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系列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幼儿的重要性。

为了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我设计了一堂有趣的科学探究课程,以液体的压强为主题。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实践探究:液体压强计的使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液体压强计,观察液体压强计的指针随着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并记录下来。

通过实践探究,让孩子们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改变液体深度、改变液体密度、加入气泡等。

3.随堂练习:气球浮力实验通过气球浮力实验,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对物体浮力的影响。

每个孩子需要完成一个气球浮力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使用液体压强计进行测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让孩子们了解了液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液体压强计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实践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全章习题课)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全章习题课)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全章习题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的全章习题课。

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包括:1. 描述物体运动的词汇和概念,如位置、距离、速度、加速度等。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

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4. 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运动描述中的应用。

5. 图表在物理运动描述中的应用,如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熟练运用物理词汇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能正确选择参照物。

3. 学生能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类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状态的描述,参照物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时间和时刻在运动描述中的应用,图表在物理运动描述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手册,习题集,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跑步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2. 概念讲解:讲解描述物体运动的词汇和概念,如位置、距离、速度、加速度等。

3. 实例分析:分析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并正确选择参照物。

4. 习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解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5. 图表应用:讲解时间和时刻在运动描述中的应用,以及图表在物理运动描述中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习题集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的世界运动状态的描述位置距离速度加速度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判断方法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判断方法时间与时刻概念与应用图表应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七、作业设计1. 题目:描述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一个跑步者在操场上跑步。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一、引言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辅助工具。

本文档是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导引。

通过对全册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内容本文档共包含全册八个单元的导学案,每个单元包括了重点概念、学习目标、重难点解析以及自主学习任务。

以下为各单元的内容概述:1. 第一单元: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概念:人体的器官与系统•学习目标: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能够描述其相互配合的关系•重难点解析:人体的器官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了解人体器官的特点和作用2. 第二单元:力和压力•重点概念: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习目标:能够解释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计算力的大小•重难点解析:力的概念和作用•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计算,了解力对物体的影响和作用力的计算方法3. 第三单元:机械的工作和能量•重点概念:机械的工作和能量•学习目标: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过程•重难点解析:机械的工作和能量转化的过程•自主学习任务:通过模型和实验,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的规律4. 第四单元:物质和化学变化•重点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学习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并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重难点解析: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物质的不同性质和化学变化的特点5. 第五单元: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光的反射•重点概念: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光的反射•学习目标: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并能够用光的反射解释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自主学习任务: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现象6. 第六单元: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声的传播•重点概念: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声的传播•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并能够解释声音的特点与应用•重难点解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的解释•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调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7. 第七单元: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重点概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学习目标:了解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并能够应用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磁学的基本概念和磁场的产生规律8. 第八单元: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重点概念: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学习目标:了解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并能够应用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解析: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实验和设计,认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组成三、学习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时,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1.预习:在课前预习时,要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概念,然后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预习和思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3. 科学探究实例分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2. 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导学案、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尺子等)、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3.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分析与论证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5. 评估环节: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交流与合作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设计的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0章第4节“做功的快慢”。

本节主要介绍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率的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2. 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快;功率越小,表示做功越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运用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判断物体做功的快慢。

2.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运动员百米冲刺,引导学生思考做功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率的概念,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率的物理意义。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运用功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功率的概念2. 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t3. 功率的物理意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速度为v =5 m/s,时间为t = 2 s,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W = Pt = (5 m/s) 2 s = 10 J2. 题目:一辆汽车以80 km/h的速度行驶了1小时,求汽车所做的功。

答案:W = Pt = (80 km/h) (1 h) = 80 k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6.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六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导学案、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拉力、压力等现象,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分类:分别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示例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示例讲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条件。

5.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拉力和压力是同一种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哪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拉力(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下列哪种情况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C.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D. 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方向相同3. 解答题:(1)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第三个力的大小是多少?方向是什么?(2)一块橡皮从桌子上掉下来,落地后静止,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否平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学生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矩,力的作用顺序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
本章导学案主要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物体的平衡和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牛顿运
动定律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和练,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章导学案主要介绍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热能
转换过程,包括温度和热量的概念、热传导、热
膨胀、理想气体等内容。

导学案中的实例和实验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学知识。

八年
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本章导学案主要介
绍热学的基本原理和热能转换过程,包括温度和
热量的概念、热传导、热膨胀、理想气体等内容。

导学案中的实例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热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
科版
第三章:光学导学案第三章:光学导学案
本章导学案主要涵盖光学的基本理论和现象,包括光的反射、
折射、光的色散和镜像、透镜等内容。

通过导学案中的案例分析和
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章导学案主要讲述电学的基本概念和电路
原理,包括电荷和电场、电流和电阻、电路中的
电压和功率等内容。

通过导学案中的题目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并培养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份大纲涵盖了八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并
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

通过研究和完成导学案中
的问题和练,学生能够系统地研究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份大纲涵盖了八年级物理全册的内容,并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

通过学习和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和练习,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
和掌握物理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班级组别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走进神奇道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学习重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器材】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拉链、圆珠笔、【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1、在自然中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另外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至少五个)2、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图1-13: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又见到哪些神奇的现象?(至少五个)二、课堂交流与达标导学:(一)交流预习情况:1.展示预习成果:交流你的思考和疑惑。

2.讨论:通过预习,你想了解学习哪些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深化探究:1、在自然中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宇宙最初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从而才有了今天这个世界。

科学观测宇宙正在膨胀。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那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

因为。

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现代的科技手段还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人类何时能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从而避免对人类更多的灾难?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全套)

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全套)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动力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是否合理,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学习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1.该实验结论无法直接证明,只能通过推理得出。

2.要让小车从斜面静止滑下,注意放手时不能施加一个推力,否则无法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初速度相同。

知识链接:本次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自主阅读教材P125~12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实验:(1)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将毛巾依次换成棉布和光滑的木板,重做上述实验,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讨论本实验的下列问题:①几次实验都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什么?答: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初速度相同。

实验记录表:表面材料阻力大小小车滑动距离毛巾大短棉布较大较长木板小长设想——光滑水平面无无限远②棉布比毛巾__光滑__(选填“光滑”或“粗糙”),小车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比在毛巾上__小__,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__远__。

木板比棉布__光滑__(选填“光滑”或“粗糙”),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比在棉布上__小__,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__远__。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会怎样?答: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0.4做功的快慢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率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率的定义,即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的多少。

3. 功率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4. 功率的意义:向学生解释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效率、做功的快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功率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方法和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涉及到做功的快慢。

2. 概念讲解:向学生讲解功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功率讲解:向学生讲解功率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功率计算:引导学生学习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列出本节课的主要概念和计算公式,方便学生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功率计算和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率的概念3. 功率的计算公式:P=W/t4.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用50N的力拉着一辆质量为10kg的小车在平地上前进了20m,求小明拉车的功率。

答案:P=W/t=50N20m/10s=100W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发动机功率为100kW,求汽车行驶100km所需时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系列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系列导学案

导学项目个性记录【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学习重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学习难点】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温故知新】1.重力与质量、密度的关系:。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物体平衡状态:。

4.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①;②。

5.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①看清测力计的和。

②测量前要把指针;读数时要与指针;③测量时,要让弹簧测力计的方向与方向一致。

【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如图9-1所示,万吨巨轮在水中为什么不下沉?如图9-2所示,热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为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

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浮力吧!2.知识构建(1)无论是液体还是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有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

用符号表示。

说明:①浮力方向:;②施力物体是。

③作用点在上。

【基础巩固】1.以下情景中没有受到浮力的物体是()A.海中航行的“辽宁号”B.海中下潜“蛟龙”号C.遨游太空的“天宫一号”D.空中上升的热气球2.太平河,又叫叉河或是汊河,它是滹沱河的一个分支.对于石家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条纽带,更是一个象征,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下列在太平河中的物体中,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的是()A.飘在水面的树叶B.长在河底的水草的叶子C.游在水中的小鱼D.埋在河底泥沙中的贝壳3.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浮时受浮力,下沉时不受浮力B.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C.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D.浮力是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起的力导学项目个性记录【能力拓展】4.如图所示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将瓶口堵住,乒乓球半径稍大于瓶口半径,向瓶内倒水,对乒乓球所受力的分析正确的是()A.重力、压力、支持力B.浮力、压力、支持力C.重力、支持力、浮力D.重力、浮力、压力5.如图所示,A漂浮在水面上,B悬浮在水中静止,C沉入水底,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关于它们所受浮力的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A物体一定受浮力B.B物体一定受浮力C.C物体一定受浮力D.D物体一定受浮力6.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B.F2C.F3D.F4(2)实验探究(一):探究水的浮力①如图9-3(a)所示,观察石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记录数据;②如图9-3(b)所示,用手托起石块,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如何变化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3做功了吗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3做功了吗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导学案:10.3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探讨力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入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学习如何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以及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了解功的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实例分析中的问题解决。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入:一个人推一辆车,车没有动,那么他做了功吗?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功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力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3. 学习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并给出实例进行讲解。

4.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中的功,加深对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5. 学习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单位,并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和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3. 功的单位:焦耳(J),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一个人用10N的力推一辆车,车移动了5m,求所做的功。

b) 一个人提着一件重20N的物体,物体上升了10m,求所做的功。

a) 1000牛顿× 5米 = _______ Jb) 5000克力× 2米 = _______ J答案:1. a) 50J b) 200J2. a) 5000J b) 100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3. 学生对功的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推车和提物体,还有哪些情况下会涉及到功的概念和计算?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线教师整理】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全册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线教师整理】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全册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线教师整理】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全册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相对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学会选择参照物,掌握速度的计算,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学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能正确选择参照物。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让学生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学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同学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选择参照物,如何计算速度,如何判断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老师进行点评。

5. 知识拓展:讲解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2. 速度的计算方法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4. 曲线运动的特点5. 相对运动的概念6.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运动情况,并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你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3. 举例说明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4. 请画出一个人在跑步时的相对运动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讲解知识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了解了相对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物理实验和物理单位的由来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过程,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物理现象的探究。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3.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数据处理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2. 讲解: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定物体的密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等。

2.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3. 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数据处理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2. 描述一次你亲身经历的物理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

答案: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等。

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描述)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简单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K12学习】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K12学习】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第二章运动的世界节动与静学习目标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诗句和词语。

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准备.收集信息请你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运动的世界活动1:请看教材图2-1~图2-3,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运动的描述活动2:①阅读课本19页内容,思考:诗人画家音乐家如何赞美运动的?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②阅读课本上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为什么小明没有看见花花跑动却说花花跑得真快呢活动3:探究“什么是运动和静止?”⑴讨论:①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

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书包呢?②小王骑自行车上街。

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③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⑵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你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有什么看法?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什么是运动了吗?⑶分析: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名歌词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呢?②以树木做参照物,你看到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③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活动4: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说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知道国际单位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2.1动与静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导学案:2.1 动与静在设计这堂幼儿园课程时,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体会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通过课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培养观察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分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我还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难点则是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去观察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小车、球等,以及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

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车辆行驶、人行走等,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观察一些图片和视频,分别是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让他们尝试分辨出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然后,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推动小车、抛球等,让他们在实践中观察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我会对孩子们进行随堂练习,通过一些问题,检查他们是否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在活动重难点部分,我认为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去观察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为孩子们年龄小,观察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我耐心引导,逐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的反应还不错,大部分都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但也有部分孩子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孩子进行额外的辅导。

我还会通过一些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在家里也能体会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进一步巩固他们所学的内容。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堂幼儿园课程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孩子们的年龄较小,观察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如何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去观察和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成为了我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皮滩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八年级物理系列导学案【学习时间】201年月日【学习班级】八班【学习姓名】【学习内容】第八章第3节空气的力量【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学习重点】大气压强的产生、大气压的测定以及大气压的变化。

【学习难点】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的应用。

【学习准备】1.压强:物体所受的。

计算公式为。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受到,液体具有。

计算公式为:。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8-35所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

厚厚的气体围着坚实的大地,保护、养育着地球的生命。

这层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

二、知识构建1.大气压强;(1)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气层下方的空气会被上方的空气所压。

这就如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的压强作用一样,大气层也会在所作用的面上产生。

(2)交流讨论:教室的长约10m,宽约6m,高约3m,请估算你所在教室的空气质量:。

(3)实验探究:如图8-36所示,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

①将未盖盖子的铁皮罐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皮罐;②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皮罐;如图8-37(a)所示,当铁皮罐口打开时用冷水浇,罐内、外空气,罐壁内、外所受的,内、外,铁皮罐安然无恙。

如图8-37(b)所示,当铁皮罐口密闭时用冷水浇,铁皮罐被压扁了。

这是因为当烧水量,罐内的空气受,部分空气被排出铁皮罐,罐内气体的,盖是盖后,当用冷水浇铁皮罐时,罐内空气的下降,减小,铁皮罐在罐外的作用下而塌陷。

(4)可见,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

这种压强被称为,简称或。

(5)迷你实验室:空气的“力量”如图8-38所示,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拉开吸盘。

拉开吸盘时需要用不小的力。

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就此实验给予科学的解释吗?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吸盘内的气体很小,因此,两吸盘在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

要拉开两吸盘要克服大气压力,所以拉开两吸盘要用较大的力。

(6)信息窗——马德堡半球实验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把两个直径30cm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两队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最终用16匹马才将它们拉开,当马用尽了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的时候,还发出像“放炮”一样的响声。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结论: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而且还说明了。

2.测量大气压(1)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

(2)托里拆利实验:①取一根长约1m,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将玻璃管灌满汞;②用手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开口朝下倒插在汞液槽中;③放开堵管口的手指,让管内的汞流出。

实验结果发现:玻璃管内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

经测量,管内外汞柱的高度差约。

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前面的连通器原理有什么关系?原来,灌满汞的玻璃管内部没有。

随着汞柱的下降,管内汞液的上方形成。

正是管外汞面上受到支持着玻璃管内高的汞柱。

也就是说,此时的跟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大小正好。

注意事项: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由于管内上方是真空,管内水银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强变化而变化。

和管的粗细、管的长度、倾斜角度及将玻璃管提起还是下压等因素无关,只与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有关。

(3)信息窗——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你知道吗?1000Pa的压强可真不小,相当于m高的水柱对底部产生的压强。

(4)测量大气的仪器通常有和两种。

在生产、生活中,汽车轮胎、飞机机舱及太空站内等都需要测量气压,使用的是。

(5)大气压的应用:和。

3.大气压强的变化(1)人们通常把760mm高的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叫做1 个。

(2)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强约等于。

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那里的大气压强。

海拔在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降低1mm汞柱,约133Pa。

三、绽放智慧1.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内的空气D.钢笔吸墨水2.如图小实验或生活现象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纸片托住水B.橡皮膜外凸C.U形管中液面相平D.手指夹住铅笔两端3.在铁桶内放入少量水,用火加热至沸腾后把桶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铁桶被压瘪,如图所示,其主要原因是()A.铁桶遇冷收缩变瘪B.桶内水蒸气遇冷收缩,桶内变成真空C.桶内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桶内气压减小D.桶内水蒸气遇冷后汽化,桶内气压增大4.小明全家要外出旅游半个月,为保持家里的盆景有较充足的水分,小明用瓶子装了一些水倒放在盆景的水槽中,如图所示.则在水槽内水面降到恰好与瓶口相平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外界大气压保持不变)()A.瓶内气体压强逐渐变大B.水槽内的水对水槽底部的压强逐渐变大C.桌面受到的压力保持不变D.瓶内、外水面的高度差逐渐减小5.如图为托里拆利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将玻璃管稍微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B.将玻璃管稍微向上提起但没有离开液面,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大C.向槽中继续注入少量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变小D.换用更粗一些的等长玻璃管,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将不变6.关于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实验在任何时候测出的都是标准大气压的数值B.玻璃管倾斜放置时,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变长C.换用粗玻璃管做实验,管内水银柱高度将减小D.将此装置从地面移至山顶,玻璃管内的水银面会上升7.如图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关于该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有()A.玻璃管倾斜后,实验测量结果变大B.管内的水银柱高度不随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C.实验时大气压的数值等于高760mm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D.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不影响实验结果8.如图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B.是大气压支持玻璃管内这段水银柱不会下落C.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有少量空气D.玻璃管倾斜会使实验测量结果偏小9.把装满水的杯子浸入水中,口朝下.如图所示,那样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杯子露出水面的部分()A.充满水B.没有水C.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空气D.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真空10.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不考虑温度的影响,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山下移到山上后()A.h增大,瓶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B.h减小,瓶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C.h增大,瓶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D.h减小,瓶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11.如图是三个力学实验,甲图说明了的存在;乙图说明当压力大小不变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丙图说明。

12.小新学习了大气压强知识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步骤一:将一根两端开口的硬塑料管插入水中,如图甲所示;步骤二:右手掌封闭上端开口,同时左手将管提起(下端开口不离开水面),如图乙所示;步骤三:右手掌向上打开封口,同时左手迅速将管下压,如图丙所示;多次重复二、三步骤,直至水从管上端开口喷出,如图丁所示.(1)在步骤一中,管静止时管内水面高度管外水面高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在步骤二中,提起管后,管内水面会高于管外水面.下列实例中工作原理与其相同的是.A.注射器吸液B.U型“反水弯”的应用C.密度计的使用(3)步骤三“迅速下压”的目的,是为了让管下降的速度大于管内水下降的速度,即以管为参照物,管中的水面(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4)小新每次右手打开封口的那一瞬间,都能听到响声,根据响声的变化,小新能判断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这说明了声音能够传递.(5)小新对装置进行改进,在管的上、下部各安装一个单向阀门,使实验操作更加简单,效果更好.请举出生产生活中与改进后的装置工作原理相同的一个实例.13.龙卷风发生时,许多房屋被摧毁,屋外的气压急剧降到0.9×105Pa,当时门窗紧闭,可以近似地认为室内的气压是标准大气压,取作1×105Pa,若室内屋顶的面积为100m2.求:(1)这时屋顶所受的室内气体压力;(2)这时屋顶所受的内、外压力差。

14.在“大科学秀”节目,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将400个气球紧密排成一个长方形,并在气球上铺一块木板,木板上放了一个集装箱和一辆汽车,三者总质量为5×103kg,气球总的受力面积为16m2(g=10N/kg)。

求:(1)气球受到的压力;(2)气球承受的压强.15.如图所示,平底茶壶的质量时400g,底面积40cm2,内盛0.6kg的水,放置在1m2的水平桌面中央,水面高出壶底12cm,请完成下列各题:(1)茶壶能倒水饮茶,它是利用了.壶盖上有一小孔的作用是。

(2)求茶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3)求茶壶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四、自我提升(1)重点总结:,。

(2)易错警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