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伤寒论 第六单元 厥阴病辩证论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六章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辨证纲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消渴一一肝火炽盛,津液消耗气上撞心(胸、胃脘部)一一肝气横逆心中(胃脘部)疼热一一肝火循经扰胃饥一一膈上有热,嘈杂似饥不欲食一一土被木伐,脾运不健食则吐蛔一一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得食味而上窜下之一一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利不止一一更伤脾阳,泻利不止厥阴病的提纲证不包括:A.气上撞心B.饥而不欲食C.厥逆D.消渴E.心中疼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蛔厥、上热下寒证)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脏厥:脉微厥、肤冷阳气衰竭,阴寒极盛躁无暂安时补治疗:温复其阳一一四逆加人参汤蛔厥:吐蛔一一蛔虫扰动,胃气上逆心烦、腹痛、呕吐一一蛔虫扰动,气机阻滞脉微、肢冷一一蛔虫扰动,气血受阻呈发作性一一蛔虫内伏,时动时静病机:上热下寒,蛔虫扰动治疗:乌梅丸一一寒温并用,安蛔止痛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辨治要点】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主症:时静时烦,腹痛及胃脘疼痛时作时止,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发作与进食有关。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用乌梅丸。

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清上温下,安蛔止痛B.寒温并用,健脾止利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D.寒温并用,和胃消痞E.寒温并用,健脾除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乌梅丸证的治法是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脏厥B.寒格C.久利D.邪热伤阴E.热利下重『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梅丸主治:寒热错杂证、蛔厥证、久利(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6.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6.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计划学时: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生 理 概 况
脏腑: 心包和肝
① “两阴交尽”是谓厥阴; ②阴尽阳生,极而复反;
生理特点
③风木之脏,性喜条达; ④与脾胃关系极为密切。
第五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概说
传经:三阳病及太阴、少阴病传变而来 病因来路 直中:厥阴本虚外邪直犯厥阴
寸口脉沉而迟
证候
喉咽不利 咽喉肿胀疼 痛吞咽困难 唾膿血 手足厥逆 邪陷阳郁 泄利不止 脾虚肠寒 下部脈不至
正虚邪陷 阳郁不伸 肺热脾寒
治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补泻兼施,发越郁阳 方剂:麻黄升麻汤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临床应用】

本方用于喉痹、烂喉痧、泄泻、咳喘、肺痿、
肺痈、阳痿等,证属上热下寒,邪陷阳郁者。

法当温补 诸四逆厥者 虚寒厥证 不可下之 虚家亦然
第三节 辨厥证
【鉴别】 本条提出“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 335条又指出“厥应下之”。从字面看两条 似乎矛盾,然究其实质并不矛盾。盖两条所 指的对象不同,是针对虚寒、实热两种不同 性质之厥证提出的治禁和治则。

第三节 辨厥证
2.寒厥证治 (1)血虚寒凝厥 【原文】 351、 352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 薑湯。 【提要】论血虚寒凝厥的证治。
治法: 养血散寒,温经通脉 方剂: 当归四逆汤
当归 四逆 加吴 茱萸 生姜 汤
第三节 辨厥证
辛甘性温温养 君 当归 厥阴肝血活血 臣 味酸入肝,益 芍药 阴和营通血痹 桂枝 辛甘温温经散 寒通阳行痹 细辛 辛温直入三阴散寒 温经助桂枝之用 通草 通利血脉关节 使 大枣 益气养营兼 炙甘草 调和诸药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

探讨《伤寒论》之厥阴病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厥阴为标,风气为本。

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

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

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1.释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什么是“两阴交尽”呢?请看后面《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厥阴是在太阴、少阴两阴之尽,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为“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起于太阴欲解亥子丑三时的终点丑时,丑时正是大寒节地道阳气来复之时。

这个阳气来复的时候,也是太阴脏寒欲解的时候,少阳春生阳气也连于太阴丑时,就是说厥阴、少阳都与太阴脾土有密切关系。

关于厥阴阳气来复与坤脾的关系,医家钱天来已经注意到,他说:“太少两阴交尽之经,为阴极阳回之处,草木得阳气而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

”所以《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素问·阳阴别论》中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故“喉咽干燥”。

一阴为厥阴,厥阴从中气少阳,如果厥阴不能顺接阴阳,不能从少阳生化,阳气断绝,阴气就会上克心火,阳不生阴不长,上下失调而失常规,不知出入升降,使得脾土脏寒,故云“病在脾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

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

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

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6 厥阴病篇

6 厥阴病篇

热邪为患。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清热解毒,凉肝止痢。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清热燥湿止痢。
第五节 辨呕哕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释义】 干 呕——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 痛——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方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 生姜——温阳祛寒。
四、痰厥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 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宜瓜蒂散。(355)
【提要】痰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 手足厥冷——痰食停滞,胸阳被遏,不达四末。 脉乍紧——实邪内结,气血运行不畅。 心下满而烦——痰食内阻,胸阳被郁。 饥——胃中无邪。 不能食——实邪壅滞。 病机:痰食阻滞,阳气被郁。
寒凝经络 寒凝胞宫。
病机: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养血和营。 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温经散寒通脉。 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补中益脾养营。 通草——通行血脉。
内有久寒——素体寒邪较重。 据临床所见,本证常见巅顶痛、腹痛、喜温喜 按、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癥瘕等证。 【治法】 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治法】涌吐痰食。
【方药】
瓜蒂散:
瓜蒂一分——性升催吐,涌吐痰食。
赤小豆一分——酸苦涌泄

第六章 《伤寒论》

第六章 《伤寒论》

第六章《伤寒论》一、《伤寒论》问答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

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

其他经络亦是如此。

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辨证论治
[提要] 辨脏厥与蛔厥,以及蛔厥的证治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1、有吐蛔病史 2、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 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 4、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讲析] 1、蛔厥的证候表现、病机及与脏厥的比较
2、蛔厥的治疗
二、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
三、厥阴病热证(白头翁汤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脏蛔厥:指因肾蛔脏虫真内阳扰极,虚疼而痛致剧四烈, [原文338条] 伤寒脉脏微肢气寒而厥机:厥冷逆此,。乱指而脾至致脏七四虚八肢寒日逆,肤冷实冷。为肠,其 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中藏虚厥寒,。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 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 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提要] 水厥的证治
治法:温化水饮
[讲析] 1、本证方的药证:候茯表苓现甘及草病汤机
2、本证的治疗
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虚家:身体素虚之人
[原文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
亦然。
腹濡:腹部按之柔软
[原文347]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 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原文349]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辨呕哕:哕而腹满证
[原文381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 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提要] 哕逆实证的辨证思路与治疗原则
[讲析] 1、“哕而腹满”的特点及病机
2、“哕而腹满”的治疗
辨下利:下利辨证
[原文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 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厥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厥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厥阴经包括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厥阴藏则包括足少阴肝藏与手厥阴心包藏。

厥阴与六气之風木对应,位在东北,处太阳与少阴之间。

足厥阴肝又与五行之乙木相配,位在东方;手厥阴心包则与相火相配,位在南方。

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相表里,胆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心包与三焦均与五行之相火配。

在治方医学里,心包与心合一,即形上与形下统一,神与形合一。

火亦无君相之别,只有火热之分,火为本,热为其用,且不与心配,而与肺焦相配,其中,肺为地二火藏本体,三焦为天七热腑气用。

二、厥阴病含义纵观《伤寒》之厥阴病,类分可三。

其一,厥阴風木病,主要病证是下利,呕吐,或哕,显然,此为脾胃病,而非肝病,其病因多为少阴病产生之寒邪,兼有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以致协热而利。

其二,厥病,即四肢厥冷病,显然,此非肝病,亦非胃肠病,而是手足少阴病,即心肾为病。

此类条文基本与厥阴肝或厥阴風木无关,应该列入少阴篇为宜。

从326条之提纲条文来看,《伤寒》之厥阴病,似乎并未包括厥病,因此,厥病之条文,很可能是从少阴篇错编进厥阴篇。

其三,厥阴風木病与厥病并发之病,即既有手足厥逆,又有呕吐或下利。

此类条文,既可归厥阴病,亦可归少阴病。

在治方医学里,風木病,是指脾胃病,厥病,是指心脉病。

从《伤寒》之厥阴病,可以得到证明,治方医学之藏腑五行配对(包括五藏配在地五行为太极本体,五腑配在天五行为阴阳气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

三、厥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之厥阴含义有二,一是五行之厥阴風木,二是五藏之厥阴肝。

在治方医学里,东方風木不与肝胆配对,而与脾胃配对,其中,胃肠为天三風腑,脾为地八木藏。

因此,脾胃从中央枢机之地位,回归东方生化之机。

肝胆回归西方,与燥金配对,其中,肝为地四金藏,胆为天九燥腑。

在治方医学里,前述《伤寒》之厥阴風木病,就是脾胃病,主要病机在胃腑,主要病因寒邪,兼有燥热。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讲伤寒】厥阴病脉证并治导读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

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

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厥阴病提纲证【原文】厥阴之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条文解析】厥阴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参与脾胃运化机能。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气郁化火犯胃而为上热,一方面肝气横逆伐脾而为下寒,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因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故而消渴;厥阴之脉挟胃,上贯膈,胃热循经上扰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热消谷,则嘈杂善饥;土被木伐,脾气虚寒,失于运化,则不欲饮食;脾虚肠寒,蛔虫上窜,故食则吐蛔。

本证属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法。

若医见上热而误用苦寒攻下,则更伤脾阳,使下寒更甚,而下利不止。

本条概括了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发病易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特点,故可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厥阴病本证一、寒热错杂证【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条文解析】伤寒,泛指外感病。

本自寒下,是指平素本有脾胃虚寒下利证。

本虚寒下利而复感外邪,治当先里后表或表里兼顾,医者不察虚实,反用吐下之法,不仅使脾胃阳气更伤,下利更甚,且易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邪热被下寒所格拒,形成了上热下寒证,上热则胃气不降,故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故下利。

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肠胃,则寒热格拒得除,呕利自止。

【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黃升麻汤主之。

(357)【条文解析】伤寒六七日,有表证未解,而部分邪气入里成实的可能,此时当遵守表里先后原则进行治疗,表证未解者,当先解其表,表解后乃可攻里。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厥阴病治则方药总论厥阴病主要表现为寒热错杂和厥热胜复。

若阴寒极盛,阳气不续而先绝,则病情危笃;若阴寒极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阴阳对峙,寒热错杂的证候。

厥阴病证型分类:a、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属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属下寒证。

b、厥逆证: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c、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d、厥阴病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者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者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者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者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者为里实哕逆。

厥阴病证治法a、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者,是寒热错杂证,治以寒温并施,乌梅丸主之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当归桂枝人参川椒干姜细辛炮附子b、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者属上热下寒证,证情复杂,故应寒热并投。

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之。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c、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知母当归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石膏白术干姜炙甘草d、利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者属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e、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炙甘草大枣(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厥阴病变证治法a、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b、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厥逆证治法a、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少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乌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 兩 附子六兩(炮,去皮) 蜀椒四兩(出汗) 桂枝六 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蘖六兩
上十味,異擣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擣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 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乌梅丸证
证治小结
基本病机:上热下寒 蛔扰气逆 病理特征:寒热夹杂 临床脉证:肢厥身温 时静时烦 食则呕烦
有吐利蛔虫史 伴腹痛阵作等 基本治法:滋阴泄热 温阳通降 安蛔止痛 基本方药:乌梅丸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359)
厥热胜复证
➢ 除中证辨
傷寒脉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脉 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四肢厥逆辨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四肢厥逆证
• 热厥 • 寒厥 • 痰水厥
阳郁不达 阳虚不温 痰水阻郁
四肢厥逆证—病机特点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本证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教研室 周英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 寒热错杂证
上热下寒
➢乌梅丸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麻黄升麻汤证
厥阴本证—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傷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 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 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 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 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 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

四、传变与愈期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 消长,其预后和转归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正复邪祛;转出少阳, 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 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 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
四、传变与愈期
厥阴病欲解时在“丑至卯 上”。丑、寅、卯三个时辰,在 子时阴极之后,阴尽则阳生,借 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机,既可扶 助厥阴之阳气祛除病邪,也可借 助其升发之性使郁闭之相火得以 外透,由阴出阳,由里达表。因 此厥阴病欲解之时,常在丑、寅、 卯时,即午夜后一时至早晨七时。
二、典型脉症
厥阴之脏为肝,内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 若邪入厥阴,一方面能导致相火炽盛,横逆上 冲;另一方面可乘犯脾土,导致脾虚肠寒,因 而出现上热下寒的表现。肝火炽盛,耗灼津液, 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 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 谷,故嘈杂似饥;土为木乘,运化失职,故不 欲食。火热炽上而不能下达,加之肝气上逆, 所以膈上有热的同时,膈下已隐伏无形之寒。 由于脾胃不能受纳运化,若强与之食,则往往 出现呕吐。若患者肠道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 蛔虫不安,避寒就温而趋向于上,常可随吐而 出,发生吐蛔。上述证候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 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故作为厥阴病提纲证。
一、厥阴病寒证
【误案举例】 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投仲景当归四逆汤以通阳和
营:当归9g,细辛3g,木通1.5g,白芍6g,炙甘草 4.5g,桂枝6g,大枣5枚,服药3剂。1月28日;手指 遇冷则青紫如前,惟左脉现紧象。前方加吴茱萸4.5g、 生姜6g。同时针刺足趾相应部位出血。2月9日:前方 共服16剂,指肚发紫大为减退,右手食指创口愈合, 舌两侧之苔渐退,脉稍见有力。至3月6日:前方又服 17剂,手指创口愈合未发,指肚入冷水试验疼痛减轻, 脉已渐大,舌两侧白腻苔已不甚明显。惟于晨起口干, 右侧腰痛,原方当归、芍药各加3g。又服6剂,停药 观察。于1962年12月13日追访,云入冬后又犯,手指 坏疽未复发。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中医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中医伤寒论-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辨证论治1.“脉细欲绝”的病机为A.血虚寒凝,气血不畅B.肝血虚少,脉道不充C.气虚生寒,血脉不畅D.气滞血瘀,血脉不畅E.阳虚有寒,四肢不温答案:A2.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证A.寒格B.久利C.脏厥D.热利下重E.邪热伤阴答案:B3.下列哪项宜用当归四逆汤主治A.手足厥,脉微细B.手足厥,脉洪大C.手足厥,脉细欲绝D.手足厥,脉沉紧E.手足厥,脉弦细答案:C4.吴茱萸汤主治虚寒下利,见于A.太阳病B.太阴病C.厥阴病D.少阴病E.阳明病答案:C5.白头翁汤证的主症特点A.手足厥寒,脉细欲绝B.干呕,吐沫C.热利下重D.小便不利E.得食而呕答案:C6.患者,男,24岁。

右上腹阵发性绞痛4天,伴有肢冷、呕吐、心烦,舌淡红,苔白,脉滑数。

既往有蛔虫病史。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理中丸证B.大承气汤证C.大陷胸汤证D.乌梅丸证E.白头翁汤证答案:D7.白头翁汤可治A.热利下重者B.下利谵语者C.五六日自利而渴者D.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E.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答案:A8.小承气汤可治A.热利下重者B.下利谵语者C.五六日自利而渴者D.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E.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答案:B9.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A.前额B.巅顶C.枕部D.头侧E.整个头部答案:B10.乌梅丸证的治法是A.寒温并用,健脾除湿B.清上温下,安蛔止痛C.寒温并用,和胃消痞D.寒温并用,健脾止利E.清上温下,安蛔止呕答案:B11.下列哪项治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A.手足不温,脉沉实有力,腹痛便秘B.手足热甚,脉洪大,呃逆纳差C.手足汗出,脉浮缓,发热恶风D.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便溏呕呃E.手足寒,脉沉微,下利清谷答案:D12.患者初病表现为手足不温,身易恶寒,指尖发青,继而发展为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小腹冷痛,手足冷凉,脉细欲厥。

治用A.当归四逆汤B.通脉四逆汤C.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D.四逆加人参汤E.白通汤答案:A13.患者冬季发病,手足肢端冰冷,疼痛,青紫或苍白,月经延期,血少色暗,痛经,遇寒加重,得温稍减,苔薄白,脉沉细。

卷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6,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玉函。

食则上。

有甚者二字。

利不止。

作不肯止。

脉经。

千金翼。

并同。

无食则之食。

)〔程〕厥阴者。

两阴交尽。

阴之极也。

极则逆。

逆固厥。

其病多自下而上。

所以厥阴受寒。

则雷龙之火。

逆而上奔。

撞心而动心火。

心火受触。

则上焦俱扰。

是以消渴。

而心烦疼。

胃虚而不能食也。

食则吐蛔。

则胃中自冷可知。

以此句结前证。

见为厥阴自病之寒。

非传热也。

且以见乌梅丸。

为厥阴之主方。

不但治蛔宜之。

盖肝脉中行。

通心肺。

上巅。

故无自见之证。

见之中上二焦。

其厥利发热。

则厥阴之本证。

胃虚脏寒。

下之则上热未除。

下寒益甚。

故利不止。

〔钱〕邪入厥阴。

则阴邪自下。

迫阳于上。

故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而消渴也。

消渴者。

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

受迫而在上。

故消渴而胃觉饥。

然终是阴邪。

所以不欲食。

客热尚不杀谷。

况阴邪乎。

即使强食。

阴邪不能腐化。

湿热郁蒸。

顷刻化而为蛔。

随阴气之上逆。

故吐蛔也。

若不知。

而以苦寒误下之。

则胃阳败绝。

真阳下脱。

故利不止也。

〔舒〕按此条。

阴阳杂错之证也。

消渴者。

膈有热也。

厥阴邪气上逆。

故上撞心。

疼热者。

热甚也。

心中疼热。

阳热在上也。

饥而不欲食者。

阴寒在胃也。

强与之食。

亦不能纳。

必与饥蛔俱出。

故食则吐蛔也。

此证上热下寒。

若因上热误下之。

则上热未必即去。

而下寒必更加甚。

故利不止也。

〔张〕张卿子曰。

尝见厥阴消渴数证。

舌尽红赤。

厥冷脉微渴甚。

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

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

非纯阳亢热之证。

岂白虎黄连等药。

所能治乎。

〔鉴〕此条。

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

为阴尽阳生之脏。

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邪至其经。

从阴化寒。

从阳化热。

故其为病。

阴阳错杂。

寒热混淆也。

杨氏活人总括云。

张氏有言。

厥阴为病。

消渴。

气上冲心。

饥不欲食。

食即吐蛔。

吐蛔既出于胃冷。

役有消渴之证。

何哉。

盖热在上焦。

而中焦下焦。

虚寒无热耳。

设或大便硬结。

是亦蕴毒使然。

又不可指为燥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第六单元厥阴病辩证论治
一、A1
1、白头翁汤的药物组成不包括
A、白头翁
B、黄芩
C、黄连
D、黄柏
E、秦皮
2、白头翁汤治疗
A、脏厥
B、寒格
C、久利
D、寒厥
E、热利
3、吴茱萸汤证的主要头痛部位在
A、前额
B、巅顶
C、枕部
D、头侧
E、全头痛
4、“脉细欲绝”的病机为
A、血虚寒凝,气血不畅
B、气虚生寒,血脉不畅
C、肝血虚少,脉道不充
D、气滞血瘀,血脉不畅
E、阳虚有寒,四肢不温
5、当归四逆汤和乌梅丸均含有的药物是
A、细辛、芍药
B、细辛、甘草
C、桂枝、附子
D、细辛、当归
E、甘草、大枣
6、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正确的是
A、桂枝汤去芍药,加当归、细辛、枳实
B、桂枝汤去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
C、桂枝汤去芍药,加当归、细辛、通草
D、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枳实、通草
E、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
7、下列哪一项是乌梅丸的主治病证
A、脏厥
B、寒格
C、久利
D、寒厥
E、热利
8、乌梅丸的治法是
A、寒温并用,健脾止利
B、寒温并用,健脾除湿
C、清上温下,安蛔止呕
D、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E、清上温下,和胃消痞
二、B
1、A.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B.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
C.胃气虚寒,食谷欲呕
D.干呕,吐涎沫,头痛
E.下利,欲饮水
<1> 、吴茱萸汤可用于
A B C D E
<2> 、白头翁汤可用于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白头翁汤中白头翁味苦寒,善清肠热而治毒痢,又能疏肝凉血,是治疗热毒赤痢之要药。

秦皮味苦寒,能清肝胆及大肠湿热,与白头翁配伍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

四药相合,共奏清热燥湿、凉肝解毒、坚阴止利之功。

组成中不包括黄芩,因此选B。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78】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白头翁汤证论述了厥阴热利的证治。

这种热利多属痢疾。

因证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故常伴有身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治宜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77】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吴茱萸汤证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阴寒循经上攻,故见头痛以巅顶为甚。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75】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脉细欲绝,即脉细如发如丝,主肝血虚少,脉道不充,血脉不利。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68】
5、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乌梅丸(鬼脸蜀百将,细眉贵妇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66】
6、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当归四逆汤即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65】
7、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乌梅丸全方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亦可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久利”,实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64】
8、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乌梅丸酸苦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63】
二、B
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82】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该题针对“厥阴病辨证论治”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5757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