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在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上的体现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史 博 览( Nhomakorabea论 )
2 0 1 3年 9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S e p . 2 0 1 3
目的论视角下《 红楼梦》 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王 韶 凡
[ 摘 要] 2 0 世纪 7 0年代德 国的 费密 尔提 出了目的论。 翻译的“ 目的论” 认 为, 所有翻译要遵循 的首要法则就是 “ 目的法则” 。 翻
常不惜“ 添油加醋 ” , 尽情发挥。这一 切均是受 其翻译 目的之操
纵而致 。
杨 氏夫妇 翻译 《 红 楼梦》 的 目的是通过再现 原著 的文化 艺
术价值来弘扬 中国文化 , 提升中华文化的 自我形象在世界文化 多元 系统 中的地位 , 由于我 国当时外文出版社的产品所服务的
从 于 目的原 则 , 如 果翻译 的 目的要求改变原 文功能 , 译文 的标 准就不再是 与原文文本 的语际 问的连 贯而是合适 或符合 翻译
在相应的不同之处 。
Mi n f o r d合译 , 以下简称 霍译 ) , 这两个译 本采用 截然不 同 的翻
译策略 和视角 , 却能获得相同的赞誉 , 引起 国内外 的广泛关注 , 达 到异 曲同工之妙 。
目的 论


为使英语读者 能真正理解和欣赏《 红楼 梦》 所 负载 的文化 信息 , 霍克斯撰写 了长篇序言和使用 附录 , 以便 为英语读者 提
从 于 目的规则。 如果翻译 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 点、 风貌 , 那么忠实规则与 目的规则 相符 合 , 译者 会尽 最大努力
去再现原文的风格 、 内容及特点 。如果 翻译 目的要求 译文和原

目的论对《红楼梦》对话中仿词翻译的启示

目的论对《红楼梦》对话中仿词翻译的启示
物 对 话 中仿 词 的 翻 译 , 而 产 生 了不 同的优 秀译 文 。 从
关键 词 : 目的论 ; 红楼 梦》 对话 仿 词 ; 译 《 ; 翻 中 图分 类 号 :7 2 G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6 6 (00 0 1 3— 0 0 2 1 )9一o7 6 04一o 3
李素 慧: 目的论 对 《 楼 梦》 话 中仿 词 翻 译 的启 示 红 对
仿 词 ( 拟 修 辞 格 的一 种 ) 指在 特 定 的语境 仿 是 中把现成 的合成词 或成语 中的一个 语素换 成 意义相
出现 的 不 完 全 对 等 现 象 , 米 威
反或相对 的词素 , 临时仿 造 出一 个新 的 “ 义词 ” 反 或 尔 在 与 导 师赖 斯 ( e s 合著 的《 Ri) s 普通 翻译 理 论 基 “ 相对 的词 ” l, 而 表 达 新 的 思 想 内 容 和 情 趣 意 础 》 书 中详 细 阐述 J“日的论 ” _ 从 一 , 的基 本 原 则 。他 境 , 由本 体 ( 是 被仿体 ) 和仿体 ( 仿效 者 ) 相关 联 构成 认 为 翻译 活动 是 有 目的 、 意 图 的行 为 。其 预 期 有 的, 仿体靠本 体 的衬 托 、 对照 而存 在 J 。人 物对话 中 目的是 整个 翻译 活 动 的 出 发 点并 决 定 翻 译 的方 法 的仿词 可 以使语 言表达生 动活 泼 , 比鲜 明 , 对 新颖 而 和 策 略 。 富有表 现力 , 语 言精 练 概括 , 格 明快 犀 利 , 使 风 富有 较强 的幽默感 和讽 刺色彩 。
景 , 着 不 同 的 翻译 目的 , 人 物 对 话 中 的 仿 词 工 具性 翻译 。前 者的重 点 是 “ 本 对 用译 文语 言再 现 源 文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鸿篇巨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杨氏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版本最具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行为,其目的法则决定了译者在不同的文本及文化背景下对翻译策略不同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以杨氏和霍氏版本为素材,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5-02【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 chinese novels,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has always enjoyed high level of popularity. among all the translational versions, the couple of yang and david hawks’ works are of great value.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which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hoice of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with the two versions as the analytical materials.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ranslators’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一、引言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以杰出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征服了无数中国读者,数十年来也吸引着外国专家争相翻译。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作者:武雯敏来源:《活力》2009年第08期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的实现离不开翻译,而翻译的成功与否又与译者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息息相关。

“归化”和“异化”是两个主要的翻译策略。

笔者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依托,从“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中文化差异现象的不同处理方式,展开分析论述。

“ 文化差异”翻译活动不仅仅和语言有关,成功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的参与。

因此,译者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人对文化给出过如下的定义:文化就是几代人历经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努力而获取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等级,意义,宗教,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宇宙,艺术等的积淀。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文化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译者在从事此项语言文化间的活动时,不可避免的是文化差异问题。

从上面文化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差异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道德,行为,态度,信仰,时间,角色,空间等。

面对如此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能做什么,该做什么,采用何种策略来解决文化差异难题,是一个译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禁忌语的翻译禁忌语,指的是人们为免尴尬或攻击他人而避免使用的表达方式。

因为《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盛行的清朝,书中随处可见禁忌语的影子,如“国讳”( “national taboo”),当曹雪芹写到和皇帝相关的事情时,使用“当今” 或“圣上” 来避免直呼当朝皇帝的名讳。

书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禁忌语是“死”。

例如:·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H: And Qin Zhong is Summoned for Premature Departure on the Journey into NightY: Qin Zhong Dying before His Time Sets for the Nether Regions·(秦可卿)“……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Introduction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using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examples. For centurie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has been widely read and interpreted, raising numerous issues in terms of its cultural context, social atmosphere, and so on. This work seeks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strategies used by translators in their render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nto English. By examining both versions in detail,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ach approach and its overall effect on the reader.Background“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18th century by Cao Xueqin. It follows the story of a family over several generations, focusing on the status, politics, and romance that ensue.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to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done by William Trubner in 1847, followed by a version completed by Gladys Yang in 1977. However, these versions have had mixed reactions from readers and scholars alike, and there has yet to b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captures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Purpose-Oriented Litera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When it comes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making decisions based on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an accurate rendering of the source text. Therefore, when examining the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will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s relative to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These include how well the translator addressed the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how faithful the translation was to the original style, content, and theme; and how successful the translator was in conveying the intended message in a way that resonates with readers.Analysis of Trubner’s VersionWilliam Trubner’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847. As one of the earliest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is Chinese classic, Trubner’s version was not without its flaws. While he made a valiant effort to capture the original intent of the novel, his translation falls short in many areas. First, Trubner did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of the novel in its entirety, leading to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translations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Additionally, he did not remain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style, which is highly poetic and lyrical, often opting for a mor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that doe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Finally, Trubner often fails to convey the underlying themes of the novel, leaving readers with a less than satisfactory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Analysis of Yang’s VersionGladys Ya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published in 1977. Compared to Trubner’s version, Yang’s translation is more successful i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the novel and staying true to its original intent. Yang takes the cultural context into account, using the information she has gathered on the history, political climate,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time to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Additionally, she succeeds in conveying the poetic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also remaining faithful to the narrative and staying true to the novel’s core themes. As a result, readers can enjoy a dynamic experience with the text that offers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ConclusionThis research has examined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Dr eam of the Red Chamber” from a purpose-oriented perspectiv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the researcher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translators, aswell as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each approach.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en exam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work in mind in order to create an accurate rendering that captures the i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

从翻译目的出发赏析红楼梦两种译文(选段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凝聚了中华文化之精华。

对《红楼梦》的翻译也一直吸引着众多翻译专家和翻译爱好者们。

在各翻译版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全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全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

杨宪益先生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先生本身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因此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David Hawkes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就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1]。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因此,杨戴版本采用了异化策略。

译作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2]。

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因此在翻译中主要采用了意译或归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也使得霍译的语言更地道。

以下就以选段三中的具体例子,对比赏析两版本的译文。

例1:众婆子去后,探春问宝钗如何。

宝钗笑答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

”杨译:And as soon as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asked Pao-chai her opinion.“‘One who is zealous at the start may grow lax before the finish,’” quoted Pao-chai smiling. “Fine speech may hide a hankering after profit.”霍译:After the women had gone, 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Well?’Bao-chai laughed:“‘He who shows most en thusiasm in the beginning proves often to be a sluggard in the end; and he who promises the fairest is often thinking more of his profit than of his performance.”’就这一段的翻译,可以看出,霍克斯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加入了Tan-chun looked at Bao-chai inquiringly表达探春征询的看向宝钗这一小动作,同时将英语里征求意见的习惯用语well加了进来,更加接近英语的习惯表达,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看民族文化保护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看民族文化保护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的翻译看民族文化的保护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者们应本着尊重和保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部分宗教词语进行对比分析。

两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可能更为有效。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策略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经过学者和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我们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过程给文化翻译注入了活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文学成就迄今无人能够超越,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则认为它是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这部文学名著已被译成英、法、德、日等20多种文字,而英译本已达十数种,其中又以两个完整译本——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戴维·霍克斯的译本最为出名。

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讨论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及哪种策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时更为有效。

二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和诺德等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费米尔的理论中,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芬兰学者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在他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

《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

摘要: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红楼梦》两个全译本宗教文化内容的翻译证明,只有同时采取归化异化两种策略及多种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文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及方法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的实质就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是把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联系起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宗教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内容与独特因素,给不同形态文化间的交流造成了种种障碍。

翻译时只有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递此类文化信息,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红楼梦》与宗教文化《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包涉了大量的佛道内容,充满了宗教思想虚无的幻想色彩和神秘色彩。

比如,小说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开头,由一僧一道将一块顽石携入红尘开幕,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一段爱情悲剧――神瑛侍者曾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而林黛玉将以一生眼泪还债于贾宝玉,此为前生注定、今世报应的因果之理,而贾宝玉也最终了悟一切皆空,以出离凡尘投身佛门结束了一生,同时结束了故事。

书中以因果故事为主线,充斥大量的佛道思想及宗教人物、宗教仪轨等。

这些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翻译时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向那些毫无佛道文化背景的英美读者传递此类文化信息呢?三、英译策略及方法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两种翻译策略,异化法强调应如实传递原作信息内容,而归化法强调译文与原作对等的表现力[3]P20。

迄今为止,《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与女婿闵福德译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两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同时采用了归化、异化的策略,具体如下。

1.直译法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第一回)[1]P4Three kalpas from now I shall wait for you on Bei-mang Hill[2]P56.“劫”是佛教用语,是梵文kalpa的音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红楼梦》两译本的归化异化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红楼梦》两译本的归化异化

使源语本土化,从表达方式和内容上更接近 目标语的传统用法,从而使译文符合目标读 者的语言使用习惯,使读ation
“ 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 语之中, 把读者送到国外去”,提倡 多元 化文化。
Lawrence Venuti
主要对比的地方:
•词语(人称,地名,动词)
•句式(流水句,主动与被动句)
•结构(字数,段落) •风格(中国文化,英国文化)
主要差异: 杨宪益和戴乃迭倾向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David Hawkes则倾向于使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
主要原因: 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 并 引起读者对原作的注意。所以异化的策略可以保留原著的韵味。 David Hawkes翻译目的是为了让《 红楼梦》在西方读者中流行起来。 则要 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 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英国读者的文化范畴。
造成的结果: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版本与原著更贴切,即更有中国的原汁原味,某种程 度上也有可可能造成外国读者的阅读障碍。 David Hawkes的翻译版本则更有西方味,因为其语言跟地道,更符合目的语读 者的语言习惯,故可以使他的版本同样受到读者的青睐.。
Thank you.
选择的原文: 《红楼梦》第六回(部分)——刘姥姥带板儿见周大娘
选择对比的两个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和戴乃迭 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vid Hawkes
研究角度:对比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此节选 中的应用
Domestication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双译本差异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双译本差异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目的论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双译本差异王茜 天津外国语大学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20种版本。

当中著名的两个版本分别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共同完成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的Dream of Red Mansions。

文章在目的论视角下,对《红楼梦》二十八回的两译本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目的论;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102-01一、目的论的基本概念1984年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包含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

目的原则认为目的决定手段,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符合语内连贯标准。

忠实性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二、译例分析杨宪益与霍克斯有不同的翻译目的。

前者通过翻译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后者是把中国传统作品介绍给西方人;两版本有不同的读者群。

前者针对所有能读英语的读者,后者为西方读者;两位不同的意识形态。

由于当时中国的文革,杨宪益选择了字对字翻译,来避免政治迫害。

而霍克斯不同,虽能在很大的空间里进行翻译,但却无法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

接下来,笔者将举例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

例1:“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杨译:“It doesn’t matter they offending me, but think what trouble there’ll be if next time they offend your precious Baochai.”霍译:“It’s a good job it was only me they were rude to. If Miss Bao or Miss Cow were to call and they behaved like that to her, that would be really serious.”我们知道此处林黛玉其实想说的是薛宝钗,贝姑娘只是用来垫背的,并没有针锋相对贾林薛之间的三角恋,语言表达是含蓄的。

从翻译目的论看《红楼梦》宗教文化的英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红楼梦》宗教文化的英译

外语翻译摘要儒道佛三者合一既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又是宗教信仰。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从《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不同的翻译目的出发,研究两者在宗教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红楼梦宗教On the Transl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in"Hong Lou Me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Wang Li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is both a philosophy and a religious belief in Chinese cul-ture.Applying Skopos Theory,the paper analyzes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results of religious culture-loaded words in "Hong Lou Meng"by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Key words Skopos Theory;Hong Lou Meng;religion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名字来自于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意图”,最早由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提出,由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发展完善。

目的论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当首先由功能,即由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决定。

翻译目的论将翻译活动的目的性放在首要的位置,认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战略,是翻译中的最高法则。

翻译过程不是由原文或原作者的目的决定的,而是由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翻译目的决定的。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第28回两种译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红楼梦》第28回两种译本为例

智库时代智者论道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周天达(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222)摘要: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共同构成了目的论三个方面。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对《红楼梦》第28回宝黛二人从赌气,互诉衷肠,最终和好如初的片段进行分析,总结半白话的翻译难点,希望对跨文化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学翻译;目的论;《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8-0226-002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共 100多个译本,其中全译本有26个。

其众多英译本中,有两个不得不提,一个是由杨宪益携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由英国人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s。

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两大译本各具特色,可谓是各有千秋。

二、目的论在《红楼梦》第28回中的具体应用(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下,翻译不再是单纯地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输出”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而是一种立足原文,有目的和预定结果的行为。

换句话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纵观文学翻译历史,“文学翻译+目的论”的踪影比比皆是。

1853年,苏格兰长老会来华宣教士宾惠廉将约翰·班杨的寓言故事《天路历程》译成厦门话和官话,希望借此向东方各阶层传播福音;1909年,周氏兄弟共同完成发表了《域外小说集》,希望能够开发明智,唤醒国人。

那么霍克斯为什么要翻译《红楼梦》呢?26岁时,他来到北大学习中文,也就是这漂洋过海的学习经历,开启了他新世界的大门。

受到同事的鼓励,加之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当时西方暂时还没有一个《红楼梦》完整英文译本的遗憾,霍克斯开始着手进行翻译。

而他接受企鹅出版社的原因便是,他想要将这一巨著的魅力传至西方,正如序言中所写的 “It makes my life meaningful providing that I can share some of my pleasure from this book with my readers, even just a little,that’s enough.” 霍克斯十分注重行文的叙事性和文学性,希望能够将最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带给西方读者,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巨著中所蕴含的魅力。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俄译本宗教文化词汇阐释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俄译本宗教文化词汇阐释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俄译本宗教文化词汇阐释作者:姚博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6期摘要:《红楼梦》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它其中不仅蕴含了有关儒家、道教、佛家思想文化的精粹,也包括有关鬼神、巫术等趣味传说。

而如何让信奉东正教的俄国友人认同和理解其中具有异国文化色彩的宗教文化词汇,已成为当今译界十分棘手的问题。

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理论视域,通过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来对1958年《红楼梦》俄译本中宗教文化词汇进行探究。

关键词:《红楼梦》俄译本;目的理论;宗教文化词汇;归化法;异化法一、引言《红楼梦》这部小说,是我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文学代表作之一。

由于其具有包容性、多样性、生动性、前瞻性的文化内容,备受各国人民的推崇。

《红楼梦》一书无所不包,对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医疗文化的描绘涉及到中国古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层面,其中关于宗教文化艺术特色的描绘真可谓汗牛充栋。

如道观、庙宇、石窟、宗教法式、拜佛、占卜,吃斋、巫术及宗教文化思想等。

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秉性特点也与宗教文化思想密切相关。

如色空观念、因果报应、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宗教思想都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而著名的俄罗斯汉学家帕那休克,其共用了近8年的时间翻译了这部著作的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其特别考虑到人们的思维认知过程和社会民族、宗教、文化意识的特点。

为了向目的语国家的阅读者更好地传播异国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文化底蕴,并让其认同与理解传统的东方文化,其还采用了目的论中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

二、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理论阐释功能翻译理论(функция перевода)最初起源于德国,由语言学家赖斯(рейса)提出,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目的论(телегология)是该理论中颇为重要的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概念范畴。

其是由赖斯的得意门生弗米尔开创的。

其认为翻译的过程不单单是语言符号信息形式的转换,更是一种担负着社会使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翻译对比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翻译对比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诗词翻译对比自从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杨、霍两译本诞生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两译本优劣展开讨论。

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为切入点,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是杨宪益、霍克斯两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

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后来她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目的论的主要著作。

弗米尔认为,包括翻译自身在内的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

后来他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并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目的分析2.1 杨宪益的翻译目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

这种翻译目的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

外文出版社秉承将中国灿烂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因此,就职于此刊的杨宪益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介绍出去,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大量作品。

其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翻译观“信、达、雅”的影响,其中“信”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即翻译要忠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2.2 霍克斯的翻译目的在《红楼梦》译本的序言中,霍克斯说:“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获得的愉悦感。

浅析杨译《红楼梦》对宗教词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杨译《红楼梦》对宗教词语的翻译策略

浅析杨译《红楼梦》对宗教词语的翻译策略作者:简裴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摘要:中西文化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和不可译性。

本文简要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我国古典巨著《红楼梦》的英译本中对宗教词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杨译《红楼梦》;文化词;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1《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陆续有了霍克斯、闵福德版和杨宪益、戴乃迭版的完整英译本,将这一文学巨著展现在了全世界读者面前。

本文中,将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简称为“杨译”。

无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几乎都会涉及宗教,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对宗教词汇的处理。

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

中国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能享受到阅读乐趣的原因之一就是熟悉原著中的文化,包括其中涉及的宗教。

一、佛教词汇的翻译策略虽然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仅以语言举例,汉语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实际、平等、刹那、相对、绝对、觉悟、意识等都来自佛教语汇。

而《红楼梦》中关于佛教的词语中出现频率最高一词就是“阿弥陀佛”,共计出现了40次之多。

“阿弥陀佛”一词从最初佛教信徒用作口头诵颂的号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用语中。

在《红楼梦》中出现的“阿弥陀佛”,有的表示惊叹,有的表示表示感激,还有的表达了说话人对佛的敬意与虔诚。

而针对这三种情况,杨译均采取直译将其译为“Gracious Buddha”,“Amida Buddha”或“Buddha be praised”。

如第三十八回:“鸳鸯道:‘阿弥陀佛!这是个报应!’”杨译:“‘Gracious Buddha!’cried Yuanyang.‘This is just retribution.’”又如第六回:“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

从目的论视角看_红楼梦_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_红楼梦_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语言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红楼梦》中宗教文化的翻译
于晓静 摘 河北大学外国语化的 要:
描写数以百计,如何让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接受和理解《红楼 梦》的宗教文化是译者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 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中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采取了不 同的策略和方法,使译本产生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征。 《红楼梦》 宗教文化 目的论 翻译 关键词 : [ 中图分类号 ]:H31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01-0145-02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受到 全世界推崇的伟大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红 楼梦》一书包罗万象,对文化内容的描写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宗教文化的描写可谓比比皆是, 如寺院庙宇、 重大法事、占筮、符咒巫术和宗教思想等。书中人物性格的刻 画也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色空思想与浮生若梦、因果报应等 佛法思想在书中表露无遗。杨宪益和霍克斯在对《红楼梦》中 宗教文化进行翻译时,多选择不同的翻译手法。本文试从目的 论的角度来探讨两人翻译宗教文化的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 派的重要理论之一。目的论学者认为人类行为是一种在特定环 境下发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 部分,是基于源文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性行为。 原文不再是译者要遵循的唯一标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考 虑处于特定译入语文化的读者,而且要让自己的翻译有意义并 实现其功能,因此他自然要遵循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习惯。翻 译过程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目的准则是翻译的最高准则,连 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是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另外两个准则。 连贯性法则指译文必须能为译入语文化读者所理解,在译入语 文化和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指的是译文应该 忠于原文,但是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和对原文的理解不同,对原 文的忠实程度也不同。 二.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宗教文化的翻译策略 1.“把这几个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第 ” 三十三回)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

例( 3) : 周瑞家的听了笑道: “阿弥陀佛, 真巧死人的事儿! ……”
“Gracious Buddha! ”Mrs.Zhou chuckled: “How terribly chancy! ”
“God bless my soul! ”Zhou Rui’s wife exclaimed, “You would
‘厄’的去。阿弥陀佛, 那才现在我的眼里。”
“I just pray that you’ll marry a husband who talks like me, so that
you hear nothing but ‘love’the whole day long. Amida Buddha! May I
实原文。佛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了解佛道文化就谈
不上了解中国文化。因此, 本文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视角提出文学作品
中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三 、文 学 作 品 中 宗 教 文 化 的 翻 译 策 略
很多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涉及宗教的内容, 如《红楼梦》、《复活》、
《红字》等。要让目的语的读者真正读懂这些文学作品, 就要让他们了
一 、佛 道 文 化 在 《红 楼 梦 》中 的 反 映 《红 楼 梦 》中 蕴 含 了 丰 富 的 佛 道 思 想 。小 说 开 篇 的 两 个 故 事 最 能 说 明曹雪芹于创作中流露出的佛学思想, 一僧一道是全书的线索人物, 男主角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 出家为僧, 还有四小姐惜春, 最后以佛 门为归宿, 缁衣乞食。此外还有出家的柳湘莲, 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女尼 妙玉, 都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 而 这 一 系 列 佛 道 思 想 又 不 可 避 免 地 在 《红 楼 梦 》的 语 言 中 打 下 了 深 深 的 烙 印 。 蕴 涵 佛 道 思 想 的 语 言 在 《红 楼 梦 》中 俯 拾 皆 是 。 例 如 : ( 1) 王夫人因说道: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 再见罢。…”( 第 3 回) ( 2) 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第 8 回) ( 3) 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了, 已经修炼成了, 已算得是神仙了, 太 太们这么一说, 这就叫做‘心到神知’了。( 第 11 回) ( 4) 凤姐悄悄道: “放尊重些, 别叫丫头们看到了。”贾瑞如听纶语 佛音一般, 忙往后退。( 第 12 回) 二 、《红 楼 梦 》两 英 译 本 中 的 宗 教 文 化 翻 译 策 略 《红楼梦》英译本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 斯 ( David Hawkes) 、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 翻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 下 简 称 霍 译 《红 楼 梦 》) 和 杨 宪 益 ( Yang Xianyi) 、戴 乃 迭 ( Gladys Yang) 夫妇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下简称杨译《红楼梦》) 。杨译 本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原著所融合的几千年的文化传 统在其译本中得到比较忠实的反映, 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异化的策略。 霍克斯采取的是归化的策略, 使外国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了解故事情 节, 但舍弃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因素。 异 化 和 归 化 争 论 的 主 要 是 翻 译 中 文 化 因 素 的 移 植 问 题 。不 同 的 学 者对异化和归化有不同的观点。异化的 代 表 人 物 是 文 努 蒂 ( Lawrence Venuti) , 他提出一种反对译文通顺 的 翻 译 理 论 和 实 践 , 其 目 的 是 要 在 翻译中体现外国文本在文化上的差异。归化的代表 人 物 是 奈 达 ( E.A. Nida) , 他认为翻译就是在交流中获得信息, 用本族的文化代替外来文 化, 不体现异族文化。 杨译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因而在语言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佛 教、道教因素, 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因而霍译本中很多地方都把 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化成了西方人更为熟悉的基督教文化。例如: 例( 1) : “世人都晓神仙好……”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 杨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 霍译) 杨译将“神仙”直译成“Immortals”, 而霍译将其转译为“Salvation”。 “神仙”是道教的一个概 念 , 成 “神 ”成 “仙 ”是 道 教 教 徒 的 最 高 理 想 ;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在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上的体现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描述了传统的宗教文化的一些场景,表达了丰富的佛道教思想。

杨氏夫妇和霍克斯本着功能加忠诚的原则,出于不同翻译目的采取了各自翻译策略,本文就从目的论度对两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宗教文化翻译策略
1 引言
费米尔的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目的论”都做了很好的解释。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荣发展,他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其中英语翻译以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为著名。

他们语言和翻译能力都很强,但在处理文化信息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杨宪益作为中国人想让外国人更深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忠实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而霍克思是一名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在翻译过程中则倾向于用西方读者所熟知的
形象来代替源语形象,因此他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2 归化和异化
归化就是译者要以原文为归宿点,尽量采用原作者的方式和风格来表达原文的内容,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归化是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原文内容。

翻译是一种艺术,是架起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

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语言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红楼梦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道教文化,佛教思想贯穿始终。

而英语国家以基督教为主教,所以不同译者,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处理这些文化信息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例如:1)宝玉满脸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就觉得没趣,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红楼梦》第三回)
杨译:His face stained with tears Poyu sobbed, “None of girls here has one. Only me. What is the fun of that? Even this newly-arrived cousin who’s lovely as a fair hasn’t got one either. That shows It is no good.” 霍译:“None of girls has got one said Baoyu, his face staining with tears and sobbing histerically: . “ Only I has got one. It always upsets me. And now this new cousin comes here who is as beautiful as an angel and she hasn’t got one either. So I know It can not be any good.”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第六回)这两个例句中神仙、天是中国传统佛教的典型形象,杨采用异化策略直译为fair、Heaven有利于译文读者更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中心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所以霍采用归化策略,将其分别译为angel God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但不能传达原文文化信息。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3 结语
归化和异化是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种常见策略,他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补的。

但翻译策略的选择受译者文化取向,翻译理念,翻译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翻译目的为主,红楼梦这一百科全书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红楼梦两译本中的宗教文化信息翻译对比,不难看出杨宪益采用了忠实原文的异化翻译策略;然而从译文读者来说霍译更好接受。

参考文献
[1]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2]The Story of the Stone,tr,by David Hawkes,Penguin Books,1973.
[3]乔幪,周玉忠,王全瑞;文学翻译中的制约因素及译者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5).
[4]孙金丹;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翻译[D];上海师范大学;2007.
[5]孟志刚;论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辩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6]佟晓梅;宗教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