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c传统中国社会生活教学大纲2006年版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代码:030627学时: 32 学分: 2 讲课学时: 30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概论与实务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邮轮经济教材:于语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主要参考书:(1)潘宝明、朱安平主编.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7月.(2)金乃逯编. 中国文化释疑.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同时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积累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1.“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分。

2.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1.哲学传统中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学的发展历程。

2.非主流哲学思想在哲学传统中的智慧。

3.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1.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2.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开掘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宗教传统1.“宗教“和非宗教的界分,道教和道家学派的区别2.道教的创立、理论构架、基本特征3.佛教的流传、基本术语、概念,佛教的中国化4.三教合一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1.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教学思想2.古代教育传统的现代启示第五章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传统1.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2.中国语言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品格和基本特色第七章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1.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的艺术风格2.中国古代书法、绘画的名家及风格特点3.中国古代戏曲的历史进程及民族特色4.中国古代的陶瓷技术、丝织技术、茶叶技术5.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和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第八章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1.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2.中国古代史家的史德和史识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在工作中运用并进一步开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上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本章教学目的:1、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文化。

3、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

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传统和文化释义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

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一、多样并包性结构。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

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

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

二、开放互补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

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

三、经世实用性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

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一、整体精神。

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

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二、人本精神。

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

三、和合生生精神。

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32
周学时:3
先修课程:不限
考试考查:课程论文,社会实践报告
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朱汉民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教学目的
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反映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
第一章绪论 2课时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 4课时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3课时
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 3课时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学 3课时
第六章中国传统史学 6课时
第七章中国传统教育 6课时
第八章岳麓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 3课时
实践教学岳麓书院、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场讲解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教师主讲与多媒体视听、课堂讨论、课间交流、网络交互、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正式教学与非正式教学相结合;
3、学校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学术与普及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历史学专业)课程编码:11031217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七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教学手段:板演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中国社会生活史》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讲述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等专题,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象。

该课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过去的历史研究,往往忽略对历史细部的描述,使历史成为枯燥乏味的数字与事件的罗列,即使对历史规律的表述,也因缺少社会生活的实证而削弱了论据的支撑。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讲绪言(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言部分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以及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

难点: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一、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二、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三、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1.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3.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途径。

思考题:1.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以及学习和研究社会生活史的历史文献2.理解与掌握学习社会生活史的目的与意义第二讲中国古代饮食生活(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食物、饮料、调料、食器的基本种类,了解与之相关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消费观念等,并进而体察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创造精神和文明程度。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1、课程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宗旨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态度和眼光,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介绍作为灿烂中华文明结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悠久深邃的思想文化,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文修养。

通过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明成就,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精神实质有所了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成为新时期勇于和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以中国思想文化为其中最为核心课程,另设置有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兼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

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立足社会现实和先进文化建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课程体系由1门核心课程与其它专题性子课程组成,中国思想文化为核心课程,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为专题性子课程。

核心课程与专题性课程各自单独为一个体系,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

本课程核心课程“中国思想文化”课堂讲授部分主要由18讲课程组成,每讲2课时,根据历史顺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介绍和提炼总结,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各讲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为:第一讲《中国思想的起源》,本讲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记载,探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主要特点及史前文明发展的历史线索,加深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认识。

第二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本讲以“礼乐文明”的产生及其内涵为主线,考察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的内容与特色,以及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历史贡献,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昌吉学院

教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昌吉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答案:C2.荀子在《劝学篇》中描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蕴含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诱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D3.数学课上,马老师有意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军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了他。

这主要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案:D4.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B:《孟子》C:《论语》D:《大学》答案:A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赞可夫答案:C6.下列人物与著作对应不正确的是()。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卢梭——《爱弥儿》C:康德——《教育过程》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答案:C7.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句话出自卢梭的代表作()。

A:《康德论教育》B:《教育漫话》C:《爱弥儿》D:《大教学论》答案:C8.在世界教育史上,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答案:B9.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A:加里宁B:马卡连柯C:克鲁普斯卡娅D:凯洛夫答案:B10.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大教学论》B:《民主主义与教育》C:《教育学》D:《普通教育学》答案:C第一章测试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于()。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大纲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大纲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全校通识平台课程(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重要制度,掌握重要的古代历史史实,特别是把握好对中国古代史各种制度创建的问题,封建专制制度问题。

逐步培养独立的读史和评史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从原始社会人类起源产生的文化,到中国传说三皇五帝时代,下直明清西学东渐。

包含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形成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代表,这些制度对当今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36学时(五)教学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要手段并参之以多媒体的课堂教学。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七)开课对象:全校各专业各类学生二、本文第一章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教学要点:通过对于原始社会的基本形态的学习,了解到原始社会的物质、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始物质文化(1学时)第二节原始观念文化(2学时)第三节原始社会组织(1学时)第二章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教学要点:通过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夏、商、周敬鬼神的传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礼乐制度逐步形成。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殷商神本文化(2学时)殷商时期的占卜甲骨文卜辞和商代的诸多祭祀遗迹第二节周人礼乐制度(2学时)周代的礼制:以宗法制为代表的各种制度周代雅乐俗乐的形成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教学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大迸发和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为中国历史上中古时期的很多制度和思想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教学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诸子百家(3学时)第二节华夏族最终形成(2学时)第四章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教学要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对儒学的尊崇,都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的,对后世的制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活实践_教学大纲(3篇)

生活实践_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实践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2)掌握生活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不同生活领域的实践内容。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活实践的热爱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活实践概述- 生活实践的定义- 生活实践的意义- 生活实践的类型2. 生活实践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3. 生活实践的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4. 不同生活领域的实践内容- 家庭生活实践- 社会生活实践- 教育生活实践- 职业生活实践5. 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常见生活问题的分析-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创新思维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6. 生活实践案例分析- 家庭生活案例分析- 社会生活案例分析- 教育生活案例分析- 职业生活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生活实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生活实践的经验和心得。

4. 角色扮演法: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实践。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了解生活实践的实际应用。

6. 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活实践概述- 讲解生活实践的定义、意义和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实践的重要性2. 第2-3周:生活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讲解生活实践的原则- 讲解生活实践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实践的经验3. 第4-5周:不同生活领域的实践内容- 家庭生活实践- 社会生活实践- 教育生活实践- 职业生活实践4. 第6-7周: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分析常见生活问题- 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策略5. 第8-9周:生活实践案例分析- 家庭生活案例分析- 社会生活案例分析- 教育生活案例分析- 职业生活案例分析6. 第10周: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生活实践的学习成果- 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鼓励学生将生活实践应用于日常生活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完成情况等。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编号:051004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36/2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开设学期:不限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

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文化概论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2学时学)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二、历代哲学思想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一、天人协调精神二、入世济世精神三、理想主义精神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4学时)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一、自然崇拜二、祖先崇拜三、生殖崇拜四、上帝崇拜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一、佛教原始教义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一、道教的形成(难点)二、道教的发展演变三、道教信仰四、伊斯兰教五、民间秘密宗教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一、仁、义、礼二、忠孝、诚信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一、传统修身之道二、传统理想人格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一、吉礼二、嘉礼三、宾礼四、军礼五、军礼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四、关于离婚问题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一、埋葬习俗二、丧礼习俗三、丧服第六章中国传统衣食住行(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服饰一、冠、冕、巾二、上衣下裳三、鞋、袜第二节中国传统饮食一、中国古代饮食特征(重点)二、主食、副食三、传统饮品四、古代炊食具第三节中国传统建筑一、民居二、宫殿三、古代建筑特点(重点、难点)第四节中国古代交通工具一、车二、船三、轿第五节中国传统节日一、春节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一、诗词二、散文三、小说四、戏剧第二节中国传统艺术一、绘画(重点)二、书法(重点)三、音乐四、戏曲五、舞蹈第八章中国传统科学技术(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一、天象观测与认识的不断发展二、历法修订的日臻完善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一、中医学的发展(重点、难点)二、药物学的成就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一、十进位制、筹算与珠算二、勾股定理与圆周率三、《九章算术》四、其他成就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一、四大发明二、丝绸与陶瓷技术(重点、难点)第九章中国传统教育科举(2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一、形式多样的教育机构二、内容丰富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重点、难点)一、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重点)第十章中国传统谋略(4学时)第一节中国传统政治谋略一、姜尚的政治谋略二、老子的政治谋略三、孔子政治谋略四、诸葛亮的政治谋略五、其它政治谋略第二节中国传统军事谋略(重点、难点)一、中国古代军事谋略特点二、三十六计第三节中国传统人生谋略一、儒家的人生谋略二、道家的人生谋略三、其它人生谋略第十一章中国古代文物鉴赏(2学时)第一节中国古代陶瓷一、陶器二、瓷器(重点)三、陶瓷鉴赏第二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器简介二、玉器欣赏第三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青铜器简介(重点)二、青铜器鉴赏第四节中国古代钱币一、古代钱币简介二、古代货币鉴赏第五节中国古代兵器一、古代兵器简介二、兵器鉴赏第十二章中西文化精神比较(2学时)第一节、中西自然观比较(重点、难点)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式的自然观二、西方“主客二分”式的自然观第二节中西价值取向比较(重点、难点)一、中国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二、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节中西思维方式比较(重点、难点)一、注重“整体体悟”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擅长“个体分析”的西方思维方式编撰:梁国楹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中国传统文化服务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服务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课程是提高职业培训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选修课程,课程主要任务是针对培训学员不同对象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及其传统文化与服务之间的关联性,并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服务内涵。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理念就是从培训学员的特点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员队服务意识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

1.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人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员的人文素养普遍获得提高,同时也要为学员提升服务意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员有选择地学习,为学员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让学员根据自己职业特点完成5个模块左右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对文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并且能从传统文化中感悟到道德意识的存在,理解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认识及方式。

(二)知识目标1、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所包含的道德观念内容范畴,深刻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学习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道德观,系统掌握中国传统哲学、宗教、礼俗等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

从而深层次理解道德及服务意识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三)素质目标1、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员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完整word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完整word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完整word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名称: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号: 1630032授课对象:全校学生开课学期:第1、2学期学时数: 32学分数: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执笔人:邱丹丹二、课程教学目标1.任务和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

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一)传统文化精义(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传统美德的路径。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编码:(二)、开课对象:大一、大二、大三文理科学生(三)、课程性质:人文基础知识类《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是以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等级、宗教、家庭、婚姻、丧葬、娱乐、教育等基本生活状况为主要内容,旨在介绍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及其对现当代生活的影响,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知识课。

(四)、教学目的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宏观背景下把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让学生明白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宗教活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人文意识,增强爱国热情。

(五)、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近代社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宗教生活;妇女解放问题;衣食住行;婚丧习俗;文化生活等几个部分。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讲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六)、教学时数教学时数:28 学时学分数: 1.5学分(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八)考核方式: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不得剽窃、抄袭。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鸦片战争前夕的东方与西方社会及鸦片战争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通过中西方发展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差距;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过程,通过比较了解近代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使学生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是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社会1、政治2、经济3、文化二、鸦片战争前夕的西方社会1、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2、殖民扩张三、近代前夜东西方世界的初步接触四、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影响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中华书局,2004.2、《中国近代史》(1840-1949),王文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中国通史》(近代卷),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6、《中国百年外交风云录》,连云著,沈阳出版社,1995.第二章近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封建时期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具较强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通过一定的分析,让学生基本了解近代人们的身份和地位的区别及生活的基本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
本科专业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传统中国的社会与生活( The Society and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
课时: 40 学分: 2 课程性质:全校公选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程的主要论述范围、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学科发展历史等内容,对于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史,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并且初步领会整体史、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了解中国社会史的最新研究与未来趋势,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地进行中国社会生活史方面的论文撰写。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前近代中国的社会与生活史论述的主要对象,分析其社会的各个侧面与民众生活的总体变迁和区域差异。

首先,要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状况作出一个整体评价,着重分析和评价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

然后重点介绍区域史研究中对于地方社会与民众生活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重点讨论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有着很大影响的费孝通、施坚雅等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说明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对此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次,讨论中国社会的伦理与秩序,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典型现象是中古以来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勃兴,在此过程,市镇的繁荣发展是其核心。

第三,上层社会中帝王将相的历史不再作为本课程讲述的内容,主要侧重于中下层民众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史,关注总体特征、区域差异和时代变迁。

因此,地方社会的“精英”将作为民众“领袖”在课程讲述予以重点介绍,并将这个阶层作为上层国家和底层民众间的缓冲展开全面的讨论,提出一个“中层社会”的核心概念。

第四,底层民众的生活与时代长期因文献资料的不足而无法得以充分揭示,本课程试图通过民间通俗史料和野史笔记,以一些生动的事例予以较为详细的说明。

最后,对传统中国的民众与绅士和历代的重大社会变乱,选择代表性的重大事例进行讲述,就传统研究中对于这些事件和影响的诠释作一番检讨。

在此基础上,说明在各种社会动乱中,乡村社会是如何应对和变化的。

三、教学方式和特色
通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熟悉教师推荐的中国社会生活史代表性研究成
果,泛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历史文献,从而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生活史方面的一些大问题和基本理念,熟练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还需结合问题讨论的形式和撰写短篇论文的方法,加强这方面学习和研究的训练。

整个课程需要在多媒体的平台上展开,以丰富上课的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无具体教材,为主讲教师自拟。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2005年
2.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冯贤亮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岁时节令: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冯贤亮著,广陵书社,2004年
4.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洪焕椿、罗崙主编,南京大学出
版社,1989年
5.国家、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唐力行主编,黄山书社,1999年
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黄宗智著,中华书局,2000年
7.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3

8.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李伯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2月
9.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傅衣凌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9

10.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著,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
11.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钱杭、承载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3月
12.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1年1月
13.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王铭铭、王斯福编,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1997年
14.中国的社与会,陈宝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
虞和平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
考核采用平时考察、课程作业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一般占百分之四十,期末闭卷考试占百分之六十。

六、讲授大纲
本课程将从下几个方面逐一展开:
第一部分:传统时代的礼制伦理与社会秩序
1.从村落到国家
2.礼制的世界
3.家族与伦常
4.礼崩乐坏:春秋战国的巨变
5.一统帝国与编户齐民
6.乡村与保甲
7.什么是秩序问题
第二部分:唐宋变革:中古时代的士人文化与生活风俗
1.民间的社会生活
2.古人的宇宙观
3.中古时代
4.唐宋变革论
5.唐宋变迁的地方性事实
第三部分:古代的天地崇拜与神灵信仰
1.关于天、地
2.祖先崇拜
3.灶神、城隍神等信仰
4.民间百工等神
5.天地观念与神灵信仰
第四部分:民间信仰、社群组织与地域社会
1.民众教育与善书运动
2.宗教结社与秘密会党
3.宗族与地域社会
4.商人角色的转换
第五讲:城市发展与庶民文化
1.都市质与量的变化
2.城市生活与风气变迁
3.庶民文化与娱乐兴味
第六讲:明清士绅与地方社会
1.士绅的含义
2.士绅的变迁
3.士绅的生活与地方社会
4.社会风尚与娱乐空间
5.对甲申之变的反应
6.才子佳人及其时代命运
7.科举的废除
第七讲:近世中国的国际契机
1.关于国际契机
2.朝贡的历史与变化
3.明清的中外关系
4.市镇文化的若干分析
第八讲:中国社会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1.中国传统的乡土性
2.大、小传统与中国研究
3.小传统的宗教祭仪
4.小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