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道情及环县道情皮影戏渊源初探
环县道情皮影传统剧目浅析
环县道情皮影传统剧目浅析作者:吴存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环县道情皮影,终于坚强而又摇曳生姿的从山旮旯走到了众人的面前,绽放出其独特的风采。
其传承几百年的演出剧目更是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艺术及民俗文化于一身,思想内涵浩瀚若海,本文在查阅、整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做以系统剖析,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
探索、研究传统剧目不仅是在挖掘其内蕴含的丰富宝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剧目;浅析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29-04一、环县道情皮影传统剧目简介(一)环县道情皮影剧目的渊源与发展环县是甘肃省东部紧邻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块半干旱地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属干旱县。
粗犷苍凉的高原风貌,偏远恶劣的地理位置,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伟大光荣的革命传统,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空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这种反映劳动人民情感和鼓舞民众反抗外敌入侵及讴歌劳动人民同自然作斗争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文化载体表达出来,历经一代代道情皮影艺人的不断传承、实践、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以“唱腔苍凉刚健、伴奏婉转优美、表演沉稳精巧”为显著特色的艺术体系。
农民艺术家多在庙会上演出,也有人家为祈福、还愿请戏班演出,这无疑是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的农村欢聚的娱乐盛会,但演出人员是农民的身份让道情皮影艺术多年来只在乡村间活跃,在窑洞中鲜活,在乡亲们的的笑容里快活,盛名在民间,却名不见经传。
直至2011年,环县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一员,成功的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外界才初知这原生态艺术的巨大魅力,才有人开始探求这土生土长的艺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和思想内涵。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皮影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娱乐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环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
环县的皮影戏传承历史悠久,堪称中国西北地区皮影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环县皮影戏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环县曾有60多支皮影戏队,其中以“环县张红柱皮影”最著名。
张红柱是环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物,他的皮影艺术在中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皮影戏艺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传承方面,张红柱皮影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传授,他的儿子、孙子等皆有传承他的皮影艺术。
此外,在张红柱皮影戏队中,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年轻皮影戏演员,他们致力于推广皮影戏文化,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发展方面,环县皮影戏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精神,不断融合时代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环县皮影戏在保持传统表演风格的同时,加入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如搭配现代音乐、舞蹈和动画等,使皮影艺术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时代感。
此外,环县还成立了皮影戏协会,定期举办各种皮影戏文化活动,促进了皮影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总之,环县皮影戏承载着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面临着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但环县皮影戏传承者始终保持着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的意识,致力于将皮影戏文化发扬光大。
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环县皮影戏一定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皮影戏中的一支独特的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源自甘肃省环县,是环县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戏一直在不断传承发展,为当地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是由一位姓程的艺人带领本地戏班演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地广为传播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清朝时期,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成为当地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迎来了创作高峰,有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艺术成就。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现代的艺术舞台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以及剧目内容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表演形式主要通过皮影的投影和人物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而剧目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战争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剧目表演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婉转明快的旋律、典雅大方的唱腔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手法著称,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环县道情皮影戏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冲击。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新的接班人不足,导致了专业技艺的流失。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并不容易,但当地政府和文化界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支持和推动。
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戏曲艺术比赛、推出相关政策扶持专业从业人员等,以期唤起民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环县道情皮影戏也在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力求使传统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甘肃省环县。
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已成为环县乃至甘肃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当时的环县是军事重镇,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和商人聚集在这里,带来了各种文化艺术的交流。
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而环县成为了皮影戏的重要传播地。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
它主要以手工制作的皮影为主要表演媒介,通过手工的形象剪影和灯光的照射,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演员们在幕布后面操作皮影,用各种动作和口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台词。
他们还会通过声音、音乐和道白来丰富戏剧效果,让观众陶醉其中。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
它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当代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题材。
最有代表性的是《霸王别姬》、《白蛇传》和《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学习到历史知识和道德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环县道情皮影戏除了传统剧目,还有现代题材的创新表演。
近年来,一些演员将皮影戏与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结合起来,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他们不仅改变了传统剧目的表演形式,还深入挖掘了现代社会的问题和人物形象。
环县道情皮影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这导致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才日益减少,许多老年演员面临退休和离世的问题。
这对于保护和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应该加强对传统剧目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艺术家,推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寒风道情原称“亲道歌”,它是民间以说唱形式宣扬道家思想的小调小曲,后演变成为道教庙会上的赞神乐体。
环县东老爷山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历来就有各地的云游道士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与当地道士一同谈经论道,祭祀神灵,并以道家常用的渔鼓、筒板相击伴奏,边说边唱,宣传道教、道义,赞扬道家思想。
久而久之,讲德、讲道这一道家思想不仅扎根于群众之中,而且被当地文化人演绎成道教故事,改编为剧本,搬上了以皮影代替真人的投影舞台,形成了道情与皮影融为一体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且与当地祭祀道教神灵的风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过庙会祭神、农家酬神还愿以及红白喜事助兴,都少不了道情皮影戏,且还有许多讲究。
环县人大多信仰道教,境内有庆阳市最大、最有名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山上供奉无量祖师等神灵23位。
除此而外,在乡下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组成一个庙会,会上都建有小庙,庙里供奉着道教神灵,如玉皇大帝、大禹龙王、显神、齐天大圣、城皇、娘娘等,这些神灵统称“本方庙神”。
年内,每逢东老爷山无量祖师及本方庙神圣诞日,周围的群众总会设布施(捐款捐粮)过庙会,答谢神灵。
庙会多为3天,也有10天8天的,会上,除举行各种祭神活动外,还要请戏班子演出助兴,有秦腔、木偶戏、道情皮影戏,但祭神戏必须是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道情皮影戏。
庙会开始称“挂灯”,当晚先要唱祭神戏,若有还愿的农户和过关的孩子,即唱愿戏和打关戏,再唱正戏。
祭神戏即某会为答谢本方庙神保佑本会人等万事吉利的功德,专门为神唱的戏。
时先,在戏亮子前支起桌子,桌上摆放香斗(盛满五谷杂粮的木斗),供献糖果之类祭品,会长(众人推选的庙会主事人)跪于桌前,焚香点表,祭神戏即开演。
祭神戏一般唱3折,第1折为固定格式,即前台(皮影挑纤人)挑福神皮影角驾云上殿,前台表道:吾乃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一到蓝天门前,观见香烟冒盛,青龙接旨,白虎传信,四值功曹报上灵霄,乃是何会(表会名)人等兴起善念,为答报何等神灵(表神位),随领了玉皇持旨,佛家金牌、王娘宝号,奔上五福堂前于何会(表会名)人等赐福一回。
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2010. 6
47
研究与探索
五、低谷期
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影视业的崛起,失去了大批观 众的各地方戏曲进入了低谷时期。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 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王 正强编著的 《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一 书中虽提及环县道情的部分内容,但并非研究重点。该著着 重从陇剧音乐与道情说唱、陇剧音乐的传统程式、陇剧音乐 的继承与发展、陇剧音乐的曲词关系、陇剧音乐的调及变调、 陇剧音乐的戏剧作用、陇剧乐队与曲牌锣经等多方面对陇剧 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戏班为专题的研究主要有:党桂梅的两篇论文《环县 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6,(11):95 —96.) 和 《史家道情皮影班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是分别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中的“许家班” 和“史家班” 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田野工作获得的真实资料,对所调查 的戏班分别从历史、现状、成员构成、传承关系、收入分配、 艺术风格、演出形式、演出剧目及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生存状态等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和论述,是专门以环县道情皮 影戏班为研究对象的初步尝试。
赵建新所著的 《陇影纪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针对流行于甘肃境内的影戏剧本作了分析和研究,书中专列 一章,对环县文化馆整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口传清代主要剧 目,对照我国其它地方剧种逐一加以考证和研究,使我们从 中了解了哪些剧目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所特有的,如 《忠义 图》、《二姐娃做梦》等,而哪些是从其它戏曲剧目移植改编
4、多学科门类的学者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从不同角度进 行的考察和研究
①对其皮影造型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荣梅的《灯影里的绝唱--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考》(西北师 范大学,2005.) 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对环县皮影的艺术造 型、创造历史、制作流程、造型分类作了详细的描述,对环 县皮影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该作者在分析、研究环 县皮影时,并未将其单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研究,而是将其 放入人文背景中去考察,从宗教、戏曲及民俗文化的关系中 探讨环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该成果是对环县皮影从工艺 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和综合研究的最早探索。高 月红《甘肃陇东皮影民俗文化探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 (12):300—302)对环县皮影的制造工艺、造型特点及影人 的服饰图案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加以描述,并从民俗角度入手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皮影戏和道情戏两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县道情皮影戏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与演变环县道情皮影戏源于环县地区,传统的皮影戏和道情戏在当地得到融合,形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朝,至今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后传入了各地,演变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
而道情戏则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它起源于宋元时期,经过演变和改良,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在演出形式上,环县道情皮影戏继承了皮影戏的传统布景、手法、剪影和表演等元素,又融合了道情戏的唱腔、表演和曲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剧目内容上,环县道情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道情戏元素,歌颂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美好生活,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
由此可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元素,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更为积极的发展和传承。
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戏曲团体进行创新和发展,举办戏曲比赛和演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传承和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
一些企业和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中,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捐资助学,举办戏曲比赛,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
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的民俗文化特色作者:吴存军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0期吴存军内容提要:环县道情皮影孕育、诞生在环县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2011年作为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具有显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并以其原生态艺术群体繁衍至今而饮誉全国,新时代赋予古老的环县道情皮影新的内涵,它以崭新的姿态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再次证明它显活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其民俗文化特色做以浅析。
关键字:环县道情影民俗文化雕刻一.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地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这里地广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民风淳朴,环县道情皮影就诞生、成长、繁衍在这块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之上。
它是中国皮影戏中重要的一支,据考证产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尤其经过环县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及其四大弟子敬乃梁、杜明华、魏国诚、韩德芳的大胆革新,道情皮影艺术体系更臻完善。
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它广采博纳,汲取了陕西皮影和当地民歌、小曲的营养,并融合内蒙、宁夏、陕西等周边地区的民歌、民乐、说书等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情风俗为剧目题材,高亢激越、悠扬婉转的道情为曲调,精雕细刻的皮影为道具的戏曲表演形式,是当地群众祭神祈福、过关还愿、祝寿庆喜等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民间艺术。
目前,环县境内仍有52家戏班,300 多名表演、雕刻艺人活跃在环江两岸,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
二.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特色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环县道情皮影植根于环县这块特殊的土地上,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始终真实地反映着当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心声,寄托着他们对神秘大自然的虔诚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也融合了当地众多类民俗文化的内容。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融合了戏曲唱腔和皮影技艺,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史维度下的研究中,可以从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环县道情皮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当时的皮影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广泛。
而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则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个小村落——环县。
环县地处陕西省宝鸡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因此文化传统相对来说相对封闭,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为环县道情皮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道情皮影表演中,音乐和皮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音乐方面,汉唐传统曲调、民间山歌和地方戏曲被纳入与皮影配合,共同表达情感与剧情。
皮影戏中的人物造型精美,技法独特,动作流畅,色彩鲜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承了传统皮影戏的核心特点,环县道情皮影加强了表演的舞台感,注重形象的塑造,同时又融入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元素。
环县道情皮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量观众。
在劳动时间集中的农忙季节,道情皮影表演者会组织巡回演出,把表演带到乡村,为农民们提供娱乐和精神慰藉。
这种举办道情皮影演出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农民们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传承。
环县道情皮影还在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道情皮影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为外国友人们展示了中国的艺术魅力。
道情皮影的传承也在努力推动当地的文化振兴。
一些热衷于道情皮影的青年艺术家,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通过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的元素,使道情皮影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环县道情皮影是我国陕西省环县地区独特的皮影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
在史维度下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该地区是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民间,皮影戏是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常常在农忙季节和传统节日等特殊场合上演。
环县
道情皮影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通过多年的演变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
格和表现方式。
环县道情皮影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在表演形式上,道情皮影通常采用多头皮影演出,每个头可以形象地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在技艺上,道情皮影以
剪影为主,将影子投射在半透明的布幕上,通过演员的灵活操控,形成动态的画面效果。
在演出内容上,道情皮影通常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通过精心编排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民众生活的真实感。
传承保护是研究环县道情皮影的重要方面。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
老艺人数量减少、观众们的兴趣减退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环县道情皮影这一独特的文
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强传统戏曲教育,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对道情皮影的兴
趣和热爱。
要加大对传统艺人的保护和培训力度,让他们能够传授给下一代更多的技艺和
经验。
还需要加强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民间文化艺
术形式。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环县皮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环县地区多年来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口述史维度下,环县道情皮影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历史渊源环县皮影起源于清朝中叶,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传承。
当时,环县地区的人们将祖传的手艺和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融合,制作出了极具地方特色和国家文化符号的皮影艺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化,环县皮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被誉为“中国皮影之乡”。
二、材料和制作工艺环县皮影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牛皮、马皮等动物皮革。
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历选材、剪裁、粘贴、雕刻、上色等多道工序。
其中,玄色皮影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它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表现出皮影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三、表演形式和内容环县皮影主要通过手工操作和投影的方式来实现表演。
演员首先要将皮影人物挂在布幕之前,然后通过精湛的手艺和语言技巧来讲述故事,使皮影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环县皮影的剧目主要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且内容广泛、题材丰富。
四、文化价值环县皮影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还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环县地区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色,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之,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口述史的维度下,对其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表演形式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凭借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技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而环县道情皮影戏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更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做一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起源于甘肃省环县,是在道情戏和皮影戏的基础上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道情戏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备受戏曲爱好者喜爱。
而皮影戏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悬挂在灯光下的皮影在白幕上的表演为主要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感吸引着观众。
环县道情皮影戏将这两种表演形式相结合,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的创新,还在内容和题材上进行了丰富的拓展,使得戏曲艺术表现更加生动和具有观赏性。
在传承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一直秉承着“继承创新”的理念,不断加强对传统戏曲和皮影戏的学习和传承。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在表演形式、舞台设置、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提升,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个性特色的剧目和角色。
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戏曲、皮影戏有所不同,在传承过程中,还加强了对继承者的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表演水平。
在发展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不断追求艺术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表演特色和艺术风格。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剧情设置、音乐配搭、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使得整体呈现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观赏性。
环县道情皮影戏还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民俗风情,使得其艺术表现更加生动、真实。
通过与其他戏曲形式、文化活动的交流合作,环县道情皮影戏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艺术的精华,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些都为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力和条件。
虽然环县道情皮影戏在传承和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皮影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代。
在唐代时,皮影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在道教和佛教中,皮影被用来传播宗教信仰和道德教育。
在隋唐时期,特别是在唐代,皮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艺术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特点,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甘肃省环县地区的皮影艺术。
环县道情皮影表演被誉为是中国皮影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充分展现了环县地区的优美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当时的环县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皮影戏曲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皮影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县道情皮影还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包括艺术技巧、表演方式、服装造型和演出内容等方面。
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在二十世纪初期,环县的皮影艺人经常前往北京和南京等地表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可。
此后,环县道情皮影不断发展和创新,并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环县道情皮影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它以道情为主题,表现了环县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包括环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间风俗等。
在表演方式上,环县道情皮影采用手操式和近景式的表演方式,通过手中的皮影人物展现各种情节和故事情节。
在艺术技巧上,环县道情皮影注重对皮影人物的制作和雕刻,以及对表演手段和方法的掌握,使皮影之间互相协调,形成统一的艺术形式。
总之,环县道情皮影作为中国南方皮影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其历史和发展过程既体现了中国皮影艺术的传统和发展,也彰显出环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将戏曲音乐与皮影表演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特点鲜明,整体特征非常鲜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环县道情皮影是源自陕北地区的一种皮影戏演出形式,以道情唱腔为基础,结合皮影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环县道情唱腔是中国戏曲脸谱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清时期,兴盛于清末民初,是陕北地区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
道情唱腔以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而著称,被誉为“黄土地上的金声”。
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在道情唱腔的基础上融合了皮影表演,通过声音和形象的结合,使得皮影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在表演形式上,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更加注重唱腔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
道情皮影演唱流派还将道情唱腔的表演形式与皮影的艺术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使得整个表演更加抓人心弦。
二、整体特征1. 独特的音乐风格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以道情唱腔为基础,融合了陕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道情唱腔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富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皮影表演中,道情唱腔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动人、感人。
2. 丰富的剧情内容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剧情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民间传说。
在皮影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唱腔和皮影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得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3. 精湛的表演技艺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演员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了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舞台经验。
他们能够通过唱腔和皮影的精准配合,将剧情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表演生动、鲜活。
在表演形式上,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所采用的道具和舞台布景都具有独特的特色,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而在中国的不同地方,皮影戏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便是其中之一。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融合了皮影戏与道情、民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1. 流派渊源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起源于甘肃省环县,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已经在该地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环县是甘肃省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区内的皮影艺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和知名度。
道情是环县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陇上地区,是当地民间艺术的一种。
道情的表演方式多样,有独唱、对唱、组唱等形式。
道情注重情感表达,抒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通过歌舞、说唱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展现角色性格,反映社会生活。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形成,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2. 表演形式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皮影戏表演元素,还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中,演员们手持皮影,通过灯光的照射,将各种人物形象和情节投影在白幕上,与此演唱着道情歌谣,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表演形式既有皮影戏的神秘和华丽,又有道情的情感表达和真实感,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3. 音乐特色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道情的歌谣上。
道情的音乐旋律多变,富有亲和力,常常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而又真实的感觉。
道情的歌词内容通俗质朴,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感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道情皮影演唱中,这种音乐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为整个表演增添了生机和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4. 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的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性: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在中国皮影戏中是独具特色的,它凭借着融合了道情的表演形式和皮影戏的神秘魅力,展现出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魅力,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摘要】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流派浩如烟海,各具特色。
本文从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的起源、艺术特点、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以及在当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源自道情艺人的歌唱表演与皮影戏的结合,具有独特的音乐韵律和戏剧性。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腔、表演、音乐、灯光等元素的综合运用。
在当地,环县道情皮影演唱一直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发展。
通过对其流派和整体特征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同时也有助于推广和传承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整体特征、起源、艺术特点、表演形式、传承与发展、当地影响、总结。
1. 引言1.1 介绍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和整体特征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结合了皮影戏和道情文化,融合了戏曲、声腔、念白等元素,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
在道情皮影演唱中,演员们常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声音和影子的结合,讲述着各种寓意深刻的故事,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道情皮影演唱流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在演唱中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和情感的诉求,展现了道情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整体特征在于其细腻的表现手法、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其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环县道情皮影演唱流派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依然传承发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一部分。
2. 正文2.1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的起源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环县地区的皮影艺人组织传播开来的。
当时,皮影戏被引入川西,成为环县地区的一种民间娱乐方式。
环县道情皮影演唱的起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县地处川陕交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道情皮影演唱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探微
Northern Music 73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探微孙介孚(陇东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摘要】曲牌体板路是以板式变化体唱腔结构为主的音乐内容,其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音乐中重要内容,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特点的体现。
本文就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为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源流探微【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环县道情皮影戏戏班班主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YB136)。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分析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音乐,因其文词结构、曲调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板腔体,即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体。
在秦腔以及周边其他地方剧种的共同影响之下,环县道情皮影戏板路唱腔结构与梆子腔系戏曲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
都是以板式变化体为基础,采取七字或十字齐言的对偶句唱词形式,这种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乐句结构是十分讲究对称性的,乐节和乐逗顿歇也是十分分明的,这种乐段划分比较清晰,且板式变化规律也十分明显。
因环县道情中有一些个别传统剧目,或者是一些唱段中应用和板腔体板路特征就不大相同,这种板路结构体式上以及曲牌联缀体戏曲都能呈现出很好的演绎艺术效果。
在戏曲艺术类表演中,应当说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戏剧艺术类型,有着文场戏、武场戏的表演内容差别。
板路唱腔本身就是环县道情的音乐核心,是表现音乐艺术特征的精华内容。
从环县道情皮影戏曲牌体板路的音乐调式与音乐板式来说,其又可以分为花音、伤音、慢板以及飞板。
因音乐的板式变化体是环县道情的主要板路,实际节拍整散与板眼变化都体现着其基本曲调上的重要基础性特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化。
因不同表现功能的板类与板别有着一定差别,所以在塑造艺术形象与人物感情的表达上等,都要与多样性的音乐材料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灵活音乐形式,这也给周边音乐与其他民歌的借鉴提供了更多可能。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
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皮影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通过在白色薄皮上剪裁出人物形象,然后将皮影放置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光影效果,从而展现出生动的人物表演。
在中国的道教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那就是陕西省榆林市的环县。
环县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皮影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在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皮影艺术与道教信仰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神秘的艺术表现形式。
环县的皮影艺术有着丰富的道教色彩,很多皮影作品以传统的道教神仙、神佛形象为题材,通过皮影的剪裁和灯光的照射,形成了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仙境之中。
皮影艺术还通过人物的动作和配乐的结合,展现了道教信仰中的祈福、祭祀等活动,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道教的文化内涵。
与传统的皮影艺术相比,环县的道情皮影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独特。
道情皮影采用了大型的皮影形象,形象更加丰满、精细,同时还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用他们独特的技法将皮影形象投影在屏幕上,然后通过人物的动作和歌曲的演唱,展示出皮影的魅力。
环县道情皮影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皮影的制作工艺。
道情皮影的制作工艺非常繁复,需要精湛的剪裁技巧和灯光调整技巧。
制作皮影首先要选取合适的材料,一般采用具有柔韧性和透光性的动物薄皮,如牛、马、羊等皮革。
然后,根据剧目的需要,剪裁出人物的轮廓和细节,手工精细地雕刻出每一个人物形象。
将剪裁好的皮影放置在灯光的照射下,通过调整灯光的角度和强度,使人物形象呈现出逼真的光影效果。
环县道情皮影研究还涉及到皮影的表演形式和传承问题。
由于皮影艺术需要高超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积淀,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环县的皮影艺术家通过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皮影艺术,环县还建立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表演团队,组织演出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皮影戏是我国国粹之一,而在陕西环县的道情皮影戏则是以唱故事为主要形式的皮影艺术流派之一。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道情皮影戏在环县市民中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观众基础。
同时,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与传统地方文场乐队的音乐元素相伴而生,而这部分音乐元素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道情皮影戏中文场乐队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针对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进行实地调查和初步研究,解析其中的音乐元素和演奏手法,探索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期在现代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对环县道情皮影文场乐队的观摩和访谈,了解其演奏手法、创作特色以及传承方式。
针对其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其在保持传统文化同时的变革和创新,以及与其他地方文场乐队的联系和区别。
并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
四、研究重要性
道情皮影戏文化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情皮影文场乐队则为其音乐元素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研究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道情皮影戏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第 22 期J i M土场,、总第359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SILK RO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俗:文化©中国皮影、道情及环县道情皮影戏渊源初探史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甘肃环县745700)[摘要]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产物。
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 年的“非遗”工作实践,试就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略作探讨。
[关键词]皮影;道情;环县道情皮影;民间艺术[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 (2017)22-0047-02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地处陕、甘、宁三 省(自治区)交界地带,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 华民族最早的生息地之一。
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黄 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多样,多风、少雨、干燥,日照 充足,气候温凉。
粗?广苍凉的高原风貌,偏远恶劣的地理位 置,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伟大的革命传统,相对稳定 的文化空间,孕育传承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土生土长的民 间艺术。
这种反映劳动人民感情、鼓舞民众反抗外敌人侵和 讴歌劳动人民同自然做斗争的思想,通过道情皮影这一文 化载体表达出来,历经一代代道情皮影艺人的不断、传承、改进和创新,最终成长为陇东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 一朵瑰丽的奇葩。
―、皮影戏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所用的人物、道具、景物等制 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一门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亦称 “影子戏”或“灯影戏”,属于傀儡戏剧种。
皮影戏究竟起源于 何时,民间说法不一。
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以前 的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
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 今已有3000年历史。
唐人小说即有术士剪纸成月形贴于壁上并引唐明皇游 月宫的神话,即是民间影戏的反映。
为使影子活动而加关 节,为让影像美观而加镂刻成花,为求影像空灵而用处理成 半透明的牛、驴皮加彩,发展成现在的皮影戏。
晋代《搜神记》记载: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 思念不已。
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
乃夜施帷帐,明灯 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 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
帝愈益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 耳P?立而望之,偏婀娜,何冉冉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 之。
”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应当是影戏艺术的 雏形。
《广德神异录》载:“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 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堂煌如昼。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火取影之 彩灯变出,亦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艺的产物。
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称:“由是世间有影戏。
历代 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 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南宋耐得翁《都城 纪胜》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 之。
”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影戏有三贾三伏。
”并列举南宋 时期的影戏名家:贾震、贾堆、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 (伏大、伏二、伏三)、尚保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郎 (升)、朱佑、蔡谘、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兴 (女流,黑妈妈)。
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著《茶香室丛钞》记载: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更有弄影戏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公 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
”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传,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
1953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墓室壁 上绘有8幅纸窗影人,并有“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
与今日所见孝义藏明代纸窗影人极其相似。
明代文献中存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汰平清话》载:“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民,当思陵上大皇 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 闰卿,皆中一时慧黯之选也。
两宫游,景王津内园,各以艺呈,天颜喜动,则赏赉无算。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
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 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 的诗中,可见一斑。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戏还保存 着宋代讲史的传统,这段影戏表演的就是公元前3世纪刘 邦和项羽争夺中央领导权的战争——楚汉相争的史实:“南 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 雄说霸王。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 去,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宋代不仅已有皮影戏,而且很发达,并有专门THE SILK ROAD 47从事皮影的名家。
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 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纸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 表现原理。
后来发展成为皮制,再配以音乐、唱腔,慢慢形成 了皮影戏。
皮影戏应是源于两汉,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发展 分流于明清。
二、道情道情相传源于唐代布道的道曲,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 的联系。
学界对道情起源的探讨,一般追溯至唐代的道曲和 道调。
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说我国家玄元之允,未闻颂德。
高宗乃命乐工白明达造道曲、道调。
”道曲、道调出现于唐高 宗时期,是高宗崇道措施下的产物,并在玄宗时形成高潮。
至迟在南宋时期,唱道情已出现于宫廷。
南宋周密《武 林旧事》卷7载:“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初一日,宋孝宗车 驾过德寿宫,与太上(宋高宗洞至飞来峰看放水帘。
这时众 人听见,后苑小厮儿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
太上云:‘此是 张抡所撰鼓子词。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3亦沿袭此记载。
南宋杭 州小厮儿说唱的道情,宋孝宗称之为鼓子词。
可见道情与鼓 子词有很大相近或相同之处。
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 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
”“情”乃道情表现的重要内容。
道教提倡“以无情度有 情”,道家之情乃无情之情,是拯救众生摆脱尘世情欲,跳出 轮回之苦的至情、大情。
道情所传达的就是这种离尘绝俗、无情无欲的思想。
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即道士之冠,转 指道士),是道家所唱的道教的情事。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 谱獬释云:“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 情’。
”唐代的道曲、道调,宋代的法曲道情、鼓子词,都是早期 道情的表现形式。
后来又吸收社会上流行的词调、曲牌等,成为道士们布道化缘时所唱的宣传教义的艺术形式一新 经韵(又称道歌),内容多为修仙劝善及“二十四孝”故事。
明清以后,道情已完成与各地方言结合,形成地域特色,逐渐 发展成为广受文人墨客、乡贤居士及普通百姓喜爱的独立 的民间艺术形式。
除以论理说教为主的云游道士外,也逐渐 产生了以演唱道情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艺人和班社。
演唱曲 目也不再限于道教题材,而成为表现民间生活的大众艺术。
根据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在《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 研究》中考证,认为道情在流传过程中分化为两系,一系为 诗赞体,主要流传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
诗赞体 道情是宋代道情风格的继承,宋代唱道情吸收词牌、曲牌,形成演唱的新经韵,民间又称之为“道歌”。
诗赞体道情包括 三类:一是湖广道情,二是四川竹琴,三是江浙赣闽桂说唱 道情。
它们的唱词以七言和十言句式为主。
另一系为曲牌 体,主要流传北方,流传在各地的道情声腔与其他曲艺、戏 曲形式或地方民歌小调融合而形成了诸多不同风格的道情 戏或新的道情曲艺形式。
如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
曲牌体道情也包括三类:一是北方说 唱道情,二是皮影道情一^今陕甘戏曲道情,三是陕晋豫鲁 戏曲道情。
三、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渊源环县道情皮影戏无疑是我国道情皮影艺术中重要的一 支,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戏剧艺术之一。
环县道情皮影戏 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口传文学、民间音乐、民 间美术、民俗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形式。
它是以 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以皮影作为主要表演道具的傀儡 戏剧种,属戏剧范畴。
但是,对于其起源、流播分类及特点等 研究,至今仍众说纷纟云,没有确切定论。
历史上对于环县道 情皮影戏的记载文献几乎没有,清版的《环县志》对环县道 情皮影戏更是只字未提。
故而,要探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 源问题,只能通过皮影艺人的民间传说调查,具有相似属 性戏剧的渊源状况调查以及大概流传途经的文献搜集来佐证。
环县之地,秦属北地郡,隋代置环州,宋元时期长期为 少数民族政权所管辖,明代改为环县,是匈奴、羌、戎、狄等 多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交错融合之 地。
环县县城北部的萧关、秦长城遗址、大量的烽火台等古 代军事遗迹,以及至今仍保留有铺屯寨等带有古代军事性 质的地名,足以证明这里曾经地处边关。
自明代以后,虽逐 渐安定下来,但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生活困苦 等诸多因素长期存在。
因此,没有环县道情皮影戏这样文化 层次深厚、艺术氛围浓烈,又具有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艺术 的孕育土壤。
通过对与环县道情皮影戏相似的艺术形式实地考察和 文献资料记载对比,可以发现,环县道情皮影与河南灵宝皮 影道情、陕西的关中道情、长安道情相比,虽有许多不同之 处,但其在皮影造型、表演,音乐结构、唱腔以及剧目唱词等 方面也有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山西大同音协原主席武艺民 先生曾著有《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对全国道情的分布、特点、起源及流传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环县(陇东)道情也进 行了归类,将之归属于陕西关中道情的“乱札道情”,属于板 式体。
但由于其本人并没有亲自到环县环县考察,仅仅参考 20世纪50年代邸作人、高士杰整理的《陇东道情》做出了某 些结论,其说法有些道理,但不完全令人信服。
陕西关中道 情是陕西的戏曲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土 高原东部渭南、华县及秦晋交界地带、黄河两岸,后者流行 于长安以西地区,以秦陇川原皮影最为盛行。
在不同地区又 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 种。
《清涧道情》主编郝震川在考证陕西清涧道情的渊源与 形成时,认为清涧道情受山西临县道情、晋北道情、陇东道 情影响最大,认为陇东(环县)道情为西凉调、凉腔。
另综合 其他一些因素,笔者认为环县道情的起源应该属陕西关中 道情西凉调的一个分支。
但关于其流传、发展等问题还有待 于深人研究。
48THE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