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论语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上册论语知识点大全

七年级上册论语知识点大全
在中华文化传承中,论语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经典,也是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论语讲述的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道
德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整理出七年级上册论语常见的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修身篇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学习角度看待人生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3. “弟子,不思维则离群,思维则聚。

” ——思考是成长和发展
的基础
二、家庭篇
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家庭是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坚强后盾
2. “君子以笃信待人,小人以忠诚待之。

”——应该如何对待亲密的人
3.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如何和谐相处
三、政治篇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正确认识道德和金钱的关系
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未雨绸缪,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3. “诲人不倦,讲究同等。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和领导
四、社会篇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际精神和外交友谊的价值
2.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法律规范与社会秩序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做一名有爱心的人,正确看待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论语知识点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论语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为今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总结】文学常识大放送.: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
第一天
语文之《论语》十则。

《论语》十篇
一、重点字词
1.在下面加标点符号。

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
2.解释下面添加的单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更不用说:快乐。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每天。

内省:内省和自我检查。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无用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考而不学习是危险的:有害的。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请从这节课中写出三个成语:回顾旧的,了解新的,想到好的,追随好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聪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精华十句,必背!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精华十句,必背!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精华十句,必背!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知识点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最新版论语十则的知识梳理

最新版论语十则的知识梳理

最新版《论语十则》复习资料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â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 án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⑵不亦说乎(通“悦”,愉快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⑷学而不思则罔(迷惑⑸思而不学则殆(有害⑹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⑺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⑻是知也(此,这⑼其恕乎(大概,也许⑽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⑾是知也(通“智”,聪明⑿己所不欲(要,想做⒀勿施于人(给,施加⒁其恕乎(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⒂见贤思齐焉(看齐⒃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⒄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⒅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⒆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⒇死而后已(停止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说通悦,愉快②女通汝,你③知通智,智慧,聪明6、写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温故而知新古义:老的,旧的,过去的。

今义:缘故,故意,意外的事情。

②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③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对人的敬称。

④是知也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

⑤死而后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阅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十则中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第一章:学而篇本章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应该与思考相结合,单纯的机械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章:为政篇本章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或政府官员。

其中重要的观点包括:君子应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为人民谋福祉。

第三章:八佾篇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古代的八佾仪式,这是一种古代社会的宴会礼仪,也被用来比喻修养和礼仪之重要。

第四章:里仁篇本章扣住了“仁”的概念,探讨了人们如何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其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要以身作则,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对待的事情。

本章主要讲述了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孔子强调了要倾听学生的意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第六章:雍也篇本章回答了一个问题:“何谓夫子?”孔子认为一个做到“不患”的人才配称为夫子。

这里“不患”是指对于贪婪、追求名利等欲望不再为所困扰。

第七章:述而篇本章主要讲述了论语自述的重要性。

通过自述,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为人和行为准则,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第八章:泰伯篇本章以泰伯的事迹反映了人们应该尽孝道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做一个合格的子女要尊敬父母,恪守孝道。

第九章:子罕篇本章主要探讨了礼貌和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意思是一个君子人要通过写作交朋友,并通过友谊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十章:尧曰篇本章以尧的事迹来说明如何做一个好的统治者。

通过尧的例子,人们可以学习到尊重和平等的思想,以及如何以德治国。

本章主要描述了微子的品德和才能。

孔子认为微子是一个很有能力但不幸被围困的人,通过微子可以了解如何正确应对逆境。

论语十二则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则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则七年级上册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文言知识及内容解析《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成语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9、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则
孔子
【人物介绍】 孔丘(前 551- 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参(前 505- 前 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仲由(前 542- 前 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全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 现‘仁’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这不也是很遥远 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第四则是 学习 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 阐明了”学“与”思“的辩 证关系。
第五则是 学习态度 ,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 学习方法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 的十条语录。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 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 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论语十二则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和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七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 《论语十则》

七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fù ]尼山全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山东曲阜“三孔” 孔子墓地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本文十则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生,指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 按时 代指学习的内容 愉快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每天 自己。 泛指多次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诚心诚意。
交往。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 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 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论语一、原文及注释。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 说:通“悦”,愉快。

- 愠:生气,恼怒。

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曾子:即曾参(shēn),孔子的弟子。

-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 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殆: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 堪:能忍受。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好:喜爱,爱好。

- 乐:以……为快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饭疏食:吃粗粮。

饭,吃。

疏食,粗粮。

- 肱:胳膊。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 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曾子曰:吾(w )日三省(xǐng)吾(w )身:为(w 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 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 知识梳理

《论语》十则 知识梳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重点字词解释: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讲解】“三省”,多次反省。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知识点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中涉及到了部分论语的内容。

以下为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知识点:一、学而篇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可以追求财富,但要用正确的方式手段获取财富。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该讲究方法和习惯,坚持实践和反复练习,得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满足喜悦。

3.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正确认识他人、了解自己,才能在与人相处、处理事务时,减少出错和损失,不会陷入困境。

二、为政篇1. 君子道者三,而得天下:未成,谓之道;已成,谓之文;成而不失其初,谓之人。

人才的培养要讲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只有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成功,并且在成功之后也要不断的保持优良作风,这就是成为“人”的标准。

2. 以礼治国。

以礼治国,即在国家建设和治理中,要讲究礼仪、规矩,依靠这些规范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3.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建立良好的政德,就像北极星矗立在天穹之上,众星围绕和遥望,使得整个社会的操守和秩序都得到维护和巩固。

三、学行篇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转化成普遍的道义和原则,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时候就不会因自己的狭隘和偏见而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

2.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勇于学习、钦佩他人,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和进步的途径。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的乐趣最终要为人的实践所服务,要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更加优雅、优美,让自己的内心和外在都更加协调和和谐。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与论语相关的知识点,论语的思想和精神有助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真理、品德修养和统合思考,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财富。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和实践等多种方式,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

七上:《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七上:《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曲阜是孔子的家乡。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①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②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③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箱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背诵课文(略)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二课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二课论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二课论语一、文学常识。

2. 孔子简介。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他一生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学说,但在当时未得到广泛采用。

在教育方面,他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

二、重点字词解释。

1. 学而时习之(时:按时;习:温习、复习)2.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4.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6.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7. 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8.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9. 不逾矩(逾:越过;矩:规矩)10.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11.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3. 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14. 一瓢饮(瓢:用来舀水或盛酒的器具)15. 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6. 回也不改其乐(乐:乐趣)1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18.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19. 饭疏食饮水(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20.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21. 不义而富且贵(义:正当的手段)22.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23. 三人行(三人:几个人)24. 必有我师焉(焉:于此,在其中)25.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随,学习)26.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7. 逝者如斯夫(逝者:流逝的时光;斯:这,指河水)28. 不舍昼夜(舍:舍弃)29. 三军可夺帅也(三军:军队的通称;夺:改变)30.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三、重点句子翻译。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1.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 20 篇。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重点字词1. 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 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3. 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3)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4. 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6)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三、重点语句翻译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温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 (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七年级语文论语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论语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论语上册知识点七年级语文:论语上册知识点一、论语简介《论语》原名《论语衍义》,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全书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行为,其中包含了伦理、政治、教育、文化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籍之一。

二、《论语》内容1.约定约定即“言行”或“为人”之意,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了小学、中庸、过失、反省、追求等方面。

2.学习学习主要包括了名称、语录、党队、助理、授业、问津、自反、闻过、怀疑等方面,强调了对“圣人”的向往和学习。

3.政治政治主要包括了保定、政、乱、胜、败、谋略、治国和势要等方面,着重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和法治思想。

4.家庭伦理家庭伦理包括了孝、爱、礼、单等方面,着重强调了家庭和睦、父母亲情的重要和尊重。

三、《论语》阅读技巧1.注意名词词汇的理解和记忆《论语》作为一部古典经典,其中的名词词汇非常丰富,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理解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比,在语法和用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当我们阅读《论语》时,需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适应古汉语的阅读习惯。

3.关注每个细节并建立全局观《论语》中的每句话都非常重要,需要我们关注每个细节,以建立对整篇文章的全局认识和理解。

四、《论语》学习方法1.背诵《论语》经典语录背诵名言警语,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掌握文章中的内容和思想。

2.读经典注释书籍经典注释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并学习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3.参加讨论和辩论参加讨论和辩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典,并锻炼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结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典籍之一,其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我们阅读《论语》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积累大行动:
1、一词多义积累: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并且”)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接连词,可不译)
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知道)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其恕乎(大概)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知之为知之(是)
以:可以为师矣(凭借)
仁以为己任(把)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几)
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后:然后知松柏(之后)
松柏之后凋也(最后)
行:三人行必有我师(走路)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奉行)
2、通假字积累: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3、成语积累(本文中流传至今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②任重道远:任务重,路程又长。

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③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⑤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要想着和他看齐。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格言积累
①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谈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谈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温/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就是这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的全部内容,愿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