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作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石,它是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的定义、作用、方法和实践四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操作,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动手操作的作用视觉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视觉感知,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将各种形状的图案拼成各种有趣的图形,来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图形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几何学中的同、异、对等等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记忆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记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计算模型,来了解数学中加减乘除等概念,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学运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运算规律及完成多个运算步骤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的方法看后做法看后做法是指学生在领会操作过程后,自己完成操作过程,以加深对操作的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乘法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进行乘法的运算。
自己设计自己设计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一些数学模型和实验装置,以达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一个数轴,了解数轴上数字的大小顺序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分组合作分组合作是指学生在一组内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完成数学运算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更全面的思考和学习。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则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能够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让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立体模型,从而使孩子们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
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增加数学知识的深度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孩子学习更深入、更有趣。
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纸板剪成分母为10的分数形状,然后让他们将其分成几份,然后再根据分数的概念去理解它。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可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还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我们可以用折纸练习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折纸来演示证明三角形成立的原理。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总之,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增加数学知识的深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而让孩子们更加轻松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前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我们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触数字和图形,而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字和图形。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减少分散注意力。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数字和图形的形状和颜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在小学数学中也是如此。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而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掘人才。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作者:刘志雄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4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倡手脑并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不善于动手的一面,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使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前提。
课堂上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焰点燃,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内驱力。
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几何概念时,我改变了教师演示、指导、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教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首先让学生把圆等分拼一拼,看拼成什么图形;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看看这个拼成的图形长、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联系;最后大家讨论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学生通过有序的操作、观察、思考,发现等同关系,找到计算圆的面积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独立操作,分析,不仅能深刻领会圆的面积计算的来龙去脉,而且也培养了探索新知的技能,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提供了参与机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看一看”等活动,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全班每个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看看能不能把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以前学过的图形。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用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用动手操作能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活动的起源。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通过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得出的结论,印象才是最深刻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小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轻松的、有意思的、充满创意的。
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学生慢慢会感受到原来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趣味的。
目前,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上,虽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但在这些动手操作中,却出现了不少无效的操作现象,导致操作流于形式,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热热闹闹”中失去了它的真实性,课堂效率自然就低下。
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力度不够,导致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随意摆放的现象;有些数学教师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操作时间、操作过程的调控。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动手操作的效用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操作因素,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操作。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学习。
一般来说,教师在安排动手操作活动时,要根据教材特点,例如对一些概念的起始教学,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应该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对于空间概念的教学,如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教学就应该安排适当一点、合理一点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标签:数学教学;动手操作;作用动手操作是指学生为了研究某一问题而展开的自主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变抽象为直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当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轴对称的知识展开想象,鼓励他们自己设计、折纸并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他们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決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拉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变换出一系列等底不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动手拉一拉,感受到平行四边形很容易变形。
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加一根木条,再拉却怎么也拉不动了。
学生感到很神奇,体会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的特征。
同时又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底不变,周长不变,高却变了,面积变了。
但教师并不将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进而理解知识。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真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动手操作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案例,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形拼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到图形的认知和拼凑。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将一张矩形剪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关系。
通过拼凑图形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2. 进行尺寸测量数学中的尺寸概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教学尺寸测量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测量工具,如纸尺、直尺等。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准确度。
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的概念,比如通过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来理解“长短”的概念。
3. 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教具,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十分位、百分位的碟子或珠子,让学生亲自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操作教具来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4. 制作数学模型制作数学模型是一种很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制作分数模型,将一个圆形纸板分成若干等分,然后上色标记,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结起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拼凑、尺寸测量、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制作数学模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具和操作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数学教具、实物等,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时候,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数学运算的时候,通过算盘、计算游戏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算术概念和运算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
二、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资源。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
”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2、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新知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
”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求比1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
然后让学生第1行摆5个○,第2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2行摆了()个△。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2行摆()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1起。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2000字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小学阶段是全人生中最有创造和想象力的时期,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一、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发现问题的本质。
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学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和规律,提升他们关心、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分数,通过实际的操作,能够感受到分数大小的差异,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除了学习分数之外,生动的教学、有操作性的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发现问题和探求答案。
例如,数字布置游戏可以运用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通过游戏累积数码、认识数码位数,让小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学会数学的原理。
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和运用知识点的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注重细节,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课堂教学工具,如比拼卡和字母卡,通过看、摸、感受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和技能。
这些小玩具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够让学生将抽象问题转变为具体形象,使学生在看到或感觉到数字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
在课外促进数学发展的时间,同样可以动手实践。
比如,在假期进行的积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专注和想象力,每块积木是一个数字或形状,学生将不同的积木拼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数字和几何图形。
这样,学生可以在拼图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这对训练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常识应用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谈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谈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参与到指定的数学活动,通过动手、观察、推理、总结等发现研究对象的某些变化规律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简要谈一下我自己对小学数学动手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生活中的事物引发儿童思考,就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会,去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的思维得到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和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因为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这一特点就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因此,很多小学生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提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习数学时总是力不从心,感到索然无味,最后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增添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授厘米、毫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厘米有多长吗?我们自己哪些身体部位是一厘米长呢?让我们试试量一下自己的身体部位吧,”此时,学生们一定兴趣十足,忙着在自己身上比划。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中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们此时就会恍然大悟。
这样通过动手量一量的过程接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多动手,亲自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活跃,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
大胆地去尝试、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作用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许多老师说数学难教,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尤为艰难。
常常是事倍功半。
教师费力讲,可学生理解模糊,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教学中,应该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待进生对数学概念及原理的理解更是有明显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有如下几个作用:1、动手操作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教学生研究,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生硬的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我在教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一节内容时,就充分体会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总结的优越性。
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前一天放学,我就让学生回家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高,标出底和高,上课时,我请一个后进生让他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拿到讲台上,告诉全班同学底和高。
然后要全班同学动手将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并且将这个三角形从一侧平移到另一侧。
拼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巡视检查,每个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动手操作,兴趣非常高,接下来让大家思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是底和高,少数后进生不知道,我又让他们将长方形还原成平行四边形。
然后又拼成长方形,这样反复动手操作以后,后进生也认识了底和高,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x宽”很容易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x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数学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不断产生操作的需要。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
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之一。
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强化了知识,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而使其易于接受。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地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不可改变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动一动。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教师的讲解为准则,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俗话说:“你听到的,你将很快忘掉;你看到的,你将记住;你做过的,你将学会。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实践基础。
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师们应该更加重视并运用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提升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概念理解、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兴趣、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实践基础、教学方法、学习效果。
1. 引言1.1 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动手操作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触摸、感受、动手实践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从而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2 解释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正在建立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的限制,有时候会出现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深入的情况。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较难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操作来帮助他们建立起概念的意义。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当教授小学数学时,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的例子。
使用物体进行计数:给学生分发一些小物体,如小石子、纸片或者干豆子,让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进行计数。
例如,让他们用物体计数1-10,并在每次计数时放置一个物体,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数的概念。
推广到更复杂的问题,例如让学生通过使用物体,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例如,给学生两堆物体,然后让他们相加或相减,以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
使用拼图:拼图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图形的概念。
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拼图,让他们亲手拼出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区分各种形状,并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学生使用各种形状的拼图进行组合和分解,帮助他们理解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使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拼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比例。
使用计量工具:使用尺子、天平等计量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使用容器测量物体的容量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建立模型:让学生参与建立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概念的方式。
例如,让学生使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形状的性质和特征。
制作图表和图形:让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图形来整理和展示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概念。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些简单的数据制作条形图、饼图等,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据的比较和相对关系。
动手操作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G626.5:A:ISSN1672-6715(2019)07-138-01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凭借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引导思维感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地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如教学“湊十法”: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我决定采用摆圆片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例题是“9+2”,这对于学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刚学过10加几的加法,我让学生先拿出9个白色的小圆片,再拿出2个红色的,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呢?摆摆看!于是学生便积极的摆弄起来,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十”的方法,他将1个红色的小圆片移动到白色的圆片中湊成十个,一下就看出共有11个小圆片了。
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好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引导。
然后我又出示类似的題目加以推广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湊十法”的印象,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思维和具体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米,使概念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讼姑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作用
山西省孝义市府东街小学张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学数学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
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作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
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
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
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一、 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体实例,
总结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
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就是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操作学具,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新概念。
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足够的体验过程的时间。
概念的形
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一形成表象一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
动则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提
供适量的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
累到一定程度,学习者能够达到从‘‘形象一半具象一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渐接近概念、理解概念。
动手操作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7颗糖分到3个盒子里”的操作活动。
通
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对余数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那颗
剩下来没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余数一
定要比除数小”,不然的话就要把剩余的糖继续分到3个盒子里面,而往
盒子里放糖的过程就是“试商”的过程。
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
想一想分糖的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糖的过程,帮助学
生运用表象操作进一步体验“余数”的含义,最后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
得出算式:7+3=2……1。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体会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数学
概念。
二、 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
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
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
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
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办代替,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
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操作切不可由教师完成。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数一数,再填写好表格,然后
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接下来就要求学生用剪刀和
一个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进行探究,让学生动手剪剪拼拼,再组织学生观
察并讨论:拼出来的长方形跟原来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联系?由于学
生经历了这个操作的过程,另外还能直观地观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长
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其实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找规律的内容。
找规律,重点在于“找”,
“找”才是学生学习的着力点,教师教学时应从“找”字着手,指导学
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最终找到规律,并学会应用
规律。
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从生活角度切入相关知识
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
三、 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这里的数学技能主要是指操作技能,是一种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
完成活动任务的技能,如测量、绘图、制作等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是有关数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作己知
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画规定大小的圆等。
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
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相关的操作步骤,形成必要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数学工具完
成特定的任务,并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熟练地利用数学工具开展
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操作技能,常常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演示后,再由学生模仿操作,并通过大量的反复训练而掌握的。
但如果
长期模仿和强化操作,会封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长
期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知道新技能的建构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己有的数学
知识和己经掌握的技能之上的。
所以教学中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前,让
学生先独立尝试操作,完全是可以的。
如在学生知道了平行的定义后,
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画平行线。
学生会先画一条直线,再移动一下直尺,然后画出另一条直线。
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所顾忌,只是稍
稍移动了一下直尺。
在教师要求把直尺移动的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
画平行线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
让学生量一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学生就会发现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问题是出在画、移尺、再画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学生一检查就能发现是移动尺子
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那么怎样移动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动呢?学生调动
各种经验和技能,对移动尺子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演绎:有的学生把直尺
沿着练习本的边上移动,有的学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
动……画平行线这一新的技能教师不必多说,学生己经是很有把握了。
四、 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求异创新
事实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学生大脑中的创新区域才会被
触发,才会有利于激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而发散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
造各种参与操作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接着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亲
身体验,使他们通过操作在大脑初步形成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寻找
不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