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咏物诗题目
中考古诗词:咏物类赏析习题及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咏物诗)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捕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
(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1、2题。
(5分)蝉(唐)虞世南①垂緌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②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凭借。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3分)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1、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2、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_________的意境。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40首(学生版)及部分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之咏物诗讲义与练习(学生版)咏物诗知识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的实质是咏人、咏怀、咏世象。
在内容上,它的描写对象往往是动物、植物、矿物、器物、山川地理事物。
一句话,是“物”而非“人”。
在艺术上,它常常采用“兴”的手法,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连类而及,托物咏志。
在修辞上,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
在咏物诗中,不同的事物往往寄托着不同感情。
下面为大家例举一些常见事物。
一、常见咏物诗的特点:1、形式特点:a、标题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b、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c、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2、内容特点:(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2)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借物喻人)。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3)借物抒怀,咏物明志(托物言志)。
如王维之《辛夷坞》,其借深谷中自开自落的辛夷坞来寄寓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且表明作者孤芳自赏之性格:辛夷坞唐·王维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咏物寓理,物理浑然。
如元稹之《菊花》,其诗理趣浑然,精巧可爱,说明物候对繁花之影响,菊开花于秋,而秋后无花可赏,故作者“此花开尽更无花”是真正爱菊之原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咏物诗专题练习学生版含答案
咏物诗专题练习(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两小题。
古风(其五十九)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两小题。
叹庭前甘菊花杜甫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3.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诗人“叹菊花”的原因是“移时晚”,错过了重阳这一赏菊的好时机。
B.颈联写“众芳”被精心采撷烘托甘菊生不逢时,即使甘菊的花蕾缀满枝头也无人观赏。
C.尾联从侧面反映了甘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
D.这首诗借庭菊以寄慨,甘菊喻君子,众芳喻小人。
菊花的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两小题。
高松曾巩高松高于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①。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②。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③。
君求百常④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⑤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咏物诗合集
咏物诗合集咏物诗年夜齐一、《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下,万条垂高绿丝绦。
没有知细叶谁裁没,两月东风似铰剪。
二、《正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北冠客思深。
不胜玄鬓影,去对皂头吟。
含重飞易入,风多响难轻。
无人疑下洁,谁为表予口。
三、《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暑单独谢。
遥知没有是雪,为有幽香去。
四、《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直项背地歌。
皂毛浮绿火,红掌拨浑波。
五、《竹石》浑·郑燮咬定青山没有搁紧,坐根本正在破岩外。
千锤百炼借脆劲,任我工具北寒风。
六、《蜂》唐·罗显不管仄天取山尖,有限景色尽被占。
采失百花成蜜后,为谁辛劳为谁苦。
七、《朱梅》元·王冕吾野洗砚池头树,个个花谢浓朱痕。
没有要人夸颜色孬,只流浑气谦坤乾。
八、《石灰吟》亮·于满千锤万凿没深山,猛火燃烧若等忙。
肝脑涂地齐没有怕,要留浑皂正在世间。
九、《马诗·其五》唐·李贺年夜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踩浑春。
十、《宽郑私宅异咏竹》唐·杜甫绿竹半露箨,新梢才没墙。
色侵书模板帙早,阳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脏,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访问拂云少。
十一、《咏竹》唐·皂居难不消裁为呜凤管,没有须截做垂钓竿。
千花百草凋谢后,留背纷繁雪面看。
十二、《菊花》唐·元稹春丛绕舍似陶野,遍绕篱边日渐斜。
没有是花外偏偏爱菊,此花谢尽更无花。
1三、《风》唐·李峤解落三春叶,能谢两月花。
过江千尺浪,进竹万竿斜。
1四、《幽兰操》唐·韩愈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寡香拱之,幽幽其芳。
没有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尔止四圆。
文王兰梦,渭火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浑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正人之守,子孙之昌。
1五、《竹》浑·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尔自没有谢花,免撩蜂取蝶。
1六、《咏桂》唐·李皂众人种桃李,都正在金弛门。
5.29咏物诗题目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学案----咏物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古。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杜鹃花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3.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中考“咏物诗”试题解析-6页文档资料
中考“咏物诗”试题解析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二是“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有如下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应考指南】咏物诗赏析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诗歌考查类型,试题设置基本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
在题型设置上,不少考区已开始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如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回答咏物诗赏析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思考这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明确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比如松与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云“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描述了松与竹的最大特点,这使其成为坚贞不屈的品格、傲然直立的形象、刚正不阿的品格等的象征。
二、体悟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诗中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讲究“不即不离”,即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摹上,又要契合所咏之物;既要基于物,又要高于物。
对这类诗词的鉴赏重点是要体会作者“言在诗外”的情感,在赏析时应细加领悟。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咏物诗+题目练习
古诗·咏物诗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
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常考题型与答题思路】一、常考题型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二、答题思路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 分)答案:“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
“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
思路:1)手法+效果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咏物诗练习1.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咏物诗十首问题回答
咏物诗十首
1. 咏月亮
皎洁的月亮高挂天空,
照亮黑夜,如同白银般闪耀。
它是夜空中最美的明珠,
让人心醉神迷,难以忘怀。
2. 咏太阳
太阳升起,万物复苏,
它是生命的源泉,光明的象征。
它的光芒照耀大地,
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3. 咏花朵
花朵绽放,美丽动人,
它们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它们的色彩和香气,
让人心情愉悦,神清气爽。
4. 咏树木
树木高耸,枝繁叶茂,
它们是大地的守护者。
它们的根深扎地,枝叶扶疏,为我们提供了氧气和庇护。
5. 咏流水
流水潺潺,清澈透明,
它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它们的声音如同天籁,
让人心旷神怡,身心舒畅。
6. 咏风
风儿吹过,轻柔温暖,
它们是大自然的使者。
它们的吹拂,带来清新气息,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暖。
7. 咏鸟儿
鸟儿飞翔,自由自在,
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
它们的歌声如同天籁,
让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
8. 咏星空
星空璀璨,宛如钻石,
它们是大自然的珍宝。
它们的闪烁,如同神秘的符号,
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9. 咏海洋
海洋浩瀚,无垠无际,
它们是大自然的壮丽画卷。
它们的波涛汹涌,如同巨兽,
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0. 咏山峰
山峰巍峨,高耸入云,
它们是大自然的壮丽建筑。
它们的峰峦叠嶂,如同巨龙,
让人心生敬畏,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练一孤雁XXX的《孤雁》描写了一只离群独飞的孤雁形象,它不饮不啄,飞行时发出孤独的声音,思念着它的同伴。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颔联使用了对比手法,将“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
尾联则用衬托手法,将野鸦的平庸XXX与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进行对比,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二蝉XXX的《蝉》描绘了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的形象,它饮着清露,发出悦耳的声音,但却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借蝉抒发了自己高洁自立的情怀。
练三蝉XXX的《蝉》描写了一只难以饱食的蝉,它徒劳地鸣叫,一树翠绿的梧桐树无情地独立着。
诗中的“故园XXX”化用了XXX的“田园将XXX不归”,表达了作者XXX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和高洁品质。
练四画菊南宋的XXX在《画菊》中描绘了一只孤独的菊花,它独立于篱笆之外,虽然没有其他花卉那样繁茂,但却有着独特的趣味。
诗人宁愿让它在枝头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让它在北风中凋零。
XXX的《不第后赋菊》则表达了对不得志的自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思念之情,菊花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郡庭惜牡丹XXX说:“我把情感寄托在牡丹花上,借花来描写人物。
”他可惜XXX难以长久,就像可惜人的韶华易逝,青春难以再现。
他通过写芍药的妖艳和芙蓉的清秀,与牡丹进行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和富丽。
赏牡丹XXX在诗中写道: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塘上的芙蓉清秀可人。
但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花开时节动人心魄,成为京城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他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牡丹的美丽和高贵,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咏物诗合集
咏物诗合集
1、《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8、《鹧鸪天·桂花》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9、《苏幕遮·草》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庚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咏物诗题集
咏物诗题集(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虞世南的《蝉》: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①诗人在狱中深深怀念家乡之情;②狱中的自己头上已增白发,抒发了年华已逝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的伤感凄恻之情;③借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却不被执政者所理解的伤感沉痛之情;④表达了诗人品性高洁,却不被了解重用,反被诬陷入狱的沉痛悲愤之情;⑤借“飞难进”“响易沉”,表达了政治上的不得意、受压制之情。
(2)诗歌尾联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赏析。
(2)尾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人借借竹表达了人应当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以及希望统治者呵护人才,让人才得以施展抱负的愿望。
(2)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结合全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咏牡丹的。
(2)首联,对比起句拿石榴花做比,仅用“先期凋落”交代事由;颔联,用“玉盘”“锦瑟”典故渲染风雨摧残牡丹的气氛;颈联,想象牡丹不剩一点残红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惜花的情感。
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2)①衬托。
用松竹的青翠来映衬梨花的雪白,二者相得益彰;用桃李的“妖冶”来反衬梨花白得纯粹。
②拟人。
颈联的“苦嫌”“多谢”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感。
③比喻。
将“梨花满枝”比作“雪围遍”,形象地写出梨花之白之多。
④虚实结合。
实写时令、梨花盛开等景象,而想象梨花之美在月宫也难见则是虚写。
(2)请分析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以及“小孤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形象:①诗人塑造了小孤山独立于江中,面对凶险环境依然如中流砥柱般坚定不移的形象;②同时,也塑造了一位如小孤山般在末世艰难中,坚强不屈,力挽狂澜的孤臣.情感:①“孤”字既写小孤山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透露诗人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时的苦闷之情;②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愿坚定抗元、力挽狂澜的复杂情感;③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此物,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2)有人说,将诗中的“柳”理解为一女子,较含蓄有味,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咏物诗题目
咏物古诗欣赏
1. 《咏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5. 《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6.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10. 《咏棉花》(左河水)
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练习题教师版咏物诗鉴赏练题练一孤雁XXX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XXX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4分)答: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
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XXX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练二蝉(唐)XXX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画出来。
答: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
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2.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
练三蝉XXX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XXX最相警,我亦举家清1.“故园芜已平”化用XXX的“田园将XXX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
(4分)答: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曾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流露出诗人的得志与悲凉1心情。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依靠了诗人怎样的头脑情绪。
(4分)答: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XXX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咏物诗作业
《葡萄》 韩愈 葡萄
《赏牡丹》 刘禹锡
牡丹
牡丹的赞歌,深层次地表达了作 烘托手法 国色天香 者对美好事物的称许和赞叹。 侧面烘托
比喻、拟人 正面描写
《小松》 杜荀 鹤
松
小 刺头
1.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 托物讽喻 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世 借松写人, 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 2.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 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 取人的浅陋目光。
事物特征: 小、刺头
1.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 所言之志: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 诗人身世之慨。 2.这首诗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 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表达技巧:
托物讽喻
表达技巧:
托物讽喻
借松写人。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 被淹没在“深草里”。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 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 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 敌的。 “刺头”的“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 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 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 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由小转大。小松 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 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 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 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 被砍杀啊!
论人咏物诗
论人咏物诗1. 《墨梅》
作者:王冕(元代)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竹石》
作者: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蜂》
作者:罗隐(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 《咏蝉/ 在狱咏蝉》
作者:骆宾王(唐代)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 《青松》
作者:陈毅(现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7. 《画菊》
作者:郑思肖(宋代)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8. 《石灰吟》
作者:于谦(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 《咏柳》
作者: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 《墨竹图题诗》
作者:郑燮(清代)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高二语文下册 咏物诗四首同步达标测试题 人教版
11、咏物诗四首达标优化训练我夯基我达标1.诗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何树何山著子规?(2)若欲满盘堆马乳,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花开时节动京城。
(4)_________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析:此题考查诗文默写,需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如“魄”“凌”等字。
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2.词语解释:(1)杜宇:_________________(2)龙须:_________________(3)国色:_________________(4)时人:_________________解析:对“杜宇”一词的解释要注意说出其典故的内容。
“龙须”要指出其比喻义。
答案:(1)即子规,就是杜鹃鸟,因啼声悲切,又称怨鸟。
杜宇是周时蜀国国王,号望帝,后来被迫逊位,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啼声悲哀。
蜀人称这种鸟为杜宇,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2)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一国中姿容中最美的女子。
(4)指时俗的人。
3.填空:(1)《子规》这首诗歌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除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外,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3)《小松》这首诗歌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需注意诗中借物言志的特点,说明借什么物,言什么志。
答案:(1)借吟咏子规,表达对历代蒙受冤屈,含冤而死的人深深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2)丰收的果实是必须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这首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借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讽喻时人目光短浅,暗含诗人身世之慨。
4.从整体构思看,《小松》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学案----咏物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古。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3.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4 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6分)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5—6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④长门,汉宫名。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6.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8.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