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和山市学习内容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总结【—第一天语文总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有的谈(修身做人)。
《论语》十篇(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的是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邱,名钟倪,春秋时生于鲁国邹城(今山东曲阜)。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时习]时常的复习。
(4)(说)古代的“悦”字令人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绅士】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7)[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
孔子的学生。
(8)人称代词。
(9)[日]每天。
(10)【三次反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3、指多次。
p44(1) [信]真诚、诚实。
(2)[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回顾旧的,了解新的]回顾你所学的知识,你可以获得新的理论和经验。
(4)[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 [几乎]有害。
p45(1) [you]指孔子的学生钟佑(公元前542-480年)。
他姓钟,名游,字子路。
春秋时期,他出生在鲁国的边(今山东泗水)。
(2)[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3)这很聪明。
是的,这个,这个。
知识和智慧。
(4)[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 [弘毅]坚强勇敢。
(6)[凋]凋谢。
(7) [它的宽恕]可能是“宽恕”。
很可能,也许。
宽恕指的是儒家的原则,即把自己推给他人,善待他人。
孔子是伟大的,其著作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六年级上册必背内容

六年级上册必背的古文
1、《童趣》。
描写了作者儿时观察虫飞,观察花草树木。
表现了作者好奇心强和充满童趣的特点。
2、《论语十则》。
其记载了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儒家经典著作。
3、《古代诗歌四首》。
分别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行》。
4、《山市》。
山市指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
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
5、《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其为我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6、《寓言四则》的塞翁失马。
表达了人生中的事情不一定是福还是祸,应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最新版论语十则的知识梳理

最新版《论语十则》复习资料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â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 án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③知通智,智慧,聪明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
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

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 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 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 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处世方法。
【赏析】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 ”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 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提出对处理“老、中、轻” 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和作风。
从中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 ,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 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 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 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 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 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 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 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 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 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感悟】
“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 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则(知识讲解)

《论语》十则(知识讲解)《论语》十则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家学说的影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尔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重点语句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
把握重点“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论语》十则知识归纳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弘毅:强毅,意志坚强。 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施
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为 (wèi)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为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 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 为,被。 (wé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为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为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为
而
学而时习之。 而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而 不译,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 译为“然 死而后已。 而 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而 表转折。可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却”或 而 学而不思则罔…… 而 “可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并 而 “但是” 且”
• • • • • • • •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 以 士不可以 可以不弘毅。 :能够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可以:可以凭借。 可以:可以凭借。
知
人不知而不愠。 知 知:了解。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知 知:领悟,知道。 温故而知新。 知 知之为知之。 知:知道
重点文言虚词:
之
学而时习之。 之 诲女知之乎。 之 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之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助词,无意,不译。 之 助词,无意,不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完整word版)《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_模板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_模板《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后记许俊霞在教学《散步》这篇文章时,围绕“亲情”,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细读课文,感悟亲情;拓展阅读,品味亲情;七嘴八舌,谈论亲情;动情落笔,抒写亲情;言行一致,亲情行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入门知识点:论语的背景与作者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著。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提出了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思想体系:仁、礼、义的核心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
仁指的是人类之间的情感关系、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强调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服务社会,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2. 礼: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仪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 义: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包括道德义和法律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准则和观念。
通过遵守义理,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
三、教育观:以“学而时习之”为核心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才能和修养,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
他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快乐和知识,同时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2.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要以德治国,并通过儒教经典的学习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好学则仁慈,知识然后审,审然后知,知然后定,定然后能。
能然后可以任生。
孰不素餐终日,葫芦管上砥柱。
”3. 教育方法:孔子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应该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以问问题为耻。
四、家庭伦理观:亲兄弟,明也不可无义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并强调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最新6篇)

《论语》十则(最新6篇)论语十则篇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4、正确默写课文。
5、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学习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内容梳理
2、儒家思想“仁”的理解;“君子”风范的“范”
学习重、难点
1、“通其意”
2、 “仁”与“君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 熟读课文,你觉得《论语十则》从人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规范
1、明确概括关键点,推断概括层面
2、找到对应区域 标识关键词
3、整合语句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合称为“四书”。
近“圣人”,
慕先贤
二、预习课文,疏通文句
1、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注意词语搭配、句式、活用
3、字字落实
学会推断几个难词
断句、关键词要翻译准
三、小组交流,再破难点;提交疑点,共同解决
四、课堂检测 关键词语的检测(见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1、整理重要的文言词语并识记好;
2、背诵《论语十则》
3完成 第2课时 学习单上的 思考题
针对疑点,
牢记十则,愉快学习——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一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部分,被称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初中教育,也不应该忘记对于经典的教育传承。
七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论语》的十则,这些十则包含了孔子对于人类道德与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些十则,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来学习第一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第一》章。
孔子在这句话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友谊之情,而在这个社会中,友情更是可以塑造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珍惜身边的友谊,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心。
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朋友、交朋友中我们要做到相互尊重、理解、珍重这些价值。
第二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颜渊第一》章。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观念,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如何被待的感受反思下来,要怎样的待人,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待人。
作为一个初中生,对于这个世界还存在许多不知道的事物,而我们需要现在就开始学会怎样用心去做人,去认真地处事及待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机会,珍惜与朋友相处的时光。
第三则:不是已往之不谏,而是今之不及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阳货第九》章。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观念,而这个关系表现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就是我们应该主动跟朋友、家人交流,多关心多了解家人和朋友的情况。
如今的社会变化不断,人们思想也发生了许多转变,而我们作为初中生,需要在这些变化中保持警醒,保持理性思考,珍视适应变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第四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述而第五》章。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的是一颗学习的心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将学习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创造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做好笔记、及时复习、掌握基础知识,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五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语十则教案初中

论语十则教案初中课程名称: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含义,领悟其中的智慧,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论语》十则语录的含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论语》十则语录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1. 《论语》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智慧,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论语》十则语录的文本。
2. 《论语》的注释版本。
3. 相关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论语》十则语录(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论语》十则语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美。
2. 教师逐条解读《论语》十则语录,解释其中的古汉语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论语》十则语录进行深入讨论。
2.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语录运用到生活中,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
四、分享和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分享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论语》十则语录的含义,强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论语》中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课后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对《论语》中的智慧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湘教版七到九年级要背的文言文全文

湘教版七到九年级要背的文言文全文1、《论语》十则(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初中语文课课通 《论语》十则知识讲解

10 《论语》十则一、背景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字词句评析语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1)要有好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1)“论”的读音及意义《论语》的“论”读lún,不读lùn,是编纂、编辑的意思。
(2)几个通假字①“说”通“悦”,读yuâ,意思是:愉快。
②“女”通“汝”,读rǔ,意思是:你。
③“知”通“智”,读zhì,意思是:聪明、智慧。
(3)“而”字的用法“而”字当连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表顺接和表转接。
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
三、文章结构分析结构图解谈学习态度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初一上学期语文论语十则核心知识

初一上学期语文论语十那么核心知识初一上学期语文论语十那么核心知识主要是对本单元知识要点的梳理,方便大家的识记,这是一份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供大家参考!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 不亦说乎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三:屡次。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老实。
(6) 学而不思那么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那么殆殆:有害。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
是:此,这。
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
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坚强,勇毅。
3、找了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
说,悦的古字,愉快。
⑵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⑶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1.用原文填空。
(1) 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2) 孔子认为才能做到明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孔子认为对先进和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填空,并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精选4篇)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精选4篇)《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主要1教学目的: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教学时间: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学习《论语》前两则教学步骤: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三、学习第一、二则:第一则: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高中论语十则总结

高中论语十则总结前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教育中,论语是课本之一,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高中应该掌握的论语十则,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论语。
1. 大学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学习进修的方法。
这里的“明明德”既是治国之本,也是进修之本。
此篇对于高中生来说,看待学习必须具备“正义恒言,明辨是非”的态度。
2. 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是论语开篇,是学习的基本方式。
通过这段话可以学到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只有将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总结,才不会被所学知识淹没。
3. 里仁第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也是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对于待人接物的价值理念。
与此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道德经源。
在高中中,学习这个道理最重要的不是学会背诵这句话,而是养成用心、用情对待每个人的习惯和精神状态。
4. 雍也第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在这段话中,孔子是在谈论“学问”。
本段话重点强调敬畏和求知欲,与此有关的,是学习过程中无九不成,也无十全十美。
5. 泰伯第十五泰伯,王之夫人也,生商人,为殷洪水所逼,死于泰山。
这句话经常被引用。
文中王妃的丈夫被水淹死亡,可没有发脾气。
文中有涵义是:不要因为别人所为而莽撞行事。
6. 鲁道公第二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是关于治国之道的真言。
约束中华文明受人尊敬的基础,就是说国家,就是学校,也需要用同样的约束整个场所。
7. 子路第四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德行合格。
这句话的内涵是,看到别人好的,不仅需要表扬他,更需要表扬他的家长和陪伴者,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父母之爱”。
8. 子羔第三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一填空:
1、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为:,。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不亦说乎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传不习温故罔殆诲女是
知弘毅后凋其恕乎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五、翻译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红字注音,并正确朗读词语。
数年()青冥()禅院()飞甍()高垣()
睥睨()连亘()坊若者()莽莽然()窗扉()
黯然()缥缈()逾时()倏忽()市肆()
2.解释下列加红的词。
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
②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
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乌有()危()霄汉()
④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
()
3.从《山市》一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市》中“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
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2)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答案:积累与运用
1.shù míng chán mãng yuán pì nì gân fāng mǎng fēi àn piāo miǎo yú shū sì
2.①连绵不断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③没有高云霄与天河④集市
3.①无何:不一会儿②未几:不一会儿③既而:不久④逾时:过些时候⑤倏忽:转眼之间作用:表现山市景象瞬息变幻的特点
4.没有子虚乌有
5.(1)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2)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笔直地与天相接。
(3)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非常忙碌,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4)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 三人
行必有我师 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择善而从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