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领袖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心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群体心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群体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 群体形成的原因群体形成是指由一定目标和共同特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实质性的共同利益、相似的社会地位、共同的价值观念、相同的情感和兴趣等。
人们在群体中会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愿意参与和投身到群体中。
2. 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一个群体中成员共享的观点、信念和价值观。
群体意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能够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
群体意识的形成受到社会化和社会交往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领袖的引导和激励。
3.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群体中成员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例如在集体游行中,参与者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心态和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还可能受到情绪、情感和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4. 领袖作用领袖在群体中拥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能够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
领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领导力、激励力和调解力上,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群体成员达成共同目标。
5.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
群体中的集体决策特点包括共识性、程序性和影响性等。
在群体中进行集体决策时,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意见分歧、角力和协商等过程,最终达成共识和共同行动。
6. 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中控制和推动成员行为的力量和机制。
群体动力来自于集体情感、集体语言、集体行动等,通过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心态。
群体动力学也受到文化、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管理群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社会治理、组织管理、政治决策、公共关系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群体心理学对于网络群体行为和新媒体传播具有重要启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应用群体心理学的知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
公众心理与行为概述公众心理与行为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在集体行动和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它涉及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公众心理与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揭示人们在群体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例如,在一场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公众心理与行为来了解人们的恐慌程度、应对机制以及集体行动的方式,从而指导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急措施。
另外,在社会文化演变和政策改革中,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政策和推动社会进步。
公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心态与动态、集体行动与领导、传播与舆论、群众心理与政治、社会认同与归属感等。
群体心态与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群体心态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共同心理构造,其中包括集体意识、认同感、价值观念等。
群体动态是指人们在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创造等。
通过研究群体心态与动态,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反应。
集体行动与领导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注人们在集体行动中的行为方式和动因,以及领导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集体行动是指人们基于共同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例如示威游行、罢工、集会等。
而领导则是指在集体行动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的人或机构。
通过研究集体行动与领导,可以了解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动机和方式,以及领导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
传播与舆论是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涉及到信息传播、舆论形成和心理影响等问题。
信息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中通过媒介、口耳相传等方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消费者行为学群体影响以及意见领袖
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与大多数人相同的意见和行为,即从众。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 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从众心理也可能会导致盲目跟风和不理智消费。
群体决策与集体行为
群体决策
在许多场合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优。因为群体可以综合多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但是,群体决策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人操纵、过度保守等。
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消费者从接触产品或服务到最终购买和使用 的全过程,包括消费者的信息搜集、品牌选择、购买决策、使用评价等环节 。
消费者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消费者行为学的历史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传统的研 究方法向现代研究方法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信息传 递、口碑传播、个人示范和社交互动。
意见领袖在消费决策中的角色
提供信息和建议
意见领袖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或服务 的信息和建议,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购 买决策。
影响消费者态度
意见领袖的观点和态度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使消费者更加信任或怀疑某一产品或服务。
集体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可能会产生集体行为,如集体购物、集体旅游等。这种行为可能是基于对某种产品或服务 的共同需求和兴趣,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某种社交体验。集体行为可能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可能带来 一些负面影响,如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经济变量划 分的人群。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 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消费行为。例如,高 社会阶层的人可能更注重品质、品牌和服 务,而低社会阶层的人则更注重价格和实 用性。
读《乌合之众》第三卷 有感
读《乌合之众》第三卷有感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他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来表达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就是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
于是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读着它的时侯仍被其所震撼。
它似乎更能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气势撞击我们的思想。
初读此书时,感觉勒庞就像我们时代里的一个“愤青”。
他保守而冷静,言辞犀利,对一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将种种可悲的人性、群体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
他的言论仿佛在颠覆着我们以往的世界观。
从书中可知,勒庞处在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危险,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
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即便是在现代也是有反思意义的,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的泛滥、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等。
作者对本书一直围绕的中心“群体”进行了分类。
勒庞将其分为两类:①异质性群体。
它们是由有着各种特点、各种职业、各种智力水平的人组成的。
种族的气质对群体性格有着重大影响。
它是一种决定性力量,限制着群体性格的变化。
由于种族精神的强大,群体的次要性格相比之下并不十分重要。
②同质性群体。
派别是同质性群体组成过程中的第一步。
一个派别包括在教育、职业和社会阶级的归属方面大不相同的个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
很显然,作者在书中的研究对象是异质性群体。
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群体的时代,在对群体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一些历史和经济现象做出解释,才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理解,从而使自己的心态更平和,变得更加包容。
对领袖作用的认识
对领袖作用的认识
1. 引领方向:领袖为团队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愿景,使成员明确努力的方向。
他们能够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2. 激励和鼓舞:领袖能够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潜力,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能力。
他们通过激励和鼓舞,使团队成员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面对挑战,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3. 建立团队精神:领袖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他们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信,使团队成员能够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
4. 榜样作用:领袖以身作则,成为团队成员的榜样。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团队成员效仿。
5. 适应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领袖能够迅速做出调整和决策。
他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带领团队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领袖在组织或团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引领方向、激发潜力、建立团队精神、发挥榜样作用以及适应变化等方面,推动团队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个优秀的领袖能够带领团队取得卓越的成就。
(完整版)《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样本)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毕珍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
他写下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其中尤以《乌合之众》最著名。
这学期选修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经老师的推荐有幸仔细阅读了这本《乌合之众》,确实是收益很多,尤其对社会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就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记之。
一对群体心理的理解1 群体的概念对于群体,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可能我们更偏重于形式上的聚集,比如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人,或者因为某件视情或在某种情况下聚在一起的人。
但勒庞在书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给群体下了一个定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他强调的是组成群体的个人其个性消失,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移到了同一个方向,这是最主要的特征,而不一定总是要一些人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
2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在指出了群体的概念之后,勒庞又进一步说,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转染作用而转向同一共同的方向,有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他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似乎有些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有意识人格消失"“不再是他自己,而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在想,或许是我对社会心理学理解的不够深入,或许是作者有些偏激了吧。
3群体的感情书中勒庞讨论了群体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点:①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所有的刺激因素对群体有控制作用。
②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通常处于一种期望注意状态之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暗示的起点一般是某个人多少有些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会引起相互传染。
乌合之众
小组成员: 陆毅琳
蔺瑞娟
刘珂涵
罗雨
杨红超
内容概要:
勒庞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 1895 年。他认为人群 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 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 (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这种统一可以表现为不可容忍、不可 抵抗的力量或不负责任。 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这是当时 盛行的几种“群体心理”理论之一。 在群集情况下,个体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 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 群集时还会产生一处思想的感染,使得偏者和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 物作用要理互相渗透。勒庞总结说,当它成为集体时,任何一种虚弱的个人信 念都有可能被强化。
影响:
所有赞赏他的人都深信,他的那些有关任性本质的观点虽然难以让人接受, 但却至关重要。在社会和争执事务上,他们认真听取了他命令性的忠告。事 实上,在19世纪20年代,他的思想达到了顶峰。他的预知令人震惊,他在作 品中预见了20世纪所有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 要会见勒庞,他曾经于1914年认真阅读了勒庞的作品。另一位国家元首亚历 山大德里在1924年写道:“如果你见到勒庞,告诉他智利共和国总统是他的 狂热崇拜者。我曾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句子”。有两位政治人物,尤其 忙于通读勒庞的著作。他们将勒庞制定的规则付诸实践,并且及其认真的将 他们分门别类,这两位就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最循规蹈矩的跟随勒庞,并 按照真正的日耳曼人的彻底性来做的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我的奋斗》 就是仅仅追随勒庞的推理逻辑。读起来就像是勒庞作品的伪劣盗版(霍克海 默和阿多诺) 曼诺尼:“戴高乐将军全盘接受了(有关领袖)的观点,我们谴责勒庞,但 却翻遍了、读烂了他的著作”勒庞的每一部作品都对意大利的反革命运动起 了双重的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社 会现象
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社会现象《乌合之众读后感群体心理与社会现象》《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895 年。
这本书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书中,勒庞指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单独个体时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群体中的个体仿佛失去了自我意识,变得冲动、易变且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
他们更容易受到情绪的驱使,而非理智的判断。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
比如,在网络舆论中,常常会出现一边倒的声音。
某个热点事件一经曝光,瞬间就会引发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评论。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事件的全貌,仅仅是基于最初的一些信息和他人的观点,就迅速加入了某个阵营,发表激烈的言论。
这种群体的情绪化反应,有时甚至会导致对当事人的网络暴力,给其带来极大的伤害。
勒庞认为,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力水平。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人们倾向于简单地接受和传播观点,而不去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传销组织。
传销组织通过营造一种群体氛围,让参与者放弃了独立思考,盲目相信所谓的“成功模式”,最终陷入骗局。
群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易受暗示和轻信。
一些谣言在群体中传播的速度极快,且往往难以遏制。
比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关于某种食物或药物能够预防疾病的谣言,可能会迅速传遍整个社会,导致人们盲目抢购。
那么,群体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勒庞指出,群体的形成往往基于共同的目标、情感或利益。
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力量感时,就容易形成群体心理。
此外,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袖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能够引导群体的行为和思想。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选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候选人通过演讲、宣传等手段,试图赢得选民的支持,形成自己的政治群体。
而一些极端组织的领袖,则利用群体心理来煽动仇恨和暴力,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与意见领袖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与意见领袖引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决策,而群体决策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群体决策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成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和协商,共同达成一个决策。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
意见领袖是指在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个体,他们能够对其他成员的意见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意见领袖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群体决策的特点群体决策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群体决策能够汇集来自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个体,从而提供多样的观点和意见。
2. 信息共享:群体决策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使得决策更加全面和准确。
3. 影响力:群体决策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影响他人的意见和决策,形成共识。
二、意见领袖的定义与作用意见领袖是群体决策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具有以下特点:1. 影响力:意见领袖通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能够对其他成员产生重要影响。
2. 激励力:意见领袖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推动决策的达成。
3. 组织能力:意见领袖通常具备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群体成员进行讨论和决策。
三、意见领袖的形成原因意见领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群体成员的个人特征和群体动力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形成原因:1. 专业知识和经验:意见领袖通常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他们的意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此能够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和追随。
2. 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意见领袖往往具备较高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他们能够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3. 社会地位和权威性:意见领袖在群体中通常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他们的意见被认为是有分量的,因此能够对其他成员产生重要影响。
四、意见领袖对群体决策的影响意见领袖对群体决策的影响是显著的,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决策速度:意见领袖的存在能够加快群体决策的速度,因为他们能够迅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影响他人的决策。
乌合之众勒庞的群体心理学
乌合之众勒庞的群体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法国,一位名为古斯塔夫·勒庞的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群体心理学。
勒庞通过对群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人们在集体中的行为方式以及可能导致非理性决策和行为的原因。
这一理论被称为“乌合之众勒庞的群体心理学”。
一、群体行为的特征群体行为是指一群人在集体环境中形成的行为模式。
在群体中,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特殊的行为特征,如冲动性、盲目性、易受影响、情绪化等。
群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意见的消失:在群体中,个体的意见常常被压抑和忽视,个体的决策和判断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群体中的个体更容易受到主导意见的影响,难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情绪传染性:群体的情绪是传染性的,群体中的一个人的情绪可以迅速蔓延到其他人,并引发一系列情绪化的行为。
这种情绪传染性可以导致群体出现抑制理性、冲动行为的情况。
3. 标准化和同质性:群体中的个体往往追求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他们会倾向于接受约定成俗的标准和规范。
这种标准化和同质性可以使群体中的个体在思考和行动上变得相似,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群体心理学的原因乌合之众勒庞的群体心理学认为,群体行为的形成和特征与一些特定的原因和因素密切相关。
以下几个因素被认为是群体心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1. 匿名性:在群体中,个体往往很难被识别和辨认,他们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这种匿名性可以导致个体更加放纵和冲动,因为他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社会认同:个体往往会寻求与群体的社会认同感,为了追求群体的认同,他们在行为上会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社会认同感可以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和行为。
3. 意见领袖:群体中存在一些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意见领袖,他们会对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指导作用。
意见领袖的存在可以加强和放大群体的决策和行为倾向,使群体更加易受影响。
群体领袖心理特征
群体领袖心理特征
群体领袖是指在一个特定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领导能力的人。
他们通常有一些心理特征,使他们能够在群体中脱颖而出。
首先,群体领袖通常具有强烈的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并且认为自己的意见和决策是正确的。
这种自信和自尊心可以让他们在群体中表现出色,并且获得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群体领袖通常很好地掌握了情感管理技巧。
他们能够理解和应对其他成员的情感需求,并且能够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和安慰。
这种情感管理能力使得他们在群体中更加受欢迎和受尊重。
此外,群体领袖通常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且能够有效地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反馈。
这种沟通能力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合作和协调,使得群体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共同目标。
最后,群体领袖通常具有较高的情商和智商。
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群体中发生的复杂变化,并且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这种情商和智商可以帮助他们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群体领袖具有自信、情感管理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情商智商等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实现领导和影响力。
- 1 -。
群体领袖名词解释
群体领袖名词解释
群体领袖是指在一个特定社会或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人物。
这些领袖通常能够影响其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他们可能是政治、宗教、商业或社会领域的重要人物。
群体领袖通常具有一定的魅力和说服力,能够激发他人的情感和行动,并且在群体中扮演着引领和影响他人的角色。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群体领袖的定义和特质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通常都是受到其他人尊敬和追随的人物。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群体领袖通常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能够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他们可能是政治领袖、宗教领袖、商业领袖或社会活动家,他们的言行举止对群体成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群体领袖还可能代表群体向外界发声,为群体争取利益或者捍卫群体的权益。
此外,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领袖通常具有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能够吸引和影响他人。
他们可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社交技巧,能够在群体中赢得信任和支持。
他们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情商和智慧,能够理解和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并且在困难时刻给予群体成员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群体领袖是在一个特定社会或群体中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人物,他们能够影响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扮演着引领和影响他人的角色。
他们可能是政治、宗教、商业或社会领域的重要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能够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和决策。
同时,他们通常具有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能够吸引和影响他人。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在群体组织中,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导致在群体中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现象。
《乌合之众》一书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于1895年出版,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描述。
本文将通过对《乌合之众》的分析,探讨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心理的形成原因1.1 社会因素影响群体心理的形成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在社会中存在各种群体,如政治党派、宗教团体、足球队等。
个体被这些群体所吸引,加入其中,并逐渐形成对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为个体提供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1.2 情绪因素导致情绪在群体心理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个体处于高度紧张或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往往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
例如,球迷在观看比赛时往往会被激情所席卷,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群体中情绪的传递和共鸣,使个体更容易被群体所左右,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心理状态。
二、群体心理的特征2.1 群体认同感群体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感增强。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根据群体的意愿和目标来调整个人的行为和观点,甚至放弃一部分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认同感不仅能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还能使群体达成共同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
2.2 群体情绪共鸣群体心理还表现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共鸣。
当群体中的人们经历到共同的场景或遭遇到特定的情境时,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容易互相传递和共鸣,使整个群体呈现出一种情绪高度一致的状态。
这种情绪共鸣可以激发群体成员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群体朝着共同目标迈进。
2.3 群体行为集结群体心理还表现为群体内部的行为集结和行为形式的统一。
群体中的个体倾向于模仿和紧随其他成员,以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安全感。
这种行为模式的统一性和集体效应,也使群体的影响力得以放大,进一步影响着整个社会。
三、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3.1 群体心理的凝聚力群体心理的形成对社会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和集体思维
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群体行为和集体思维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群体行为和集体思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如何行动和思考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对群体行为和集体思维的理解和影响。
一、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形成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可以由个人主动加入群体引发,也可以由群体行为的结果影响个体。
在群体行为中,人们常常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常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群体的规模和结构。
规模较大的群体通常会对个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个体很容易在大群中感到无法独立和影响力的减弱。
群体结构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例如在一个明确的领导者指导下,个体通常会更容易受到领导者的影响。
其次是群体中的共享目标和价值观。
当个体与群体共享相似的目标和价值观时,会更容易参与到群体行为中。
共享目标和价值观有助于建立群体的凝聚力,促使个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群体行为中。
最后是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
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遵守的行为准则,而集体认同则是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程度。
当个体感到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相符时,更容易在群体中接受和遵守规范,从而表现出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二、集体思维集体思维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思考和决策的过程。
在集体思维中,个体的思维和判断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和约束,导致个体偏向群体的决策。
集体思维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当群体中的成员能够充分地共享和传递信息时,个体的思维和决策会更加接近于群体的共识,从而形成集体思维。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和权威人物。
意见领袖和权威人物在群体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声誉,其意见和建议对其他成员具有影响力,导致个体更易接受和采纳意见领袖的观点。
此外,群体中的社会规范和集体认同也会影响集体思维。
乌合之众章节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章节读书笔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们对群体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勒庞在书中指出,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单独个体时截然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失去自我意识,被群体的情感和意志所左右。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的责任感会被分散,从而导致其更容易做出冲动、非理性的行为。
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个体的平均智力水平。
这并不是说群体中的个体都是愚蠢的,而是群体的聚合使得个体的智慧难以充分发挥。
群体更容易受到简单、直观的形象和观念的影响,而对于复杂、抽象的逻辑和推理则缺乏理解和接受的能力。
例如,在一些社会事件中,群体往往会被简单的口号和煽动性的言论所左右,而不去深入思考背后的真相和逻辑。
群体的情感具有冲动、易变和极端的特点。
群体很容易被一种情绪所感染,并迅速在整个群体中传播开来。
这种情绪可能是愤怒、狂热或者恐惧,而且一旦形成,就会迅速放大,使得群体的行为变得难以预测和控制。
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行为为例,生动地展示了群体情绪的强大力量和破坏性。
群体的信念和意见具有盲目服从和极端化的倾向。
一旦群体形成了某种信念或意见,就会坚定不移地去维护和传播它,甚至不惜排斥和打压与之不同的观点。
这种盲目服从和极端化的倾向,使得群体在面对外界的不同声音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和攻击性。
此外,群体中的领袖对于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等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群体成员。
他们能够调动群体的情感和欲望,引导群体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
然而,这些领袖往往并非是具有卓越智慧和高尚品德的人,而是那些善于操纵群体心理的人。
勒庞的观点让我深刻反思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群体现象。
比如网络上的各种热点事件,网友们常常会迅速形成不同的阵营,相互攻击和谩骂。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盲目地跟随群体的声音。
乌合之众核心观点总结
乌合之众核心观点总结【最新版】目录1.群体心理的特征2.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3.群体行为的失控及其后果4.对群体行为的反思与应对正文《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于 1895 年出版的一本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书中对群体心理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对《乌合之众》的核心观点进行总结。
首先,群体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冲动与易受感染: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受到情绪的驱动,容易产生冲动行为,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2.情绪化与极端化:群体中的个体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其观点走向极端,很难接受中庸的观点。
3.顺从与从众:群体中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容易顺从和从众,即使他们明知这种顺从是错误的。
其次,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1.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群体行为的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感染。
2.群体的同质性:群体中的个体具有相似的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容易形成共同的情绪和行为。
3.群体的领袖:群体领袖的言行对群体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领袖的权威性越高,群体行为的顺从性越强。
接着,群体行为的失控及其后果表现为:1.群体行为容易走向极端,导致社会动荡和冲突。
2.群体行为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侵犯,甚至产生暴力行为。
3.群体行为失控可能导致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崩溃,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性后果。
最后,针对群体行为的反思与应对措施包括:1.提高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防止盲目从众。
2.尊重多元化的观点,保持理性的讨论和辩论,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
3.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权益,防止群体行为失控。
为什么某些政治领袖会煽动仇恨和敌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为什么某些政治领袖会煽动仇恨和敌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一些政治领袖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煽动民众的仇恨和敌对心理。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更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政治局势不稳定。
那么,为什么某些政治领袖会煽动仇恨和敌对?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一、为什么某些政治领袖会煽动仇恨和敌对?1. 煽动仇恨和敌对可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某些政治领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会利用民众的仇恨和敌对心理,通过批评反对派或其他民族、宗教等群体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2. 煽动仇恨和敌对可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为了转移民众对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关注,某些政治领袖会利用仇恨和敌对情绪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达到自己的掩盖真实问题的目的。
3. 煽动仇恨和敌对可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
为了运用由此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某些政治领袖会利用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把对外国政府与反派民族的批判最终引导成对整个民族的仇恨和敌对,提升本国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影响民意。
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1. 增强民众的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
当民众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素质,就会更加理性地对待政治事件,增加了对煽动仇恨和敌对的天性抵御能力。
2. 通过新闻舆论引导民众的思想。
通过披露真相,传播正面声音,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避免民众受到一些有害信息、虚假信息或者带有政治利益的声音的误导。
3. 加强法律监督和制约。
对于煽动仇恨和敌对言论,应该依法严肃处理,增加对领袖的责任追究力度,让领袖意识到其表态言论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协助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倡导理性、宽容、和谐的价值观。
倡导理性、宽容、和谐的概念和价值观,从根源上减少民众的不良情绪和思想误导,也可以协助预防煽动仇恨和敌对情绪的产生。
结论:在当今社会,政治领袖煽动民众的仇恨和敌对心理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我们应该重视此信号,加强民众的政治教育,引导民众的思想,加强法律制约,倡导理性和宽容的价值观,共同协助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什么是群众心理学?
什么是群众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群众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旨在了解群体心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群体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转化。
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政治运动、集体行动、舆论传播等等。
那么,为什么群众心理学如此重要呢?群众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群体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进而为我们制定策略和决策提供参考。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群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1. 群众的心理特点群体心理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说,群众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也很容易被领袖所影响,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超群的情感和行为,而且比个人更容易犯错。
群体的行为和态度是由群体智慧和群体意志所决定。
2. 群体的行为动机群体行为动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认同,即对群体的认同感;二是相似性,即群体成员间的相似程度;三是集体利益,即群体的利益。
3. 群众行为的类型群体行为可以分为顺从性行为、教唆性行为和引导性行为三种类型。
顺从性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没有认真思考的情况下,随从大多数群体成员的意见或决定。
教唆性行为是指某些群体成员煽动其他成员去采取某些行动,这种行为通常是由领袖或激进分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引导性行为是指一些领袖或组织者通过灵活的控制手段,去引导群体采取某种行动或态度,他们通过宣传或者是利益诱导等手法,去改变群体的行为或决策。
4. 群体行为的过程群体行为的过程可以分为催化、诱导、暴动三个阶段。
催化阶段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情况下,群体成员的情感和行为能够被激发,这种情况通常由一些事件和舆论引起。
诱导阶段是指一些领袖或组织者通过灵活的手段,去操控群体的情感和行为,通过利益诱导等手法来诱使群体采取某种行动或态度。
暴动阶段则是指群体已经达到了爆发的点,群体已经无法再被控制,已经出现了混乱的局面。
5. 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群体心理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当群体情绪集中在某一点上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改变这个社会的格局。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写于1902年,是勒庞基于当时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所作的针对群体心理学的思考。
在这一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庞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
这便是群体的领袖。
勒庞认为很多领袖更像是鼓动家。
群体的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体愿意服从于他。
《乌合之众》中领袖的这种特征与韦伯提出的个人魅力型权力接近。
然而个人魅力型的权力产生于动乱和危机之中,崩溃与稳定秩序条件下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使这种权力制度化的尝试中,并不适用于对现代公司的管理活动。
假若一个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个性的乌合之众和一个领袖组成。
在平时的工作中,领袖通过不断地断言·重复和传染进行普及的手段来使自己获得名望,忽略群体中的个体特点,那么公司必定会失去人心,组织的工作效率日渐低下,最终走向倒闭的结局。
距勒庞写下《乌合之众》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是理性人,人的个性不可被完全忽略。
在管理组织的过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强调组织被管理者参与管理,参与组织活动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选择·实施和控制。
这些组织活动都需要根据人的特点和态度来进行领导和激励,群体去个性化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虽然《乌合之众》中对于群体和领袖的定义有失偏颇,但它仍旧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乌合之众都是存在的乌合之众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搭便车效应。
倘若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与决策者只注重集体效益,忽视个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领袖对群体心理的影响作者:常宁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摘要]在传播学的研究中,群体领袖的出现让大众媒体和受众的关系又进一步明朗了起来。
群体领袖通过第一时间接触到大众媒体,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系统,也成为舆论领袖,进而影响群体成员。
群体个体成员的心理受群体固有的观念、属性、特征等的影响,并慢慢屈从于群体,从而达到整个群体的一致。
群体领袖可以一呼百应,但也可以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或者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可能导致群体暴力和愚昧。
本文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分析群体领袖是如何对群体的心理造成影响的。
[关键词]群体领袖;群体心理;群体意识[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09-02英雄豪杰与民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孰轻孰重,历来是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当然也是个非常不易说清楚的问题。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明白易懂的话让人觉得平实而中肯,可以省去我们做历史辩证法深思的不少麻烦。
但是,群体领袖即英雄是如何影响群体的信念,是如何抓住群体的心理来完成一个目标的?群体又是怎样把领袖推上台?是如何要求他们心目中的领袖形象的呢?法国人勒庞在19与20世纪之交写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这本书中,通过心理研究来探析了这之间的种种制约因素。
个人组成群体时,自身的有意识被群体的无意识所取代。
群体表现出无知、野蛮、暴力,没有推理能力,无理性。
在某种暗示的作用下,他们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
在勒庞看来,“是幻觉引起的激情和愚顽,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有多大用处。
”而这些群体一旦组成,他们会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从数量上考虑,群体人数众多,个人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这些欲望是被克制的。
群体是个无名氏,不承担责任。
这样约束个人的责任感彻底消失了。
一个人在看到珠宝店的珠宝时,他可能本能地想占为己有,但因为有公共道德的影响,他克制了自己私欲。
但是如果一群人在抢珠宝店,那么此时个人的行为变成一种群体无意识行为,他也会加入其中,而且反而没有罪恶感,道德的约束力消失了,个人的本能在无意识下呈现出来。
其次,群体中存在严重的传染现象。
群体中的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个人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那么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事件中,如法国大革命,个人受群体的感情传染会突然变得热情,势不可挡,群体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忘却了自我的利益。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有革命,就会出现类似的群体现象。
第三,个人易于接受暗示。
勒庞在书中说,“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无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
例如,如果一次事件造成的死亡是500人,它是一次性发生,并且是在很短的时间发生在公众面前。
但是假设一个月之内断断续续死亡了5000人,那么这5000人的数目对公众造成的冲击力,显然没有一次性死亡500人的刺激性大。
因此,500这个数字已经抓住了群体的幻想力,刺激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也正是这一点,形象的、生动的、撼动的刺激物总能激起群体的想象力。
这一点,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举出例子。
也正是以上这些群体特点,如果群体领袖善于抓住一些技巧,那么就会对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可以使群体惟命是从。
而这些群体领袖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呢?他们对群体是如何把握的?群体领袖的动员手段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
他们深刻明白这种方式的实效性,所以纵观历史成功的煽动家,无一不是用了这些技巧和方法。
也许这些领袖是博学的、理性的人,但是在群体面前,他必须迎合群体的低俗和不理性来影响群体的想象力。
支配群体行动的无疑是群体想象力和幻想。
他们幻想跟着这位领袖实现一种他们也许自己都不明白的未来目标,因此群体要求他的领袖必须有这种给他们幻想和想象力的能力。
而这样的群体领袖必须是有名望的,即使是群体内部产生的一般的个人,他也是在在群体中被人当作可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代表。
但是,一旦领袖的名望消失,他统治群体的力量也会消失,甚至会被这些野蛮的、失去理性的群体迫害或推上断头台,群体会屈从于另一个领袖。
因此,群体领袖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名望,然后只要他们掌握了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就可以保住他的领袖地位。
否则命运会走向反面。
勒庞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占据着某种位置,拥有一定的财富或者头衔,仅仅这些事实就能使他享有名望,不管他本人多么没有价值。
帕斯卡尔十分正确地指出,法袍和假发是法官必不可少的行头。
没了这些东西,他们的权威就会损失一半。
”当然能够让群体释放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的英雄,绝对不会是那些江湖草寇式的人物。
和群众经常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一致,英雄之所以称为英雄,也必是因为他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
群体本能地希望英雄表现出他们所不具有的高尚品格。
而英雄也必然迎合群体的幻想力,迎合群体的无知和偏执,即使是本身素养很高的人,也不得不这样做。
下面拿拿破仑的例子来说明他是如何掌握这种技术的。
拿破仑对国会说:“我通过改宗天主教,终止了旺代战争;通过变成一个穆斯林教徒,在埃及站住了脚;通过成为一名信奉教皇至上的人,赢得了意大利神父的支持。
如果我去统治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我也会重修所罗门的神庙。
”自从亚历山大和凯撒以来,大概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能比他更好地了解怎样影响群众的想象力。
群体要求领袖有惊人的意志力和信念,领袖抓住了这些群体心理也就能很好地把握了群体。
群体可以在他的领导下,忘我地、无意识地从事他们认为很崇高、伟大的事情。
而这些事情即使本身是犯罪的,违背道德伦理的,群体也会毫无察觉,他们依然会无意识地认为他们进行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事,是正确的。
群体已经被冲昏头脑,完全受制于领袖的名望和领袖的宣传艺术。
这样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某些群体暴动事件或者群体行动的高潮中找到缩影。
勒庞认为,在使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方面,领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意志是群体的核心,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
而群体就像是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
群体总是愿意接受,不愿意自己过多考虑现成的意见,因此领袖需要简洁的“断言”,越是这种断言,越能给群体以激情和信任感。
然后,领袖再不断地“重复”“传染”这种“断言”,从而一些无形的观念就会深入群体的内心,成为一种长久的、有影响力的,一触即发的信念。
“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
到了一定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深信不疑”。
广告之所以有令人吃惊的威力,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成百上千次读到或听到某某牌巧克力是最棒的巧克力,我们就会以为自己听到四面八方都在这样说,最终我们会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现代人重视广告的感觉、理念、口号以及广告的效应,无不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心理特点。
持久地重复和断言以及传染,就会使某种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一些演说家、煽动家利用群体的这一特性,使他们的意见和主张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也就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起义事件都是群体领袖带领下的群体暴动。
尽管少有成功,但是从他们的一些行为特点上来看,似乎可以验证这样的群体心理。
这些起义的群体本身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从事什么活动,只是大家都揭竿而起,因此他可能也觉得这是一件无可挑剔的正义事件。
起义领袖很好地掌握了群体的心理,他们迎合了群体的心理,表现出了起义群体要求他们所具有的精神、信念和意志。
领袖慷慨激昂,言辞震撼,打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口号,给群体以幸福的未来幻想。
此时的群体,已经完全抛弃了个人利益和生死,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表面的激昂、合理,而使得内部缺乏根深蒂固的素养和坚强的抵抗意志,这种起义往往在一种涣散的、看似高涨的情绪中以失败告终,不堪一击。
无数个例子都验证了这种群体领袖掌握群体心理的方法,群体在某些情况下是无知、冲动的。
前方是轰轰烈烈,后方却是溃不成军。
在他们还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已经被旧有的统治者击败。
这时,群体又安抚于一个新的被统治状态,或者仍然在旧有的统治下,依然无知地活下去。
无论怎样,他们始终需要一个“主人”,没了这样的“主人”,他们几乎不可能存在,没有方向目标。
所以不管这个“主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要满足群体心理意念的需要,群体就会向他低头。
由此看来,群体有时候的行动多么愚昧和可悲的,甚至令人哭笑不得。
但一旦这个“主人”没有取得成功,是失败的,他的名望会迅速消失,和他失败的速度几乎同时。
有时候,甚至曾经极力拥护他的群体也会把曾经的“主人”推向断头台。
这样想来,这样的历史虽然缔造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这种群体的状态和道德在某个历史时期真的是一种文明吗?还是一种野蛮?如果真的是一种文明的发展,难道是野蛮缔造了文明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可谓是这样一个群体领袖。
他掌握了引起群体幻想力的技巧,明白群体往往被一些奇异的东西所吸引和影响。
因此在起义之前,他们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计策,激起了群体的幻想,策动群体起义,给群体造成一种“暗示”。
群体在这样的暗示下,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同趋观念——秦朝即将灭亡。
看来群体往往被这种神秘所吸引并深刻在头脑中。
这是第一步。
然后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兵反秦。
于是群体在这样的口号、信念和领袖威望下揭竿而起,揭起轰轰烈烈的反秦浪潮。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他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
”陈胜这位领袖为何会失败?随着起义的进行,群体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
作为群体领袖的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调遣。
陈胜接战不利,为叛徒庄贾杀害。
群体的领袖一换再换,最后楚汉相争,刘邦称帝。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永远需要一个“主子”,无论他们曾多么凶猛,最终仍然会向胜利者俯首称臣。
其实群体仍然处于被压迫状态,只不过换了新的主人,重新心安理得。
这就是群体领袖和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