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阴阳交感与人体特异现象

合集下载

“阴阳交感”刍议

“阴阳交感”刍议
主堕 苎里笙 窒
医学与哲学 2 0 1 5年 4月第 3 6卷第 4 A期总第 5 2 2期
“ 阴 阳 交感 ” 刍议 *
倪 祥 惠①
摘要: 自“ 阴阳 交感” 被 明 确写 入公 认 的教 材 以来 , 虽然 对“ 阴阳 交感” 概 念 的表 述略 有 不 同, 但“ 阴阳 交感” 已经 成为 阴 阳学说 的 重
l i t t l e d i f f e r e nt l y,i t ha s be e n a ve r y i m po r t a nt pa r t o f y i n - y a ng t he o r y . Thi s a r t i c l e di s c us s e d t he me a n i ng a nd t h e e xt e ns i on o f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n of yi n a nd ya n g. I t f i r s t l y po i n t e d o ut t h e c o nt r a di c t i on be t we e n t he me a n i n g o f i nt e r a c t i on o f yi n a nd
ph e no me non w he n us i ng t he i n t e r a c t i o n o f y i n a nd ya ng .I n ad di t i on,by i n t e r p r e t i ng t he me a ni ng of i nt e r a c t i o n i n a nc i e nt
Chi ne s e Me di c i ne, Gui yang 55 0 00 2,Chi n a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疾病的发生标志着阴阳协调关系的失衡,称为“阴阳失调”。

运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疾病变化,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中医学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把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情志失调、饮食居处等属阴邪。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六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二、分析病机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相搏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

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

(一)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包括阴偏盛、阳偏盛,即阴盛(胜)、阳盛(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概括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致的病机变化。

由于阳的特性是热,故“阳胜则热”。

阳能制约阴,阳气亢盛消耗和制约阴气,使之减少,即所谓“阳胜则阴病”2.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机变化。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阴胜则寒”。

阴能制约阳,阴气亢盛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机变化,包括阴偏衰、阳偏衰,即阴虚、阳虚。

《素问·调经论》概括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1.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盛,则虚寒内生。

2.阴虚则热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则虚热内生。

阴阳在人体中的比象

阴阳在人体中的比象

阴阳在人体中的比象简单阐述了一下阴阳的概念,现在我们再来看阴阳概念在人体中的应用。

我们翻开古典医籍,在在处处都在说阴阳,所以,讨论传统医学讨论传统锻炼,阴阳也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中医理论也是从传统哲学理论繁衍而来,所以我们说,中医化而简之,繁而始之,就是阴阳阴阳,是中医的基柱,不明阴阳,想要了解中医,是绝无可能的。

中医研究人体,也是从阴阳着手的,所以中医理论繁而简之,也最终归之于阴阳。

至于阴阳之前的化生变化,在过去是修炼家所探究的,医家极少涉及。

我们已经知道,阴阳始义,乃是静动。

由于静动之别,乃有各种阴阳属性归类。

那么,中医研究人体,是怎样赋予人体阴阳的属性呢?比如静止,为不动,归之于人体,是指人体的实体(骨肉筋腱等),而动之性,归之于人体,是指人体的运动部分(气血津液等)。

活人之与死人的区别,固体不动部分是一样的,但是活人有动的部分,死人只有不动的部分,所以说"脱阳"而死,失阳而亡。

此是人体基本的阴阳--动静(两仪)。

由于动,乃有温、热之性,归之于阳。

由于静,乃有凉、寒之性,归之于阴。

由于曝露于外而光明,归之于阳。

藏于体内而黑暗,归之于阴。

能量的外散轻扬,为阳。

能量的内敛沉聚,为阴。

等等诸如此类,反映出古典哲学的一个特色,比象归类。

用比象归类的原理,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判断人体阴阳的属性。

更进一步,阴阳理论中,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也就是说,阳中细分,还有阴阳,称为阳中之阳与阳中之阴。

阴中细分,也有阴阳,称为阴中之阳与阴中之阴。

这样的细分无限的细分下去,从而从最初的阴阳,构成宇宙万物。

这就是传统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应用与人体,如人体气血,本属动属阳,但轻灵的气,为阳中之阳,浑浊的血,为阳中之阴。

同理阴中的阴阳,如骨肉相对与气血来说属阴,柔软之肉,为阴中之阳,坚硬之骨,为阴中之阴。

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古典哲学中称为是四象。

更进一步细分乃有八卦、六十四卦等等。

借用现代语言,阳,因其流动之性,好比人体的流动资金,阴,因其静固之象,好比人体的固定资产。

人体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体的表现(1.0版)

人体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体的表现(1.0版)

人体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体的表现(1.0版)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人体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例如:血压、血糖调节中的矛盾、凝血和抗凝血的矛盾、氧化和抗氧化的矛盾,随后简述了应激,之后提出了人体中阴阳的定义,并对阴阳之间的关系作了哲学方面的论述,接着又对心、肾、肝等重要脏器阴阳的生化生理实质作了探讨。

目录第一章血压调节中的矛盾................................3-16 第二章血糖调节中的矛盾..............................16-22 第三章凝血与抗凝血......................................22-27 第四章氧化与抗氧化......................................27-30 第五章应激......................................................30-36 第六章人体中的阴阳......................................36-64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

又有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复杂的生理过程中存在着的矛盾吧。

第一章血压调节中的矛盾适宜的血压对于维持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血压过高,心脏负荷过重,并且容易对血管造成损害;血压过低,又不能保证对组织器官充足的血液灌注,组织器官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因而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会因缺血而死亡。

机体需要适宜的血压,机体的血压调节是通过升压和降压这对矛盾来实现的。

血压调节属心血管活动调节范畴,由神经和体液因子通过改变心率、心肌收缩力以及血管的收缩、舒张来完成,血容量和钠离子浓度的改变也可影响血压。

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中医养生

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中医养生

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中医养生标签:医易同源;阴阳既济;头冷;脚热;八分饱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

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

只有阴阳交感,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医易同源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即阴阳之未分,宇宙混沌一体;阴阳分为二;阴阳及其相互交感为三,只有阴阳的交感作用方才有世间的万事万物,此所谓三生万物。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也就是阴阳之间相互交感,即“和”的状态。

道是什么?作为群经之首、百家之脉、万法之宗的《周易》,在《周易·系辞》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庄子·天下》也说:“《易》以道阴阳”。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半数表示“吉”,有半数表示“凶”,吉均是能交感者,凶均是不能交感的[1]。

2头冷脚热八分饱的具体阐述2.1头宜冷十二经脉所有阳经交汇于头部,故“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

而火性炎上,故脑病以阳亢、火盛为多。

《素问·通气论篇》:“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分析眩晕病时也指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火性炎上,唯风上巅,提示了脑病病因大多与风、火相关。

故养生头宜冷宜静,如冷水洗脸可潜阳、泻火以制易亢之阳。

冷水会使面部和鼻腔内的血管收缩,当刺激消失后,这些血管又会迅速扩张起来,这一张一弛,便是一种良好的血管体操,它对血管的弹性和鼻腔黏膜的耐寒力是个很好的锻炼,并能大大提高呼吸道与血管神经方面抵御疾病的能力[3]。

处事宜当头脑冷静,不可头脑过热。

道教养脑的方法就是练静坐,通过练习静坐,让心神安定。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

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

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

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所以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因此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

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又是互为制约消长的,所以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实质上即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皆可用阴阳的消长失调,即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火)、燥为阳邪。

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胜偏衰,所以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复杂,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1)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一般是指阳邪致病,是阳的绝对亢盛;但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要导致伤阴,故说阳胜则阴病。

央―们阴阳关系与人体反馈与节律作业实验结果提交

央―们阴阳关系与人体反馈与节律作业实验结果提交

央―们阴阳关系与人体反馈与节律作业实验结果提交在人体内部,有一种重要的平衡机制存在,即阴阳关系。

这个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宇宙万物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的面,这两个面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维系着整个世界的平衡和运行。

人体内的阴阳关系体现在各个器官、系统以及生理和心理过程中,并且与人体的反馈与节律密切相关。

为了深入研究央―们阴阳关系对人体反馈与节律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组健康志愿者,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测试,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结果。

首先,我们通过测量志愿者的生理参数,如体温、心率和血压等指标,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

我们发现,当体温和心率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也都表现出最佳的效能。

这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当体温和心率出现较大的波动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容易产生不适感甚至出现疾病。

其次,我们研究了人体的节律变化。

节律是指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周期内的规律性变化。

我们发现,人体的节律变化与阴阳关系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当人体处于自然光照的昼夜切换状态时,身体的节律进入了一种稳定的状态。

例如,人体的代谢和消化功能在白天相对活跃,而晚上则相对较低。

这种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节律变化与央―们阴阳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人体的节律变化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活动和心理状态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进一步验证了阴阳关系对人体反馈与节律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心理问卷的形式,测试了志愿者的心理反馈。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发现央―们阴阳关系对于人体心理反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研究结果显示,当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例如过度疲劳、压力过大等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影响,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相反,当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维持时,心理健康状况会较好,情绪稳定且积极向上。

试论阴阳交感

试论阴阳交感

试论阴阳交感
刘承才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00)004
【摘要】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其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它是阴阳二气最基本的性质和规律,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

阴阳交感的思想源于《易经》之八卦和六十四卦,其命题的提出则首见于《易传》,先秦诸子亦有颇多论述。

《黄帝内经》称之为“阴阳相错”。

阴阳二气的和谐运动是阴阳交感的基础,阴阳交感是自然界万物化生的根源和动力。

是气化作用的中心环节。

可以说,没有阴阳交感就没有自然界及其一切,也就没有人类,因此在学习和研
【总页数】1页(P27)
【作者】刘承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试论阴阳交感与人体特异现象 [J], 阳易;崔东祥
2.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中医养生 [J], 马军波;杨绍春;张金良
3.“阴阳交感”刍议 [J], 倪祥惠
4.阴阳交感:欧阳修的音乐思想与诗学 [J], 成玮
5.论细胞的阴阳交感合和 [J], 田进文;郭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阴阳交感?

什么是阴阳交感?

什么是阴阳交感?
所谓的阴阳较感指的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或者雌雄二性之间的媾和,有形的万物才能产生,新的个体才能诞生。

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可以说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

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二气是永恒运动的,当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

阴阳的相互交感是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力量统一于一体,于是产生了自然界,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类,并使自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间存在的关系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这五行与人体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下面店铺收集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和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1、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2、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

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3、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

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4、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

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

第172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应人体的阴阳变化

第172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应人体的阴阳变化

第172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应人体的阴阳变化从汉代起,古人把一天的12个时辰按照太阳的变化规律和生活规律对应出来12个名词。

将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称作夜半,凌晨1点到3点称作鸡鸣。

以此类推,分别是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人体内阳气的生发和收藏变化完全受到太阳运动规律的左右。

当太阳逐渐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受太阳万有引力作用,太阳光照射逐渐加强,地球温度逐步上升。

人体的阳气也伴随着太阳开始逐渐生长,从体内开始向体表宣发,体表的阳气逐渐增强。

从午后开始,阳气开始从体表向体内收缩。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身体偏于虚弱的老人和小孩经常会午后发低烧的情况。

主要的原因是身体偏虚弱的人阳气宣发的力量不足,守卫在皮肤表面、调节人体毛孔开合的能量不足。

午后元气开始向体内收缩,巡行于体表的元气会更加不足,调节毛孔开合的力量就会进一步减弱。

当毛孔不足以正常开合时,人体通过毛孔散热的力量削弱时,就会导致发低烧。

人体阳气的生长宣发和收缩在一天之内是呈动态变化的。

阴阳的转化不是突然和“迅速”的,而是温柔和慢慢转化的。

所以《黄帝内经》把这种缓慢的变化用阴阳的两两组合来表达。

在第四篇《金匮真言论》中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上午7点到13点这六个小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呈生发和最旺盛的时刻,因此称作“阳中之阳”。

下午13点到19点这六个小时,天地之间的阳气还比较旺盛,但是已经呈收降趋势,因此被称作“阳中之阴”。

晚上19点到凌晨1点,这六个小时,已经看不到太阳,是自然界阴气最盛的时刻,因此称为“阴中之阴”。

从凌晨1点到7点,虽然天色还是黑的,没有完全看到太阳,但是阳气已经呈生发状态了,在5到7点已经可以开始看到太阳了,因此称作“阴中之阳”。

自然界的能量变化都会在物质层面显化出来。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浅谈中医理论中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众所周知,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为了化繁而简,先辈们对万事万物都做了系统的阴阳之分。

其中也包括中医理论,因为生理病理本就是个很复杂的认知总结,但是有了阴阳之分,所以就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了。

今天,我们就粗浅的通过中医的阴阳理论来了解一下人体的生理及病理。

中医喜欢化繁而简,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所以把身体看成一个大的系统,从整体上来认识生理功能和病理,这个系统间和谐平衡了就是健康,反之就是病态。

而这个庞大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便是能量的分解、合成及利用,这就是阴阳理论基本内容。

由于人体具有强大的自调节能力,整体保持健康,局部的问题就由人体器官自行可以调节恢复了。

而西医就不同了,喜欢化简而繁,把简单的问题细则归类,检查检查再检查,只有通过精密仪器的反复检测,才能有最终的定论。

如此一来,就把人体这个整体拆分成了一个个零件,哪里有问题就注重哪里。

这样一来,就忽视了机体相互间协调的关系,虽然说对病变部位能准确施治,但无疑对其他器官埋下了隐患。

这样也就产生了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的结果。

中医理论中,生命与阴阳存在于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在此关系的基础上,相互协作。

有了功能活动才可称之为生命,生命各项功能活动都是由能量推动的,按中医说法也即是阳的推动。

如心脏推动心的搏动以助血液的运行,需要心阳;脾脏的消化吸收机能依赖于脾阳,肝脏主管筋膜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便是肝阳;肾脏蒸腾水液便是肾阳。

而这些能量的物质基础,就血、精、津液等,而这些都统称为阴。

所以人的健康就依赖于阴阳间的平衡和谐,也就是功能水平与物质基础消耗保持和谐。

这种平衡并不是阴和阳对等而完成的,假如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话就是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保持不动,所以生命就是静止状态,这个状态就是死亡了。

阴阳间的消长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只有相互波动了,才会形成动态,如此一来阴阳就会寻求动态平衡来调节生命体的健康状况。

就如白天身体各项机能比较活跃,所以阳气比较旺盛,阳气是由阴被燃烧转化而来的,体内分解和消耗阴也就比较明显。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关键。
阴阳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02
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阳虚则易受寒,阴虚则易
上火。
调整生活习惯以维护阴阳平衡
03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助于维护
阴阳平衡。
养生方法与阴阳调和
食疗养生
根据食物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合 自己体质的食物,如温性食物可 以补充阳气,寒凉性食物可以清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01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阳代表 阳性、明亮、向上、运动等,阴 代表阴性、暗淡、向下、静止等。
02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阴 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维 持事物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广泛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 疗疾病。
补阴或补阳
针对不同疾病的阴阳属性,采 用补阴或补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调和阴阳
通过调和人体内阴阳两方面的 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阳散寒或清热泻火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用温 阳散寒或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PART 04阴阳学说与养生
养生与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
01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
02
03
生理异常
如失眠、食欲不振、便秘、 腹泻等。
心理异常
如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等。
抵抗力下降
容易感染疾病,且疾病恢 复缓慢。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饮食调理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 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

人体之神与阴阳之气

人体之神与阴阳之气

人体之神与阴阳之气一、《周易》关于神的论述:《易·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易·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学的这些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对神的含义的论述;什么是神呢?神就是能惟妙惟肖的描述万物的形象,特点,状态的观察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神就是能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变化现象,变化状态撰写表达出来,以使人的认识思维有所提高;圣人具有高深的聪敏智慧,能够预知未来,能够知道以往发生过的事情,若不是有极为高深的聪明智慧,谁能做到这些呢?易学的道理,不是圣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变化现象,极深极细的观察研究,思考感悟突然贯通总结而来的。

若不是天下最为聪明有智慧的人,谁又能做到这些呢?感悟贯通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以这些道理来类推天地万物之理,人生之理,人事之理,使这些道理变化无穷,就是易学的目的,天上所显示的是各种自然现象,而坤地柔顺地顺应着天时变化而变化,圣人效法坤地顺应乾天之德而成就事业。

用天地生成之数五十五来占卜,通晓万物变化的道理用其道理来实现天下人民的志向就是事业;通晓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不用占卜就能知道吉凶祸福,这就是聪敏才智的表现。

易学对于神的论述主要是对人的思维意识、聪明才智,认识观察事物,以及表达事物状况的语言能力和智慧的论述。

所以,神,就是人的思维意识活动。

当然易学关于神的另一部分就是鬼神之神,鬼神其实只是古人对我们已经死亡的先祖的尸体变化为天地自然之气的命名而已,并没有其它的含义。

二、《内经》关于神的理论:1、《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指人认知事物,感知事物表述事物的能力;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阴阳在体内的变化

阴阳在体内的变化

阴阳在体内的变化道法自然!世间的一切都以它应该发生的方式发生,不会早一秒,也不会晚一秒。

对于疾病来说,它以它的方式存在着,只是在某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会在你的体内爆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阳在体内是相互转化的,阴可以化阳,阳可以化阴。

阴阳之间,相互转化。

所以掌握气味之厚薄,以及气味的阴阳属性,对于我们补泻、疏通阴阳是由指导性意义的。

甚至可以通过食物的性味进行用药及预防,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所以,这里阳盛还是阴盛,我们的身体是有感知的。

气有阴阳,味也有阴阳。

气的阴阳是以状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发散和涌泄!味的阴阳是以属性的形式展现出来——辛甘和酸苦!那我们的谈了这么多,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实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

为什么这里用了一个【发】字,个人的理解就是【发】表示一种向外状态。

这个气味之厚薄怎么来补泻?调整气的状态!气的状态如何调整?通过味的属性对自身阴阳进行调整。

比如我们吃生姜,这个生姜味辛,能够升阳。

所以早上吃生姜对人体阳气的升发就有好处。

那么这个辛甘之味就决定了这个气的发散状态,这就是阴阳在体内转化的一个过程。

而这个转化要把握好时间!当然,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补法还是泄法,需要因人而异。

因为黄帝内经不仅仅讲治病的一般法则,而且提到了因地域不同甚至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治疗方法上就会千差万别。

有的人虽然这病需要用泻法,但是正气太虚就需要先补正气,而在补正气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意如何补,如何通过食补(根据食物的气味进行选择)来对正气进行补充是很有讲究的。

今天先谈到这里,对于少火与壮火的关系问题,我们下期将继续分析。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阴阳学说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阴阳学说启示现代医学要注重整体观 念,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变化,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病变。
阴阳学说启示现代医学要注重个体差 异,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差异 ,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以提高治 疗效果。
现代医学与阴阳学说的结合发展
现代医学与阴阳学说的结合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传统 疗法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等。
饮食调理养生
食物阴阳属性
了解食物的阴阳属性,合理搭配,平衡膳食。如韭菜、生姜等属 阳性食物,梨、藕等属阴性食物。
饮食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味要均衡摄入,过偏则易引发疾病。如过食 酸味易伤肝,过食咸味易伤心。
饮食温度
食物温度要适中,过热过冷都可能损伤人体阴阳平衡。热性体质宜 食用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宜食用温热性食物。
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衡。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 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
累和熬夜。
03
阴阳学说与疾病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阴阳失调与疾病的关系
阴阳失调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平衡被打破, 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分类
根据阴阳失调的程度和表现,将疾 病分为阴证和阳证两类。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阴阳学说简介 • 人体阴阳平衡 • 阴阳学说与疾病 • 阴阳学说与养生 • 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目录
CONTENTS
01
阴阳学说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用阴阳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用阴阳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用阴阳阐释人体病理变化阴阳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

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结果。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 (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

如此产生了邪正相搏,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故《素问·著至教论》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致的病理病态。

由于阳气的特性是热,故说“阳胜则热”。

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

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制约津液和阴气,使之减少,从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滋润而干燥,机能失于抑制而亢寸进的临床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即所谓“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气的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

如寒邪直中太阴,可出现面所致的病理状态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

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可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温煦,机能失于推动的临床表现,如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即所谓"胜则阳病”。

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阴阳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体现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描述人体或自然界万物相互作用的两个相互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阴阳的体现如下:
1. 心和肝:心属阳,肝属阴。

心脏控制血液运动,需要阳气,而肝脏调节血液的存留和运输,需要阴气。

心与肝的阴阳失衡会导致血液不畅、情绪不稳等问题。

2. 脾和胃:胃属阳,脾属阴。

脾主运化水谷,需要阴液滋润;胃主受纳和腐熟,需要阳气升发。

脾与胃的阴阳失衡会导致消化系统的相关问题。

3. 肺和肾:肾属阴,肺属阳。

肺主气机,所以需要阳气;肾主水液,所以需要阴液。

肺和肾的阴阳失衡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

4. 情绪:快乐、舒畅属于阳性,忧郁、烦恼属于阴性。

情绪的阴阳失衡也会导致相关身体系统的问题。

总之,在人体生理功能方面,阴阳的平衡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阴阳失衡可能引起身体功能的混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
中医为了治愈疾病或调养身体,重视恢复阴阳平衡,使人体处于一个最为平衡、健康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