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摹写底层生存的状貌——简析张满昌短篇小说《无法控制》
张大春_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_胡凌虹
李登辉在位的时候,张大春 作为小说获奖者,见过他两次。 李登辉对他说,小说家能不能替 中国人塑造一些新的形象?中国
上海采风 ┸ 31
32 ┸ 艺星
人应该有正面的形象。张大春 便顶了回去:小说不是漫画,不 能说你画的你表哥,就代表着所 有的中国人。事后有人对张大春 说,你对“总统”太不礼貌了。但 张大春不以为然。“一个好的、 合格的政治人物,必须面对一个 很清楚的民主法则。民主是什么 呢?民主就是从不信任领导者开 始的。”
莫 言 调 侃 他 ,“ 台 湾 作 家 真 可怜啊,每天还得跑出去抛头露 面 。”张 大 春 笑 着 回 击 :“ 大 陆 作家比较规矩。”转而他严肃地 解释道:“一个发展中的民主社 会,明明面临着内部深刻的价值 缺失,却没有台湾公众知识分子 出来提醒、抨击,或者戳破某些 虚假,怎么还能称之为先进民主 的社会?社会内部有这种需求,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能视而不 见。”
不羁顽童也有认真悲伤时
张大春写小说的才华显露得 很早,大学二年级就得了台湾 一 个 重 要 文艺奖。 “十七八岁时写文章就想要吸引 一下把到手的妹啦!”张大春调 侃道。他曾热衷于在作品里“炫 技”,从历史小说、儿童文学、武 侠小说到魔幻作品,文风戏谑、 天马行空,一出手就惊四座。他 写了一本“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小说写作中,张大春玩遍了 各种小说戏法,连朱天文也自叹 不 如 ,“ 他 一 身 好 武 艺 ,我 辈 中 小说的工匠技艺部分有谁胜过 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998 年,他收敛起技巧,写了一本细 腻、平实的自传体小说《聆听父 亲》。台湾评论界惊呼张大春终 于肯“认真悲伤”了,书商在宣 传时,甚至声称这是“白话文学 朱自清《背影》以来最感人的父 亲书写”。
高一高二名校试题小说阅读精选(答案+解析)
高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秋晚凌叔华中秋节夜晚,月儿婷婷地升上屋脊,庭院地上好像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远近树木似笼罩在细霰中。
正厅里不时飘来果饼菜肴味。
她吩咐厨子:“一会儿开饭,这碗鱼不必再烧了,这盘团鸭没有炖软,再炖炖吧。
”敬仁斜挨在椅子扶手上迷蒙着眼休憩,从他笑容上就知道他十分满意她的布置。
他认得她今晚穿的衣裙,是春天新婚穿过的那一套湖色华丝葛,裙脚绣着金碧折枝花。
颊上透露出可爱的桃花色,他觉得她今晚非常美。
圆圆的下巴衬上含情的笑靥更觉得可爱。
“我娘说吃了团圆宴,一年不分离。
”她依在他怀里说。
刚上第二盘菜,看门的老董跑进来:“老爷,大石作那边打电话来请您即刻过去,姑太太不行了。
”敬仁离席要走。
太太觉不好过,但极不愿他此时走,因为团鸭还没上。
没吃团鸭,团圆宴不团圆,她怕这是他们来日的征兆。
“吃些饭再去吧。
今晚的饭是要吃的。
”敬仁心里难受,但他知道中秋宴是要吃的,他就喊:“拿饭来吧,备车,我就要出门!”盛上饭,他泡些鱼汤匆匆吃了。
团鸭端上桌时,他已在漱口。
她可怜地望着他:“吃块鸭子再去!”她拣了一块肥的夹碟子里。
“没工夫吃了,人家在那咽气盼我!”她十分委屈,又怕不吃团鸭真会成征兆,就低声央他:“不吃团鸭是不好的,你得吃这块。
”他只得坐下夹起送到嘴内,觉得油腻又吐了出来。
他匆匆坐上车,此时已近夜半,月已到中天,那清澈惨白的月光射在玻璃窗上,格外使人觉到凄寂生感。
太太坐在窗前惘惘胡思,想到今夜家宴便觉得悚然,好像恶运魔神此时正围住那块没吃进去的鸭肉,商议如何摆布敬仁。
她好象置身在迷暗的森林中,恐怖忧愁缠住了她。
她只盼有人用手领她出来。
她想只要能拉着敬仁的手,就可以去了大半的忧愁了。
敬仁回来了,满脸苍白,眼睛红晦:“我早去五分钟就见到她了。
都是你要我吃那团鸭,耽误了时间。
可怜她只有一个干弟在京城,临死都会不到。
”他回想方才干姊的景况,一张瘦削惨白的脸,睁着阴晦带泪渍的眼,披着稀松乱发,盖着张白布被单,上头撒了些黄钱,地上一对死白油烛点着,中间插了一股香。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二)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二)1.【大墙文学】大墙文学就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从维熙、张贤亮相继创作了《远去的白帆》《白云飘落天幕》《雪落黄河静无声》《土牢情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大墙文学”的概念由此出。
“大墙文学”成为七八十年代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学派别。
2.【“方法年”】“方法年”指1985 年和1986 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从1984 年开始,经过1985 年的推动与泛化,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评论家迅速运用到文学与文学史研究实践中,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其中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三论”最为普遍。
“新方法”热不仅推进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带动了文艺观念体系的变革和学术思维的时代更新。
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在80 年代出现了两次高潮,即以1985 年与1988 年两个核心时段为中心的高潮时期。
在80 年代初王瑶等有关文学史的讨论基础上,1985 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出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设想,企图替代政治朝代更迭主宰文学分期的做法,设想厘清文学与政治的正常关系,这一概念的出,给“重写文学史”以启发,在1985 年唐弢等文学史家与晓诸等人展开的论争掀起讨论高潮。
这场讨论为1988 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提供了学术的氛围,赞同者认为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对新文学历史的个人创见;反对者认为其实质是违背历史主义,跟随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思想观念,力图否定和贬低这些革命作家。
“重写文学史”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4.【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指的是从1976 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文学的创作时期。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理论评论困顿中的挣扎——贾平凹论对于中国文坛来说,贾平凹是一个奇异而又复杂的存在。
他的创作,几乎集中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并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作家们所共有的矛盾,同时,又隐含了他个人在艺术超越上所出现的某些耐人寻味的困顿。
一方面,他试图容纳一些现代意识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挣脱沉重的乡土羁绊。
在主观上,他渴望回到民间,回到自我独立自治的精神空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他又显得顾虑重重而巧取中庸。
他的作品在读者群中总会引起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反响,但他对一些批评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警惕甚至是耿耿于怀。
他崇尚一种憨实、木讷、谦逊、低调的人生哲学,但又常常被内心的自由冲动折磨得焦灼不安……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自己混沌无序的思想做斗争,是在与自身困顿焦灼的精神意绪相抗争。
他试图从中寻找某种理想的平衡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他依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西弗斯〞。
因此,面对贾平凹的创作,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他在散文和小说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只是他对人性的强烈不满和对自然的极度迷恋,更重要的,是他在传统思维中对一些现代艺术小心翼翼的拥抱的尴尬姿态,是他在自我超越的冲动中所表达出来的优柔寡断、辗转反侧,是他融自卑与自信于一体的彷徨和焦虑。
正是这些隐秘的原委,使他的创作〔特别是后期创作〕一直缺乏本质性的超越,始终处于一种困顿中的挣扎状态。
一悲苦背后的精神质色审度贾平凹的创作,有必要先从他的人生心态入手。
因为与其他的作家相比,贾平凹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禀赋,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表达欲望,而且每每充满了某种悲天悯人的无奈之绪。
他反复强调自己这一辈子,除了没有坐过牢,“经历了人所能经受的种种事变〞,(1)其言辞之中,饱含着浓烈的凄苦与沧桑。
那么,细察他的人生历程,是否果真如此?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某某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
1972年被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留在省城某某至今,历任某某人民编辑、《长安》编辑、某某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专业作家以及《美文》杂志社主编等职。
_第二十二条军规_的荒诞艺术_张涓
2003年3月2003年 第2期外国文学Foreign LiteratureMar.2003No.2,2003《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艺术张 涓 内容提要: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作品,其结构看似散乱,却是精心策划下用以表现现实社会及其官僚机器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的独特手法。
本文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具体探讨小说中用于表现荒诞的艺术手法,认为表面混乱无序的结构实际上更加准确地传达了海勒时代的荒诞现实。
关键词:黑色幽默 荒诞 美国文化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_5529(2003)02_0084_06 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后定居于曼哈顿。
1948年在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作品包括剧作《轰炸新天堂》(We Bombe d in New H eaven,1968)、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 h_22)、《问题发生了》(Something Happened,1974)和《美若黄金》(A s G ood as G old,1979)等。
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出版于1961年,最初只是一本受到大学生欢迎的畅销书,后逐渐奠定了其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随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出版,黑色幽默成为60年代美国小说的主流文化。
这部富于独创性的小说被喻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海勒在小说里表现荒诞的独特手法为小说的创作树立了一种新的风格。
黑色幽默小说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物质生活已相当繁荣,但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动乱时代。
西方人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统一文化和对人类理性的信赖在人们心中动摇了。
疯狂的社会和魔幻般的现实给美国人的精神刺激是强烈的,由此汇集成一种对美国传统文化的对抗文化。
黑色幽默也正是在这种疯狂社会和疯狂背景下产生的。
2024届高考语文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专练
2024届高考阅读中理论应用题示例与专练考点:1.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理论应用:“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2.秦牧《回国》——相似词语与表达情感的异同3.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与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论证的特点4.(杭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西塞罗《大演说家的本质》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论应用:优秀演说的条件【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论证的特点2.理论应用:优秀演说的条件3.理论应用:“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4.相似词语与表达情感的异同【考点示例】一、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理论应用:“艺术夸张”与“扁平人物”【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内容概括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
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
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
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②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
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
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
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
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③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
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
“生存真相”之上的先锋怪谈——有关赵志明短篇小说的讨论
——有关赵志明短篇小说的讨论房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志明祖籍江苏常州,是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硕士,武汉市文联签约专业作家,出版小说集《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青蛙满足灵魂的想象》《万物停止生长时》《无影人》《中国怪谈》等。
赵志明运笔如风,灵魂赤诚,以虚无写实在,在散漫中见虔诚。
他为俗世贴身定做的词语和叙事,带有他独特的声音,散发着令人压抑的糜沸气息,也见证着命运的无情、生存的创痛和一个青年人越挫越勇的不屈。
赵志明的短篇小说风格独特,几乎无法被模仿。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赵志明的短篇小说。
那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赵志明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他作品中的“先锋性”如何体现的?冯佳莹(苏州大学2022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看了赵志明的六本小说,最大感受是赵志明对于小说“轻与重”的关系问题把握很恰当,文本形成一种奇妙张力。
他延续先锋文学对于形式的探索,通过陌生化语言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构成现实生活的隐喻,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叩问。
引人注目的是,作者采用少年视角与鬼魂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书写他的乡村生活经验。
少年并非社会学意义上的儿童,更多指向心灵意义的少年,他们对于万事万物有着超常敏锐感知,他们可透过事物表面,看到生活的本真形态。
溢出常规的乡村书写力透纸背,画出乡村灵魂。
此外,小说的欲望描写,也同鬼魂叙事一样,直达生命本质,因此也剥去猥琐的外壳,呈现出纯净、透明美感。
如《疯女的故事》,讲述疯女突然生出爱欲的故事,作者的讲述却纯净透明。
从欲望出发,却以探求内心作结。
疯女动人的歌声,是这一过程具象化的体现。
她求爱时的歌声,能感动所有人。
歌声结束,欲望也停歇。
疯女对于自身欲望的呈现,其实意味着对于生命本真的探求。
《凤凰炮》亦是如此,性爱在一次次重复中逐渐剥离斑驳俗世的外衣,最后本质化为主人公的存在方式。
性爱由欲望而生,最后却在与生活互相表征中,失去欲望的冲动,成为一种反抗动荡世界的支撑形式。
张晟嘉(苏州大学2022级中国现当代“生存真相”之上的先锋怪谈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志明小说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纯粹”,在形式先锋之下呈现的是生命“纯粹”,也就是生命本真状态。
文学概论笔记四(童庆炳)
文学概论笔记【童庆炳】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艺术学概念解释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却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或欣赏。
2、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通俗地说,文学传播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出版与发行活动。
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
3、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即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
大众传播是由—些专业机构或群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媒体,向为数众多、各不相识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传播方式。
大众传播使用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等)大量收集、复制和传播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大范围播布、传递迅速和平向扩散等特点。
4、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市场指为实现文化品流通、提供文化消赞服务而设立的场所,如书店书市、剧场影院、歌厅舞厅、录相放映厅等。
广义的文化市场泛指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作为整个商品市场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要按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运作,又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文化政策和法规。
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与消费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5.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市场活动中消费者各种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总称。
消费心理受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它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认识、态度和观念,是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心理基础。
消费心理主要包括消费需求、消费动机、消费偏好、消费兴趣、消费期望及消费时尚等。
6、高雅文学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具有较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它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阶层。
其特点是: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具有探索性、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能给读者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
《平凡的世界》(第三课时)教案
平凡的世界第三课时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书中突出展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语句,学习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关键语句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书中主要人物的成药能发和精样转成、物形象和精神特质,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书中人物的精神追求,感受书中语言质朴深刻、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品位。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书中主要人物的不平凡之处,获得对生活和人生的启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全貌。
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在那块苦难而又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演奏着一首首动人的乐曲,美丽而又忧伤。
读完作品,眼前浮现出那么多悲苦而幸福的人们,再想想孙少安和孙少平的艰难奋斗史,你认为是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还是时代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二、阅读任务任务一:各抒己见他努力摆脱农民的身份,竭尽全力使自己的眼界不被束缚,纵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也一直要求自己处于读书人的行列中。
他的认知不输于那些上过大学的人,但他并不给人一种学究派,他并没有常常口出名言,或者给人一种极不舒服的文绉绉的感觉,他说话都是平常白话,但总渗透着常人无法理解的道理。
上述文字中的“他”是 ,你喜欢(不喜欢)他的理由是: 答:孙少平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从不放弃对命运的追求,想要通过奋斗改变自己任务二:制作名片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请为他/她制作一张人物名片,向同学们介绍他/她。
任务三:比较异同《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主要人物都是以“2”的倍数出现,如田福堂和田福军两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
请仿照示例,选取一组人物进行对比。
任务四:品味小说语言练习1:了解信天游聆听信天游演唱音频或视频并搜集相关资料,体会信天游的特点。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风骚.(sāo)娉.婷(pīng)解剖.(pōu)断章.取义(zhāng)B.瞥.见(piě)恪.守(kè)襟.怀(jīn)自吹自擂.(léi)C.嗤.笑(chī)冠.冕(guān)恣睢.(suī)彬.彬有礼(bīng)D.箴.言(zhēn)麾.下(háo)掺.杂(chān)间.不容发(jiān)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山野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B.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C.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D.成功者往往能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使事业和家庭相得益彰。
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了“中国天眼”,这对于天文学研究而言,堪称丰功伟绩....。
在“天眼”清晰的镜头之下,宇宙的“神秘感”不攻自破....,截止目前,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了660余颗新脉冲星。
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信心与日俱增....,解密宇宙起源与演变的理想变得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A.丰功伟绩B.不攻自破C.与日俱增D.可望而不可即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家“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旨在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为教育事业注入新动力为目的。
B.“超级演说家”之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是因为节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原因。
C.现在许多年轻人非常注重文化输出,她们把汉服、唐装和中国古代服饰穿到了世界各地。
D.她见证并记录了成都的发展历程,并将老成都的城市记忆浓缩在《时间的烟火》这本书中。
二、文言文阅读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4-小说阅读(二)-附解析
2018一轮浙江语文专题提能限时练14-小说阅读(二)-附解析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的能力。
作者赋予这两个人物一些美好的品行和情操,在感情上接近并欣赏这种淡泊、静雅、爱善、心有定持、远离浮躁的类似于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当作者由感性趋入理性,就出现了情理上的分裂,那些看似高雅、悠久的传统艺术文化,隐藏着罪恶——对生命的残害,美和杀生共存,这是多么荒谬的悖论,以及审美观念上的不纯正:追求人心的“撩动”和“诱惑”。
这是小说内在的隐痛和冰冷的反思。
两个人物,一主一次,次要人物陪衬烘托主要人物,这个关系在答题中也应提及。
【答案】①两人对艺术痴迷,性本纯善,特别是“收藏家”安贫重情,护爱生灵,知恩图报,朴淡轻利,代表着作者对传统理想人格的一种肯定。
②收藏家“砸琴”背后寓作者反思:真正的艺术是唤起心中的纯爱,而不是“撩动”和“诱惑力”,更不是以残害生命来换取“美的享受”。
③制琴师是起陪衬作用的次要人物,以他的“迷”来烘衬“收藏家”的“悟”,以他的“迷”来暗示传统艺术中习以为常却违背人性之善的“阴影”一直还在,促人警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20分) 【导学号:26612096】麦地袁有江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
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
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
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
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您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吧?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
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您家的吧?长得真好。
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后天清明了。
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
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是啊。
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
小说要把不可言说的东西推向极致——《飞渡火烈鸟》讨论纪实
Y O U T H小说要把不可言说的东西推向极致张永禄(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这是我们上海大学第二次做小说沙龙,前些年毕飞宇老师亲自到上海大学来指导创意写作专业一个博士生的小说,让我们很受启发,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觉得小说沙龙是个非常好的形式,随着创意写作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探索也不断成熟,与刊物的联动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
应该说,上海大学中文系这些年在文学创作、批评方面能够不断地探索,且产生一些影响力,要得益于著名批评家和重要刊物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很荣幸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把创意写作、把中国的创作事业往前推进一步。
谢尚发(上海大学中文系讲师,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副主任):首先这篇小说写得还是相当可以的,整体上来说它的优点有三个。
一是小说的感觉比较好,对人的行为、心理、意识的把控比较准确。
二是它的——《飞渡火烈鸟》讨论纪实毕飞宇工作室上海大学文学院《青春》杂志社本期主办本文为毕飞宇工作室第35期小说沙龙讨论纪实。
本期活动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张永禄、汪雨萌主持,汪政、来颖燕、项静、走走、晏杰雄、谢尚发等作家、评论家以及三名学生代表围绕卜书典的短篇小说《飞渡火烈鸟》,从小说的故事结构、语言、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与点评。
作者在现场听完讨论,就大家的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作品进行修改。
编者按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尤其是来自女性的、对生活的细腻的感知。
三是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自己的个性,将学生创作的语言格调做了一次集中的展示。
我给这次的发言起了个标题叫《小说的腔调》。
所谓“小说的腔调”,它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或风格,还是属于小说的气韵和格调,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主题性的感觉。
这篇小说的腔调前后并不是非常完美统一,有时候会跑偏,比如小说人物的对话跟整个文章的气韵就未能嵌到一起。
这篇小说集中地凸显了校园青春写作的内容,或者说它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所以怎么样把小说的腔调转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恐怕还需要再进行一些改变。
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顶尖计划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D.材料一有“河道……在历史上变迁频繁。各朝代的运河的范围、起止点、关键地点的改道、重要节点的工程遗存等要素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具体落实……而解决此问题必须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由此可以明确,对大运河河道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是弄清河道的相关问题,所以疏浚运河河道等不是“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的价值概括,首先就是突出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巨大并随千百年来的环境变化而不断地适应环境。申遗工作首先回答的问题就是大运河的起源、变迁、沿革及其与环境变化对应关系。大运河的开凿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环境复杂、地质地貌多变,从古到今不断变化,且很多河段仍在使用。大运河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怀疑其是否具有文物身份。这说明长时期以来,人们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大运河习以为常,仅把它当作一条普通的水路,甚至都没有把它认定为文物。大运河从没有身份到被认定为文物,继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大遗址,直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历时将近三十年。要对几乎覆盖中国东南、长达三千多公里、历时两千五百多年、连接中国四大古都以及上百座历史城镇的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估,就必须开展扎实的考古工作。
金广发作品解读
金广发作品解读金广发是一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多元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创作主题和人文关怀的视角蜚声文坛。
本文将介绍金广发的作品特色及主题,以及其代表性作品的解读,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契机提供一些思路。
一、作品特点金广发的作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金广发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现实主义的刻画,也有奇幻、幽默和寓言等多种文学形式的探索。
例如,他的中篇小说《偷伐者的乐园》就是一篇将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对比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短篇小说《脸没了的球》则是一篇奇幻故事,讲述了一个足球比赛中球踢出去后脸却不见了的离奇事件。
2. 独特的创作主题金广发的作品主题涉及到文学的多个方面,如环保、人类生存状态、压迫和反抗等。
文章《地球上最后的木屋》中,他以环保警示为主题,通过对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对比,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后果。
而《乌鸦》则是一篇关于压迫和反抗的故事,以乌鸦作为主角,呈现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斗争与反抗。
3. 人文关怀的视角在金广发的作品中,关心人性是一种常态。
他不仅关注历史上存在的人性问题,也关注生活中的微小感悟。
他在《托起月光的人》中,通过对一段失足男子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种种人性美好和感人之处;他在《孕妇的眼神》中,描绘了孕妇的日常生活状态,用细腻的笔触把孕妇的内心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代表作品解读1.《森林的末路》《森林的末路》是金广发的代表作之一,以年迈的林业工人岳义为主人公,描述了他为保护森林植被的艰难历程。
岳义是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却多有不幸,直到退休后才开始在森林保护方面发挥余热。
他的热情和坚持为保护森林植被而奋斗,形象地表现了一名理想主义者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通过岳义的经历,传递了一种环保意识的内涵,引发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与思考。
2.《偷伐者的乐园》《偷伐者的乐园》是金广发的另一篇代表作,结合了现实主义和幻想的元素,以两个偷伐者为主人公,揭示了丛林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总要给人以希望——读张满昌的短篇小说《无法控制》
春节休假,从北方到南方,我走了几座城市。
炎凉如同霄壤,物候更迭,风景殊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主街道上都悬挂着扫黑除恶的大幅标语,自上而下、席卷全国的这场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满昌的这篇《无法控制》,是应时的,对,是应时,我没有说应景。
虽然极左时期紧密配合政治形势的那种创作套路,早已被我们所抛弃,但直面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我们一直倡扬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无法控制》写一个三轮车夫,遭到一个同行的毒打,打人的胖子,“肥硕的身体可以遮住身后的太阳”,侄儿是黑道上的人。
车匪路霸,还是什么霸?反正是涉黑了。
穷追猛打,除恶务尽,正当其时。
文学不能袖手旁观,积极地参与其中,控诉声讨,呐喊助威,伸张正义,是文学题中的应有之义。
还是让我们回到作品中来,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主人公张树根,五十九岁了,对于城市职工来说,已经到了快要退休的年龄,马上就要拿退休金、坐享其成了。
但他不行,他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上有九十岁的老父亲需要赡养,下有结婚两年后离婚在家的女儿(老姑娘),入不敷出、无力养活两个孩子的儿子,租房居住,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手艺,靠一辆三轮车养家糊口。
这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似乎霉运一直伴随着他。
这要从他的父母说起。
父母就被村里的一对夫妇欺负,“男人用锄头、拳头、扁担招呼父亲,女人则骑在母亲的脖子上,用竹竿玩命地敲她的脑袋”。
遭人欺压,逆来顺受,似乎已成惯性。
可是,小说在别处的描写,又有相抵牾的地方,“在家乡的时候,他每天唱信天游,或者同乡人高声吹牛”,“在铺满露珠的山道上,他唱属于那个年代的歌曲给他们(孩子——引者注)听,他们则在旋律里蹦跳着摘野果子、野花。
那时他是孩子们心里的神”,孩子们总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从这两处看,又好像生活得很快活。
面对儿子的数落,“他想冲着电话吼:‘自从老子进城,就开始变成这样!’”节点又卡在“进城”时了。
篇幅并不长的小说,怎么能颠三倒四、自相矛盾呢?圆融自洽,是对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两部作品和两种无限
文学:用于对抗重复性的武器我们有文学,是因为免于被真理垄断,因为真理具有某种不由分说的武断性。
从尼采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最初的娱乐功能上建立起这块以阴影的形状展开的文学大陆,是为了让我们的双眼不被真理的光芒所灼伤,因为与真理一样,其后被我们发现的科学和哲学都带有一种毫不客气和不容分说的残酷性:科学让我们认识到肉体终将一死的有限性;而哲学则让我们领会了生命的无意义的重复性。
在现实生活中,上帝对某些人而言喻示着至高无上,而在文学和艺术里,上帝则属于次要的人物,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上帝。
当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特别是阅读一部小说时,犹如光临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间,你如同坐在一块神奇的飞毯上君临其下,你所能看见的都是上帝能看见的,你能够看到以前、以后、前面、后面的东西;不但如此,你还可以看见眼皮的反面、光的里面、天空的上面。
文学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上帝般无所不能的视角,更为神奇的是它还可以让我们看见被隐匿起来的自身,一个内部世界。
或者说,在我们日常生活那合乎逻辑、理性而井井有条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一个非理性的、让人困惑的、漫无目的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深渊。
这是现实生活或者宗教生活中的上帝不能给我们的。
文学让我们看见也让我们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仅是广场、街道、房间、山峦、人群,还有山峦的褶皱、湖水的背面、纸的里面,还有蛇和苹果共处在伊甸园的声音,远方路和近处的路交叉的声音,牙齿咬向自己喉咙的声音,词被写成句子的声音。
文学让我们看到孤独是我们的本质,看到重复性是人生悲剧的根源,看到独特性是我们的根本性情所在,看到它虚幻的大陆延绵了数倍我们所生活的狭小世界。
文学是打照在理性空荡荡的房间里的一道光线,它们照射到那些黑暗的事物身上,在看见其他事物同时,反射回来的光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
小说和结构正如昆德拉所说,在今天我们写长篇小说也许有点逆历史潮流而动,因为现在的时间已被分割成许多片段,我们度过的或用于思考的时间都是些片段,它们按照各不相同的轨道行驶与消逝。
2018年十佳短篇小说读评
2018年十佳短篇小说读评作者:张元珂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1期按照惯例,我每年都要写一篇关于年度短篇小说述评类的文章。
如此以来,不觉间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八年不间断地阅读,佳作难觅之慨都已成为常态了。
有时在写年度述评时,话说得尖锐一些,也无丝毫指导“江山”之意。
更何况,我自己都迷糊着呢,不过是表达一点个人微不足道的认知与感慨罢了。
但愿望是好的,总期待那些富有思想性、阅读冲击力或艺术独创性的文本多多出现。
尊重作家们的劳动成果,是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故文本细读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因此,这些年来我很少写那种宏论式的华而不实的年度述评文章。
当然,这样做也问题多多,没有思想做支撑的批评范式与实践,即使读再多的文本,也无法面对与解决当下出现的文学问题、时代问题。
做有出息的批评家,做有用的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当前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
进入文本,是为走出文本,是想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为寻找消解困惑的方式、方法。
愿景虽好,但效果未必佳。
时间一久,我倒也有些执拗,所谓“确信”似乎又与西西佛斯的做法有点类似。
不管那么多了,还是阅读吧。
以下提到的十个短篇小说,是我印象中的2018年度短篇小说十佳,可以看作一个人的短篇小说排行榜。
1.朱山坡《深山来客》,载《芙蓉》第5期。
2.莫言《等待摩西》,载《十月》第1期。
3.晓苏《吃苦桃子的人》,载《人民文学》第3期。
4.东紫《月村的斯芬克斯》,载《中国作家》第8期。
5.双雪涛《女儿》,载《作家》第3期。
6.王威廉《幽蓝》,载《大家》第5期。
7.武歆《去圣地亚哥讲故事》,载《西部》第5期。
8.蒋一谈《发生》,载《山花》第4期。
9.弋舟《如在水底,如在空中》,载《人民文学》第3期。
10.蔡东《照夜白》,载《十月》第1期。
下面是我关于这十篇小说的细读笔记。
1.关于朱山坡《深山来客》《深山来客》是朱山坡“蛋镇电影系列”中的一篇,講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身患重病的女人的爱情故事。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本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宇宙”是基于VR、AR、区块链、NFT、去中心化等技术,来实现个人在网络世界里“身份设定、社交、获得沉浸感、低延时、随地登录、构建经济系统和文明系统”的虚拟体系。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沈阳认为,“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虚实相融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元宇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从黄山旅游回来,如果家人想知道黄山好不好玩,他最多只能在手机里面看到照片和视频,如果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可以把所在的位置和相应空间,包括空间里的三维物体全部分享给他,他通过相应设备可以马上进入这个空间,获得和我们差不多的感受。
像这样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也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
基于区块链构成的经济互联网将成为元宇宙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态。
元宇宙的经济系统不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而是借助区块链的加密算法重新制造的。
不同于虚拟货币,区块链搭建的经济体系可以让企业品牌得到货真价实的货币。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和概念,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着它的含义。
理论上,我们可以把线下的一切都复刻到线上,也就是达到了元宇宙的终极状态。
元宇宙有三种最核心的技术,即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及区块链技术,未来可能会有爆发性、指数级的增长。
比如,扩展现实技术由VR和AR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解决手机解决不了的问题;数字李生技术,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这意味着在元宇宙里面,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虚拟分身。
“元宇宙”自提出以来,在信息科学、量子科学、数学和生命科学等的推动下,不断叠加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革命、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为人类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高二9月阶段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9月阶段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本套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一共150分。
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
第I卷阅读一、现代文同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HY、礼三者于一体,标准礼制,聚族祭祀祖先,团结族人,表达一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一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一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③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者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者寒族,对祭祀都非常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祖先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代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互相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络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典范或者约束作用。
④祠堂的动文化〔祭祀〕表达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者浸透着祠堂的功能。
张爱玲作品欣赏
安阳师范学院现代文学作品欣赏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班级:08级综合文科一班学号:080391036姓名:牛阳华张爱玲作品欣赏作者简介:张爱玲,女,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
张爱玲家庭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代表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
作品赏析: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家庭显赫,文笔出众。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可以直接的写入你的内心。
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而阅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会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也能体验到,她写下来告诉你,但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辉煌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或许这是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就是这些不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的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621世纪伊始,关注弱势、边缘、贫困
等群体生存状貌与人生体验的“底层写作”,由隐至显,形成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
底层叙事的勃兴自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是因为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和社会正义的缺失,这关系到改革开放未来的走向。
因此,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底层文学在近年逐渐主流化,这也是历史情势的必然。
《无法控制》是关注城市打工群体的底层叙事,小说借由张树根的生存体验与人生境遇,多维度地抵达了底层生活的真相,由此期待唤起对社会底层的悲悯与关怀意识。
首先,小说对底层生存状貌的多维度摹写。
贫穷是底层挥不去的标签,由于贫穷和疾病,张树根来到人世的孩子不断离开,只留下了三个。
他和儿女们进城很多年,没有自己的住房,迄今还住在出租房内。
五十九岁了,他还整天蹬着三轮车在风里雨里为着生计奔波。
儿子张小龙微薄的工资无法支撑子女的开支,还要依靠他挣来的辛苦钱给予补贴。
女儿离婚不久,待在家里表情木然,生活无望。
小儿子张驰毕业后到另外一个城市,完全兑现不了
当年的承诺,境况也不是很好。
妻子木讷,辛苦麻木地活着,无可无不可。
出租房里还有九十高龄的父亲等着照料。
不仅贫穷,张树根和家人们的生活还充满屈辱。
他的父母在农村被别人欺辱,无力反抗,只能忍气吞声。
他来到城市,被人殴打,不敢报警,无处诉说,只能在河边、在雨中咀嚼生命的伤痛。
屈辱不仅来自具体的事件,更多是生命的体验,没有尊严,没有安全感。
“现在,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在重新上演,他最终也没能逃脱父辈的命运”,三代人的生存都是如此,是命运在屈辱中轮回。
不仅贫穷、屈辱,张树根还选择了对生活苦难的沉默。
“这么些年,他变了,不认识自己了,不论同行,还是家人,都没有太多话要说。
工作时就埋着头,向无数个终点冲刺。
在家里,他的观点和每个人格格不入,整个世界面对他,都开始沉默起来”。
以至于遇到现实的苦难、痛苦,他都选择沉默以对,不沉默又能怎样呢?当派出所的警察近乎敷衍地对待他被打事件,他也只有向着更深的沉默与黑暗走去。
故事随着时间,铺展开一个底层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无奈现实下循着冰冷时间而来的生命悲凉。
【literature ABC】
多维度摹写底层生存的状貌 ——简析张满昌短篇小说《无法控制》◎陈振华
铁凝说:“我们对生活要有更深的感受,就需要有更深的理解。
只有更深的理解之后,才可以产生更多更深的感受。
”《无法控制》多维摹写了底层的现实图景,张满昌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试图还原底层生活的真实——关于贫穷、屈辱、苦难以及对待生存现状的沉默态度。
其次,小说体现了批判意识与底层关怀。
南帆认为,“展示底层的存在状况是文学的责任,也是文学由来已久的传统。
”作家有意识地塑造底层人物,有意识地反映弱势群体的底层生活,有意识地描摹他们的生存状貌与心灵创痛,有意识地为没有话语权的底层群众画像,显示了作家积极干预生活的勇气和现实批判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底层意识和平民情怀。
小说命名为“无法控制”,文本多次写出了张树根对生活事件的无法控制,对生存情绪的无法控制,对现实情状的无法控制,对自己和家人命运的无法控制。
他一直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但越是努力,越是感到自身的无力:“一支烟抽完,他决定什么都不再说了——浓烈的失控感袭击着他。
”作家的思想立场、情感态度尽管没有在小说中直接呈现,但貌似客观叙述的过程,作家的人文情怀和悲悯意识还是能够被读者真切地感受到。
这样的叙述,显然“不再延续‘新时期’以来‘改革文学’的主调,诠释历史的合理性,而是侧身于改革中‘沉默的大多数’的情感和立场,描写他们的被压抑、被损害和显然是力量悬殊的抗争”,评论家李云雷在评价曹征路底层写作时的话语,同样适合评价《无法控制》。
小说不仅体现了作家对底层生活的生存关怀,还潜入人物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他们精神的荒芜与无家可归,体现了作家对底层百姓的灵魂关怀。
张树根在乡间的时候,他是快乐的,灵魂是有家园的,“在家乡的时候,他每天唱信天游,或者同乡人高声吹牛。
”“每天清晨,他总是会早
早地把孩子们从床上拽起来,然后带着他们上山干活。
在铺满露珠的山道上,他唱属于那个年代的歌曲给他们听。
”从一个乡土生活的快乐者变成了沉默、愤怒、焦虑、沮丧的城市三轮车夫,多年在外漂泊的生活,乡间的房屋已然倒塌,随之倒塌的是他的精神家园。
乡土已然无法回归,城市只是城里人的精神寓所,他只是外来的“他者”。
小说不仅揭示了城市打工者家族的生存现状,更是触及到他们精神的无处安放。
格非曾说,“我现在回农村老家,待不到两天就得跑出来,那种极其糟糕的状况并不只是经济上的,而是农民精神上的凋敝,价值丢失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尽管这篇小说不是直接写乡村的精神凋敝,但从乡村到城市里的务工者,他们的精神凋敝某种意义上比乡村的空心化,乡村传统价值的沦落、精神家园的荒芜更让人触目惊心。
再次,小说体现了作家不俗的艺术功力。
其一,小说借助于张树根被打的故事外壳,叙事意图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揭示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是对底层人性尊严的吁求。
文本以张树根为主线,叙述中穿插了张树根与妻子、儿子的往日故事;张树根与儿子合力解决被打的事件;三十年前的生活与如今生活的对比等等。
小说不仅仅是张树根的生存记录与情感体验,而是借由张树根的经历抵达较为广阔的社会、时代和现实内容。
其二,小说巧妙采用了“雨”的意象,增强了小说的叙述氛围和悲凉基调。
夏季雨水来临之前,天气是干燥闷热的,人的心情易受天气的影响。
夜里凌晨时分,张树根在下雨前犹豫着要不要打电话告诉张驰,此时的他在大风中抽着烟,心情烦躁,车也在高达40度的高温中受着折磨。
雨的降临并没有降低他的烦躁,雨点也没有减少他脸颊的疼痛感。
其三,小说的语言简洁、朴实。
底层老百姓说话就是很简单,没有多少华丽词语,朴素的词语往往就是他们的心声,有时甚至还带文学ABC多维度摹写底层生存的状貌
147
148
点脏话,但这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
文中有些话语多次出现,加强了小说的情感内容。
比如儿子与张树根的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你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在儿子看来,被人打了却如此懦弱。
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与儿子的角色颠倒了,年轻的张树根就是现在的张驰,随着岁月的变化,生活改变了一切。
《活着》的结尾,福贵身边的亲人逐一离世,仅有的孙子也因吃毛豆噎死,最终只留下福贵和一头老牛回顾往事,相依为
命。
这个结尾四两拨千斤,力道十足,它写尽了,也写透了,但也少了几分回旋的余地。
《无法控制》的结尾,张树根孤身一人走向暗夜中,表明他内心的坚定与不甘,作家和小说中的主人公相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
小说的结尾留有余地,给暗夜以微光,给整个伤感的故事留有审美的想象。
应该说,这是一篇有深度、有温度、有质感的现实主义小说。
责任编辑 乔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