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
咏物诗经典诗词鉴赏一、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鉴赏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分: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
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总: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
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鉴赏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主旨)分: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
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
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
“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
托物言志。
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咏物诗鉴赏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 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 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 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 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 愿?
【答案】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 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 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 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1 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 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 怨恨。(1分) 【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 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 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 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 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 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 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 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 做具体分析。
吟笼莺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 (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 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 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 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 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 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 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 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 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 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诗歌鉴赏咏物诗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通常是以描写自然景物、动植物、器物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鉴赏:
**咏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以蝉为题材,通过对蝉的形态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形和食性,蝉的触须像帽带一样垂下,吸吮着甘甜的露水,展示了蝉的清雅和高洁。
次句“流响出疏桐”则描绘了蝉鸣的声音,在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表现了蝉的声音之美和传播的广泛。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
蝉虽然身处高处,但其声音却能够远扬,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而是因为蝉本身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认为只有具备了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整首诗以蝉为媒介,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追求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这种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的诗歌形式,正是咏物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如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
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古诗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
其古诗全文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
其古诗全文如下: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a/24392htm,气势更加猖狂。
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 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 反复无常的小人
•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
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反衬、拟
人、对比
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 寄托的情感
答:对比。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
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 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思路总结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表现手法的高妙。
三点注意:
1、不能对象外之意牵强附会,胡乱 猜测,一定要结合事物的特征以及 作者的具体身世处境来分析。 2、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 会有不同的寓意,应细加区别。 3、一些咏物诗表达上存在多义性。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 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 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 么感情。
诗歌鉴赏咏物诗课件
比喻与象征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突出其相似之处或差异,使读者更 深刻地理解该事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使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引发读者的联 想和共鸣。
拟人化描写
•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立体,增强读者的感知和共鸣。
细节刻画
06 咏物诗的实践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01
02
03
塑造人物形象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特 点,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 世界。
表达情感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形 态、色彩、质地等特点, 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 心境。
深化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咏物诗可 以作为主题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描绘物品来表达更深 刻的思想和意义。
现代咏物诗
现代咏物诗在继承古代咏物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表达手法,使诗 歌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咏物诗在描绘物象时更加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和意义,通过象征、隐喻等手 法表达诗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咏物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韵脚,语言更加贴近现代人 的表达习惯。
当代咏物 诗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引用
表达情感和心境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引 用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 境,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装饰和美化环境
在家庭、办公室等环境中,人们可 以将咏物诗作为装饰和美化的元素, 提升环境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
启发思考和感悟
咏物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深 入思考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 问题。
当代咏物诗在继承现代咏物诗的基础 上,更加注重诗歌的创新和实验,呈 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编辑王强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散译: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咏物诗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鉴赏〕《咏风》一诗,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
“肃肃凉风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
“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
“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
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
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
“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
“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
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
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元帝的《咏风》诗:“入镜先飘粉,翻衫好染香。
度舞飞长袖,传歌共绕梁。
”陈祖孙登的《咏风》诗:“飘香双袖里,乱曲五弦中。
”又如唐太宗的《咏风》:“披云罗影散,汎水织文生。
”这些诗里所写的风,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难怪宋人计有功说:与上面的诗相比,王勃的《咏风》“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
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
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
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归燕诗张九龄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咏物诗鉴赏》---(共64张)PPT课件
.
4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 梅》、《赏牡丹》
.
5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注解等。
.
19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 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
17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咏物诗鉴赏
参考答案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 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 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 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 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 难归之情。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 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 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 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实战演练5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 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 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 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 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 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 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 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 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一)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又称“咏物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指运用文字抒发赞美或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
它属于象征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诗体特色,多数以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客观事物,强调主题的气度和诗情,有意宣揚无限境界的美好艺术意境。
(二)正确理解咏物诗1. 尊重自然:咏物诗歌把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作为艺术材料,使人们意识到从自然深处藏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贴近自然美,把自然界的美好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把握节奏:咏物诗歌的意境是内心的一种体验,也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咏物诗的节奏表现,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利用僻韵、夸张等手法表现诗歌的温柔,以及诗歌执著的坚守与热情,以此达到唱物诗最高境界。
3. 注重形式:咏物诗对形式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抒情诗、短句式诗或者联想诗等,以最精致的文字表达自然的美丽。
(三)咏物诗鉴赏方法1. 综观整体:首先要仔细审阅咏物诗的结构,搞清楚整个诗的主旨及抒情脉络,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内涵与情感色彩,抓住主题以及其字里行间的柔情细腻,尤其滋润耳鬓心神。
2. 分析形式:要深入分析咏物诗歌的句法与语意,注意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怎样加工语言,是抒发出柔情细腻还是凝重强烈,以及内部结构与主次是如何分布的,这些都是要认真分析的重要视角。
3. 把握情趣:诗中的反复押韵使粗犷的言语增添几分妩媚,交融出一种甜蜜的诗情,让人回味无穷。
要特别关注咏物诗的诗句搭配,以及隐藏的乐意与诗情的质感,把握好细节,领略诗歌的柔美与绚丽。
(四)总结综上所述,咏物诗歌既有它自身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诗体特色。
了解咏物诗歌需要全面囊括它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鉴赏方法,以便准确把握它运用的语言、情感与审美价值。
咏物诗歌的本质是深藏的意境,人们要从比喻、写景、比方等手法中,解析咏物诗中暗藏的真谛,使读者能体味到它的温情与绚丽,以传递它萦绕而出的美好感受,以达到最精致的艺术体验。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 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 泛清波。 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 为例分析说明。(3分)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 2、“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动 态美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2分)。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 — 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不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 —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蒙日月”的描摹,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
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
难逃灭亡的命运。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 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 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 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 要分析。(4分)
1、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 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 2、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 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 3、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 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 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诗鉴赏编辑段跃举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散译: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际上是托物言志。
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解释】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译文: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
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
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说明】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赏析:“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
“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
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雪不停,继续肆虐。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就如同《海燕》里说的那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
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的花朵。
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翻译:一只孤雁不吃不喝,边飞边叫着寻找同伴。
有谁可怜一片影子消失在云间?看啊看似乎看见了,太悲伤仿佛听见了(雁群的叫声)。
孤雁的念群之情,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
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
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鉴赏: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颜色艳丽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王冕(1287~1359)元朝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
诸暨(今属浙江)人。
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
王冕诗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有《竹斋诗集》3卷,续集2卷。
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
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作品原文咏风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