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新理念
咨询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2
咨询师继续教育考试答案2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1.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B.基本原则C.主要任务D.指导思想用户答案:[A] 得分:4.002.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用户答案:[C] 得分:4.003.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和管制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禁限制开发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B.限制开发区域着重提出严格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方向的产业发展的措施C.优化开发区域用于城镇和工业建设的用地规模增长速度应高于重点开发区域D.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和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增长速度可不予控制? 用户答案:[B] 得分:4.004.2022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D.全面从严治党用户答案:[B] 得分:4.005.到2022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用户答案:[C] 得分:4.006.根据分层划区法,若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且属于当地的战略地区,应划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D.禁止开发区域用户答案:[A] 得分:0.00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的三大因素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B.发展潜力C.产业结构现状D.现有开发密度用户答案:[C] 得分:4.008.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基本实现现代化用户答案:[C] 得分:0.009.下列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的是()。
A.综合性B.基础性C.战略性D.约束性用户答案:[A] 得分:4.0010.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但与此同时,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却日益加剧,亟需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建立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而主体功能区战略正是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的基本依据和完善区域治理体系的重要指引。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进行论述,详情如下。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引言主体功能区战略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变迁与创新。
虽然国外并无直接相同的说法,但其本质仍是空间管制的典型手段——分区管制。
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创始人赫特纳最早提出了“区域地理样板”的理论范式,奠定了分区管制的理论基础。
传统区位理论的蓬勃发展引发各国对优势区布局的思考,致力于谋划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区位。
二战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迅速,加之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推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城市区域规划,其理论与实践模式实现“井喷式”发展。
分区管制是当今发达国家进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控制的主流模式,通过规划分区与通则管制的结合,形成具有确定性的管制手段,例如美国的标准区域、欧盟的标准地区统计单元目录、巴西的规划类型区等。
1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概述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作为全面了解和认识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重要工作,是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开发、保护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土地供需矛盾日益明显,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环境污染和社会发展的脱节问题日渐突出。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管理的需要,土地规划利用分区、主体功能分区、城镇体系分区、生态功能分区等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方式相继出现,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工作不断细化,成为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举措,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分析
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分析中国的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主题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至关重要,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对主体功能区战略进行分析。
本论文针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展开研究。
标签: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中要注重绿色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高度重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基础部分。
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合理规划空间格局,不仅要达到资源节约的效果,还要保护环境,通过运行主体功能区战略,更好地完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任务。
1、主体功能区战略1.1建设美好家园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来实现国家土地资源开发中,国土的空间规划是重要的手段。
对于国家政府执政能力进行度量的有利标准就是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不仅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从法律的层面予以规范,对于个人空间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规范效应[1]。
中国进入到大转型时期,要获得良好的发展态势,就要将空间规划的作用发挥出来。
空间规划战略的实施,要对区域范围内的开发内容明确,同时还要明确不能够做的事情。
对国土空间合理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区域的可的持续发展,也是建设美丽家园的主要途径。
1.2规划国土空间开发的远景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實力的增强,国土开发却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导致区域无法协调发展。
不同的地区,发展观有所不同,政绩观也存在着差异,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导致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安全遭到威胁,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性问题。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很快,但是资源环境遭到了破坏,由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协调不当,就导致国土空间规划缺乏合理性。
发改委详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录)
发改委详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财经》综合报道】 6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秘书长杨伟民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并答记者问。
下为发布会实录: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主持人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给大家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今天请来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先生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先生。
首先请徐宪平主任介绍情况。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情况,向新闻界的朋友们作一介绍。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区域调控理念和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简要介绍三方面情况。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编制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下发了指导规划编制工作的两个文件,并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部署。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思路与建议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十四五”时期,须加快完善空间治理体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妥善解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在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一)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架构初步搭建。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缺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部署,目前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初步确立,已基本形成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等三大空间战略格局,初步搭建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战略架构,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目前,不同类型空间的主体功能已开始显现,对优化人口、经济和资源配置,推动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十八大以来,随着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不断拉动,中国人口、产业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集聚的态势不断增强。
京津、江浙沪、闽粤等主要东部沿海省区经济增长长期处于高值区域。
2018年东部地区人口、GDP分别占比全国29.59%和44.20%,而东部地区内部也分异明显,人口及主要的经济份额向东南大城市地区加速集聚。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核心引擎继续发力;与此同时,成渝、武汉、中原、长株潭、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核心城市群为战略增长极,以“一带一路”带动下的沿海、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为主要开发轴带,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逐渐明晰。
(三)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原则“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因此,我国关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基本上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角度出发。
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和转变,也是“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首先应该对一些事关主体功能区划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给予深入研究和探讨。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原则1.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区划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全国土覆盖的概念,主体功能区划从长远看也应该实现国土的全覆盖。
国外的标准区域,如美国的经济区域(EA)、欧盟的NUTS,主要是为区域统计和监管提供基本信息,因而是国土全覆盖的。
但是,问题地区的确定,如膨胀区、萧条区、落后区的划分,主要是为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服务,往往是国土部分覆盖的。
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政府的财力、管理能力和手段有限,现阶段的主体功能区划可以考虑按照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进行。
也就是说,确定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标准后,只有符合标准的区域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他区域目前并不进入,待以后时机成熟调整标准后逐步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内。
这样划分的目的就是使得最重要、最典型的区域而不是所有区域都纳入主体功能区划体系,有利于政府根据现阶段能力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可行的分类政策,确保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效。
同时,也可以回答“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能概括所有类型地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外再加上一类潜力开发地区或者保留开发地区”等等的观点和争论。
2.适度突破行政区的原则我国地区经济是一个以行政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分割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目前的行政区划是综合考虑历史沿革、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因素逐步形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烙印,有些地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涉及到利益分配、权利调整、民族宗教等敏感性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及时调整。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确定的特定区域内拥有主导功能的重要部分,是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战略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实施性的要求,旨在实现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及功能目标,并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通知》中。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土地利用规划的逐步深入和国土空间管控的需要,主体功能区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主体功能区划定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内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估,合理配置和保障资源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支撑国家战略。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的基础。
通过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动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2. 优化资源配置。
主体功能区划定了具有优势资源和适宜开发的区域,可以在这些区域集中配置重要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3.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不仅关注城市的发展,也要关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和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4. 保护生态环境。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管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 有序推进空间开发。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具有实施性。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种开发活动,确保开发的有序性,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为了实现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和实施目标,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制定总体规划。
我国重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分为4类主体功能区
我国重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为4类主体功能区2011年06月09日05:46人民日报朱剑红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出台我国重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6月8日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
在中西部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据徐宪平介绍,《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
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构建这一格局,是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这是结合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的特点和基础,这几年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新变化提出来的,对于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至关重要。
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这一战略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对于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净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同区域绩效考核评价各有侧重《规划》确定了“9+1”的政策体系。
“9”是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民族、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即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建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划分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单元,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中,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财政创收能力,强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弱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阶段加强国土空间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和探索,也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我国今后区域开发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区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双重约束,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缓解资源缓解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学理论尽管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空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多集中在中东部,而西部地区多是高原、山地、沙漠等难以利用的空间;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53%,许多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矿产、水、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资源质量较差,分布地域差异大,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随着经济发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已经给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部分地区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区域承载能力,开始出现了生态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顶层设计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规划
顶层设计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最终定本,将目标锁定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放格局。
”30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一方面绘就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繁荣画卷,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国土开发问题上缺乏全局规划和总体设计,客观造成了城乡、东西差距的进一步放大,特别是资源的过度开采、严重的环境污染,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
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变过去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倾向;要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努力构造东西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要支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仅为当代计,还要为后人谋。
这是“为万世开太平”的战略大棋局,也是考验中华民族发展智慧的“珍珑”难局。
目前,就直观来看,博弈双方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
由于《规划》要划定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对地方政府而言,如从省域视角来看,很容易理解为是限制其发展还是鼓励其发展,而限制与鼓励之间,是GDP,是民生,更是政绩。
虽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会有相应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和政绩考核等政策护航,但在配套政策尚未落实之前,如无积极争取,被划为限制的地区,则很有可能落在其他地区之后。
中央有全国的大局,地方有各自的苦衷和忧虑。
这个过程中,中央的决策权威性不容置疑,但也要针对每个省、区、市躬身耐心听取其意见,认真对待其利益;地方的发展利益不容忽视,但也要顾全大局主动维护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
这其中,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和政策制定的具体部门,在分解和细化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切忌只靠红头文件层层下压,应当更主动、更负责任地尊重、引导和协调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衔接,决心大、智慧要更大,魄力大、胸怀要更宽广,方能使全国统一到永续发展的棋局中去。
□(文/张辉)主体功能区战略台前幕后“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陈谵然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始于2002年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终于在2010年年底“定本”。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2.06•【字号】赣府发[2013]4号•【施行日期】2013.0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13〕4号2013年2月6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我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
编制实施《规划》,对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对推动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对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要求,调整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全面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相关规划,明确责任主体,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全省人民,共建美好家园。
各地、各部门要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存在问题第四节面临趋势第二章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分类第三节重大关系第四节开发原则第五节主要目标第六节战略格局第七节未来展望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一节区划方案第二节重点开发区域第三节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第四节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五节禁止开发区域第四章能源与资源第一节主要原则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区域政策第二节绩效评价第六章规划实施第一节省政府有关部门职责第二节市县级人民政府职责第三节监测评估序言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浅析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
二、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 的意义和作用
1、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和作用
主体功能区的意义在于通过划分不同功能的区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体 来说,优化开发区主要承担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任务;重点开发区则主要负 责扩大经济规模,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生态保护区则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 护和修复,以保障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结论
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为了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需要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 协调与合作。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协调的规划体系、加强信息共享、推动资 源整合等方式,提高各类规划的实施效果,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
1、加强各类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 其对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影响。
2、建立健全的规划协调机制,推动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同,确保国土空间 开发和利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3、加强技术支持和数据共享,提高各类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促进 国土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2、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和作用
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来说,农业区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 工业区则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居住区则主要满足人们 的居住需求,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 的和区别
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分区都是对区域空间进行的划分。同时,它们都强调 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现有开发状况的综合考虑。例如,优化开发区可 能同时拥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生态环境压力;重点开发区可能同时需要满足资源 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生态保护区则需要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主体功能区域划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功能区划分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
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这样划分的一个依据是什么?取决于交通,矿产资源,自然资源。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
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
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
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发展潜力。
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为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下面从主体功能区的需求、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同时农村的农田面积减少、农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扶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
通过建设主体功能区,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城镇发展区等。
农业生产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保护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重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工作;资源开发区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区域,重点开发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城镇发展区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重点发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
最后,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精细化的区域规划和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同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主体功能区制度还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
主体功能区
一、为什么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Why?
(一)科学开发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
从耕地看,我国耕地面积为 18.27 亿亩, 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 分之一。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 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的就有600多 个。我们以不到世界 10% 的耕地,养活着世界 22% 的人口。在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 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 相当比例,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优质高产耕地 有限。
一、为什么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二)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
Why?
未来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 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国土利用 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为什么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国土利用的新趋势
Why?
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能源、水利、环保等用 地需求大幅度增加,部分区域的工业用地需求将持 续增加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等建设用地需求将较大幅度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更加普及,旅游休 闲等长距离出行和货物运输增多,交通用地保持旺 盛需求 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人居环境和绿色空间的要 求更高,生态用地需求也将增加 未来十几年,我国将有近 3 亿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 市,为这些农村人口开辟新的生活和发展空间,这 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人口比率(%)
三大都市圈人口比率 太平洋带状地带人口比率
年份
目前,美国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
芝加哥-匹兹 堡都市圈
圣地亚哥-旧 金山都市圈
波士顿-华盛 顿都市圈
一、为什么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1.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
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功能区。
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
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
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
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
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
主体功能区分类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和转变,也是“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首先应该对一些事关主体功能区划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给予深入研究和探讨。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原则1.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区划从理论上讲是一个全国土覆盖的概念,主体功能区划从长远看也应该实现国土的全覆盖。
国外的标准区域,如美国的经济区域(EA)、欧盟的NUTS,主要是为区域统计和监管提供基本信息,因而是国土全覆盖的。
但是,问题地区的确定,如膨胀区、萧条区、落后区的划分,主要是为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服务,往往是国土部分覆盖的。
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尚未健全,政府的财力、管理能力和手段有限,现阶段的主体功能区划可以考虑按照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进行。
也就是说,确定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标准后,只有符合标准的区域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他区域目前并不进入,待以后时机成熟调整标准后逐步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内。
这样划分的目的就是使得最重要、最典型的区域而不是所有区域都纳入主体功能区划体系,有利于政府根据现阶段能力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可行的分类政策,确保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效。
同时,也可以回答“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能概括所有类型地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外再加上一类潜力开发地区或者保留开发地区”等等的观点和争论。
2.适度突破行政区的原则我国地区经济是一个以行政区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分割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目前的行政区划是综合考虑历史沿革、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因素逐步形成的,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烙印,有些地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涉及到利益分配、权利调整、民族宗教等敏感性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及时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新理念作者:王君婷申玉铭李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18期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界定,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和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国土开发空间利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耕地减少速度过快、生态损害严重与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更加协调、高效、可持续的进行国土开发空间利用,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更加强调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更加强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加强调开发强度管制,更加突出环境建设和提供生态产品理念,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地域空间规划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实践,并成为国家重要空间开发战略。
一、当前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总体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但开发作为主基调、注重GDP增长而忽视国土空间的协调、高效及可持续发展,已引发了区域过度无序开发、国土资源低效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以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一)国土开发过度无序与国土资源低效利用1、部分区域过度开发问题按照国际惯例,一国或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的极限是30%,超过该限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2012年深圳的开发强度已达42.6%,远高于日本三大都市圈(15.6%)、法国巴黎地区(21%)、德国斯图加特(20%)和香港(19%)的水平。
调研发现,我国城市用地开发普遍存在着工业用地比例过高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城市大建“花园式工厂”,各种形式的“圈地”现象严重。
在城市用地扩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也在膨胀,呈现出人口减少、用地增多的“逆向扩张”现象。
根据《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1999—2008年,不包括常年在外务工农民,我国农村人口减少约1.16亿人,而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增加占用耕地面积近2599万亩。
2、国土资源低效利用问题一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粗放。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使得不少城市用地规模急剧外延扩张;工业发展中,无节制地占用土地,将大量的土地圈为开发区,大批不具备条件的开发区“征而不开”、“开而不发”,产出效率较低。
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2010年,我国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产出率仅为115.99万元/公顷。
二是农村土地无序开发问题突出。
在农村,存在村办企业用地无序,盲目占用大量耕地,农村宅基地面积不断增加,农村住宅建设中空置率高等问题。
3、用地规模过度扩张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弹性增长系数(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城市人口增长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1.2 快速上升为2009年的2.0,意味着21世纪以来每新增一个城市人口所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是20世纪90年代的1.67倍,城市占用土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
目前全国所有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51,建制镇还不到0.2,明显低于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城市的水平(1—2)。
农村建设用地过度扩张问题更为严重,村办企业、农贸市场和道路建设以及农民住宅建设用地增长过快。
村庄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和建制镇建设用地新增量的1.8倍。
4、耕地减少过多过快问题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优质土地的不断占用,尤其是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导致耕地减少过多过快。
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近年来,情况虽有所缓解,但全国仍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福建等人均耕地已低于FAO规定的最低人均0.8亩的警戒线。
(二)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1945年水土流失面积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根据2002年水利部公布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每年新增流失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的耕地有7.3亿亩,每年流失沃土50多亿吨,占全球年总流失量260亿吨的20%。
2、水资源超采与水体污染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
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成为我国部分城镇化程度较高地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我国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已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呈现由点向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
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监测统计结果表明,较重污染的城市占64%。
3、大气环境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汽车保有量和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增长,大气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117万吨和2337万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235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我国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机动车、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出现。
近期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雾霾天气现象,引发全球关注。
4、草场退化与荒漠化问题多年来部分草场地区过牧超载,无规范的淘金、采药、挖沙及各种建设项目,不同程度破坏了草场和天然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还新增沙漠化面积2460平方公里。
受荒漠化影响,全国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41亿元,近4亿人口受到影响。
二、以全新视角管制国土空间开发(一)传统模式下的空间格局构建回顾我国历次空间格局划分调整,主要特点在于:突出空间开发的时序性与重点,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从宏观视野出发,中观层次着手,落实空间开发与发展问题。
尽管强调可持续发展,但在具体操作对象上较为模糊,除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等区域外,缺乏普遍意义的生态产品载体。
客观上存在着的重发展、轻保护,重实物产品生产、轻生态产品生产的问题,导致资源粗放利用,污染散布难治,实物产品生产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生态领域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等问题的出现。
(二)空间格局构建新理念:主体功能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不再作为区域发展价值取向的唯一维度,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相关领域建设问题被同时纳入到区域发展目标之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每个区域不仅有经济发展的任务,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应“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农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每个区域不仅要有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地,也要有承担生态功能修复与产品生产的宁静栖息地。
生产与生态协同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主体功能区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空间开发管制上的具体体现,将长期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从“虚”推向“实”,从“口头”推向“实践”。
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我国区域发展的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思维与模式,对区域管制从粗放走向集约。
在解决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在系统分析我国的自然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变化、现阶段发展目标和长期高速增长引起的大量区域问题基础上,确定了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的功能区划方案,区域管制目标更明确。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在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基础上,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重大创新,体现了我国对空间开发和经济社会管理的新理念,将在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调节人口集聚与重塑区域关系三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三)两种理念衔接与互动1、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的总结和提升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过分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并未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客观差异性,为了追求发展的公平性而降低了发展的总体效率,同时为了追求“公平”,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大力发展经济,导致产生长期性的生态环境负债问题;改革开放后提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与条件的不同,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率先发展,但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日益严重失衡问题,拉大并加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吸取了前两种理论的教训和长处,实现了短期与长期、效率与公平、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有机统一,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导致一些亟待进行生态保护而不适宜大力发展经济区域的过度开发,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鉴于此,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国家主体功能区,并后续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专项规划。
主体功能区划丰富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为现阶段采用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提供了依据,更加具体地指出了区域之间存在哪些“非均衡”?这些“非均衡”区域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因势利导地推动其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有利于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主体功能区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视角传统区域划分以促进开发为轴心,专注于推动同类区域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作为潜台词隐含其中,保护与否及保护力度取决于施政者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和需要。
而主体功能区则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施政者必须在国家确立的主体功能定位下开展各项活动,至少在开展相关活动时首先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国家主体功能定位要求。
主体功能区强调发展,即通过优化和重点开发城市密集地区,增强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我国整体发展效率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