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何处去
新民主主义论
一中国向何处去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三中国的历史特点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七驳资产阶级专政八驳“左”倾空谈主义九驳顽固派一O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一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一二、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
一三、四个时期。
一四、文化性质问题上的偏向。
一五、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一中国向何处去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
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
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
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
因此,趁着《中国文化》⑴的出版,说明一下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动向问题,或者也是有益的。
对于文化问题,我是门外汉,想研究一下,也方在开始。
好在延安许多同志已有详尽的文章,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对于全国先进的文化工作者,我们的东西,只当作引玉之砖,千虑之一得,希望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结论,来适应我们民族的需要。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
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特别专题中国未来30年向何处去
特别专题:中国未来30年向何处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先生·中国现代性方案求解内部研讨会这是一场由2005委员会与博源基金会精心策划与大力推荐的思想盛宴,这是一个关乎中国未来30年发展路径的讨论,是一次由“此岸”到“彼岸”的精神跨越,是一次关于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启蒙,和对社会精英与民众历史责任感的唤醒。
近三十年,中国成功地启动和实施了从计划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保持了近10%的年经济增长率。
人民的福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同时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工业化过程中的弊端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
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成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对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却是一个难解的迷;中国在发展中所显现的问题又使人们对中国所走的道路、选择的模式产生了怀疑和担忧。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否能够持续?社会转型是否能够实现?这都取决于现代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于是“现代性”,这个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摆脱愚味、迷信、专制而追求理性、科学、自由为目标的理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现代化与现代性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总是现代化把现代性淹没了。
所以,我们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来看,从一个社会的深层结构来看,应当重提现代性的问题。
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现代化模式,即”北京共识”不仅是“另类现代性”,而且表现出了对“新的现代性”的追求。
认真探讨这一问题,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对未来模式和路径重新认识、定位的历史使命,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可逾越的现实问题,是一个可能对人类“现代性方案”做出贡献的愿景。
2005委员会理事长王波明先生特邀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先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担任此次座谈会的主讲嘉宾,并有其他名家做点评嘉宾。
秦晓先生,这位有着学术偏好和独特见解的企业家,对于中国转型的未来方向已有多年的研究,善用幽默,通俗的语言破解深邃观点。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路在何方——读《中国向何处去》有感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009年,在全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我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成为拉动世界复苏的重要力量。
“中国崛起”、“中国世纪”、“亚洲世纪”和“中国威胁”等论题被国内外广泛讨论。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力量的上升心情不同,态度各异。
如何评价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国现代化建设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又一次站在新的路口。
“中国向何处去”也成为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思考的问题,当热也是本书所讨论的中心议题,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他的回答。
关键词:改革发展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似乎总也找不到准确答案的问题。
在革命的历史大幕落下之后,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回归到自己的单位、家庭和各种社会生活当中时,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心中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加平安、富裕、体面的未来,这也是过去的革命先辈和思想先贤们的理想。
但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们进行更深意义的思索。
中国向何处去,一个近代中国背负几百年的“老”问题,在今天开放的思想环境下,似乎比以往显现出更加让人焦灼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的200年,现代化之于中国,有梦却无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100年,现代化之于中国,有路却难于抉择。
当世界以慨叹的目光,打量这个追赶者60余年砥砺奋发的身影,“1949—2049”这一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也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
靠什么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光荣?在这攸关未来的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必须做出抉择。
面对民族的忧虑、国家的困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先生以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经济学家的专业素养提笔报国,铸就《中国向何处去》这么一部鸿篇巨著。
周天勇先生的《中国向何处去》这本书主要是研究并论述发展的中国道路。
周天勇先生认为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度转变。
中国向何处去(原文)
中国向何处去?(一九六八年元月六日)注:这是一份征求意见搞,现在公开发表是否适宜?是否能代表《“极左派”公社成立宣言》?怎样进一步修改?请阅后把意见详细写在每页右边空白处,请于廿日前将本稿退还发行者。
——省无联一中红造会钢三一九兵团《夺军权》一兵1968年1月12日反击二月逆流的斗争到七、八月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了“进行到底”的希望,一切束咳藗兯枷氲膫鹘y观念都被抛到一边去了,但是十月以来出现的自上而下的反革命改良主义逆流,“第一次文化革命结束”的阶级妥协空气,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感觉敏锐,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极左派”公社成立首先就是为首回答这一严肃的问题的。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认真总结一九六七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所创造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主要是“一月风暴”和“八月局部国内革命战争”创造的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经验。
一、科学的预见当代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是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举足轻重的重大课题,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毛泽东同志表面上只作了抽象的预见,当震撼世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即将以雷霆万钧之力从东方兴起的前一刻,毛主席以他气吞山河的无产阶级伟大胸怀向世界宣告,全国的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是廿世纪六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公社的宣言”,正是这一句话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群众中猛烈开展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是毛主席“英明地天才地预见到我们的国家机构,将出现崭新的形势”(红旗1967年第三期社论)——即类似巴黎公社式的政治机构,一月革命中毛主席又提出了“中华人民公社”的名称,这就是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最后结果,中国将向“中华人民公社”的方向去!但是革命当时只发展到很低级的阶段,这一历史的局限性使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毛主席指出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终极目的,大家都把毛主席的这句话当作一句一般性的赞语而渐渐淡忘了。
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总是处于不同的历史方位。
只有对这一历史方位有了正确地认识,才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实现人的自觉。
纵观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主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致经历了六大历史抉择。
一是鸦片战争后的警醒与困惑。
1840年,外夷小邦不列颠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大门,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着列强的进一步入侵,昔日帝国的辉煌与当下战事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鲜明地刺激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
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仁人志士已经开眼看世界,开始以一种新奇、开放的眼光来思考这个问题。
林则徐早在虎门销烟之前就开始关注“夷务”,后来还编译了《四洲志》一书。
魏源的《海国图志》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不仅详尽介绍了世界其他各国之书,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而且突破了“夷夏大防”,可以说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明确地回答。
19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一些清政府大员将魏源的主张付诸行动,开启了“洋务救国”的帷幕。
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即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主导地位,在器物层面大力发展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但是其对当时世界大势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缺乏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找到中国的出路。
其最后失败的结局,也和这种认识的不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二是甲午中日海战之后的迷茫与探索。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甲午海战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再次把中华民族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再次促使中国人思考“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这个问题。
《中国向何处去》
愿有识之士三思。
愿思想文化界及出版界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的文化复兴。
——完——
见闻苏博客:
“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非,马克思主义者却不明白吗?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越来越感觉到缺乏思想的力量而在世界人民面前所感到的尴尬。事实上我们现在就已经感觉到了。我们提出的“中国和平崛起”论固然很好,但这还是细枝末节的具体观念,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和哲学。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过程中,思想文化复兴的水平将决定着中国现实社会复兴的水平!而马列主义的故纸堆,不足以支撑东方社会的全面复兴,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没有马列主义的全面革命,只有马列主义的改良,中国只能走很短很短的道路,而且始终摆脱不了被西方世界“和平演变”的威胁。
《中国向何处去》
综观今日中国的思想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白首穷年地在《马恩全集》中寻找真理。固然马列主义是真理,但那是一个世纪以前的真理。而一切具体的真理都是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以马列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命运可知,我们不可能以马列主义来说服今日的西方人民,并且战胜西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以自己独创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并为世界人民所接受。而这一切,在《马恩全集》中是找不到的。
中国需要思想革命!而底斯帕梯克的天空下,是不可能产生文艺复兴的。
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面前,我们不能全面放开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管制,但是,我们可以放开一切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思想和哲学上的管制,取而代之以法律武器管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流布。
没有绝对的民主,但是在这种相对的民主制度下,我们可以产生我们时代的孔子,孟子和思想文化上的革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思想文化的 革命,而不是马列主义的改良!
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中国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中国到底从何来?它将要去往何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也许在这颗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块寒冷高地“青藏高原”能给我们答案。
中国地形图凭借科学考察研究科学家们,不但知道了“中国从哪里来”还依稀看到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远期图景答案会是什么样的呢?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碰撞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6500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如此之快、能量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可以用“迅猛”形容。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示意图在地球最近的5亿年间这样的板块碰撞曾发生过多次但只有此次碰撞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厚度可以达到80千米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人称“第三极”。
青藏高原地形及范围地球上全部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尽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统统雄居高原之上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其中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界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世界第二高峰。
乔戈里峰,位于中国与巴基斯坦边界第14名希夏邦马峰则完全位于中国境内海拔8027米。
希夏邦马峰其他如位于西藏林芝的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位于阿里的冈仁波齐峰。
冈仁波齐位于云南的卡瓦格博峰。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位于新疆的慕士塔格峰。
慕士塔格峰位于四川甘孜的贡嘎山。
贡嘎峰位于稻城亚丁的央迈勇峰。
央迈勇峰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的基本地理格局就此定形。
三级阶梯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山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展布。
可以说没有大碰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更没有因为三级阶梯的差异而造成的地貌景观的千变万化。
当年他写了《中国向何处去》坐了十年大牢,后来他差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年他写了《中国向何处去》坐了十年大牢,后来他差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 19岁少年的一篇《中国向何处去》惊动领导人,被关十年------ 1968年的长沙,一位已经厌恶了无脑地“造反斗争”的革命小将,坐在自己的房间,认真思考着一个问题。
他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写出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位革命小将19岁,那时他还叫做杨曦光。
《中国向何处去?》一经传阅,立即成为了当时流传最广的“反动檄文”,从长沙一路传播,传到了北京,连康生、陈伯达、江青都知道了杨曦光,华国锋也知道并且也认为杨曦光是反革命。
因为《中国向何处去?》一文的尺度,和那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霸气,上面咬定这不可能是19岁的杨曦光所写,背后一定有反革命集团在操控。
于是,命令从北京一层层传下来,传到最后,杨曦光直接被批捕入狱。
就因为问了一句“中国向何处去”?还在读高中的杨曦光遭遇了十年牢狱之灾。
杨曦光狱中回忆录《牛鬼神蛇录》2 十年苦学成才,出国一去不返,离诺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 在所有人看来,杨曦光的人生彻底毁了,同龄人都在“火热的运动中”博取前程,而他,最青春的十年时光浪费在牢狱里,出狱后还要背着一辈子的案底,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大家都觉得他傻,或者是想出名想疯了,就凭他一个19岁的高中生,也敢写什么《中国向何处去?》这下子完了吧!向何处去?向牢里去。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杨曦光在那个时候坐牢,在牢里遇到了一大批教授、学者、工程师,他们都是因为“运动”被关进来的,杨曦光拜这些狱友为师,十年时间,学习了英语、机械、经济和数学。
在狱中,杨曦光还自己推导出了戈森第二定律、层级理论、纳什议价模型以及劳动分工理论,做了五六十本读书笔记,还有一个电影文学剧本。
在那个取消高考的十年里,外面的同龄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杨曦光“因祸得福”,在牢里接受了“大学教育”。
1978年,杨曦光刑满出狱,尽管“文革”已经结束一年多时间,但因为前科,没有一个单位敢录用他,于是,他决定改名,想要摆脱过去的历史,从那年起,这个世界没有了杨曦光,而出现了一位日后将再度惊艳世界的经济学家——杨小凯。
吴敬琏中国向何处去
吴敬琏:中国向何处去吴敬琏,1984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
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中国是向少数人专制和大众贫困的旧体制复归,还是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吴敬琏| 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追求民富国强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经济生活的表层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爆发性的环境危机在各地不断发生,有些地方甚至不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另一个问题则是社会环境恶化,其中最严重的是寻租腐败蔓延和贫富差距扩大。
从经济生活的深层结构看,主要是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
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投资过度膨胀和消费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使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大大偏离了正常状态。
这样就造成了诸如产能过剩、最终需求不足、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
这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本国的贸易条件变差,出口产品贱卖,还搭上了我们自己的资源和环境。
经济结构内外失衡的宏观经济后果是:货币供应过量、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等。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形势一度十分严峻。
经过一年多来“扩需求,保增长”的巨大努力,虽然GDP增速回升,但是上述结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进一步追问原因,我们会发现,根源在于不彻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保持国有经济原有地位和行政主导大体不变的条件下,实行了一系列变通性制度安排。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作者:孔婷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9期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一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引领,由《哲学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缉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武漢大学举办。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指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为由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绝对命令的人的存在论、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物质化的社会物质论、探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问题的历史规律论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开放性的哲学,这源自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思想,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也是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时需要坚持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从马克思走向当代,按照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中国向何处去的主要内容
中国向何处去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发展对于全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力。
那么,中国向何处去呢?一、经济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正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中国将加大对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国正致力于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军者。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同时,中国将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中国将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近年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将继续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将加大对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中国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四、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发展。
中国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
同时,中国将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优质高效供给。
中国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平衡。
五、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和层次。
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贸易体系的改革。
中国将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形成全球开放型经济。
中国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随着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和好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对于全球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那么,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有哪些重要的考量与挑战呢?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未来走向。
首先,中国的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会迎来新的挑战。
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源于其国内市场的庞大和劳动力资源的充足。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需要通过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已经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开放,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这将有助于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的政治格局将继续演变,但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虽然中国并没有实现西方民主制度的多元政治,但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治理能力和深化改革。
在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权力分权和法治建设,并加强反腐败和社会公正。
此外,中国还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更加积极的全球领导作用,为国际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最后,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传统价值观和艺术表达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和影响。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将得到更多重视和发展。
中国电影、音乐、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还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人文交往,以加深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也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将继续围绕着经济稳定增长、政治制度的改革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中国不仅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还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文化交流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将要向何处去?
特别关注ocus48我对中国的兴趣源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1993 年8 月,我到广州度假,这座城市的活力和人们的各种活动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这次度假后,我觉得世界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我感到这就是“未来”。
随着对中国兴趣的增加,我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从2000 年开始,中国成为我关注的核心。
此后,我试图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轨迹以及为什么中国经济正在腾飞等问题。
同时,还研究中国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我把中国的崛起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予以研究。
结论是,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变革。
世界如今被分成了少数几个人口稀少的富裕国家以及很多贫穷国家。
中国的变革昭示了世界不应当是这个样子。
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审视自我?当前的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目标。
为什么?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很成功,中国在邓小平时代开启时还比较贫弱,1978 年之后,中国经济从原先相当于美国经济的二十分之一变成了如今以某些标准来衡量已经超过了美国经济的体量。
这是一种非凡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的中国处在与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时截然不同的位置。
中国不再弱小,而是变得强大了。
中国现在需要以一种不同的方式中国将要向何处去?世界如今被分成了少数几个人口稀少的富裕国家以及很多贫穷国家,中国的变革昭示了世界不应当是这个样子。
文 | 马丁·雅克采访整理 | 解读中国工作室进行思考,中国现在可以有梦想了,憧憬一种截然不同的未来。
这是一种重要的历史分界。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审视自我。
中国想要建立一种怎样的社会?这种社会有哪些特征?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未来是怎样的?对中国来说,思考这些问题是150 多年来的第一次。
因为在1949 年之前,中国就像一个足球,在世界上被踢来踢去。
著名的美国汉学家白鲁恂曾说过,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在19 世纪末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被迫适应以及采用国际体系中的欧洲准则,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发展的挑战,分析了内外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力。
展望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将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内外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探讨、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1. 引言1.1 中国经济现状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
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国内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消费需求占比逐渐增加,经济增长由传统制造业和出口驱动向内需和创新驱动转变。
但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出口导向和人力密集型产业模式已经面临瓶颈。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和机遇。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虽然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但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将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
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a
— 代 1840-1894 中 国 向 西 方 1894-1915 学 习 ( 思 想 1915-1919 解 放 ) 的 历 1919以后 程
地主阶级
三个层次
方法一
一个主题
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 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 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 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
a
1
三个阶段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 强”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睁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
维新派 革命派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政治制度
激进的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
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 者
宣传马克思主义
a
西方思想 文化
3
新民主主义论摘要
《新民主主义论》摘要一、中国向何处去。
二、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三、中国的历史特点。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四、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而为当时一切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人们所赞成的。
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
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六、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
七、驳资产阶级专政。
依国际环境说,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其次,是社会主义不容许。
依国内环境说,中国资产阶级应该获得了必要的教训。
中国必须抗战下去,团结下去,进步下去。
八驳“左”倾空谈主义。
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
九驳顽固派。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主义比较起来,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资产阶级顽固派要求“收起”共产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制主义,就是毫无常识了。
一○、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必须是联共的三民主义,必须是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
至于旧三民主义,那是中国革命旧时期的产物。
一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
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一二、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一三、四个时期。
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
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一年的两年;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七年的六年;第三个时期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的新的革命时期;第四个时期就是现在的抗日战争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未来的走向
系别:生物系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103班
姓名:宗艳
学号:2010132121
浅谈中国未来的走向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近30年,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很多意见,一种是继续深化改革;另一种是往回走,强化政府对于经济、社会的控制,重新面对改革的问题。
对此,中国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的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
我们在二十世纪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的红利,推动了我们国家在经济上峥峥崛起,但是仍然有存在很多旧的体制的遗产,它阻碍了我们这个经济体制的有效的运转,旧的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然是导致社会上很多矛盾解决不了、政府权力过大,导致权力寻租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这个问题,并指明了方向,改革就是政府和市场的问题,但如何深化改革,李克强在会上强调市场能办的,多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全给社会。
在这个新的关口,温饱已经解决,量的问题也解决,质的问题远远未能解决。
在目前的情况下,熟人市场已变成陌生人市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行不通,所以法制的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由于中国的经济总量大,任何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GDP挂帅、腐败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现在中国的问题是经济的稳定、和谐。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市场化的改革已是十分必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资源的稀缺性去匹配市场是最好的市场。
善未易明,理未易察。
腐败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及金钱的诱惑腐败;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这些问题都说是市场经济问题,一下子把民众的情绪调动起来。
所以说,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没有利益关系和既得利益的改革者才是最好的改革者。
这就导致50人经济论坛的产生,由经济学家吴敬琏主导。
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面前,我们不能全面放开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管制,但是,我们可以放开一切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思想和哲学上的管制,取而代之以法律武器管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流布。
没有绝对的民主,但是在这种相对的民主制度下,我们可以产生我们时代的孔子,孟子和思想文化上的革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思想文化的革命,而不是马列主义的改良!思想改良只能产生社会改良,思想革命才能产生社会革命!
身为中国人,几乎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
然而,我们的思维不应该受制于任何既定的命题与概念。
左右我们的,应该是事实。
不过,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往往只有少数人看得清楚。
没有革命性的思维,我们的眼光就只能拘泥在过去的理论范式的死框框之内,而看不清楚中国社会的现实。
所以,我们对待问题本身,不能抱有过于强烈的个人感情。
改革的实施十分重要,一个重要的词是顶顶层设计,中共中央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各个部门作出的决策都偏向于自己的行业,对自己有利,综合起来就不太可能。
中国正在完成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再过几年,中国将是世界军事强国,将是世界文化宝藏的亮点,也将不再仅仅是世界工业的生产大国,而且是世界生产强国。
我们国家解放军的军魂是辉煌的,也有五千年的文化的历史,再加上华夏子女勤劳,聪明,中国将向世界前列的位置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