进度和质量。

5.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四新区域发展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通过以上措施,汉阳四新区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的重要区域,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武汉发展朝向分析报告范文

武汉发展朝向分析报告范文

武汉发展朝向分析报告范文背景介绍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人口超过1100万。

近年来,武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产业环境,迅速崛起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武汉未来的发展朝向,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助于政府及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目前,武汉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有色金属产业为主,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显得不可持续。

未来,武汉应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制造业,武汉可以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以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此外,武汉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并推广高科技产业。

二、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座发展迅猛的大城市,武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汉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首先,武汉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监管力度,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其次,武汉还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倡节能减排。

加强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的普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深化城市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城市,武汉早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工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还需深化城市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品质和水平。

在城市化建设方面,武汉可以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提供更多的绿地和文化休闲设施,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应加大对于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

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设施的质量和效率,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同时,武汉还应加强城市水、电、气等能源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加强对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以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武汉是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本文通过对武汉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证调查,探究武汉的经济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武汉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它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开发区之一。

2015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

武汉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点行业发展方面,武汉在制造业、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游戏产业、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极大地拉动了武汉的经济发展。

其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武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武汉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武汉将加快城市建设,实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构建“一带一路”,构建“三江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武汉还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把技术改造和创新结合起来,加快建设中国的高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将继续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加快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支持和发展新兴产业,扩大投资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智慧城市,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综上所述,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过去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技术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都市。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作者:李晓波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10期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似乎又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我们党又提出了更远、更高的目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且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当然,中部崛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召开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座谈会,并指出,湖北应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发挥龙头作用,可以说他们对湖北给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也是基于湖北实际情况的考虑。

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

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

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国外的情况看,任何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比较平均,极少出现那种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本国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国外学者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它们固定实施下来。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

全面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继续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

未来五年,我国“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于我们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促进我省“两圈一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什么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

――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2. 为什么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中,沿海地区依靠扩大开放,依赖国外市场,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但同时,由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忽略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改造步伐,使得东部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结构的末端,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但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

武汉产业园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省会城市,近年来在产业园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武汉产业园正日益呈现出一系列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产业链的重构,传统产业不再具备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汉产业园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将逐渐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新设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进行转型升级。

例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打造高科技产业园,推动产业升级。

二、全球化布局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求。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物流和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未来,武汉产业园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引进海外优质产业资源,吸引外资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园的国际化发展。

三、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武汉产业园将进一步加强创新环境建设,通过打造创新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平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产业园还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激励,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保障。

四、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资源的日益紧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行各业关注和追求的目标。

武汉产业园将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尾气排放的控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此外,产业园还将加强与生态农业、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合作,打造绿色示范园区。

五、协同发展武汉产业园将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产业园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合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共享平台等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六、人才引进人才是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支撑。

武汉产业园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到武汉创业就业。

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

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

•配套设施体系不完善,无法吸引游人长时驻 留。 •游憩及停车设施设施缺乏,空间分布不均, 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1.碧波宾馆
2.湖心岛停车场
5. 凌波门自行车停靠处
4. 零售点
3. 九女墩停车场 01 战略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
1.2.2 思考二:东湖啥都有,到底缺什么
从东湖创立4A景区以来,到现在成为5A景区,看起 来一个景区该有的元素全都有了,是这样吗……
3.2 总体布局 03 规划构思 Planning Concept
3.2.2 选线依据
1、完善区域绿道网体系
3.2 总体布局
东沙湖绿道属于绿道网中的“片区城 市绿道”,通过城市绿道联络线与城市绿 道主线和环城绿道相连接。
• • •
《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
东湖绿道路径包括: 沿湖大道 东湖路东 湖南路 东湖东路 忆梅路 喻家山北路东延线 落雁路 鲁磨路 落樱路 落雁小路
3.1.2 功能优化
青Hale Waihona Puke 活力公共 艺术植物
商务
观赏
聚会
东湖
亲子
游乐
有什么
艺术 部落
娱乐
静修 度假
体验
3.1 功能优化
基于上位总规对东湖八大景区的 划分,提出了针对八大景区的功 能提升的建议。
景区名称
听涛景区 磨山景区 白马景区 吹笛景区 落雁景区 渔光景区 后湖景区 喻家山景区
提升功能
公共艺术 植物观赏 商务聚会 亲子游乐 静修度假 娱乐体验 艺术部落 青春活力
01 战略思考 Strategic Thinking
1.2.1 思考一:再不慢下来,东湖会怎样
现状过境交通分析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总目录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总目录

总目录(2006.2—2007.4)2006年第2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略论遏制民族离散力的条…………………件陈剑安(5)统战论坛论统一战线的价值二重……………………性王继宣(10)关于参政党建设目标的几个问……………题吴翰(15)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党际互动探………讨宋黎明(19)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统一战线关系的思………………………………………考赵泽义陈克勤(24)构建和谐社会刍议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三个“协调…………”陈载舸(2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陈迥(34)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必须…………………”马陆平(3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劳动关系对诚信原则的需要与期………………………………………………待冯洁(43)我国民间组织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探析…………………………………万江红张小玉(47)民主政治建设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胡建华(51)新视角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启示……………………………………………黄辉龙(55)关于我国刑事自诉制度改革问题的思……考丁钢全(59)浅论公益诉讼原告人资……………………格凌晓(63)略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经……………营熊必军(67)国家经济分配权初…………………………探张双梅(72)对策探讨对广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民进广东省委文教工委课题组()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方壮华(81)以创新的思维推进高校网络党……………建廖勇(85)历史研究1936年的救国会运动新探(下………………)朱新镛(88)评梁启超的佛教人物研……………………究肖承罡(92)试论中共早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黄小荣(98)抗日根据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考察………………………………林志彬方义洁(102)肖楚女的“三农”思想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刘妮妮(106)2006年第3期统战论坛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庄聪生(5)《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为充分发挥“三个作用”提供保………………………………………障邓洪军(10)统一战线在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工作思路初………………………………探赵秀忠(15)从利益失衡看统一战线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优势……………………………………………黄天柱(21)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与多党合…………………………作刘雪岩(26)浅谈科学行政的内涵及其意………………义陈曦(30)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政党政…………治孙瑞华(34)加强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能力建……………设孙瑞芳(38)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编辑部(43)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吴灿新(49)构建和谐社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 uangdong Institute of S ocialism 总第31期第2期2008年4月No.2,2008Serial N o.3177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视……………………角柯本胜(54)良性竞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王小萍(58)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刘娴静邝凤霞(63)论孙中山的和谐社会……………观朱斌黄小娟(66)社会主义荣辱观刍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内涵及其践行要求……………………………………………陈载舸(71)努力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肖伟良(77)对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几点思考……………………………………………王颖(82)新视角大学理念及内在结…………………………构李田(85)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思………………………维任世红(91)新形势下加强广东国企财务监控的措施…………………………………陈彦蔡一珍(96)酒店业经营战略的取……………………向黄金穗(102)论司法腐败的防范与遏…………………制万安中(106)浅谈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与改………革张延梅(110)2006年第4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问题探……………微桑杰(5)民主政治建设现代化变迁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变革的社会生态分析……………………………………………李俊(10)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几点思考……………………………………………黄小荣(14)改进人大代表议案工作提高议案提出和处理的质量……………………………………………吴玉英(18)中华民族凝聚力孙中山凝聚中华民族的成因分……………解陈剑安(22)对外关系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肖承罡(28)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肖莉(34)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成晓星(38)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物质基……………础刘娉(44)科学发展观浅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黄明成(5)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的产物……………………………………………吴苗(54)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的新任……………………………………………务陈天林(59)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新概括新发……展毛国庆(63)对策探讨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初………………………探游慧冰(67)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江东(72)奥运会:中国体育的产业化契………………机陈晓丹(7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问题的思考……………………………………………邓晋东(80)关于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张文峰(84)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对策…………………………………陈煜龙张少兰(88)历史研究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于铭松(92)以德治国与传统文…………………………化邱培彪(98)张弼士与《棉业丛书汇译新编……………》王发志(101)新视角对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些认………………识武晟(104)浅析中国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余伟(108)2007年第1期理论前沿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纲………领卓汉容(5)论江泽民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突出贡………献何启林(9)和谐社会研究试论诚信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卢小周(15)和谐社会与多党合…………………………作何大进(19)求同存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战略方针……………………………………………苏少峰(23)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条…………………件黄履香(26)浅谈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徐天文(30)发挥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马东升(34)统战新视角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统一战线工作的发展思路探究110第2期……………………………………………袁华(39)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齐春雷(43)论新时期民主党派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性需求与保………………………………………………证张韶华(48)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法……宝黄蓉芳(51)历史与人物为“综合平衡”理论而抗争的马寅……………初朱新镛(55)浅析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的特………………色刘亮红(63)试论吕坤的立身处事之……………………道王妮(66)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时期的广州警察……………………………………………郭华清(70)苏东党丧失民心和政权的历史教训探析…………………………………李冠乾林少锋(74)博古新闻管理实践及思想贡………献刘江船程薇(78)法制建设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法律分……析桑杰(82)从冲突到融…………………………………合林伟(86)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思…………………考刘金艳(91)略论沉默……………………………………权杜联藩(95)对策与思考新世纪推进社院工作的若干思……………考谭刚(100)纪念大学文化品格探………………………微宋亚平(105)声乐艺术在民族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杨佳蓉(109)2007年第2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优势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周强(5)新矛盾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初…………探范前锋(9)广东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启示……………………………………………丁晋清(12)心理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王忠福张培春(18)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吴灿新(23)族际婚姻与民族凝…………………………聚陈载舸(29)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国内民族因素的几个问题……………………………………………肖莉(33)统战论坛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需解决好的十个关……系韩亚光(36)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宝……………………………………………张丽璇(42)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适应性的制度分…………析熊必军(47)略论我国的党际关系和……………………谐顾文浩(53)协商民主与政协制度建……………………设王学军(58)台港澳问题研究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及对…………………策冯颖红(62)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维王前军(67)新视角学术不端行为研…………究刘轶博张磊雷二庆(70)略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价值思………………想帅国文(74)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廖永安熊英灼(79)当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观曾汉冯祥武(83)现代网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余伟(87)历史文化与人物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流变与基本特……………征于铭松(91)儒学精神的三个社会学命题及其内在规……律陈劲松(97)试论邓演达政治思想的社会价……………值黄振位(103)张弼士与客家文……………………………化王发志(109)2007年第3期专稿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学习和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卓汉容(5)统战理论研究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解…………………读王远启(11)关注新社会阶层的宗教信仰问……题蔡秀娟冯金兰(18)构建和谐社会关于尽快启动编制和实施广东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建议………………………民进广东省委员会课题组(23)论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孟宪平(27)发展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黄铁苗罗勇成(32)论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和谐思………………想王红梅(3)总目录1117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脉……………络郭伟(41)民族与宗教“民族问题”的新内涵探………………………微范前锋(45)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温开照(49)关于构建城市化进程中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林霞(55)江泽民宗教观述……………………………论余翔(58)浅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祁先忠(63)历史文化与人物平津爱国教授与“一二九”运…………………动朱新镛(67)抗战初期党在国统区的妇女统战工作述……略刘蓉宝(7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黄小荣(76)鲁迅和卡夫卡的选…………………………择朱晓红(81)新视角苏联命运、科学技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成晓星(85)如何进一步加强涉密档案管…………………理李金霞(89)高校工作研究知识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黄金穗(93)我国入世后教育市场的开放与政府的责任承担……………………………………………黎惠生(97)加强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管理的分析及对策…………………………………郑纯庄宋太(100)关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黄伟萍(103)书评一部洋溢创新精神的成功之………………作章权才(108)一部将长期执政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来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易运文(110)2007年第4期特稿关于我省新社会阶层人士培训教育和政治安排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课题组(5)学习胡总书记“6·25”讲话论旗…………………………………………帜卓汉容(15)努力践行“四个坚定不移………………………”肖伟良()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周健(24)统战论坛统战工作正确协调和处理“五大关系”的时代意义……………………………………………吴桂韩(28)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探讨…………………………………谢浩王香丽(33)党外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刘润堂(38)民主党派人才建设的制度体系分……………析许奕锋(43)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初…………探靳燕(48)中华民族凝聚力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肖承罡(52)民族与宗教新世纪宁夏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张学福(58)从中山市宗教工作的探索看当前宗教工作的新思路……………………………………………刘明(63)台港澳问题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争取台湾民心工作的启……………………………………………示杨晓杰(67)新视角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吕艳红(72)借鉴国外政党执政经验教训加强党的建设……………………………………………于滨(76)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探…………………析戴鑫(81)优化基层行政执法环境的思…………………考李国波(85)解析名家名歌的文化音乐张…………………力丁义(88)人文资源城市中小学校园文化调优、调活的策略与实施……………………………………………江东(91)打造粤东侨乡特色旅游带的思………………考雷近芳(95)高校工作关于大学生行为管理研究的思………………考方义洁(9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点思…考周炳全(103)新时期高校教师党建工作的现状与对……策陈艳欢(106)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陈志强(110)11221。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韩子阳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韩子阳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韩子阳发布时间:2023-05-10T06:45:20.7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5期作者:韩子阳[导读] 新时代,我国致力于实现壮大发展目标,而高质量发展成为其必经之路,同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使得国家治理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不断深化,为实现社会稳定持续性发展,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相互协调发展。

对此,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以期为国家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长春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新时代,我国致力于实现壮大发展目标,而高质量发展成为其必经之路,同时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使得国家治理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不断深化,为实现社会稳定持续性发展,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相互协调发展。

对此,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实践,以期为国家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改革思路;治理方式;高质量发展引言: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国家建设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深入到改革供给侧结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等方面,不难发现,仍存在诸多完善之处。

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导向下,逐步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急需思考并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立足改革需求革新思路,积极构建完善制度体系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供给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改变,使得供给质量备受重视,必须加大力度优化责任约束机制,逐步调整改革发展思路,在新时代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长久发展的新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本发展思想人民作为国家发展之根本,所有政策决策都应当围绕人民需求出发,确保调动人民参与能动性,满足民生需求,真正意义上维护社会正义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矛盾视野下构建和谐武汉的发展思路(一)论文关键词:发展模式;和谐武汉;思路论文摘要:2007年12月8日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构筑和谐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构筑和谐武汉的紧迫性与必要性1.构筑和谐武汉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从社会建设过程看,构筑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只有构筑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在新的发展条件和新的发展起点下,武汉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21世纪头20年,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富民强市,力争提前实现GDP第一个翻番和第二个翻番,完成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门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超前完成工业化等主要发展任务。

2.构筑和谐武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样,也统领武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和谐社会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角度求和谐;构筑和谐社会则从社会关系、社会状况等方面反映和检验科学发展成效,是从和谐角度促发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构筑和实现和谐社会来验证,同时,武汉要构筑和谐社会,也必须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要求。

3.构筑和谐武汉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个阶段,武汉进入了一个发展改革的攻坚阶段,既要保持经济社会较快的发展势头,在顺势增长中消化前期赶超型经济增长中积累的社会矛盾、体制缺陷和体制性矛盾,又要加快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形态的转变等等,既面临发展任务,又面临调整任务。

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花大力气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构筑和谐社会,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4.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根据“十一五”规划,2020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3000美元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温饱向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求社会的法治诚信、追求社会的安全稳定、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转变。

而我们所要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一致的。

而且,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

要构筑和谐社会,就必须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为人民群众的创业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去创造、去实践。

二、武汉和谐发展面临的矛盾根据已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数据计算,2007年武汉加入中国城市GDP“3000亿俱乐部”,这表明武汉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这是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构筑武汉城市圈和和谐武汉,面临许多矛盾和新问题:1.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不尽平衡的矛盾。

近几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程度比,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还应加快。

2005年上半年,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同类城市中的排位仍居第14位,与上年持平。

近两年居民收入增幅虽有提高,但在同类城市中仍然靠后,特别是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人口呈扩大趋势。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非常明显。

城市居民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6.8倍,农村居民中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也靠近5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呈扩大趋势。

反映在消费水平的差距上,最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徘徊在50%左右,乃至5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消费水平仅处“生存”层次。

而10%的最高收入户恩格尔系数为25.8%,低于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消费水平处“享受”和“发展”层次,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相差近20个百分点。

在利益关系和新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低收入群体,影响整个社会分层结构的优化,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2.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市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44.6:49.7变为5.3:46.2:48.5,虽然有所优化,但调整的幅度偏小,速度偏慢。

第一产业比重仅下降0.4个百分点,比重仍然过高。

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却下降1.2个百分点。

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武汉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制造业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转轨的阶段。

武汉是个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大,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大,产业层次较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聚集效应不强,这些都制约着武汉制造业做大做强,影响着武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致使武汉与广州、南京、成都等同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武汉的民营经济是一大弱项,与同类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其原因固然与武汉创业的“土壤”不够肥沃,束缚人们创业活力的“框框”较多有关,但问题的症结更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时期,武汉在发展政策上摇摆不定,错过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致使其成为武汉今日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必须重新选择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

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我国最为突出的不是区域经济社会差别问题,而是城乡二元化差别问题。

最为关键的是要在城市化中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武汉市农村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5%,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0%,但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1985年的1.35:1扩大到2004年的2.42:1。

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一是经济总量小;二是农村工业化滞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历史欠账款较多。

四是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郊区农村城镇化率较之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城镇化率低达近20个百分点。

实践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基本判断,解决二元化结构的目的,不仅要改变差异的经济结构,还要改变产业布局结构和社会形态结构。

近几年,武汉调整重组了一些乡镇,但布局仍然分散,建设水平仍然偏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因此,城乡重组的力度还要加大。

4.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矛盾。

从长期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应齐头并进,两条腿一样长,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否则,就会出现“快增长、慢发展”,甚至于“有增长、无发展”。

武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缺口较大,用于社会事业经费的公共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公共财政对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多年处于“缺位”状态。

武汉地区科技实力雄厚,但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不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不大。

武汉作为人才和科教大市,人才资源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然而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偏少,农村实用人才不仅短缺,而且后继乏人。

这种状况,既与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激励机制有关,也与教育结构和教育发展的失衡相关。

5.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已与世界经济体系融为一体,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政治改革没有很好跟进,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不适应;其次,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导致行政效能与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再次,由于我国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乡村与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力量相对薄弱,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个体民主意识的增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基层民主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三、构筑和谐武汉的九条思路据了解,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

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和城市的整体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准。

但对于构筑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武汉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还必须进一步创新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必须明确总体目标,转变发展思路,使武汉经济社会走上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现阶段,这个和谐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就是“一本”,即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是和谐发展模式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化和可持续化。

“二”,就是“二融”,即城乡融合、多元融合。

这是和谐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实现和谐发展,当前来讲,关键就是要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互融发展,就是要推进“二融”。

在社会形态上,推进城乡融合。

城乡和谐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根本。

武汉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严重。

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之路,加快城乡一体化。

在所有制结构上,推进多元融合。

把培育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推进经济转型、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来抓,积极依托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鼓励国资(集体)、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相互参股、相互融合、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