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屋本质_公屋设计和居住实态_贾倍思
香港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香港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摘要:香港公屋是世界公认的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
严重匮乏的土地资源,持续高涨的住房需求造就了香港公屋住区高层高密度的空间形态。
而公屋的公共空间成为了钢筋水泥“森林”里的缓冲绿地,为居民提供休憩娱乐、邻里交流的场地。
作者结合实地参观学习,以香港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公屋室外公共环境设计和公屋内部公共环境设计两方面总结了香港公屋的公共空间特色,以期对中国内陆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香港公屋公共空间设计特色香港公屋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截至2013年,香港已兴建约122万套公共住宅单位,为占香港总人口48%的居民提供住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应对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窘迫、住房需求持续高涨的状况,香港公屋住区开发均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住宅的户内面积紧凑、高效、也略显狭小,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住区室外空间环境通常设施精美完善,成为补偿户内空间窘迫的主要手段。
香港房委会在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以“经济高效、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满足入住居民全方位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避免新建城市贫民窟的出现。
经过60余年的实践摸索,香港公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公屋室外公共环境设计1.1立体化的空间利用通过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使用强度。
利用屋顶平台。
屋村中多会利用面积比较大的商场、多层停车场等较矮建筑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这些平台配有绿树和休息座椅,虽然设计简单,但是却扩展了室外场地面积。
底层架空。
香港公屋通常不在建筑首层布置居住单元,而是留作架空空间。
这种做法首先利于室外环境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适应香港地区闷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
其次可以提供室外活动空间。
公屋的架空空间可以遮风避雨,领域感较强。
三是人在行走时视野被打通,使外部空间在水平方向得以延伸,减少了高层高密度建筑的空间压迫感。
四是可以灵活布置功能。
香港公屋-城市密度与环境质量
HOUSING ENVIRONMENT DENSITY194919531970s1990s1945194619471948日占时期,香港人口仅60万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Hong Kong’s population reduced to 600,000战争结束,人口回流Residents returned to Hong Kong after the war内战时期,移民涌入,居于暂建寮屋人口3万Residents returned to Hong Kong after the war人口回升至战前水平,达180万The population surged back to 1941 level At 1.8 million1949人口激增至二百万,寮屋人口三十万The population grew drastically to 2 million 300,000 people lived in squatter areasBefore 50s一九五零年代中期寮屋分布图Distribution of Squatters in the mid-1950s左:窝仔村大火后情景右:1950西环[唐楼]内的拥挤下:1950年代初石硖尾战后人口急增3194919531970s1990sHigh Density 高密度Poor Environment 环境质量差Unimaginable Disaster 灾难降临石硖尾寮屋区大火1950195119521953东头村寮屋大火李郑屋村寮屋大火猴王庙村寮屋大火天后庙村寮屋大火东头村寮屋大火九龙塘村寮屋大火山谷村寮屋大火石硖尾村寮屋大火何文田村寮屋大火九龙仔村寮屋大火西头村寮屋大火石硖尾寮屋区大火5廉租屋设备简陋上楼新天地Ascending to a MansionLiving in a New World 194919531970s 1990s一、二型大厦诞生Mark I & Mark II Blocks19541955195619571959196019611962Ascending to a Mansion Living in a New World1960年代中期黄大仙徒置区Wang Tai Sin in the Mid-1960sNew Problem World of Trash 垃圾成灾广厦千万间194919531990sTall Mansions Tens of Thousands of三、四、五、六型大厦诞生Mark III, IV, V and VI Blocks196419651966196719681969197019711970s19721973Tens of Thousands of Tall Mansions1976 柴湾Chai Wan黄大仙和竹园一带Wong Tai Sin and Chuk YuenNew Stage新阶段Series of Plans for Public Housing华富村新市镇天涯海角良好的居住环境194919531970s1990sWah Fu Estate TheNew Town ConceptSelf-contained community The sky’s end and sea’s edge自足的社区The New Town Concept新市镇的实验First Sight in Love 一见钟情Today’s Wah Fu Estate 今天的华富村十年建屋计划19721949 1953 1970s1990sTen years housing ProgramFor Public HousingNew Buildings Rising19531970s1990s居者有其屋1978Home Ownership Scheme[HOS]For Public HousingThe Home Ownership Scheme19531970s1990s For Public HousingThe Extended Redevelopment Program 人口增长,房屋质量出现问题,扩展重建计划的进行,将清拆建于60年代末未符合标准的楼宇,解决更多人的住房问题扩展重建计划1985Extended Redevelopment Program80-90年代-重建早年的公屋重建前重建后1319531970s1990sFor Public HousingHome Purchase Loan Scheme自置居所贷款1988Home Purchase Loan Scheme经历了70-90年代这一阶段,香港的公屋体系日渐成熟,公共房屋(Public Housing)的环境质量甚至好于私人房屋(Private Housing)90年代以后,公共房屋的建设将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1953 1970s1990s For Public Housing Tenants Purchase Scheme租者置其屋1998Tenants Purchase Scheme200020092000200919531970s1990sFor Public Housing Plans after 2000停止出售公营房屋2002重新检讨公营房屋政策2005重新推出“居者有其屋”2007Density of Public HousingSection Sketch Map 各时期公屋立面示意19531990s1970s法定组织推行都市更新「土地发展公司」-1988年成立处理征集土地,进行市区重建按照条例的要求,以“审慎商业原则"运作,不能展开亏本的项目没有资原安置受重建影响的住户没有明确收地的程序,收地过程冗长未能充分关注楼宇复修及文物保存19法定组织推行都市更新「市區重建局」•1999 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市区重建局,取代土发公司。
“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
文章编号丨673-9493 (2020) 06-0038-07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830/j.upi.2020.355“居者难有其屋”:香港公屋政策发展演变与启示Unaffordable Home Ownership: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y王紫荆梁印龙邵挺Wang Zijing, Liang Yinlong, Shao Ting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普遍面临房价过高和住房短缺的双重挑战,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长期睢以获得可支付性住房,成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珥。
香港从1950年代开始,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探索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租赁为主、出售为辅”的公屋政策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累枳了不少矛盾。
本文首先梳理了香港公屋政策的内容及其历史演变过裎,然后分别评价了公屋政策“被边干预”“枳极干预”“消 极干预”“适度干预”这四个阶段的实施成效,从中总结出香港公屋政策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内地大城市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提供启示与借鉴。
A b s tra c t:In recent years,large cities in Chin«i are generally facing the double challenges o t overpriced housing and housing shortage.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 in cities are suffering fro m long-term d iffic u lty-in o bta in in g affordable h ou sing,w hich has become an im p o rta n t obstacle to realize the goal o f hig h-quality urbanization.To achieve the goal o t4,H om e CKvnership Scheme>,,H ong Kong has explored a set o f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since the 1950s,w hich stipulate th a t public houses are m ainly fo r rent and rarely to r sale.The im plem entation ot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b u t also accumulated a lot o f contradictions.T 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ontent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Then it evaluates the im plem entation effects o f the p u b lic housing policy in fo u r stages:forced in te rv e n tio n,active in te rv e n tio n,negative in te rv e n tio n,and m oderate in te rv e n tio n.F in a lly,the success and shortcomings o f H 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are summarized, w hich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 r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m aking o t large cities in m ainland C h in a.关键词:住房短缺:高房价;中低收入者;公屋政策;居者有其屋:香港Keywords:Housing Shortage;O verpriced H ousing;M id d le and Low-income People;Public H ousing Policy;Affordable H om e O w nership;Ht^ng Kong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0JW ZYJH01201910003010)资助作者:王紫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本科生梁印龙(通信作者),清华大字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香港的公屋
香港的公屋周昀皓发表于2013-04-16 08:57一般人想到香港可能会联想到大厦林立的商业区,或者亮丽的购物中心,但其实对很多香港当地人来讲,公共屋村(简称公屋)才象征了香港普罗大众的生活。
从香港的统计来看,香港人口约有710万人以上,而且这数字年年有上升的趋势,香港土地面积是1104平方公里,大约是上海的1/6,人口密度自然非常高,在世界上也是头三位高密度地区之一,而且香港的地形是山地较多,平地较少。
所以,一般住宅的购入金额非常高,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富裕阶层才有能力拥有。
一般市区高层住房(私家楼)的价格,大约需要一个普通香港人11年的薪资,比起在日本东京首都圈买房需要的5-7倍年薪,在香港买房更为困难。
居者有其屋为了解决香港地少人多、楼价高带来的中低收入人士住房问题,香港政府通过公屋政策及政府资助,给大部分香港人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目前,香港700多万人口中约半数都住在这类政府资助的公营房屋里,其中租住公屋的人数为三成。
以公屋为例,每月租金只为一般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一成左右。
每个屋村都有配套的文娱康乐设施,球场、公园、诊所、商场和商店街等。
以一般一家四口为例,居住面积大约只有50平方米,生活空间较为狭窄。
但香港的公屋制度不但保障了每个香港人都能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居住需求,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安定的起点。
很多香港人都在公屋长大,毕业后或许先帮父母搬去环境更好的公营房屋(例如居屋),然后自己再存钱搬去私家楼。
或结婚后,夫妇继续住在旧的公屋单位里,买复数的住宅单位作出租或炒卖的投资目的,最终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平。
在街头访问一般的香港单身人士,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听到最多的回答是“买屋”。
比起结婚优先考虑买屋,这可能是像香港这类环境才有的现象。
狭窄的居住环境或许正是鼓励香港人一步一步往上获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动力,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原点,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多香港人都对公屋带有很特别的感情。
50年前开始起步的香港公屋制度目前,香港的公屋制度是世界公认仅次于新加坡的最健全的居民房屋政策,负责管理及执行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也是世界最大的公营房屋团体之一。
香港公共房屋制度及其对杭州的启示
香港公共房屋制度及其对杭州的启示解决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经历了五十多年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迁,已经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
杭州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城市之一,人均收入较高,政府运作高效,十分适合借鉴香港经验,建立有杭州地方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历史演变香港的公共住房分为出租型公共住房(公屋)和出售型公共住房(居屋)两类。
从50年代起主要历经徙置计划、廉租屋和临时居屋计划、十年建屋计划、长远房屋策略、十年房屋计划等阶段,随着居民房屋自由化愿望逐渐强烈,公屋供给逐渐倾向于出售居屋或自主置业,但2000 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价大幅下降,居屋计划的优点与价值逐渐消失,居屋认购率低。
为适应市场变化,房委会自2002年起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及终止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同时可租可买计划、租者置其屋计划也停止。
此后,除居屋计划的剩余房产外,香港公共屋邨全部以出租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
从公屋发展历程来看,香港制订的公共住房计划和策略根据不同时期私人物业市场情况、经济发展状况、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与需求等,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二、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香港公屋计划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土地政策的支持。
香港政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资助是免费拨地给房委会。
政府定期及准确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
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主要三大原则:一是集中较大用地高密度发展公屋;二是避免在贵重土地上兴建公屋;三是房委会不直接负责土地平整工作。
三、香港公屋的资金模式充足稳定的资金是公共房屋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香港公屋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通过免费拨地、拨出资本和贷款提供资助;二是房委会通过出租公屋及其附属商业楼宇、出售自置居所单位获得维护及兴建公屋所需的资金;三是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筹集资金。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
浅析香港公屋规划与景观设计特色摘要:该文以香港公共住宅社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为研究角度,总结了公屋的发展历程,主要从整体规划与细部景观设计的角度分析与总结香港公屋的建设经验与特征,为我国其他地区保障房事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屋规划景观设计香港公共住宅是各国政府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所提出的一项解决政策。
虽说香港是一个经济繁华的大都市,繁荣背后,却存在着一半的人口无家可归或是居住在条件极差而拥挤的“笼屋”内。
1953年香港石硖尾寮屋区的一场火灾开启了香港公屋的建设历程。
经历60年的建设历程,香港公屋的建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下层人民的住房困难,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环境优美,物质精神生活都大大丰富的生活环境。
1.公屋建设历程1. 建设初期香港公屋的建设初期为1950年代至1972年间,在这之间香港政府出于应对火灾的状况而开启公屋最早形式的建设。
1953年的火灾使得五万多居民失去自己的居所,香港政府于第二年在原场地建设了8幢6层或7层高的混凝土大楼为失去居所的人们提供住宅,居民只需要每月付给14元的租金便可一直住在成为“徙置大厦”的公屋里。
此后,香港政府成立了半独立的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了“廉租屋计划”,兴建了北角邨、华富邨等最早的10个廉租住屋社区,提供较徙置大厦质量更佳的居住空间。
1.2. 十年建屋大计1973年屋宇建设委员会改组为香港房屋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接管一切关于香港公共房屋的建设事宜,统称为公共屋村。
同年,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旨在1973年至1982年间为180万香港住房困难民众提供带有独立设施的公共住房。
这10年间,房屋委员会还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帮助居民有机会拥有自己私人的房屋,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建屋,至1981年居住在公屋里的人口已达200万。
1.3. 建设成熟期此后,香港公屋的建设可以说进入了成熟的阶段,由只重视房屋数量的建设与供给开始转为更关注组屋社区整体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房子设计理念。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紧凑实用,由于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房子的设计通常非常紧凑实用。
香港人
善于利用空间,将每一寸空间都设计得非常合理,以满足居住者的各种需求。
无论是公寓还是别墅,都会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寸空间,让居住者感到舒适和便利。
2. 现代简约,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偏向现代简约风格。
他们喜欢简洁明快的
设计风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注重美观和舒适。
在家具和装饰方面,他们通常选择简洁大方的款式,避免过多的复杂装饰和陈设,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清爽和整洁。
3. 多功能空间,由于空间有限,香港人善于设计多功能空间。
他们会将客厅、
餐厅和厨房等功能区域合理地布局在一个空间内,以节省空间的同时也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此外,他们还会设计一些隐蔽的收纳空间,让居住者可以将一些不常用的物品收纳起来,保持空间的整洁和舒适。
4. 自然光线,香港人非常注重房子的采光问题。
他们喜欢在房子中设计大面积
的窗户,以保证室内充足的自然光线。
这不仅可以让居住者在室内感受到自然的光线和空气,同时也可以节省能源,提高房子的环保性。
总的来说,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是紧凑实用、现代简约、多功能空间和
注重自然光线。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香港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环境资源的珍惜和利用的智慧。
这些特点也为香港的房子设计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国际大都市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香港公屋设计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启示
规 划 建 设 的 启 示
口 代 晓利
[ 摘
要]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进人新阶段,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必须探索新思路 香港小户型住 宅的形威
与 规 划 设 计基 本 是 围 绕 着公 屋 建 设 展 开 的, 经过 半 个 多 世 纪的 发 展 目前 已经 十 分 成 熟 借 鉴香 港 公 屋 的设 计 经 验 , 以 “ 集 约 化 设 计 ” 为理 念 , 我 国 保 障 性住 房 建 设 应 优 化 楼面 布 局 . 充分 利 用 空 间, 体 现 空 间高 效 性 与 复合 型 , 关 注细 部 设 计 , 体
采光通风良好的三室 / 二厅 / 二卫 / 一厨的套型 ( 1 。 图 )
【 者 简介] 代晓利.注 册规划 师,注册咨 询工程师 .美国项 目管理 专业人员 资 认证 (M ) 作 格 PP .上 海现代建筑 设计 ( 集团) 限公司规 划 有
建筑设计院 翟院长、 东南大学建 筑研究 肝博士研究生 I
[ m r s A o a l h u i , ma a a me t H n K n b c h u i g C mp c d s n bv dl f r be osn S l p r n o g ogp l o s o a t e i d g l t u i n g
{引 言 当前,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 ( 小 户 中 型住 宅) 国家 是 住宅 产业规划发展的方向 。未来五年内 ,政府将陆续在全
[ s r t Afo d l usng d velpmen n Chia s ener ew r isdesgnne s ne c ce s o ko g Ab tac ] f r abe ho i e o ti n ha t ed a n ea t i ed w on pt H ng n s smal l
以民为本:香港公营房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以民为本:香港公营房屋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房屋署高级建筑师卫翠芷简介香港房屋委员会为不能负担私人住宅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资助的公营房屋已经超过半个世纪。
以民为本的设计和管理,一向以来都是公营房屋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指导原则,并且以达致社会性、环境性与经济性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在所有发展项目中,必须要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同时能保护环境,让我们的资源能延续到下一代。
本报告将会详细阐释香港房屋委员会在规划和设计中以民为本,节能环保和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
1. 引言香港公营房屋发展经历五十多年,无论以本地或国际的任何标准衡量,都显耀着骄人的成果。
很多学者更认为,香港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转口港,成为今天的世界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会,公营房屋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除了政府的各种有利营商环境外,香港公营房屋廉宜的租金能减轻低下阶层的生活重担,让他们能专心一意地把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为香港提供庞大的劳动力量,稳定社会经济。
由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两百多万香港人居住在各类公营出租房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公营房屋的生活模式和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是香港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公营房屋在香港1,100平方公里面积中仅有的200平方里可建屋面积里,构建着香港整体外观的重要面貌。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一直致力为有需要的低收入市民提供他们可以负担租金的公营租住单位。
从1953年香港政府为了要解决石峡尾村圣诞夜大火所带来五万三千名无家可归的灾民的居住问题,毅然利用公帑展开史无前例的公共房屋计划以来,从设计到管理上,都不断改善,与时并进,以迎合市民所需。
发展的早期,由于要应付突如其来的天灾以及不断涌入的新移民,政府必须以最快的方法,利用单房式的设计及简单的建造方法,大量兴建公营房屋,以满足需求。
在1980 年代,社会经济富裕,市民对公营房屋的要求,不再单单是数量上的满足,也对房屋的素质有所要求。
香港公营房屋建设及其启示
目录
01 一、香港公营房屋建 设的现状和问题 三、香港公营房屋建
03 设对内地公营房屋建 设的启示
02
二、香港公营房屋建 设的成功经验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香港这个寸金寸土的城市,高昂的房地产市场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公营房 屋作为香港房屋政策的重要一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安居之所。本次演示将详 细分析香港公营房屋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成功经验,并探讨其对内地公营房屋建 设的启示。
三、香港公营房屋建设对内地公 营房屋建设的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
1、完善法律法规
内地公营房屋建设应借鉴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房屋政策的 落实和监管。通过制定严格的建筑标准和质量控制法规,提高整体建设水平,保 障居民的居住权益。
2、加强社会监管
2、加强社会监管
在内地公营房屋建设中,应加强社会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 正性。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监督,提高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2、居住面积狭小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香港公营房屋的居住面积普遍偏小。根据香港政府统计, 大部分公营房屋的居住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难以满足现代家庭的居住需求。
3、户型设计不合理
3、户型设计不合理
香港公营房屋的户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受限于土地面积和建筑成本,公 营房屋往往采用较小的户型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高,居住舒适度较低。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香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面临着严峻的住房问题。然而,其公共 房屋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为全球许多城市提供了借鉴。本次 演示将介绍香港公共房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公共房屋制度的成功经验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
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摘要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的必然产物,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
但是,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供应起步晚、起点低,所以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然而在香港,作为保障民生的主要住房供应形势——公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独立专业的公共住房机构的建设,清晰惠民的的土地划拔政策,统筹有序的的住房供应模式,持续多元的专项资金来源。
文章希望通过对香港公屋的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体制进行实地考察和初步研究,吸收经验,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应提供有益的借鉴。
香港公屋建设发展告诉我们,公屋建设需要建立长远目标与合理规划,并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建设计划;建立完善的福利住房职能部门及其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是香港公屋发展成功的宝贵财富;效仿香港公屋建设运营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政府在土地和财政上的长期资助;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采用标准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于提升住宅产品质量、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可以提高建造效率,提升性能,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住有所居”的住房保障总体目标。
关键词:香港公屋建设建设管理调查思考一、香港公屋历史与阶段性发展香港集合住宅的发展及政府的介入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其住房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消除房荒阶段;2)条件改善阶段;3)长远战略阶段;4)持续稳定阶段。
1.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香港公屋发展的起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大批难民涌入,使得香港人口激增。
另外,1953年12月,发生在九龙半岛石硖尾木屋区的一场大火使5.3万人无家可归,“房荒”成为当时香港社会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保障性住房市场。
1953年,香港政府推出了旨在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住房问题的公共房屋计划,设立“徙置事务处” ,负责“ 徙置屋”的建设,为其提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房屋设计理念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紧凑实用,由于香港土地资源有限,房屋的设计通常都以紧凑实用为主要特点。
房屋面积较小,但设计师们通常会充分利用空间,采用多功能家具和嵌入式家居设计,使得小空间也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2. 精致简约,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注重精致简约,追求简洁、清爽的风格。
室内装饰通常以简约的线条和色彩为主,注重细节和功能性,营造出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3. 强调自然光线,由于香港的高楼大厦林立,室内采光通常比较有限。
因此,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中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通过大面积的窗户和采光井,让阳光尽可能地照射到室内,提升居住舒适度。
4. 注重私密性,由于香港的居住密度较高,房屋设计通常会注重私密性。
在设计上会考虑到隔音、隐私等问题,使得居住者能够在繁华的城市中享受到一份安静和私密的生活。
总的来说,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特点体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精致简约的风格追求、自然光线的重视以及对私密性的注重。
这些特点不仅是对香港地域特点的适应,也体现了香港人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和追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香港人的房子设计理念也会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为居住者带来更加舒适和宜居的居住环境。
香港公屋的另类本质及启示
香港公屋的另类本质及启示
李文龙
【期刊名称】《建筑与环境》
【年(卷),期】2010(004)003
【摘要】香港公屋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同时,它也间接成为了香港土地政策中的一种工具.它在解决香港半数居民居住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香港高密度低质量的居住现状.本文试着通过对香港居住现状根源的探究,去揭示香港公屋的另类本质,并提出香港公屋对我国住房体制及公共住房体系建设的一些启示.
【总页数】2页(P166-167)
【作者】李文龙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 [J], 薛磊;靳坤;刘志伟
2.香港可持续性公屋建设与工业化——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J], 于磊;俞羿;王惠
3.香港公屋本质,公屋设计和居住实态 [J], 贾倍思
4.香港公屋准入管理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J], 毛小平
5.香港高密度公屋公共空间规划对内地公共租赁社区的启示 [J], 王艺;虞刚;徐小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特征研究
香港公屋住区外部空间的特征研究周逸骏;顾大庆;徐雷【摘要】香港公屋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发展至今已为超过300万的本地居民提供住所,是世界公认的有效保障居住的典范.香港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窘迫,住宅需求持续高涨,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香港公屋从城市、场地和建筑三个层面均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手法.该文以香港公屋住区的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城市规划对香港公屋外部空间的影响,其次梳理香港公屋的建筑特征及组合方式,然后归纳香港公屋的外部空间特征,最后就上述研究对内地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which began in 1950s has provided housing for over 3 million residents,and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est public housing in the world.Hong Kong has huge population but little land supply,and has always been facing high housing demand.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Hong Kong's public housing takes measures in the scale of city,site and building.We discuss the impact of urban planning for the extemal space of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comb the features and combinations of public housing in building scale,outline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whole site of public housing,and provide some views in Hong Kong about affordable housing design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f public housing.【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7页(P64-70)【关键词】香港公屋;外部空间;特征分析;场地设计【作者】周逸骏;顾大庆;徐雷【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香港“公屋”(英文称为“PUBLIC HOUSING”,类似大陆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
以日本_新加坡和香港公共住宅为例分析公共住宅开发模式
自从限制城市商品房套型面积的国六条公布以来,对目前这一主导我们城市住宅建设的70/90政策中,“限定户型面积、限定所占比例”政策的争议也不绝于耳。
同样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其公共住宅一直执行着户型面积的限定标准,作为先发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做法对我国城市住宅小户型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公共住宅的“小面积”特征1. 日本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房荒,在当时1 700万户家庭中,住宅缺口达到420万套。
从日本经济状况缓解的19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住宅金融公库、公营住宅及公团住宅是日本公共住宅供给的3种形式。
日本首先于1950年颁布《住宅金融公库法》,其目标是为中、高收入的阶层自行解决住宅问题提供低息的资金支持。
进而以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形式向人口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所需住宅:a. 根据1951年公布的《公营住宅法》,通过由国库补助租金的方式向低收入者提供可租住的公营住宅,公营住宅是政府在居住生活领域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手段;b. 根据1955年颁布的《日本住宅公团法》,由当时的住宅公团[1]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购买的由公共资金开发的住宅。
从二战结束后到1996年3月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共建造住宅约5 115万套,其中利用公共资金的公共住宅占45.7%[2],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极大地推动了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
公营住宅和公团住宅是直接由政府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宅,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因而政府为这两类住宅制定了控制性面积标准。
1966年日本颁布《住宅建设计划法》,延续了日本自1950年代开始的按5年计划发展住宅的传统,提出以1966年为第一个住宅建设5年计划的第一年,并在以后每一个住宅建设五年计划中提出不断修订的住宅面积标准,分为最低居住标准和引导性居住标准。
在单元形态上,从1951年开始,由日本建设省提出住宅标准的研究,最早的住宅采用2DK型(即2居室+餐厅+厨房),其面积标准为:公营住宅第二类33m2,公营住宅第一类40m2,公团住宅43m2。
香港公共房屋物业管理启示
香港公共房屋物业管理启示
郭立;Heron Chan;李文超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物业管理)》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从1954年的徙置大厦至今,香港的公共房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建成环境舒适、配套齐全的公共房屋和居屋公屋体系,为超过一半的香港市民提供了理想的安居乐业居所。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物业管理的发展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香港公共房屋发展解决和保障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香港从木屋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公共房屋经历了近70年。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郭立;Heron Chan;李文超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香港建筑工业化进程回顾——以香港公共房屋建设为主线 [J], 郝桐平;刘少瑜;张智栋;冯宜萱;沈埃迪
2.香港公共房屋二级市场及启示 [J], 曾赛星;王锋
3.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对我国安居工程的启示 [J], 陈玉芳
4.香港物业管理业执业制度的启示--以粤港两地物业管理业职业标准及资历互认为背景 [J], 吴剑平;陈德豪;练均华;姚剑雄
5.香港物业管理之专业房屋经理制度 [J], 周富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屋发展历程
公屋发展历程1954年,政府在石硖尾兴建首个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灾民。
且让我们追溯由当年至今天,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历史。
50年代初内地政局变动,很多人涌入香港,导致寮屋数量激增。
这些挤迫又简陋的居所,环境恶劣,火警频生。
1953石硖尾寮屋区在圣诞夜发生大火,超过五万名居民一夜间失去家园。
1954政府立即在原址兴建多幢两层高的平房,临时安置无家可归的灾民。
政府斥资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并设立徙置事务专员一职,以统筹其事。
成立半独立的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廉租屋,提供设备齐全的居所予中下收入家庭。
八幢六层高的「第一型」徙置大厦在石硖尾落成,安置火灾灾民。
政府决定展开一个有系统的徙置计划。
1957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兴建的首个廉租屋邨— 北角邨落成。
1961政府正式推出「廉租屋计划」,提供较徙置屋邨质量为佳的租住房屋。
1964政府发表名为《管制权宜住所居民、徙置及政府廉租屋宇政策之检讨》白皮书。
政府推出「临时房屋计划」,为暂时未合资格入住永久公共房屋人士提供居所。
1965徙置大厦向高空发展,设施逐步改善;由「第四型」徙置大厦开始,单位内设有独立卫生间和露台。
公共屋邨住户人口达一百万。
1971华富邨落成,是首个规划成自足社区的公共屋邨,设有商场、学校、巴士总站,以及其他社区配套设施。
1972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在1973至1982年间,为180万人提供有独立设施的居所。
1973重组原来负责公共房屋的多个机构,成立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以推展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
政府又将徙置事务处和市政事务署辖下的屋宇建设处合并成为房屋署,作为房委会的执行机关。
「第一型」和「第二型」徙置大厦的重建工作率先在石硖尾邨展开。
1976政府决定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计划),协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户成为业主。
1978第一期居屋计划的六个屋苑推出发售。
为加快居屋计划的进度,政府邀请私人机构参与兴建居屋单位,是为「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私人参建计划)。
借鉴香港“公屋”经验 建设无“厅”的小套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借鉴香港“公屋”经验建设无“厅”的小套型经济适用房和
廉租房
刘海讯
【期刊名称】《中国房地信息》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如果内地城市也多建与香港"公屋"差不多大,且不带"厅"的30平方米左右小套经济适用房,其投资价值将明显降低,对高收入"骗购"者吸引力将有所减弱,"骗购"行为必会有所减少,相应的,经济适用房分配与出售将更加公平合理,有更多低收入无房户将从中受益。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刘海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香港公屋发展历史与建设管理——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一 [J], 薛磊;靳坤;刘志伟
2.香港可持续性公屋建设与工业化——香港公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J], 于磊;俞羿;王惠
3.我国廉租房建设发展路径探讨——基于香港公屋制度的启示 [J], 章征涛;矫鸿博
4.借鉴香港“公屋”经验建设无“厅”的小套型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J], 刘海讯;
5.浅谈构建廉租住房退出机制——借鉴香港公屋退出经验 [J], 刘黎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