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找到准确的通胀之锚至关重要,涉及民生与经济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中国央行声名鹊起,货币政策广受关注。
今年初,国际刊物《央行杂志》(Central Banking Journal)颁发年度央行奖,中国央行第一次获此殊荣。
该刊认为,中国央行在独立性受限和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的环境下,在中国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一轮改革中,顶住压力控制货币超发,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改革,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专业度。
老实说,中国央行拿到这个奖项并不容易,因为每一家候选机构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美联储果断采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帮助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均出人意料地推动预期管理,日本央行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把日本拉出了通货紧缩的泥潭。
该刊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很多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和多国央行行长。
毫无疑问,这个年度奖项是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肯定。
与这份肯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行了20多年的中国货币“超发之谜”:到了2013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为110.6万亿元;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即M2与GDP之比为1.95。
美国2013年的M2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M2与GDP的比率是0.65,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M2 与GDP 之比是度量一个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通行指标,无论从货币发行总量还是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来看,中国显然存在货币超发之嫌。
货币政策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锚(即货币是否超发的政策基准)和传导机制。
要破解中国货币超发之谜,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以往货币政策的框架和运行效果。
无论从国家到机构,对自身历史的准确认知和总结是进步的前提。
在过去20多年中,对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共识的缺乏让人吃惊。
如果学界习惯以“谜”来形容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无解,如果放任社会对政府通胀控制能力的怀疑和担忧而不加以管理,新的框架和传导机制又如何建立?央行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如果中国货币当局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无力感”,再权威的年度大奖也会因此而失色。
我国高货币化的原因——基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分析
了 , Mz P过 高 。 即 / GD
收 入 差 距 的 概 念 范 围 很 广 , 括 城 乡 收入 差 距 , 业 收 入 差 包 行 距, 区域 收人 差 距 等 。衡 量 总体 收入 差 距 主要 指 标 是 基 尼 系数 ,
从 我 国股 票市 场 的状 况 看 , 国 股 市 已 具 有 相 当 的规 模 , 我 但
我 国股 票 投 资者 绝 大 多数 为城 市 居 民 和机 构 投 资者 ,很 少 有 农 民购 买股 票 ,机 构 投 资 者 的 资金 基本 上 也 不 是 来 自农 民及 城 市 低 收 入者 。由此 得 出一 个 结 果 , 国 超额 货 币供 给 并 非 均 等地 分 我 配 给 每个 人 , 而是 存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的 非 均等 。 种 货 币需 求 或货 这
一
、
来 看 , 镇 居 民 的 收 入 水 平 较 高 , 际 消 费 倾 向低 , 城 边 而农 村 居 民 的 收入 水 平 较 低 , 际消 费 倾 向 高 。 我 国农 村 人 口远 多 于城 镇 边 但 人 口, 因此 , 入 水 平 差 距 使 得 我 国 居 民 的总 体 消 费 倾 向较 低 , 收 抑制 了消 费 需 求 。 消 费 总量 上看 , 际消 费 倾 向递 减规 律 使 得 从 边
分析 。 张杰 (0 6 主 要 从 我 国 的 金融 制 度 分 析 我 国 M2 D 20 ) / P高 的 G 原 因 。在 我 国 , 在政 府 对 银 行 控 制 力 强 , 民对 银 行 的依 赖 度 存 居 高 这 一 特 点 。他 认 为我 国这 种 特 殊 的金 融 制 度 是 高货 币化 的根 源 。 文 (0 8 分 析 了 我 国 经济 货 币化 进 程 , 为 生 产 要 素 市 场 张 20 ) 认 的货 币化 大 大增 加 r 币需 求 , 础 货 币投 放 多 , 币 乘 数 高使 货 基 货 得 货 币供 给 快 速 增 加 , 两 方 面 导 致 r我 国 的高 货 币化 。 这 较 多 的 学 者从 不 同 角 度 对 货 币 化 畸 高 现 象 进 行 解 析 ,收 入 差 距 扩 大对 货 币 化 程 度 的 影 响 研 究 并 不 丰 富 ,本 文 将 从 收 入 差
我国“高货币指数之谜”——兼论土地房产货币化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由 于 买 不 到 想 买 的东 西 而 非 自愿 地 持 币待 购 : 第三种假说 . 即易
末 开 始 .我 国 的 货 币 指 数 便 不 仅 大 大 高 于 与 中 国 发 展 水 平 相 近 纲 ( 1 9 9 1 ) 提 出 的 中 国 经 济 的货 币 化 假 说 , 认为在 1 9 7 9 — 1 9 8 4年 的 发 展 中 国家 .而 且 高 于 美 国 等 主 要 发 达 国 家 。 货 币 指 数 在 中 国经 济 迅 速 货 币化 . 农 业 部 门实 行 承 包 责 任 制 、 乡 镇 企 业 和私
国 的货 币 化 趋 势 进 行 了预 测 . 提 出 了关 于 货 币 化 路 径 的 “ 倒 U ”
出来 。易 纲 ( 1 9 9 6 ) 对 货 币化 进 行 了界 定 . 即在 经 济 发 展 或 改 革 转
假说 . 即货 币指 数会 随 着 时 间 推 移 呈 现 出先 上 升 , 而 后 逐 渐 平 稳 轨 过 程 中 .产 生 超 常 货 币 需 求 .从 而 使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减 慢 的 现 甚至趋于下降的趋势。 F i r e d m a n和 S c h w a r t z ( 1 9 8 2 ) 的 经 验研 究结 象 。可 见 . 早 期 关 于 中 国高 货 币 指 数 的 研 究 主 要是 在 货 币数 量 论 果 支 持 了这 一 观 点 . 而 中 国的 货 币 指 数 1 . 8以 上 的高 位 显 然 与 发 达 国家 的 到 达 0 . 9后 转 折 下 降 的情 况 相 当不 同 。 根 据 传 统 货 币 数 量 论 中 的 费雪 方 程 式 : MV = P Y. 在 货 币 流 通 速 度 不 变 的前 提 下 .货 币 供 给 量 增 长 率 等 于 实 际 生 产 总值 增 长 中的费雪方程式框架下 , 以货币供给外生性为前提 . 重 点 在 于 试
中国高货币化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高货币化的原因与对策摘要: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与全球的高货币化密切相关。
全球经济的三大核心失衡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全球的制造中心和货币金融中心相背离,各国的货币金融政策丧失独立性、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基于全球高货币化的衡量指标分析,指出货币体系崩溃是全球高货币化的核心根源。
分析中国高货币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失衡。
对策是从“管理和促进增长”向“管理和促进转型”转变;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获取全球金融的话语权;要使企业金融深化。
关键词:高货币化;虚拟经济膨胀;根本性失衡关于中国高货币化的问题,笔者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解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于全球高货币化产生的背景、衡量指标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结合全球的高货币化谈谈中国高货币化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笔者的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全球经济与高货币化分析本部分主要是对于全球高货币化产生的背景、衡量指标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全球经济的三个核心失衡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与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说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密切相关。
要破解中国的“高货币之谜”首先要对全球的高货币化现象进行分析。
目前全球高货币化情况非常严重。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美国和欧洲通常主要关注三个失衡。
第一个失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
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最近提出的“三速”之说,以前是“两速”。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要高,这不是一个新现象。
这种现象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以后更为突出。
第二个失衡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
第三个失衡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之间的失衡。
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中国需要调整。
十年来,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政策的交流就体现了这些失衡。
笔者认为这些失衡仅仅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第一个核心失衡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之间没有太大关联,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
中国的高货币之谜向松祚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记录整理稿,仅供学习,切勿传播)我想这么一个简短时间,我想谈四个看法。
一、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第一个就是全球经济的高货币化,或者全球经济内在的失衡。
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是讲“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但是你要理解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首先要理解全球高货币化现象。
现在全球的高货币化现象是非常严重的,非常非常严重的。
我给它起了个名词,就是全球经济的内在失衡。
最近我写了一些文章,这个失衡最突出的一个表现,通常我们讲是全球经济失衡。
(一)美欧的三个失衡我经常去美国、去欧洲,美国和欧洲人他们通常谈三个失衡。
一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比如纳嘉德最近讲还有三速之说,有三个速度,创作一些新名词,过去是两个速度。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比发达国家高,其实这个现象不是新出现的现象,大体上从90年就开始了,2000年之后现象更加突出。
第二个失衡,他们认为是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这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主要理由。
所以你们要调节顺差国家和逆差国家的失衡。
第三个失衡,他们讲是债权国家和债务国家的失衡,一些国家是高债务,一些国家是高债权,这个矛头也是指向中国的,要求中国要调整。
这10年来美国和中国经济政策交流的问题,不就这两个失衡。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失衡是表面现象,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不在这个地方,全球经济的核心失衡在哪里呢?(二)全球经济的三个失衡第一个核心失衡,就是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严重背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已经完全脱节,他们之间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是全球经济40多年来最重大的失衡,其他所有的失衡都是这个失衡的后果。
所以这个失衡是一个根本性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全球的高货币化,我下面会谈到。
第二个失衡,全球的制造中心和货币金融中心背离了。
我觉得这对中国是非常不利的,现在对这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研究的很少。
什么意思呢?虽然美欧这些国家,他们制造业不怎么做了,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中心,但是他们仍然控制着全球货币金融中心,控制着定价权,控制着收入分配的权力,控制着一般购买力创作的权力,你不行,你没有定价能力。
我国高货币化的原因、表现及后果
三是 实体 经 济 生产率 下 降。 从 世界 范 围看 , 大 多数人 迷 恋于 金 融业 炒作 , 很 少 有 人 去搞 实体
经济。例如, 现在美国最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学
工程 和数 理 化 , 大都 去学工商管理 ( MB A) 和 金
融专 业 。我 国也是 这 样 , 这 不利 于实体 经 济 生产
们现在也在强化价格工具的使用 , 特别是利率市
场化 正在 推进 , 我 国货 币政 策 可 能也 在 经 历其 他
国家 曾经 遇 到 的相 同 问题 , 金 融 市场 工 具逐 步 丰
特征 , 以及金 融结构的背景等来综合把握 , 不能
简单 化 。 ( 中 国国 际经济 交流 中心信 息部 姜春 力整 理 )
锯钎 研宪孝 考2 0 1 3 - f i -  ̄ ; 4 5 期( 总第2 5 3 3 期
债券融资也在 不断发展, 融资方 式 日益多元化。
各 国货 币政策 框 架都 会 根 据经 济形 势 变 化 不 断
调整 , 很 多 国家都 以利 率 为重 要 手段 管理 货 币价
M2 / G D P的研 究 还 需 要 继 续 深 入 , 中 国 有 它独 特 的现 象 , 中 国 的货 币 供 应 量 扩 张 多少 会 带来 物 价 上 升 , 多少会 带来 经 济 增长 , 有 非 常 复
系 。 日本 储 蓄 率较 高 , 间 接 融资 比 重 较 高 , M2 /
的利 率传 导 机制 还没 有 完全建 立 , 我 们 在很 多 时
候还 依赖 于 对货 币供 应量 的观 察 , 但 货 币供 应 量
终究是一种 中介指标, 而不是最终 的 目标 , 最终
中国经济高货币化源于经济结构失衡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各国央行对货币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但都是以流动性作为基本的划分依据。
美国将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M3三个层次,M1=流通中现金+支票账户存款+旅行支票,M2=M1+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互助基金存款,M3=M2+CDs+回购协议+欧洲美元;欧洲央行三个层次的含义有所不同,M1=现金+活期存款,M2=M1+两年期以下定期存款,M3=M2+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存款+货币市场票据+两年期以下债券;日本分为三个层次+广义流动性,具体为:M1=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机构活期存款,M2+CDs=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CDs,M3+CDs=M2+邮政储蓄存款+劳动信贷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存款+CDs,广义流动性=M3+CDs+信托投资性存款+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国外政府在日发行的债券。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M2+。
其中,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M0+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2+(未对外公布)= M2+国内外币相关项目(现金+存款)。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广义货币创造能力不断上升。
1978年1月底,我国流通中的现金M0为229.59亿元,狭义货币M1为870.53亿元,M1/M0维持在4的水平左右,从1998年开始,该比率一路上升,2010年达到6以上。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M2是从95年12月开始公布的。
1996年年初,M2/M0这一比率值为6.8,至2010年年底,这一比率达17.22。
15年间,M2/M0比率值番2.5翻。
从金融深化指标来看M2/GDP,中国经济货币程度也很高。
数据显示,2011年M2/GDP的比值,美国为0.83,日本为2.40,英国为1.36,卢森堡为4.86,巴西为0.39,俄罗斯为0.45。
我国的高货币化之谜——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下的分析
一
赵 留彦 和王一鸣 (0 5 将 中国经济 分为农 业和非 农业两 20 ) 个部 门 , 认为两 部门间的货币需求行 为具 有较大差异 。他们 的 出发点 仍然是货 币数 量论 , 通过 计量检 验 , 发现非农业 部 门的 边际货 币需 求倾 向远远大 于农业 部 门, 由此得 出了货币流通速 度下降 的原 因。 货 币数量论 范式 的长处在 于对 数量方面 的变化进行解 释 , 但对制度 因素的描述似乎无 能为力 , 这种理论 框架 已经不能很 好 的解释我 国货 币化 问题 。
二、 中外 货 币化 的差 异
在 金融深化 理论研 究的基础 上 , 国外经 济学 家提 出 了“ . 货
研究货币化路径中的制度因素? 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新的 币化路径 ” 的假说 。戈德史密斯( 9 9 曾断言在一个 国家经济 16 )
发展过程 中 , 包括银行 货币在内 的各种金融资 产与国民收入 的 比值会先升 后降 。根据博 尔多和约 南( od n ou g 19 ) B ro dJn n ,9 7 a l 0年代 到 2 0世纪末 , 国 、 美 加拿大 、 国 、 英 瑞典 我 国经济学家在不 同时期提 出了几 种典型的理论解释 , 具 的研究 ,9世纪 7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这些理论尝试都是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 中 和挪威 等 国的货 币收 入流通速 度都经 历 了先 下降然后 上升 的 过程 。这些货 币流通 速度 的规 律 同样 印证 了货 币化路径 呈到 进行的。 ‘ 易纲( 9 1 对交易方程式进行修正 , 19 ) 将我 国的国民收入定 … 形 状 的 假 说 。 U’ 我 国的货币化路径 呈现 出不 同于货 币化 路径 假说 的特点 。 义为 Y y ( 一 ), 中 为货 币化经济 的 比例 , : + 1 Y 其 对货 币化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的货 币程 度上升幅度十分显著 。这说明我 我 经济来说交易方程式 的修 正形 式 MV y 然适用 。这种理 = P依 论 成功 的解 释 了 2 纪 9 代 以前 出现的超额 货币供 给现 国 的货 币化路径 既不 同于发达 国家 ,也不 同于其他发展 中 国 0世 0年 象, 但是按其逻辑 , 随着货 币化速度 的减缓 , 超额货 币供给应随 家。一方面我 国货币化速度非常快 , 在短短 的时间内走 完了西 另一方 面 , 国的货 币化 我 之 消失 。 实际上 , 超额货币供 给在 1 9 9 3年后似乎呈现 出不断增 方发达 国家近七 十多年经 历的路程 ; 程度 已经大大 高于发达 国家 和发展 中国家 曾经 出现 的最 高 比 加 的趋势 , 这种理论 的解 释能力也大大 减弱了。 余永 定 (0 2 认 为传统货 币数量公 式仅适 用 于现金 和狭 率 , 20 ) 而且转折点却依然没有 出现 。 因此 , 不能仅仅 由于发达 国家之间货币化路径轨迹 的形状 义货 币 ,因而他将交 易方程式重 新表述 为 AM2 k P I I = AY +P, P 就 为投资品 , 等于居民储蓄 。进而 , 他又推导 出其动态路径 , 是 相似 , 断定所有 国家货 币化进程以及背后 的理论 逻辑是相 同 但 的。数量上的显著差异意味着我 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 中存在 他推导 的货币化路径 并不 能很好地拟合实 际情况 。韩平 、 斌 李 和崔永 (0 5 的后续 研究对余 永定模 型在技 术方 面进 行 了改 某 些不 同于发达 国家 和其他发展 中国家特殊 的金融结构 和制 20 ) 度 因素。 进, 但他们 自己也认 为这种改进仍需完善 。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张杰)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张 杰 内容提要: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Mckinnon 的最优货币化模型,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
而基于Bailey -Cagan 函数的提示,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内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0和福利后果。
其要害是,它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效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
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效果。
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于内部货币扩张而形成的利益关联机制,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0和潜存于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
关键词:货币化路径 货币化/高差0 最优货币化 银行体系 内生货币扩张*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z hangjie@s 。
本文完稿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双周学术讲座0(第2期)上做过介绍,感谢部分与会学者的提问与评论。
同时感谢高晓红、谢晓雪和张淑敏在统计数据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 ZD001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JJ D790097)专项资金的支持,谨表谢意。
最后,特别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有益评论和建设性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¹ 有关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描述与分析,可参见易纲(1996)、张杰(1998)。
º 笔者曾经认为,经济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不是深刻的;从总体上看,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是/用迅速增长的银行资产和负债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0的必然结果(张杰,1995)。
李健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M 2P GDP 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货币化指标反映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活动严重依赖于银行部门,以及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从而折射出金融市场的软弱无力。
高货币化
一:我国的高货币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在本文中仅讨论M2)也开始大幅增长,且增加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
导致了货币化率(M2/GDP)的高速增长(图一),近年来已经超过美日等发达国家,也超过新兴市场国家。
虽然货币增长速度惊人,但是却没有导致严重的通胀,这背称为“中国之谜”。
但是高货币化至少可以说明一下两点:一,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进入较高的阶段;二,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正在变弱,一单位的GDP需要更多的货币的支撑。
M2中的现金意味着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存款则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该比例过大整体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研究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对过敏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一:我国货币化率走势图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整理而成二:国内外学者对货币化率以及中国高货币化率原因的研究麦金农使用货币化率来衡量金融的发达程度并且指出金融越发达货币化率越高,并以此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方面的差距。
按照他的说法,发展中国家再金融发展中货币化率会逐步上升,但是并没有给出极限。
在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以及高货币化率方面,易纲(1996)提出了中国的货币化假说,他指出1979-1984年货币化率的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因此超额的货币并没有引起很高的通胀。
在此基础上张文(2008)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支出要素市场货币化的启动和发展带动了货币化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我国的货币化具有内生性张杰(2006)则认为我国货币化路径有着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基础,政府部门有效控制了银行体系,而居民、市场又高度依赖银行体系。
三: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化率的影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绝对的比重。
承担着全社会货币金融业务的绝大部分业务。
商业银行有其他金融机构所没有的货币创造能力。
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体制使得M2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其机制如下(一)商业银行的存贷差持续大幅增长我国商业银行独大的体制使得居民货币资产的投资渠道极为有限、传统观念的影响、银行存款的高安全性等因素,居民、企业的富余资金绝大部分都存入银行。
如何看待和分析“中国货币化之谜”
如何看待和分析“中国货币化之谜”常坤【摘要】在对“中国货币化之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货币需求方程,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1991—2012年“中国货币化之谜”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我国确实存在着“中国货币化之谜”。
研究认为,虽然我国货币供应量是物价水平的格兰杰原因,但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可知,货币供应量并不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研究还发现,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拉动因素除自身惯性因素影响外,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来自物价水平的拉动并不显著,因此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具有一定合理性。
%Based on the study of " Chinese monetary puzzle" ,this paper made the money demand equation,and the period of 1991—2012 " Chinese monetary puzzle" is analyzed by use of the VAR model,and " Chinese mo⁃netary puzzle" phenomenon is confirmed during 1991—2012 as the result.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money supply was the Grainger reason of price level, but this relationship would not result in hyperinflation by the foundof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in addition to the impact of its inertia factors,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growth of money supply in China mainly came from the entity economy development demand,while the price level pull was not significant,so this study also explained the rationality of China′s mon ey supply growth.【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40-144)【关键词】货币化;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作者】常坤【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如何看待和分析“中国货币化之谜”常坤①(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在对“中国货币化之谜”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货币需求方程,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1991—2012年“中国货币化之谜”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我国确实存在着“中国货币化之谜”。
中国高货币化问题的一个理论诠释
中国高货币化问题的一个理论诠释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畸高并逐年上升。
文章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被动削弱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逐年激增提供了解释。
指出,由于外汇储备的增长的影响,引起货币超发,进而造成货币化水平(M2/GDP)居高不下。
关键词:M2/GDP;货币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外汇储备1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1.1理论分析①传导机制角度。
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的关系,需要一个中间变量基础货币作为桥梁。
先来看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的关系。
根据货币供给相关理论,货币供给Ms=mB其中,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即货币供给与基础货币存在倍数关系。
再来看基础货币与外汇储备的关系。
这里有必要提到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三种渠道:再贴现与再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及对财政贷款,购买外汇或黄金。
第三种渠道又称外汇占款。
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在我国强制性结售汇制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净增的外汇占款使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也就是说,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也会增加。
②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
外汇储备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处于资产方,它的增加导致央行资产的增加。
为了使得资产负债的重新平衡,央行需要减少其它资产或增加负债。
如果减少其它资产,主要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债权,而这样无疑会对经济产生紧缩作用;如果增加负债,主要通过增加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准备金和存款,或增加政府在央行的存款,或是增加货币发行。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相关理论,准备金率政策会对经济产生较大波动,不易频繁调整。
而增加金融机构或是政府在央行的存款比较被动,取决于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行为。
综上,央行最好的选择是增加货币发行。
重点讨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货币政策的调控功能大打折扣。
在外汇储备内生性的前提,我国现行的结售汇体制构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制度因素(2007年8月,国家外管局宣布境内机构可自行保留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取消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我国高货币化成因的分析
固科学教育家200s年5D第5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181蘸蓦嚣骶蓦甍曩骶舞矧蒹甍噩噩渊瑟甍爱鸶蓦嚣嚣嚣甍弧甍蒹舞舞蕊蓦嚣蒙鎏蒙舞甍燕番骶曩餮甍蟹我国高货币化成因的分析袁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近年来,我国M2、G D P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M2和G D P两个方面,对我国的M2、G D P过高提供了一个解释。
指出.我国现行货币化崎高的具体成因。
【关键词】M2I G D P,流动性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人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媒介的比重的提高过程和趋势,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
一般的,经济的货币化比率大都用货币存量与名义国民收入的比值来替代,而最为常见的是M2与G D P的比值。
该比值由麦金农1973年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书中最早使用。
以此来分析和衡量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抑制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的基本指标.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一国的货币化水平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
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从较低阶段开始快速发展时,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尤为明显.因此货币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但是经济货币化比率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界限,过高的货币化比率也反应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低下,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弱化等l我国高货币化的现状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一直持续增长,虽然G D P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可以看到M2的增长更为迅猛,M2/G D P的值除1993年外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1990年仅为0.182.1994年已经超过l,而2006年骤然上升到1.65的高水平,这说明我国M2的增速已经明显快于G D P增速。
统计数据,2006年末美国G D 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M2为7.1万亿美元,M2/G D P的值为0.55。
我国高货币化现象原因论文
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原因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m2/gdp比率不断攀升,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具体时点上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在我国金融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探讨。
许多学者从储蓄存款,信贷政策,收入分配结构,银行资产负债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解释。
然而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大幅度增加,外汇占款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在回顾我国学者对高货币化现象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外汇储备角度对我国高货币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说明了外汇储备与m2/gdp之间的线性关系,并通过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货币化外汇储备对策一、我国的高货币化现状我国的m2/gdp一直稳步上升,从1978年的0.32上升到2009年的1.82,增幅高达568.75%,而且还有继续升高的趋势。
2007年高达1.6166,为世界之最。
而2004年,美国只有0.6456,与我国经济水平比较接近的印度仅为0.6156。
我国m2/gdp水平畸高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他们对这一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解释,初期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我国的m2/gdp过高主要是由于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引起(谢平,易纲,1996;秦朵)。
但是随着m2/gdp的进一步加剧增长,这种解释很显然已经无法说明过高的m2/gdp。
至此,国内学者基本上公认货币化进程在1993 年的时候已经达到顶峰,那么m2/ g d p过高只能由其他因素来解释。
秦朵(1997)采用应用计量模型,从储蓄存款持续高增长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吴建军(2004)比较了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通过研究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个概念出发,得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m2/gdp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张春生、吴超林(2008)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及实证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及高的不良资产是导致m2/gdp升高的最主要因;素钟伟、黄涛(2002),董承章、余小华、李大伟(2003)从货币供给口径分析了m2/gdp较高的原因;此外,中国高m2/gdp水平也可以通过外汇储备上升来加以解释。
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及原因探析
财经管理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及原因探析梁丰(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从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现实出发,用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衡量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从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个角度,描述了经济货币化的阶段变化及与主要经济体的差异。
随 后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制度等角度分析造成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的原因,并提出要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培育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高货币化;经济增长方式;金融体制;虚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34 1301我国经济高货币化的表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货币供应董,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e尽 管各国的具体划分标准不同,一般而言按照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划分为不同层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l(流通中现金十活期存款)、M2(流通中现金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十储蓄存款十其他存款)。
国际上一般用M2/G D P衡量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反映 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化程度,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经历了,引进外资、出口导向发展、房地产发展竺个阶段个不同的阶段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我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
第一阶段引进外资阶段,1985 —1989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从前五年的182亿提高至411亿美元。
第二阶段为出口导向阶段,2000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41亿 美元,2014年顺差2138亿,10年将近扩大了 8倍6在游事业单位凝结成一个同一的利益集合体,将个人发展与利益与旅游事业单位的发展利益相联系,树立员 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好地投人到单位的建设中,实 现员工效益与旅游事业单位效益的互利共赢。
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分析
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分析[提要] 经济货币化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反映了一国金融深化的程度,通常用M2/GDP作为衡量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探寻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货币化;M2/GDP;金融结构一、中国经济高货币化现状经济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
我们通常用广义货币的余额M2与名义GDP的比率来衡量经济活动的货币化水平。
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一国货币化水平一般都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从较低阶段开始快速发展时,货币化水平的提升尤为明显。
但是,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是有界限的,通常M2/GDP达到或接近1时,提高速度会越来越慢,表明经济已经实现货币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不断提高,M2/GDP从1978年的0.28到1993年的1.00,再到2005年的峰值1.98,其上升速度之快、比值之高均为世界上所罕见。
虽然近年来该比率有小幅回落,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11年为1.81),已成为世界上这一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无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化路径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M2/GDP的持续增长都显得异常,该现象被称之为“中国高货币化之谜”。
显然,这种快速上升并居高不下的货币化比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深化已处于较高水平,这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畸高的货币化比率蕴含着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导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以及无就业增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健运行。
高货币之谜探究
通货膨胀通常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等指标来衡量。这 些指数反映了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高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
货币供给增加
高货币现象通常指货币供给增加 ,这可能由政府增加货币发行或 银行体系信贷扩张等因素引起。
需求拉动
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更容易 获得货币,从而增加消费和投资 需求。这可能导致供不应求,进
用于投资和购买商品和服务。
信贷市场的放松
高货币供应量通常会导致信贷市场 放松,使得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得 贷款,进而促进投资和消费。
资产价格的上涨
高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资产价格 上涨,例如股票、房地产等,这些 资产的上涨可以带来财富效应,进 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高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截面数据分析等方法,通 过统计分析来探究高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金融创新如电子支付、数字货币等可能导致货币 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数据不足
目前关于高货币之谜的研 究主要基于历史数据,缺 乏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理论模型不足
现有理论模型无法完全解 释高货币之谜,需要进一 步完善。
跨文化研究不足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货币 现象可能存在差异,需要 进一步研究。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
高货币现象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带来负面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
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控高货币现象,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 率等,以保持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03
高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3张 杰 内容提要: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Mckinnon 的最优货币化模型,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
而基于Bailey 2Cagan 函数的提示,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内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和福利后果。
其要害是,它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效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
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效果。
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于内部货币扩张而形成的利益关联机制,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和潜存于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
关键词:货币化路径 货币化“高差” 最优货币化 银行体系 内生货币扩张3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zhangjie @s 。
本文完稿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双周学术讲座”(第2期)上做过介绍,感谢部分与会学者的提问与评论。
同时感谢高晓红、谢晓雪和张淑敏在统计数据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 D001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5JJD790097)专项资金的支持,谨表谢意。
最后,特别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有益评论和建设性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① 有关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描述与分析,可参见易纲(1996)、张杰(1998)。
② 笔者曾经认为,经济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不是深刻的;从总体上看,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是“用迅速增长的银行资产和负债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张杰,1995)。
李健等(2004)的研究也表明,M 2ΠG DP 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货币化指标反映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活动严重依赖于银行部门,以及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货币性金融资产的推动,从而折射出金融市场的软弱无力。
③ 实际上,这种趋势在戈德史密斯(G oldsm ith ,1996)的早期著作中已经提及。
一、引 言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起初,大多数人特别是国内的学者将货币化水平的提升看作中国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一个主要标志;后来,当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 2ΠG DP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破100%关口、全面超越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并逼近日本的水平时,学术界的注意力有了转变。
人们开始留意这种高的货币化指标下面所包含的东西,不少研究文献对如此高的货币化水平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认为其中可能蕴涵着经济金融运行过程的某些“扭曲”。
②眼下,这种担忧已经升级为牵涉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和政策争论。
在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面临所谓“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艰难抉择的背景下,这种争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极强的政策导向涵义。
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货币化指标下降的趋势,③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加速发展;加之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因此,人们逐步倾向于认同国际金融业界将货币化水平的高低作为判断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有效率的重要指标。
学术界和政策层有不少人坚信,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或者采取果断措施削减货币供应,①从而改造现有货币化指标的“分子”结构,才能在中国构建有效率的金融体系。
我们并不怀疑发展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一国金融体系效率的实际作用,也基本认同过分依赖银行体系的风险后果,但对那些抛开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特征,单方面强调降低货币化比率一定会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观点持有异议。
我们认为,在作任何推断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推动中国货币化水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的基本因素到底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其分析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G oldsmith 的“货币化路径”假说分别刻画西方主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的货币化轨迹,并对所谓的货币化“高差”及其涵义做了初步确认;第三部分通过一个正式模型讨论最优货币化的决定,进而分析决定中国最优货币化的特殊条件;第四部分借助“Bailey 曲线”对两类货币扩张的机理和绩效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找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深层制度因素;最后,在第五部分对全文的讨论进行总结,并给出分析结论。
二、“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11关于“货币化路径”假说图1 美国与英国的货币化路径:1871—2004资料来源:1950年以前数据来自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表4.8、4.9;英国1950—1981年数据和美国1950—1993年数据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第4版)表G 4、J1;英国1982年以后数据和美国1994年以后数据来自I 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 tatistics (1994—2005)。
在由美国经济学家Raym ond W.G oldsmith(1969)开创的金融结构分析框架中,货币化比率被视作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进程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但遗憾的是,G oldsmith 对货币化比率的描述相当粗略。
据他本人解释,这是由于不论是发达国家的早期发展阶段还是欠发达国家的目前发展阶段,“现有的统计数据令人伤心地不充分”。
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世界各国的货币化趋势做出了某些推测。
比如他确认,从总体上看,通货(包括硬币和银行券)与国民财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后趋于平稳甚至下降,银行货币(支票存款)的比例也经历过相似的历程。
②这就是著名的“货币化路径”假说。
这一假说虽在G oldsmith 那里无法取得足够的直接证据,③但后来却陆续得到一些学者如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等实证研究结果的有力支持(如图1所示)。
图1显示的虽然只是美国和英国的情形,但基本可以代表欧美主要国家的货币化走势④。
根据G oldsmith (1969)提供的证据,1963年前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在0185上①②③④我们也可透过G oldsm ith 另外一项研究(1985)对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相关比率(FIR )演进轨迹的勾勒而间接地获取有关货币化路径的证据。
G oldsm ith (1969)只是表明,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以及其余国家在过去50年间,其货币化比率的变动不是很大。
这应当理解为,这些国家的货币化在这段时期(发达国家1869—1969,其余国家1919—1969)处于平稳阶段,但他并未提供更为详尽的数据资料。
很显然,这与Friedman 和Schwartz (1982)更为精确的实证刻画存在不小差异。
好在G oldsm ith (1985)随后的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这种差异。
由于通货与银行货币加总起来相当于通常意义上的广义货币(M 2),因此,上述推测所使用的货币口径基本上与如今国际通用的衡量货币化水平的货币口径相吻合。
比如在经济改革过程屡试不爽的所谓“储蓄分流”政策等。
下,而且这一比率被认为是可以近似地描述这些国家前几十年的情形。
西方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在1946年出现“折点”,“折点”处的货币化比率为019。
尽管此后一些国家(如意大利1969—1979年和日本1972以后)的货币化比率有过接近甚至超越019或者1的记录,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化比率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也经历了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但平均来看,都未曾超过1946年的“折点”值。
正如G oldsmith 所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比率处于较低水平。
平均来看,这些国家在1950年的货币化指数要高于中国同期的水平,不过,随后的货币化路径却表现得相当平缓。
直到1980年仍未越过013的关口,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值015。
即便按照G oldsmith 的“货币化路径”假说,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指数也将经历“倒U ”过程,但从已有的货币化轨迹不难推测,其货币化的“折点”值可能要比中国的低出许多。
21货币化“高差”:一种初步认定在计算中国的货币化指数时,更早时期统计数据的缺乏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好在1952年以后的数据不仅可得,而且还相当完整;特别是1990年以后M 2数据的统计口径开始与国际接轨,从而极大地方便了本文随后的比较分析。
由图2不难看出,在1952年以后的50余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1952年的货币化指数只有01149,低于美国1871年01216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也不过0132;若按世界银行口径计算,则仅为0125(W orld Bank ,1996)。
可是,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中国的货币化指数在随后的将近30年中迅速攀升。
1992年超越西方国家的货币化路径“折点”值019;此后,货币化指数以更快的速度上升,1997年为1122,这一比值首次超过日本历史上的最高货币化指数即1989年的1116(这也是有史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货币化指数的最大值)。
2003年达到1188的高位,2004年略有下降,截至2005年9月的粗略估计,这一指数已经上升到119。
①虽然中国的货币化指数已经达到119的高水平,但我们仍然不能肯定这一比值就是所谓的“折点”值。
尽管如此,即便将119暂时认定为“折点”值,也已经比前面估计的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平均货币化“折点”值整整高出1个比值,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平均货币化的“最大值”更是高出114个比值单位。
本文将这种货币化指数的差异称作货币化“高差”,图3直观地显示了中国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路径与货币化“高差”。
在图3中,TP1、TP2和TP3分别表示西方主要国家、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货币化“折点”,三个“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分别用ΔP1、ΔP2表示)为货币化“高差”。
31货币化“高差”意味着什么?勿庸置疑,仅从现有的统计结果看,中国与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化指数的确存在显著差异。
问题在于,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或许会有不少人支持这样的看法:若基于已有的数据,不难判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从较低的货币化水平起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演进,逐步迈上较高货币化的台阶;再经历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化水平又会在频繁震荡中缓慢回落;与此同时,一国的货币化经济将让位于所谓的“金融化”经济。
货币化指数的这种“倒U ”路径②,西方国家已然,中国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