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交流)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 一共有多少》精品教案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学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支与2支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
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有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
3.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法袋(内装若干个桃子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进入小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认识了哪些新的小朋友呢?这个小朋友(笑笑)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笑笑照片。
二、自主探究1.笑笑变魔术——说一说。
(动画演示:笑笑从魔法袋里变铅笔,左手变出2支,右手变出3支,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提问。
教师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是多少支铅笔呢?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商量。
集体交流: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表示的呢?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加法算式:3+2=5介绍加号的名称和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齐读算式。
2.老师的魔法袋——摆一摆。
老师也有一个魔法袋,猜猜里面装了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
他们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模仿,注意力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概念的理解,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水果分一分等,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新课讲解: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讲解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
3.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互相交流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应用: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全单元教案_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课内容:有几枝铅笔教课目的:1、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课要点:加法意义的理解教课流程设计:一、有几枝铅笔(学生摆)一共几个人。
1、先让学生察看表演, 2 人小朋友,又来 3 个小朋友,一个几个小朋友?2、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3、说一说,摆的意义。
4、认识加号2+3=5二、摆一摆,自主研究学生依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同桌之间进行沟通。
三、实践应用1、让学生察看后说出算式,说一说什么意思,为何这样做?2、第 1 题,学生自己计算后查对。
3、先依据图意,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沟通。
说一说,自己是这样想的?4、先让学生独立达成,再指引学生发现此中的规律。
5、说一说,你、在生活重发现的加法问题。
四、教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教课内容:有几辆车教课要求:初步感知从不一样的察看角度出发,会列出不一样的算式。
进而形象地说明两个数相加互换他们地点,得数不变。
教课重难点:、领会加法互换律教课流程设计:1、情形创建(1)让学生察看,独立思虑。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3+2=5 2+3=52、自主研究,得出规律(1)学生察看比较上边两个算式之间的异同。
直观感知加法互换律的含义。
(2)摆一摆让学生用自己的铅笔,摆一摆。
说一说,对着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全般沟通。
得出加法互换律。
3、实践稳固(1)指引学生认真察看试一试,独立提出问题。
全班沟通解题。
(2)第一题,可先让学生着手做一做,再进行练习。
(3)第 2、 3 题,学生自己独立达成。
(4)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我排成第几个?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认真察看后,同桌试试解决。
小组沟通状况,全班反应。
(5)共有几个小鸟学生独立察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教课内容:摘果子教课要求:经过摘果子这一情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初步领会减法与生活中的联系。
教课要点:减法的含义。
教课过程:1、分果子情形创建,(1)先让学生同桌合作分果子,(2)说一说,分的过程。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__一共有多少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
一、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并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同时,培养学生数数、点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加法问题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加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会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数数、点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会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难点: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有两块糖,老师再给你们一块糖,一共有几块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法。
2. 探究新知(1)我会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使用加号和数字表示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
(3)学生在操作后,我会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结果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的意义。
3. 巩固练习(1)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他们对加法的理解。
(2)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点评、纠正。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数学计算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于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实物操作、图片观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计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实物操作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计算方法。
3.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聚会,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共有多少”。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有哪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加与减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加与减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法;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童话故事“小兔请客”小兔要过生日了,兔妈妈准备让小兔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到家里玩,小兔高兴极了,它请来了好朋友小猴、小松鼠和小刺猬。
小兔准备了什么东西招待客人呢?出示第1幅图。
(学生说说,有几盘,每盘有几个)小朋友们正准备吃果子呢,小兔说:要想吃果子得先回答我的数学问题。
猜一猜:你知道小兔提的什么数学问题?(引出让学生提问题)1、讨论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列算式,并解答。
谁能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先小组说,再全班汇报)2、我们来给这个加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起个名字!可以先让学生试起。
问题解决了,可以吃果子了,看小刺猬怎么了?出示第2幅图。
(可以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你能结合故事情节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1、讨论: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列算式,并解答。
谁能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我们来给这个减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起个名字!可以先让学生试起。
二、练一练。
1、书P21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两幅图的意思。
然后独立列算式解答。
2、书P21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书P21第3题“小动物回家”在圆圈内填得数。
说要求后,提出比赛倡议:看谁又对又快的将小动物送回家。
三、总结。
采松果【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运算的起始。
对于运算的学习,一般从三个线索展开: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分别对应于认识加法和减法,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
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又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理解加与减的意义,然后是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同时,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计算的学习有机相融作为一条主线。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加与减的意义、10以内的加减运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24~26页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4.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或圆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吧。
(左手拿出3支红色粉笔)请看,老师左手拿了几支粉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3”。
然后右手拿出2支粉笔)再看看,老师右手拿了几支粉笔?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接着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在一起)你能说说现在老师的手中一共有几支粉笔吗?用数字几来表示呢?(根据回答板书“5”)小朋友们真棒!那么“5”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知识。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1.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有几支铅笔?说一说,数一数。
课件出示第24页上面图,演示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合并在一起表达的意思。
让学生说图意,同桌之间交流直观感受和体验。
师引导学生归纳: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用“点数法”数出一共有多少,从1开始数,数到几,一共就有多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 一共有多少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2. 5以内加法的计算: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新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加法的认识。
板书设计1. 一共有多少2. 内容:加法的意义、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练习题等。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改进。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注:由于篇幅限制,以上内容仅为框架性描述,实际教学设计和内容需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一部分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动的场景,例如小朋友在公园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荡秋千。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的说课稿。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加法、减法,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三、加与减(一)》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认识数的基础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数数、认识数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进行加减法计算时,还可能受到直观形象思维的影响,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律还需要逐步适应。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的意义,学会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物品,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加、减法运算。
3. 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性、互动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北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练习二 教案
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是冠军。
学生做题比赛,教师观察学生的计算方法,适时指导。
交流结果。同桌之间进行核对。
第2页共3页
3、接下来我们来看淘气和笑笑在过小河,可是只有算对结果后他们才能顺利过河,同学们我 们去帮他们过河吧? 请同学们一条龙进行算式的计算,从而达到加减的混合,提高计算能力。 4、同学们还记得 8 的分成么?我们来背一背吧。随后请学生看课本 48 页,找到 8 的分成, 给小动物找到好朋友。同时及时复习 6、7、8、9、10 的分成。 5、淘气和笑笑过河之后啊,在树荫下玩起了小石子的游戏,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看图说图 意,明白考察的知识点是数的分成。 6、淘气和笑笑在路边还采了一些鲜花送给妈妈,妈妈有两个好看的花瓶,想把这些花放到两 个花瓶里,都有几种放法? 通过题目的意思,让学生来理解考查 9 的分成,9 可以分成几和几?
如果物体被分成两份或三份,就表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计算
1. 重视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退为幕后指导,由学生自己反思发现问题,再
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
六、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巧。 教学 反思 2. 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适当地把讲解的机会让给学生,自己退到观众的席位,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相应学具 1 课时 导学案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 10 以内的加减法都学完了。你有哪些收获?
第1页共3页
导入 学生可能回答: •我知道了在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画图形,可以摆小棒可以拨算珠或接数法等。 •我知道了求一共用加法,求还剩用减法来计算。 •我知道了可以用算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学会了 10 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我知道了数的分解和合成。 师: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教案
三加与减(一)单元目标:1、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单元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时安排17课时。
教学难点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观察法、组织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游戏引入1、讲台上先上去两名同学,又上去三名同学。
数一数,讲台上现在有几位同学?2、同桌互动。
一位同学先取出3个三角形,另一位取出2个三角形。
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三角形?3、小结:像这样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二、新授1、说一说,数一数。
(课件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表演学生报数,师生共同检验。
让学生摆一摆,同桌合作。
观察情境图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让学生观察后说出算式,说一试着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
2、认一认。
用数学式子表示:3+2=5 “+”叫做加号,表示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在一起。
读作:3加2等于5。
3、摆一摆,算一算。
(课件出示)三、试一试个别学生可以先摆学具,再算结果。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了什么?五、作业设计完成教材“练一练”习题。
说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做?学生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
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教学反思课题还剩下多少——认识减法教学要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减法的意求义。
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加与减(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材从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图片和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的图片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加减经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加减运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知道加法的运算规则,能熟练地进行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能熟练地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法运算,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故事、直观的图片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
3.练习巩固:设计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应用拓展:设计生活情境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_加与减_(一)第一课时_一共有多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这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减法打下基础。
3. 教材重难点(1)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尝试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字。
2. 学生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此外,他们还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法解决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体会加法的意义。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一幅画有苹果和橘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各有几个。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课时1一共有多少 (1)课时2还剩下多少 (3)课时3可爱的小猫 (5)课时4猜数游戏 (7)课时5背土豆 (9)课时6跳绳 (11)课时7可爱的企鹅 (13)课时8小鸡吃食 (14)课时9乘车 (15)课时10做个加法表 (16)课时11做个减法表 (18)课时1一共有多少【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生:想!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生:记得,是笑笑!师:嗯!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 可爱的企鹅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7课时可爱的企鹅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10以内进行加减运算。
2.能够理解“加”和“减”的概念。
3.能够理解“多少只企鹅在冰上,多少只企鹅在水里”的概念。
4.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加”的意义。
2.理解“减”的意义。
3.进行简单的口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多少只企鹅在冰上,多少只企鹅在水里”的概念。
2.进行简单的口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2.黑板、粉笔、毛绒玩具企鹅。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拿出毛绒玩具企鹅,让学生看看这些可爱的企鹅。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几个特点:企鹅是黑白相间的,它们会游泳,它们栖息在极地地区等。
2.学习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可爱的企鹅,然后给学生出示图中的企鹅,告诉学生:这些企鹅很喜欢在冰上和在水里活动,它们可爱极了。
教师提出问题:有多少只企鹅在冰上,有多少只企鹅在水里?学生可以自己想想,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讨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来进行引导。
3.讲解“加”和“减”教师介绍今天的重点:加与减。
将下面的例子讲给学生听:“珂珂有三本书,他又买了两本书,他现在有几本书?”教师让学生想象这个场景,并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叫做“加”。
接着,教师又给出另一个例子:“珂珂有五本书,他借给了小明两本书,他现在还有几本书?”教师让学生想象这个场景,并告诉学生:这个过程叫做“减”。
4.进行简单的口算练习教师拿出黑板,出几道简单的口算题:4+2=? 3+1=? 5-1=? 4-2=?并让学生上来解答。
5.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学习了加与减的定义,学习了简单的口算题。
在课下加强对加与减的理解,并能更熟练地进行口算。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是以可爱的企鹅为主题进行学习的。
通过企鹅的形象来帮助学生学习加和减的概念,学生更易于理解运算的本质。
并且通过文化元素的引入,让学生开拓了眼界,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带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一)谈话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习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二)学生讨论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小狗高高的、瘦瘦的.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二、活动二:练习分类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二)分组讨论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教师板书:认识物体(一)认识长方体1.出示图片:长方体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1)有六个面;(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出示图片:正方体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有什么特点?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3.学生分小组讨论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一)认识圆柱体和球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3.学生小组讨论4.学生反馈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平面.教师板书:圆柱、球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二)小结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三)出示图片:找朋友五、活动五:做游戏“摸一摸、猜一猜”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2、学生反馈.七、总结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第二课时我说你做教学内容:我说你做学习目标: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全单元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教学内容】一共有多少(5以内的加法)【教学目的】1.通过熟悉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
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2.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3. 激发学生学习加法计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难点: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的左手有2支铅笔(板书:2),右手有3支铅笔(板书:3)。
想一想,如果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可能会说:•1、2、3、4、5,一共有5支铅笔。
•3之后是4、5,一共有5支铅笔。
同学们说得对,可以合起来一起从头开始数,也可以接着其中的一个数往后数,不管怎么数,都是一共有5支铅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共有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看谁最聪明。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二、探究新知1.看图画一画。
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最喜欢吃竹子了。
图中的熊猫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插图)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
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3只吃竹子的熊猫,我们就可以先画3个圆,2只玩皮球的熊猫,就再画2个圆,合起来一共就是5个圆。
3+2=5︙加号这个符号叫作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3加2等于5。
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 摆一摆,算一算。
(1)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4页最下面的习题,先摆一摆,再算一算。
学生可以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也可以画出图形后再数一数)(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5页“试一试”习题的图意,并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加法算式,交流结果。
(如果学生出现把4辆汽车和1个交警加起来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强调加法一定要把同类的东西加起来。
)(3)谁能告诉大家你觉得“1+4=5”这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可以表示1个手指加4个手指,合起来是5个手指。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学习任务单(作业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1:说一说,数一数,有几支铅笔?
学生活动2:数熊猫
(1)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
(2)我能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熊猫?(摆一摆,画一画)
(3)我能用加法算一算一共有几只熊猫?
☐〇☐=☐
学生活动3: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作业设计1.数学数25页第二题。
2.计算
2+3= 1+2= 3+1= 1+1= 2+2= 1+3= 4+1= 2+1=3.看图列式计算。
()+()=()()+()=()
学后反思1、我理解了加法的意思?把两个部分()
2、我在本节课中表现得最好的是:
(☐观察☐操作☐思考☐倾听☐合作☐提问☐答问☐评价)。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 一共有多少》精品教案
三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教材第24~26页内容。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法计算来解答,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够正确地读出加法算式。
同时,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3.使学生初步感知解决同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列的加法算式也不同。
4.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的意识。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掌握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加法的含义,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一、创设情境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生:……铅笔……师:能根据声音猜出盒子里装的是铅笔。
二、探究新知1.加法含义。
(1)师:想不想知道,盒子里装了几支铅笔?生:想师:那你们可得看清楚了!(右手先拿出2支铅笔)师:这是几支?生:2支。
(左手再拿出3支铅笔)师:这又是几支?生:3支。
(两只手合并起来)师:那合起来一共是几支呢?生:5支。
师:这个“5”是怎么得来的?生:……(2+3=5)师:(左手放下,右手抬起)先拿出2支,(左手抬起,右手放下)再拿出3支。
(两只手合起来)合起来一共是5支。
(2)师:小朋友们,在数学上,“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加起来”。
“2和3合起来”也可以说成是“2和3加起来”。
你们知道是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吗?生:加号。
师:你们真聪明!那加号怎么写呢?生:像汉字的“十”,一横一竖……(板书:2+3=5,讲解加号的写法)2.探究计算方法。
(1)这个式子中,2表示什么?(先拿了2支铅笔)3表示什么?(再拿了3支铅笔)5表示什么?(一共有5支铅笔)师:你们会读这个式子吗?谁来读一读?(请学生范读,全班跟读)小结:把2支铅笔和3支铅笔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几支铅笔,我们用加法计算。
加法运算就是“把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的运算。
(2)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再认真观察老师的动作,谁能根据老师的动作来列加法算式?(先拿一支铅笔,再拿三支铅笔,把两个手合起来)生:1+3=4(全班齐读式子)3.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
2.还剩下多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快速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的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甚至能够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可是有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加减法,计算能力极差。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发现他们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善于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中获得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具袋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着几张纸牌,我闭上眼睛,你随便拿走几张,我都
能猜出来,你们信吗?谁想试一试?(学生发言)
师小结后板书课题:还剩下多少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用猜纸牌张数做游戏的形式开始新课的学习,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愿望。
二、新知探究
1. 认识减法,解决问题1: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果园里,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下来2个,这时候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摆法。
指名学生演示,学生观察评议。
教师板演
认识减号,并练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出减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2.出示课件,解决问题2:教材第27页“还剩几块奶酪”情境图
师:同学们,图中的小老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它在干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后画图,教师适时指导。
三、达标测评
画一画,算一算:
1.师:同学们打开教材,看第27页最下面的习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指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然后订正。
2.指导学生看懂教材第28页“试一试”的图意,然后说一说。
同时,让学生自己写出减法算式,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及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深入体会减法的含义就是去掉、拿走的意思。
3.师:你觉得“4-1=3”这个减法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呢?出示课件。
(教材第28页“说一说”插图)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技能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查,让学生再次感受从一个较大的数中去掉一部分是用减法计算,更深入地理解减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解决“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就是从原来的大数中拿走一部分,要用减法算式计算。
今后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减法的应用很广泛,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2.整理5以内的减法卡。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及配套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5-2=3
︙
减号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