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工业化背景下常州滩簧生活小戏的佚失
江苏戏曲的都市化转型与城市文化之关系————以锡剧艺术发展为例
乐性 , 曾经 因剧情 中格 调不 高而遭禁 演 ( 如早 期对 子戏 《 菜 摘 心 》《 、 王瞎子捉奸 》 ) 后 来 , 轻松 娱乐 的基 础 上 , 等 , 在 注意 对
思想性 的砺 练 , 男女 之 间的打 情 骂俏 、 鬼 戏 ( 《 夜 夫 从 神 如 半 妻》 转为对都市 中小市民心理的讽刺揶揄 ( 《 珠塔》、 五 ) 如 珍 《
的繁荣局面 。20 0 6年 , 剧博物 馆在无 锡落成 , 馆 占地 4 0 锡 此 8
板”, 京剧的“ 高拔 子” 以及 《 春调》、 紫竹 调》、 九连环 》 《 《 《 、 绣 荷包》 等江南 民间小调 , 唱腔更加 丰富多彩 。 使
锡剧传播地域 的都市 化对 于锡 剧 突破地 域 限制 、 有更 拥
创人 员 , 以强大 的阵 容 、 特 的舞 台设 计 、 独 浓郁 的江南 气息 迷
醉 了观众 , 被评 为江苏省 舞台艺术精 品卫程 , 并第一 次获得 全
国性 戏 剧 大 奖 。
变化还 是规模的扩 大都 是都 市这 一市 场 的需 求 引起 的 , 现 体
出锡剧 逐步都市 化 的特征 。从 剧作 内容 上来 看 , 人物 数 目和 角 色增 多 , 台场 面壮 观 , 舞 剧情 丰 富复杂 , 色也 由农 村 天地 角 中的村 姑农 夫变 为都 市 中的才子 佳人 、 爷太 太 。从 艺术 特 老 色来看 , 以往配乐 单调 , 器简 单 , 乐 而后逐 渐 在都 市 中完成 对
H UNDRED CH 00LS I ARTS S N
口
影 响进 而促 其消亡。相反 , 实践证 明, 锡剧 中市井 因素 的 日趋 鲜明, 正是都市文化 浸淫所 产生 的必 然结果 , 也是锡 剧顺 应时 代变化 所做 的最佳选择 。 1锡剧 剧作 中的市井 因素 . 从 演 出 场 地 来 看 , 期 的 锡 剧 诞 生 于 田 间 地 头 , 波 在 田 早 奔 野 乡村 , 在这之后 , 随着外 出务 工人 员从农 村 向城 市迁 徙 , 锡
中国民族喜剧的重要收获--评张丽芬新著《永不消逝的笑声--常州滑
采 访 了数 十 位 常 州 滑 稽 界 的 老 艺 人 和 编 剧 、 导 演 等 , 抢 救 护与传 承,拓展 其在城市文化 中的生存和 发展空 间,促 进
性 地保护 了即将被 历史湮没 的常州滑 稽戏资 料 ,扩充 了滑 城市文 化的多样性 发展 ,打造 城市特色文 化品牌 ,在 彰显 稽 戏文献 资料库 。 由于 尚健 在的滑稽 界老 艺人均 已届 耄耋 民间艺术魅力 的同时 ,为演 艺类 “ 非遗 ”的保护与 传承 提 、 I ' 1 滑稽 戏的 之 年 , 资 料 的 抢 救 性 保 护 迫 在 眉 捷 。 尤 其 是 部 分 老 艺 人 在 供文化 发展经验 。 同时 ,该书还有利 于促进常9
5 4 页。
[ 3 8 ] 弘学等整理: 《 圆悟 克勤禅师—— 碧岩 录 - 心要 ・ 语录》, 巴
蜀书社,2 0 0 6 年版,第3 8 —3 9 页。
( 赵兴勤 江苏徐 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 2 1 1 1 6 )
2 O 1 4 . O 6
读 书与评
首 先 , 该 书 具 有 重 要 的 文 献 价 值 , 对 常 州 滑 稽 戏 的 第 一 手 资 料 进 行 了全 面 的 梳 理 和 总 结 。 作 者 广 泛 地 从 地 方 “ 舞 ”成 为 抒 情滑 稽 戏 的重 要 组 成元 素 。 再 次 , 该 书 具 有 较 高 的 文 化 价 值 。 通 过 研 究 江 南 特
理 , 历 时 四年 , 撰 写 的 新 著 《 永 不 消 逝 的 笑 声 — — 常 州 滑 征进 行 了细 致 的 论证 。
[ 3 0 ] 孙光宪: 北梦琐言 ,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1 3 9 页。
[ 3 9 ] [ 4 0 ] 司马光 : Ⅸ 资治通鉴》卷二 四八 唐纪六十四 , 中州古
浅析锡剧的改革与发展
“ 对 子戏 ” 阶段 , 该 阶段持续 了几十年 , 流传甚广 , 一些农村 有文化的青年也加入了“ 滩簧 ” 队伍。 他们利用 自己的文化 知识 , 首先使剧 团内容丰 富 , 情节 由原来的简 单开始变 得
复杂起来 , 出现 了除小生 、 花旦之外 , 老生 、 老旦 、 滑稽 等三 至五个角色 的剧 目 , 如《 借黄糠 、 《 陆雅 臣卖妻》 等, 该阶 段 称 之为“ 小同场” 。他们或在茶馆 内或在 广场 进行演出 , 十
样如此 , 光有几个艺术家的表演是远远不够的 。锡剧 目前 还有许多县 市级剧 团 , 民间的职业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仅 举一例 , 王锡春的作 品《 夜 明珠》 上演 以来深受 欢迎 , 作 曲 家也设计 了非常好听 的唱腔 , 但其中“ 碧玉 ” 的唱腔过于高 吭, 难倒 了不少演 员 , 其 高音 区持 续 时间太长 , 要是 降调 唱, 同台演出的演 员必 然受到影 响 , 故建 议作 曲家设 计唱 腔考虑到这个 因素 。 同时锡剧固然有簧调 、 大陆调 、 苏南调 三大系统 , 但笔者认 为调 式板 式太多 , 不利于锡剧的普及 。
剧当中的大锣板 引进 创新 了大锣调 。其板式也是很多 . 如
大陆 慢板 、 大陆 中板 、 大陆 陕板 、 大陆紧拉慢唱 、 大陆散板 、 二八板 、 大陆流水板等 , 同时又 引进 了许多苏南小 调 , 如紫 竹调 、 道情调等来丰富锡剧的唱腔。 因此形成了簧调 、 大陆
补贴 的分发都有政 府安排 , 因此《 珍珠塔》 《 玉蜻蜒》 《 红色 的种子》 《 红花 曲》 等一系列优秀 的剧 团就在这 个时候应运
各个越剧流派有 了用武之地 ,既传承 了越剧流派艺术 , 又
后申遗时期常州市曲艺类“非遗”的现状考察
后申遗时期常州市曲艺类“非遗”的现状考察刘廷新史珊珊薛馨仪田香常州工学院摘要:在注重“非遗”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后申遗时期,课题组通过对常州市曲艺类“非遗”的系列考察发现:传承人得到扶持,传承基地建设初见成效;传承人的表演水平有所提升,艺术形态得以创新,保护与传承情况总体趋好。
但也存在受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不一,部分曲种濒临消失;观众群体严重老化和萎缩,创新中的传统与时尚难以把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仍然乏力,传承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常州曲艺考察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0-0156-04常州是江苏省的地级市,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 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常州经济发达,人 文荟萃,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常州人创造出了具有 丰富人文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经历代先人的传 承与创新,许多艺术形式得以流传至今。
传统曲艺是常州 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多样,形态各异,在中国 传统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
常州传统曲艺是常州灿烂文 明源远流长的见证,记载了常州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进,反映了历代常州人的现实生活、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具 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史价值。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至今,我国的 “非遗”保护工作由当初的重“普查与项目申报”阶段,已发展到今天的重“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后申遗时代。
这一 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对已立项保护的“非遗”进行现状考察,就前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重新规划和实施后申 遗时期“非遗”的科学保护与活态传承工程。
曲艺又称为说唱艺术,是以讲唱文学、音乐、表演三 者相综合的中国传统艺术。
曲艺以说唱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和反应社会生活。
常州的曲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曲种主要有“常州 小热昏”“常州唱春”“常州道情”“常州宣卷”“常州评话”“金坛啷当”“唱凤凰”等,这些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弥足珍贵,享誉省内外。
近代江南“滩簧现象”的文化解析
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2期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收稿日期:2019-12-25基金项目: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江南戏曲文化史研究 (17BH162)ꎻ2017年度浙江省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浙江戏曲文化史研究 (17NDJC327YBM)ꎮ作者简介:庄丹华ꎬ女ꎬ浙江宁波人ꎬ在读博士研究生ꎬ教授ꎮ研究方向: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ꎮ近代江南 滩簧现象 的文化解析庄丹华1ꎬ2(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ꎬ浙江宁波㊀315012ꎻ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ꎬ北京㊀100029)摘㊀要:清末到民国年间ꎬ滩簧各剧种从农村到城市ꎬ在江南文化的观照和海派文化的浸染下ꎬ迅速实现自身从曲艺到戏曲㊁从小戏到大戏的蜕变ꎬ成长为样式完备的戏曲ꎬ本文称之为 滩簧现象 ꎮ本文从滩簧的源起与发展㊁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㊁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对 滩簧现象 进行文化解析ꎬ指出面向市场㊁开放包容㊁敢于创新㊁与时俱进正是出现 滩簧现象 的根本原因ꎮ关键词:近代ꎻ江南ꎻ 滩簧现象 ꎻ文化解析中图分类号:G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2-0037-05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0 02 006CulturalAnalysisofthe TanHuangPhenomenon intheModernJiangnanAreaZHUANGDanhua1ꎬ2(1.ZhejiangBusinessTechnologyInstituteꎬNingboꎬZhejiangꎬChinaꎬ315012ꎻ2.GraduateSchoolofChineseNationalAcade ̄myofArtsꎬBeijingꎬChinaꎬ100029)Abstract:DuringtheyearsfromtheendoftheQingDynastytotheRepublicofChinaꎬthevariouskindsofoperasaboutTan ̄huangspreadingfromthecountrysidetothecityꎬundertheinfluenceofJiangnancultureandwiththeimmersionofshanghaire ̄gionalcultureꎬquicklyrealizedtheirownupgradingfromtheQuyitotheoperaꎬfromthesmallplaytothebigdramaꎬturningtoaformofoperawithcompleteformsꎬwhichiscalled Tanhuangphenomenon .Thispaperanalyzestheculturefrom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anhuangꎬthecharacteristicsofJiangnancultureanditsinfluenceontheartofTanhuangꎬthecharacteris ̄ticsofshanghairegionalcultureanditsinfluenceonTanhuangꎬandpointsoutthatbeingmarket-orientedꎬopenandinclusiveꎬcourageoustoinnovateꎬandabletokeeppacewiththetimesistherootcauseofthe Tanhuangphenomenon .Keywords:moderntimesꎻJiangnanꎻ Tanhuangphenomenon ꎻculturalanalysis㊀㊀滩簧ꎬ是明清以来在江南地区兴起的以方言说唱的民间艺术ꎬ到清末民初逐渐嬗变为戏曲剧种ꎬ主要流传于江苏㊁浙江㊁上海㊁安徽㊁江西等省市ꎬ涉及到锡剧㊁苏剧㊁沪剧㊁甬剧㊁姚剧㊁湖剧㊁杭剧等十余个剧种ꎬ在江南地区深受老百姓欢迎ꎮ民国时期ꎬ各路滩簧纷纷进入上海滩ꎬ为了与当地的滩簧相区别ꎬ按照其产生的地域分别称为常锡滩簧㊁苏滩㊁申滩㊁甬滩㊁姚滩㊁湖滩㊁杭滩等ꎬ以 某剧 命名基本上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了ꎮ这些滩簧戏大多源起于民歌ꎬ又接受了当地昆剧㊁弹词㊁乱弹㊁花鼓戏等许多艺术样式的成分ꎬ成长为曲艺ꎬ起初也演出一些小戏ꎬ而促使它们从曲艺转化成戏曲ꎬ从小戏发展到大戏ꎬ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到民国年间ꎮ在江南文化的濡养下ꎬ在海派文化的辐射中ꎬ它们以开放包容㊁敢于创新的姿态ꎬ与时俱进ꎬ汲取中外南北艺术的营养ꎬ促成了自身最重要的蜕变ꎬ成长为样式完备的戏曲ꎬ对此ꎬ本文称之为 滩簧现象 (考虑到它们当时都以 某滩 来命名)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 滩簧现象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滩簧艺术的发展又产生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2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了哪些影响?本文试从滩簧的源起与发展㊁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㊁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文化解析ꎮ㊀㊀一㊁滩簧的源起与发展江南山川秀丽ꎬ水网密布ꎬ农业资源丰厚ꎬ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蚕桑之地ꎬ手工业也极为发达ꎬ民众在劳作之余以歌抒情ꎬ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民歌资源ꎬ各地的田歌㊁山歌㊁渔歌等比比皆是ꎬ其中有大量表达男女情爱的曲子长期流传ꎬ在各类滩簧戏的曲调㊁曲目㊁剧目以及 赋子 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些民歌的痕迹ꎬ比如«十二月花名»之类ꎮ因此ꎬ对于滩簧的源头ꎬ多认为源自这些民歌ꎮ朱恒夫在«滩簧考论»中提出 应是当地的民歌ꎬ后来接受了弹词㊁昆剧与花部许多剧种的影响ꎬ逐渐成长了起来ꎮ [1]8 滩簧源起于吴歌ꎬ初创之时ꎬ用民歌的曲调ꎬ唱民歌的故事或抒情的内容ꎬ与民歌的区别仅仅在于运用的曲调更多ꎬ所唱的内容更丰富ꎬ演唱者也可能不完全是农民ꎬ而是半职业性质的艺人ꎮ [1]11而且ꎬ在滩簧出现之前ꎬ当地已经存在四明南词等曲调和剧目已经比较丰富的弹词ꎬ以及说唱因果报应故事的 说因果 ㊁能即兴编唱时事新曲的 唱春 ㊁兼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的 宣卷 等ꎬ从现存滩簧的曲调㊁曲目和剧目来看ꎬ有不少共同或者相似之处ꎬ明显从中吸取了不少成分ꎮ于是ꎬ以民歌为基础ꎬ在多种艺术样式共同的濡养中ꎬ滩簧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曲艺样式ꎮ从中也可以看出ꎬ从产生之初ꎬ滩簧便立足于地域文化ꎬ而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兼容并包的特点ꎬ能够及时汲取适合自身的文化艺术养分来促成自身的发展ꎮ对于滩簧从曲艺发展成戏曲ꎬ«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有一段阐述: 另一种(戏曲)出自民间说唱ꎬ来源于各地的曲艺演出活动ꎮ明清以来ꎬ在俗曲演唱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通俗曲种ꎬ如道情㊁滩簧㊁落子㊁琴书㊁坠子㊁八角鼓等ꎬ用各种有特色的民间唱调说唱故事ꎮ最初往往采用 坐唱 ㊁ 唱门子 的形式ꎬ逐渐发展到分角色的化装演唱ꎬ然后加入表演ꎬ最终由地摊子演出正式走上戏曲舞台ꎬ转变为戏曲形式ꎮ这类小戏主要有北方陕西㊁山西㊁河南几省的道情戏ꎬ东南几省的滩簧戏ꎬ以及各地的许多曲子戏ꎮ [2]由此可见ꎬ滩簧从曲艺到戏曲的发展ꎬ因循着 民间说唱 坐唱 分角色化装演唱 的路子ꎬ表演形式不断丰富ꎬ最终演变成戏曲形式ꎮ在这个过程中ꎬ滩簧各剧种普遍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到大都市的变迁ꎬ在江南城市文化和上海都市海派文化的观照中ꎬ滩簧的观众从农民到市民ꎬ演员表演从男性包揽所有角色到男女合演ꎬ剧目从地方小戏到连台大戏ꎬ表演场地从地摊到舞台ꎬ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近百年中滩簧各剧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ꎬ使得剧种的表演形式㊁表现内容㊁审美品格都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ꎬ从简单的曲艺样式发展到地方小戏进而蜕变成各具风格的较为成熟的戏曲样式ꎮ㊀㊀二㊁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对于江南的区域范围ꎬ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ꎬ本文主要取两宋以来狭义的划分方法ꎬ指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区域ꎬ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㊁浙江和上海ꎮ自隋唐以来ꎬ随着运河的大规模开凿ꎬ沟通了海河㊁黄河㊁淮河㊁长江㊁钱塘江五大水系ꎬ带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ꎬ运河沿线及附近的城市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ꎬ物畅其流ꎬ成为中国商贸的重镇ꎬ江南地区也因此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ꎬ明清以来一跃而为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ꎬ经济发达ꎬ商贸活动频繁ꎬ文化娱乐活动兴盛ꎬ而滩簧赖以发展的常州㊁无锡㊁苏州㊁上海㊁湖州㊁杭州㊁余姚㊁宁波等城市正位于运河沿线ꎬ都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ꎬ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频繁的商贸活动ꎬ及由此所形成的庞大的市民群体ꎬ为戏曲㊁曲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ꎮ具体而言ꎬ江南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是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繁盛的市民文化ꎬ这两者对滩簧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ꎬ决定了滩簧类剧种的基本审美品格ꎮ根据程念祺在«明代心学主体性与江南地区的社会氛围»一文中所记载: 当时ꎬ江南地区已形成了以苏㊁松㊁杭㊁嘉㊁湖㊁常㊁镇七府为主的粮食产区ꎬ以松江为主的棉花产区ꎬ以湖州为主的蚕桑产区ꎬ严州㊁衢州㊁绍兴㊁台州等地区生产上也都各有所专ꎬ茶㊁麻㊁芋㊁蓝绽㊁漆㊁桐㊁柏㊁竹㊁木㊁渔㊁盐㊁甚至水果ꎬ都有专业化的生产ꎮ与此相应的专门的手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ꎮ 生产的这种地域分工和行业分工ꎬ相当充分地反映了江南地区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ꎬ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ꎬ而其市场机会之充分ꎬ亦可想见ꎮ总之ꎬ在当时的江南地区ꎬ生产的多样化ꎬ促进了生产的商品化ꎻ生产的商品化ꎬ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多样化ꎮ多样化与商品化ꎬ造就了江南地区相当广阔的市场㊁促进了生产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ꎬ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庄丹华:近代江南 滩簧现象 的文化解析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ꎮ [3]45社会生产力的提高ꎬ商品经济的发展ꎬ物流的畅通ꎬ给了江南人充分的 市场机会 ꎬ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商贸活动中ꎬ来博取利润的差价ꎬ获得相当的回报ꎬ比如明末清初以来ꎬ宁波㊁绍兴等地的商人沿运河㊁长江ꎬ在杭州㊁苏州㊁常州㊁扬州及至天津㊁北京㊁武汉㊁成都等地进行贸易往来ꎬ获利可观ꎬ人数不断增加ꎬ及至成为近代有名的宁绍商帮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ꎬ大量农村人口在亲戚㊁族人带领下前往城市谋生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ꎬ经济持续发展ꎬ在重商言利的市场环境中商人的地位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ꎮ随着商人伙计㊁贩夫走卒㊁手工艺人等各色人群不断涌入城市ꎬ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规模颇大的市民阶层ꎬ而且ꎬ 随着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ꎬ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ꎬ江南的消费风气ꎬ出现了普遍的 去俭求侈 的现象ꎮ [3]46时人重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ꎬ除了讲究吃穿等物质享受ꎬ还追求文化娱乐活动的刺激ꎬ艳情小说㊁传奇㊁戏曲㊁曲艺及各种游艺活动长盛不衰ꎬ自明朝后期以来越加明显ꎬ一直延续至民国ꎮ据«上海通史»中所言ꎬ 重商ꎬ追求物质享受ꎬ公开言利言色ꎬ敢于冲破传统ꎬ江南文化这些与中原文化异趣的特点ꎬ日后在上海文化中都被继承了下来ꎬ并且大为发展ꎮ [4]60在这样的经济文化氛围中ꎬ市民的价值观与原先的农村观众大不相同ꎮ除了对以忠孝节义为主的传统价值观的张扬ꎬ人们开始重视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追求和个性的张扬ꎬ尤其表现在追求婚姻恋爱的自主ꎬ时代的潮流首先出现在敏感的文艺作品中ꎬ小说㊁话本㊁戏曲㊁曲艺都不例外ꎬ这使得擅长表现男女婚恋题材的滩簧戏获得了发展的契机ꎮ在滩簧早期曲目 四卖一垃圾 («卖青炭»«卖草囤»«卖明矾»«卖橄榄»«捉垃圾»)中多有进城不久的底层老百姓中男女互相调笑戏谑之语ꎬ和反映商贸活动的场景ꎬ其中也可见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ꎮ滩簧代表性剧目«拔兰花»«庵堂相会»中都鲜明地反映了年轻男女对婚恋自由的追求ꎬ因这类剧目在各滩簧戏中占的比例相当大ꎬ因此有人把滩簧戏称之为 小娘子后花园偷私情 ꎮ这些戏极受城乡老百姓的喜爱ꎬ尤其是年轻男女趋之若鹜ꎮ观众的喜好与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滩簧的剧目选择与审美品格ꎬ不受礼教束缚的婚恋题材成为滩簧剧种的一大特色ꎬ且因为城市观众比农村观众要求高ꎬ促使戏班子编演故事情节更曲折新奇的剧目ꎬ唱腔音乐更富有表现力ꎬ演员表演水平提升ꎬ人数增加ꎬ服装道具也比以前整洁漂亮ꎮ但是滩簧的演员和观众都来自社会底层ꎬ文化水平不高ꎬ有时失之于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ꎬ多有出现淫词黄调的ꎬ加上剧目的反礼教色彩ꎬ更为卫道者所不容ꎬ滩簧在江南各地屡遭官府查禁ꎬ虽然屡禁屡演ꎬ但艺人的生存处境艰难ꎮ㊀㊀三、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19世纪中叶ꎬ上海开埠ꎬ大兴租界ꎬ以商兴市ꎬ国内外贸易频繁ꎬ虽然严重冲击了民族产业ꎬ并带有资源掠夺和商品倾销的性质ꎬ但也在客观上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方式ꎬ到19世纪末ꎬ上海在这种畸形的商业活动中已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ꎬ并且引领着全国商贸业乃至新兴工业㊁服务业的发展ꎬ也孕育出一批以江浙商人为主体的民族资本家ꎬ商人成为这个城市最有话语权的群体ꎮ发达的工商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ꎬ对财富的追求和谋生的需要ꎬ以及时局的变动ꎬ农村的破产ꎬ驱使各地的商人㊁破产的农民等各色人等纷纷向上海集聚ꎬ尤其是向环境相对稳定的租界集聚ꎬ具有地理之便的江苏和浙江人更不例外ꎬ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ꎮ根据«上海通史»记载:上海租界以内的华人中ꎬ上海籍仅占18%ꎬ其余都是外地移民ꎮ租界以外上海人口70余万ꎬ外地移民数量超过本地人口ꎮ客籍移民中ꎬ开埠之初以广东㊁福建人最多ꎬ1853年前后ꎬ分别达到8万人与6万人ꎮ太平军进军浙江后ꎬ江浙移民逐渐增加ꎬ取闽粤地位而代之ꎮ1910年公共租界41万华人ꎬ按省籍依次为:江苏ꎬ18万人ꎻ浙江ꎬ17万人ꎻ广东ꎬ近4万人ꎻ安徽ꎬ5263人ꎻ河北ꎬ4623人ꎻ湖北ꎬ3353人ꎻ山东ꎬ2197人ꎻ福建ꎬ2134人ꎻ江西ꎬ1488人ꎻ其余为四川㊁河南㊁湖南㊁广西等省人[5]ꎮ 1949年以前ꎬ非上海籍人口通常占上海人口的80%以上ꎮ [4]65根据«上海租界志»记载: 上海开埠后ꎬ随着租界的设立和发展ꎬ来沪外侨人数持续增长ꎮ1843年底居住在英租界内的外侨只有26人ꎬ19世纪末已有7000人左右ꎬ至1936年则达到近6万人ꎬ同年在租界内定居的华籍居民也近160万人ꎮ1865年ꎬ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首次对界内人口进行统计ꎬ此后除个别年份外ꎬ人口统计平均每五年进行一次ꎮ统计结果显示ꎬ1865年公共租界内有外侨2297人ꎬ华籍居民90587人ꎻ法租界内有外侨460人ꎬ华籍居民55465人ꎮ至1942年ꎬ公共租界内居㊀㊀教育文化论坛㊀2020年第2期JiaoYuWenHuaLunTan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民总人数达到1585673人ꎬ法租界内总人数达到854380人ꎮ [6]五方杂处 华洋杂处 ꎬ不同国家㊁不同民族㊁不同地域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长期共处ꎬ需要彼此的宽容与磨合ꎬ以及对一种新的城市文化的接纳ꎬ在这个过程中ꎬ逐渐形成了后人称之为海派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ꎬ那就是 海派有一种自行其是㊁我行我素但又不拒斥异己㊁兼容并蓄㊁海纳百川的气度ꎮ [4]65 兼容并蓄㊁海纳百川 ꎬ这正是海派文化最鲜明的特征ꎮ这一特征体现在上海这个东方最大的都市的方方面面ꎬ在文化艺术方面表现尤为明显ꎮ随着江浙大量商民移民上海ꎬ虽在异乡ꎬ乡音难改ꎬ以方言演唱的滩簧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亲切ꎬ而家乡的滩簧艺人在官府不断 围剿 ㊁查禁之中ꎬ困难重重ꎬ急需生存㊁发展的机会ꎬ这使得从本土到上海经营茶馆等生意的老板㊁ 白相人 等从中看到了商机ꎬ滩簧戏班子在他们的引介下相继进入上海ꎮ如早在道光年间ꎬ上海已经出现了常锡滩簧的早期剧目ꎬ1907年沪宁铁路通车之后ꎬ常锡滩簧班子更是大量涌入上海滩ꎮ 约于光绪五六年间ꎬ苏滩由苏州旅沪商人汪利生(一说为汪吉生)㊁王鹤珊传自上海ꎮ [1]96此后又组建了多个苏滩戏班子ꎮ 1880年前夕ꎬ当时上海的茶馆老板马德芳㊁王章才看到宁波地方的 串客 (宁波滩簧的前身)戏很受人欢迎ꎬ而上海做生意的人又以宁波人居多ꎬ于是ꎬ他们便邀请宁波 串客 艺人邬拾来㊁杜通尧㊁黄阿元㊁李阿集等来上海演出ꎮ这样ꎬ到了1880年ꎬ邬拾来率职业的 串客班 来到上海ꎬ第一次演出是在上海南市区法租界的 凤凰台 和 白鹤台 ꎮ [7]到后来ꎬ宁波滩簧云集上海ꎬ生意兴旺ꎬ而宁波本土由于官府禁演反而冷落了ꎮ在民国时期ꎬ余姚滩簧也曾经云集上海滩ꎮ而湖滩㊁杭滩等虽未直接进入上海滩ꎬ但是近滩的地理优势也使它们明显受到了海派文化的辐射ꎮ初入上海滩的各路滩簧ꎬ按照老路子演出不久ꎬ就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乡的观众群体和差异甚大的演出市场ꎬ要想在这里扎根ꎬ势必要深入了解观众的喜好ꎬ与时俱进地做出变革ꎮ远离家乡置身租界内外的新移民ꎬ在保留自身地域文化特质的同时ꎬ既受到上海区域文化的影响ꎬ也无可置疑地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ꎬ他们脱离不了根植于心的传统文化ꎬ也向往西方先进的工商业和现代文明ꎬ这使得他们游离在中国和西方㊁传统和现代之间ꎬ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面貌ꎬ产生新的文化需求ꎬ也迫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做出某些变革ꎬ包括对妇女的有限度的解放ꎮ如«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中所言: 髦儿戏㊁花鼓戏㊁男女合演㊁女观众等最早在上海租界中出现ꎬ与租界较为开放的思想观念㊁开通的社会风气㊁开明的政策法规㊁宽松的道德氛围㊁激烈的商业竞争有很大关系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ꎮ [8]19文艺是时代的先声ꎬ新移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会在文艺作品中首先得到反映ꎬ而擅长反映时事的滩簧戏自不例外ꎮ同时ꎬ进入上海滩的新移民在欧风美雨的栉沐下ꎬ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中ꎬ他们的眼界和格调都不同于以往ꎬ对家乡戏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更高的要求ꎬ他们希望故事更加曲折离奇而且能够反映新的时代ꎬ希望扮相做工更加新式漂亮ꎬ希望舞台布景更加华丽新奇ꎬ希望音乐更加热闹新颖ꎬ总之能给人更多的心灵和感官的刺激ꎮ观众的需求便是戏曲发展的命脉ꎬ滩簧艺人无法再靠老戏来吸引观众ꎬ他们必须探索新的剧目类型㊁新的表演方式㊁新的舞台美术ꎬ以及对音乐唱腔相应的丰富与变革ꎬ而上海滩开放的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条件ꎮ一如«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中对海派京剧艺人的论述: 海派京剧艺人处于开放的环境中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各剧种之长ꎬ古今东西都拿来为其所用ꎬ且敢于突破框框ꎬ推陈出新ꎬ以适应商品化社会中观众的需求ꎬ进而形成其独特的海派风格ꎬ其行为本身就是对京剧艺术的贡献ꎮ [8]239这段话也同样适用于滩簧艺术与滩簧艺人ꎮ在当时的上海滩ꎬ戏园林立ꎬ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舞台出现了ꎬ新式大型游艺场出现了ꎬ在这里云集了京剧㊁粤剧㊁评弹㊁滩簧等各地的戏班子ꎬ还有游艺场里各式传统杂耍ꎬ以及西方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西洋话剧㊁外国马戏㊁魔术㊁影戏㊁变戏法㊁电影ꎬ小提琴㊁风琴㊁钢琴等新式西洋乐器ꎬ闻所未闻的西洋舞蹈ꎬ等等ꎬ这一切既给滩簧戏班子带来极大的冲击ꎬ同时也给了他们最好的学习提升的机会ꎮ 文明戏 产生以后引发的戏曲改良运动ꎬ提倡戏曲表演的现实化㊁生活化ꎬ让戏曲反映社会现实ꎬ关注社会问题ꎬ都对滩簧艺人产生直接的影响ꎮ而滩簧的观众主要是城市里面的市民阶层ꎬ他们更关注身边的事情和市民阶层的生活ꎬ求新求奇ꎮ在这样的氛围中ꎬ 西装旗袍戏 (又叫时装剧)出现了ꎮ根据«沪剧»中记载: 在尚处于本滩时期的1921年ꎬ开沪剧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先河的时装剧«离婚怨»ꎬ就已经在上海花花世界游乐场首演ꎮ这个戏取材于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县城的一则真实的事件ꎮ由文明戏演员范志良讲述剧情细节ꎬ时年25庄丹华:近代江南 滩簧现象 的文化解析区域教育文化纵横岁的本滩艺人刘子云把它编成幕表ꎮ在观众中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本滩名生名旦丁少兰㊁孙是娥联袂主演ꎬ推出后引起轰动ꎬ大受欢迎ꎮ [9]这个戏表现的是上海普通市民家庭的生活ꎬ情节曲折ꎬ人物形象生动ꎬ既反映上海滩普通市民的生活面貌ꎬ又带有传统的因果报应的思想ꎬ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抨击ꎬ正好符合市民观众对戏曲的期待ꎬ又是滩簧所擅长表现的婚恋题材ꎬ而且演员西装㊁旗袍的装束时髦ꎬ道具新奇ꎬ吸收了文明戏的表演方式ꎬ所以一经推出ꎬ便取得良好的反响ꎬ并开沪上 西装旗袍戏 之滥觞ꎮ西装旗袍戏 既取材于当时的时事新闻ꎬ也从流行小说如«家»«骆驼祥子»«啼笑因缘»中取材改编ꎬ尤其是曹禺的同名话剧«雷雨»大受观众欢迎ꎬ各剧种竞相改编ꎬ另有外国名著㊁戏剧㊁电影也成为重要的戏目来源ꎬ比如«茶花女»«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空谷兰»等ꎮ从申滩(本滩)到甬滩ꎬ各剧种还彼此互相学习移植ꎬ 西装旗袍戏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间与 清装戏 一起成为滩簧戏的主流ꎬ涌现出两三百个剧目ꎬ成为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ꎮ虽然 西装旗袍戏 有不少剧目称不上完善ꎬ也有过分迎合观众之嫌ꎬ但它确实以自身敢于创新的精神ꎬ给滩簧艺术带来了新的天地ꎮ在这段时期ꎬ滩簧各剧种普遍以开放的姿态ꎬ兼收并蓄ꎬ对自身进行了全方位的充实与完善ꎬ涵盖剧目㊁舞台表演㊁唱腔㊁乐器㊁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ꎮ比如常锡滩簧把 对子戏 发展为 同场戏 ꎬ又发展到 大同场戏 ꎬ根据宣卷和道情改编戏目ꎬ开始演出连台大戏ꎬ并带动了服装㊁道具㊁布景㊁化妆等的变革ꎻ宁波滩簧进入 改良甬剧 阶段ꎬ逐渐演出时装大戏ꎬ创造了 新基本调 ꎬ使用中西两班乐队ꎬ使用现代戏剧舞台的灯光㊁布景㊁道具ꎬ从小茶馆走进了正规的剧场ꎻ湖州滩簧虽然没进上海滩ꎬ却也吸收了杭滩㊁申滩和常锡滩簧等剧种的艺术营养ꎬ从 对子戏 发展为 同场戏 ꎬ剧目增加ꎬ情节变得复杂ꎬ音乐唱腔进一步丰富ꎬ从小戏逐渐转变成了大戏ꎮ其他滩簧剧种的转变也大抵类似ꎮ到这个阶段ꎬ滩簧各剧种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从曲艺到戏曲的转化ꎬ并从小戏发展成艺术样式完备的大戏ꎬ为新中国成立后剧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除了艺术上的完善ꎬ尤其难得的是ꎬ在这个发展历程中ꎬ滩簧艺人形成了一种宝贵的品格ꎬ那就是面向市场㊁开放包容㊁敢于创新㊁与时俱进ꎬ这正是海派文化的精髓ꎬ也是出现 滩簧现象 的根本原因ꎮ㊀㊀四㊁结语进入21世纪以来ꎬ滩簧各剧种普遍面临困境ꎬ观众流失ꎬ演艺人才流失ꎬ演艺水平下降ꎬ传承断档ꎬ新创剧目叫好不叫座ꎬ能拿奖但很难吸引观众ꎬ甚至如杭剧等剧种濒临灭绝ꎬ虽然这些剧种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得到相应的重视与保护ꎬ但是剧种真正的生命在于观众ꎬ在于市场的认可ꎬ如何在新的时代摸准现代人的脉搏ꎬ让滩簧戏找到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途径ꎬ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扶持下ꎬ真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ꎬ需要 滩簧人 深入思考与探索ꎮ滩簧在近代异军突起般的发展历程ꎬ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ꎬ对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ꎬ及其开放包容㊁敢于创新㊁与时俱进的精神ꎬ足可供当下 滩簧人 借鉴ꎬ也对戏曲传承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朱恒夫 滩簧考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ꎬ2008[2]㊀廖奔ꎬ刘彦君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ꎬ2009:263 [3]㊀程念祺 明代心学主体性与江南地区的社会氛围[J].探索与争鸣ꎬ1991(1):45 [4]㊀熊月之 上海通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9 [5]㊀熊月之 上海通史:第9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1999:305[6]㊀«上海租界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租界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ꎬ2001:90.[7]㊀蒋中崎 甬剧发展史述[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ꎬ1991:50 [8]㊀唐雪莹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2 [9]㊀茅善玉 沪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ꎬ2010:68-69(责任编辑:杨㊀波)。
辛亥革命后的常锡滩簧
但春天 已经来 了 ,一两股寒流 又怎 能抵挡住 和 风的吹拂 。升西 乡都 三 都 贝庄 村 ,连演 滩 簧 六七 天 ,该 图办事员奉上峰指示 ,出面禁 止 ,险遭观众
棒击 。 观众 并 声 明 : “ 愈 禁 则 愈 演 ,看 汝 如 何 ? ”
下就 拒绝。大先 生后来看 了 《 庵 堂相 会》 ,深深 地 为剧 中陈秀英不嫌贫爱 富的精神 所打动 ,看后兴 奋
月 1 6 日)
依 东 乡百丈 镇地 方演 唱滩 簧 ,接连 多 日,
况 ,也表现 出滩簧在校 时代命运 的变化 。 随着 时代精神对社会成员 的熏染 ,部分保守 者 亦开始转变 观念 。在武进 县西南 乡地嘉泽镇 ,当年 就流传着这样一个 真实的故事 :一 位被人称为大 先 生的六乡总董 ,年 已八 十多岁 ,一贯深恶滩 簧 ,辛 亥革命 后 ,人们劝 他先看看 ,不要 在不 了解 的情 况
本知事下车以来访得城乡各处有种无业游民仍有私演滩簧情事甚且男妆女饰扑朔迷离但语淫词不可向尔似此行为不止伤风败俗流毒所及何堪设想自非从严查拿惩办实无以端风化而敬效尤
l 浙江RN AL OF Z H E J I AN G V0 C AT 1 0N AL AC A DE MY 0F AR T
问。( 7月 7 日)
始 行 匿迹 。今 年 事 过 情 迁 ,又 向涌 湖 东邀 来 滩
簧婆多人 ,建 筑高 台乘夜 演唱双花又 旦,观 者
甚 为 热 闹。 ( 1 9 1 6年 1 0月 2 6 日) 上 引 的 新 闻 报 道 ,反 映 了 滩 簧 受 观 众 欢 迎 状
延政 乡左近连 日演唱滩簧 ,热 闹非常。( 8
中国民族喜剧的重要收获
中国民族喜剧的重要收获作者:胡军生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6期摘要:张丽芬的新著《永不消逝的笑声——常州滑稽戏研究》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滑稽戏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该书将有力推动中国民族喜剧的理论建设,不愧为中国民族喜剧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常州滑稽戏民族喜剧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滑稽戏是以夸张变形为艺术特征、以笑的剧场效应为追求目标的中国特有的民族喜剧。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剧种是专演喜剧的,因而说它是中国特有的。
至于说它是民族喜剧,而不是民间喜剧,是因为滑稽戏已走向全国,走出了江浙沪地区,南下广州,北至北京。
它的优秀演员顾芗、张克勤、殷延平已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剧目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我要做好孩子》、苏州市滑稽剧团的《顾家姆妈》《一二三,起步走》等多部剧作入选国家“五个一”舞台精品工程。
因此,滑稽戏是中国民族喜剧的一朵江南奇葩。
从这个意义而言,张丽芬选取拥有历史最长的演出团体的常州滑稽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永不消逝的笑声——常州滑稽戏研究》是中国民族喜剧的重要收获。
该书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滑稽戏的集大成之作,可兼作史、志、论阅读。
第一,作为史,该书详实论述了常州滑稽戏的前世今生,盛衰荣枯,也探寻了常州滑稽戏发展与毗邻的苏州、上海地区的密切联系。
第二,作为志,该书为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各时期常州滑稽戏的剧团和剧目以及有代表性的滑稽戏编、导、演艺术家一一作了评述、介绍。
特别是对当代常州有代表性的滑稽戏艺术家与作品的评介,弥补了这之前相关戏剧志书因体例所限不能收录的缺憾。
第三,作为论,这本书从文化学、戏剧戏曲学、民俗学等多重角度,对滑稽戏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进行了探究,对滑稽戏的艺术风格和戏曲美学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论证。
首先,该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对常州滑稽戏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剧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评说
剧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评说一、锡剧的历史沿革锡剧,最初俗称“无锡滩簧”。
清嘉庆后期,苏州顾禄著《清嘉录》卷一的“新年”条中写道“滩簧乃弋腔之变也,以琵琶、三弦、檀板,合动而歌”。
在太平的天国前后,无锡的滩簧与常州的滩簧合并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锡剧,可以分为:对子戏、同场戏、建国后三个时期。
(一)对子戏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辫子朝代中的道光皇帝在位的这段时间,不管是职业还是半职业,已经开始不断出现滩簧艺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女姓的职业艺人,少数部分的艺术演出地是在常州和无锡城。
因为演出相对比较繁忙,需要另外招收一些人手,于是大多数的艺人就开始收起了徒弟,想他们传授艺术方面的只是,还组织起了班社进行,到了光绪的这段时间,锡帮、常帮、宜兴帮等等这些都已经慢慢成型了。
对子戏的演出形式相对于其他的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谓的“单对子戏”就是二个人一对,一男一女通常演唱。
而“双对子戏”就是由两男或者就是两女为一组进行通常演唱;从这两种中又有着“散对子戏”以及“本头对子戏”,前者就是一出戏进行独立演出的,后者就是一本连续演出。
刚开始的时候,演员们是不化妆并1/ 8且舞台也没有相对专业的设置的,只是在田野间或者是在打谷场上进行演唱;到了后面,才开始使用四张方桌拼凑在一起,或者就是用其他的木材拼搭在作为演出的舞台,并且搭建后台化妆、略施脂粉。
那时的女角都是男性扮的,演出服装都是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
起初也不用什么道具,男旦只用手帕,小生只用折扇来比划各种动作。
在演唱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旦角,进行的就是“开篇”的演唱,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然后慢慢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台角。
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在专业上来说就被称之为“走四方”,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照顾到每个观众,这一种唱法一直到今天,在传统的表演程式中还存在着。
“对子戏”最主要的还是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的演员,被称之为“三小戏”。
大多都是以农村的日常生活故事为主的,在这些剧目中占据大多数的是反抗封建社会中的指定婚姻以及旧礼教这方面的情节,还有的一部分就是对于地主阶级进行冷嘲热讽,其表演真挚朴实、语言生动有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近代江南“滩簧现象”的文化解析
近代江南“滩簧现象”的文化解析作者:庄丹华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0年第02期摘要:清末到民国年间,滩簧各剧种从农村到城市,在江南文化的观照和海派文化的浸染下,迅速实现自身从曲艺到戏曲、从小戏到大戏的蜕变,成长为样式完备的戏曲,本文称之为“滩簧现象”。
本文从滩簧的源起与发展、江南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海派文化及对滩簧艺术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滩簧现象”进行文化解析,指出面向市场、开放包容、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正是出现“滩簧现象”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近代;江南;“滩簧现象”;文化解析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2-0037-05DOI:10.15958/ki.jywhlt.2020.02.006Abstract:During the years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various kinds of operas about Tanhuang spread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iangnan culture and with the immersion of shanghai regional culture, quickly realized their own upgrading from the Quyi to the opera, from the small play to the big drama, turning to a form of opera with complete forms,which is called “Tanhuang phenomen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e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anhu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nan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art of Tanhu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regional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anhuang, and points out that being market-oriented, open and inclusive, courageous to innovate,and abl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Tanhuang phenomenon”.Key words:modern times; Jiangnan; “Tanhuang phenomenon”; cultural analysis滩簧,是明清以来在江南地区兴起的以方言说唱的民间艺术,到清末民初逐渐嬗变为戏曲剧种,主要流传于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等省市,涉及到锡剧、苏剧、沪剧、甬剧、姚剧、湖剧、杭剧等十余个剧种,在江南地区深受老百姓欢迎。
吴中滩簧新考——兼谈锡剧、沪剧、梨簧剧等的源头
吴中滩簧新考——兼谈锡剧、沪剧、梨簧剧等的源头王染野在江苏众多戏曲艺术中,苏州滩簧是最早形成的。
它从明代“南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吸收了昆曲与弋阳腔的成份而最先在苏南舞台上出现。
因此,认为“滩簧是在清咸同间流行于无锡农村中的一种民间小调演变而成”的说法,应予纠正。
对于今天的苏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保护。
1982年,我在撰写《锡剧传统剧目考》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时,就曾对锡剧的总源头作了些探讨。
在常帮、锡帮何者为先的问题被提出来之后,我对这一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在江苏流行的众多滩簧中,简称“苏滩”的苏州滩簧是首先形成的,其它“滩簧”,不论是“常滩”、“锡滩”、“申滩”乃至安徽南部的“芜湖滩簧”等等,都在“苏滩”之后,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
对此,我将在下面一一考证。
又,本文之所以题名曰《吴中滩簧新考》,首先是因为我国的这一曲种流传甚广,在安徽、浙江乃至福建诸省,都有它的演出踪迹,甚至有命名为“滩簧”的曲种或受它影响的剧种存在,而我只能考述其流行在江苏省吴中一带的滩簧,此其一。
其二,所谓“新考”也有几点应加以说明:(1)我对它的起源的考证,与其它名家的考证有些不同之处;(2)我考“滩簧”,顺带也将“锡滩”或曰锡剧的总源头一并考出;(3)我明确地论断沪剧、锡剧乃至安徽南部的“芜湖滩簧”等剧、曲种的形成,都是受了“苏滩”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有的甚至直接由“苏滩”蜕变而成。
四十余年来,锡剧研究者一般的说法是在常州、无锡农村一带,约于清代道光、咸丰或同治年间,亦即太平天国这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一种滩簧腔调,再由此衍化为滩簧花鼓小戏,而后才逐步发展成为锡剧。
但就我所接触的史料来看,关于锡剧的源头,并不完全是这样。
锡剧史的研究者们说锡剧起源于“滩簧调”,这是事实,但对“滩簧”起源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
各地都说有自己的“滩簧”,如“锡滩”、“常滩”、“苏滩”乃至与它相接近的“申滩”和远离苏南的皖南“芜湖滩”等。
常州 特色表演
锡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
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锡剧生成早期叫“常州滩簧”,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
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
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
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
由常州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
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
1925年,常州文戏与无锡文戏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
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3年起称“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美的江南水乡风格。
锡剧音乐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锡剧的乐队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
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在常州滩簧向常州文戏发展的过程中,一大批骨干艺人的演技普遍得到了提高,还涌现了多位深为戏迷观众赞赏的有突出才能的领军人物。
他们中有王嘉大、周甫艺、孙玉翠、余桂良等,尤其是王嘉大不仅艺术上卓有成就,而且在经典剧目的形成和培养一代新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亲授的徒弟就有30多名,而徒侄徒孙更多,达数百人之众,许多著名演员和表演艺术家如周甫艺、沈阿焕、刘荣炳、徐林美、李如祥、周菊英、王汉清、吴雅童、王兰英、梅兰珍、杨企雯、沈素珍等,皆师出其门。
传至彬彬腔创始人王彬彬,已是第七代。
在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常州市锡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吴雅童、杨企雯形成了自成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吴雅童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表演程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技艺。
在唱腔上,其真假嗓并用,男女腔揉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形成“一活二怪三奇”的表演、演唱风格,为锡剧丑行声腔的创造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杨企雯,艺名东翠珍,10岁学艺,主工旦角,14岁登台演戏。
关于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的论文
关于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的论文一、锡剧概述锡剧,俗称“无锡滩簧”①,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由无锡、常州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成为正式的舞台艺术。
“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接着“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被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从原来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
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陆续组成了四十余个锡剧团,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锡剧主要有三大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
这些曲调柔和轻快,富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
另外锡剧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的江南民间小调融合进锡剧唱腔,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扬琴等,极具古韵。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开始整理改良传统曲目,如《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同时,也新编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的种子》《姑嫂练兵》等,取得较为显着的成就。
二、锡剧电影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开始将锡剧艺术搬上电影屏幕,从而产生了一批经典的锡剧电影,如《双珠凤》《珍珠塔》《双推磨》《孟丽君》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
李增力在《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一文中写道:戏曲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跨越了两种艺术形式。
首先,它是电影,而电影的叙事是以镜头为单位的,以摄影机的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分切与蒙太奇等镜头的运用自然写实地叙事、表情,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
其次,它又是戏曲,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营造特有的艺术效果。
大运河与常州戏曲
成以后,由于其深受清朝统治者的喜爱,逐渐在全国传 路京戏班在常州的如此盛况,而这些都与大运河是密
播起来。早年乾隆帝南巡期间,两淮盐务在大运河南 切相关的。
段广招戏班艺人排演戏曲,迎銮接驾。当时扬州的多
明清时期,由于戏曲文化繁荣发展,常州地区的祠
场大型规模的戏曲活动均由徽商出资举办,因此,许多 庙戏台遍布城乡,今保存下来的就有 7 座古戏楼,分别
摘 要:大运河对常州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沪宁铁路通车前,大部分的城际货运、客运都依靠大运河完
成。大运河的贯通疏浚使常州的水系逐步完善,大运河带来的人流、物流繁荣了常州的经济。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独特优势为戏曲
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较好的传播条件。大运河促进了常州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对于常州戏曲的发展更是有着重要
档建与案 设 2020.11
大运河印记
Imprints of the Grant Canal
栏目主持:徐立刚
大运河常州西仓桥,又名广济桥
大运河与常州戏曲*
巢 嫄 1,2 陈思佳 2 杨木生 2 (1.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2.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入常州地区。20世纪30年代,江南水乡的水路京戏班进 岳庙的附属建筑,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六
入全盛状态。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水路京戏班受 年(1846)重修。台面左侧板壁间留下了当年班社艺人
到影响,被迫歇业,直到1940年代,水路京戏班演戏又恢 模糊的字迹。光绪年间,福胜班曾多次演出于此,民国
复频繁。常州较为出名的有荆剑鹏、白玉燕领衔的常州 时期,大金秀班和淮阴全福班也曾在此演出。万绥东
庆升舞台,以演连台本戏《荒江女侠》等剧享誉江南。[2]
当代江苏南部宣卷与滩簧戏曲的关系
在两个地区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两个地方宣卷表演形式的不同有关。
一、常熟与苏州地区宝卷讲唱的区别
常熟地区宣卷一般被称为“讲经”,这种活动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而音乐伴奏所用到的
器材却比较简陋,当地主要的宣卷形式是所谓的“木鱼宣卷”,讲经的音乐伴奏只用打击乐, 包含的乐器有木鱼、醒木(当地称为“气牌”)和引磬(当地称为“星子”)。[9] 宝卷的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2e0s1e3r.6ved.57
作家 戏剧研究 Drama Research
重要的作用。
江南各地的滩簧剧种与当地宣卷
关系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宣卷和说
唱形式的滩簧表演很多方面相似,以
至于个别地方的宣卷班子直接演变成
上海大学的朱恒夫教授在《滩簧考论》一书中指出“宣卷”即宝卷的讲唱是滩簧的来源 之一。[3] 中国俗文学中宝卷是用于讲唱的底本,这种说唱文学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它起源于佛教讲经说法、悟俗化众活动,但是逐渐与民间信仰相关联。中国一些地区早在明 清时代宣卷已经盛行,尤其在江南个别地区它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朱恒夫教授在该 书中论述了宣卷对滩簧早期发展的影响包括:(1)对故事题材的影响,(2)对音乐的影响—— “滩簧中的《白蛇传》、《珍珠塔》、《孟姜女》、《何文秀》等曲目毫无疑问受到过宣卷 同名曲目的影响”;“宣卷中的【请佛调】、【炉香赞】、【中堂赞】、【十字赞】、【三 解结】、【香花灯】、【请八仙】等曲调对滩簧的音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 虽然各 地的滩簧剧种有多种来源,包括民间山歌和俗曲、花鼓戏、评弹,宣卷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
当代江苏南部宣卷与滩簧戏曲的关系
[ 俄罗斯 ] 白若思
中文摘要 : 中国俗文学研究证明,历史上宣卷(即宝卷的讲唱)曾对滩簧这种江南地区 的地方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二者在当代苏南地区被延续下来,并依然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 系,当代学者较少注意到这一现象。报告人考察了当代苏州与常熟地区的宝卷讲唱与滩簧艺 术,认为两地宝卷讲唱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滩簧影响了苏州宣卷所致。换言之,地方戏影 响了宝卷讲唱这种宗教色彩的文艺形式,增强了后者的表演性与娱乐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复杂多样的。
古槐滩(横林)--滩簧的发源地 常锡剧之乡
古槐滩(横林)--滩簧的发源地常锡剧之乡锡剧,古称“滩簧”,民国时期称常锡文戏,解放后,常锡文戏正式定名为“常锡剧”。
1951年常州专区组建了“新华实验常锡剧团”,作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实验基地。
由于那时常州属苏南行政公署所管辖,而行署所在地设于无锡,所以遂于1952年起行署文化部门将常锡剧改称锡剧。
“锡剧”这个名称已叫了半个多世纪了,现在常州人回过味来,除了憋屈似乎也无可奈何。
但是,文化文艺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讲究历史渊源的,传统的地方剧种更是要取信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历史上常州是府,无锡是县,常州是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
况且这个剧种是武进东乡人先弄出来的,后来无锡人是跟着唱滩簧,无锡西乡与武进东乡也就是隔条河。
武进东乡是指什么地方?就是历史上的安尚乡东部,北至五牧余巷南至戴琦qí桥,现在的横林镇,洛阳镇东部紧靠无锡的地方。
横林古称“槐滩”,是“滩簧”的发源地。
余闲居垓gāi余,不让流光空过,刻意温故史书,家在横林又志趣于“滩簧”,故收集历史资料,较为系统地佐证“滩簧”的发源地是古镇横林。
一、横林自古是常州城东政治文化集市贸易之中心,宋《咸淳毘pí陵志》晋陵县地图已有横林市,运河南属安尚乡,运河北属政成乡,俗称武进东乡。
上县,紧靠无锡县西乡,无锡县西乡,俗称下县,仅一河之隔。
朝廷在横林设务(收税机构)驻营配兵三名(维持治安),上塘官塘大道和大运河漕运在横林设有驿站(快递铺),是常州西门毘pí陵驿至无锡驿,望吴门外唯一的驿站。
横林大石拱桥称“中吴桥”。
横林地处太湖之滨,经济富庶,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古镇。
真是这吴侬文化,小桥流水,鱼米之乡蕴育了滩簧的悠雅圆润、柔情似水的曲调。
二、元、明、清、民国时期常州横林文化名人为滩簧的创建和发展作了重大贡献:1、元代是我国杂剧鼎盛的年代。
槐滩(古镇横林)--滩簧戏发源地 常锡剧之乡(二)
槐滩(古镇横林)--滩簧戏发源地常锡剧之乡(二)锡剧源于“滩簧”,曲调名“簧调”,俗称“东乡调”,也就是说滩簧发源于“东乡”。
本文重点探讨东乡是哪里?“东乡调”为何称“滩簧”?曲调又为何名“簧调”?一、东乡是古镇槐滩。
研究滩簧历史文化的专家论著大都认为滩簧俗称东乡调,是东乡人先搞起来的。
那东乡人是什么地方呢?余认为东乡不是一个只叫东乡的地名,而是一个城市的有方向性地区的俗称,是指常州城的东面(向)与无锡县邻近的地方。
东乡指横林镇与洛阳镇东部与无锡接壤的地区(今横林镇余巷村、顺庄村,与无锡县玉祁镇的五牧村、礼舍等村,中间五牧大运河为界;横林镇殷坂村、北湖村与无锡县洛社镇的绿化村、双庙等村接壤;洛阳镇安桥村、阳湖村、岑村、戴琦等村,与无锡县杨墅镇红湖农场、北湖村、保健村左舍里为邻,两县之间一河为滆)。
余听前辈唱滩簧的老人金根生(梅兰珍师兄)讲过,滩簧唱念(说白)的语腔以“中走音”为最佳,也就是说不能无锡口音太浓,也不能常州口音太蛮,要常州无锡中间地区的音腔,即东乡调。
“中走”是什么地名?查阅宋《咸淳毘陵志》、明《正德常州府志》、清《康熙府志》地志卷载文:“安上乡十九都八图......洛阳、岑村、左舍、东渠头、黄琦......。
”“左舍”(今属无锡县)无锡口音读“左”为“九”,常州口音读“左”为“走”,中走(左)音是以左舍里为中轴线的地区。
以前滩簧戏班子收徒及解放后剧团招收演员(常锡剧)都喜欢去戴琦、礼嘉邻近无锡的地区,这地方的人语腔口音标准中走(左)音。
清乾隆二十六年岁次辛已恩科大举,槐滩(历史上称安上乡)同榜中二名进士,赵翼和沈芑塘,赵翼本考为状元,乾隆帝御批为探花。
同邑同乡同榜进士沈芑塘,东乡城东三巷广巷人。
辛己九月一日,赵翼为师友沈芑塘家族续修沈氏宗谱撰序文《芑塘制义序》中称东乡师友范塘。
二、东乡调为何称“滩簧”、曲调称“簧调”?“滩簧”、“簧调”是槐滩天潢派文人定名的,“滩”即槐滩之“滩”,“簧”即天“潢”之黄,横林之“黄”也。
姑苏纪事:旧时后滩戏
姑苏纪事:旧时后滩戏旧时后滩听过后滩戏的,起码是爷爷辈的人了。
现在莫说后滩,苏剧怕也知者甚少。
苏剧的前身是苏滩,苏滩又分为前滩和后滩,前滩是对白南词中的正戏,绝大部分是从昆剧改编而来。
后滩则多采自花鼓滩簧,大多是一丑一旦插科打诨,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戏,因此又叫“油滩”。
▲苏剧《太湖人家》过去苏滩演出时,节目安排有张有弛,所谓“八前四后”,前滩为正宗,先唱八出。
唱得闷了,后滩上场,四出小戏活跃气氛。
如此“一排戏”唱下来,满场皆大欢喜。
当年戏台上常有一副对联,上联:对白南词;下联:时事苏滩。
后滩和前滩不同,大多是贴近民生的小戏,天生带着时代生活的烙印。
今天我们读着文本的后滩,许多旧时岁月江南光景重又浮现在面前。
▲苏剧剧照这里先来引一段流水板后滩,名字叫《苏滩界现形记》。
开唱前,艺人先要打个招呼,道中勿要见气。
这也是当年的江湖规矩。
词曰:▼上下滑动查阅十月芙蓉应小春,最繁华到底让还上海城,各种事业来竞争,为来为去无非大家为点生意经。
就说游戏场多得叫密层层,啥个“先施”“永安”“大世界”“新世界”“福安公司”搭“新新”。
里向游艺物事多得呒淘成:京剧、电影、文明戏,魔术、滑稽、绍兴戏,外加好拿伲苏滩听。
说起伲苏滩啥来闻?格是有道理,做官法门有前程。
勒笃清朝年间逢国丧,一律要拿娱乐停,三年里向勿好唱戏文。
格辰光昆曲最繁盛,两个清客先生弄得呒拨消遣品。
后首来苏州有个钱举人,想法子拿格昆曲当中几出戏,改格改,整格整,勿用锣敲用胡琴。
故所以到姑歇“前滩”“钱滩”要弄勿清。
说起前辈先生出仔一大笔:啥个张小棣搭仔林步清,范少山、郑少赓,苏道名家吴秀芳、广东小生张子林,闺阁名旦杜子春,胡琴大王叶菊荪,毛湘泉,朱菊峰,还有皮匠名旦叫张子云。
到姑歇潮流新时代,讲平等,女子匣要来轧一份。
女子当中张素来,到底是个老实人,摩登女性王彩云,孙是娥可惜俚倷短寿命,五百廿七施湘云(注:五百廿七即音符527,与吴语骚来西谐音),王美玉随机应变最最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苏州 演 出 , 并 有 一 定影 响 。 那 么 与 苏 州邻 近 的
常州 . 是 很 有可 能 上 演这 些剧 目的 。现 在 许 多地 方 的 滩 簧都 有这 类 剧 目 , 内容 大 同小 异 , 渊 源 应
该 是 同一 个 。 到了道光三 十年 ( 1 8 5 0年 ) , 滩 簧 在 常 州 农
村 的发 展 已 经极 为繁 盛 。常 州 先后 在 武进 三 河 口、 新桥 、 新安 、 东安 、 焦溪发现 五块石碑 , 都 是 道 光 三 十年 所 立 , 内容 都 是永 禁 滩 簧 。如 武 进三
锡 剧表 演艺 术家 出现 ; 就一 个 专业院 团而 言 , 老 中 路 径 ,才 能在 坚持锡 剧传 统 的前提 下使 百年 锡 剧 青 演 员阵容 齐崭 、 梯次 结构 合理 , 才 能求得 表 演艺 焕 发 出新 的青 春活 力 。
与洪 亮 吉年 龄 相仿 的苏 州 1 人 沈起 凤 ( 1 7 4 0 一
厚 的长 江 三 角洲 , 至今 有 两 百 多年 历 史 。滩 簧在
长 期 的流 传 中 , 与江 南 各地 的方 言 、 民 间 音 乐 融 合 孕 育 出 了 丰富 多 彩 的 戏 曲 剧 种 。 比 如 在 上 海 形成 上海 滩 簧 , 是 沪剧 前身 ; 在苏州形成苏州 1 滩 簧. 是苏剧前 身 ; 在常州形成常 州滩簧 , 也 就 是 锡剧( 常 锡 文戏 ) 前身。 滩 簧 一般 被 分 成 前 滩 和 后 滩 两 类 。前 滩 就
府 正堂严示 : 永禁演唱滩 簧 , 点做 淫戏 , 及
茶 馆庙 宇 男女 弹 唱 淫 词 艳 曲 , 并 士 民聚 赌 , 匪 类 窝娼等情 , 如敢 故违 , 许 各该 图 耆 董 、 地 保 分 别 扭解 , 指名禀究 , 特 此 。道 光 三 十 年 六 月阳 湖 县
大 宁 乡三 十 一都 八 图立 。
参考 文献 :
传 统 的现场 演 出 、 广播 电视 传 播 , 发 展 到现今 的可
主动进 军 电影和 电视剧 市场 ,也 可运 用 网络平 台
… 1夏 伟 亮 . 从 舞 台到 银 幕 的 畅 想— — 关 于拍
摄3 D 戏 曲电影 《 景 阳钟 》 与《 西 厢记 》 的几 点 思 考 [ 『 ] . 戏聚 , 2 0 1 5 , ( 0 3 ) .
l 尉 影月报 论坛
近现代 工业 化背 景下常 州滩 簧 生活小戏 的佚失
● 丁 杰
滩簧 ( 摊簧) 生长在经 济发达 、 文 化 底 蕴 深 完三弄笛 , 十 番弦 索 一 齐忙 。 这 首 诗讲 述 了端 午佳 节 , 在常』 1 1 城 内的 白云 溪里, 有 吴地歌 姬在船 上唱 “ 摊黄新 调 ” , 还有 十番 乐 器伴 奏 。 这 是身 为常州 人 的洪 亮 吉亲眼所 见 , 既 称“ 新调” , 或者 滩簧调 在常 州城里 兴起未 久 。
[ 3 】 杨 翊 琨. 戏 曲 电影 的 “ 3 D” 革 命 田. 戏聚 ,
生态特 性 ,努 力探 寻传 统锡 剧艺 术创 新发 展 的新 2 0 1 5, ( 0 3) .
论坛 尉 影 月 报 I
河 口石碑 上 所 刻 :
他 上 过三 年 私 塾 ,有 一 定 文 化 。 王嘉 大 在 1 9 6 3
是 把 昆曲 剧 目通 俗 化 ,如 现 在 所 能 见 到 的最 早
?) , 在 传奇 《 文 星榜 》 中提到了 “ 滩 王” , 又说 到 “ 《 卖 橄榄 》 粗 话 直喷 , 《 打 斋 饭》 嚼 蛆 一泡 ” 。 《 卖橄榄 》 和《 打 斋饭 》 都 是 后 滩 的 代 表 剧
现 在 的锡 剧 , 在常州民间通常还被称为“ 滩 簧” 。常 州发 现 的关 于 滩 簧 的 记 载 。 最 早 的 是清 代 乾 隆 嘉 庆 年 间经 学 家 洪 亮 吉 ( 1 7 4 6  ̄ 1 8 0 9 ) 的 《 云溪 竞渡 词 十 二 首》 。其 中 有一 首 : 传 来新 调 唱 摊 黄 , 分 半 吴姬 束 急 装 。八 角 鼓
谷好好. 为 古 老 昆剧 插 上现 代 的翅 膀——
与新媒 体 、 自媒 体扩 散 , 艺术 呈现 的手 段和方 式 日
趋 多元化 , 锡 剧应 朝 着包 容 性 强 、 表 现 力大 、 什 么
角色都 能 表演 出 的戏剧 艺术发 展方 向前行 。锡 剧 从 昆剧 传奇剧 本 《 铁 冠 图》 到3 D 电影《 景 阳钟 》 卟 界惟 有谱 写 、点燃 传统 锡剧 艺术 应时 应 势而动 的 戏 聚 , 2 0 1 5 , ( 0 3 ) . 韵律 与火 种 ,牢牢 把握 以受 众认 识为 调节 的戏 曲
目, 也就是说 , 最 晚在乾隆年 间 , 这 些 剧 目已 经
的滩 簧 本 子— — 清 代 的 《 红楼梦滩簧》 。后 滩 又 称油滩 , 是 民 间小 戏 , 演 的都 是 农 村 百 姓 日常 的 生活 ,本 文 重 点 要说 的 常 州 滩簧 生活 小戏 就 属
于这 一 类 。
年 有 手 稿 自述 , 自己 1 5岁 以 上 ( 约 1 9 0 0年 ) 第
次看常州滩簧艺人高林福 、 陈金甫师徒 演《 庵 堂相 会 》 , 被吸 引 , 后 来 又 看 他们 唱 《 徐 老 增 扎 花 灯》 《 打窗楞》 《 拔兰花》 等都是对子戏 , 引起 了对
一
滩 簧浓 厚 的 兴趣 , 从 而 自学 。约 2 1岁时 。 他 就 拜 高林 福 为 师 , 正 式 入行 了 。高林 福 是 常 州西 门外 沈家 弄 人 高家 村 人 , 有 十 大弟 子 。1 9 6 1 年, 王 嘉
术和 剧 目创作 生产 的可持续 发展 。 ( 作 者 系张 家港 市委 宣传 部 副部 长、 市与 创新 是锡剧艺 术 生命 的保 障 。 当下 , 锡 剧艺 术在 观 演 生态 、 人 才结 构 、 受众结构、 传 播路
径 等方 面都 发 生着 前所未 有 的深刻 变化 。锡 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