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案1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汉的建立过程及其兴盛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2. 掌握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大迁徙的原因;3. 能够分析东汉的兴盛以及衰落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
教学重点:1. 东汉的建立和兴盛;2. 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3. 东汉的衰落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2. 引导学生探讨东汉的兴盛和衰落,总结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和兴盛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听老师讲解东汉的建立和兴盛,探讨其主要原因;2. 分组讨论东汉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并汇报分享。
三、讲解与总结(10分钟)1. 老师讲解东汉的衰落及其原因;2. 引导学生总结东汉兴盛和衰落的教训。
四、练习与检测(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练习题目;2. 老师检测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就东汉的兴盛和衰落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启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强调;2. 鼓励学生多思考历史的意义和教训,培养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汉的兴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思考历史的启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分析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答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识读《东汉形势图》,观察东汉疆域的变化。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还需要再精心设计,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板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从表格中(见课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案:①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①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板书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亡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掌握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东汉的产生和基本背景。
二、讲解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15分钟)
1. 汉光武帝的建立和统一
2. 汉明帝的开明政策和国力强盛
3. 汉章帝和汉和帝时期的内乱和外患
4. 汉安帝和汉顺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5. 汉献帝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王莽篡位
三、讨论东汉灭亡的原因(15分钟)
1. 政治腐败和宦官干政
2. 地方豪强的割据和农民起义
3. 经济衰退和人口减少
4. 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侵扰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东汉的兴亡原因,并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作业布置:
1. 思考东汉的兴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阅读相关教材,了解东汉的重要事件。
3. 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东汉兴亡原因的看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汉的兴起和灭亡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东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但在讨论环节,学生的表现比较 passively,需要加强课堂互动。
下节课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活跃地参与进来。
初中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4课【教学设计】《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的兴衰,这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课程内容而新增设的一课。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稿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实验教材中,提到的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只是重点阐述了秦、西汉,对东汉社会只是一笔带过。
新增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完整性。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加上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东汉在中国古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发展时期,这与刘秀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造纸术的改进、《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
学习完本课,将有助于后面科技文化内容的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1.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认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使东汉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2.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历史时间轴,初步了解东汉兴衰。
2. 收集讲述刘秀的故事,结合史料分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
对比西汉“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3. 看漫画配文字,培养观察图片、阅读文献、获取历史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后期社会的严重动荡,概括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归纳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
通过对东汉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归纳,认识专制王朝衰亡的因素,即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统治者与人民矛盾激化等。
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东汉的兴衰一、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东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它的兴盛与衰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来展示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二、背景介绍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也称为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继承自西汉,统治时间长达195年,经历了兴盛和衰败两个阶段。
本节课将围绕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讲解,并分析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三、东汉的兴盛1.政治兴盛东汉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家实行丞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光武帝刘秀明断政务,整顿官僚体制,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
同时,东汉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才标准更为公正,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优秀。
这些政治改革为东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经济兴盛东汉时期的经济相对繁荣。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均田制,改革社会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了对民间商业的管理,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蓬勃发展。
3.军事兴盛东汉时期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刘秀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并通过多次征服,使得边境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稳定。
此外,东汉时期还采取了多种军事防御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这些军事兴盛为东汉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文化兴盛东汉时期的文化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如董仲舒、班固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扬,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是以东汉为背景的文学巨著。
四、东汉的衰败1.政治腐败东汉后期,由于官僚制度的日益繁杂,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官员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使得政府的执行力大受损害。
同时,少数宦官、外戚等特权阶层的垂直上升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5篇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东汉的兴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 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阅读教材,回答。
(1)外戚、宦官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够专权?(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什么后果?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2.材料: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教学设计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教学设计第第1414课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东汉的建立与衰亡一.教学目标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文物图片,了解刘秀建立东汉和汉朝中兴的史实,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并最终引发黄巾起义的史实。
从西汉及王莽新朝的衰落,刘秀建立东汉.中兴汉朝和黄巾起义冲击地主庄园.瓦解东汉统治的史实中,认识到土地问题决定了王朝的兴衰治乱,并使同学们认识到土地政策的失当是决定两千多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难以摆脱“兴亡周期律”的关键原因。
二.教学重点东汉兴起及迅速转向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乱政。
四.教学过程师秦汉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扫清六合统一天下的秦朝与开创大一统局面的西汉外,还有哪一重要王朝的兴亡更迭给我们留下经验教训与启示呢学生答师回答的很准确,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探讨东汉王朝的兴亡。
首先来明确一下本课的学习任务。
对东汉王朝史实的记载,最基础的史料是范晔后汉书与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部分。
我本课中所用材料也主要取材于这两部书。
西汉自汉武帝死后,朝政逐渐腐败,出现了农民沦为奴婢,赋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等社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汉王朝终于走向崩溃。
它被一个新王朝取代,同学们阅读课文,看新王朝的国号是什么它的建立者是谁生答“新朝”,王莽。
师王莽夺取政权后,是如何应对王朝危机的呢,他的结局怎样同学们请看视频。
生看视频。
(师贴新莽时期)师王莽新朝的结局是怎么样的生被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推翻,本人被杀。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生他改革失败,触动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豪强地主对他非常不满。
农民对他更不满意。
师回答的非常到位。
自西汉后期以来,国家主要有豪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层。
(贴豪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层对王朝应该是怎样的态度,用哪个卡通脸来表示(生答,师将两愤怒脸贴于黑板。
)两大阶层对王莽不满的核心原因是什么生答王莽的土地收归国有的政策使他们都不满意。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初中历史东汉的灭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灭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状况;
2.掌握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
3.理解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
2.东汉灭亡的原因;
3.东汉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东汉灭亡的多重原因;
2.如何分析东汉灭亡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状况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东汉灭亡的兴趣。
二、讲授:
1.简要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内乱;
2.分析东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内部矛盾等;
3.讲解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等。
三、讨论:
分组讨论东汉的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具体影响,学生可以结合历史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入探讨。
四、展示:
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自己对东汉灭亡的理解和观点。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东汉灭亡的多重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东汉灭亡的短文或演讲稿。
教学评价:
1.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对东汉灭亡原因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
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东汉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过程,董卓之乱、黄巾起义、三国时期等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东汉朝为何能兴起并达到鼎盛,以及为何最终衰落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电子设备、图片资料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东汉朝的地图,引导学生回想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提问东汉朝是怎么兴起的,为何能取代西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
二、讲授(30分钟)
1. 东汉朝的兴起和发展:讲述东汉朝创立者刘秀的事迹,东汉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汉光武帝时期的改革和治理。
2. 东汉朝的鼎盛时期:讲述东汉朝达到鼎盛的原因,如何统一中国,以及其对经济、文化的贡献。
3. 东汉朝的衰落:讲述东汉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地方割据和社会动荡等因素,导致东汉朝衰落的过程。
三、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董卓之乱、黄巾起义和三国时期等重要事件和人物,分析这些事件对东汉朝的影响,导致东汉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四、展示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东汉朝的兴衰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东汉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文章,并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
以上是一份初中历史教案东汉的兴衰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初中历史东汉兴亡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兴亡教案课程名称:初中历史课时数:1课题:东汉兴亡教学目标:1. 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2. 掌握东汉的兴起、鼎盛和衰落的历史进程。
3. 理解东汉兴亡的原因及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东汉的兴起和鼎盛时期。
2. 东汉的衰落和灭亡原因。
3. 对东汉兴亡的评价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1. 理解东汉的政治、经济情况对其兴衰的影响。
2. 掌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原因。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结合。
2. 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相结合。
3. 多媒体资料展示。
教学资料:1. 课件和图片资料。
2. 《中国历史故事》等相关读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了解东汉的起源。
二、讲授东汉的兴盛时期(15分钟)1. 介绍东汉王朝的建立和汉光武帝的统一。
2. 分析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三、探讨东汉的衰落和灭亡原因(20分钟)1. 分组讨论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原因。
2. 分析东汉的内部和外部问题导致了其灭亡。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东汉兴亡的历史进程。
2. 评价东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小结本节课重要内容。
2.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东汉兴亡的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兴亡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原因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但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
初中历史东汉的建立教案
初中历史东汉的建立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题:东汉的建立
教学目标:
1. 了解东汉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2. 掌握东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3. 理解东汉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重点:
1. 东汉的建立过程;
2. 东汉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3. 东汉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
教学难点:
1. 东汉政治制度的理解和应用;
2. 东汉文化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学PPT;
2. 教学资料:相关历史书籍、图书等;
3. 复习测试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东汉的地图和人物像等,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覆灭和西汉的衰亡,引出东汉的建立。
二、讲授(15分钟)
1. 东汉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2. 东汉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3. 东汉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对社会的影响,展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四、练习(10分钟)
学生完成关于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择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东汉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东汉政治制度或文化发展的小短文,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东汉的建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来深入了解和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课标要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材分析本课的地位: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的兴衰,这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的课程内容而新增设的一课。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稿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实验教材中,提到的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只是重点阐述了秦、西汉,对东汉社会只是一笔带过。
新增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完整性。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东汉时期,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加上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东汉在中国古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发展时期,这与刘秀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
造纸术的改进、《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
学习完本课,将有助于后面科技文化内容的学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中学,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知识,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
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其认知水平逐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认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使东汉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历史时间轴,初步了解东汉兴衰。
收集讲述刘秀的故事,结合史料分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原因。
对比西汉“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看漫画配文字,培养观察图片、阅读文献、获取历史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
分析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后期社会的严重动荡,概括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归纳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
对比“秦朝统一后形势图”“西汉疆域图”,理解秦汉时期的特征——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盛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
通过对东汉社会动荡的原因进行归纳,认识专制王朝衰亡的因素,即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统治者与人民矛盾激化等。
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的社会动荡。
教学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教学、学法分析教法: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这一问题,采用的教法:问题探究法:本课名词术语较多,教师应注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分析讲解的同时要置疑导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比较归纳法:进行知识前后的联系比较。
指导学生将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并发掘其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化基础知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学法: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查找大事年表,填写相应年代的历史事件,完成历史时间轴,初步了解东汉兴衰;收集、讲述刘秀的故事;查找资料,理解本课中的相关知识概念。
论从史出。
观察图片、表格、漫画和阅读文献,从不同形式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的社会动荡,归纳东汉豪强地主的特征,培养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归纳升华、合作探究。
对比西汉“文景之治”与东汉“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认识到秦汉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时期,同时开展合作探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通过以上学法方式,能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教学手段:为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流程衰落的?(二)新课过程第一步: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1.出示历史时间轴2.教师组织完成课前资料收集的展示教师总结过渡:历史现象背后总隐藏着许多秘密或规律,等待我们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看到历史的本质。
让我们共同探秘东汉兴衰。
第二步:合作探究一、光武中兴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两项头衔的帝王。
——黄留珠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
1.东汉初期社会教师提问: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局面?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出示史料)史料:“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
人们流离失所,村落成了废墟,田地荒芜。
人民无不怨恨在心。
教师提问: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力重新兴盛?2.光武中兴的措施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
教师总结:亲自参加过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亲身体验到农民的巨大力量的刘秀,采取宽松政策,治理天下。
教师补充: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扩大太学规模,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造纸术的发明、《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这是与刘秀重视人才和文化教育奠定的基础分不开的。
3. 光武中兴的表现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烽火逐渐熄灭,经济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看教材,概括:一是加强中央集权,防范战乱;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
这些措施的实行,增加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社会矛盾,发展了生产。
阅读史料,理解光武中兴:一是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二是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是社会安定。
小组合作,得出结论: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培养归纳、概况能力。
补充教育措施,便于理解东汉文化的昌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以史教师提问:结合表格、漫画、课本事例,分析外戚、宦官为什么会专权?产生了哪些危害?过渡:整个东汉还有一支强劲势力——豪强地主。
2.豪强地主割据史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依附的农民)万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教师提问:结合图片《东汉时期陶城堡模型》、史料、课本内容分析豪强地主特点:教师深化,联系前知过渡:豪强地主打破了秦朝设置的郡县制下地方长官势力弱小的局面,形成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也导致了东汉的衰落。
3. 黄巾起义打击教师提问:在他们的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发出怎样的心声?危害:这些人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为所欲为,争权夺利,生活奢侈,使社会长期动荡,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课前阅读补充资料:初步理解豪强、坞堡庄园地主。
学生活动完成,得出:①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建立坞堡庄园,拥有大量奴婢、依附农民。
②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
③政治上,享有政治特权。
阅读教材第73页的史料,说出:饥寒而死,蔑视权贵。
后果:政治异常黑暗,终于导致爆发黄巾起义。
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对中央集权的把深奥的名词术语化难为易。
培养归纳、概况能力,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归纳、概况能力。
对东汉的衰落形汉字、汉人,这个令我们骄傲的“汉”字,对比“秦朝统一后形势图”“西汉疆域图”,了解东汉地位、秦汉阶段特征。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学案【学习目标】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了解“光武中兴”;认识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使东汉后期社会长期动荡混乱。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的社会动荡。
【学习难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及其对东汉政局的影响。
【课前准备】一、自主学习通读全文,查找大事年表,填出相应年代的历史事件,完成历史时间轴。
9年 23年 25年 144年 159年 184年 200年 208年 220年二、收集刘秀的故事100字以内。
要求:生动、读熟。
三、查找并理解概念外戚:宦官:累世公卿:豪强地主:【课堂活动及探究】探究一:1.对比“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2.总结治世局面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探究二:导致东汉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练习巩固】1.建都于洛阳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东周③秦④西汉⑤东汉A.①④B. ②③C.③④D.②⑤2.下列有关东汉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C.出现光武中兴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课后延伸】选做其一。
1.请你为刘秀写一篇墓志铭。
2.天下形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收集资料,分析东汉末年社会状况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系。
四、资料补充资料1:豪强地主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只能采取做官致富、经商放债或是暴力掠夺的方式。
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
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
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做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汉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
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
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
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
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资料2:坞堡庄园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
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
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较小的就像一座宅院。
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
堡门一般辟于南墙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
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
地主田庄的经营情况:田庄里种植着小麦、大麦、春麦、粟、黍、粳稻、大豆、小豆等粮食作物,胡麻、牡麻、蓝靛等经济作物,瓜果等蔬菜;自己制作各种酱、酒、醋及饴糖等食物;又种植药用植物,以配药品。
在这种大田庄里,还种植各种林木以及果树,饲养马牛等耕畜和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