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插入突变克隆
生物高一必修第三章知识点
生物高一必修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生物的起源与发展1. 生物的起源生物起源于地球上的无机物质,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有机分子,进而产生了原始生命。
2. 生物的分子组成生物分子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质组成,其中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3. 生物的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4. 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的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遗传变异,并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使得物种逐渐适应环境的过程。
第二节生命的特征与结构1. 生命的特征生命的特征包括有机体的组织结构复杂、具有新陈代谢、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进行生殖繁衍、能够通过进化适应环境等。
2. 细胞的结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细胞内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各种功能,包括物质摄取、消化、吸收、排泄、合成重要分子、能量转化等。
第三节基因的本质与结构1.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子组成。
2. DNA的结构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组成的双螺旋结构,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3. DNA的复制DNA的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能够进行复制,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新的细胞。
4. RNA的功能RNA是一种核酸,主要分为信使RNA(mRNA)、转运RNA (tRNA)和核糖体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显性与隐性、分离与再组合以及自由组合等。
2. 遗传的分离与连锁基因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独立分离或连锁传递,这种现象被称为分离与连锁遗传。
3. 遗传的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随机突变或重组,导致个体间出现差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基础。
第五节 DNA的信息传递与表达1. 转录与翻译转录是指DNA分子作为模板合成mRNA分子的过程,而翻译是指mRNA分子在核糖体上被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肿瘤基因突变种类
肿瘤基因突变种类
1.点突变:
-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一个核苷酸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替换,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失常或过度激活。
例如,KRAS基因中的G12C、EGFR基因中的L858R点突变常见于非小细胞肺癌。
2.插入突变:
-插入突变是指额外的核苷酸插入到DNA序列中,可能打断阅读框,导致翻译异常。
例如,MLH1、MSH2等错配修复基因的插入突变可能与Lynch综合征相关的结直肠癌有关。
3.缺失突变:
-缺失突变是指DNA序列中一段核苷酸被删除,同样可能导致阅读框移位,产生截短或异常的蛋白质。
例如,p53基因在许多类型的肿瘤中常常发生缺失或突变。
4.基因扩增:
-某些基因的拷贝数异常增多,如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扩增,导致过量的HER2蛋白表达,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进展。
5.基因融合:
-不同基因的编码区拼接错误,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融合蛋白往往具有异常的功能。
如ALK-EML4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中,ROS1基因融合也在肺癌中常见,这两种融合事件都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6.倒位、易位和其他结构变异:
-这些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位置或结构,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功能。
例如,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中是由9号和22号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导致的。
stratagene品牌的点突变试剂盒的Protocol
Hieff Clone TM One Step Pcr Cloning Kit一步法(快速/无缝)克隆试剂盒是一款简单、快速、高效的DNA定向克隆产品,该试剂盒可以将PCR产物定向克隆至任意载体的任意位点,可高效克隆50 bp~10 kp 片段。
将载体在克隆位点进行线性化,并在插入片段PCR引物5’端引入线性化克隆载体末端序列,使得插入片段PCR产物5’和3’最末端分别带有和线性化克隆载体两末端对应的完全一致的序列(15 bp~20 bp)。
将这种两端带有载体末端序列的PCR产物和线性化克隆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重组酶Exnase的催化下,仅需反应30 min即可进行转化,完成定向克隆。
克隆阳性率可达95%以上。
克隆载体酶切产物或PCR产物和插入片段PCR产物可以不进行DNA纯化直接用于重组克隆,极大的简化了实验步骤。
试剂盒中包含有重组反应所需缓冲液和重组酶Exnase,Exnase中添加了独特的重组增强因子,显著提高重组克隆效率,即便使用低效率感受态细胞 (107 cfu/μg)也可实现高效克隆 (100 cfu/ng Vector),而且Exnase还兼容常规酶切、PCR反应体系。
一步法(快速/无缝)克隆试剂盒可用于快速克隆、高通量克隆、无缝克隆和DNA定点突变。
产品组分运输与保存方法冰袋(wet ice)运输。
产品-20 ºC保存。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概览1)线性化克隆载体制备;2)插入片段扩增引物设计;3)插入片段PCR扩增;4)进行重组反应;5)反应产物转化、涂板;6)克隆鉴定。
图一实验流程概览注:插入片段PCR扩增时,引物5’端引入线性化克隆载体末端同源序列 (图中以蓝色和橙色标记),使得扩增产物5’和3’最末端序列分别和线性化克隆载体两末端序列完全一致。
1.制备线性化克隆载体选择合适的克隆位点,并对克隆载体进行线性化。
推荐您尽量选择无重复序列且GC含量均匀的区域进行克隆。
当载体克隆位点上下游20 bp区域内GC含量均在40%~60%范围之内时,重组效率将达到最大。
基因克隆的几种常见方法
基因克隆的几种常见方法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不论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
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
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 根据已知序列克隆基因对已知序列的基因克隆是基因克隆方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
获取基因序列多从文献中查取,即将别人报道的基因序列直接作为自己克隆的依据.现在国际上公开发行的杂志一般都不登载整个基因序列,而要求作者在投稿之前将文章中所涉及的基因序列在基因库中注册,拟发表的文章中仅提供该基因在基因库中的注册号(accession number),以便别人参考和查询。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基因库有1)EMBL,为设在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基因库,其网上地址为http://www.ebi。
/ebi—home。
html;(2)Genbank,为设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基因库,其网上地址为http://www。
/web/search/index。
html;(3)Swissport和TREMBL,Swissport是一蛋白质序列库,其所含序列的准确度比较高,而TREMBL只含有从EMBL库中翻译过来的序列。
目前,以Genbank的应用最频繁。
这些基因库是相互联系的,在Genbank注册的基因序列,也可能在Swissport注册。
要克隆某个基因可首先通过Internet查询一下该基因或相关基因是否已经在基因库中注存。
查询所有基因文库都是免费的,因而极易将所感兴趣的基因从库中拿出来,根据整个基因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通过PCR从基因组中克隆该基因,也可以通过RT—PCR克隆cDNA。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种和分离株之间的差异,为了保证PCR扩增的准确性,有必要采用两步扩增法,即nested PCR。
根据蛋白质序列也可以将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扩增出来。
在基因文库中注册的蛋白质序列都可以找到相应的DNA或cDNA序列。
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
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
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基因突变体的诱导: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靶基因,以产生所需的突变。
这些诱变剂可以包括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剂等。
2. 突变体的筛选:通过表型筛选或DNA测序,从处理过的基因中找出突变的个体。
表型筛选是通过观察表型变化来挑选突变体,而DNA测序则是直接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
3. 突变基因的克隆: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或基因文库技术,将突变基因从基因组中扩增出来。
这一步需要用到特定的引物或探针,以便准确地识别和扩增目标基因。
4. 克隆的验证:通过DNA测序等技术,对克隆的基因进行验证,确保其与原始突变基因一致。
5. 表达载体构建:将克隆的突变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中,以便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
这一步通常涉及到载体DNA和目的DNA的酶切、连接和转化等操作。
6. 表达和功能分析:将构建的表达载体转染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和功能分析。
这一步可以包括对表达产物的检测、对细胞表型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7. 突变基因的应用:根据研究结果,将突变基因应用于相关的生物工程或医学研究中。
例如,可以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开发新药物或改良农作物等。
克隆突变基因的方法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得我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鉴定和克隆突变基因,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克隆演变的概念
克隆演变的概念克隆演变是指克隆动物或植物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或突变积累的现象。
在克隆演变的过程中,克隆体的基因组会发生变异,导致它们在遗传上与亲代克隆体有所不同。
这种变异通常是由突变、转座子或其他基因组重组事件引起的。
克隆动物或植物通常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实现的。
该技术涉及从一个体生物的细胞中提取并克隆其DNA,并将其注入到另一个细胞中,以产生一个与亲代基本相同的克隆个体。
然而,在克隆过程中,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错误率会导致基因组中的突变发生。
这些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或删除事件,它们会导致克隆体与亲代克隆体有所不同。
这些变异可能会在后代中积累,并导致克隆演变的进一步发展。
克隆演变的概念与基因演变的概念相似,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基因演变是指一种自然选择下基因频率的长期改变,这可以通过变异的积累和有利性基因的选择来实现。
而克隆演变则是在单个克隆体内发生的基因变异,通常与繁殖技术密切相关,无需自然选择的作用。
克隆演变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克隆体的细胞必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以便接受外源DNA并形成一个新的个体。
其次,克隆体的细胞分裂和复制过程必然伴随着错误率。
这些错误可能是由DNA复制过程中的脱氧核苷酸酶错误引起的,或者可能是由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基因组改变引起的。
最后,克隆体本身的细胞分裂速率和繁殖周期对克隆演变的进展也具有影响。
克隆演变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广泛的例子。
例如,有些植物通过自我克隆繁殖来增加其生存能力。
这些植物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基因突变,从而形成一系列千差万别的克隆体。
类似地,在动物界中,一些蜥蜴和鱼类也能够通过体细胞核移植的方式产生克隆个体,并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克隆演变。
这些例子说明了克隆演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进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克隆演变也可以在实验室中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和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在正常细胞中引入突变,并产生一系列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克隆体。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过程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过程
一、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过程
1.克隆
克隆技术是将目标基因从一种物种转移到另一种物种中的过程。
它由两个步骤组成:(1)将目标基因扩增到一种可以被容易地检测和分离的质粒中;(2)将扩增的基因质粒尽可能多地植入宿主细胞中,使宿主细胞拥有一个新的基因,为后续基因工程提供条件。
2.启动子定向突变
基因工程菌的定向突变是指在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引入突变,以改变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典型的定向突变包括插入、缺失或点突变,等等。
这些突变可以增强基因的表达,也可以减弱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它的生物功能。
3.基因敲除
基因敲除技术是一种遗传改造技术,它是指将一个或多个基因从宿主的基因组中消除,以减少或完全抑制受体基因的表达。
基因敲除技术与基因表达调控技术一起衍生出了各种类型的基因工程菌,为基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技术是指在宿主细胞中重新连接两个不同的基因,以产生拥有新的功能的基因组。
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将一个基因的多个功能分解成多个更小的基因,从而丰富和改变生物的功能。
5.基因融合
基因融合技术是一种合成生物技术,它是把两个以上的基因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基因,以改变基因组或改变其表达特征。
基因融合技术是基因工程的重要技术,能够改变宿主的生物功能,改变这种宿主的表达特征。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
化转感受态制备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改变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使其表达特定的转基因产物。
本文将介绍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一、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的原理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是利用大肠杆菌的自然特性和遗传工程技术,将外源DNA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使其稳定表达。
大肠杆菌细胞通过自身的DNA复制和转录机制,将外源DNA整合到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使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
1. 质粒转化法:将质粒DNA与大肠杆菌细胞一起处理,使质粒DNA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通过质粒DNA上的选择标记基因筛选转化成功的细胞。
2. 噬菌体转染法:利用噬菌体作为载体,将外源DNA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通过噬菌体的复制和感染机制,使外源DNA稳定表达。
3. 电穿孔法:利用高压电脉冲使大肠杆菌细胞膜发生破裂,外源DNA得以进入细胞内,并通过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使外源DNA稳定表达。
4. 钙离子转化法:利用钙离子与外源DNA形成复合物,通过渗透作用使其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通过细胞自身的代谢机制使外源DNA稳定表达。
三、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制备的应用1. 蛋白表达:通过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使其表达目的蛋白,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
2. DNA克隆:利用大肠杆菌的高效复制和转录机制,将目的DNA片段插入质粒中,并通过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复制和传递,实现DNA 的克隆和扩增。
3. 突变分析:通过外源DNA的插入、缺失或替换,研究大肠杆菌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学问题提供重要工具。
4. 基因敲除和敲入:通过将外源DNA的特定片段插入大肠杆菌基因组中,实现对目的基因的敲除或敲入,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网络。
5. 抗生素筛选:利用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筛选抗生素抗性基因。
分子克隆类型
分子克隆类型引言:分子克隆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将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复制并大量扩增,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分子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生物药物生产、农业育种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子克隆类型及其应用。
一、限制性酶切克隆限制性酶切克隆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分子克隆方法之一。
它利用限制性酶切酶对DNA分子进行特异性切割,产生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
然后,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经过酶切后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最后,通过转化等方法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中,进一步进行克隆扩增。
限制性酶切克隆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大小的DNA片段,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遗传学研究中。
二、引物扩增克隆引物扩增克隆是一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克隆的方法。
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可以在目标DNA序列的两端引导PCR 扩增,得到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然后,将扩增得到的DNA片段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最后,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克隆扩增。
引物扩增克隆方法快速、高效,适用于小片段的DNA克隆,广泛应用于基因分型、疾病诊断等领域。
三、基因文库克隆基因文库克隆是一种将外源DNA片段插入到载体中,并通过大量复制来获得目标基因的克隆方法。
首先,将外源DNA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然后,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其大量复制形成基因文库。
最后,通过筛选等方法找到所需的目标基因。
基因文库克隆方法适用于克隆大片段的DNA、获得未知基因和研究基因组等,是基因组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
四、基因突变克隆基因突变克隆是一种将基因的特定部位进行改变的克隆方法。
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和PCR技术,可以在目标基因序列上引入点突变、缺失或插入等突变。
然后,将突变后的基因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
最后,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克隆扩增。
基因突变克隆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基因功能、构建转基因动植物等领域。
棉花黄萎病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致病相关基因DVK1的克隆与鉴定
2Deat n o Pa t a ooy C ia giut a nvr t B in 09 , hn) . pr me tf l P t l , h A 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rl ie i , e i 1 13 C /a n h g n c u U sy jg 0
Ab t c : i su y wec rid o t — sr t n t s t d , a r u DNA s r o a t g n sst d n i tn s whc r fe t e i ah g n ct . a I h e T i et n l n i mu a e e i ie t y mua t, ih ae e fc v p t o e ii o f i n y Th i hy v r ln , eo it g s an wa tt d tr u h Ag o a t i m u f c e sme itd t n f r t n n 0 0 e hg l i e t d f l i t i s mu ae h o g r b ce u t mea in - d a e r so ma i ,a d 5 0 u an r r a o
GAO n P Fe g , ENG ha P g n , ENG a .i g , i, o n Xi o 1n LI Hu LI Gu 一 g
(. h Ke aoao f rvni d o t lo O s rpD sae S iei nvr t S ieiX n ag82 0 , hn; 1T e yL brtyo Pee tna nr fr ai Co i s, h z iesy hhz, i i r o nC o s e h U i, j n 30 3 C i a
3 3 p的 DVK1全 长 c 2 7b DNA 序 列 , 编码 1 7 0 9个 氨 基酸 的蛋 白。基 于 DNA 序列 比对 发 现 , K1基 因含 有 2 DV
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核苷酸突变技术在基因工程、蛋白质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灵活且特异性强的突变方法,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的原理、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的应用领域、实验步骤和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本文的概述,即对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的简单介绍,以及本文的目的。
其次,我们还将简要介绍文章整体结构,便于读者了解全文内容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及其原理,并探讨其在基因工程、蛋白质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的广泛应用。
通过详细描述实验步骤和案例分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其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展望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概述,并促进该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我们也期待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从而推动生物科学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文章无需包含网址信息)2. 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的原理:2.1 核苷酸突变的定义:核苷酸突变是指在DNA或RNA序列中发生的单个核苷酸的改变。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生物体的性状和功能。
2.2 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是一种用于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序列和功能的DNA或RNA 片段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改变目标序列中特定位置上的核苷酸,以达到特定目的。
在三联核苷酸突变技术中,通常使用双链DNA或RNA模板,通过引入含有点突变的寡核苷酸片段,来实现希望得到的具体位点上的核苷酸改变。
突变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突变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基因工程技术后,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探究突变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突变基因是相对于野生型基因而言,因某种原因发生了突变,取代了原来的基因序列。
这些突变基因往往会导致个体的不正常生长发育,疾病以及遗传问题。
但同时,这些基因也可能为发掘医学和生物学领域新的治病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参考。
本文将从突变基因克隆与表达两个方面剖析该主题。
一、突变基因克隆突变基因的克隆,是将其复制并产生多个拷贝,使其可以被更多科学家研究和利用。
克隆突变基因的常用方法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广泛运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鉴定及定量测定。
其核心原理是基于自然界中存在的酶-聚合酶(Taq polymerase ),在合适的温度下使其模版,引物,dNTPs(四个单磷酸脱氧核苷酸) 共同作用,轮流不断地复制DNA两端的序列,使其不断扩增,最后形成相应的突变基因。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Vector法,它的核心是利用质粒的复制,将突变基因的DNA序列克隆至质粒中,以此实现对基因的前述探究和操作。
此时,突变的基因被易于操作的质粒所包含,就可以在其它生物系统中使用,例如细菌、酵母、脊椎动物或昆虫细胞,为实验提供可行且有机的环境。
二、突变基因表达门槛突变在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中,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机体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等方面知识的理解,更可以揭示新的治疗方法。
因此,对突变基因表达的研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突变基因表达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转基因技术,它是生物技术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之一。
转基因技术是指把外源的DNA片段或突变基因导入细胞,使其形成新的表型和性状。
研究者可以选择正常或特殊的宿主细胞或组织,转化目标基因,并将其表达在宿主人体内。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研究突变基因的运作机制和生物学行为,更可以应用于基于突变基因的药物研发和治疗,例如肿瘤免疫、基因疗法等。
在突变基因表达领域里,有一项新兴的技术是CRISPR-Cas。
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
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Double-fragment Concatenation Cloning)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合成突变基因或融合蛋白质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PCR 技术和DNA重组技术,通过连接两个片段的末端,将两段DNA序列链接在一起,从而构建目标基因或蛋白质的突变体。
以下是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的一般步骤:1. DNA片段扩增:首先,需要设计引物,用于扩增目标基因或蛋白质的两个片段。
这些片段可以是来自同一基因的不同区域,或来自不同基因的特定序列片段。
2. 片段连接:将扩增得到的两个片段进行连接。
这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交叉延伸PCR法:为每个片段设计引物时,在每个引物的末端额外添加互补的序列。
通过PCR反应,在两个片段的重叠部分进行扩增,生成具有重叠序列的片段。
然后使用这两个片段作为模板,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在两个重叠的序列之间形成连续的完整片段。
- 重叠延伸PCR法:在设计引物时,在每个引物末端添加重叠序列。
通过PCR 反应,在两段叠加部分进行扩增,生成具有重叠序列的两个片段。
然后将这两个片段混合在一起,进行第二轮PCR扩增,以连接两个片段并形成完整片段。
3. 克隆:将连接得到的片段克隆到目标载体中。
这可以使用常见的克隆方法,如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依赖缺失子克隆等。
4. 突变体构建:如果需要构建突变体,可以通过引入点突变、插入序列或缺失序列等方法,在连接得到的基因上引入所需的突变。
双片段连接法克隆融合基因及其突变体方法相对简便,有效地实现了目标基因或蛋白质的合成和突变。
通过此方法,可以对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并用于生物医学、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
分子生物学中的克隆策略
分子生物学中的克隆策略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其在基因工程、治疗、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具体来说,克隆技术主要是指在体外复制和扩增特定DNA序列的过程。
为了实现有价值的克隆,需要选择合适的克隆策略。
一、催化剂-下游PCR法PCR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其可以扩增DNA的片段。
但是,PCR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PCR扩增的DNA片段长度不宜过长,而且与RNA结合后再翻译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考虑到此种情况,研究者便设计了催化剂-下游PCR法。
在这种克隆策略中,研究者首先在DNA末端加入适当的序列标记(例如,带有限制酶切位点的标记),并在PCR反应体系中添加在另一条DNA链上特异性结合的相应催化剂,通过PCR扩增特定长度的DNA片段。
此外,在克隆过程中应注意,催化剂不能过多,否则可能引发非特异性放大,导致产物不纯。
二、限制酶-连接PCR法限制酶-连接PCR法是一种基于限制酶嗣中的DNA连接技术的克隆策略。
此种策略中,研究者在目标DNA的两端加入相同的限制酶切割位点,然后使用相应的限制酶处理目标DNA和载体DNA,以及用T4 DNA连接酶连接。
通过连接后,将连接后的目标DNA插入到适当的载体上并导入所需的表达宿主,如大肠杆菌(E. coli), 单细胞藻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适用于大片段DNA的克隆,具有比较高的克隆效率和精确度。
此外,使用脚印标记探测目标DNA和核心连接位的研究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COLD-PCR技术肿瘤组织中富含突变,突变基因的测序需要进行高度敏感的检测。
在这种情况下,COLD-PCR技术可以带来巨大的帮助。
COLD-PCR技术基于常规PCR方法进行改进,该策略使用高选择性扩增,以扩大突变基因,减小野生型基因,以达到高灵敏度检测突变基因以及基因突变率的效果。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分离出包含目标突变基因的DNA片段,随后再进行DNA测序,以更好地理解该突变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关性。
克隆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克隆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克隆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一个细胞或一个DNA片段等进行复制和克隆,并由此制备出一系列与原始细胞或DNA相同的物质,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克隆技术的出现,使得研究者们能够将某些“有用”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促进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进步。
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细胞或DNA分子分裂成许多小的碎片,然后再将这些碎片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与克隆。
一般克隆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借助一系列工具和产物,如质粒、载体甚至是PCR等技术,以达到克隆成功的目的。
在现代生物学中,克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功能分析、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克隆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一、基因突变在克隆技术的应用中,基因突变可谓是其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
通过克隆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将特定基因进行剪切、拷贝、替换、插入等操作,进而产生出带有着特定突变的基因质量,并从中找出特定基因突变区域的序列特点。
据了解,这种方式已被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细胞死亡机制、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二、功能分析一般而言,基因功能大体可分为两类:技术功能和生理功能。
前者是指基因本身的生物学、生化学等特性;后者则指基因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克隆技术,不仅可以拷贝、突变基因,更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域进行精细打磨,从而可以得出某种特定形态下该功能的生物学特性。
无论是基因发现、卡路里热量计数、微生物基因组编码等领域,克隆技术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三、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基因改造并重新注入到人体中,从而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而克隆技术在这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
针对一些基因缺陷或者突变,科研人员需要找出一种可以代替并具有相同功能的健康基因,然后将其通过克隆技术进行制备,并最终注入患者体内。
在这种方式下,克隆技术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就是将经克隆操作的基因进行分离、分离、分离,并寻找多样性最大的匹配。
生物学中的分子进化
生物学中的分子进化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从进化角度来讲,生物学进化的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生命形态上的改变过程。
而分子进化则是进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着重探讨分子进化的相关问题。
1. 分子进化的定义分子进化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物学上的进化。
具体而言,它是研究基因或蛋白质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和分布的科学。
分子进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
2. 分子进化的研究内容分子进化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基因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序列,以及非编码区域的序列变化。
这些序列的遗传变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点突变和插入/删除突变。
其中点突变是基本的遗传变异,在基因演化过程中非常常见。
这类变异包括碱基转化(即一个核苷酸被代替为另一个核苷酸)、碱基转换(即一个嘌呤被替换为另一个嘌呤或一个嘧啶被替换为另一个嘧啶)、以及小型插入/删除的变异。
而插入/删除突变则是较少见的遗传变异,它们一般与转座子、基因组复制等相关事件同时发生。
3. 分子进化的意义分子进化的研究对于生命进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证据。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分子序列,可以建立物种间的进化关系。
这种进化关系可以用于推断物种的进化历史,并产生生物分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学启示。
此外,通过研究分子演化机制,我们还可以了解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演化和分子结构的演化规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本身的进化机制和遗传学规律,也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和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4. 分子进化的方法和技术分子进化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分子克隆、分子杂交、PCR、DNA测序、蛋白质测序、基因芯片技术等。
其中分子克隆和PCR技术是研究基因序列的重要方法,它们可以在分子水平对基因进行克隆和扩增。
蛋白质测序则可以为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演化提供必要的实验手段。
5. 分子进化的趋势与展望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通量技术的普及,分析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将变得更加容易。
生物教案:遗传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教案:遗传与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一、遗传与基因的基本概念A. 遗传的定义和重要性B.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二、基因的结构A. 基因组成元素1. 编码区2. 非编码区B. 基因的组织形式1. 单基因2. 多基因三、基因的功能A. 基因调控1. 转录调控2. 翻译调控B. 基因表达1. 蛋白质合成2. 作用于细胞过程四、基因突变及其遗传规律B. 基因突变的类型1. 点突变2. 插入突变3. 缺失突变C. 基因突变的遗传规律1. 纯合子突变2. 杂合子突变五、基因的遗传传递与表现A. 孟德尔遗传规律1. 单倍体生物与双倍体生物的遗传2. 自由组合规律3. 分离定律B. 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1. 显性与隐性2. 基因互作六、基因的重组与基因工程A. 基因重组的定义和方法1. DNA重组B. 基因工程的应用1. 基因治疗2. 基因改良七、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A. 遗传学研究方法1. 遗传分析2. 分子遗传学方法B. 遗传学的应用1. 哺乳动物克隆2.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八、总结一、遗传与基因的基本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种群内代际间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
遗传作用在生物进化、变异和遗传病发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基因是生物体内用于指导遗传信息传递的单位。
基因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参与到生物体的发育和功能中去。
基因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是遗传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基因的结构基因的结构包括基因组成元素和基因的组织形式。
基因组成元素主要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是基因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编码DNA和编码RNA。
非编码区则包含了调控元件、启动子、终止子等信息。
基因的组织形式有单基因和多基因两种形式。
单基因是指由单个DNA片段编码的个体特征。
多基因是指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决定的个体性状。
三、基因的功能基因具有调控和表达两个重要功能。
基因调控主要包括转录调控和翻译调控两个过程。
转录调控是指通过启动子等调控元件控制基因的转录过程。
模式植物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的PCR鉴定资料-2022年学习资料
3.用PCR方法鉴定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农杆菌T质粒转化植物细胞后,在获得的后代分离群体中,-有TNA插入的纯合突变体,杂合突变体,和野生型-在突变体研究中,需要的材料是纯合突变体,所以必须从-分离群体中 纯合突变体鉴定出来。-PCR方法为鉴定纯合突变体提供了有利手段。它利用三-个引物LP、RP和BP,其中LP RP是植物基因组上T--DNA插入位点两测的引物,BP是T-DNA区段上的引物-经过PCR,在野生型植株, P和RP这对引物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野生型基因,大带;在杂合突变体,-LP和RP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 物(野生型基因,大-带,另外BP和RP还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小-带;在纯合突变体,只有BP和RP能扩 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小带)。因此,利用以上三种引物做PCR,根-据扩增结果能够容易地从群体中区分出纯合突 体。
三、实验步骤-实验材料: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分-离群体30个株号的植株。-实验方法:(每人做1个株号 检测
一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1.原理-分离动物、植物、微生物DNA是进行遗传操-作(基因组DNA序列分析、遗传标记分析、基-因克隆、基 定位的第一个步骤。不同的研-究目的对D度要求高;-用于PCR分析的DNA则应不含干扰PCR反应的-污染物;-用于遗传标记分析的DN ,纯度要求低但产量-阔-则要高
3.DNA提取步聚-1.用液氮将100mg幼嫩叶片研磨成细粉,置于1.5ml离心管中,加入预热至65℃的6 0川-的2×CTAB提取液,轻摇混匀。-2.65℃水浴1h,其间轻摇混匀。-12000rpm离心15min 弃沉淀,取上清转移至另一1.5ml离心管中。-4.向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混匀10m n,然后12000rpm离心15-min,再转移上清入新管。-5.向上清液中加等体积的冷异丙醇,小心混匀。 20℃放置30min,12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6.1用70%乙醇洗涤沉淀一次,1200 rpm稍离心,弃上清。-7.将沉淀在超净工作台上吹干,或空气中晾干。加50μlTEpH8.0放4℃缓慢溶解 -8.电泳检测DNA的浓度和质量。
目的基因克隆[方案]
一、目的基因克隆的策略有哪些?其理论依据什么?如何根据具体条件,如目的性状的特点,已知控制目的性状的基因的信息合理选择基因克隆的方法?1、主要有以下几个克隆的策略:(1)PCR法分离目的基因:从蛋白质的一级序列分析得到核酸序列的相关信息,设计简并引物,通过对mRNA进行反转录得到cDNA,以cDNA为模板,然后将目的基因通过PCR方法扩增,或者直接从基因组DNA扩增的方法。
(2)核酸杂交的方法:通过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设计简并引物,通过核酸杂交的方法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得到目的基因。
(3)免疫学筛选法分离目的基因: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目的蛋白的特异抗体与目的蛋白的专一结合,从表达文库中分离目的蛋白基因。
2、若控制该性状的目的蛋白质不容易分离纯化,这PCR方法比较适宜,若蛋白质分离纯化容易,且有现成的基因文库,则后两种方法较为简单。
二、蛋白组学方法克隆目的基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技术环节?要用到哪些技术?1、理论依据:以分离纯化的目的蛋白为研究起点,通过对目的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获得起码的氨基酸序列信息后,反推可能的DNA序列,然后设计引物,从cDNA中将目的基因扩增出来,或者设计核酸探针,通过杂交技术将目的基因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来。
或通过抗体抗原免疫反应从表达文库中将该基因分离出来。
2、技术环节是确定并制备出高纯度的蛋白质。
3、所需要的实验技术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技术,由第一向的等电聚焦电泳和第二向的SDS-PAGE电泳组成;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
三、基因组学方法克隆基因的策略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恰当的基因组学方法克隆目的基因?1、基因文库筛选方法通过对基因文库的筛选将目的基因分离出来,一般有两种方法:核酸杂交法,原理是分子杂交;PCR筛选法,通过PCR方法将目的基因分离出来,对于以混合形式保存的文库,先将文库分成几份,每份为一个“反应池”进行PCR反应,待选出阳性池后,将阳性池的混合克隆稀释,然后等量分置96孔板中,进行横向池及纵向池的PCR反应,然后将阳性菌落群进行稀释,重复上述工作,直到筛出阳性单克隆。
基因重组的方式
基因重组的方式近十几年,基因工程技术及基因重组的方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疾病治疗的认识,把有关基因疾病的细节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出一系列修复或者优化,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病痛。
一、基因重组的方式基因重组是把一个或多个基因片段从一个DNA分子复制,并将它们插入另一个DNA分子的过程。
基因重组可以用于改变一种有机生物的各种行为,如形态、生长、代谢、发育和可塑性,以及抗逆性或致病性。
有几种常见的基因重组技术,如克隆、插入、嵌合、突变等,它们在形成由定向复制、基因修饰、基因克隆、转基因有机体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克隆是指从细胞或器官分离和复制DNA片段(即基因克隆),以获取需要的基因片段,实现特定基因的克隆。
克隆的方案可以分为体外克隆和体内克隆两种,体外克隆技术指的是从外部提取待克隆的DNA 片段,将其与适当的载体宿主混合,然后将克隆的基因片段复制到适当的宿主接受体中,以实现克隆的目的;而体内克隆技术则是在宿主体中发生的,这种方式广泛应用于人工转化植物,并被用于研究有机生物的染色体变化以及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
插入是指在没有复制DNA片段的情况下,将一个或多个基因片段插入DNA分子中以改变其行为,从而实现基因重组的一种技术。
插入通常指的是一种器官插入技术,即在植物、动物或细菌的某个器官中添加额外的基因,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嵌合是指将两个或多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以产生包含不同DNA之前没有的特定基因序列,从而改变DNA分子的性质和功能,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嵌合技术有助于研究有关疾病的家系谱系、遗传学规律、形态遗传及染色体结构的改变等,为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变异的过程提供重要的信息。
突变指的是在DNA序列中发生的改变,其结果可能是基因的编码功能的失去或增加,使基因的功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有机体的性状和适应性。
突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动物及细菌中,以得到改良后的有机体,从而实现基因重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染色体遗传学理论 认为,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比较稳定, 遗传基因以一定的顺序在染色体上作线 性排列,彼此之间的距离也非常稳定.常 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 并不扰乱这种距离.除了在显微镜下可见 的,发生频率极为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 互易位等畸变可以改变基因的位置外,人 们还从未认识到,也难以设想出基因会从 一处跳跃到另一处.
Barbara McClintock USA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USA 1902 - 1992
Barbara McClintock discovered the first mobile elements while doing classical genetic experiments in maize.
转座子标签法的主要步骤
(1)采取农杆菌介导等适当的转化方法把转座 子导入目标生物体; (2)转座子在目标生物体内的初步定位; (3)转座子插入突变的鉴定及分离; (4)转座子在目标生物体内的活动性能检测; (5)对转座子插入引起的突变体,利用转座子 序列作探针,分离克隆目的基因;
1999年Sato等人利用Hirchick建立的水稻逆转 座子Tos17基因敲除体系分离了6个水稻knl-型 同源异型框基因,发现了引起水稻植株矮化的 突变基因OSH15。Ⅱ
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
① ② ③ ④
转座引起插入突变 转座产生新的基因 转座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转座引起的生物进化.
转座子标签技术克隆基因的基本原理:
用转座子作探针克隆出突变基因,再用突变基 因做探针,从野生型个体中分离并克隆出野生 型基因
转座子标签技术克隆基因的基本原理
遗传分析可确定某基因的突变是否由转座子引 起。 由转座子引起的突变便可有部分突变株DNA序列的克 隆 进而以该DNA为探针,筛选野生型的基因组文 库 最终得到完整的基因
Barbara McClintock,在某些玉米籽粒 中发现了玉米色素显现着一些稀奇古怪 的模式.她观察到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很 不稳定,有时籽粒上还出现一些斑斑点点. 她通过耐心的记录和仔细的分析,发现使 籽粒着色的色素基因是在某一特定代上" 接上"或"拉断"的.
1951年,在冷泉港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麦克林 托克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同行报 告了她的新理论.她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能 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 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她把这种能 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称为“转座因子” . “转 座因子”除了具有跳动的特性之外,还具有控 制其他基因开闭的作用,因此"转座因子"又可 叫做"控制因子". Ac/Ds转座系统
非复制转座
非复制转座可以是直接从供体分子的转座子两端产生 双链断裂,使整个转座子释放出来,然后在受体分子 上产生的交错接口处插入,这是“切割与黏接”(“cut and paste”)的方式。 另一种方式是在转座子分子同受体分子之间形成一种 交换结构(crossover structure),受体分子上产生交 错的单链缺口,与酶切后产生的转座子单链游离末端 连接,并在插入位点上产生正向重复序列;最 后, 由此生成的交换结构经产生缺口(nick)而使转座子转 座在受体分子。供体DNA分子上留下双链断裂,结果 或是供体分子被降解,或是被DNA修复系统识别而得
转座子插入突变克隆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麦克
林托克(B.McClintock)由于发现了 可移动的遗传物质,被授予诺贝尔医 学奖. 人们把B.McClintock的成就比之为 一百年前另一位伟大的遗传学家孟 德尔的成就.
转座子的发现
1951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 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发现的, 但没有被当时的其他学者所接受。
最简单的转座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
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 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一个细菌 细胞常带有少于10个IS序列.转座子 常常被定位到特定的基因中,造成该 基因突变.IS序列都是可以独立存在 的单元,带有介导自身移动的蛋白.
复合型的转座因子称为转座子(trans— poson,Tn)。这种转座因子带有同转座 无关的一些基因,它的两端就是IS,构 成了“左臂”和“右臂”。两个“臂” 可以是正向重复,也可以是反向重复。 这些两端的重复序列可以作为Tn的一部 分随同Tn转座,也可以单独作为IS而转 座。
Tn两端的IS有的是完全相同的,有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 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3-12bp), 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 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不同转座子 的靶序列长度不同,但对于一个特定的转座 子来说,它所复制的靶序列长度都是一样的, 如IS1两翼总有9个碱基对的靶序列,而Tn3两 端总有5bp的靶序列.
转座因子在转座期间先复制一份拷
贝,而后拷贝转座到新的位置,在 原先的位置上仍然保留原来的转座 因子。复制转座有转座酶 (transposase)和解离酶(resolvase) 的参与。转座酶作用于原来的转座 因子的末端,解离酶则作用于复制 的拷贝。TnA是复制转座的例子。
非复制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
直到1961年,Jacob和Monod的乳糖操纵模 型核控制理论发表之后, McClintock,的 “控制因子”假说才开始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 之后,于60年代末,J.A.Shapiro 在研究大肠 杆菌高效突变时,首次,在细菌中发现了移动 基因。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麦克林托克采用了孟 德尔式的工作方式,利用了大体相同 的 实验材料(都是高等植物),得出了相同性 质的超时代发现,也遭受了大体相同的命 运,但她毕竟在晚年看到了自己理论的胜 利,并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励—— 诺 贝尔奖.
的则有差别。当两端的IS完全相同 时,每一个IS都可使转座子转座; 当两端是不同的IS时,则转座子的 转座取决于其中的一个IS。
两个相邻的IS可以使处于它们中间
的DNA移动,同时也可制造出新的转 座子。Tn10的两端是两个取向相反 的IS1O,中间有抗四环素的抗性基 因(TetR),当TnlO整合在一个环状 DNA分子中间时,就可以产生新的转 座子。
目前研究得比较清楚且应用较多的是玉米的 Ac/Ds、Spm/dSpm和金鱼草的Tam3转座子。
Ac、Ds转座子作基因标签时遇到的问题
玉米的Ac/Ds转座子家族是研究较为深入的植 物转座子。
Ac、Ds转座子作基因标签时遇到的问题
1 Ac属于自主性转座子,自己能编码转位酶, 因此可直接用于基因标签。但是由于Ac能自由 地在基因组中转座,结果使转座产生的变异不 稳定,给确定和分析突变基因带来困难。 2 Ds属非自主性转座子,本身不能编码转位酶, 必须依靠Ac转座子产生的转位酶才能产生转座, 因此Ds只有和Ac联合使用才能做为基因标签。
复制转座Biblioteka 复制转座过程中,转座和切离是两个独立事件。先是 由转座酶分别切割转座子的供体和受体DNA分子。转 座子的末端与受体DNA分子连接,并将转座子复制一 份拷贝,由此生成的中间体即共整合体 (cointegrat,)有转座子的两份拷贝。然后在转座子 的两份拷贝间发生类似同源重组的反应,在解离酶的 作用下,供体分子同受体分子分开,并且各带一份转 座子拷贝。同时受体分子的靶位点序列也重复了一份 拷贝。
常用植物转座子标签的转座子
名称 来源 Ac(Activator) 玉米 Ds(Dissociation) 玉米 Mu(Mutator) 玉米 Spm/En 玉米 Tam 金鱼草 dTphl 拟南芥 Tos17 水稻
类型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Ⅰ类非自主型转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Ⅰ类自主型转座子 反转录转座
转座作用的机制
转座可被分为复制性和非复制性两大类. 在复制性转座中,所移动和转位的是原转 座子的拷贝.转座酶(transposase)和解 离酶(resolvase)分别作用于原始转座子 和复制转座子.TnA类转座主要是这种形 式. 在非复制性转座中,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 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IS序列,Mu及 Tn5等都以这种方式进行转座.
SG是一个产生紫色色素的结构基因,它附近的 一个控制因子Ds(称为离解因子或分化变异因 子)以一定的速率关闭SG,使玉米籽粒不能产生 紫色色素,而成为黄色.DS从SG附近跳开,SG所 受的控制作用即被解除,玉米籽粒又变成紫色. 而DS跳到远离AC处,或者AC本身跳开,DS即不受 AC的控制,它又可以发挥对结构基因SG的抑制 作用,使玉米籽粒成为黄色.这些控制因子跳动 得如此之快,使得受它们控制的颜色基因时关 时开,于是玉米籽粒便出现了斑斑点点.
转座子的分类
转座子可以分为两大类:
以DNA-DNA方式转座的转座子和反转
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 第二类转座子又称为返座元 (retroposon)〔
第一类转座子
第一类转座子可以通过DNA复制或直接切除两 种方式获得可移动片段,重新插入基因组DNA 中。根据转座的自主性,这类元件又可以分为 自主转座元件和非自主转座元件,前者本身能 够编码转座酶而进行转座,后者则需在自主元 件存在时方可转座,以玉米的Ac/Ds体系为例, Ac(Activator)属于自主元件, Ds(Dissociation)则是非自主元件,必需在Ac 元件存在下才能转座。
第二类转座子
第二类转座子又称为返座元 (retroposon),是近年新发现的由RNA介 导转座的转座元件,它通过转录合成 mRNA,再逆转录合成新的元件整合到基因 组中完成转座,每转座1次拷贝数就会增 加1份,因此它是目前所知高等植物中数 量最大的一类可活动遗传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