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再别康桥》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学号:语文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7课《现代诗二首》《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学案第一节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感情基调;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2.反复朗读课文,并读出课文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思考:朗读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二、【问题与探究】问题1.你知道哪些关于离别的古代诗词?问题2.这是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诗跟古代的离别诗词有何差别?问题3.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朗读时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三、【目标检测】1、徐志摩,(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2、“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和。
【配餐作业】A组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把握情感和节奏。
2、根据背诵,补全下列内容。
轻轻的我走了,;我轻轻的招手,。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B组3、读《志摩的诗》,选几首你喜欢的进行诵读。
附:《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为要寻一颗明星》(1924)(徐志摩)我骑著一匹拐腿的瞎马,/向著黑夜里加鞭;---/向著黑夜里加鞭,/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马。
《再别康桥》 导学案精编
《再别康桥》导学案精编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
2、品析诗中意象和词语,深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常识读记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作品背景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青荇()漫溯()长篙()满载()河畔()斑斓()文本研读整体把握1、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2、全诗在感情上的层次是怎样的?内容理解1、仿照第二部写法,依据3-5节的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美。
(1)第二部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
(2)第三部分(3)第四部分(4)第五部分深入探究1、《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3、诗中写道“在星辉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4、《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参考答案基础检测读准括号前字词的字音。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认识导学案导学案是指老师在备课或授课过程中,将教科书或其他教材精心总结、提炼、加工的教学辅助材料,它一般包括导学内容、导学设计、导学方法及反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课堂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誉为中国的爱情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康桥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之情。
老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及艺术价值。
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徐志摩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并提及《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主题分析:探讨《再别康桥》表达的主题是关于离别、怀旧、人生的感悟等,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情感内核。
3. 诗歌语言特点:分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特点,比如音韵节奏、修辞手法等,让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导学设计1. 提出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比如“作者为什么选择康桥作为诗歌的背景?”等。
2. 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或全班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等问题,促使学生思考、交流、共享观点。
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或感悟体会。
导学方法1. 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再别康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做好准备。
2.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导学活动,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课后反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感悟,提高综合素养。
反馈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老师可以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鼓励优秀表现,指导改进不足之处。
通过反馈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再别康桥》,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再别康桥》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再别康桥》导学案(教员版).doc
学习目标必修一 2再别康桥编者:韩春梅 【温馨寄语】 智慧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永远没有捷径,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唯有在课堂内外全心全力地学习,才能止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1. 感知本诗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情感美、结构美。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3. 激情投入,体会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难点、重点1.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S 课前预习(20分钟)使用说明:1、借助“教材助读”,整体上了解徐志摩及其创作风格。
2、 完成“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中的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來,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
心 【教材助读 成长心灵】温馨捉示: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1作家作品:徐;忐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 人。
1921年入剑桥人学学习。
在剑桥两年深受两方教冇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 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 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硏究会。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 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 游》,散文集《落叶》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彖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冇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刀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 白成--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小《白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 《翦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Z 新月派简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 胡适、梁实秋、陈西注等。
《再别康桥》导学设计
导学目标1 •知识技能;①了解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②初步学会从诗歌得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请歌Z过程方法;反复咀嚼诗歌得语言,品味诗歌得意境美与人情美与形式“三美"O3•悄感态度;体会诗人对自然得爱,对自由得追求,对美得体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得离尚情操。
导学重难点1②就是重点;2就是难点导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导学总体思路1・诗歌就是在反复品读中自悟出来得,不就是靠讲出来得,可让学生在“听读一琛读一演读一评读一背读一写读”中品味诗歌精美得语言与优美得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得情感,从而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新教材得人文内涵.2.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得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得机会,并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与语文素养得积淀。
3•借助多种背诵提示,激活学生思维,力争当堂成诵。
课前准备①按照课后网址上网检索相关学习资料;②印发有关徐志摩生平与创作得简介与评论。
救学时间2课时救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疑激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故古人阮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得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得豪迈;既有“粕见时难别亦难"得苦涩,又有'‘执手柏瞧泪眼"得悲戚。
那么,现代人笔下得别离之情又就是怎样得呢?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后问;这首优美得歌曲得歌词就是谁筍得得呢?她就就是被林语堂先生称作“请才”与“奇才”得诗人徐志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近待人,与诗人做一次亲密接触吧。
优美得诗境与乐曲有利于激发学生得想像力与求知欲。
1.拨妙析疑1・出示徐志摩得照片(投影1)与剑桥得图片(投彩2)时:【旁白】瞧,她面容清瘦• X质优雅.多悄得双眼略带些梦幻,料想这文弱得外表下,隐藏得必就是一颗善感得而细膩得心。
瞧,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凤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栽誉中华。
再别康桥(学案).doc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
2、分析诗中的关键意象,把握意境,以体会诗人对康桥的再别之情。
3、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知识积累闻一多“三美”原则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预习检测一、根据题意,正确填写拼音或字形。
河畔(dang yang( )()青特()榆阴()chen dian( )( )浮()1长gdo() man su ( )( )满载()ban lan()( ) sheng xiao ()( ) 衣xiu () 二、解释下列词语:招摇:漫溯:笙箫:三、文学常识填空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用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他是__________ (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o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________ ”。
四、感受本诗中的“三美”(一)建筑美一一讲求诗歌整体结构上的美感,如章节的对称、句式的匀称整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一共—节,每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错落排列,字数相近,每节每句在______ 字之间,有序相对、回环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节和尾节结构、内容几乎相同,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作用,回环呼应,结构严谨,也给人整体的美感。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一、导入《再别康桥》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3月,离别康桥之际所作之诗。
此诗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马洛与情人去世时留下的经典诗句“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为蓝本,经过徐志摩的加工创作而成。
此诗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之作。
二、诗歌鉴赏1. 诗意•《再别康桥》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人通过色彩丰富细腻的词句,抒发了他面对分离时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2. 语言•诗句流畅婉丽,整篇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富有情感色彩和诗意。
•诗歌换行处自然,用词准确,构思巧妙,用语细致入微,气韵华丽。
3. 手法•诗人运用了描绘手法、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各种修辞手法,以表达自己的悔恨和伤痛之情。
•诗中从“园中”展开,写到自己的离别之情,意境优美,写出了诗人之感。
三、诗歌体裁《再别康桥》一诗为五律,即五句一组,每句七言,共二十五个字,皆用平仄对仗的韵脚组成。
全诗共五个五律。
五律是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裁,往往用于抒发离别之恋、别离之情等。
四、诗歌主题《再别康桥》一诗主要表达了徐志摩的离别之情和惆怅之思。
诗中的“流水”、“潺潺”、“扁舟”、“轻蓑”等象征物与人称,将诗人渴望的、欲望的、潇洒的自我投射到自然界之中。
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诗人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之中,使整个诗歌更加美好动人。
五、诗歌评析《再别康桥》这首诗以五律体为主,运用描绘、象征、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文笔流畅。
诗中自然界与人的交织,使整个诗歌充满着诗意和意境。
作者徐志摩通过诗歌艺术表现了他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人性的柔情与美好。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一。
六、延伸阅读•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漫步青山绿水间。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7课《再别康桥》word学案
常见修辞手法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初步掌握《考纲》规定掌握的修辞手法的概念。
2、能够分析修辞的类型。
3、试着分析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预习难点1、区分比喻与比拟,2、区分借喻与借代。
预习要求请从你听过的歌曲、学习过的课文中寻找例句。
一、常见修辞手法举例分析(一)、反复概念:种类及举例:作用:(二)、借代概念:举例:作用:概念:种类及举例:作用:(四)、比拟概念:种类及举例:作用:二、运用预习的修辞手法,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本诗用了何种修辞手法?1、按照上面的形式,预习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夸张几种修辞手法。
2、仿照例句,续写3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3、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感伤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
4、分析《青花瓷》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附修辞方法速记歌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赛诗会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三走近康桥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
康桥图片展示(配乐:《星空》)2.康桥情结: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
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因着感激和热爱,诗人再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感情该如何?参考:依依不舍、眷恋、惆怅……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参考:语速缓慢、语调柔和。
整首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一般的离别诗,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送别的对象都是人,而本诗是“西万天的云彩”“康桥”。
告别的对象由人向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练习朗读:用心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第二课时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及相关的现代诗,寻找诗歌散文电视《再别康桥》。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1、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2、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3、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
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
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
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2、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课后学习:1、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一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
《再别康桥》教案暨导学案
《再别康桥》教案暨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本诗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情感美、结构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3、体会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难点、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入剑桥大学学习。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康桥简介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
有70几位剑桥学子获诺贝尔奖,6位英国首相,牛顿、培根、拜伦、罗素、维根斯坦以及查尔斯王子都曾是这里的学子。
动静自如的人才,俯拾即是。
1920年,诗人曾游学于此,于是康桥成了他的“精神依恋之乡”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的胚芽的。
2019精选教育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学案.doc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学案内容预览:《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学习过程】一、助读资料《再别康桥》诵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同步检测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了解诗人徐志摩及其作品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其中情感增强对诗歌的品读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教学难点对始终意象的赏析教学过程教师指导精讲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导入--寻找徐志摩播放音乐《张爱玲》,课件展示歌词以及“同学们你能在这首歌中找到徐志摩么”字样,音乐播放结束过渡:同学们你在歌曲中找到徐志摩了吗?嘘--(示意同学安静)学生扮演徐志摩出场,手拿书本,身穿长马褂,白围巾黑框眼镜,朗诵《再别康桥》回到座位。
(背景音乐)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带不走是我们对徐志摩永恒的记忆。
一个谜一样的男子,一位浪漫的诗人,长马褂白围巾似乎成为我们对他永远的记忆,而更令人难忘的,是他那如美酒般醇香的诗歌,当一切铅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的时候,唯有那首《再别康桥》依然能够触及封存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感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徐志摩的脚步重回康桥。
(示意同学看屏幕)。
二、初读诗歌,品析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教师范读。
那是1928年的深秋,微寒的秋风将年仅28岁的徐志摩吹到了康桥边,远处,铁青的天空幻化出透明的粉色,那是水彩中难以描绘的透明。
摘一朵小花,种她在天涯,幻化做瑰丽的晚霞。
远看群山黛黛,温存不语。
的确在这片他曾经求学的土地上,封存了他太多美好的回忆,心中的离别的忧伤默默如平,一如轻雾笼罩着浅浅的康河。
同学们,相信大家至此已经找到心中的那个徐志摩,也品读这篇名作再别康桥,Q: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作者深情告别的对象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确实,作者在这里告别的不仅仅是康桥这个对象,更是作者在这里多年以来的美好的回忆和经历。
Q:那么诗人在做深情告别的时候流露的是怎样的情感?预设:PPT:不舍、依恋、伤感、惆怅。
过渡:的确,一首《再别康桥》包含了诗人太多的情感,康桥好似诗人的亲人,恋人一般亲昵。
在这离别时分,作者不免有几分依恋、哀伤于惆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
课题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教案苏教版《再别康桥》姓名教学背景分析《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三美”,初步体会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②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现代格律诗。
③通过2.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在阅读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者及作品背景的深入了解,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徐志摩简介及作品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图像、音像资料)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导入二、教学流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细听感受引出课文引出作者引出课文背景学生可能2分钟(一)志摩其人(二)读出节奏,感受音乐美(三)意境之美请同学们看题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
目的: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过渡:了解了徐志摩及康桥对他的重要意义,我们已经忍不住要去轻吟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标出诗歌的节奏、韵脚、语调。
(个别读)(听示范录音)从示范读音感受差距,体会其中的感情,过渡到下一环节。
过渡:大家逐渐都变成了徐志摩,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学习过程】一、助读资料《再别康桥》诵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同步检测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2.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3.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三、拓展延伸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4~6题。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4.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5.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0~13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悲哀的/种族/我们必须战斗啊/九月的窗外/亚细亚的/田野上/自由呵/从血的那边/从兄弟尸骨的那边/向我们来了/像暴风雨/像海燕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8.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9.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10.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四、课外链接1.徐志摩的康桥语录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2.徐志摩与康桥轶事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飞机遇难,此后,有关徐生前留下的两本日记(《康桥日记》)的去向成了一个谜。
时光倒流至1925年3月,当时徐志摩到中国著名女作家凌叔华家,把一个小提箱(这个箱子后来被称为八宝箱)托凌叔华保管,末了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若是我有意外,叔华,你得给我写一传记,这里面有你需要的证件。
直至徐志摩死后,这个小箱子也一直放在凌叔华处。
这个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东西呢?原来,这里面除了部分文稿外,主要是徐志摩的两三本英文日记,还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
陆的日记骂林徽因的为多,所以不宜交林徽因保管;而徐志摩的日记写的又是当年跟林徽因的恋情,所以不便给新婚夫人陆小曼看,因此徐志摩选择了凌叔华作为这些日记的保管人。
当时,最想得到这些资料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徐志摩的妻子陆小曼,她想编辑徐志摩日记集;另一个则是与徐志摩有过一段镜花水月的林徽因,她不希望徐志摩公开日记,因为她与徐志摩均已各自成家,而且与徐一直保持着知己关系,这些日记一旦公开定必牵连甚广。
因此林徽因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但她明白如果由自己出面,向凌叔华要徐志摩的两本日记,凌叔华是肯定不会交出来的,于是她便请来大名鼎鼎的胡适当中间人,向凌叔华索取这两册日记。
胡适于是以为徐志摩整理出书纪念的名义,向凌叔华索要这个箱子。
但凌叔华尚有所顾及,想留下一册作为自己写传记材料,便只给了胡适徐志摩的日记一册,及后胡适又于1931年12月28日再次致信凌叔华,信中答应把徐志摩的英文日记全部打印并会给凌叔华一个副本,要求凌将徐志摩日记悉数交出。
凌叔华无奈,只好顺从,然而胡适所作的诺言却只是一句空话,一直未能实现。
胡适得到徐志摩的日记后,一并交给了林徽因。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1932年1月1日下午与晚上,林徽因于匆忙中连致胡适两封信,报告《康桥日记》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从相识到离开那一时期的记载,神秘失踪,去向不明。
林徽因认为是凌叔华暗中做了手脚,而凌叔华后来则辩解道这是胡适所为(胡适当时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徐志摩的日记依旧在凌叔华手中,这却并非事实)。
徐志摩《康桥日记》的最终去向由此成为了一个谜。
大多研究者认为胡适送给林徽因之后,林在晚年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时一把火烧掉了。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此事不那么简单,最大的可能是,向来对资料颇为重视的胡适,当年将有关林的部分给了林,与林无关的自己偷偷收藏了起来,如果销毁,也只销毁了于自己不利的那一部分,而不会是全部。
据说胡适还有一部分文献由于涉及面太广,仍封存于一个保险箱中未能开启,或许这部分文献中就有这些日记也说不定。
3.《再别康桥》英文版阅读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by Xu Zhimo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Quietly I wave good-bye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I would be a water plant!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再别康桥》(导学案)参考答案1.B(宛应为婉)2.D(格律诗讲求格律、押韵)3.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4.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5.不矛盾。
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
6.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7.B8.B9.D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