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

合集下载

精选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十篇】

精选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大全【十篇】

【导语】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诗⼈、词⼈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凝练的语⾔、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度集中地表现社会⽣活和⼈类精神世界。

⽆忧考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 咏⾬ 作者:李世民 原⽂: 罩云飘远岫,喷⾬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翻译及赏析: 远处的⼭峦笼罩着⼀⽚乌云,⼤⾬倾盆⽽下,河⽔上涨。

乌云低飞使半⼭腰⼀⽚昏暗,风吹⾬斜撒满了⼭的曲折处。

⼀串串⾬滴如珍珠般滴下,⼜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在如镜的湖⾯上泛起了⼀阵阵涟漪。

柳丝在⾬⽓中⼀⽚迷濛(或说迷濛的⾬⽓使柳丝密密⿇⿇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如帘,风吹⾬丝在空中织起了⼀⽚⽚罗幕。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

“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

“岭腹”即半⼭腰;“岩阿”是指⼭的曲折处。

“泫”的本义是“⽔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串串下滴的⽔珠”;“缔叶”是说“(⾬滴)结在树叶上”。

“起溜”是指河⽔泛起了⼀阵阵涟漪。

“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

如唐.的诗句:“青苹含吹转,紫蒂带波流。

”(〈萍〉)也许是古⼈认为风是“风神”从嘴⾥吹出的⼀⼝⽓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篇⼆】咏物的诗词鉴赏摘抄 咏⼭泉/⼭中流泉 作者:储光羲 原⽂: ⼭中有流⽔,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飞空作⾬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池平。

恬澹⽆⼈见,年年长⾃清。

翻译及赏析: ⼭中有⼀股泉⽔,向别⼈询问这股泉⽔叫什么名字,却没有⼈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上,整个地⾯的颜⾊和天空的颜⾊是⼀样的,泉⽔从⾼⾼的⼭崖上飞流直下如⾬声作响。

这股泉⽔⾃⾼⼭流出,涨满了⼀条条⼭涧和⼩溪,分出的⽀流也注满了⼀个个⼩池塘。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 到虚,写出物的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 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诗人不直接 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 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入 某种具体事物中。欣赏时,要能读出所咏 之物的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 神韵品格来,把握作者寄托的感情。把握 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的融合点,物与 志的契合点(精神品格),尤为重要。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的特点:
逍遥自在,无牵无挂,从容闲适,不愿下 山起波浪
诗人的形象特点: 表现手法
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 摆脱俗务,出世归隐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托物言志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对比 拟人
寒焰、万人头上一声雷】,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 心壮志。
一、咏物诗和写景诗的区别 二、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 技巧
三、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比较鉴赏
• 菊 花 黄巢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 待到秋来九月八, 无人送酒来。 • 我花开后百花杀。 遥怜故乡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 应傍战场开。 • 满城尽带黄金甲。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 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分析情感。找物象与情感的契合点
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1、分析意象。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 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 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 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 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 愿?
【答案】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 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 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 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1 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 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 怨恨。(1分) 【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 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 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 不是一种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吗? 而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 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虽 有有一定差别,但又有相似之处。 然而,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浩 如烟海,其中所寄托的感情不是这三种 情感可以囊括的,很多还是得结合诗句 做具体分析。
吟笼莺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 (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 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 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 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 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 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 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 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 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 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 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中考咏物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咏物诗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与其他类型的诗歌相比,咏物诗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一、咏物诗的特点1. 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特点和品质,并通过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描写。

如于谦的《石灰吟》就以石灰为描写对象,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

2. 咏物诗的情感含蓄深刻,常常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和品质,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比如一首歌颂竹子的咏物诗,可能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正直高洁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坚强、正直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3. 咏物诗往往注重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和特征,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落叶飘零、枯藤老树等细节,来营造出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二、咏物诗的鉴赏方法1. 分析咏物诗的对象和特点。

了解咏物诗所描写的对象以及其内在的品质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一首描写荷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求。

2. 理解咏物诗的象征意义。

咏物诗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描绘某种具体的事物,来传达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例如,一首描写梅花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梅花的高洁、坚韧不拔等特点,来象征诗人对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等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3. 感受咏物诗的情感表达。

咏物诗的情感表达含蓄深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才能体会到。

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我们需要结合背景、分析诗眼和意象等方法,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咏物诗,可能通过描绘秋天的寂寥、悲凉等特点,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伤。

总之,咏物诗是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感悟。

诗歌鉴赏咏物诗

诗歌鉴赏咏物诗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类型,通常是以描写自然景物、动植物、器物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鉴赏:
**咏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以蝉为题材,通过对蝉的形态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形和食性,蝉的触须像帽带一样垂下,吸吮着甘甜的露水,展示了蝉的清雅和高洁。

次句“流响出疏桐”则描绘了蝉鸣的声音,在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表现了蝉的声音之美和传播的广泛。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

蝉虽然身处高处,但其声音却能够远扬,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而是因为蝉本身具备了高洁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认为只有具备了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中获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整首诗以蝉为媒介,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和卓越才能的追求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这种以物喻人、以景抒情的诗歌形式,正是咏物诗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如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

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古诗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

其古诗全文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

其古诗全文如下: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a/24392htm,气势更加猖狂。

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古诗词鉴赏(咏物诗)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 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 反复无常的小人
•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
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
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反衬、拟
人、对比
鉴赏思路 写了什么物
有什么特点
(表现手法) 寄托的情感
答:对比。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
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 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思路总结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 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表现手法的高妙。
三点注意:
1、不能对象外之意牵强附会,胡乱 猜测,一定要结合事物的特征以及 作者的具体身世处境来分析。 2、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 会有不同的寓意,应细加区别。 3、一些咏物诗表达上存在多义性。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 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 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 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 么感情。

诗歌鉴赏咏物诗课件

诗歌鉴赏咏物诗课件

比喻与象征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 以突出其相似之处或差异,使读者更 深刻地理解该事物的特点。
象征
通过使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某 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引发读者的联 想和共鸣。
拟人化描写
•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立体,增强读者的感知和共鸣。
细节刻画
06 咏物诗的实践应用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01
02
03
塑造人物形象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特 点,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形 象,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 世界。
表达情感
咏物诗通过描绘物品的形 态、色彩、质地等特点, 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 心境。
深化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咏物诗可 以作为主题的延伸和深化, 通过描绘物品来表达更深 刻的思想和意义。
现代咏物诗
现代咏物诗在继承古代咏物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表达手法,使诗 歌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咏物诗在描绘物象时更加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和意义,通过象征、隐喻等手 法表达诗人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现代咏物诗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韵脚,语言更加贴近现代人 的表达习惯。
当代咏物 诗
THANKS
在日常生活中引用
表达情感和心境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引 用咏物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 境,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装饰和美化环境
在家庭、办公室等环境中,人们可 以将咏物诗作为装饰和美化的元素, 提升环境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
启发思考和感悟
咏物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引导人们深 入思考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 问题。
当代咏物诗在继承现代咏物诗的基础 上,更加注重诗歌的创新和实验,呈 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编辑王强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散译: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随春风来去潇洒。

赏析: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咏物诗鉴赏》---(共64张)PPT课件

《咏物诗鉴赏》---(共64张)PPT课件

.
4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 梅》、《赏牡丹》
.
5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注解等。
.
19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 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
17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参考答案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 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 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 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 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 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 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 难归之情。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 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 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 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实战演练5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 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 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 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 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 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 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 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 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 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 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

咏物诗鉴赏方法(一)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又称“咏物体”,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指运用文字抒发赞美或描写客观事物的诗歌。

它属于象征性思维的特殊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诗体特色,多数以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客观事物,强调主题的气度和诗情,有意宣揚无限境界的美好艺术意境。

(二)正确理解咏物诗1. 尊重自然:咏物诗歌把历史文化和自然信息作为艺术材料,使人们意识到从自然深处藏拥有一种隐秘的力量,贴近自然美,把自然界的美好宁静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把握节奏:咏物诗歌的意境是内心的一种体验,也是诗歌的核心内容。

咏物诗的节奏表现,是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可以利用僻韵、夸张等手法表现诗歌的温柔,以及诗歌执著的坚守与热情,以此达到唱物诗最高境界。

3. 注重形式:咏物诗对形式有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抒情诗、短句式诗或者联想诗等,以最精致的文字表达自然的美丽。

(三)咏物诗鉴赏方法1. 综观整体:首先要仔细审阅咏物诗的结构,搞清楚整个诗的主旨及抒情脉络,了解整首诗的信息内涵与情感色彩,抓住主题以及其字里行间的柔情细腻,尤其滋润耳鬓心神。

2. 分析形式:要深入分析咏物诗歌的句法与语意,注意诗人选择了怎样的文体,怎样加工语言,是抒发出柔情细腻还是凝重强烈,以及内部结构与主次是如何分布的,这些都是要认真分析的重要视角。

3. 把握情趣:诗中的反复押韵使粗犷的言语增添几分妩媚,交融出一种甜蜜的诗情,让人回味无穷。

要特别关注咏物诗的诗句搭配,以及隐藏的乐意与诗情的质感,把握好细节,领略诗歌的柔美与绚丽。

(四)总结综上所述,咏物诗歌既有它自身的特色,也有它自身的诗体特色。

了解咏物诗歌需要全面囊括它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以及鉴赏方法,以便准确把握它运用的语言、情感与审美价值。

咏物诗歌的本质是深藏的意境,人们要从比喻、写景、比方等手法中,解析咏物诗中暗藏的真谛,使读者能体味到它的温情与绚丽,以传递它萦绕而出的美好感受,以达到最精致的艺术体验。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 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 泛清波。 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 为例分析说明。(3分) 1、“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1分); 2、“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动 态美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2分)。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 — 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不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 —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蒙日月”的描摹,讽刺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
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
难逃灭亡的命运。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 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 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 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 要分析。(4分)
1、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 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 2、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 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 3、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 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 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每种感情1 分)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一、概念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思想内容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四、情感归纳1、表达喜好和兴趣。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五、常见意象松、竹、梅、荷、芳草、菊、蝉、精卫等。

六、鉴赏方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特征(外表、内在、环境等) ,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知人论世,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

4、关注表达技巧。

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

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七、范例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八、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余光中咏物诗鉴赏

余光中咏物诗鉴赏

余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民歌》:“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 呼啸。”“红海”原是欧洲湖名------------这 里用来喻血。
《乡愁》中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邮票” ,“坟墓”,“海峡”。 《当我死时》中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 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
• • • • • • • • • • • • •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蝉 以蝉品行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 此独尊其品格。”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阶 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余光中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咏物诗:
• 余光中曾经说过:“好的的咏物诗, 讲究的是不即不离,不黏不脱,既 要将物状写得生动,又得提升精神 ,不为物拘,而别有寄托,所以要 能实能虚,由实入虚,终於虚实呼 应,妙得双关。如果务虚而失其实 ,就嫌抽象,反之则又拘泥物像, 太落实了。”
其雕琢的美丽与逼真

白玉苦瓜经过大地母亲般的 孕育和民族苦难的历练,展 现历史文化的精神,超越苦 难的象徽。

赞叹白玉苦瓜不朽的灵魂,
欧歌永恒的艺术价值
余光中咏物诗点评
虚幻与现实的平衡
• • • •
• • • • •
• • •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 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 瓜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 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情感?试分析。
托物言志,常用象征、比喻、拟
人、对比等。
4、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 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分析物象的外 在特征、环境特点 和内在品性 。
1、读懂全诗。
因例说法
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年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随3分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
势出返没回;花在中花见丛,中参时差出时叶没际,飞于。树芳叶华间上幸下勿翻谢飞,。嘉写树了素欲蝶相的依远。
近{高注低}不刘孝同绰方(位48的1-动539作),:采南朝用梁细文节学描家写,彭,城以(蜂今、江雀苏徐、州日)、人风。、文名花颇、
写作背景:金兵南渡,宋高宗和秦桧 等主和派,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作者 借小池南岸的木芙蓉的“南”暗示为金 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 世、爱国志士的象征,诗人将“无言” 的桃李的怯懦软弱与“一生开落任东风 ”的木芙蓉不畏强暴作对比,寓意极为 深刻。
小结:吕诗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 风吹雨打的木芙蓉形象。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提问: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 象有什么不同?都用了 哪些手法?
分析吕诗中木芙蓉的形象:
生长环境:小池南畔 外形特点:红(热烈) 内在精神:着意红、一生开落任东风(不 畏强暴,英勇无畏)
答: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坚贞不屈。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 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 得淋漓尽致。
描写某一具体事物。
抓住这一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描写, 如形态、动作、品性、生活环境等。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深现人 刻 手物的法或寓叫事意象理,征,这。以种表以达物表(真 征事挚达讽的的对刺艺感术情某)表和事,物或的以喜某爱物用点( 自跟的厌 喻甲乙事事恶 ,物物) 抒有来相描、 发似写赞 感之或 赏 慨。 说明甲事物。
明确答案:吕 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 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 中的乐观者形象。
手法: 都用了拟人、象征、比喻、托物言志手法
内容小结 描写对象同为客观的木芙蓉,在不同的
诗人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为什么 呢?显然与诗人的经历及情志有关,诗人要 假托笔下的木芙蓉抒怀言志。故托物言志诗 是言在“物”而意在“抒怀”。
分析范诗中木芙蓉的形象:
处境:孤花、辛苦 内在特点:花心酸、未愁红怨绿 写作背景: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
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 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 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 不凡的气度。
小结: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
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的象征。
叶盛这作,首衬因诗托恃才描。傲写物了,而素为蝶人所随忌蜂恨悠,仕游途,数起遇数雀伏躲。 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写2)着了这风素首势 蝶诗返 的有回 远什; 近么在 高含花 低意丛不?中同采时方用出位了时的什没动么,作表于,现树采手叶 用法间 细?上 节(下 描5分翻 写)飞 ,。
这以首蜂诗、雀通、过日对、素风蝶、活花动、叶的作描衬写托,。表现了诗人在现 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 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 方法。
1、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温故知新: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石有何特点?表达作者何种人生志向?
方法小结 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
第一、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 离”的吟咏方法。
第二、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 或象征意义。
第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
【2010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这首咏物诗描写咏了素素蝶蝶诗的哪些活刘动孝?绰是怎样描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