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著名中医成才研究
铿锵中医行——专家讨论近代名医张锡纯与现代临床
《医学衷中参西录》创验方、载效药,汇通中西;本中医、参西医,增进疗效贾海忠 赵进喜 李忠 肖永华 孙晓峰 赵翘楚摘要: 张锡纯是近代中医大家,其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治学思想,反对空谈、崇尚实验的治学方法,都完整地体现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研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应领会并坚持其衷中参西的治学思想,学习并实践其选方用药的经验,不断在临证中验证体悟,以提高临床疗效,发扬中医学术。
关键词: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思维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结合中西医学与临证实践阐发医理,创制众多有效方剂,讲求实效,在当时就被称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至今也深受医学界的推崇。
本期“铿锵中医行”以如何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挖掘其中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疗效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临证著述,一代宗师赵进喜教授:张锡纯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学术思想在医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当时与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三张”,更与冉雪峰以“南冉北张”之称蜚声医林。
对于张锡纯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个人理解这本书虽难言尽善,但依然可称之为近代中医学之顶峰,做出如此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所以要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以提高临床疗效。
李忠教授:从张锡纯的著作及其临床实践中,可以体会到张锡纯的确是临床实践的大家。
更重要的是,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思路实际是超越了现在的“中西医结合”,而且张锡纯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中医院的。
这也就是说,张锡纯在当时已经对该如何发展扩大中医有了体会和实践。
所以称张锡纯为近代中医之顶峰,这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贾海忠教授:在中国中医近代史上,张锡纯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解放后尚未有人能与其比肩,就像王清任一样,是中医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家,其著作也是难得的好书。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从事临床的人一定要读、而且是要反复读的书,因为这本书中的内容,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经验。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一、学医经历我1933年5月14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个小山村,10岁起随父亲与兄长学医。
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二是兴趣爱好,再者抱有行医济世的美好愿望。
其后于1956-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及临症实践。
1976-1977年(1年半)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进修,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聆听了全国多位名师的点拨。
我个人的学医形式主要是家传、科班与从师三种形式,先后师从朱好生(启蒙老师)、方药中、刘渡舟、李翰卿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方药中、李翰卿两位老师。
方药中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经典著作与辨证论治方法,学术成就主要是辨证论治七步法。
李翰卿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仲景学说且兼收并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方运用及宫外孕非手术疗法。
启蒙教材主要学习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内科讲义、药性四百味等,最能解惑受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类经、东垣医书、朱丹溪医书等。
使我开悟的事件有:1、亲眼常见家父朱好生,家兄朱庆丰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在农村治好了很多在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邢台等大医院治疗无效或判定为不治之病的病及政府和患者送的刻有“功同良相”、“术妙青囊”、“医胜中西”、“人民的好医生”大量匾牌。
2、亲自领受了家兄根据相似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妙解难治大病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
3、亲自聆听和亲眼目睹了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用伤寒法,秦佰未老师讲内科,分析治疗内科疾病法,方鸣谦老师学医案写医案法,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法,李翰卿老师在临床时辨比例和方中有药与药中有方方法,朱颜老师的分辨药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用药法,赵锡武老师临床的分辨表里寒热法等取得的临床效果和治学方法。
4、学医不久即亲自治好了一例高热昏迷和一例泄泻昏迷的患者,并成功的用中药治愈了一批用斯锑里克、新斯锑波霜疗效较差的里热病患者,而且发现中药治疗热病远较西药快而无副作用。
近代现代名医表
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近现代25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妇科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方法。
在近现代的中医界中,有许多知名的中医名家,他们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25位近现代中医名家的妇科经验,希望能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钱仲联:钱仲联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重视调理气血,注重药食同源,经常采用中药调理加饮食调理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2.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杨继洲:杨继洲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重视中西医结合,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法结合西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4.王琦:王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5.蒋美华:蒋美华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她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气血,经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调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6.李俊生:李俊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加西药、针灸加推拿等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7.王建新:王建新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8.王德明:王德明是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气血,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调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9.徐卫华:徐卫华是江苏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药加西药、针灸加推拿等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10.杨振宇:杨振宇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他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调理脾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目的。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
近代中医书目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
这些书目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经典著作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2.《难经》:是中医中的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3.《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近代研究成果
1.《中医药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的专著,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等内容,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中医诊断学》:是一本介绍中医诊断学的专著,包括望诊、闻诊、问诊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技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针灸学》:是一本介绍针灸学的专著,包括针灸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内容,对于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仅是近代中医书目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研究
成果。
通过研读这些书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中医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广泛阅读这些书目,不断深化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名家武耀成简介
针灸名家武耀成简介
武耀成,是中国现代针灸学的知名专家。
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
学针灸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武耀成教授致力于针灸与临床医学的
研究和应用。
他在针灸治疗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公认为针灸名
家之一。
作为一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师,武耀成教授对于各类疾病
的针灸治疗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他在针刺技术上精湛熟练,能够准确地找到穴位,并灵活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武耀成教授曾经在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了多项针灸研究项目。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就。
不仅如此,武耀成教授还致力于针灸知识的传承和教育工作。
他
担任过多所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学教授,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针灸医生。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综上所述,武耀成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针灸名家,以其深厚的理
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业内公认的权威专家。
他的努力和贡献
在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大名老中医
十大名老中医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式,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中医师傅和学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治疗方法和医术,为人们的健康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本文将介绍十位在中医领域有着显赫声望的名老中医,他们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为了行业的翘楚。
1. 王庆南王庆南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中国最早的中医研究院院长,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致力于推广中医经典著作,并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
2. 曹雪芹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者。
他深入研究中医和药物,将自己对于健康的理解融入了小说中。
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中医的智慧和见解,对后世的中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
他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医学之父”。
4. 吴英杰吴英杰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师,他在针灸和推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精通经络学和经络理论,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曾多次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 余良年余良年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对于传统中医经典的研究和解读具有独到的见解。
他曾担任多个中医院的院长,致力于弘扬中医药文化,并且在中医教育和临床工作中有着卓越的贡献。
6. 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是中医学经典《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他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他的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7. 兰元方兰元方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在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的精髓,通过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8. 王国安王国安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师和教育家,他在中医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中医世家陈兴华简介
中医世家陈兴华简介陈兴华,是中国知名的中医世家,也是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一个医家世代的世家,自幼受到优秀医学家的熏陶和指导,从小就对中医草药和针灸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继承了祖辈的医学智慧,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陈兴华的教育背景非常丰富,他先后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药科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求学期间,他师从多位著名的中医学家,吸收了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毕业后,他积极参与中医临床实践,不断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陈兴华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中医草药和针灸疗法。
他深入研究了各类中草药的功效和配伍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中草药组方和用药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他还掌握了多种针灸技术,并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兴华不仅在临床医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中医教育领域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中医学生和研究生。
他的教学理念独特,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被誉为教学的楷模。
陈兴华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颇具指导意义。
他强调中医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他主张“以病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注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倾听患者的感受。
他的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总之,陈兴华是中国中医学界的杰出代表,他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对于发展中国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更多的中医学者能够向他学习,传承和发展中医智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学探索创新的名人例子(一)
1. 陈冠希- 陈冠希作为一名资深的医学创作者,他在中国医学领域探索创
新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通过研究和实践,帮助人们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推动中国心理医学的发展。
他的作品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医学的探索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蒋中正- 蒋中正是一位中国著名的医学探索创新者,他致力于研究中医
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 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位在中国医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创作者,他通
过投资和支持医学研究机构,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实践创新。
他的慈善事业和医学研究项目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医学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 钟南山- 钟南山是中国著名的医学专家,他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治
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医学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5. 王晨- 王晨是中国医学领域的一名重要创作者,他致力于研究和治疗神
经系统疾病,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医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一些在中国医学领域探索创新的名人例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医学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的
成就和经验为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为中国医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
近代最有影响力名医--张锡纯一代名医--张锡纯(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
"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
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
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
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
"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
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
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
《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
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
"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
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
中国医药学领域科学家
中国医药学领域科学家中国医药学领域的科学家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科学家通过对中药的研究,改进和创新,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位杰出的中国医药学领域科学家及其突出的成就。
首先,我们来看看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抗疟药物的研发。
通过对中草药青蒿素的提取和纯化,屠呦呦成功合成了抗疟药物青蒿素,并在解决了抗药性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突破。
她的研究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国际医药界的赞誉,也为中国医学科研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接下来,我们介绍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外一个杰出科学家,即钱乙。
钱乙是一位杰出的中医药学家和药理学家。
他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对中药组分的提取和分离,发现了一种能提高化疗药物疗效的化合物。
这项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钱乙的研究结果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为中国传统医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医药学领域科学家。
例如,张孝骞是一位着名的药物化学家,他在中草药药物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化学修饰和合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成果为中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关键的支持和指导。
再举一个例子,陈立群是一位著名的心血管学家,他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对中药材料的分析和筛选,发现了一种能够降低血压的有效成分,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陈立群的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医药的治疗范畴,并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医药学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和创新,为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改进和创新传统中药的应用,也为现代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医药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知名中医专家简介
知名中医专家简介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杰出的中医专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知名的中医专家。
1. 吴阶平吴阶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他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医药界的爱因斯坦”。
吴阶平先生潜心研究中医学多年,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藏象理论”、“辨证施治规律”等。
他还主持了多项国家级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吴阶平先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事业的丰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曾经治愈过许多顽疾,被后人誉为“医圣”。
3. 王叔和王叔和是中国明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的著作《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学的又一经典。
王叔和的医学思想以“辨证施治”为核心,他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叔和的医术精湛,他曾经治愈过许多疑难杂症,被后人誉为“医圣”。
4. 钟南山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被誉为“抗击SARS的英雄”。
他是一位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他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钟南山先生主张中西医结合,认为中医药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可以在某些病症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医药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 陈希孺陈希孺是中国中医药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是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
陈希孺先生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如“养生四序”、“中药精准制药”等。
陈希孺先生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事业的丰碑”。
总结:以上介绍的中医专家是中国中医药事业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大师。
他们不仅在医术上造诣深厚,还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以展示中医的博大精深。
1. 张仲景:被誉为中医药学奠基人之一,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贡献,被后世医家所推崇。
2. 李时中:作为现代中医药领域的权威人物之一,李时中是对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师。
他在中医药治疗现代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并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 陈少敏:陈少敏是儿科中医学的奠基人,他对儿科中医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儿科学》和《小儿脏象判读法》被誉为中国儿科中医领域的经典著作。
4. 吴以岭:作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代宗师,吴以岭在中医内科诊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他擅长运用方剂治疗各种疾病,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树立了榜样。
5. 邓铁涛:邓铁涛是眼科中医学的权威专家,他对中医眼科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技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眼科中医学》被视为中医眼科学的权威著作之一。
他的诊疗方法独特,能够有效改善许多眼科疾病。
6. 黄帝宏:黄帝宏是中医外科学的著名专家,他对中医外科手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卓越贡献。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医外科手术方法,成功解决了许多外科疾病。
7. 秦伯未:秦伯未是中医妇科学的权威人物,他在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的《中医妇科学》被视为中医妇科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8. 刘渡舟:刘渡舟是脑病中医学的专家,他对中医脑病医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成功治愈了许多脑血管疾病患者。
以上是中国中医大师的名单,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医术精湛和治疗方法独到,使得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探析
汉 以前 , 《 五 十二病方 》 一 书 中记 载 了推 拿手 法有安 、 靡、 摹、 括 等 。此 处安 通按 , 是 对按法 最早 的记 载。秦 汉到南 北朝 时期 ,
l 2 l
完 善形成最关键 的 阶段 , 各 流派 各有~ 种或几 种特长 手法 , 并 有几种或几 十种 辅 助手法 。如指 压推 拿 的基 本手 法 是“ 指按 法” 与“ 按点法 ” , 一指禅 推拿 、 滚法推 拿 、 内功 推拿等流 派均 把 按法作为辅 助手法。新 中国成立后 , 推拿学 科在 临床 医疗 、 手 法技能 、 科学研究及 学术传 承等方 面得 到全方 面提 升 , 推 拿 手 法学作 为 一门崭 新 的学科 , 对 各手 法有 了相对 规 范统 一的 定 义 。按法被归入推拿单式 手法 中的按拿类手 法 , 按 拿类 手法 其 他手法如点 、 掐、 拿、 压等均 由按法演变而来。 2 按 法 的 应 用 本法具 有开窍通痹 、 解 痉 止痛 、 舒 筋活 血 、 壮 筋养 肌 、 蠲 痹 通络 、 温养解表 、 调整脏腑功能 、 理筋整骨 及矫 正脊柱 畸形 的作 用 。指按法 接触面积小 , 刺激 强弱 容易控 制调整 , 适 应 于全 身 各部的痛点及经络穴位 , 作用偏于开 窍通 痹 、 解 痉止痛 、 蠲痹 通 络 。其 “ 以指代针” 又有针刺样作 用 , 故称“ 指针法 ” , 临床常 用 拇 指按法。治疗 范围广 , 对软组 织损 伤 、 各 种退 行 性病变 以及 妇、 内、 五官科等 疾病均 可用 此法辨证 取穴 。肘 按法 功 同指按 法, 但较指按法力量较大 , 刺激强 度也大 , 故 多用于肌 肉发达 丰 厚 的部位 , 如腰臀 部 , 临床常 配合治疗 腰椎 及椎 间盘病 变引 起 的一系列症状及腰部肌 肉劳损 等顽 固性腰椎 、 腿等 疾患 。掌按 法接触面积大 、 刺激 可缓 可急 , 适 应于 面积 大而又 较平坦 的部 位, 如腹部 、 臀部 、 腰背 部等 , 其作 用偏 于疏 松筋脉 、 温 中散 寒 、 疏利筋骨。掌按法 作用 于腹部 时 , 全 掌着力 , 按 压 的力 量不宜 过强 , 同时手掌要随患者的呼吸而起伏 ; 作用于腰 背时 , 多 以掌 跟着力 , 或用叠掌按压 , 按 压力较大 , 按压 到一定深 度可做缓 缓 揉动 , 也可边揉 、 边循着肌纤维平行方 向慢慢 移动 。 临床常把按法与 揉法结 合使用 , 组 成按 揉 复合手 法 , 即在 按 压力量达 到一定深度时在做小 幅度的缓缓揉动 , 使手 法既有 力又柔 和 , 应用于各种疼痛病症。
博极医源 勤于实践 乃能成大医
按语:祖国医学,导源甚古;中医典籍,汗牛充栋。
兼容之丰富,涉猎之广袤。
凡古今名贤大儒,无不熟谙经典,旁及各家,持之以恒,精勤不倦,熟识机理,造就大医。
时代召唤大医,大医离不开临床,“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岐黄仲景无不精于临床,善于尝试,融会古今,勤于创新,自我机杼,学以致用,成就大医。
医之本,知其变,变在其理。
掌握医学之规律、方法,学习前辈先贤各家所长,善于思变,勤于总结、创新,为我所用,益我发展。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莘莘学子,肩负万民疾苦之重任,弘扬祖国瑰宝之要务,愿志士仁人珍惜时光。
潜研医术,“博极医源,勤于实践”,成就大医。
同学们,本期学习园地特登载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文章,希望同学以此为启发,对中医的学习方法及成才规律进行探讨;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用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怎样进行学术思想交流,用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促进我们今后的学习。
同学们读后有何启迪、感想,请在本园地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一同进步。
博极医源勤于实践乃能成大医近现代112位名中医成才因素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不断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拥有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知名度较高的临床家是其根本保障。
时代召唤大医,大医离不开临床。
因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十五”期间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培养新一代中医临床家,其意义深远。
如何培养与造就临床家?前辈的名中医成才规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楷模与借鉴。
兹根据《中国现代名医传》、《名老中医之路》及近现代著名医家的著作等资料,对张锡纯、曹颖甫、金子久、萧龙友、张山雷、冉雪峰、王朴诚、陆渊雷、恽铁樵、曹炳章、袁鹤侪、叶熙春、汪逢春、施今墨、孔伯华、吴佩衡、章次公、程门雪、蒲辅周、秦伯未、赵炳南、承淡安、叶橘泉、刘惠民、岳美中、朱小南、邹云翔、任应秋、姜春华、金寿山、方药中、赵绍琴、祝谌予、张赞臣、刘渡舟、刘树农、李聪甫、魏长春、王伯岳、赵金铎、张泽生、张伯臾、沈仲圭、朱仁康、楼百层、陈耀堂、刘炳凡等112名近现代名医的成才因素进行了探讨。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在当代中医界,仍有一些脉诊高人以其精准的诊断能力和卓越的医术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当代中医界的11位脉诊高人,他们各自在脉诊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以下是这11位中医脉诊高人的简介:1. 张三:擅长脉诊的老中医,经验丰富,凭借触诊技巧和敏锐的嗅觉,能准确判断病症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李四:中医院专家组成员,深受患者信赖。
他善于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并据此推荐相应的食疗方法和调理方案。
3. 王五:在脉诊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通过观察脉搏的速率、力度和节律来判断病痛的轻重程度,并根据脉象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
4. 赵六:运用脉诊技术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孙七:熟练运用脉诊测量脉搏的速度、宽度、形态等特征,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迅速准确地作出病情判断。
6. 周八:擅长脉搏的感受和辨析,凭借敏锐的触觉,可以察觉到脉搏中微细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诊断患者疾病。
7. 吴九:通过脉诊来判断人体经络的通畅情况,善于发现疏通经络的方法,并运用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治疗。
8. 郑十:研究脉搏的节律和变化规律,准确判断患者脏腑功能的异常情况,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9. 刘十一:凭借丰富的脉诊经验,他可以通过脉搏的形态、温度和湿度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体质以及患病的原因,为治疗提供指导。
10. 马十二:在脉诊中注重观察脉搏的强度和深浅,以及脉搏的起伏与节律,能够从中得出病情发展的趋势,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1. 陈十三: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他通过脉诊来判断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结合中药和其他中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11位当代中医界的脉诊高人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特长,运用脉诊技术解决了许多难题,成功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
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近现代著名中医成才研究
近现代著名中医成才研究目的研究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的成才之路。
方法收集《名老中医之路》记载的96名名中医和30名国医大师共计122名(含4名重合者)名中医的学医历程,分别从地区分布、成才途径、成才年龄、成才前学医时间、影响最大的书籍、是否从经方入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整理。
结果名中医多分布在江苏(21.31%)、浙江(11.48%)等省;成才途径以拜师学习(40.98%)、继承家学(22.95%)为主;成才前学医时间可统计者最多为10~15年(32.81%),其次是6~10年(26.56%);成才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之间(57.58%);名中医中有65.98%(64/122)者将《伤寒论》列为影响最大的书籍。
结论本研究为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标签:名中医;国医大师;人才培养近50年来,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中医专业人才。
随着国民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社会对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当前,在我国中医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中医理论发展缓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以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中医人才3.2 成才途径拜师学艺仍是近现代中医学习的主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医家的基础功底由此建立。
历代的医学大家也不乏拜师学医者。
扁鹊学自民间医生长桑君,朱丹溪“负笈寻师,不远千里”,叶天士隐名埋姓广访名医的事迹,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
从《名老中医之路》的记载来看,老师或采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引导学生入门,如彭静山、陈苏生等;或在启蒙阶段即以四大经典要求学生背诵,如贺本绪、龚志贤等医家;而刘季三则明确规定了学生对四大经典的学习次序和所需时间,对初学茫然不知所从而又志存高远者大有裨益。
刘渡舟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与《千金方·大医习业》的思想遥相呼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水平较高,基础扎实,有发展潜力[1]98。
30位当代国医大师
30位当代国医大师30位当代泰斗级老中医成“国医大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评选出首届“国医大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他们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
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1.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擅治多种疑难杂症。
方和谦之父方伯屏师从御医赵云卿,为当年京城“十大名医”2. 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1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
15岁时从开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本《黄帝内经》,在江南奉贤出诊12年中几乎每天抚读,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破格留校,后调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
对五行、气血循环、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
3. 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2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著名中医成才研究
作者:王亚杰何庆勇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4年第08期
摘要:目的研究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的成才之路。
方法收集《名老中医之路》记载的96名名中医和30名国医大师共计122名(含4名重合者)名中医的学医历程,分别从地区分布、成才途径、成才年龄、成才前学医时间、影响最大的书籍、是否从经方入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整理。
结果名中医多分布在江苏(21.31%)、浙江(11.48%)等省;成才途径以拜师学习(40.98%)、继承家学(22.95%)为主;成才前学医时间可统计者最多为10~15年(32.81%),其次是6~10年(26.56%);成才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之间(57.58%);名中医中有65.98%(64/122)者将《伤寒论》列为影响最大的书籍。
结论本研究为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名中医;国医大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01
中图分类号:R2;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01-03
近50年来,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中医专业人才。
随着国民对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社会对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当前,在我国中医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中医理论发展缓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及就业困难等问题,以找到一种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中医人才3.2 成才途径
拜师学艺仍是近现代中医学习的主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医家的基础功底由此建立。
历代的医学大家也不乏拜师学医者。
扁鹊学自民间医生长桑君,朱丹溪“负笈寻师,不远千里”,叶天士隐名埋姓广访名医的事迹,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
从《名老中医之路》的记载来看,老师或采用浅显易懂的教材,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引导学生入门,如彭静山、陈苏生等;或在启蒙阶段即以四大经典要求学生背诵,如贺本绪、龚志贤等医家;而刘季三则明确规定了学生对四大经典的学习次序和所需时间,对初学茫然不知所从而又志存高远者大有裨益。
刘渡舟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与《千金方·大医习业》的思想遥相呼应,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水平较高,基础扎实,有发展潜力[1]98。
对科班出身者,当时较有名的是孟河学派丁甘仁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如潘澄濂、张赞臣、秦伯未、黄文东、章次公、裘沛然等享誉医林的大家,这与当时沪上活跃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
而继承家学者多自幼即受环境熏陶,亲观病家艰辛和先辈的高尚医德,耳濡目染,学问受长辈监督,较自学成才者大有优势。
综上,拜师学习、继承家学和科班学习3种途径对于名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继承家学非自身可选择,但中医专门高等院校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摇篮,可通过合理设立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拜名师的条件,提倡师带徒与科班教学培养模式的结合,适时发蒙解惑,从而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以造福社会。
3.3 学医时间
本研究显示,抛却成名的影响程度及机遇难以相同等因素,多数医家的成名前学习时间在6~15年之间。
其中,有的是在村庄因屡起沉疴而成名,如岳美中早在学医初即因治愈血崩及癫狂患者而轰动全村;有的则在20年以上,但此时影响范围一般较大,如王伯岳等医家。
纵观历代医家,如清代温热学家王孟英,以潜斋为号,抱着“必期有用于世”的治学态度,足不出户庭者10年,手不释卷者永夜,潜心研医[2]。
虽然社会上有信奉老中医的习俗,但从本研究来看,近现代名中医成名前学医时间大多在15年以内,多数医家未迈入老中医的行列就已有所造诣,名噪一方。
当然,成名不是终点,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建树亦非朝夕之功。
为医者当知知识渊渊大千,倘若能坐得起冷板凳,静心探索,持之以恒,从实践中出真知,年轻有为也实有可能。
3.4 成名年龄
本次研究显示,名中医在21~30岁成名者占57.58%,可见学医者若能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年轻即崭露头角是可能的。
历代名医亦不乏其人,如淳于意29岁诊病决死生,精良有验;庞安时年方20即医名传遍江淮;薛己19岁就因精通医方被朝召为御医[3]。
关于医生成才年龄的研究,近年来不乏报道,此类研究见仁见智,可作参考。
但正如仲景所谓“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博闻强识,知之次也”,其中“生而知之者上”实属难得,若后学能做到博闻强识,早年有所建树,虽不能闻名医林,但有所体悟,造福一方也是可能的。
3.5 影响最大的书籍
《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被众多医家所推崇,如刘渡舟、董廷瑶、龚志贤、刘炳凡、王渭川、叶橘泉、刘树农、施今墨等医学大家都明确强调了深究经方的重要性。
陈慎吾临证坚持用仲景方,《伤寒论》113方用过90%以上,《金匮要略》262方用过80%以上,终成大医。
对于背书的重要性,洪子云重点强调“若非少壮苦读,并反复强化,时至今日,衰老临身,当是腹中空空,而一无所知也”[1]561。
更有医家详细叙述学习《伤寒论》的步骤,如江育仁提及拜师李馨山4年学医的经历:第1年须背熟《素问》、《灵枢》、《金匮要略心典》、《伤寒来苏集》、《难经》,第2年背熟《汤头歌诀》、《本草从新》,熟读《温病条辨》、《吴医汇讲》、《温热经纬》;第3年阅读金元四大家学术流派相关著作及《四家医案》,同时随师侍诊;第四年逐步进行独立应诊[1]405。
刘季三对于学生培养,强调第1年先学《伤寒论》,要求3个月烂熟,其次用3个月背熟《金匮要略》,下半年除每日念原文一遍外,可参考各家注本,全年大约可看伤寒注本20种左右,金匮注本5种左右,本学年要求眼有看、耳有听、
口有道,深入钻研,巩固提高;第2年重点熟记《内经》、《神农本草经》,不求全部背诵,但要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解释《内经》、《神农本草经》,循环往复,如此熟悉四部经典后,再阅读温病学说和各大家的内经注解,以及《本经逢原》、《本经疏证》、《本草思辨录》;第3年多读书,由约返博,写心得体会[1]1215。
后学者如能坚守一医家所指名路,持之以恒,定能有所建树。
对于为中医界所关注的寒温之争及经方时方的重要性,《名老中医之路》凡涉及此问题者,多无偏废,如孙允中提倡伤寒温病不偏颇。
蒲辅周亦主张摒弃伤寒与温病的学派之争,求同存异,经方时方并重,温补清泻咸用。
陈源生慨叹中年以后逐渐认识到对各家学说合读则全,分读则偏;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即可,盲从偏见,顾此失彼则非;临证断不可因麻桂治伤寒效著,而毁荆防银翘轻描淡写如儿戏;绝不因补中益气之甘温除热就曰古方不能治今病,而取代小建中汤。
此实为经验之谈。
因此,初学者当不可偏废,宜重点研读四大经典,同时做到博与专的结合,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而对于目前仍有中医院校的某些专业将《伤寒论》等经典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课时数少于西医课程的现状,实与培养中医名家的初衷相悖,也使学生主观上削弱了对经典的重视程度。
须知根基稳固,方能有思有悟,而后验于临床,再逐步提升,方为正道;反之,则心中无主宰,缺少对中医的信心,自难走远。
4 结语
本次研究采集了122名医家的成才经历,样本量相对较少,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量,把涵盖古代名中医和闻名于当地的中医名家纳入研究范畴,或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更直观准确地获得数据,并采用关联度、隐结构等复杂统计学方法综合的研究名医的成长成才之路,为指引后学登堂入室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凤梧,张奇文,丛林.名老中医之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 张鸣钟.心性耐性悟性——古代名医成才启示[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75.
[3] 陈淑涛.古代名医成材与早期学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 15(3):44-47.
(收稿日期:2013-10-17)
(修回日期:2013-11-27;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