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意音形在英译诗中再现
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发表时间:2018-10-15T10:07: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吴欣[导读]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文只对其中的第一首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的代表作之一。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文只对其中的第一首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年传诵,因此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
其中,著名的汉学家阿瑟威利和许渊冲先生都在此诗的英文翻译上进行了尝试。
笔者在本文中将以这两位大家的译本为对象,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译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从微观的角度对两译本的思想内容及音律进行分析和鉴赏,以期与各位共享交流,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与意境;选词;韵律;赏析一、引言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诗人李白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一个能真正能够广泛地从民间艺术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汲取营养,集中提高,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貌的伟大诗人。
本文中的这首诗为一首抒情诗,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
虽然是以饮酒上月为题材,但是作者是通过这些题材来抒发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的。
它和那些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饮的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酒倾愁不来”的忧郁、愤懑的情绪,这情绪多少体现着李白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诗歌的翻译研究中,很多译者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选阿瑟威利先生和许渊冲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从意象与意境、选词及音律韵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二、原诗的创作及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作者:黄冬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2期摘要:诗歌翻译意象为首,译者一方面要与原诗对话,力求实现个人期待视野与原诗历史视野的融合;另一方面要与译文读者对话,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以期译文取得最好的接受度。
翻译过程究其实质就是两次对话的完整实现。
关键词:接受美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象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4-03李白诗歌英译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此后诸多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诗人、学者都翻译过李白诗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莱彻(William J.B. Fletcher)、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许渊冲等等。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甚至被认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1]。
“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歌的特性就丧失殆尽”[2]。
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点,意象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困难。
本文拟选取李白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5个英译本为个案,从接受美学视角,对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进行评析。
一、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主要创始人为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
接受美学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是哲学阐释学和现象学美学,同时也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社会学、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中汲取了营养。
与以往文艺文学理论只认同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关系中,并“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3]。
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研究
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研究
“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研究”是英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研究领域.诗歌在古典文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的文字表现往往更多样化、抽象化,因此英译表达起来较为困难,研究者常常会受到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以宋代诗人李白为主要话题,探讨其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的可能性,展开英译研究的思路,以期发现一些困难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探讨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词语角度入手,比如文言文用词的多样性、民间用语的表达方式、押韵与对仗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特殊用法等.此外,英译者还应该考虑诗歌的主要特点,比如它的修辞、形象、时序等,以及它与原文英译之间的关系.
接着,要有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的可能性,可以从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既要研究其诗歌的特点,又要看它们在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表现,特别是中英文语言使用差异及其英语翻译技巧,要注意语言文字及历史背景。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考虑现代语法理论与英语表达技巧,以及比较中文与英文句法结构的不同,及其对英文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英译实践和具体的诗歌英译分析,发现李白诗歌英译风格的再现方法,去探索英译过程中的文学表达和理念承载,以及语言文化的双向对接.
综上所述,研究探讨李白诗歌英译风格再现的可能性,可以从多
方面展开,从词语、诗歌特点、文献研究、语法理论、英语表达技巧和句法结构等角度深入探讨,最终实现诗歌英译风格的再现。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李 勤(扬州大学外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摘 要] 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文为例,从语篇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
总的说来,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较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较短。
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
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 语篇结构; 翻译; 《静夜思》[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05)0620053204收稿日期:2005204218作者简介:李勤(1966— ),女,福建南平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从事古典汉诗英译这一艰巨的工作,而且出了不少汉英对照版本,其中不乏佳译,足见译者的功力和所下的功夫。
然而,当我们在以中国读者的身份去读英译汉诗时,除感谢译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外,却总感到有一丝憾意:原诗中的神韵并没有完全转达出来,难以使读者达到欣赏原作时那种物我交融的陶然境界。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汉诗的英译是对原诗的一种“误读”或“误释”,但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误读”或“误释”。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是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译的汉诗在形象传意方面达不到原诗的境界,达不到原诗对读者所产生的那种效果。
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 )最近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 .1992:4—5)。
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2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3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4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7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8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9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10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1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2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13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14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15 《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16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19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20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21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22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23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24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25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26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27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28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到灯塔去》两个汉译本中的体现29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30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31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32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33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34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35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36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37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3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39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4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4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42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43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44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4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46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47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4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9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50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51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5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5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54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55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56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57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58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5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60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61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62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63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64 从美国州名看美国文化多样性65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66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6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68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69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70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7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中的后现代特征分析72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73 东西方人名文化与翻译—以英汉人名为例74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7576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77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7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79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80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8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82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83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84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85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86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87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88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89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90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9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9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93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9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95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96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97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9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9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100 从“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10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102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03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104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05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106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07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108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109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110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111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112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113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114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115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116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117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118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19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120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121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122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123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12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25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12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2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28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1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30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131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132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3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134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135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13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137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13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139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140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141 英语委婉语浅析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143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144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147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148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49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150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15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52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153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15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5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156 浅析英语委婉语157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158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5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160 从文化语境分析习语翻译16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162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63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64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165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66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167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168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6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170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17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172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173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174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17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76 维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17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180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81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18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183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184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185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18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87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88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18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190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91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192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93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194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19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196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197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98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199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200 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
李白诗歌的西方英译:“有心”插柳柳成荫
李白诗歌的西方英译:“有心”插柳柳成荫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
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标签:李白;诗歌;西方英译18世纪的诗人、政治家Soame Jennyns开创了西方翻译中国唐代诗歌的先河,英译后的李白诗歌逐渐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此后,Pound、Waley、Lowell、Bynner、Obata、H.A.Giles等一批批译者也分别对李白诗歌的西方英译做出了贡献。
然而,无论是翻译自由体还是律诗,这些西方译者的译作中都存在着一种突出的创造性叛逆——有意误译。
一、李白诗歌英译中的有意误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的文化交流、碰撞、变形现象,误译便是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一种情况。
绝大多数的误译都属于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然而,有意误读就像是一种“另类”误读,它的存在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增添了多元化色彩。
谢天振在《译介学》一书中认为,有意误译是“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语境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有意误读虽然不能反映原文的表层意义,但仍是以忠实原则为基础,是译者因受某种目的的操控而在翻译中主观地不忠实于原文信息。
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和语言效果,译者发挥了主观创造性,相比之下,无意识型误译则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意图。
因此,无意误译可视为错译,而有意误译却不能笼统地归属为错译,而是译者的“别有用心”。
在李白诗歌西方英译的众多版本中,也存在多处体现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有意误译现象,这些包含译者主观意图的有意误译,大致可分为语言文本层面与文化层面的有意误读两种类型。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理诗歌的音、形、意,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过
下面我们再来对《月下独酌》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
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诗不可译”,即:诗歌不能跨语言转 析,三个译本分别如下:
换。为此,文化翻译观的领军人之一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
译本一、许渊冲先生的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采用了韵体译法。许渊冲先生的译文除四句为十一音节外, 好地再现了“独”的意境,但其采用散体译法,将原诗译成了
每句十音节,为抑扬格五音步,与原诗字数相同,韵式为 无韵体散诗,译诗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与原诗的格律相去甚
aabbccddeeddff。Fletcher 的译诗格律工整,除第一句九音节 远。音、形再现这两个方面都大打折扣,从而在整体意境上较 外,其余每句都为八音节,为四音步抑扬格,韵式为 abcb, 前两者失色不少。
学科园地
汉诗英译中音形意的再现
——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对比赏析
◎贺 靓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及其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在汉诗英译中,原诗的音、形、意美在 译文中是如何再现的。 关键词 音美 形美 广义意境 狭义意境 再现 文章编号 1671-0703(2009)11-203-03
在诗歌中是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它能表达情感,渲染气氛,
Sober,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烘托形象。汉语诗歌主要以平仄音调来形成节奏;而英语
Drunken,we part and each goes his way.
诗以音步为单位,用轻重音节相间的形式组成节奏;这是无
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
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李白《静夜思》的几种英译文对比分析[摘要]本文旨在以英译唐诗“静夜思”为对象,分析研究其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具体表现,为译者从事翻译宴践和读者欣赏翻译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从美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原诗译诗汉语古诗外译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外翻译家们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英国的阿瑟·韦利、美国的埃兹拉·庞德、中国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许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
他认为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提出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
现在,让我们将《静夜思》的各种译文对比如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一:Night MeditationIn front Of my flooded with moon-beam. I mismokforfrost appearsontheflo-or;Lifting my head trying tO watch the moon,I drooped again for missing our hometown.资深作家、诗人、翻译家林健民先生首创了独具一格的“整齐美”译法。
一是务求准确,不为勉强拼凑英语韵脚而伤害诗的内容和意境;二是每首每句的节奏和长短都整整齐齐,保持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形式美。
原诗每句只有五字,他也只用了七至八个单词,使每行的音节数目基本相同。
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样译文达到了形似。
用moonbeam(a ray of moonlight)来翻译“明月光”,加强了形象美。
用droop译“低头”也反映出情绪低落之感,起到双关的效果。
林健民的译文充分再现了原诗的特色,保存了原诗的形式与韵味,尤其突。
李白诗歌中“月亮”意象英译意蕴 论文
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摘要] 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月亮”英译的意蕴分析,得出许渊冲对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能够最自然最贴切地译出原诗“月亮”的意蕴,译出了“月亮”所含有的“思乡”、“友情”、“爱情”、“忧愁”和“纯洁”等意蕴,做到了“动态对等”。
[关键词] “动态对等”理论李白诗歌“月亮”意象意蕴[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 conclusion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present homesickness, friendship, love, sadness and purity of moon’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moon’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can be drawn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moon’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can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key words]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li bai’s poetry moon mental image deep meaning一、前言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雄奇豪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多种艺术手法并用,浪漫主义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浅析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摘要:意象是诗人或作者运用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意象派大师庞德(EzraPound)、弗莱彻(W.J.B.Fletcher)、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翟里斯(HerbertA.Giles)翻译李白《月下独酌》三种译文的意象再现情况加以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意象处理一、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以精炼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意象来表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尤为优美、意象极其丰富,以其独有的意象美和音韵美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汉诗英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传播中国思想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而好的诗歌译文既要忠实于原诗的意象,又要在最大程度上模拟出原诗的意境。
所以在汉诗英译中如何处理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意象”的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是中西文艺理论与诗学当中所共用的概念。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一般说来,在诗歌创作当中,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诗人构思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后,需要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所以,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
一首诗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
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境;狭义的意象则是指诗中个别词语的意境。
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两种意象,直接影响译文对原诗韵味的传达。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意象丰富、意境优美。
其原文如下: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
61
2018 年 7 期
总第 420 期
安徽 文学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翻
烽火连三月,(荫荫茵茵荫)
译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家书抵万金。(茵茵荫荫茵)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对联,平仄对仗。颔联和颈联,意义对仗。全诗偶数行 译者去探索。为了重现原作的音韵效果,译者首先应
最后一个字符押尾韵。这种形式,使诗歌读起来抑扬 该充分理解诗歌的拟声词,同时还应该知道音韵效果
顿挫,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味,不仅显示出一种令人愉 所达到得程度取决于互文文本。在对原作有了很好理
悦的音乐美,最重要的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解的基础之上,译者可以选择合适的策略再现原诗的
出了数不胜数的经典诗歌。诗人们采用拟声词,有的 美、音美和形美。音美是三原则之一。
原作的音律美是一个重点,译者应多加关注。
二、中国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就音律而言,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单一的音节,同时四
声音调产生了节奏韵律。韵母占主导地位,声母不重
复,这些都确保了汉语的音乐性。在汉语词汇方面,单
音节词素在构词上占据主导地位。在语法方面,汉语
注重语序和运用功能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源自学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
翻 译
张波
河南大学
摘 要:音韵美是汉语古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在翻译汉语古诗时再现其音韵美有着重要意义。许渊冲教授 在诗歌翻译方面造诣很深,采用头韵、尾韵、重复及拟声等多种手法创造性地再现了汉语原诗的音韵美。这说 明在翻译中再现汉语古诗的音韵美是可能的,但是每首古诗要实现各自的音韵美,翻译策略各不相同,因诗而 异。 关键词院音韵美 音美原则 创意再现
从李白_月下独酌_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
从李白_月下独酌_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txt 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
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
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
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
2005年9月第23卷第3期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Sept.2005Vol.23 No.3从李白《月下独酌》的英译看诗词翻译规律崔素花, 杜耀文(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通过对李白《月下独酌》不同英译本在形、意、神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 表明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不可译的, 只能是创造性的移植; 但这种创造性移植也有一个原则, 即“力求近似”,在形式与意义近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 文章旨在找出中诗英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中诗英译; 形式; 意义; 神韵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0503-0093-03李白《月下独酌》共四首, 其中第一首脍炙人口,别具神韵, 常为后人所吟诵。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这首五言诗通过奇妙的想像, 生动的描写, 邀月对饮, 以影为伴, 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 孤独寂寥的苦闷, 更是诗人怀才不遇, 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郁闷心情的宣泄。
全文构思新颖, 音韵流畅, 豪放中暗含凄凉, 是诗仙李白的一首佳作。
中外多位译者曾将它译为英文, 其中不乏成功的译作。
本文拟从形、意、神三个层面对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从中找出汉诗外译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形式层面综观古今中外译界, 对译诗形式颇多争议。
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
李白《月下独酌》泰译本对比分析作者:赵银川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和张萨达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
本文选取李白《月下独酌》一首,从译文形式、语言、是否忠实达意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译文作出评价。
关键词:《月下独酌》泰译本形式翻译策略一.引言李白诗歌以其浪漫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古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许多国内外翻译名家对李白诗歌青睐有加,早在19世纪英译界就开始了李白诗歌的译介。
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李白诗歌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为不同国家的读者所认识。
泰国著名汉学家黄荣光(Yong Ingkwed)和张萨达(Chang saedang)曾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泰文,介绍给泰国读者。
两位译者都有华人血统,精通中国诗词,擅长用泰语作诗。
黄荣光一生翻译的诗作涵盖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等,共计251首,他的译著在泰国历经多次再版。
张萨达是泰国诗坛的翘楚,被誉为泰国具象派诗歌的开拓者,其泰文诗歌曾被翻译为英文介绍到英语国家。
张萨达翻译的中国诗词覆盖范围很广,从《诗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都有涉猎。
黄荣光译著《中国生命之歌》一书中共收录了李白的12首诗歌,张萨达译著《中国诗歌》一书中收录的李白诗歌有11首。
本文选取两本译著中的《月下独酌》一首,重点比较其形式、语言、翻译策略等方面,从而作出评价。
二.比较《月下独酌》的两个泰译文《月下独酌》是李白的一首五言格律诗,充分表现了李白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周啸天,2008:3)他和月相伴,凸显了内心的孤寂。
此诗意境深远,被认为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译文能否再现原诗的意、形、音之美,对译者的水平也是一大考验。
1.形式层面1.1诗歌格式《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诗,共14句,每两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黄译共14句,张译也有14句,这两种译文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向异域读者传达原诗的长度,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一、引言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诗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因其题材丰富、结构工整、文字简练、音律和谐而经久不衰。
唐诗往往托物言志,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因此,唐诗英译在译界也颇受关注。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对于英译唐诗的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三个译本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译本对比,为读者展现英译唐诗之美。
二、“三美”原则简述在英译诗歌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
许先生在1979年首次提出许氏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三美”论,即译作要从意、形、音三个方面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力求“意美”“音美” “形美”,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1979)。
所谓“意美”就是译诗应尽可能地展现原诗的意境美,尽可能做到像原诗一样去打动读者;“音美”要求译者在译诗中要尽可能保留原诗在韵律方面的特征,使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形美”则要求译诗尽量保持原诗对仗工整,结构简练的结构特征。
三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对诗歌翻译做出了要求,但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量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静夜思》解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思乡之情。
诗中“疑” “举头” “低头”一系列动作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
全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叙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诗人思念家乡的画面。
四、译本对比赏析译文一A Tranquil NightA bed, I see a sliver light,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译文二Nostalgia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on the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显良译)译文三In the Quite Night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Tr. Witter Bynner)1.意美首先看题目的翻译,“静夜思”指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接受美学理论论文: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
接受美学理论论文: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摘要]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发现许渊冲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宁静”、“美好”、“孤独”、“无奈” 等的英译能够把原诗的意蕴和情感得以充分还原和再现。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李白诗歌花意象再现意蕴[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一、前言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性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
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他诗中丰富的意象,不仅渲染了独特的意境,更体现了诗人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李白《将进酒》英语翻译赏析
【导语】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学⾥绕不过的⼀座⾼⼭,⽽这⾼⼭⾥⼜耸⽴着⼏座岿然不动的⾼峰,李⽩就是其中之⼀,亦是英⼤最喜欢的诗⼈之⼀。
他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恣肆豪情,爱饮酒作诗,⽆愧⼈间谪仙的称号。
今天要与⼤家分享的是《将进酒》,李⽩的诗作之⼀。
将进酒Invitation to Wine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
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烹⽺宰⽜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岑夫⼦,丹丘⽣,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曲,请君为我倾⽿听。
钟⿎馔⽟不⾜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酒⼗千恣欢谑。
主⼈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裘,呼⼉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君不是见过黄河之⽔从天⽽降吗?它滔滔直下,奔流到海,⼀去不回。
君不是见过⾼堂明镜中的满头⽩发吗?它早晨还如青丝⼀般的⿊柔,晚上就变得雪⼀般的⽩了。
⼈⽣如梦,得意时⼀定要趁着⼤好时机尽情⾏乐啊,不要让⼿中的酒杯空对着⽉亮。
天⽣我材,必有⼤⽤。
千⾦算得了什么,花去了还能挣回来,青春可是⼀去不复返!烹⽺宰⽜,尽情地欢乐吧,要喝就⼀下⼦喝它三百杯,喝它个痛快。
岑⽼夫⼦,丹丘⽼弟,快喝啊,不要停杯!我给你们唱⼀⾸歌,请你们倾⽿细听。
什么钟鸣⿍⾷之乐呀,什么⾦⽟美⾷之筵呀,这些富贵荣华都如过眼烟云,有什么可贵?我所要的是杯中酒不空,长醉永不醒。
⾃古以来圣⼈贤⼦皆被世⼈冷落,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
从前陈思王在平乐观⼤宴宾客,每⽃价值⼗千的美酒尽情地欢饮。
主⼈你怕什么,嫌我的钱少吗?将⼤坛⼦酒端过来,尽情地让⼤家喝!我⼉,你快过来,将家中的五花马和千⾦裘都取将过来,统统地换酒喝,我要与诸君喝它个⼀醉⽅休,同消这胸中的万古之愁啊!开篇两句有着李⽩式的感慨和哀叹:黄河之来,来⾃天上,势不可挡;黄河之去,去到海⾥,势不可回。
浅谈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赏析
浅谈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再现--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赏析赵霞
【期刊名称】《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赵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浅谈李白《月下独酌》中月的意象 [J], 林艾菲
2.从关联理论视角评析李白《月下独酌》英译文中语境和意图的再现 [J], 韦薇;韦晶晶
3.浅谈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及再现 [J], 陈黎红;
4.《月下独酌》的音韵与意境之分析——兼评Giles的《月下独酌》英译文 [J], 郑兴茂
5.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兼析李白《月下独酌》四种英文译本 [J], 余霞;王维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的意音形在英译诗中的再现[摘要] 以许渊冲“三美”观点为指导,通过对李白的一首名诗及许渊冲对此诗的英译的分析,审视了许渊冲对此诗的意音形在其英译诗中的再现程度,并得出许先生的英译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关键词] “三美”观点;再现;意;音;形[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u yuan-chong’s ideas about the three beauties, the degree of reproduction can be evaluated in the meaning, the sound and the form by analyz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ne of libai’s famous poems,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r. xu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meaning, of the sound, and of the form in great degree.[key words] the three beauties reproduction meaning sound form一、前言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在中国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一千多年以来,李白的诗歌被译为:日、法、德、意、俄、英等多种文字,仅英译就不乏名家名篇。
早在李白诗英译初期就有著名学者对其著文立说,但以前学者们仅仅局限于从语言层面对李白诗歌在英译中的再现进行分析研究,而忽略了从意音形等综合层面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以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望庐山瀑布》为例,审视许渊冲的英译对李白此诗意音形的再现程度。
二、许渊冲“三美”的观点翻译诗歌需要一种独特的艺术修养,它像文学的再创作,有其独特的审美理念,英译者要用英语把原诗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英语读者能够像原诗读者一样获得美的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精练、意境深邃,这就使得有些译者在英译诗歌时顾此失彼,无法使英语读者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灵上得到同时满足。
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观点,即:意美是第一位,音美是第二位,形美是第三位,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全,如果三者不可兼得,可以不求形似,但无论如何也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现对李白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及许渊冲对它的英译进行分析如下: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奇美,他用巧妙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以挥洒的巨笔赋予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不朽的艺术魅力。
许渊冲的英译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一)意美的再现意美是意似的升华,所谓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或多译。
而意美要在意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的创造性把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在译诗中传达出来,从而使译诗更富有艺术意境。
原诗第一句中的“香炉”是指庐山上的香炉峰,因状如香炉又有烟雾缭绕而得名,许渊冲在对此英译时特意用了“censer peak”,以说明原诗中香炉代表的含义,并且此句中的“生”字把静止的香炉峰写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灵性,用“exhales”来译,把香炉峰人格化了。
“a wreath of cloud”形容“紫烟”,其中名词“wreath”(“花环”)有“缭绕”以及“色彩绚丽”的生动意向。
第二句中的“挂”字化动为静,用动词“upended”(“被倒置”)来形容远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sound loud”译出了诗歌的弦外之音和意境之美,使译语读者不但能仿佛看到壮观的瀑布,而且还能听到飞流下落时的巨大响声。
第三句中的“飞”和“直下”描绘出瀑布飞流而下的气势,许先生用“dashes down”来译,显示出了“倒挂的飞流”飞下的走向,又传达出瀑布凌空而落的气势。
第四句中“疑”有比喻之意,译者用“as if”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silver river”以“silver”(“银色”)形容河流,使译文更加易懂,且不失意境之美,一个动词“fell”把现实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境,李白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种恢宏状美的景象,创造出了一种奇美的意境,许渊冲别具匠心地遣词造句使得他的翻译把这种意境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二)音美的再现由于意美的主题性,所以音美和形美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次要并不是不重要。
首先来说音美,也就是有节奏,押韵,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听。
一般来说,诗是绝对讲究音律的。
许渊冲坚决主张诗歌翻译也要做到音韵和美。
诗歌的节奏是由平声字和仄声字的规律性交替来实现的,这首七言绝句所遵守的平仄规律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朗诵起来抑扬顿挫,声调铿锵。
许渊冲采用了严格的抑扬格六音步,如: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将汉语音调和句法结构移植到英语语言中,使译诗大体上近似于原诗的基本形态和自然节奏,保留了原作的韵律风格。
在押韵方面,原诗在一二四句用了同韵字“烟”、“川”和“天”。
押韵在结构上使诗歌各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响上造成声音的和谐共鸣,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在修辞上加强语气和在效果上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
为了使译诗也押韵,许渊冲采用了押头韵或押尾韵的方法。
如:第一行的“sunlit”、“censer”和第二行的“stream”、“sound”,押[s]韵,第三行的“dashes”和“down”押[d]韵、“three”和“thousand”押[θ]韵、“feet”和“from”押[f]韵;押尾韵的如:第一行的“exhales”和“wreath”押[s]或[θ]韵,第四行的“silver”和“river”押[v]韵。
甚至为了押韵,许渊冲不惜在语序上做调整,如第二行采用介词短语前置的句式“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就使这一句末的“loud”和前句末的“cloud”押尾韵,不管押头韵还是押尾韵,虽然略有参差,却传译出了瀑布似激流奔涌的景象。
许渊冲的译诗带给我们了听觉上美的感受,正所谓“音美以悦耳”、“音美以悦心”和“音美以增意美”。
(三)形美的再现形美较为简单,一是句子长短、二是对仗。
中国古典诗歌对“对仗”和“句子长短”的要求很高,并且句子长短等不同的形式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和寓意,英汉诗歌都有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六字格和七字格,不同的句子长短代表了不同的情势变化。
本首诗是七字格的形式,短小精炼,看起来赏心悦目。
“对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原诗中“香炉”对“瀑布”、“生”对“挂”、“千尺”对“九天”。
在译诗中,许先生同样用对仗的手法来翻译,分别是“censer peak”对“the cataract”、“exhales”对“upended”、“three thousand feet”对“azure sky”,译诗再现了原诗对仗的特点,并且许渊冲在第三四句中用了同一个介词“from”,使“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和“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在形式上相互对应。
在译诗的字句长短方面:四句译诗中除第二句是八个单词外,其余三句都是九个单词。
虽然这首译诗的单词字数稍有不同,但译诗在整体上看起来是比较整齐划一的。
许渊冲的这首译诗,既在形式上保证了与原诗的对应,又充分表现出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体现了许渊冲译诗力求“三美”齐全的原则。
三、结语李白的诗以其较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深邃优美的意音形在唐诗中占有很高的文学地位。
根据许渊冲的“三美”观点,通过对李白这首诗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许渊冲对李白这首诗的英译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参考文献:[1] 刘祖慰.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杂志.1986(1).[2]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英译[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6] 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注: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项目:“李白诗作英译的意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慈红(1972—),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互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