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排水难题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治理亟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建立起一个类似于海绵的城市,实现雨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排放的自然净化,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然而,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技术和制度标准不成熟。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和标准尚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地方建设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的情况。
比如,在一些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方案不够符合实际情况、设计理念过于空泛等问题。
2. 建设投入与管理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耗费大量的资金,其中包括城市计划和设计、雨水管理和排放、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加上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制度还未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不协调,造成建设和运营管理成本过高。
3. 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建设渗井、绿地等设施,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如果建设不规范,有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三、对策为了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加强研发和技术标准制定。
加强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标准制定,推动相关技术突破,并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这对于保证建设的质量与顺利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公共服务与企业运作协调机制。
建立公共服务和企业运作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加快相关单位合作步伐,化解建设困难,同时推广先进的消防设施,提高城市的应急处理、水源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能力。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建设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在建设完成后加强管理,开展宣传,鼓励公民参与,助力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
四、结论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技术、制度、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洪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海绵城市逐渐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案。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与讨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海绵城市概念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具有水文功能的城市。
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已有很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例。
例如,新加坡的巴西立滨水滨海园区,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水发生概率;荷兰的鹿特丹市在城市中央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积水区,用以应对自然灾害和增加城市的可持续性;中国武汉市在洪山区建设海绵公园,通过植被和地下蓄水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
这些实例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海绵城市面临的问题尽管海绵城市有很多积极的效果,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技术难题。
海绵城市强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需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蓄水设施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使得海绵城市建设难以实施。
其次是规划与管理问题。
海绵城市需要全面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但由于相关概念还相对较新,一些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还存在问题,例如缺乏整体性规划、规划与实施不同步等。
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问题也是一个关键,尚需提高广大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共同保护和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三、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的支持。
一些研究已经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例如,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相结合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如何应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城市洪涝灾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逐渐兴起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定义和发展历程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依靠低影响开发技术、生态工程、自然保护等手段,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水的循环和生态保育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设计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建设成果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上海市嘉定区等地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来改善城市的雨水利用、水净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成都市通过加强城市绿地建设、修复生态系统、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方式,也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给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例如,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雨水,如何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问题,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建设费用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生态系统、改善排水系统等方面的费用。
这对城市的财政压力会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协调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和建议1. 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经验的研发力度,鼓励各方面的创新。
比如,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设计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广和应用一些新型的建设方式和材料。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文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源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具有调蓄、净化和利用雨水的能力,可以显著改善城市水文状况。
本文旨在研究和讨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建设现状1. 海绵城市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概念源于新加坡的“雨水包容性城市”构想。
近年来,中国各个城市也纷纷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推动了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应用。
2. 海绵城市建设成果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通过构建可渗透的硬质路面,改善了城市内涝问题;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提高了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成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效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问题1.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融入规划和设计过程。
有些地区只是进行了表面的改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文环境问题。
此外,一些开发商和设计师在建设中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排水”模式,忽视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2. 技术手段的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应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地面透水材料等。
然而,目前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和成熟。
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支持和专业知识,导致海绵城市建设进展缓慢。
3. 管理与维护的不到位海绵城市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目前在很多地方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投入不足。
一些设施存在着多功能缺失、破损和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此外,由于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不够完善,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1. 完善政策与规划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标准。
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各个城市将海绵城市概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打造适应当地水文环境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城市化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受到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的“海绵体”,同时引发了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且极易引发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与当前我国生态发展需求相适宜。
为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问题;对策引言城市建设经过数年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生态水平。
近年来,随着降水的增多,城市内涝愈发严重,城市水灾刻不容缓,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缓解城市内涝,提升城市生存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但海绵城市建设毕竟才刚刚起步,人们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建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在2004年的《低碳城市和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正式提出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海绵城市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海绵城市所具备的特点正如海绵一样,在面对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
在城市降水方面,能够对像海绵一样对降水进行吸收,还能通过城市本身的建设设施对吸收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储存,也能在必要的时候对储存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进而提升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帮助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减少城市内涝和“热岛效应”的发生。
我国目前已经在试点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给予专项的建设资金。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绿化设计和河、湖水系的帮助。
2海绵城市建设面临潜在的问题1)我国部分城市已在规划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但实施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市政工程应用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部分地区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时,“依葫芦画瓢”,不考虑自身情况,照搬成功案例数据和经验,建设后效果不佳。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J“ 研 究
难 点 与 对 策
一 、 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难点 1.“绿 色 海 绵 体 ” 相 对 稀 缺 在城 市 化进程 中,部 分地 区急功 近利 ,只 顾眼 前利 益 ,而忽视 了长远生态效 益 ,填 湖造地、侵 占生态湿地 , 破 环 了 原 生 态 水 系 的 现 象 屡 见 不 鲜 ,导 致 绿 色 海 绵 体 锐 减。其 次,导致城 市海绵体不足 的原 因是在市政 建设过程 中采用 了大量 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 ,导致径 流系数过大 , 汇水 时间缩短 ,为城市 内涝埋下 了隐患。另外 ,流经城市 的河道 出于 行洪的考虑 ,大 多被硬化 ,被覆 盖 ,沿河两岸 可 以 净 化 城 市 环 境 和 抵 抗 自然 灾害 的 “绿 色 海 绵 体 ”逐 步 消 失 ,这 就 自然 降低 了城 市 抵 抗 暴 雨 等 自然 灾 害 的 能 力 。 由此可见 ,在城市建设过程 中保护好 自然湖泊 、湿地和水 塘 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 的保 护和利 用。 2.海 绵城 市 建 设 政 策 不 完 善 基 于 建设 “海 绵 城 市 ” 的 绿 色 理 念 ,海 绵 城 市 建设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2014年 住 建 部 出 台 了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技 术 指南 》,各地 海绵城 市建设方兴未艾 ,但 “海 绵城 市”建 设 不 能 仅 靠 拿来 主 义 ,还 必 须 与 当地 实际 相 结 合 ,因地 制 宜地 制 定适 合 当 地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的政 策 。 海 绵 城市 建 设 涉 及 国 土 资 源 、 城 乡建 设 、规 划 、 水利 、 绿 化 、 城 市 管 理 、 防汛 应急等多部 门参与 ,因此需政府统 一规划协调 ,出台 完 善的政策 ,以利于海绵城市 建设的推 广和应用。 同时 , 城 市 规 划 、 建 设 等 相 关部 门在 进 行 具体 设 计 时 应 在 施 工 图 设 计 审 查 、建 设 项 目施 工 、 监理 、 竣 工 验 收 备 案 等 管理 环 节 加 强 审 查 ,确 保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的相 关 目标 与 指 标 落 实 。 3.社 会 公 众 对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缺 乏认 识 社 会 公 众 对 “海 绵 城 市 ” 普 遍 缺 乏 认 知 ,城 市 化 建 设的前期 ,人们 只顾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 ,舒 适性 ,而忽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PPP模式海绵城市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PPP模式海绵城市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问题一:资金筹集难度大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市政项目建设等方面,而且海绵城市的建设周期长,风险高,这使得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政府往往需要依靠社会资本来共同承担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筹集。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还可以鼓励引入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等手段多元化投融资,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
问题二:利益分配矛盾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成为海绵城市PPP合作中的一大难题。
对策二: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让各方在参与PPP项目中能够平等地分享项目收益,形成良性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都能从海绵城市建设中获益。
问题三:监管和管理不到位由于海绵城市PPP项目涉及多方合作,管理和监管难度大,加之参与项目的各个主体之间异质性强,合作性工程带来管理的复杂性,因此项目的监管和管理也是一大难题。
对策三: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或机构,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PPP项目各方履约情况的监督,确保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有效实施。
问题四:风险担当问题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建设周期长、风险大,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各方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风险担当成为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策四: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情况,与社会资本和企业共同制定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方在项目中的风险承担责任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项目合作的风险抵御能力。
问题五: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足目前社会资本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参与意愿不足,主要是因为道路和管网改造的难度大、成本高,长期收益不明显,导致社会资本对项目的投资意愿不足。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海绵城市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念旨在模仿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机制,让城市空间与水系统能够更好地协同运作,减轻城市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然而,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推动与实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我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绵城市建设。
2. 实施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排放系统的优化、城市内涝的缓解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带动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与缺乏统一标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实际建设中存在偏差。
同时,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各地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2.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巨大,许多城市面临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双重困境。
此外,对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存在不足,影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3. 后续管理与维护困难虽然许多城市在初期建设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后续的管理和维护上存在困难。
缺乏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团队,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海绵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影响其长期效益的发挥。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途径,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
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术研究,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2.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区在建设中能够遵循相同的指导原则。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建设海绵城市的对策建议
建设海綿城市的对策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綿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綿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借鉴了自然界的海綿吸收、储存和释放能量的特性,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的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强化城市规划,确保海綿城市理念的落实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海綿城市的特点,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排水系统、绿化带、雨水收集设施等。
同时,应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确保城市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存在,为海綿城市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二、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海綿城市的核心是“吸水”,因此,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应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提高排水效率,确保在暴雨等极端天气下,能够及时将雨水排入河道,防止内涝的发生。
同时,应推广雨水收集设施的应用,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景观等用途,节约水资源。
三、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城市绿地是海綿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通过增加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吸水能力,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他们的环保意识直接影响到海綿城市的实施效果。
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海綿城市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海綿城市建设。
五、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海綿城市的实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应积极引入专业机构,为海綿城市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海綿城市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六、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为了确保海綿城市的实施效果,应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总结:建设海綿城市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市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引入专业机构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并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才能实现海綿城市的愿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安全、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河南建材20182020年第1期定。
参考文献:[1]武斌,崔冬.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技术的应用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39):63-64.[2]董波.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J].安徽建筑,2018,24(1):169-170+206.[3]刘淑芳.刍议建筑材料检测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J].四川建材,2017,43(10):178-179.[4]史国权.建筑材料检测环节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J].中国建材科技,2015,24(5):9+45.[5]张翔.节能环保条件下建筑工程材料检测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15(3):281.浅谈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檀东谋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361001)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各种问题也凸显而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城市内海”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内排水管道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在雨季时,更容易出现内涝问题,而我国又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对此,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就成为各大城市所关注的问题,于是“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文章主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海绵城市作为新时代的雨洪管理概念,主要目的在于城市在面临环境变化特别是大量降水时,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能够将地面上的水资源储存起来,以循环利用来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需求,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促进城市的持续性发展。
1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1.1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较为落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经验较为欠缺、自然规律认识不充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存在思想理念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的问题。
①过于注重表面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里子”工程;②过于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轻视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③过于重视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而忽视了智慧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及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④对城市地下管道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使海绵城市建设出现偏差。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昆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杨昆摘要:现阶段,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投入到真正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其在实践过程中相对困难,主要是因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建设理念,人们的建设意识并不强烈,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还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规范且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而我国技术发展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因此需不断提高人们共同参与的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有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设想,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
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净增成本”减少。
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
1 海绵城市理念分析海绵城市理论机制中,城市类似于海绵,能在下雨时实现有效吸水,并且在干旱时进行放水操作,建立自主调整城市干湿度的模式。
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涝管理,从而有效适应环境变化,能在城市变化的基础上,建构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
在海绵城市理论分析机制建立过程中,不仅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防止城市病,实现全面水资源利用。
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践行海绵城市和生态管理的平衡化发展。
另外,在海绵城市理念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结合管理机制进行集中处理,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从而保证自然管理机制和管控要求之间的稳定性。
传统城市模式中,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是水资源的浪费。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近年来,我国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模式转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海绵城市建设困难误区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海绵城市热潮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模式已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与危害,近年来的城市内涝灾害广受病垢。
事实上,严重的径流污染、水文循环的破坏乃至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必须受到更充分的重视。
无论如何,以刚性的、灰色的雨水排除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局限性已非常明显。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雨洪问题及水环境的综合整治,2012年相继发布文件(国发23、国办发36号文),指导城镇排水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城镇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要求与总体方向。
在住建部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建筑大学负责主编、多家规划设计研究院参加编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技术导则》,几经修改与完善,2014年10月,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以下简称《指南》)的名称发布。
同年12月,国家住建部协同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发布海绵城市试点申报通知,调动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积极申报。
2015年3月底,经过数轮竞争性评选,确定南宁、白城、济南、武汉、镇江、嘉兴等16个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每个试点城市3年内建成并运行不少于15km2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
目前,全国范围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方兴未艾。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推行现代雨洪管理体系[1].然而,在具体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难题,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新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规范标准的制定、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程序、管理模式创新、跨专业协作、政策与实施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监测评估等诸多亟待解决和配套的工作。
从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发展较早、推行比较好的国家及城市建设经验来看,这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变革从80年代延续至今,仍在发展和不断创新。
建筑知识-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及对策1.海绵城市建设难点1。
“绿色海绵”相对稀缺。
其次,城市海绵短缺的原因是市政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集水时间缩短,从而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流经城市.一、建设海绵城市的难点1.“绿色海绵”相对稀缺。
其次,城市海绵短缺的原因是市政建设过程中大量使用硬化不透水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集水时间缩短,从而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流经城市的河流多为硬化覆盖泄洪,河流两岸能够净化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天然湖泊、湿地、池塘,是对绿色海绵最好的保护和利用。
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
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只靠借势的原则,还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管、防汛应急等多个部门的参与。
因此,政府有必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应用。
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
在进行具体设计时,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3.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了解。
公众普遍缺乏对“海绵城市”的认知。
城市化初期,人们只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和舒适度,而忽略了建成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比如大面积硬化水泥路面和广场的出现,浪费了宝贵的雨水而没有加以利用。
在建设之初,缺乏对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的考虑。
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采取“渗透、滞蓄、净化、利用、排水”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
让人们更直观地想象,未来的城市将会像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吸水、蓄水、渗水和下雨时净化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必要时“释放”和利用储存的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管理前沿Forefront of Urban Management海绵城市建设对指导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从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监管等多个层面,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潜在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对策,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
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
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
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
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
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
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第一,多层次特征。
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
第二,集成性特征。
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
第三,动态性特征。
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
第四,公用性特征。
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
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
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
第六,不确定性特征。
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
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严萍 王磊※课题来源: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京津冀绿色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研究(15ZLZLZF00670)。
收稿日期:2016-09-28作者简介:刘严萍(1979-)女,河南汝南人,博士,讲师。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36城市管理前沿Forefront of Urban Management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
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
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价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
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
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
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
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
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
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
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发布,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
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一)建设运营模式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
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
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
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
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
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37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城市管理前沿Forefront of Urban Management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
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 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
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
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
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
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
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