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矩山存稿》看徐经孙的政治思想
从文如其人到不因人废文——对《四库总目》集部批评之隅见
从“文如其人"到“不因人废文"——对《四库总目》集部批评之隅见口天津师范大学韩胜从《尚书》的“诗言志”和《毛诗序》的“诗者,志之所之”,再到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的“诗缘情”,以及《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个性与文风一致的命题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和主张“文如其人”。
但随着自学地文学创作的发展,出现了作品风格与作者个性不相符合的现象,即如元遗山《论诗绝句》所说的“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皮日休即较早认识到人品与文品不相符的问题。
他的《桃花赋序》评宋臻为相“贞姿劲直。
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但他的《梅花赋》却“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
最晚从皮日休这篇序开始,先前关于诗抒其志、诗本其气、文如其性等理论观点都开始接受质疑。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多处涉及到人品与文品关系的评论,大体可为分文如其人、因人传文、人与文不相符、不因人废文等几种批评标准和取舍原则。
而且这些评论中对为人和为文的看法表面上有诸多羝牾之处.因此有探讨的必要。
首先。
《四库总目》集部中有“文如其人”的文学批评主张,并在持肯定态度的。
如评《成平集》:“其气体光明磊落,如其为人,固终非澧涩者所得仿佛焉。
”评《乖崖集》:“特其光明俊伟,发于自然,故其气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耳。
”又如评《东观集》:“(魏野)而胸次不俗,故究无龌龊凡鄙之气。
”又如评《西村诗集》:“其人品已高,其诗品苕苕物表,固亦理之自然也。
”尤其是评《古灵集》:“(陈襄)其词气严重,亦非江表轻艳之比,则人品邪正之殊也。
”明确提出了。
文章的风格与人品的“邪正”相关。
而且.《四库部目》中还对人品、文品的关系作了论述:“益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此集亦其一徵也。
”(评《佩韦斋文集》)认为诗品、文品与人品紧密相联,浙江临安市人品的高下对诗品、文品的高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观点也是和此前文学理论批评中所述基本一致,也在《四库总目》中体现得最多、最明显,此不赘述。
励精图治,鼎新革旧_徐用
励精图治,鼎新革旧——民国时期平阳县开明县长徐用尤荣开短短的民国存在38年,政治风云多变,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在这短命的王朝中,山清水秀的富饶平阳,先后任县知事或县长的竟达近三十人之多,平阳被折腾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匪患四起,疮痍满目。
这些人当中大都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残害百姓的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如张韶舞、王启炜之流,要从其中挑选肯为人民办些实事,著有政绩可言的开明县长,那就风毛麟角,寥寥无几。
据现有资料看,徐用可算作一位。
徐用单人像徐用(1887一1956),原名徐雄,字子勉,号孟炉,浙江省缙云县新碧镇黄碧村(现为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碧街道黄碧村)人。
1935年(民国24年)10月5日至1939年(民国28年)10月1日上午11时任平阳县长,整整四年。
四年里开发民智,创办中学,创办医院,移风易俗,发展农业,励精图治,成绩斐然。
一黄碧村原为黄跸村,传说黄帝车辇曾在黄碧村住跸过,所以叫黄跸,为了方便书写,后更名为黄碧。
这里山水飘逸,云雾缭绕,田园风光,野趣盎然,人文荟萃,古迹满目。
徐用就在这里度过美好的青少年时期。
少年徐用,有志读书,六岁进私塾,除熟读启蒙的四书五经外,还爱听塾师讲古代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等动人故事,十分敬仰为国为民的诸葛亮、包拯等贤臣良相。
学习用功,过目不忘,习字作文,一丝不苟。
徐用青年时,时值清朝末季,革命风暴风起云涌,有志青年多参与这场革命浪潮中。
19岁的徐用离开家乡,先入绍兴大通学堂求学。
绍兴大通学堂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内卧龙山北,创办于1905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徐锡麟等人为培养训练革命武装起义军事干部而创办的一所学校。
1907年2月,秋瑾曾接替陶成章、徐锡麟,被推荐为大通学堂督办(校长)。
徐用于1906年入学。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事失败,徐锡麟遇害,案涉大通。
7月13日,绍兴知府带清军包围大通学堂,当时在校人员近十多人,秋瑾临危不惧,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徐继畲
徐继畲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别号康田,书斋名退密斋,乾隆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寅时(公元1795.12.4),出生在山西省代州五台县(今属忻州市)东冶镇东街“司马第”的清贫的士宦之家,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辰时(1873.3.30)去世。
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目录徐继畲简介著述与政论徐继畲年表著作的评述徐继畲评价徐继畲:[读音]徐xú 继jì 畲she编辑本段徐继畲简介徐继畲父亲徐润第,进士出身,任过内阁中书,湖北施南府同知等职。
徐继畲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京师,。
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
道光六年(1826年)中进士,十年(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补陕西监察御使,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外任广西省浔州府知府。
从此他青云直上,历任福建延津道、订漳龙道、广东盐运使、广徐继畲彩色画像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升任广西巡抚,十二月改授福建巡抚。
后曾多次署理闽浙总督,咸丰元年(1851年)因被人诬告,革职回京,降补太仆寺少卿。
咸丰二年,徐继畲再次被人诬告,彻底落职归里。
咸丰六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董事会特聘为书院山长,于教业之余,倾心写诗作文、从事学术研究。
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命参通商事务,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协助奕办理洋务。
1866年7月,授太仆寺卿,1867年2月改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
八年(1869年)三月以老病告归,十二年(1873年)卒于家。
编辑本段著述与政论徐继畲体恤民情,为官清廉。
由于他接受过扎实的儒家教育,“民为贵”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的烙印。
他在《政在养民论》一文中曾说:“古圣人陈谟赞化,不曰治民,而曰养民”,又说:“富国而不知富民,固不足以曰养。
”在他看来,为官者的主要任务是“养民”而非“治民”,任何伤害百姓的行为都是不能允许的。
古文辞类纂(共两册)
目录分析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下 论六家要指
原道
原性
原毁
讳辩 对禹问
获麟解 改葬服议
1
师说
2
争臣论
3
守戒
4 杂说四首录二
首
5
伯夷颂
封建论 桐叶封弟辨
晋文公问守原议 复性书三首录其末
本论三首录其次 朋党论在谏院进
为君难论二首 唐论
易论 乐论
诗论 书论
1
明论
2
谏论二首并序
3
管仲论
4
权书十首录四
等州观察处置
等使、上柱国、
陇西郡开国公、 赠太傅董公行
2
状圬 者 王 承 福 传
3
种树郭橐驼传
4
方山子传
5
兵部知制诰谢 公行状题脱
“员外郎”三
字
0 1
通议大夫、 都察院左副 都御史李公 行状
0 2
归氏二孝子 传
0 3
筠溪翁传
0 4
陶节妇传
0 6
韦节妇传
0 5
王烈妇传
先妣事略 白云先生传
二贞妇传 樵髯传
2
胡先生墓表
3
连处士墓表
4 集贤校理丁君
墓表
5 太常博士周君
墓表
石曼卿墓表 永春县令欧君墓表
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 将军唐君墓表
泷冈阡表
1
张子野墓志铭
徂徕石先生墓 2
志铭
3 太常博士尹君
墓志铭
4
黄梦升墓志铭
5 孙明复先生墓
志铭
尹师鲁墓志铭 梅圣俞墓志铭
江邻几墓志铭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蔡君山墓志铭
3 唐故相权公墓
浅谈《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工作作者:戚伟琴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14期《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本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笔者通过研读《孙子兵法》,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感觉其中的思想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1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在《地形篇》中孙子说,“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其主要意思就是说?将”的重要性,认为必须要选好“将”,才能在领兵打仗中得心应手。
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就犹如“将”,对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选任,不但“不可不察”,而且还要严察,从严选任。
2全面掌握队伍思想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就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由于更加强调看待问题的透彻性、掌握情况的深人性和解决问题的细致性,所以无论是针对队伍整体进行正面引导教育,还是针对个别同志解决思想问题,都只有首先做到掌握队伍的思想状态,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3注意方法的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捷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学生心理等情况的变化就如同水的流动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够针对学生和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应对,才能够取胜,从而达到用兵“谓之神”的境界,这是孙子兵法中的又一重要军事思想。
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从横向上看,每个学生思想各有不同,就纵向而言,时代变化也导致人们的观念不断变化,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也是很多的变数。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出发,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努力探索解决各类问题灵活有效的新方法。
一是要注重引导,变不利为有利。
二是要掌握主动,打有把握之仗。
三是要把握时机,善用“治气”之道。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徐寿(1029-1100),字与之,号玉溪。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重要的理学代表。
他的一生都在默默无闻的从学问上用功,而且在长时期内从未参与过政治。
他所著的作品有《格致余论》、《格致荀粲论》、《格致正言》等,均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思想主要是对朱子理学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朱子理学的看法,主张学习格致之学,以标杆自己的学问水平,并且在经学上对于格致经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徐寿的“格致”思想被后人称为“格言家”或“格学家”。
“格致”二字,出自《礼记·王制》,“格”指层次、品阶,“致”指达到、达成,“格致”之学便是指在学问上拿出格的层次,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境界。
徐寿的“格致”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经学的理解和批判、对学问的追求和独立思考、对学术的判断和规范。
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来阐述徐寿的“格致”思想。
徐寿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批判,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徐寿认为朱子理学在经学上存在很多的瑕疵,例如忽略了仁义理气与阴阳五行的关系,而且朱子理学过分注重《四书》的解释和注释,使得在实际学问的探讨上变得僵化和死板。
徐寿主张通过“格致”之学来改变朱子理学的弊端,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学问的层次和境界进行高度标准,才能使得学问在实际中展露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只有摆脱朱子理学的束缚,并且通过精进求真,才能使得经学在当时得到真正的发展。
徐寿对学问有着很高的追求和独立思考。
他在《格致正言》中提到:“凡学问之根源,在一心者,有此,万事可通。
”他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心性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才能使得学问在实际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他强调在学问的道路上要勤奋用功,追求真理,不断超越自我,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徐寿的学问追求和独立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他对学问的真诚和热爱,也因此他的“格致”之学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徐寿对学术有着很高的判断和规范。
他在《格致余论》中提到:“学之之法有待乎生而学之,适其适而知止”。
_四库全书总目_著录江西人著作考辨七则
宋陈杰撰。厉鹗 5宋诗纪事 6载: / 杰, 字寿夫, 分宁人, 淳祐十年进士, 制置司属 官, 有 5自堂存稿 6。0然鹗仅录其 5题梅坛 毛庆甫云悦楼 6诗一首, 云出 5梅仙事实 6, 则尚未见其集, 故所载爵里亦不能具其始 末。今从 5永 乐大典 6裒 辑遗 篇, 尚得 四 卷。以其诗语考之, 四言古诗 中 5春日 6、 5江永 6诸篇自注曰 / 端平以来 0, 是当理宗 之初已能吟咏, 其年当在二十左右。下距 帝显德祐乙亥凡四十二年, 则宋亡时已近 六旬。 5闲舣记 6之末署 / 延祐二年七月 0, 是岁乙卯, 上距宋亡又四十年, 则杰年已在 百岁外, 不应如是之寿考, 时代似不相及。 又 5闲舣记 6末称 / 使其子 樵书而 刻之 0。 元鹿皮子陈樵, 实婺州东阳人, 里籍亦不相 符。是 5记 6殆陈樵之父所作, 5永乐大典 6 误题杰名欤。然观集中 5重 过西湖感事 6 诸篇, 则为宋之遗老, 入元尚在, 固可无疑 也。集中有 5和大阃 芍药 宴 6诗, 作于 淮 南。又有 5宣檄随府 6诗, 称 / 泝楚三千里, 离淮第一程 0。则先官淮幕, 后官楚幕, 与 厉鹗所载制置司属官语合。又有 5与节东 归和同幕送行 6诗, 称 / 宜黜而升愧在中 0。 又有 5请代诗 6, 称 / 郡 小凋 残最 0。又 有 5乙丑元旦寿昌拜表 6诗。则后亦守郡, 非 竟终于幕 僚。厉 鹗所载, 尚为 未尽 矣。[ 1]
5总目 6于陈氏生平时代语焉不详, 复疑 5闲舣 记 6非杰所撰。考程鉅夫 5雪楼集 6卷 22有 5故常州 路儒学教授袁君墓志铭 6云: / 君讳斗楠 , , 陈工部 长君九岁耳, 明于 5易 6, 同学于郡之东湖书院, 遂从 授业焉 , , 大德八年冬十有一月甲子以疾终于家, 年七十八。0[ 14] ( 1 202册, 322- 323页 ) 墓主袁斗楠, 亦 丰城人, 以其 78岁卒于元大德八年 ( 1304)推之, 斗 楠生于宋宝庆三年 ( 1227 )。则陈氏 生于宋嘉定十 一年 ( 1218 ), 惟其 卒年不 详。 又, 检 叶本 卷 12 有 5送雪楼 程侍御求 贤北还 6, 未署作 诗之年。但考 5元史 6卷 1725程鉅夫传 6称鉅夫于至元二十四年 ( 1287) / 奉诏求贤于江南 0[ 2 ] ( 4 015- 4 018 页 ), 则陈 氏至少 1287年尚在世。又, 5闲舣记 6, 叶本无, 5总 目 6所疑甚是。然, 四库全书本卷 4仍载 5闲舣记 6, 又载 5闲 舣赋 6 (叶本 亦无 )。检 5鹿皮子集 6卷 1、 5御定历代赋汇外集 6卷 13, 俱有陈 樵 5闲舣 赋 6赫 然在焉, 是何须疑而又疏于检核若此。惟其错讹延 至于今, 5全元文 6卷 443录陈杰有 5闲舣记 6[ 15] ( 13 册, 32 - 33 页 )、5闲 舣赋 6[ 15] ( 13 册, 31 - 32 页 ), 卷 1 027又载陈樵有 5闲舣赋 6[ 15 ] ( 32册, 239- 240页 )。
宋史徐经孙传阅读附答案与翻译
宋史徐经孙传阅读附答案与翻译徐经孙,字中立。
宝庆二年进士,授浏阳主簿。
潭守俾部牙契钱至州,有告者曰:“朝廷方下令颁行会[注],令若此钱皆用会,小须,则幸而获大利矣。
”经孙曰:“此钱取诸保司,出诸公库,吾纳会而私取其钱,外欺其民,内欺其心,奚可哉?”诘旦,悉以所部钱上之,其人惊服有愧色。
通判潭州。
帅陈韡雅相知,事必咨而后行。
秩满,由丰储仓提管进权辖。
升抚慰使。
经孙为抚慰时,韡家居,门人故吏有挠法者不得逞,相与摇撼。
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因而罢通判削其秩经孙造朝,具白于政府。
事上闻,帝大怒,谕宰执曰:“陈韡老缪至此,宜亟罢之。
”因而经孙再诣政府,言:“某,韡门生也,前日之白,公事也,苟韡以是得罪,人谓我何!”请之不置,俾韡自乞闲,明通判无罪,识者韪之。
迁起居郎,入奏:“君人者当守理欲之界线。
”迁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太子詹事,辅导东宫者三年,敷陈经义,随事启发。
太子入侍,必以其所讲闻悉奏之,帝何尝不称善。
景定三年春雷,诏求直言,经孙对曰:“三数年来,言论者以靖恭为主,有怀者以哗讦为戒,忠谠之气,郁不得行,上帝降监,假雷以鸣。
”切中时病。
公田法行,经孙条其厉害,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未逾月,讽御史舒有开奏免,罢归。
授湖南抚慰使、知潭州,不拜。
授端明殿大学士,闲居十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经孙所荐陈茂濂为公田官,分司嘉兴,闻经孙去国,曰:“我不可以负徐公。
”遂以亲老谢归,毕生不起。
(选自《宋史·徐经孙传》,有删改)【注】会:会子,宋dai发行的一种纸币。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份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因而罢通判/削其秩B.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因而罢通判/削其秩/C.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因而罢通判/削其秩/D.至是韡起家判本郡/怀私逞忿/无复交承之礼/即日劾奏通判/语侵经孙/谓席卷府库而去/因而罢通判/削其秩/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时期,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徐干《中论》的政治思想研究
二 、 赏 善 罚 恶
、
政之 大纲有二, 二者何也 ?赏罚之谓也 。 人君 明乎赏 罚之道 , 则 治 不难 矣 。夫 赏 罚 者 ,不 在 乎 必 重 ,而 在 于必 行 ,必行 则 虽 不 重而 民 ( 惧) , 不 行 则虽 重而 民 怠 ,故 先 王 务 赏 罚之 必 行 也 。… … 此 二 者 常 存 ,而 民不 治 其 身 , 有 由然 也 : 赏 者 不 赏 ,当罚 者 不 罚 。 夫当赏者不赏 ,则为善者失其本望 ,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 , 则 为 恶 者 轻其 国 法 , 而 怙 其 所 守 。苟 如 是 也 , 虽 日用 斧 钺 于 市 , 而民不去恶矣 ,日锡爵禄于朝 ,而 民不兴善矣 。s 以上文字出自徐干 《 中论・ 赏罚第十九》 。他继承 了儒家 “ 仁德治 国”的理论 ,认为它是管理国家的根本,但又讲到没有 “ 赏罚分明, 赏罚 必行 ”是不 行 的 。故 《 中论》 专辟一 章来 论说 “ 赏罚” 。赏,就 是要对 臣民们 的善行给 予奖 赏 , 使 其更愿 意为 善而 努力着 ;罚,就是 对其恩行进行惩罚,使其不为恶,不敢为恶。本章的主要思想就是: 对恩行 的惩罚不在于多重,而是执行与否, 刑罚虽不重, 如及时执行 臣就害怕受其刑罚,而不敢作奸犯科,可以到达了最终的目的。 另外,徐干认为对于赏罚要做到公正、适度 、及 时,才能真正 达到 刑 罚预 期 的 目的 。刑 罚只有 公 正才 能服 众 ,树立 威 望 ,更好 带 领群臣治理国家 ;赏罚有度才能平衡 臣民的心理 ,才能做到平等对 待:“ 赏罚不可以疏,亦不可 以数,数则所及者多,疏则所漏者多。 赏罚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轻,赏轻则 民不劝,罚轻则民亡惧;赏重 则民侥幸 ,罚重则民无聊 。故先王明庶以德之,思中以平之,而不 失其节” ;只有赏罚及时,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赏罚不逾时 , 欲使 民速见善恶之报也 。 ”赏善罚恶仅仅治理国家一个手段而 已, 这个手段的执行的好与坏 , 关系到人心 的相背 , 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 所 以作为统治者需要对赏善罚恶特别的留意,“ 为政者能把握施政 之大纲,留意于赏罚之分寸 ,则政理事清,而国治民安矣” 。 《 中论・ 爵禄第十 》 、《 中论 滇所从第十七 》 、《 中论・ 民数第 二十 》都饱含徐 干政 治理念 ,体现 了他政 治理想 ,说 明了何为 明 君之道 , 何为国家之道, 为后来统治者治理 国家提供 了理论指导。 然而 “ 这些改革方案大都是重复前人编织的幻想 , 没有提供什么 新鲜 的 东 西 ,而 且 在 历 史 必 然 性 面 前— — 化 为 泡 影 。 但是他们对 封 建社会各 种矛盾 的揭露批判却 是忠实 反映当时社会 政治危机 的一面镜 子,具有 极大的认 识价 值。 ”m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刘黔义·编1、仁政(孟子)“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1)“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
通过恢复井田制,首先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2)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均平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取民有制,减轻民众负担。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公孙丑》上)(3)举办学校,加强教化、省刑罚。
“人之有道也,饱食、焕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2、隆礼重法(荀子)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
”(《礼论》)认为礼既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相应礼仪,还是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和音乐文化等精神需要所制订的制度和规范。
(2)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
所谓“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认为政治制度、法令、规定等礼制源于人的生活欲望和社会物质财富所能达到的程度。
(3)关于礼的功能: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
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
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当然,荀子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改造人性,“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4)隆礼重法。
从《建国诠真》看徐树铮的政治思想
是 “ 广大 之权 , 举 畀之 行 政 ” 。徐树 铮指 出 ,
“ 考各 国宪 章 ,就 文字 而求 其 大略 ,率 以立法 、 司
法 、行政三权鼎峙” ,即大多数 国家实行立法 、 『 5 行 政、 司法三 权并立 , “ 国地 大人众 , 通 尚多 阻 但 吾 交 滞, 以五千年帝 政骤改 民主 . 尚情 志诸 多隔 阂 , 风 尚 墨守法章 , 遇事拘文牵义 , 必多后机失时 ” 。, [ 他认 为, 就我 国国情 而言 , 在政 治结构 上不宜 盲 目仿效 ,
析 了徐 树铮 政 治 思 想 的主 要 内容 及 基 本特 征 , 而对 这 位历 史人 物 作 出评 价 。 进
【 关键 词 】 树 铮 ; 建 国诠 真》 政 治 思 想 徐 《 ;
中 图分 类号 : 0 5 D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8 0 (0 9 0 — 0 7 0 1 7 — 0 4 2 0 )4 0 7 - 4
.
— —
Jl 00 I.2 9 1
、0 .8 rI2 No 4 .
从《 建国诠真》 看徐树铮 的政治思想
蒋 旭
( 西华 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 院, 四川 南充 6 7 0 ) 309
【 摘
要 】 建 国诠 真 》 徐 树铮 于 12 年撰 写的 一 本政 论 性 著 作 。 《 是 91 文章 以《 国诠 真》 书的 主要 内容 为栽 体 , 建 一 分
所以他主张县治应以县为自治之总枢从城市乡开始循序渐进自行组织保安团体举办公立学校建设一定数量的工厂为家庭经济困难者提供就业机会等这样自出己资自办己事自劳己力自食己福
西汉后期经学思潮和经学重心的下移
,
弟子 往往退 而 异 言
,
,
经 义 发 挥 日益 繁复
。
五 经分 家也 日 益 突出
《 施 氏易 》 《 交 集》
,
。 、
这 种户 益 多
、
转相 发 明 的 现 象 在 汉 代 经 学 中十分普遍 如 景莺
, ,
少 随师 学 经
, ,
涉 七 州 之地
j 可洛 》 (
, ,
,
能理
《 齐诗》
,
、
兼授 孟喜
是 中国 经 学 史 乃 至 社 会
,
、
政治
,
、
文化
;
`
、
。
思想 史的重要 问题
, ` ,
王范之 若谓 以
。
两汉经学
,
若谓 书缺 简脱
`
经 师传 授 附会 可也
若谓 刘 歌 遍 伪 群 籍 不 可 也 今 古
之 争可 以 息 矣
,
古
,
非
`
今
,
,
执
”
今
夕
毁
`
古
,
,
即不 可 也
。
。
明乎此
则
刘敲
遍 伪可 以 白矣
,
`
) 8
梁丘 贺从京 房受
,
《 易》
后 更事
又
王孙
` 9 )
再 如 夏侯 胜
,
从始 昌受
, ,
《 尚书 》 及 《洪范 五 行 传 》
。
说 灾异
,
后事简 卿
,
( 倪宽 门人 )
,
从 欧 阳 氏 同学 诸儒 问 与
直道前行的思想启蒙者徐继畲与其巨著《瀛环志略》
直道前行的思想启蒙者徐继畬与其巨著《瀛环志略》作者:刘利明来源:《卷宗》2019年第28期摘要:徐继畬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所著《灜环志略》可称为近代中国真正认识世界的指南手册,尤其书中所蕴含深刻的启蒙思想,则远超越那个时代的认识。
今天在国家全面开放与民族振兴的社会大背景下,研究徐继畬及其事迹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及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山西的经济转型与重新振兴仍具有其普遍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徐继畬;近代;山西;灜环志略;指南手册徐继畬(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大建安村人。
其父润第,字德夫,号广轩,清乾隆乙卯科(1795)进士,历任内阁中书、施南府同知等職,史书称其性格刚毅,为官廉洁,在官场二十余年,家无余财。
中年后专研易学,颇有造诣。
继畬幼承家学,刻苦读书,于19岁中举人,1826年中进士,时年32岁。
清道光十年(1830)入都为官,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
一生为官清廉,颇有政声。
而最为国人称道的是其在福建任所组织编写的《瀛环志略》。
这部仅十五万字的地理著作不仅是当时中国认识世界地理最好的门径,也代表了在那个社会巨变前夕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大潮中从被动到主动汲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心路历程。
1844年完成了《灜环志略》的初稿《瀛寰考略》,此稿本已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
全文小楷录出,文中多有涂抹、圈点及删改痕迹,与1848年初版的《灜环志略》相比较,可发现徐氏后期正式出版时所增补的内容,也可见徐继畬严谨的治学态度。
《瀛环志略》成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内含插图42张。
其体例不同于一般的地理著作。
卷一先概述了地球的概貌,后叙述五大洲、五大洋(当时认为南极洲为海,故称南冰海)的情况,然后是《皇清一统舆地图》,亚洲情况;卷二、三续述亚洲;卷四至七介绍欧洲;卷八介绍非洲;卷九、十介绍北、南美洲。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徐寿(1899-1968),字字贞公,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文史学家、思想家。
他创办《格致》杂志,是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思想家,其“格致”思想是他一生的主题,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宝贝。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徐寿的“格致”思想。
“格致”,意为治国有常,治学有法,治身有术,治世有经,是徐寿的核心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徐寿承袭了儒家的传统并结合现代学术思想,提出了格致思想。
他认为,治国、治学、治身、治世都需要一个规范,一个方法和一种态度。
所谓的“治国有常”,就是指国家管理需要有规则,不能随意变动;“治学有法”,就是指学术研究需要有方法,不能盲目行事;“治身有术”,就是指个人修养需要有技巧,不能随心所欲;“治世有经”,就是指社会发展需要有经验,不能脱离实际。
徐寿通过“格致”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转型。
徐寿的“格致”思想强调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他认为,学术研究需要严谨、公正、求是的态度,不能被私利和偏见所左右。
他主张对于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历史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在他看来,学术研究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需要勇于挑战传统,敢于创新思维。
正是由于徐寿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要求,他的著作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史学之宗”。
徐寿的“格致”思想还强调了人的修养和品德。
在他看来,一个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应该保持着谦逊的姿态,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思维。
他主张,人的修养和品德应该是坚持正义和真理,避免世间的诱惑和纷扰,保持心灵的洁净和平和,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慈悲的心肠。
他的“格致”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为现代人指引了一条道德修养的道路。
徐寿的“格致”思想还强调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从《矩山存稿》看徐经孙的政治思想
从《矩山存稿》看徐经孙的政治思想作者:张书恒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5期摘; ; 要:徐经孙,南宋中后期政坛的著名文臣。
在国家内忧外患、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徐经孙通过在宦海几十年的沉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加强边防、以民为本、整顿吏治三方面,对南宋后期国家政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可以从《矩山存稿》中窥见一斑。
关键词:徐经孙; ; 《矩山存稿》; ; 政治思想徐经孙,字仲立,初名子柔,江西觉溪(今江西丰城市)人,南宋中后期名臣。
宝庆二年高中进士,授浏阳主簿,后知临武县,通判潭州,曾任国子博士兼资善堂直讲、监察御史、福建提点刑狱、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等官职,也曾“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知制诰”①。
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徐经孙一直保持为官的初心,不为己利,一心为国。
他的政治思想正是在多年来对国家的观察、对官场的洞悉中产生的。
一、《矩山存稿》简况《矩山存稿》共五卷,另有《矩山存稿附录》一卷,时间跨度为宋理宗朝至宋度宗朝后期。
内容丰富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按其具体内容可分为:政治类上疏、经济类奏议、文化类诗词和乞官致仕类上表。
其中,政治类上疏充分体现了徐经孙的政治思想,可以从其《陈纲纪书》《陈政事四条》《陈纳善政疏》《劾陆德舆疏》《劾张镇张知复疏》《劾李宜之赵时廷疏》《劾历文翁疏》等七篇奏疏中得以窥见。
二、政治思想的产生环境任何政治思想的产生,背后一定有政治环境作为催化剂。
南宋的“半壁江山”经历一百余年的发展积弊,到了徐经孙所处的时期,正是政局复杂多变、国家逐步走向衰亡的年代。
从外部环境来说,金国的灭亡并未给南宋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学士吴泳曾上疏言:“数年之间,多难已甚,属仇金之浸灭,而蒙古之与邻。
逮合谋成破蔡之功,恐假道有灭虞之势。
心之忧矣,脐可噬乎!”②蒙古对南宋的威胁更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国家边防压力增大。
从内部环境来说,理宗后期,沉迷声色,昏庸怠政,用奸臣不用贤臣,用小人不用忠臣,以至于有人在朝堂门上书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
1、1849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这说明徐继畬(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
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解析:选D依照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2、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这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选D依照材料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有误,均排除。
3。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
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选C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选A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新疆巴楚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阶段(期中)考试试卷
新疆巴楚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阶段(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1. (18分) (2017高一下·烟台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孩儿面梁晓声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
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
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
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
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
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
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
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
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
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
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善人”何以为国之宝——早期儒家“善人”形象及其政治意蕴
“善人”何以为国之宝——早期儒家“善人”形象及其政治
意蕴
谢徐林
【期刊名称】《政治思想史》
【年(卷),期】2022(13)2
【摘要】“善人”作为早期儒家文本中一个重要的政治性概念至今未得到清晰而公认的解读。
如将《孟子》《大学》《左传》等文本中情境化的“善人”案例与《论语》文句参证比对即可知:“善人”之质并不取决于智谋、才干、学问等,只在于一种唯善是从的包容忘我精神。
而孟子对“善人”从政喜之不寐,是因为这一品质可在“好善恶恶”的个人德行方面和“唯善是举”的公共生活方面形成巨大的示范效应。
“善人”形象传达的境界高迈而又能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所普遍践履的儒家政治理念,在当今社会的公共治理中仍具有广泛适用性。
【总页数】17页(P38-53)
【作者】谢徐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完善人格珍视生命——儒家德育思想之当代价值
2.康德的"善人"与儒家的"君子"
3.完善人格珍视生命——儒家德育思想之当代价值
4.读懂"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深刻意蕴
5.以棋道完善人道:大学围棋教育之何以为与如何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
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徐寿芝(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江苏盐城224002)[摘 要] 私家藏书是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类型之一。
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开放和保守两派私家藏书中,开放派私家藏书在利用上,特别是在“与人共读”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关键词] 古代 私家藏书 利用[中图分类号] G258183 [文献标识码] A “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
”济世、求知、修身养性乃古代私家藏书动力之所在,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一贯遵循的原则。
在两千余年曲曲折折的古代私家藏书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代私家藏书,在中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官府、书院、寺观藏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成为中国古代藏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考察古代私家藏书及其利用的情况,有助于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藏书的全貌。
要研究古代私家藏书及其利用,不仅要探究私家藏书的源头,产生的背景,而且要把握其发展的进程及概况。
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产生的直接动力。
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西周史官收集典籍为最高统治者决策提供咨询,同时他们又利用典籍进行自我完善,由于史官有了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己也就拥有了一部分藏书,这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源头。
春秋时期,文化学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士人著书立说,私人著作兴起,史官制度逐渐崩溃,文化教育逐渐平民化,“学术下于私人”,诸侯藏书有了较大的发展,春秋末年出现了像孔子这样的私人藏书家。
孔子在从事教学、传授六艺的同时,注重广泛收集夏、商、周的典籍,即使在周游列国时仍不忘此事,极大地丰富了个人所藏,为他晚年删定六经准备了前提条件。
“七国”争雄,有利于“士”阶层的发展与壮大,“士”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取悦人君,相互争辩,批驳对方,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学术大发展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藏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矩7存稿》看徐经孙的政治思想张书恒(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徐经孙,南宋中后期政坛的著名文臣。
在国家内忧外%、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徐经孙通过在宦海几十年的沉浮,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加强边防、以民为本、整顿吏治三方面,对南宋后期国家政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可以从《矩山存稿》中窥见一斑。
关键词:徐经孙《矩山存稿》政治思想徐经孙,字仲立,初名子柔,江西觉溪(今江西丰城市)人,南宋中后期名臣。
宝庆二年高中进士,授浏阳主簿,后知临武县,通判潭州,曾任国子博士兼资善堂直讲、监察御史、福建提点刑狱、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等官职,也曾“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徐经孙一直官的初心,,一心为国。
他的思年来对国家的观察、对官场的洞悉中产生的。
一、《矩山存稿》简况《》,《》,时宋宋后期。
丰,、经、、军事等,:、经、官致仕类上表。
其中,政徐经孙的,《》《事》《善》《》《知》《》《》等中窥见。
二、政治思想的产生环境任的生,后剂。
南宋的“江”经年的,徐经孙的期,正是政局复杂多变、国家逐步走向衰亡的年代。
外部来说,金国的灭亡并未给南宋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学士吴泳曾言:“数年,难已甚,属仇金浸灭,而蒙古之与邻。
逮合谋成破蔡功,恐假道灭虞之势。
忧矣,脐噬乎!蒙古对南宋的威胁更大,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国家边防压力增大。
部来说,后期,沉迷声色,昏庸怠,用奸臣用贤臣,用小人用忠臣,至于人堂门写:“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权臣当道,尽是一片乌烟瘴气,贾似道首的一批权臣,通“打算法”,排除异己,臣,以至于“向士壁守潭,用西;,建康'马光祖;江'史岩之、徐敏子,淮'杜庶,广帅李曾伯,皆受监钱之苦。
史而子下狱,徐、、杜狱,杜而未已也的,压的,,一身为国的徐经孙$的,徐经孙对国家政治产生了一系列看法。
三、政治思想的内涵代的,人博学的,徐经孙重国家的,国家于的道,期望的。
《》中说:“,学,道,临,生民$”%兼顾朝的利益,用自己的,对国家的$(一)重视外%,加强海防。
对蒙古人的进势,徐经孙说:“臣闻地势有远近,防有缓急。
立国金,邻于也,御以,国家,于海也,御道$”&势对于国家全的,金,国家防御外的重点道海道上。
“中南,海道,专置、垣,实重寄,$今日,尤当加意”'$仅是南宋建国初期,今日,海防依然是国家防御的$,徐经孙提的措施强海防,他说:“……使团结民社练习水军,或招集戈船戍,或激励土豪以助。
朝夕究图,堤备测,庶几不失中兴制初意$臣所谓海道杜觎者此也$”®通组织民兵组成水,分船防,借助豪强的力量,加强防御,中以来边防将帅最期盼之事,“今日外务也”$同时,:“撤桑牖户,已非闲暇,厝火薪,乍安寝计$”@强调了预防备防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军队只有平强储备,救国家社稷于水火中$(二)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民而立”*,民生在任何时期都是国家大计,国家安稳与否的标。
期,国家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徐经孙注意到了底层民众因水旱灾而造成的贫苦生活。
给理宗的中说:“五月来,,,。
如江、淮、闽、广,多以旱告,地道不宁,陵谷变迁,昏垫之民,鱼鳖,温、台三郡$湖南乡、宁乡二邑,水告,则水旱之为败也,惨矣他看到了自然灾害给底层人民带来的苦难,他痛斥目睹此状而无所作为的地方官,“为民父母,可坐视其败而弗知救欤?窃谓上而朝廷,下而州县,外而边_,所当汲汲遑遑,念民生之不易”$,希望他们以民生为重,感念民生之艰辛,采取措施赈济灾民。
一方面,他希望“检举见今州县水旱去处,,官,与检,赈灾之”©,通过排查受灾地点,任官以赈灾的举措。
另一方,他救灾之,以之举。
“:’救灾当,灾之民救之于未饥,则用物约而所及广,不过宽减上,官无而人受其;救之,则而所及微,他希望通过灾害,到抚赐的,%对于朝廷大兴土木,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劳役负担。
:“,%当之,之,而,,而,石工方%之民,见之所申,可为寒心%”⑮为此,他认为国“当静和之政”,具体说,“为今之计,非令、大号令,如元祐之快活条贯,如淳熙之宽恤诏书”#,通过苦人民的恩赦和抚恤,维护民心,这才是“本固邦宁之意”,才能维系国存的根,筑牢根基%(三)重视吏治,整顿官场。
1.广开言路宋理宗即位之初,受制于史弥远,史弥远自宋宁宗嘉定(1208—1224)年间以,集军政大权一身,时臣魏了翁指出:“迨嘉定而,以相兼枢,又合而为一%”#史弥远不仅以相兼枢,而且在起复以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去世前不久,一直保持着独相的政治格局,以至于宋理宗执政之初“年无为%至淳祐(1234—1252)年,理宗政,其,%此,经上疏:“既兼仁祖之四德,而临朝年,尚I庆之治,陛下其。
”+他希望理宗其的因,他为的作,“之气不如之初,而朝廷轻矣”#%为此,出了:“谓措下,政不出,不之,相之,则以其,是之易%”,希望广开路,政的制定能,的制,政的%他为宋“”“元”年间之所以能有的治理和广开路,“”是不开的,他希望理宗能“,之治,法祖宗之心,法固见于知之间矣”$,祖宗朝廷的,以一之过%2.储备人才南宋自建国以来,逐渐形成了“权相政治”的格局,每一政治相的权相作为的权%之为“,而赵鼎、不能;,而、正不能;,而通弗能;之也”#,权臣的专制无国家人才凋敝%针对这一状出人才的战略,只人才,才能满足国的需求。
他说:“臣闻临事而需才,不若储才而待用%诗曰:'二矛重弓’,说诗者以为折坏也/夫以器械之,且为折坏之备,折冲强御之%”&他举例说道:“观艺祖开基,谋事最为深远%方其未取太也,擬曹翰以之,可谓早计矣,而普曰:’翰死,谁可以?’夫以太取而先择守,择人而又擬承代,载之史册,贻厥谋%”#以宋太祖匡胤前用曹翰为太,谋普进一步发问曹翰之后谁可以守太为例,说明国前人才,是厚泽的体现,为子孙提供了更多的用人选择%又以宋孝宗举例曰:“孝宗深识此意,尝谓:’蜀去里,人才当蓄以缓%举一忠恪明敏之士,周知蜀利害为转,可令侍从各举,所知以备采择渊哉%'”㉖孝宗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提前令朝和官出守蜀,说明了人才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臣尝谓侍从之臣,人主所,以为他日宰执之。
”回使人所备,人所用,国家才能发展强大%3.打击贪腐理宗朝,士风日下,贪腐之行横行于世,理宗作出一系列整顿举措,如淳祐五年三月下诏:“严赃,仍命有司举、以、、徐敏之%淳熙事,贪、、、重、取赢%”*最终这样的诏书全流式%作为察御史,弹劾了贪腐的官,他认为出现贪腐的重要之一是“人不贤”,他说:“其官而不,固不可使之留;其不贤而上,不可之官的,贪腐生的%为,贪腐,就要的官员,他在《劾之廷疏》说:“闻:周官以为,为政始于%世不而能仁民,不而能忠国%”自以,作为施民政的基,只官,才能、忠国%四、结语所处的宋,是国处风、外患的艰难时期,强的军,又一;的权相执权,害国%是一,以其为人先、不权的,对国政治和'出了,了的体系,宋的政治出了重要%注释: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10・徐经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348.②[1"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93[M].北京:中华书局,2018:1035.③[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7.④[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4•行打算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0.⑤⑥⑦⑧⑨⑪⑫⑭⑮⑯㉒㉔㉕㉖[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1•遗表!M].乾隆四十五年四库全书本.⑩[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14[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7.(下转第116页)新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开展形式,活跃教学氛围。
例如,将视频、动画、图像、音乐、微课等多种媒体资源应用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了解教学内容。
其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硬件建设,将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应用在教学中。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发挥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叫例如,在旅游经济教学内容中,应用微课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不同旅游发展实际案例。
其三,在讨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开展在"在新媒体新的发展变化触动下,结合新媒体的新特点,校教学模式应顺应这一形式的变化,不断发展。
总的,新媒体教学资源是丰富的,在引入教学中,对高校教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有十分的作用。
3.在实践中应用新媒体结合等教开展实际,教学课本开展理论教学,辅之以相应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学生难以有效结合实践学习,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分,有效地实,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新媒体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教应学、开视、参与网络实践、分析案例、参加赛事,在网络中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案151,的各种实践机会锻炼自己。
例如,开展实践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在线了解实知识。
如结合新媒体在旅游教开展中引入实践案例,使学生基于新媒体资源开展实践层面分。
如,旅游发展、旅游点进绍,促进学生实际的感知深度,有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4.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广义的新媒体指术发展形成了新型媒体模式,针对性地利用新媒体,应用新媒体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是今后高校旅游教育的重要方向。
首先,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利用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在虚拟的环境中构建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学习。
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上,学生便捷地查阅知,完成作业。
老师可以发布教学通知和开展线上测评。
其次,新媒体教学平台的构建,利用微博、微的形式,构建旅游教学网站。
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上,教学开展得更加便捷,学生开展学习没有时间、空间的,对教学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用。
总的,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就是拓展教学空间,促进教学系统化、综合化发展。
本文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旅游教育,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及今后旅游教育的开展,对以后教学开展有一定的指导用。
不在教教学中应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开展的促进用,今后教教学发展的重趋势。
参考文献:[1]李兰兰.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91-93.[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2):271.[3]. 新媒体高校[J].(社会科学版),2016(5).[4]石玲.新媒体视阈下高校[J].中国,2013,31(6):32-35.[5]华.新媒体进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模式的[J].,2017(02):63-65.(上接第72页)⑬[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2-.九月初十日进讲!M].乾隆四十五年四库全书本.⑰虞云国.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16.⑱[宋]黄震.古今纪要逸编•“理宗”条[A].[清"鲍廷博辑.[不足斋丛8.第七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9:671.⑲⑳㉑[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1•陈纲纪疏[M].乾隆3十五年四库全书本.㉓[清"王夫之.宋论•卷13•宁宗[M].北京:中华8局, 2017:237.⑰[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1•劾陆德舆疏[M].乾隆3十五年3库全8本.㉘[元]脱脱,等.宋史•卷43•理宗纪[M].北京:中华8局,1977:832.⑲[宋]徐经孙.矩山存稿•卷1•劾张镇张[复疏[M].乾隆3十五年3库全8本.参考文献:[1][元]脱脱,撰.宋史[M].北京:中华8局,1977.[2][宋]徐经孙,撰.矩山存稿!M].乾隆3十五年3库全8本.[3][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8局, 2018.[4][元]刘一清,撰.钱塘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清]王夫之,撰.宋论[M].北京:中华8局,2017.[6]虞云国,撰.南宋行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7][宋"朱熹,撰.38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8局,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