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特点

咏物诗特点咏物诗,是指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歌颂与描写的诗歌形式。
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自唐代以来,咏物诗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成为了唐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咏物诗的诗意优美、形象明快、富于想象力,尤其擅长于寓意抒怀,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现象。
咏物诗的主要特点如下:一、生动形象咏物诗以对各种事物的形象描写为特点,通过艺术手段将它们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咏物诗中,用诗人冷静淡泊的观察角度,以特有的诗意语言把自然界的景物如水、山、林、花、月等诸多方面予以详细的细腻描写,既表现出诗人清晰的感性视觉体验,又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是以最朴素、最生动的方式描述了黄河流进大海的场景,其形象极其惟妙惟肖。
二、表现感情咏物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同时也蕴含着人类的情感。
通过对各种事物的描写和赞美,咏物诗常常隐含着诗人对人生和感情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对自然界的表现,诗人表达了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他通过对黄河、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壮志凌云、追求成就的豪情壮志。
三、善于化用咏物诗中,诗人善于利用各种意象、意境和象征手法进行诗歌创作,将自然对象转化为具有抽象意义的符号,从而表达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借用自然的手法被称为“咏”“象征性的诗歌创作方法”,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所表达出的“更上一层楼”的意象,是诗人内心追求的抽象境界,珊珊向上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表达。
四、表现多样化咏物诗的形式多样化,包括描述性、夹叙夹议、充满激情的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利用韵律、修辞等技巧,既抒述情感,又传达意义。
不同作家、不同时代的咏物诗,形式表达和思想表达各异,显示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五、诗意优美咏物诗的艺术价值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常常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和诗的音律、节奏、韵律把自然形象展现出来,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咏物诗鉴赏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 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 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 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 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 愿?
【答案】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 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 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 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1 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 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 怨恨。(1分) 【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 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 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 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 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 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 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 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 做具体分析。
吟笼莺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 (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 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 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 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 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 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 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 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 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 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咏物诗的鉴赏

第一讲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鉴赏示例 2004年北京卷12-13题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的鉴赏-咏物诗 教案

咏物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咏物诗是以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鉴赏方法、步骤鉴赏方法(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东山》《采薇》艺术特点浅析.

《东山》《采薇》艺术特点浅析.
《东山》和《采薇》是两首中国传统诗歌。
《东山》是一首咏物诗,其中描写了东山的自然景观,包括山水、花鸟、山林等。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自然的咏叹: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赞美的口
吻对东山的自然风光进行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感悟。
2.运用象征手法: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用象征手法
来描写东山的自然景观。
比如,他把山水比喻成“碧玉盘”,把山林比喻成“苍翠立”,用这种方式来增强诗歌的意象性。
《采薇》是一首咏物诗,其中描写了采薇的过程以及薇花的美丽。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比喻手法: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用比喻手法
来描写采薇的过程。
比如,他把采薇的过程比喻成“拾翠
2.对自然的咏叹: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对薇花的美
丽进行了咏叹,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感悟。
3.运用押韵手法:《采薇》是一首押韵诗,在这首诗
歌中,作者运用了押韵手法来增强诗歌的韵味。
4.运用设境手法: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设置了一个
采薇的场景,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
受到采薇的景象
5.运用叙事手法:《采薇》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诗
歌中,作者运用了叙事手法来讲述采薇的过程。
6.运用描写手法: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描写
手法来描写薇花的美丽。
总之,《东山》和《采薇》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阅读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美好的感悟。
咏物诗赏析——穷形尽相拟物移情遗貌取神明志寓理(人教版高三必修)

咏物诗赏析——穷形尽相拟物移情遗貌取神明志寓理(人教版高三必修)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咏物诗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特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
即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古人很喜欢咏物。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最早的咏物诗可追溯到《诗经》。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的“伊人”就是作者感于心、形于外的物象,只不过还非完整意义上的咏物。
又如《硕鼠》诗中“硕鼠”这一典型形象,是指“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的君王,这依然非严格意义上的咏物。
屈原的《九章·橘颂》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温宜修,垮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对橘树的生活所在(南国)、花叶(绿叶白花,缤纷可爱)、形状(纷披,丰茂)、果实(圆而多汁)、色泽(青黄相杂)等外在生态作了细致传神的刻画,并融入自己的深厚感情,借以表达纯洁忠贞的人格,这是诗人的自信与自励。
《橘颂》也因此标志着中国古代咏物诗的正式诞生。
只可惜秦汉时期是“诗思消歇,诗人寂寥的时代”(郑振铎语),留存下来的诗作极其有限,而咏物诗更是少得可怜。
班婕妤的《怨歌行》算是难得的咏物佳作: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诗鉴赏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花中最终凋谢
对菊花旳喜爱
6、借事物讽喻旳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 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 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劚,zhú,掘、砍
形如铜钱,娇美可爱
戳穿了剥削者残 酷无情、贪得无 厌旳本性
1、体现时代和社会情况. 2、抒发本身旳愁情幽愤。 3、体现志向旳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旳
体现 诗人理想、__志__向__、__情__怀_ 。
咏物诗特点:
1、既然要咏物,就要实写其形态、色泽 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 3、常用托物言志手法。 4、从详细描写旳措施看,除了正面描写 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旳手法。
1、体现时代和社会情况. 2、抒发本身旳愁情幽愤。 3、体现志向旳 4、写政治仕途及个人节操旳
咏物诗鉴赏
【学习目旳】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欣赏咏物诗旳环节和措施,把握作者
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旳感情。
2、欣
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旳把握和刻画。
二、过程与措施: 措施点拨、练习巩固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一草一木总关情”旳生活感悟,培养对古诗 词旳热爱之情。
概念了解:
咏物诗:
借描写 客观物象(山川河岳、草木虫鱼)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 旳_(_形__态__、__色__彩__或__其__所__处___旳____环___境____)特点
理想。
小结:鉴赏咏物诗环节与措施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旳特征
第2步:分析体现手法
咏物诗词类型及其特点

【咏物诗词的种类及其特点】什么是咏物诗?简单地说: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某一光景、或某一器物、一种动物及某一植物为描述吟咏的对象,来抒发生者的个人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基本上都称作咏物诗词。
从历史的发展渊源来看,咏物诗从最早的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古体诗及古乐府歌行演变成律诗绝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咏物诗也在这个时侯逐渐趋向成熟阶段,到了宋代无论是咏物诗或咏物词在诗坛上都占有不能忽略的地位,发展极其旺盛,它们以独到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倾倒着上至贵爵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小至老百姓百姓,直到此刻我们还在传唱抒写此类体裁。
我们第一来认识下咏物诗大体的种类及其特点:1、描摹神态类:这类咏物诗可是对物象进行生动直接的神态描摹,借以抒发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没有其他深刻的寓意。
比方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六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语言清爽爽朗,活龙活现地再现了白鹅红掌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样子,表达了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之情。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可是运用三个比喻的手法,把早春时的“柳”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情味盎然,生动地勾勒出春天里杨柳阿娜多姿的形态,在春风中清醒、强健、成长,为我们带来春的活力气味与美的活力享受。
这类作品在咏物诗中不占主导地位,下面介绍的托物言志类、咏物抒怀类在咏物诗中占的比率较大。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忧如是在描述详尽的物象,但仔细品味后,才察觉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以物来喻自己的理想与理想。
明朝出名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生入死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从整体来看是一首比较简易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可是用石灰的“清白”自喻,表达自己为国效忠的梦想与高洁的无尚情操,最重若是在诗句的内部证明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特别崇拜的气度。
3、咏物抒怀类:这类咏物诗俯拾即是,和托物言志的诗有好多相似之处,可是它抒发的感情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所咏之物的详尽环境和作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亲近的关系。
咏物诗的特征及相关内容

第十章咏物诗第1节概述把唐诗按照题材划分,除了有名的边塞诗和田园诗之外,还有一个大的题材类型:“咏物诗”。
咏物诗以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形象为吟咏的对象。
“咏物诗”的“咏”字是指歌咏,即以诗的语言对客观对象进行描写、抒情;“物”作为被诗人描写、抒情的对象,一般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比如,日月星辰、山川丘壑、风霜雨露、虫鸟草木、器物玩好等等。
但是诗人对这些事物形象进行吟咏时,又不是在进行纯客观的照相翻版,物在诗中是按照诗人的主观感受再现出来的,因此咏物诗仍旧带有抒情意味。
好的咏物诗,诗人以抒情的心理咏物,在对事物形象进行描写时,还托物兴寄,咏物中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和意蕴。
1、咏物诗的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1、咏物诗的特征咏物诗在内容上与其他题材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叙事诗以事件为主线展开情节,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边塞诗有特定的地域特征和事件线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爱情诗、送别诗以人物的情感为主旋律,如杜甫的《月夜》、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咏物诗则抓住所咏之物本身,或从各种角度,或从事物特征对所咏之物进行吟咏。
从表达情趣上看,有单纯咏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或者某一功能进行吟咏的;有注重刻画所咏之物的内在神韵的;在一些高手笔下和一些佳作之中更有借物兴寄,把诗人的情怀寄寓在物之中的。
但总而言之,所有的咏物诗都以某一特定的物作为吟咏的对象和构建意境的外在形式。
没有特定的物这一客观对象在诗中,则不构成咏物诗。
从诗题上看,咏物诗常常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骆宾王《咏蝉》、《咏鹅》,贺知章《咏柳》,罗隐《蜂》等。
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我们从诗名本身难以看出它的咏物特征,例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山行》,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等。
咏物诗一般一诗咏一物。
在形式上,唐代咏物诗以短诗、小诗为主,但是韩愈的《南山诗》长达204句,1020言,长度可以说是唐代咏物诗之最。
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言志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咏物言志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咏物言志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二、思想内容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表达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表明心迹,表达对某种节操的坚守;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
三、艺术特色1.意境: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即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2.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对“物”的描摹注重形神兼备,取其神韵,略其形貌,虚实结合。
3.从结构看,善于寄托、巧于立意,“如睡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钱钟书)物我相融,托物寄意,借以自我写照。
4.表达技巧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对比等。
5.以物象为题,或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借助物象的组合而成的景象表达情感。
6.语言风格:慷慨悲壮、凄婉感伤。
四、考查重点把握咏物言志诗咏物“取神韵略形貌”的特征;理解、分析“物与志”的“契合点”;鉴赏咏物言志诗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1.了解“取其神韵,略其形貌”是衡量咏物诗艺术手法的最高水平。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一种通过对物体描写和赞美来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以下是其一些特点:
1. 物象描写:咏物言志诗常常通过对物体的形象、特征以及所具有的功能进行描写和描述。
诗人通常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来刻画物体的外貌、颜色、质地、声音等来让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
2. 抒发情感:这类诗歌常常通过对物体的赞美、颂扬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可能会借助对物体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人性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
3. 转诘人事:咏物言志诗也常常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暗含着对人类社会的批判或讽刺。
通过与人类行为和思想相对照,凸显出人类的缺点或优点。
4. 认同与思辨:咏物言志诗有时也通过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认同并崇尚其中所体现的美、价值和意义。
它诗人则通过与自身经验和思考的反思,引发对世界、人类和自我身份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咏物言志诗以对物体的描写和赞美为手段,通过情感、思想和观察力,表达诗人对人生、社会和人类的感悟和认识。
它常常通过物象的具体形象和象征意义,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相对照,让读者在美的享受之余,对人类的生活和行为进行反思。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关于咏物诗的特点

关于咏物诗的特点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的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咏物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食笋朝代:宋朝|:曾几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馀。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巽公院五咏朝代:唐朝|:柳宗元净土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曲讲堂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禅堂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苦竹桥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落花朝代:宋朝|: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西湖杂咏·夏朝代:元朝|:薛昂夫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疏影·咏荷叶词牌名:疏影|朝代:宋朝|:张炎碧圆自洁。
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
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
高考语文-咏物诗课件(共33张PPT)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莲:表达爱情 纯洁清高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人生坎坷、挫折
(757)登进士第。建中二年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5(、7器玉物8:类高1洁)旧至地重游贞脱俗元二年(786),曾被
珍珠:美丽 无瑕
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写其所处环境。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
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比喻、象征、对 比、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 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 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 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
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 5、器物类 玉:高洁 旧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
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 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
双鲤:代指书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 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 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的特点一、什么是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
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
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二、咏物诗描写对象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三、主要特点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 [1]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
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
”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无论是余石南想表达纯洁,罗想表达怨恨,还是李商隐想表达孤独,都不直白,都是通过塑造蝉的形象来表达,不生硬直白,能让人产生生动的想象力。
写诗一定要注意形象思维,要生动。
只有这样,它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或论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诗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你要知道你想通过一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涵。
怎样才能在形式上表达出这样的思想内涵,用的是什么样的思路和规则?这也离不开理性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有些是下意识的。
写诗不仅要有诗感,还要掌握写作要领,熟悉诗歌内容本身的规律和文本的要求。
只有理性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形象中更好的感受和表达自己。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以上三首诗都是写蝉的,都是抒发情怀的。
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初中语文】咏物诗+题目练习

古诗·咏物诗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
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常考题型与答题思路】一、常考题型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二、答题思路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 分)答案:“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
“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
思路:1)手法+效果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咏物诗练习1.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最新整理)咏物诗

感情: 自甘寂寞的恬 淡胸襟
2021/7/26
18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一般意象
绝句(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日江山
阳关普照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风花 草
春风和畅 百花竟放 风送花香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 湿
朱—雀代桥贤边相昔及日其的业繁绩都 华已已消荡失然,无如存今,只桥有映
边绿已石长阶满的杂青草草野,花年,年
乌自衣生巷春已色失,去黄了鹂昔白白
杜甫《蜀相》
日发的出富这丽婉堂转皇美,妙夕的叫
阶前碧草自春色,
阳声映,照诗着人破慨败叹凄往凉事空
隔叶黄鹂空好音。
的茫巷,口深。表惋惜
2021/7/26
25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音双关的修辞,表 达了一个女子对所 爱的男子的深长思 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 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 见莲不分明。”
利用谐音双关的 方法,写出一个 女子隐约地感到 男方爱恋着自己。
2021/7/26
28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柳”
一、“左公柳”。清人杨昌浚在赞誉骁骑将军 左宗棠的诗中云:“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 风度玉关。”以柳示春,绿柳就是春天的标志。
2021/7/26
26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事物 松——坚贞高洁
《赠书侍御黄裳》 李白
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
《赠从弟》 刘桢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2021/7/26
27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事物 莲——表达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
主编:张培培审核:高燕燕时间:2016.04.15 编号:16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咏物诗感情,掌握咏物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自主研习学案,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咏物诗的概念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
而曾巩在《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
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双关、借代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诗代表作
1、《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
)
2、《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
3、《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4、《竹石》清·郑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5、《蝉》唐·虞世南:垂绥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
四、佳作鉴赏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题: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
“卜算子”是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
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
’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2、陆游: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联系陆游的生平不难理解,词中的梅花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
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
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黝免。
秦桧黝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
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
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
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
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
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
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
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
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
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3、内容鉴赏
(1)词的上阙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
(2)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这与《卜算子·咏梅》中的梅有什么区别?寄寓词人何种情感?
(3)这首词下阕表现了梅的怎样的品格?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从哪里体现的?
(4)这首词用什么手法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五、经典品鉴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解题:水龙吟:词牌名。
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
《清真集》入“越调”。
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
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2、写作背景: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
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
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
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
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
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
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
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3、内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