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曾子的孝道思想(一)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

《论语》中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教育意义《论语》中“孝”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服其劳”时的容色,社会关系层面的“亲仁”、“泛爱众”。

学习和借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对培养其正确的孝道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培养感恩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行为上的“能养”,心理上的“敬重”《论语》里关于孝的思想内涵丰富,孔子对此进行了系统地阐述,首先,要做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即孔子所谓的“能养”,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可以看出,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要求,还不能说是尽了孝道,如果没有孝敬之心,那么物质上的赡养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人异于禽兽之别,就在于不停留于物质层面的供养,还有精神层面的关心和敬重。

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要关心、敬重父母,《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这也足以说明孝顺父母的最高境界是敬重父母,而“能养”只是孝顺父母最基本的要求。

因此,只有做到了行为上的“能养”和心理上的“敬重”,才能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二)服“其劳”时,脸上有容色有人说好吃好喝地侍奉父母,任父母差遣,帮父母干活就是孝顺父母了,但如果我们在供父母差遣时不是心甘情愿的,满脸愁容甚至怒色,脸色难看,这也不能称之为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可见,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者体力上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在长辈面前要有愉悦的表情、好看的脸色。

但实际上子女在父母面前长期保持愉悦的容色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子女和父母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色难”,因此,只有对父母有深爱有敬重之心的人才会长久地在父母面前有愉悦的容色,正如《礼记·祭义》所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曾参的孝道观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曾参的孝道观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曾参的孝道观儒家思想文化以政治伦理道德为核心,但孔、曾、孟、荀各有所侧重。

孔子贵仁,曾参重孝,孟子主仁义,荀子隆礼。

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

认为孝不只是个人行为和治理家庭的准绳,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则。

1、孝的起源—为德之本,与生俱来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

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观念。

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

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

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顺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

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幼年奉侍父母,爱护父母给予的身体,这便是行孝的第一步;中年移孝作忠,奉文君王,服务社稷;老来顶天立地,扬名后世。

这便是人生孝道的全过程。

即使立身扬名,奉事君王也是为了显耀父母,还报养之恩。

这与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

或者说,人的一生行为都是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

因此,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

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正是抓住孝悌这个纲,来构筑其仁学体系的。

不论孝道思想再推衍,再庞大,总是以受之父母遗体为端倪,以父母遗训为准则:“是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

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大戴礼记·解诂》)“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同上)难怪曾参临终时还让弟子“启予足,启予手”,掀开被子看一看他的手和脚都保全得很好,说明自己终身慎行,恪尽了孝道。

曾参之孝的启示

曾参之孝的启示

曾参之孝的启示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孝道思想将之贯穿于日常人伦之中成为百姓日用之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孝道思想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是孝道在维系家庭和睦、人际和谐、社会稳定所起的积极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孝道的积极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包涵的基本精神是并行不悖的。

我们应摒弃孝道中的不合时宜的旧传统吸收其合理内容并加以转化创新,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曾子的孝道思想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家庭教育中弘扬孝道。

‘“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的孝道思想曾遭受猛烈批判。

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把包括孝道在内的儒家文化当作封建腐朽思想加以鞭挞。

然而在大力破除封建孝道传统的同时新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却并没有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泛滥致使不少家长陷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识误区,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的培养。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使一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扭曲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杀事件、子弑父(母)的人伦惨剧时常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孝道观念,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伦理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我国在人口老年化过程中面临的养老压力。

家庭孝道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创造条件让孩子阅读若干孝道经典语录,接受孝道文化的熏陶。

其次,“身教胜于言教”。

父母以身作则施行孝道,为孩子树立孝道的榜样。

再次,寓教于乐。

通过游戏、娱乐﹑旅游等多种途径,渗透孝道观。

第二: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孝道观。

应根据大中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重视孝道经典的传播,从《孝经》、《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中选取若干内容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对孝道经典的熟知度;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主题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开展孝道主题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走访敬老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孝道文化;又次将孝道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在校园宣传橱窗、文化墙、校园景点中融入孝道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再次,建立孝道行为的奖励机制在校园设立“孝道标兵、“孝道之星”等光荣称号引导学生自觉行孝向善。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曾子,名子渊,字子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子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曾子的十个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曾子的敬老之道曾子年幼时,丧父丧母,他的祖母独自抚养他长大。

曾子非常孝顺,对祖母十分敬重,经常帮助祖母做家务。

祖母因此对曾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且教育他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曾子从小就树立了敬老的观念,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敬老之道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楷模。

故事二:曾子的宽容之心曾子年轻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有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捉弄曾子。

一次,这个学生偷偷把曾子的典籍藏起来,曾子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但他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笑着说:“这是我的错,没有好好教育你。

”曾子的宽容之心让学生感到内疚,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故事三:曾子的勤奋之心曾子年轻时,一直以勤奋著称。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无术无行,无行无名,无名无利。

”曾子的勤奋之心让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故事四:曾子的节俭之道曾子一直以节俭著称,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宁愿过简朴的日子。

有一次,曾子的朋友请他吃饭,他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并且告诉他:“吾未尝饱食也。

”曾子的节俭之道让人们深受启发,他们开始重视节俭,珍惜资源。

故事五:曾子的谦虚之心曾子一生谦虚谨慎,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低调的位置上。

有一次,曾子去拜访一位名士,名士对曾子的学问十分赞赏,称他为“天下第一”,曾子却谦虚地回答:“我如同一粒沙子,怎么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曾子的谦虚之心让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开始学习谦虚和谨慎。

故事六:曾子的守信之道曾子一生坚守信义,他认为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论曾子的孝道思想

论曾子的孝道思想

论曾子的孝道思想论文关键词:曾子孝道《孝经》论文摘要: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长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

以敬为判断标;住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子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据典籍记载,他在孔门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曾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孝道思想。

其孝道作为孔子的孝道理论和后来孝治派之间的桥梁,在先秦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曾子孝道思想及实践曾子孝道思想是继承孔子的孝以及更早的孝观念发展而来的。

曾子以“身为亲之体”作为孝道确立的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新意,并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孔子认为孝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而曾子在孔子基础 f=.进一步提出对父母行孝的根据,认为孝道源于“身为亲之体”,即:子女身体是父母身体的延续,子女生命也是父母赋予的。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按照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新意。

他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

这些新意丰富了孔子孝道思想,也充实了曾子孝道体系的内涵,为后世孝道思想留下了宝贵财富。

曾子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

他注重“全身为孝”,引用孔子的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町谓全矣。

” 认为子女要怀着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让父母的身体通过自己及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身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 对于父母赋予自己的宝贵生命更要珍惜,“父母生之,子弗敢杀……” 平时要注意安全,不令父母为自己担忧,“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试析曾子寓于孝道的丧葬思想

试析曾子寓于孝道的丧葬思想
《长江丛刊 》2018.08
试析曾子寓于孝道的丧葬思想
■黎 艳 /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曾 子 核 心 理 论 是 “孝 ”,主 导 着 其丧葬 思 想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丧 葬 的 最 终目的是让逝者安稳,生者安乐。曾子 丧葬思想具体可分为葬前之礼、葬礼阶 段、葬后之礼三部分。以此探究对现代 化“孝”的启示。 关键词:曾子 孝道 丧葬思想
曾子主 张 父 母 亡 后,要 谨 慎 行 事, 加强自身修养,勿使 祖上 蒙羞。“父母 既殁,慎行 其 身,不 遗 父 母 恶 名。”(《大 戴礼记· 曾 子 大 孝 》)曾 子 重 修 养 轻 俸 禄,且坚持在父母去世后,三年不 改其 做法,能 侍 奉 父 母 的 朋 友,“亲 没 之 后……曾子 重 其 身 而 轻 其 禄。”(《曾 子 ·子思子 · 晋 楚 第 九 》)“父 死 三 年,不 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 能率 朋友 以 助 敬。”(《大 戴 礼 记 · 曾 子 本 孝》)
矣。”用最好的食物祭祀,是行孝之礼的 最高阶段。“父母既殁,必 求 仁者 之 粟 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始死之奠,其余 阁也与?”曾子认为人在刚去世时,供在 尸体旁的祭奠食品,用的是食架上现成 的食物,这里曾子没有直接说明祭奠的 是哪种食物,只说是最好的食物。
吊唁活动 在 出 殡 前 一 天 举 行,是 指 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 属。“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而出。 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 哭于巷。’曰:‘反 哭 于 尔 次。’曾 子 北 面 而吊焉。”(《曾 子 · 子 思 子 · 有 子 问 第 五》)指出 哭 丧 的 地 点,即 在 逝 者 家 中, 而不是跑到街巷去哭,作为旁观者要及 时表达悼念悲戚之情。
子·有子问第五》) 三、葬后之礼 父母逝世 后 要 守 丧 三 年,以 回 报 恩

曾子孝道思想形成原因探析

曾子孝道思想形成原因探析

代 的孝道 , 时代不 同孝道 亦不 同。在曾子那个 时代 , 商周 时期 的礼
乐开始崩坏 , 礼的事件频 繁发生 , 统宗法 的约束 力越来越小 。如 僭 传 《 襄公十 九年》 载 :卫 石共子卒 , 记 “ 悼子不 哀 。” 同样 , 传统 的孝道 思 想越 来越被 漠视 。在这种 背景下必 须要重建 孝道等传 统伦理 , 子 孔
心 的一种情感 。
完之 道 , 全面深 刻地阐述 了 自己的孝道 观。为 了让人们 重视孝 , 曾子
把不 孝上升到 法律的层面 , 其为诸罪之 首。在《 列 孝经 ・ 五刑》 中传达 了曾子这样 的思想 :五刑之 属三千 , “ 而罪莫 大于不孝 , 要君者无 上 , 非圣人 者无法 , 非孝 者无亲 , 大乱之 道也 。” 了使 孝道能从 贵族 此 为 到平 民都能普 遍接受 , 曾子根 据社会地 位把孝 划分 了五个层 次 :天 “
司寇 , 之荆 , 先之 以子夏 , 申之 以冉有 , 将 盖 又 以斯知不 欲速贫 也。 ” 从这个故 事 中我 们知道 曾子 只知道死记 孔子 的话 , 而不 知道考 虑不
儒作为儒 家八 派之一就是 沿着 曾子 的道路 发扬 的 , 后世 甚至 尊称 曾 子为宗圣 。曾子思想 对后世影 响最大 的就是他 的孝 道观 。他 以孝作 为德之本 , 他认 为孝是一 切教化和人 伦关系 的大经大法 。如 ,夫孝 , “ 天之经 , 之义也 , 地 民之行 也 。”《 (孝经 ・ 才》他 甚至把 孝泛化 , 三 ) 把 孝 与礼 和忠贯 穿起来 。如 ,夫 孝 , “ 置之 而塞 于天 地 , 衡之 而衡 于 四 海, 施诸后 世 , 而无 朝夕 , 而放诸 东海而 准 , 而放诸西 海而 准 , 推 推 推 而放诸南海 而准 , 推而放北 海而准 。”《 (大戴 礼记 ・ 曾子大 孝》 探究 ) 曾子的孝道理论 , 发现其并非凭 空而生 的 , 是有其形 成原因 的。笔者

出则悌的心得体会

出则悌的心得体会

出则悌的心得体会《出则悌》是一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故事,《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有这个故事。

故事中讲述了孔子的学生曾子具有悌道的美德,以及他为父亲官吏节俭从一而终的品德。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这个故事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从《出则悌》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孝道的伟大和重要。

曾子为了守护家族的名声和父亲家族的积蓄,不惜放弃进取机会和追求享受的生活。

他虽然身处贫寒,但却始终坚守着他的责任和义务。

曾子的品德力量和行为给了我很深的触动,让我意识到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美德。

其次,我认为《出则悌》还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并珍惜现在的生活。

曾子明白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依然能够珍惜自己的生活,不因贫穷而感到失落和不满。

相反,他通过勤俭节约和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只有珍惜现在,才能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此外,《出则悌》还告诉我们要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曾子虽然家境贫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学业和进取心。

相反,他通过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最终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困境,只要我们坚持理想和信念,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出则悌》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曾子为了父亲家族的积蓄选择放弃追求自己的享受,这体现了他对家庭和社会的担当。

他虽然为家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并没有为此感到痛苦和后悔,反而感到欣慰。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奉献他人可以得到更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总的来说,《出则悌》这个故事通过曾子的形象,展示了悌道的伟大和品德的重要。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孝道的价值、珍惜现在生活的重要性、坚持理想与信念的意义以及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必要性。

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向曾子学习,坚持中华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浅析论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浅析论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浅析论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6年),原名曾参,字子渊,是孔子门人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曾子的思想反映了孔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尤其是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会对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进行浅析。

曾子认为,孝道是一种道德品质,应该是人类行为的核心和基础。

在曾子看来,“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还应该体现在个人自律和社会责任上。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孝子”应该具备以下品质:首先,要有孝心。

曾子认为,“孝”是一种情感,并非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

孝心是一个人志向的坚定和奋斗的动力,是做人的根本。

只有当一个人内心真正称呼着“父母”这个称谓时,才能实现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其次,要有孝行。

曾子认为,孝行是体现孝心的行为,是构建良好家风的基础。

孝行不仅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上,还应该体现在对长辈、师长和祖先的尊重和纪念上。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孝”为核心的家庭文化。

第三,要有孝义。

曾子认为,孝义是一种社会责任心。

孝义不仅仅是尊重父母,还应该扩展到社会中的所有人,包括长辈、朋友、师长等等。

曾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有学问、有仁德、有勇气,有信仰,并能做到孝爱父母以及忠于朋友,在社会中才能有所作为。

最后,要有孝思。

曾子认为,孝思是体现孝心的思想,是对祖先和先人的纪念和怀念。

在曾子看来,孝思应该是一种敬仰德高望重之人的情感,一个尊重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态度。

只有通过孝思,一个人才能感受到自身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责任,才能保护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强调了孝道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少了其中哪一点都不算是真正的孝子。

曾子认为,孝道不仅关乎个体,也关乎整个社会,他观念贯穿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保护祖先、扶助人类的精神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粹。

曾子孝道思想三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曾子孝道思想三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9-10-08作者简介:李金坤(1953-),江苏金坛人,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美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第6期第37卷(总第203期)NO.6,2019Vol.37General No.20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作为孔子晚年门生之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之桥梁作用。

尤其是他编撰之《孝经》,大力倡导孝道思想并以身作则,着实为世楷模。

其孝道思想三大境界主要体现在养亲、敬亲、贵生三个层面,这在当下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曾子孝道思想,是我国法制的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曾子;儒学桥梁;《孝经》;三境界;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9-0239(2019)06-0105-11曾子孝道思想三境界及其现实意义李金坤(江苏大学文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入室弟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之桥梁作用。

尤其是他编撰的《孝经》,大力倡导孝道思想并以身作则,为世楷模,影响深远。

不过,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裹挟下,曾子的孝道思想遭受严酷之批判。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打破禁锢,解放思想,曾子的孝道思想为人们所重视,学界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其深度、广度与力度还不够。

本文拟就其孝道思想之三境界及其现实意义作一番探究。

其孝道思想三大境界主要体现在养亲、敬亲、贵生三个层面,这在当下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曾子孝道思想,是我国法制的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曾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曾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曾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 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和建树,其修齐治平的政 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 本、教道为先的孝道观,对后世的 影响响非常深远,甚至对现今都有 现实意义。
修齐治平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理想
•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 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 身”是道德修养,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 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 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 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 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 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 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 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 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 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曾子的名言
• 吾日三省吾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 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 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才是曾子所说的 “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 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 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 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 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智慧点: 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 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 内存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 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 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 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 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 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 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曾子的孝德教育案例(3篇)

曾子的孝德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曾子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孝道思想而闻名。

本文将以曾子的孝德教育案例,探讨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实践与影响。

二、案例描述1. 曾子的家庭背景曾子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其父曾点以耕读为生。

虽然家境贫寒,但曾家注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孝道的培养。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曾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孝德教育。

2. 曾子的孝道实践(1)尊敬父母曾子认为,尊敬父母是孝道的核心。

他经常对父母说:“父母者,人之本也。

”他不仅在言语上表达对父母的尊敬,更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例如,曾子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准备饭菜,亲自洗衣服、扫地,为父母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2)孝顺父母曾子在孝顺父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一次,曾子的母亲要给他做一件新衣服,曾子知道后坚决拒绝,他说:“母亲,您年纪大了,穿新衣服很容易受伤。

我还是穿旧衣服吧。

”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深知儿子的孝心。

(3)传承孝道曾子不仅自己践行孝道,还致力于将孝道传承下去。

他教育子女说:“孝道,是天理之极,人道之本。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道,何以立身处世?”在他的影响下,曾家的子女都十分孝顺,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3. 曾子的孝道教育成果(1)家庭和睦在曾子的孝道教育下,曾家家庭和睦,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这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曾子及其子女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子女成才曾子的孝道教育,使他的子女在品德、学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儿子曾元,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女儿曾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女性政治家。

(3)社会影响曾子的孝道教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家庭都将孝道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曾子的孝道教育案例,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曾子的教子方法是什么

曾子的教子方法是什么

曾子的教子方法是什么曾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对教育和教子的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

曾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子更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子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曾子强调了父母的榜样作用。

他认为,父母的品德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

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要求孩子去做,这也是曾子所倡导的“先正其身,后能教人”的教子方法。

其次,曾子主张以孝道教育为基础。

在他看来,孝道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认为,只有孩子懂得孝道,才能明辨是非,做到知恩图报,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因此,曾子在教子方法中强调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曾子还提出了“三从四德”的教子原则。

他认为,妇女应该从父、从夫、从子,而男子则应该从父、从君、从师。

同时,他还强调了四德,即妇德、妻德、母德、姑德,这些都是教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

另外,曾子还强调了教子要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应该因材施教,培养其所长,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孩子。

这也是曾子教子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曾子的教子方法包括了以身作则、孝道教育、三从四德、因材施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都强调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曾子的教子方法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教育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曾子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曾子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第33卷第2期2020年3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3No.2Mar.2020曾子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赵梦雅(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要:曾子孝道思7认为,我PQ身体发肤来W父母,爱惜W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的体现;对父母既要孝d/e,d 可扩展为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e;要将自然界视为w己的父母,o如孝qx母一般对待自然界。

曾子孝道思7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

曾子孝道思7融入大学生思7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曾子;孝道;大学生;思7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20)02-0029-03孝是道德品质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只有注重孝道,公民道德素质才会提高,社会才会更加稳定。

孝道被中国古代统治者所推崇,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道德基础,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使时代条件发生变化,孝道仍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仍然不能随意丢弃。

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受国内外因素的,孝道有被淡化的趋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有被忽视的倾向。

,我们要重新拿起曾子孝道思想的理论,孝道思想时代的具实际相结合,发孝道思想促进社会和的,孝道思想的时代,孝道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发。

一、曾子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孝是道德大厦的地基,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注重孝道。

曾子孝道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我们加道德教育的。

我们要用曾子孝道思想,提高对孝道思想的,在思想践孝道思想,孝道思想大学生品中,国社会稳定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敬畏父母的生命馈赠,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是践孝道的,是对尽孝的基础。

将对的孝化为实■动必须的,如果没有健康的,对的孝心将失去客观基础。

曾子将爱惜身体同对父母尽孝系,对丰富孝道的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曾子的小故事

关于曾子的小故事

关于曾子的小故事曾子拜母噬指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

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

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

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

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

”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

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

”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曾子受杖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曾子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里面都体现出了曾子的一些难能可贵的品格。

首先就是孝顺,他的孝道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至今仍在流传。

曾子从小就很孝顺,并且对乡邻很礼貌。

有一天曾子和父亲一起在田间劳作,但是曾子不是特别熟练农活,父亲在前面干,他在后面干,一不小心就把瓜秧锄断了,他父亲很生气,举起手里的大棍棒就往曾子身上打去,曾子没有躲避,生生承受了。

他看见自己让父亲生气了就跪在地上,虽然自己的身体很难受,但是他没有站起来,一直坚持着,却还是昏了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赶紧整理衣冠,回到家中,恭恭敬敬的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对不起,是儿子不孝顺,让您生气了。

子初和孝直

子初和孝直

子初和孝直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

而《论语》中的两个人物——子初和孝直,则是对这一美德的典型代表。

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演绎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并通过他们的故事告诉人们如何做一个好子女。

子初与孝道子初,即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论语》中被誉为“仁者、智者”,也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

曾子不仅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更以其对父母的尊敬和奉养而著称。

子初对父母尽心尽力曾子从小就非常尊敬父母,并始终将他们放在第一位。

据记载,曾子年轻时,他的父亲去世了,而他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来追悼父亲。

这引起了其他人的非议,认为他不够孝顺。

然而,曾子解释说:“我不去参加考试是因为我不能忘记我的父亲。

”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

子初为父母牺牲自己曾子在为人处事上也常常以父母的利益为重。

有一次,曾子的母亲生病了,他听说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中照顾母亲。

他不仅亲自煮饭、喂药,还时刻关心着母亲的身体状况。

在这段时间里,曾子完全将自己置于父母之上,用尽全力来照顾他们。

孝直与孝道孝直是《论语》中另一个典型的孝子形象。

他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并因其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而闻名。

孝直对父母言听计从孝直年幼时就非常听话,对父母言听计从。

据记载,有一次他问父亲:“你有什么愿望?”父亲回答说:“我想吃肉。

”于是孝直立即去买了肉回来给父亲吃。

这个小小的举动让父亲非常感动,并深深地记住了这个懂事又孝顺的儿子。

孝直为父母分忧解难孝直不仅在言行上孝顺,还时刻关心父母的需要。

有一次,他发现父亲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又要照顾家中的事务。

于是他决定帮助父亲分担家务。

每天晚上,孝直都主动去洗衣做饭,让父亲能够休息片刻。

这种无私的付出使得父亲非常感激,并更加认可了孝直的品行。

子初和孝直的共同之处子初和孝直都是对父母尽心尽力的表率。

他们不仅在言行上尊敬父母,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家庭的贡献。

子初和孝直都以身作则子初和孝直都是以身作则的典范。

经典诠释视角下曾元对曾子孝论之调整

经典诠释视角下曾元对曾子孝论之调整

经典诠释视角下曾元对曾子孝论之调整曾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调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孝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而曾子被誉为孝道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元对曾子孝道思想的调整,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曾元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

在曾子看来,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敬心和尊重的表现,是一种尊崇父母、敬事祖先的道德品质。

而曾元在《孝经》中提出了“大孝”、“小孝”和“至孝”等概念,对孝道进行了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

他认为,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敬心和孝心。

他强调了孝道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心志内正”、“而后行义”的观点,认为孝道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培养一颗孝顺之心。

这种对孝道的新诠释,为我们深入理解孝道思想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考角度。

曾元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曾子提出的孝道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相对而言较为传统和守旧。

而曾元在其学说中强调了孝道与个体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点,将孝道与自然、与社会、与个体的和谐联系起来,拓展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符合道和法的行为准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是社会伦理的基础。

这种对孝道的适当调整,使孝道思想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需求,为我们指明了孝顺之道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曾元对曾子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调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他的学说不仅仅是对曾子孝道思想的发扬和完善,更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表达。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曾元的思想,重新审视和理解孝道思想,发掘孝顺之道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为构建和谐和美好的社会伦理风貌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0字】。

曾子孝顺的故事

曾子孝顺的故事

曾子孝顺的故事
曾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学术上极为才华横溢,但他的品德也是备受赞誉的。

曾子一生言行举止都充满了孝道之情,他的孝顺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曾子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但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他的教育。

曾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他的父亲将自己的知识全部传授给了他。

曾子非常敬爱他的父亲,每天都把父亲送到大门口,一直看着他走远。

曾子的父亲去世后,他非常悲痛,整天哭泣,甚至不吃不喝。

为了让曾子能够好好地学习,母亲只好将父亲的遗体埋葬在家里的菜地里,以免曾子分心。

曾子孝顺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父母身上,他的孝顺还体现在了其他方面。

曾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高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的孝道。

一天,曾子正在会议上讨论事宜,突然接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你妈妈生病了,请回家看看”。

曾子二话不说,立刻离开了会议,回到了家里。

他发现母亲只是患了一些小病,但他仍然细心地照顾她,直到母亲康复为止。

曾子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孝顺,他也非常重视对他人的关爱。

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几乎饿死的人,他就立刻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给他。

他还曾经为一个走失的孩子寻找母亲,一直找到深夜才将孩子送回家。

曾子的孝顺精神感染了很多人,他的弟子们也都效仿他的榜样,成为了众人敬重的人物。

今天,人们依然传颂着曾子的孝顺故事,这
些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曾子的孝道思想(一)论文关键词:曾子孝道《孝经》论文摘要: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长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

以敬为判断标;住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曾子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据典籍记载,他在孔门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曾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孝道思想。

其孝道作为孔子的孝道理论和后来孝治派之间的桥梁,在先秦思想史上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曾子孝道思想及实践曾子孝道思想是继承孔子的孝以及更早的孝观念发展而来的。

曾子以“身为亲之体”作为孝道确立的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新意,并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内涵。

孔子认为孝源于人内心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而曾子在孔子基础f=.进一步提出对父母行孝的根据,认为孝道源于“身为亲之体”,即:子女身体是父母身体的延续,子女生命也是父母赋予的。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按照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新意。

他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

这些新意丰富了孔子孝道思想,也充实了曾子孝道体系的内涵,为后世孝道思想留下了宝贵财富。

曾子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

他注重“全身为孝”,引用孔子的话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町谓全矣。

”认为子女要怀着敬父母的态度来爱护和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赋予自己的身体受到损害并让父母的身体通过自己及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身者,父母之遗体也。

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对于父母赋予自己的宝贵生命更要珍惜,“父母生之,子弗敢杀……”平时要注意安全,不令父母为自己担忧,“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而且曾子认为孝子没有自己的忧乐,要以父母之忧为忧,以父母之乐为乐,“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

”曾子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

在孔子那里所重的是仁,孝仅是众多德行之一,处于从属地位。

但到了曾子这里,孝被无限地拔高,成为一切的根本,“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曾子极力扩大孝的应用范围,把家庭伦理中孝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

在曾子看来,仁、义、礼、忠、信都与孝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曾子把孝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准绳,是无所不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并指出孝充盈于社会每个角落,几乎可以囊括个人活动、社会关系以及政治行为等方面的所有规范,将孝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人类行为规范的最高层次。

孝包含庄、敬、忠、信、勇诸范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⑨值得注意的是,曾子认为不庄、不敬、不忠、不信、不勇是不孝,是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羞辱,从而辱及父母。

因此,尽管曾子把孝抬高到天下之大经的高度,但孝的根源仍是“身者,亲之遗体也。

”阮元注释说:“不庄、不忠、不敬、不信、无勇皆易致祸害。

首刑罚,毁伤身体,辱及其亲。

”曾子的贡献,是对孝的理论凸显。

为了更好地突出孝作为大经大法的根本性作用,曾子对孝划分了层次。

曾子把孝划分为三类:大孝、中孝、小孝,其划分依据是以对父母孝的方式。

他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大孝尊亲}”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尊敬父母,终身无违,一种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

“大孝尊亲”一是尊敬父母,终身无违。

曾子说:“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

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

”还认为养志之孝不仅要关心、尊敬父母,而且要做令父母高兴的事情,不要违背父母。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

”与物质方面的养相比,精神方面令父母愉悦是更为重要的内容,而能否和颜悦色事父母就在于是否保持着一颗永远热爱父母之心。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固如果父母有过,子女要和颜悦色地以尊敬父母的态度去进谏:“君子之孝也……微谏不倦,听从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

”二是促使父母受人尊敬。

从积极方面说是扬名为孝。

首先是不遗父母之恶名,“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其次是扬己之名,“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扬己之名即扬父母之名,使父母受到人们的尊敬。

对于“大孝尊亲”,阮元《曾子十篇注释》注日:“尊亲者,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如大舜以天下养,周公严父以配天,士大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曲而后来的《孝经》对曾子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认为扬名显父母是孝的最终形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不辱为孝”是中孝。

即:不要因自己不合乎礼的言行而连累父母受到侮辱。

不辱,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其身,不辱父母之遗体;一是慎其行,不辱父母的人格。

侮辱,尤其是大辱,会给人带来极其不良的后果。

《白虎通义·丧服篇》引《礼记·曾子记》日:“大辱加于身,肢体毁伤,即君不臣,士不交,祭不得为昭穆之尸,食不得昭穆之牲,死不得昭穆之域也。

”如果子女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连累父母,令父母之人格受到侮辱,会给父母带来不愉快,则与孝道背道而驰。

“其下能养”是小孝,能养就是赡养父母,父母赋予子女生命与身体,并且含辛茹苦地将其抚养成人,子女应思鸟兽反哺之情,尽力孝养双亲,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做到“慈爱忘劳”。

“慈”者,《礼记·内则》日:“慈以旨甘”。

“爱”,谓孝子之有深爱也。

“忘劳”,忘己之劳苦,如孟子所说:“竭力耕田,共为子职”。

曾子也注意到了孝的等级化。

在《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曾子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明显地把孝按照社会等级区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与君子、士、庶人、任善相对应。

古代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指出其中的君子指卿大夫,任善指王者。

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把孝划分为三个等级:“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

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

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魏源认为曾子以等级来划分孝,“此别记曾子论孝之等也。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行于四海。

是为博施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是为备物。

此既醉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盖美王者孝量无匮竭也,故为大孝。

此言天子之孝也。

尊爵莫如仁,而以此尊其亲……此士大夫之孝也……于父母之慈爱则思而不忘。

于己之勤劳,则忘而不思,所谓竭力耕田,共为子职,故日用力。

此庶人之孝也。

或曰慈爱,如《内则》‘慈以旨甘’之慈,谓已慈爱其亲。

”而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论孝的三个层次中,曾子将诸侯、卿大夫、士视为一个阶层,与天子、庶人组成三个不同的阶层,分别以大孝、中孝、小孝作为对应。

从以上几种孝道层次划分的标准上来看,其本义是以对父母之孝的方式为依据,因提升到孝道层面,被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并被应用到社会实践,显示出孝道层次划分的鲜明性。

曾子讲孝道并非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非常重视孝道的践行,他本人就是孝道实践的典范。

他的孝行实践不但具体地诠释了其孝道理论,说明孝道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也反映了其对孝道实践的重视,因此我们可以把曾子的孝行实践看作其孝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曾子对践行孝道的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孝行中表现出来。

其一,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孝养。

曾子事亲至孝,在《孟子》等文献中有很多对曾子孝行的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

将撤,必请所与。

问有余,必目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蟹曾子事亲,能体察亲心,顺承亲意,无微不至。

曾子行孝,孟子称为养志,可渭人子之行孝至矣。

据《苟子》记载:“曾子食鱼,有余,日:‘泔之。

’门人日:‘泔之伤人,不若奥之。

’曾子泣涕日:‘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唧这是曾子笃于孝行的例子。

《孟子》中还记载了其父曾皙生前嗜羊枣,曾皙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亲,遂不忍食的故事。

曾子至孝之心忘己,其心中只知有父母,而己之好恶尽舍。

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固,曾子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点。

其二,重视以礼事亲之孝行。

曾子认为,无论父母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子女要按照礼的规定去侍奉双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固。

这表现在对在世的父母要敬、爱结合:“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

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

”固曾子认为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就是礼终:“父母爱之,喜而不忘……如此,谓礼终矣。

”固父母去世后,要以礼葬父母,并以礼祭祀父母。

“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固曾子强调以礼葬亲,并注重丧亲之情,认为孝子居丧期间的哀戚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情感流露。

他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以礼葬父母时,曾子非常悲哀,后来他对子思说:“仅,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按照礼的规定,“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

这不是因为《丧礼》内容精深,而是由于曾子念及双亲的哺育之恩,感叹再没有机会奉养父母。

其三,曾子提出子女要及时行孝。

“往而不可还者,亲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

是故孝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木欲直而时不待也。

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存亲也。

”还说:“故人之生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时,其此之谓与?”固曾子认为子女安身处事应以如何奉养好双亲为基本价值尺度,从而提出一个人仕原则:父母在世时,不择官而仕。

“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窘其身而约其亲者,不可与语孝……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

”在曾子看来,官位虽低,但只要能供奉双亲,对父母奉养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实现,如果一定要等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时才想起奉养双亲,那是一种不孝行为。

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子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大戴礼记·曾子十篇》中。

其所反映出的曾子孝道思想,被后人发展为孝治思想。

曾子孝道理论对儒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孝经》的影响上。

《孝经》是关于儒家孝道思想的一部重要论着,是曾子后学所作,是曾子门人对先秦时期儒家孝道思想,尤其是对曾子孝道理论进行的系统、精辟、完整的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