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整合的基本原则
解决中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的价值原则与根本途径——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背景下
活需要。
[ 关 键 词 ]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社 会 主 要 矛 盾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中 图 分 类 号 :D6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 — 3 9 2 6 ( 2 0 2 1 ) 0 6 — 0 0 8 3 - 0 7
基 金 项 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18JZD0 0 1 )阶段 性成果。
8 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 期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中国处于新 的历史方位,从 根 本上说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 变决定的。唯 物 史 观 认 为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 本 动 力 是 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社 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结构。但 是 ,事物的性质和发 展 走 向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一个矛盾系 统在起作用。在 这 一 矛 盾 系 统 中 ,各种矛盾的地 位 和 作 用 不 同 ,其 中 必 然 存 在 一 个 主 要 矛 盾 ,占有 主 要 地 位 和 起 决 定 性 作 用 。同 时 ,规定事物性质的 也不仅取决于事物的主要矛盾,还取决于矛盾的 主要方面。因 此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 的历史方位,关键就要抓住中国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除 短 期 地 把巩社会主要矛盾的判 断 ,总体上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和人民需 要之间的状况,进而决定 了 中 国 发 展 的 历 史 方 位 和时代主题。
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归根到底 取决于生产的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的新判断,一 方面反映的是一定生产发 展阶段的局限性,另 一方面反映的是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水平又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中国新的社 会主要矛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 方 位 ,是 改 革 开 放 四 十 多 年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经 过 四 十 多 年 的 大 力 发 展 ,“人 民 美 好 生 活 需 要 曰 益 广 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 在 民 主 、法 治 、公 平 、正 义 、安 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 求日益增长。 同 时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 显著提高,社 会 生 产 能 力 在 很 多 方 面 进 入 世 界 前 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 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 约因素。”[K)](P'in说 明 这 一 判 断 不 仅 具 有 理 论 依 据 ,也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转变的客 观实际。
简述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简述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1、平等对待原则
在进行权利义务配置时,平等对待原则是首要考虑的基本原则之一。
现代法治社会,法律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价值目标,而平等是实现上述价值目标的基础。
2、整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法律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杂和冲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种利益中的大部分或我们文化中的重要利益得到满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地牺牲。
"对权利义务进行配置时,在以利益大小为衡量标准的同时,要兼顾各项利益背后的内容,充分剖析各项利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据互赢或多赢原则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利益,使多个主体的整体利益达到最大。
在利益的平衡配置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都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利益最大化不能以无限制的牺牲另外部分主体的利益为代价。
因此,就需要法律根据公平、正义等基本法律原则,在牺牲最少的情况下使整体利益达到最大。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整合
△ 口
观 的 冲 突 。 为 此 , 必 要 研 究 我 国 社 会 转 型 期 引 起 有 价 值 分 化 的 根 源 及 其 冲 突 态 式 , 努 力 构 建 社 会 主 “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成 全 民 族 奋 发 向 上 的 精 神 力 量 形
改 革 开 放 后 。多 种 所 有 制 形 式 并 存 实 际 上 确 认 了 多
多元 化
附性和 价值 客 体 的政 治性 。董 仲 舒所 谓 的 “ 其谊 正 不 谋 其 利 ” 正 说 明 了 社 会 中 伦 理 4 了 的 价 值 客 体 . - 1 = 意 识 。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中 , 种 情 况 依 然 存 在 ,不 这 “
算 经 济 帐 . 算 政 治 帐 ” 类 的 口 号 . 映 了 利 益 意 只 之 反 识在 主导 价值观 中 的淡化 。 中 国 向 现 代 社 会 的 转 型 过 渡 , 质 上 是 马 克 思 实
马 克 思 指 出 , 人 的 依 赖 关 系 ( 初 完 全 是 自 然 “ 起
发 生 的 ) 是 最 初 的 社 会 形 态 , 这 种 形 态 下 , 的 , 在 人
生 产 能 力 只 能 是 在 狭 窄 的 范 围 内 和 孤 立 的 地 点 上
发 展 着 。 ”】 自然 经 济 条 件 下 , 值 主 体 是 以 群 体 【 2 在 价 形 式 存 在 的 , 们 以 圣 人 的 是 非 为 是 非 , 领 导 意 志 人 唯 是 从 , 自 己交 给 他 人 或 所 属 群 体 去 支 配 , 有 个 性 , 把 没 没 有 自我 意 识 。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 种 情 况 没 有 这
当 前 我 国 社 会 转 型 期 带 来 的 价 值 分 化 的 根 源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理念及机制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理念及机制作者:胡本春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正确认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是调适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表现出一致性、多元性、复杂性、矛盾性、发展性的特征。
应对社会利益关系所表现出的多维特征,必须树立务实、全面、统筹、多元的协调观。
同时还要建立多重机制,即广泛的利益认同机制,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适用的诉求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备的矛盾调处机制,以及有效的权利保障机制。
通过多重机制的合力,来调适转型期我国的社会利益关系。
关键词: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6009205改革开放以来,因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关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的利益分化与冲突成为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体制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接踵而至的是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会难以避免地大量表现出来[1]。
虽然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个别问题,但是这些个别的、局部的社会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这些个别的社会矛盾具有扩散性和衍生性,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局部的冲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为此,必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各方共鸣,寻找相关方的利益契合点,以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稳定。
一、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客观分析和正确认知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是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带来了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例如利益关系失衡、利益矛盾凸显、矛盾冲突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转型的一大瓶颈[2]。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及其协调(一)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及其协调(一)内容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等特点。
本文提出要从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的利益均衡机制、有效的利益冲突调解机制和科学的利益观念导向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来构建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利益协调机制。
关键词:利益关系利益协调现代社会不仅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并且由这种变化导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影响了体制转换中的社会和谐问题。
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协调我国现阶段的利益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利益关系的变化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利益原则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所提供的利益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衍生出了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差距过大等等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一定的影响。
利益主体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大一统的一元化社会,社会利益主体单一,除了城乡、工农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差别外,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呈现平均主义状态,价值判断也呈一元化状态。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利益关系从统合走向分解,利益平均化的态势被逐步打破,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原有的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如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知识分子群体、机关干部群体、企业经营者群体、普通职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外来劳动者群体等,而农民阶级内部,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逐渐融入其他利益群体之中;新的利益主体产生,出现了诸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2【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分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分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A、费孝通B、潘光旦C、陈达D、吴文藻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2【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利益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各方与权益、利益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是
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平、安全、稳定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首先,平等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
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不能因其社会地位更高而尊重。
社会中实行竞争机制应该以公平竞
争为原则,让社会充满价值观,而不要只看短期利益,否则会导致社会不公。
其次,安全也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确保社会安全的基本原则。
社会安全不仅是指治安,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安全。
社会的生活水平由此而决定。
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关系才能重新调整和稳定下来。
最后,稳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社会该有的秩序的基本原则。
社会关系变
化频率必然相对较快,社会秩序要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
只有实行民主制度,理性思维
和公理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稳定,产生公平正义的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福音,在于健全的社会利益关系调节体系,而平等、安全、稳定是调节
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社会才能有序和可靠地发展,人民的利
益也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
实现这三项基本原则,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规范,还要靠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入实施,才能形成一种文化观念。
必须做到在社会中尊重权益、保护责任,平衡公平正义,建立和谐安全的社会。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利益全体人民为中心,从劳动产业和生产资源分配进行社会主义转型,使社会保障制度明显向社会保障的扩大方向发展,以消除贫困、改善收入分配为先决条件,朝着社会平等、民主、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共赢的目标迈进,让每个人都能拥有自主权、发展权、保护权,追求最大的人民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良好的知识经济结构:利用人口、自然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基于市场的经济结构,混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形成更加科学的经济结构。
(2)财富结构有序化:实施财富结构有序化,积极发展各类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带动的技术改造;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更新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3)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革资源分配制度,实施资源定价,并通过增加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4)促进社会和谐:对不平等社会的现状进行改革,对各民族、宗教和社会群体进行和谐处理,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治安,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 1 -。
中国转型期的的社会矛盾与解决之道
中国转型期的的社会矛盾与解决之道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虽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但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虽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但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的高发期,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利益调整之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根据矛盾之间的规律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国,经济发展迅速,矛盾也日益突出。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因素不断出现。
正确把握矛盾发展的规律,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使我们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经济领域的贫富分化问题。
目前,全世界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富分化问题,这个问题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很突出,主要有城乡差距、行业部门差距、地区差距这三个。
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远远大于农村居民的收入,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大的局面。
行业部门的差距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地区差距主要是由我国的自然原因与政策原因引起的,我国面积广阔,人口多,地势西高东低,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展远远快于西部。
经济领域的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就业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将长期处于就业严峻的形势。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的社会矛盾同时存在,社会矛盾的性质、内容和矛盾双方的关系各不相同。
2. 社会矛盾的主次之分:社会矛盾的主次之分是指在社会矛盾中,有些矛盾是主要矛盾,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受到主要矛盾的制约。
3. 社会矛盾的转化:在社会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原本是主要矛盾的矛盾,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可能会逐渐转化为次要矛盾,而其他次要矛盾则有可能转化为主要矛盾。
4. 社会矛盾转换的规律性: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的变迁以及社会制度的演变等因素。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原理是指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变化,
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及其协调
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及其协调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转型与进步,利益关系也会随之变化。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也必须应对各种新的利益关系。
如何协调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成为人们广泛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之一。
本论文将以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变化及其协调为主题,分析其意义、内容、因素、策略与实践,同时举例分析国内外相关案例,探究其特点与启示,从而为进一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提供建议。
二、利益关系变化的意义利益关系是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社会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变化是显著的。
它反映了社会结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变化反映出社会结构的改变。
随着新生代的崛起、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机会日益增加等原因,劳动力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从而对现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也意味着,由于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的改变,传统的利益关系模式也需要相应的变化。
只有通过对新模式的适应,才能够在转型时期中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变化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随着国家、市场、社会力量之间的地位不断变化,个人、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而使得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这就需要不仅仅要关注不同利益方的诉求与期望,还要考虑社会、国家与市场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形成更为协调与稳定的利益关系。
最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关系变化反映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利益关系被颠覆的过程中,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调解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依据自身的地位定位适当角色发挥,通过各种调解手段,实现协调与稳定利益关系的目标。
这也需要政府更加关注货币政策、税收等方面,使得公共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从而实现相对稳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模式。
化解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的方法
化解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的方法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构成社会的基础要素。
如何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稳定繁荣,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首先,在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方面,应该遵循五个三“原则——公正、公平、公开”。
要用政府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加以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实行严格的社会监督,使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的解决更符合公正、公平的原则。
其次,要改善现行的社会制度,建立公正、健全、统一的社会秩序。
形成一种灵活的社会制度,同时满足个体和社会的秩序性要求。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公平和不合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实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有效地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此外,要强化社会治理,规范社会行为,控制和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
不但注重社会秩序方面的治理,而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的方式为介入口,采取改革开放、立法审计、减税降费、政府定价和宏观调控等政策,确保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解决的秩序性和合理性。
最后,还应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文明、自律和公德,遵守社会秩序,不断推进文明进步。
只有社会成员坚持,增强道德修养和操守,尊重宪法和法律法规,规范社会公民行为,社会才能真正变得更加稳定、和谐、有序。
总之,解决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要采取多种措施,要改革社会制度、强化社会管理,要加强公德教育、法制宣传,要改进社会关系、建立正当公平的体系。
同时要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及时调整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协调,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变化和社会秩序矛盾的消除,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协调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协调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化,由此带来的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也日益明显和复杂化,新型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如何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保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维护我国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一)社会利益的内涵通常情况下,人们大多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利益,将社会利益等同于经济利益。
但是,我们认为社会利益应该是包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在内的一系列个人特殊利益和群体共同利益的总称。
经济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主体,是不同利益群体追逐的重心;政治利益体现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度和政治权利的大小;文化利益则体现了人们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高低。
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既得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为经济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也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利益实现的结果。
从利益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利益又可以分为个人特殊利益和群体共同利益。
个人特殊利益是由于不同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形成的。
群体共同利益是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个人利益紧密相联、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努力去维护的利益,如民族利益就是群体共同利益。
弄清楚社会利益的内涵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社会利益的分化加剧,主要表现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需求和获取途径多样化,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公开化等三个方面。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从整体上来看,社会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和由个人组成的群体。
具体来看,社会利益的主体涵盖非常广泛,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既可以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党政干部等,也可以是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等利益主体。
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原理
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原理
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原理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理论逻辑,以帮助人们
从辩证的角度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治理。
它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将会自发地转化为新的矛盾和发展态势,因此可以通过改善社会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应该认真观察和分析形势,发挥合理的
作用,消除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而帮助社会向积极的发展趋势进行转化。
基于这一观点,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及时采取措施和减轻社会负担,引导和帮助那些被贫穷、病痛和其他社会矛盾困扰的群体。
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法律,向矛盾处理和解决方向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再者,政府要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和统筹投资,以解决社会存在问题和发
展态势,实现社会公平。
此外,政府还应当着重引导和促进社会互助机制的发展,实现平等公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社会问题发生,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能够有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要抓住
核心,积极发挥领导作用,认真解决社会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公平互助机制,制定适当的法律政策,以消除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及处理原则
作者: 廖楚雄
作者机构: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娄底417000
出版物刊名: 湖湘论坛
页码: 14-15页
主题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处理原则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
它在回答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难题、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形成。
在新的历史发展征途上,必然还会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各种民主思潮影响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平目标之间的矛盾;参与经济全球化与防止“西化”、“分化”之间的矛盾:党长期处在执政地位与遏制腐败蔓延之间的矛盾。
面对这些必然的矛盾,必须施以科学的处理原则,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发展。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及其整合机制的开题报告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及其整合机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涉及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分化和整合。
这种利益分化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之间的纷争与对立,使得社会不稳定,阻碍了社会转型的进程。
同时也需要探讨如何通过整合机制,有效地调和不同利益方的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社会转型期中利益分化及整合机制的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实际情况,为政府与民间组织提供建议和指导,使得社会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
二、研究内容1、社会转型期中利益分化的特点通过对社会转型期中各方利益的相关研究,取其异同点做比较,探究中国社会在转型期中出现的利益分化与消长规律、类型、原因和影响等相关问题。
其中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
2、社会转型期中整合机制的构建社会转型期中,整合机制是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将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社会转型期中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探讨构建整合机制的可行性和具体方式,以实现各方利益的调和与整合。
3、以案例分析验证整合机制的有效性本研究将综合利用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深入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中的实际情况并探寻合理的整合机制。
同时,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验证整合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和传统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研、统计分析、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查阅:收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对转型期中利益分化整合机制的研究现状和不足部分进行梳理和总结。
2、问卷设计:设计合理的问卷,针对不同的受访群体,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探究利益分化和整合机制的实际效果。
3、实证研究:通过对各种社会利益的实证研究,理性分析社会转型期中利益分化与整合机制的实际状况,并进一步探究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利益矛盾整合的基本原则原则是一种规范,是人们在行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尺度和准绳原则是一种规范,是人们在行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尺度和准绳。
利益矛盾整合原则不仅是对人类社会现有利益协调方法的理论总结,也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协调应该如何进行的理论规范。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不同社会力量的角逐、社会规范的失却和重建、新社会要素的形成和新旧要素之间的冲突等等,使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实现社会利益的有机整合,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利益整合原则。
一、利益整合必须坚持发展至上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
它既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诸多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中出现的利益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1、发展是整合利益矛盾的基础。
第一、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增加、社会的繁荣会直接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是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的基础。
第二、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和途径。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虽然是伴随利益分化的过程而产生的,但归根结底源于生产力不发达,源于利益对象不足而无法全面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1】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第三、发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政治问题。
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上。
从苏东演变的教训看,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主要因为经济上不去,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
只有当生产力高度发达并带动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发展必须是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的协调统一。
利益整合主要在缓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解决人们不同利益需求的均衡实现问题,特别是化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代际之间的利益矛盾。
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的集约型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社会公平、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起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从思维方面上要打破近代以来形成的破坏自然、毁坏生物多样性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从生产方式上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彻底革新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将经济发展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长期承载容量之内;从生活方式上要树立物质消费适度、文化消费主导、追求人生质量的生活方式。
3、发展是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规则有序。
利益矛盾的最终根源,在于规则缺失或者规则不完善。
发展的规则秩序,在当前社会治理体制下,核心在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所有,发展必须在完善的规则秩序之内进行,执政者必须将人类福利、社会经济公平、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价值伦理、社会公众参与、科学与政策制定等一系列问题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政策框架,并以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这一复杂巨系统作为分析对象,保证经济社会资源在一定体系内得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支持,对违反或破坏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严加惩处,使人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合理引导,使社会经济生活保持一种预期的秩序,促进社会主体、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在社会规范体系内融洽协调。
二、利益整合必须坚持稳步推进所谓稳步推进,就是指政策和策略必须有利于形成社会有机的利益共同体,手段的运用、措施的跟进、力度的要求、预期的效果等必须适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满足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转型中矛盾的化解和障碍排除。
1、整合的手段必须刚柔兼济。
在现实情况下,公共权威严重失落,妨碍着社会公众迎合公共权威实施社会控制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既要体现整合的刚性要求,通过强有力的制度规范、法律惩戒和社会监督,坚决遏制那些无视规则秩序和法制精神的恶性利益获取行为,控制不当得利引发的社会矛盾,又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既成的利益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尽量避免强制式、压服式、一刀切式的整合而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不满。
2、整合的措施必须系统配套。
经济利益矛盾与经济体制改革高度关联,既有体制内由中央向地方、部门和单位分散、转移,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分散、转移,前者主要导致了经济资源在占有的主体和层次上发生了倾斜,引发了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部门差距;后者改变了资源占有和控制的规则,出现了与传统体制内不同的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新生的经济主体的异军突起。
整合利益,前者需要的是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后者需要的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体系。
3、整合的力度必须强弱适当。
利益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生产力越是发展,赖以进行利益整合的资源越充分,整合的空间和余地也越从容。
在利益整合的时间上,既要有短期的整合目标,更要有长期的战略思维,短期要解决那些已经高度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利益矛盾,长期是建立一种从体制制度上解决影响社会健康发展利益矛盾的长效机制。
在利益整合的范围上,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首先是抓住那些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利益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4、整合的效果必须社会认可。
检验整合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的认可。
整合的所有行动,包括采取的手段、推进的速度和范围,以及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内,不因为整合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体现出整合不是消灭利益差别,而是把利益差别控制在有序的、合理的、公正的范围内;有利于最终达到利益关系的相对均衡、协调、和谐、平等。
三、利益整合必须坚持公平正义所谓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所谓正义,就是一个社会具有的是非标准,扶持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打击邪恶势力。
公平是正义的基础。
整合利益矛盾,很主要、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正义。
1、权利公平。
权利是利益主体为占有和配置使用各种资源、进行生产和创造各种价值、最终参与社会成果分配和消费的的资格。
社会公平的实现,本质上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尤如相互制衡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力量均衡到什么程度,公平就实现到什么程度。
长期以来,中国把公平局限在经济领域,把公平的实现寄托在政府对再分配的调节上。
其实,再分配对公平影响的力度非常有限。
"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工资和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这种阶级差别也还没有消失;今天较低层或工人基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把他们的子女送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就被排除再整个高薪职业之外",【2】实际上是说权利不公平所形成的起点不公,如果在初次分配中没有很好体现公平的因素,利益主体无法享有对资源的平等占有,很难实现政府调节下的二次或多次分配的公平。
2、机会公平。
所谓机会公平,就是利益主体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都有获得一定地位、权力、财富的均等的机会。
由于社会条件的差异,由于体制机制上的缺陷,造成了利益主体在财富的占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职业的选择、收入分配的权利和权力的获得上机会的不平等的状况。
这种不平等只能通过国家的税收、工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调节。
因此,整合利益矛盾,必须弥补利益主体在获得机会能力上存在的缺陷,尽可能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保障利益主体获得同等的发展的机会。
3、规则公平。
规则公平主要指利益主体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规则和过程要平等、公开和透明,它是防止谋取特殊利益和平衡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各方面心态的主要保障,也是维护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
所以,整合利益矛盾,要确保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规则的公平,在经济领域,主要是资源的获取和生产价值的实现要体现规则公平;在政治领域,主要是政治权力的获取和行使要体现人人平等;在文化和社会领域,要保障就业、上学、看病、养老等方面的公正。
4、分配公平。
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上的结果公平。
由于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存在着效率的差异,所以市场主体收益分配必然存在差异。
但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机会垄断和竞争初始条件的不平等分割,利用市场规则的不完备、体制漏洞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所形成的暴富,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化,是明显的分配不公。
所以,整合利益矛盾,就是要通过改革税制、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等,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公平程度的高低是公众判断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社会正义的维护是保持民众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公平关乎财富分配的合理性,政治公平关乎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文化公平关乎人们精神享受的平等性,伦理公平关乎民众对执政党价值分配的认同程度。
没有社会公平正义,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挑战,党就会面临执政合法性危机。
公平与正义是执政党重塑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两根支柱,重塑合法性基础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的过程。
四、利益整合必须坚持共同富裕所谓共同富裕,是指社会成员共同过上富裕的生活,共同占有和消费更充裕的物质文化产品。
共同富裕是一种基于效率基础之上的经济公平和正义。
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实表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依靠主体自觉不断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1、必须始终尊重人民群众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主体与历史价值主体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正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现实的统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与物质成果享受主体的统一。
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具有合理性,执政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漠视这种合理性。
整合利益必须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成果。
2、必须让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所谓普遍受益是指社会成员能持续不断地感受到由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实惠,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应该力求让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即使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也首先应避免大部分或全部社会成员受损局面的出现。
所以,整合利益必须优先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对一切合理而且能够实现的利益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一切因政策调整和制度变迁而导致的多数社会群体利益受损的问题,应通过新制度的补充而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