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Young
鲁迅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1881-1936),中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 基人。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徒手请愿
游行群众与段祺瑞政府卫队对峙
逮捕 血衣
屠 杀
殴打
遗骸
写作背景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 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 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 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 钊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 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 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 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 的开头。墨写的谎话,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 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 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 有机地融成一体。
思考: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 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 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
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 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 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其中“文明人”“伟绩”“武功”都是明显的反 语;“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 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敌人杀人罪行的极大讽刺。 综观全句,其主要意思是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 “三· 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 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鲁迅消息闭塞
20 多 个 虚 词
噩耗传来神速
卫队惨无人道
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确凿无疑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表 意 丰 富
3、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 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惨象 + 流言
问
题
探 究
3、鲁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
是纪念刘和珍君吗?请探究作 者写作本文的真实目的。
明确:
述 以 对反动势力 评纪 “念 三刘 一 和 对进步青年 八珍 ”为 惨切 案 入 对庸人 点 ,
愤怒控诉 严词痛斥
沉痛悼念 热情歌颂 真诚告诫
善意批评
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 真正的 直接面对, 革命者 不回避 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回顾八十年前的悲惨一幕 感受巨人鲁迅的悲愤情怀 继承先烈未竟的强国遗志 学习先烈英勇的斗争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祖籍安徽合肥,1904年生,14岁丧 父,同孀母及两弟一妹生活于南昌.1923 年秋投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始读预科,后 念英文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 主席。“三一八”惨案中,动员、组织 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 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 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纪念刘和珍君》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 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 种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 复杂感情混杂在一起。 • 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 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 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 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 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 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 • 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
“狼子绝有力者曰迅” (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永 远 的 斗 士
鲁迅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不但 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 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位高明的作家,更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 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 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 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 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 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 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 有人说,鲁迅离我们太遥远,可北大教授钱理群 说,鲁迅永远不会过时! 读鲁迅吧,你会感动于他不 断呐喊为民请命的执着精神,你会经受一次次精神上 的洗礼,你会变得深刻,你会越来越睿智。
(比喻,修辞手法) 用作本体的天空属自然范畴,用作喻体的女郎属人类范 畴,二者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然而在形态上却有着 相似的特点:蓝色的主体上衬着白色透出艳丽迷人的魅 力。
课文总结:
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 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 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 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戒爱国青年要注 意斗争的方式,令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 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 “更奋然前行”。 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 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表达
"记念刘和珍君"可能是指对刘和珍的追思、怀念之情。
以下是一些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
"对刘和珍君的逝去,我心感慨万分,时常在心底默默地祈祷。
"
"怀念刘和珍君,她的微笑、善良和温暖的言行,仍在我心中永存。
"
"每当想起刘和珍君,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敬意。
她将永远在我的回忆中活着。
"
"刘和珍君的离世让我深感无法弥补的失落,我会用心记住她,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
"
"虽然刘和珍君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影响和价值在我们心中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磨灭。
"
这些语言表达表现了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敬意以及对她精神传承的承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完美版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善意批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 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思考
“其中”指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 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 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
作者的感情基调:
刘和珍 反动当局
悲
爱国青年
愤
无耻文人
“ 为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中 国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而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死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的 中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国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的 善良与和蔼 青 欣然前往,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年 爱国热忱 ”
对非人间的控诉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 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 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 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 恐怖。
我还有什么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话可说呢? 默无声息的缘由?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物 极 沉默:爆发,灭亡? 必 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段政府卫队开枪,不是为驱散群众,而是要大开杀戒。
士兵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愿意为军阀卖命,镇压人民。 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
文人要为之辩护,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通用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她的代表作品有小说《生死场》、《 呼兰河传》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苦难和女性的困境,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刘和珍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01
刘和珍的文学作品以细腻、感人 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善于 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的复杂 和矛盾。
02
她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节紧 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同时融入了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思 考。
详细描述
刘和珍在革命斗争中,不仅积极参与组织和宣传工作,还亲自参与武装起义。她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不惜牺牲 个人的安全和利益,表现出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同时,她在生活中也时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展现出一种无私 的奉献精神。
04
刘和珍的文学作品及其影 响
刘和珍的文学作品概述
刘和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 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涉及女性命 运、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
纪念刘和珍的现实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今社会,纪念刘和珍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宣传刘和珍的事 迹,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激励人们追求进步与正义
刘和珍的生平与牺牲表明了她对进步与正义的执着追求。在当今社会,这种追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刘和珍可以激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捍卫正义,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和珍的革命精神
总结词
刘和珍的革命精神表现在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勇敢和无畏 的奉献。
详细描述
刘和珍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 在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威胁时,她毫不畏惧,坚持斗争。 她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为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记念刘和珍君》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 和珍君!
一处: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 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 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爱国青年 (真的猛士) 悼念、悲痛、尊敬、 怀念
悲
所谓学者文人
污蔑
愤 哀、
“庸人”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怒
1、找出刘和珍的事件?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成为学生会自治成员 “微笑”、“温和”
进步青年、追求真理 有组织能力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 使命感
勇于反抗, 不怕牺牲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唤醒庸人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这
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
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 的攒射中”。 惊心动 1、“赞颂说”—赞颂刘和 魄的伟 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 大 惧。 2、 “反语说”—讽刺执 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与 下文的反语一致。
文明 伟绩
反语,讽刺了
武功
中外反动者对 自己的暴力行 径沾沾自喜的 丑恶嘴脸。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 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 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 “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 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 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 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 色恐怖。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 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 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 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 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 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 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 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 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 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 一八‛惨案。
也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
※鲁迅对刘和珍等人遇难如何评价?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 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也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伟 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 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说‚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是有 意与‚三· 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比较来说的。意思是 说,在帝国主义唆使下,反动派在‚三· 一八‛事件中屠杀 徒手请愿学生的凶残无耻,远远超过了那些‚伟绩‛和‚武 功‛。
第三环节
意义
苟活者——苟且偷生的人 真的猛士——革命志士
鲁迅深信,人们会在这次流血事件中得到教育、鼓舞,会摆 脱麻木状态,觉悟起来,进行斗争;革命者则将会更坚定地 奋勇前进。这一句突出、深化了主题。
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 意 义 苟活着:看到微茫希望。 真的猛士:坚定革命信念。
第四环节
读一读,品一品,揣摩疑难精彩名句。 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名 句,或者你认为难懂的有深层意蕴的语句, 体会这些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刘和珍的挽联简单点的
1、记念刘和珍君全国学联的挽联
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
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2、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
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3、高一涵教授的挽联犹如投枪:
说什么法律,说什么共和,只看他卖国则生,爱国则死
谁配称民军,谁配称领袖,尽都是有害争后,有利争先
4、周作人写了三副挽联,挽全体死难者的挽联为:
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帝国主义与革命政府原是一样东西5、挽刘和珍、杨德群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6、杨德群烈士之父杨卓吾挽女的挽联:
已沾教育十余年,当知国事阽危,徒事捐躯难塞责但愿同胞四百兆,此后大家努力,今虽惨死亦无悲7、周芷江挽杨德群联为:
燕市悲歌,英雄自古忧家国
汩罗烟雨,江上而今哭女媭
8、长沙的启蒙老师有联挽杨德群:
二十年往事云遥,记曩日师生,恍见双鬟来问字
廿七省同声追悼,看当时首领,何堪万国共招魂
9、在惨案中受伤的北大学生赵绍西敬献挽联云:
一弹飞来,我则伤,君则亡,屡起屡蹶惊惨事
万死得脱,胆愈大,心愈决,再接再厉竟前功
10、大校长朱我晨挽毕业生李廉桢的挽联为:
请愿遭围屠,千载史书留污点
牺牲乏贷价,一堂师友吊英年
11、13十三岁的清明中学学生朱良钧,是遇难者中最年幼的。
其父母哭以联,极为哀痛:
痛极汝亲,枉费十三年入校读书,讵意到今反送死
冤哉吾子,同行数百辈为国请命,不知加罪是何名。
《纪念刘和珍君》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1、“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2、“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 文人诬蔑的流言,
我的哀感普通是 从这三点出来, 熟识与否还在其 外,即一是死者 之惨苦与恐怖, 二是未完成的生 活之破坏,三是 遗族之哀痛与损 失。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 八日的死者》
但这回却很有几 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 这样地凶残,一 是流言家竟至如 此之下劣,一是 中国的女性临难 竟能如是之从容。
事件真相,你来找
1、教材注释 2、教材插图 3、文本段落
(刘和珍等人遇害段落)
真相----- 惨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 惨象+ 流言, 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表现强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烈的愤 在沉默中灭亡! 屠刀+ 怒 钳口术, 实行高 反复手法,沉默到极点就将是爆发的 压统治。 时候,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 “后来者”的呼唤,激励,鼓动。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 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 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思考:把“惨象”与“流言”对比,是 什么意思?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 狗文人的无耻诬蔑。“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 忍;“流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 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的 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记念刘和珍君每段的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每段的概括刘和珍君者,杭州人也。
其先大父昔充军新疆,君时尚幼,记忆之盖阙如也。
九岁,母适他乡,君随往,未识其父。
孤儿寡母,艰辛备尝。
少既慧,勤且勇,与乡邻斗智,惩其负心者。
稍长,竟至冠。
壮则投笔从戎,服务于民国革命。
以笔为戈,不以刀枪见血。
及其死也,乡党以千金之资,求其遗作,终不可得。
呜呼!其为人也,闻之者,固已叹其死矣;一知其为人也,而读其著作,又安能不以此而兴怀哉!小村之公共场所,今日为烈士纪念碑,君乃少年有志之士,当年曾著文宣言,欲以二十年努力之劳,创立生聚教训之业。
讵意功败垂成,抱恨长辞!海内有心人士,闻而悲之。
社会贤达,与其同学,同事,同志,痛其失于道义,悲其死而不得其所,毅然奋臂一呼,奔走国中,为先生完成未竞之事业。
君之尸,覆诸中国民国之土。
君之血,飞溅在中国共和之旗。
夫谁曰无声之泪,不长滴土;夫谁曰无情之物,不会动人?虽死,而魂魄犹能夜夜来游,托梦于高山之巅,长河之畔。
同时又有一事实,足以订君之罪,而慰于先生之灵:君之家族,历史最为久长。
上溯两汉,下逮元明,自有史以来,诗书所载,民人相传,代有伟人,犹不可悉数。
而君以一女子,而名著于天壤间。
是岂非阴魂不散者耶?或云君姓名并非其真,而系后人伪托,以欺世而盗名者,不可得而知也。
无论其真与否,君于中华民国,有功焉。
去年五月廿七日,苏州新报馆出版之纪念号,题为《勿忘昨日之敌》。
文中述及君之故事甚详。
可谓尽之矣。
盖忘记昨日之仇敌,即为今日之仇敌也。
身虽殒,而精神长存;身已殁,而气节长在。
呜呼!此殆所谓言之不足而声有余者欤?君既没,其妻闻耗,几至寻死;吾辈不克负荷,亦何忍坐视其死。
是用作歌,以告先生之灵:君死去,何所道,妾生今日感君恩。
风雨六旬伤孤雏,雨露三载育婴孩。
托体同山阿,愿将此血肉,洒向烈士墓。
死者已逝,生者奋发。
发扬先烈遗志,慰我人民长久。
呜呼!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君不见,湘江西岸重洋隔,巴山夜雨涨秋池。
漫言男儿皆有泪,不洒苍生半滴。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33张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杨德群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 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 主席的刘和珍,抱病动员 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 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 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 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 壮烈牺牲,时年22岁。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
刘和珍的主要事迹:
毅然预定 《莽原》全年
毅然
渴求真理
不为势利所
屈,然至于泣
黯然
富于斗争精 神,有远见
下
欣然前往请 愿而遭残害
欣然
满腔爱国 热忱
但是,为什么“我还有要说的 话”?
要说什么话?说了那些话?
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大量的木材 : 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才能前进一小步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潜
•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
•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情感
煎熬
不矛盾
学生:惋惜
悲 愤
感情基调
思想 挣扎
反动:愤怒 之 情
文章线索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直面”:直接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
“幸福者”: “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 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他们为国家、民 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 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 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理解
纪念刘和珍君阅读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他在参加刘和珍追悼会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哀悼和尊敬,以及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的愤怒和控诉。
这篇阅读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记念刘和珍君》的主旨是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对反动政府的愤怒。
文章以刘和珍的牺牲为引子,通过对她的回忆和描述,展现了她的勇敢、坚定和无私,同时也揭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和无耻。
文章的结构清晰,先是对刘和珍的追悼和回忆,然后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和批判,最后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呼吁。
2.人物形象的塑造:刘和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她的形象通过鲁迅先生的笔触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她是一个勇敢坚定的女性,不畏强权,敢于反抗,为了民族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她的形象塑造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赞美,也是对那个时代所有烈士的赞美。
3.语言特点: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独特,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也充满了讽刺和批判,对反动政府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4.思想内涵: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等烈士的追悼和尊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呼吁人们要觉醒起来,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这种思想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鲜明艺术特色的散文,它不仅是对烈士的追悼和尊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奋斗提供借鉴和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
yǔn
身不恤
立仆
pū
惩创
思路分析
⒈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 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 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⒊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一八惨案) 写作背景2 (三·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 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举行 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 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 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 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 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 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 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 暗的一天”。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自主阅读全文,找出 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 部分,划出原文的句子, 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 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
文章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笔下 的刘和珍君有哪些特点?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生前爱看先生文章 ——“毅然” 预定《莽原》全年 斗争精神 “学生自治会委员”; 温和善良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黯然”、“泣下”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虑及母校 爱国热忱
写作背景1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 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 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 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 府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 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记念刘和珍君》
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表达 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研习第三部分(6.7)
1.作者思考出来的教训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教训:劝戒徒手请愿 意义:发现中国女子勇毅然、干练, 激励后 来人奋然前行
2、“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这句 中的“太平”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1)一是指反动派高压造成万马齐喑的 可悲局面; (2)二是指“三一八”惨案就像几粒石 子投入大海,未能掀起波澜,社会依然 死水一潭。 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辛酸和 失望之情。
文章脉络
叙述写作的 缘由(1、2) 烈士的印象 及死难经过 (3、4、5)
死难的教训 和意义 (6、7)
文章内容
表达方式
叙述为主
抒情为主
悼念逝者 唤醒生者 交往始末 遇害事实 殉难经过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思绪 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 有机地融成一体。
小 结
“说”
(写作缘由)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 及文人 *唤起民众, 激励革命者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
朗读课文,品味文中重要句子。
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词语移用
程度副词,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
充满血腥和暴力 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 为烈士的死难感 愤怒到了 深深地体味 的黑暗统治 到极度哀痛 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 极点
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表示对死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 者的尊敬 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 苦痛”一句,他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 么理解?
⑵“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的猛士”指什么?“惨 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 者”分别指什么人?
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并不是要记录、再现历史事实, 而是要抒写“三一八惨案”对他心灵的冲击,他的心理反应。 因此,文章是围绕着面对血腥的屠杀,“说”还是“不说” 的矛盾、困惑展开的:“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没 有?”——-“没有”——“先生还是写一点罢”——“我也早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正有一点写东西的必要 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 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 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在“说(写)” 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构成了整篇文 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我们读 《记念刘和珍君》,就应该抓住这样的跌宕起伏的“文气”, 其实也就是“节奏”,心理的节奏,文字的节奏:《记念刘 和珍君》,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首心灵的诗。 钱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