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几乎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过度依赖手机的同时,往往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分析1.对手机的使用过度依赖的原因(1)手机可以带来安全感。

当大学生感到自己处于一种陌生的环境中,手机可以成为一种安全保障,让他们感到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与外界联系,减少不必要的恐惧。

(2)手机可以带来社交效应。

在需要社交的场合,例如课堂上、宿舍内、公共交通工具上等,大学生通常会利用手机进行社交交流,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减少羞涩和紧张,还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舒适。

(3)手机可以带来娱乐效果。

大学生通常使用手机来观看视频、听音乐、浏览网页等,这些行为可以带来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感受。

(1)沉迷手机会减少实体社交的时间,导致孤独和社交障碍。

(2)手机使用过度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学业表现下降。

(3)手机使用过度会导致身体不适,例如颈部和眼部疲劳、失眠等。

(4)手机使用过度可能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抑郁。

二、对策1.制定明确的使用规则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使用手机的规则。

例如,在独处的时候不使用手机、学习时间不使用社交应用等。

2.减少时间和频率大学生可以尝试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

例如,在读书和做作业时关闭手机,将手机静音或关闭来减少其他应用程序的通知。

3.寻求社交和社区效应大学生可以尝试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和社区活动,以增强实体社交的时间和机会,并缓解心理焦虑和孤独感。

4.大胆回归简单生活大学生可以尝试将手机置于远离自己的位置,回归简单的生活方式。

例如读书、散步、听音乐、不用手机的晚餐等。

5.寻求心理支持对于一些长期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应该尝试去寻求心理支持和治疗,例如通过心理医生或者心理课程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抑郁感。

总之,对于大学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果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手机使用,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手机成瘾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现象、成因、影响及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手机成瘾症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大学生中的表现特征。

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手机成瘾症的成因,包括心理需求、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手机成瘾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包括个人自我调控、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成瘾症的困扰,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症问题的关注,为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也期待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手机成瘾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也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手机成瘾症。

手机成瘾症,也被称为手机依赖症或手机过度使用症,指的是个体过度使用手机,以至于对其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

诊断手机成瘾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但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过度使用:手机成瘾者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使用上,超出正常需要或预期。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行为,即使知道这样做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强迫性使用:手机成瘾者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动或欲望去使用手机,即使在没有实际需要的情况下。

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使用手机而感到焦虑或不安。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摘要]近年来,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但对手机的严重依赖也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了影响,引起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对河北省5所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结合人格测量分析来探讨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结果显示,具有外倾、高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较为严重。

文章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策略,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来全面关注并加强手机的合理使用,防止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一、引言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我国手机用户人数将近8.5亿。

大学生是手机用户群体的新生和主流,在享受现代通信方式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因未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而困扰,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手机过度使用产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

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对河北省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并分析手机依赖与人格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过程1.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对河北省5所高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涉及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邢台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共抽取500名学生,平均年龄20±0.87岁,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0份。

在有效问卷中,本科生280人,专科生200人;男生252人,女生228人;城镇270人,农村210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112人、126人、142人、100人。

2.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

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已有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笔者采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问卷》(CMDQ),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摘要:随着手机完全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必需品,手机的使用在大大惠及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具体变现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社会危害。

本研究着眼于大学生手机成瘾带来的危害,重点论述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为手机成瘾者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一、前言21世纪被人们称作信息时代,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形形色色的信息充斥着,信息对人类的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可以发现,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浏览网页、观看影视剧等活动,占据了人们尤其时当代青少年大部分时间,这种现象给青少年所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日益明显(Park,2005)。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使用手机的所耗费时间越来越长,而且人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对手机的心理渴求越来越重。

有学者将对手机渴求超过普通水平的群体成为手机成瘾者。

手机成瘾者会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反复性的沉溺状态,对手机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求感和依赖感,如果限制手机的使用,将会引起成瘾者紧张与焦虑的心理状态,甚至伴随一些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症状。

手机的过度使用,不但会影响使用者工作、学习、生活,而且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或心理的不适反应;对手机的滥用会产生对手机的依赖,这种依赖会使个体出现强烈的心理体验。

集各家所言,本研究将手机成瘾定义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与渴求,离开手机会出现一系列生理或心理上的戒断症状。

手机成瘾对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越来越突出。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日趋严重,手机成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手机成瘾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亟待解决。

二、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众多,有社会环境因素,如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互联网上新鲜刺激的海量信息和话题,也有个体因素,如内外向性、自尊水平、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社交焦虑等。

《2024年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范文

《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中职生而言,过度依赖手机、沉迷手机的问题逐渐凸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1. 娱乐消遣需求: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手机中的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娱乐内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往往在课余时间沉迷于手机,以消遣时光。

2. 社交需求:手机中的社交软件为中职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

他们通过手机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参与网络社交活动。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社交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3. 缺乏自律:部分中职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手机中各种信息的干扰,无法抵挡手机的诱惑,导致沉迷其中。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引导中职生正确使用手机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监管措施。

三、对策研究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家长可以与孩子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时间,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和参与其他活动。

同时,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引导孩子。

2. 学校教育措施:学校应加强对中职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手机的利与弊,培养自律意识。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此外,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沉迷手机的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中职生沉迷手机的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

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限制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的时长,为中职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场所。

此外,媒体应积极宣传健康使用手机的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

4.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中职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会抵制手机的诱惑。

他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

高职生气质类型、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关系

高职生气质类型、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关系

摘要:采用量表法以 478 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气质类型、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关系,
并综合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由相关分析得出高职学生孤独感与其气质
类型中的胆汁质成分、抑郁质成分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其手机成瘾中的各因素均呈显著正相关;手机
成瘾与其气质类型中各成分均呈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高职学生气质类型的胆汁质成分、抑郁质成分与
味着远离家庭和曾经亲密的朋友,有很大概率会产 生大学期间目标缺失的情况,需要从提高成就感和
生困惑和焦虑的感觉,因此需要在大学形成更强的 减少孤独感入手。
人际关系和更完美的友谊,如无法满足,人际冷漠 就会引发孤独感 [2]。大学生需要逐渐尝试独自处理
二、文献综述 (一)孤独感研究进展
生活中和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由于经验不足,其内
目前我国针对手机成瘾的症状、原因、危害等 方面进行调查,但多以统计分析为主。之前的研究 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手机成瘾经常出 现于人际关系不融洽、具有封闭心理并且缺少自信 的大学生身上。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人格作为潜在的预测者, 与手机成瘾程度之间同样存在显著效应,一般为外 倾性、神经质、低自尊、孤独、抑郁与焦虑等。由 此推论 , 就气质类型而言,胆汁质和多血质以及两 种气质混合类型与手机成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粘 液质、抑郁质以及两种气质混合类型与手机成瘾程 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是导致 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
孤独感这一术语自 1939 年由 Sigmund Freud 提
心常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感,从而处于孤独感的困扰 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的
中。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广泛关注。孤独是个体对沟通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之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人格特质与成就目标取向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人格特质与成就目标取向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人格特质与成就目标取向的相关研究作者:蔡乐婷郭晨吕可心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3期【摘要】通过采用EPQ、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四分类成就目标取向问卷,随机抽取4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1)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手机成瘾高倾向者高于手机成瘾低倾向者,出现了显著性差异;(2)在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掌握回避目标上,手机成瘾高倾向者高于手机成瘾低倾向者,出现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取向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在延边大学随机抽取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人,得到有效问卷为405份。

其中男生为144人,女生为261人。

(二)研究工具1.《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 MPATS)由华中师范大学熊婕等人编制,适用于诊断大学生的手机成瘾。

采用五点计分共16个项目,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高,总分达到48 分即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

四个维度的信度为0.55~0.80。

效度系数达到0. 9以上。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龚耀先等人修订的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各维度a 系数在0.63-0.87之间,效度在在0.90以上。

3.《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由刘惠军等人编制。

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共29个项目。

经过前人的检测,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结果与分析(一)、手机成瘾倾向行为的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成瘾者占调查总人数20.4%,其中男生有26人,女生有55人。

本研究要远远低于与王相英在研究中检测出大学生手机成瘾为32. 75%,刘红与王洪礼在贵州的调查的结果29.84%。

这一结果与我们所看到的上课很多人玩手机的现象反差较大,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学生在上课频繁玩手机这现象并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成瘾,很多学生玩手机的原因是是对课堂所上的课没有兴趣,故只能用手机来渡过这个“枯燥乏味”的时间,还有就是单纯不想学习,所以上课玩手机。

中职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中职生手机依赖、孤独感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egotism and self-esteem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bullying in middle school [J ]. Self and Identity ,2017,16(3):270-297.[19]Salmivalli C. Feeling good about oneself ,being bad to others? Remarks on self-esteem ,hostilit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 ].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1,6(4):375-393.[20]Jankauskiene R ,Kardelis K ,Sukys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chool Bullying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J ].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36(2):145-162.[21]Garofalo C ,Holden C J ,Zeigler-Hill V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lf-esteem andagg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dysregulation [J ].Aggressive Behavior ,2016,42(1):3-15.[22]Valois R F ,Zullig K J ,Revels A A . 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r and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s There aRelationship for Adolescents?[J ].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7,87(4):269-277.(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机已成为现代人的必需品。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手机作为现代人的必备物品,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更加普遍。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手机依赖会加剧大学生的孤独感。

虽然手机能够让人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和亲人保持联系,但是过度依赖手机也会让大学生在现实中与身边的人疏远。

在课堂上、宿舍里、食堂和图书馆中,很多大学生都是低头玩手机,而不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和沟通。

长期如此会导致大学生与周围人的交流变少,增加了孤独感,甚至会加重抑郁和焦虑情绪。

手机依赖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手机上的游戏、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内容往往会让大学生沉迷而忽略了正常的学习任务和课业。

很多学生在准备考试、写作业或者复习课程的时候,也会经常被手机上的消息和通知打扰,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学业表现,还会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手机依赖还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造成影响。

很多大学生晚上会因为沉迷于手机而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学习和社交交流。

而且,手机的辐射也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长时间过量使用手机还可能导致头痛、眼睛疲劳等身体上的不适,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面对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应该注意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手机使用时间,尤其是在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沉迷于手机等新媒体。

大学生可以选择在学习和休息时间将手机放置在一定的距离之外,避免被手机上的消息和通知打扰,提高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

大学生还可以发展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多参加校园活动、运动锻炼和社交交流,增强社交能力,减少手机依赖。

除了个人自我管理之外,学校和家庭也应该积极承担起引导和教育的责任。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流行现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流行现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流行现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流行现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手机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中,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娱乐媒介。

然而,随着手机使用的增加,手机成瘾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手机成瘾在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现象。

许多学生在上课、自习、休息等时间都离不开手机,甚至无时无刻都在使用。

他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手机成瘾的表现包括频繁检查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无法控制地使用手机、无法抗拒使用手机的冲动等。

研究显示,约有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成瘾问题,其中医学院校的学生占比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高。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大学生无法专注于学习和工作,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出现学业退步的情况。

此外,频繁使用手机还会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下降,缺乏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使得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能力上出现问题。

手机成瘾还会引发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使得他们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困难。

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逐渐累积,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个体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

一方面,个体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和应对方式等。

有些人天生具有更容易沉迷手机的个性特点,如内向、自我意识强、寂寞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手机成瘾的困境。

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和家庭方面。

当代社会的高度发达和竞争压力大,使得大学生需要找到一种放松和释放压力的方式,而手机成了他们首选的方式之一。

此外,现代家庭的教养方式也给大学生的手机成瘾提供了土壤,家庭成员对手机使用的过度容忍和监管不力等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沉迷手机的可能性。

针对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作者:曹韵秋吴婷石俊妤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1期关键词手机成瘾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作者简介:曹韵秋、吴婷、石俊妤,江苏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190近年來,智能手机发展迅速,不仅突破了以往的电话、短信的功能,很多网络游戏、课程、购物、消费等也都在手机上一一实现。

截止2019年6月,中国有8.47亿手机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9)。

尽管手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依赖手机,几乎出现了成瘾倾向。

手机成瘾除了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可能导致头疼、睡眠障碍、易怒、幻听等生理或心理问题(Sahin, Ozdemir, Unsal, ;Temiz, 2013; Subba, et al., 2013)。

鉴于手机成瘾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很多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大量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史滋福,郑凯文,张慧敏,方舟,丁樵石, 2017; De-Sola,Talledo, Rubio, de Fonseca, 2017; Gao, et al., 2018; Kim, Lee, Choi, 2015; Matar Boumosleh, Jaalouk, 2017),但鲜有研究具体探讨焦虑形态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

因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不同影响。

(一)被试本研究采用量表调查的研究方法,在填写量表之前,所有的被试均被告知此次研究的目的,并且他们有权随时退出此研究。

最终,共有450名大学生被试(男性217人,女性233人)的数据进入了分析。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成为了大众娱乐与交流的新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然而,一些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产生了过度依赖,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的成瘾症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那么,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的表现。

对于许多成瘾者来说,无论是在学习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忍不住掏出手机观看短视频。

无论是无聊、焦虑还是休闲时,他们都依赖于短视频来填补空虚。

此外,短视频成瘾者还表现出对短视频的高度关注和沉溺,常常会忽视与人交流和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

社交隔离和孤立感逐渐增加,对学业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频率和时长与其个体人格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被短视频吸引,因为他们喜欢尝试新事物和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而内向性格的人则更容易嫉妒他人在短视频中的表现,从而导致过度沉迷于观看。

此外,焦虑、敏感和自卑的人也倾向于通过短视频来获得短暂的放松和情感上的满足,这也增加了他们对短视频的依赖。

此外,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双向影响关系。

一方面,人格特征会影响一个人对短视频的使用方式和程度。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短视频也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研究显示,长期过度使用短视频的成瘾者更容易表现出内向、焦虑和自卑的特点。

这种双向的影响关系导致了短视频成瘾症状和人格之间的共同发展与加重。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格与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人格就是成瘾的决定因素。

其他许多因素,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生活情况等,也会对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个体人格特点,认识到自己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找到更合理的使用方式,是应对短视频成瘾症状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的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中,短视频的流行已经达到了巅峰。

然而,一些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短视频,甚至形成了短视频成瘾的状况。

那么,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症状与人格是否存在关联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学生短视频成瘾的症状。

大学生短视频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和渴望。

他们无法抑制地想要观看短视频,即使明知这样做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短视频上,经常熬夜或错过正常的活动,只为了追求更多的短视频观看时间。

当无法观看短视频时,他们会产生焦虑、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并且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总是试图找到不断观看的途径。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短视频成瘾的现象呢?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这种成瘾与个体的人格特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成长和探索自我的阶段,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短视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也是他们沉迷其中的一个原因。

其次,个体的人格特质对于成瘾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那些具有孤独感、社交障碍、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短视频成瘾。

这些人常常通过观看短视频来逃避现实中的困扰和不愉快,以此获得短暂的安慰和满足感。

他们对于社交活动的需求较低,通过短视频可以满足虚拟社交的需求,使得他们更容易沉迷其中。

此外,大学生普遍具有一种浅薄的快感追求和即时满足的特征。

短视频提供了一种快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的需求。

在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轻松地观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解,从而获得一种短暂的成就感和关注度。

这些即时的满足感往往会强化大学生对短视频的依赖和沉迷程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会出现短视频成瘾的症状。

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第20卷第3期2020年09月V ol.20No.3Sep.2020收稿日期:2020-07-27作者简介:程沙特(1996—),男,浙江永康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20.03.020大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举措探究程沙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当前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日益加剧,而影响因素也较为繁杂,这需要我们去关注其中重要的方面,才能更有效、快速地减少此类现象。

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按大学生是否自身可控的判断标准将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分为大学生群体的易感性和人格特质,外部因素分为手机自身的特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之后,通过对影响因素的阐释来试图了解其可能的成因,最后据此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举措及建议。

关键词:手机成瘾;大学生;影响因素;应对举措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20)03-0092-05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CHENG Sha-t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phenomenon of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lso relatively complicated,which requires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aspects,so as to reduce such phenomenon more effectively and quickl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ummarized,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control themselves.The internal factors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susceptibili-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college students,while the external factors are divid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s,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What's more,it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causes by explain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Key Words:mobile phone addiction;college students;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手机,在设计之初只是一种通讯工具,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手机逐渐承载了诸如观看视频、玩游戏、上网冲浪等娱乐功能。

《2024年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范文

《2024年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范文

《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对于中职生而言,手机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然而,过度的手机使用甚至沉迷手机的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及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1. 心理需求方面- 社交需求:手机提供了便捷的社交平台,满足了中职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

- 娱乐需求: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娱乐内容丰富,吸引了中职生的注意力。

- 逃避现实: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时,选择通过手机来逃避现实。

2. 环境因素方面- 家庭教育:家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引导,未能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 学校教育:学校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 社会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对中职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个人因素方面- 自控能力不足:部分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弱,容易沉迷于手机中的各种内容和活动。

- 缺乏目标与动力: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三、对策研究1. 心理层面对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使用和沉迷的危害。

-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家长沟通机制,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2. 环境层面对策-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沟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手机使用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 社会环境:社会应加强网络监管,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为中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 个人层面对策- 提高自控能力:中职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合理安排时间,控制手机使用时间。

- 树立目标与动力:学生应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成长上。

浅谈高职生课堂玩手机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浅谈高职生课堂玩手机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新教师教学教学管理主任的应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小学学习阶段,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最亲密的莫过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针对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我们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威信,我们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黙化的影响。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

作为教师并且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

如: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写字、读书,回答问题的语音、语调等等;在课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举止文明,不说谎话、脏话等等。

班主任老师要注重从这些细节方面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班主任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习惯是经过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不断地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相应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也就轻松了。

三、加强班级自主管理,做学生的同道者作为班主任的,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的班主任,学校里什么事都要你做,什么事都要你管,事务比较繁杂,班级的事如果事事必躬亲,那是不现实的。

因为我们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那么多的精力,所以就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把任务化解到学生当中,让制度管人,让学生互相监督,采取民主管理。

如:坚信每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是他们的助手;每人为班级承担一件事,班集体是自己的,不是老师的。

又如他在明确班委职责时强调: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他对班级的管理提倡民主管理,管理原则是: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

四、全力倾注爱心,做学生的连心者在我们农村小学,大多数的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关爱。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高晓华【摘要】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手机问题使用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情绪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精神质、外倾、负性情绪与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相关,负性情绪与精神质和外倾呈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精神质、外倾和负性情绪对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有直接影响,负性情绪在精神质、外倾与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中介变量负性情绪出现时,精神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变异解释量由原来的39%下降到25%,外倾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变异解释量由原来的25%下降到9%.因此,负性情绪在人格特质的精神质与外倾与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精神质与外倾既可以直接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也可以通过负性情绪间接影响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因此,通过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并通过管理情绪等减少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To study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motion and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 .Using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scale ,Chinese version (EPQ-RSC) , mobile phone problem using scale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ive scale to measure 700 college students . The study has some results:(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ticism ,extroversion ,neg-ative emotion and the use behavior of stud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and negative emo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ntal and extroversion;(2) Theintermediary effect analysis shows , psych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and negative emotion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 behavior .Negative emotions play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among psych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When there i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s (negative emotions) ,psychoticism can explain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variation ,fell to 39%from 39% .Extraversion can explain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variation ,fell to 25% from25% .Therefore ,the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psych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play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Psychoticism and extraversion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 ,also can indirectly affect the problematic cell phone use behavior by negative emotions .T he conclusion is cultivating sound personality quality ,and reduc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by managing emotions can partly relieve students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behavior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年(卷),期】2017(046)004【总页数】5页(P603-607)【关键词】人格特征;问题性手机使用;情绪;中介作用;大学生【作者】高晓华【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1随着手机使用普及,“低头族”,“手机控”等已经是社会的常见现象,而且一些人已经出现了问题性手机使用.陈庆宾[1]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研究综述中,将学者们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概念归为几类: 一是违反规范,产生危险的使用手机行为; 二是产生消极影响的不当的手机使用行为; 三是定义为个人使用手机成瘾的行为.有研究表明,人格与问题性手机使用关系密切.黄才炎[2]发现孤独感与手机短信发送频率呈显著相关; Bianchi等[3]发现,低自尊、高外倾与问题性手机使用有关,与神经质相关不显著,年轻的、外向型司机由于问题性手机使用最容易发生事故; Motoharu等[4]发现,高自我监控者更有可能追求冒险行为,寻求刺激,出现问题性手机使用; 邱致燕等[5]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应对方式偏向消极,负性情绪较多,有高神经质人格特质; 黄海等[6]研究发现,神经质、严谨性与手机依赖密切相关,并借助手机缓解焦虑等情绪; Billieux[7]发现,冲动性能预测手机依赖行为.鉴于情绪和人格特质与问题性手机使用间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假设情绪在人格特质和问题性手机使用间担当中介变量,并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希望考察人格特征、情绪与问题性手机使用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因素,为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提供合理建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结合方便取样的原则,从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选取被试700人,回收有效问卷518份.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包括精神质量表(Psychoticism,P)、外向性量表(Extrovision,E)、神经质量表(Neuroticism,N)、掩饰量表(Lie,L),共4个分量表作为评价指标.(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2000年,钱铭怡[8]对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 Short Scale,EPQ-RS)进行了修订,包括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12 个题目,共48个题目,采用“是”与“否”的方式回答,其中“是”记 1 分,“否”记 0 分.4个分量表分别为精神质量表(Psychoticism,P)、外向性量表(Extrovision,E)、神经质量表(neuroticism,N)和掩饰量表(Lie,L),主要用于答卷有效或无效的效度检验.(2) 手机问题使用量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 ).该量表由Bianchi 等于2005年编制,是世界上首个关于手机问题使用的量表,简称为MPPUS.全表共27题,包括耐受性、逃避问题、戒断性、渴求性和产生消极后果等5个维度方面的内容.该量表采用10点李克特式记分,克隆巴赫a系数达0.93,有较高的信度.本文采用5点评分的方式使用该量表,在正式施测前进行量表的预测,通过信度分析,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904,说明量表有较好的内在信度.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和Amos 17.0分析.为了解人格特质、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与情绪的关系,对各变量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表1),结果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外倾,以及负性情绪与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即具有高精神质、高外倾人格特征的大学生有更多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有高负性情绪的大学生更易形成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 精神质人格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外倾人格与负性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神经质与负性情绪相关不显著(P>0.05),即高精神质的大学生更易产生负性情绪,高外倾特点的大学生不易产生负性情绪,而神经质对负性情绪的影响较小. 为进一步揭示人格和情绪是否能显著预测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以人格和情绪各自因子为预测变量,以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排除可能对预测模型存在潜在影响的性别、年级和学科等人口学变量后,外倾对逃避问题和戒断性产生正向预测作用; 正性情绪对逃避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戒断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负性情绪对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5个因子(耐受性、逃避问题、戒断性、渴求性、消极后果)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根据相关分析结果,以精神质和外倾为自变量,以问题性手机使用为因变量构建模型1(见图1),结果显示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优水平(见表3).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要求,各变量间均达到显著相关为宜,之后加入负性情绪为中介变量构建模型2(见图2),模型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较优水平(见表3),以精神质和外倾为自变量,问题性手机使用为因变量,负性情绪为中介变量的模型最能反映三者间的关系,即精神质和外倾人格既可以直接对问题性手机使用产生影响,也可以借助负性情绪间接对其产生影响.从两个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来看,精神质和外倾可预测负性情绪,二者可共同解释负性情绪总变异的20.2% (R2=0.202); 精神质和外倾可预测问题性手机使用,当没有加入中介变量负性情绪时,精神质可以单独解释问题性手机使用总变异的38.9%(R2=0.389),外倾单独可解释总变异的24.9%(R2=0.249 ),二者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3.7%(R2=0.037); 当模型中加入负性情绪后,精神质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下降,路径系数从0.39降到0.25且变得不显著,外倾对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下降,路径系数从-0.25降到-0.09且变得不显著,二者可共同解释问题性手机使用总变异的25.6%(R2=0.256).因而,负性情绪在精神质、外倾与问题性手机使用间起中介作用,即精神质和外倾既可对问题性手机使用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负性情绪对其产生影响(见图2).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在性别、年级、民族、专业等人口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关于人格特质影响问题性手机的作用机制问题,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既存在直接作用机制也存在间接作用机制,直接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和外倾直接对问题性手机使用产生影响,而间接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负性情绪的考察.本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验证这两种作用机制的存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外倾与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质和外倾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质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Hong等[10]发现,人格特质的外向性、焦虑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刘勇[11]也发现,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外倾、神经质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向的大学生愿意探索新鲜事物,手机的智能上网功能正好满足了大学生探索外界的心理需求,所以易于形成手机依赖.本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不能预测问题性手机使用,这与Bianchi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年龄、外向性、低自尊有关,与神经质关系不密切.本研究还发现了情绪中的负性情绪在人格特质与问题性手机使用间的中介变量作用,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使用者为了减轻焦虑与痛苦等负性情绪,出现了手机使用成瘾的情况[12].相关文献和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质是影响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负性情绪与人格特质关系密切,也是影响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的重要因素.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而外倾主要表现为外向.根据艾森克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描述,大学生处于与异性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但是,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经济等各种压力,在亲密感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产生孤独感,说明孤独感与负性情绪关系密切,而孤独感正是精神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有研究[2]发现,孤独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范虹江[13]发现,大学生在孤独状态下,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也会出现愤怒、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大学生出现焦虑时需要释放压力,而手机的视频、游戏等娱乐等功能,以及微信等交际功能,满足了大学生排遣孤独、消除苦闷的需要.尤其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交流对象和情感支持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问题性手机使用,这与Park[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成瘾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减轻痛苦、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提高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既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又利于减少负性情绪,进而降低大学生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相关文献】[1] 陈庆宾,江志玉. 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述评 [J]. 科技信息,2011,33:221.[2] 黄才炎. 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55-257.[3] Bianchi A,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Phone Use [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39-51.[4] Motoharu,Susumu. Addictive Personality and 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9,12(5):6.[5] 邱致燕. 大学生手机成瘾者应对方式、情绪及人格特质的分析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2):112-114.[6] 黄海,余莉,郭诗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J].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4):414-416.[7] Billieux J,Linden M V 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self-regulation:A review of the initial studies [J]. Open Addiction Journal,2012,5(1):24-29.[8] 钱铭怡.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e)的修订 [J]. 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9] 黄丽.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 [J]. 中国心理卫生杂,2003,17(1):54-56.[10] Hong FY,Chiu S I,Huang D H. A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obile phone addiction and use of mobile phones by Taiwanese university female students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8(6):2152-2159.[11] 刘勇. 哈尔滨大学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 [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995-997.[12] 刘红,王洪礼. 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13] 范虹江. 高中生情绪一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76-277.[14] Park W. Mobile phone addiction.Mobile Communications [M]. Springer,2005:253-272.。

浅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及对策前段时间网上登出一篇文章:有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报怨父亲上厕所玩手机,从厕所出来还在一直看手机,整天很少和他说话,陪他玩耍,关心他学习……。

让人看了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手机的奴隶,整天沉溺于网络世界里。

我想大多数中职学校老师在课堂上都遭遇过学生玩手机的情况,并且对此往往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那么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解决呢?在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本人认为中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可能教师的讲课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学习基础差,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3. 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生活追求目标;4. 处于人生转型阶段,缺少自控能力,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5. 经常挨批评、被忽视,自我封闭,沉溺虚拟世界;6. 性格缺陷,存在一定心理障碍。

针对上述几种主要原因,个人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解决:首先,老师的讲课必须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降低教学要求和知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到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富有趣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其次,老师要帮助树立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改掉懒散作风,学会尊重他人,珍惜老师的劳动。

第三,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希望,要用心去沟通,用心去对待这些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和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至少在做人方面要把他们教好。

第四,老师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少一些训斥和处罚。

事实上,现在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也非常令老师们头疼和无奈。

因此学校和老师要深入了解经常玩手机学生的真正原因,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活动,合理疏通,灵活引导。

例如,建立班级QQ和微信群,鼓励学生用手机参与课程研讨,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在线答疑。

第五,加强纪律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学生纪律观念和法治意识,能够自觉远离网上不良信息,学会正确使用手机、科学上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作者:朱玲玲刘志强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摘要:为了研究高职生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的影响,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 092名高职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状况,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手机成瘾和非成瘾的高职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内倾型、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对高职生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

结论是:高职生手机成瘾干预可以从培养其外倾型、宜人性、低神经质和低精神质等人格特征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职生;人格特征;手机成瘾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3-0059-0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2014年7月)显示,我国的手机上网率(占83.4%)已经超过PC上网率(占80.9%),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

手机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让人们无法抗拒,由此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5.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

手机成瘾是一种由于某种动机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心理、生理、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的痴迷状态。

手机成瘾不仅对大学生学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其人际关系、生理状况、人格发展、情绪情感等均有不利影响。

手机成瘾有多重的影响因素,人格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外研究认为手机成瘾者的人格具有外倾性,外向的个体由于具有强烈的与同伴交流或建立新的潜在关系的渴望而不断使用手机导致手机依赖。

但国内的研究则认为神经质人格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最有力的因素,高神经质的个体是在害怕被拒绝或者对关系维持感到焦虑的推动下,选择通过使用手机满足其寻找安全感的需求。

也有的研究认为,低严谨性也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具备低严谨性特征的个体意志力弱,自控力差,因此很难抑制不断使用手机的冲动。

可见,人格是手机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已有的研究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学生鲜有关注。

因此,笔者拟从人格类型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手机成瘾者的人格特质,为日后有针对性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盐城市某高职院校抽取一年级、二年级共计46个班级作为被试。

共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92份。

其中男生1 237人,女生855人,一年级学生1 021人,二年级学生1 071人;年龄16~23岁,平均年龄18.82±0.95岁。

(二)研究工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CSMPATS)主要测量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该量表共有16个项目,分为四个维度: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及心境改变。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83,4个因素的α系数在0.55~0.80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 0.91,4 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在 0.75~0.85之间。

在本次测试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 0.84。

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本研究采用的是龚耀先教授于1983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共85道题。

量表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四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施测与统计采用心理测评系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施测,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课题研究人员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控制情境。

班级辅导员在施测过程中回避,以消除被试的心理顾虑。

施测时间为45分钟。

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二、结果与分析(一)高职生人格特征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高职男生在精神质(t=-2.68,sig.=0.007)和掩饰性(t=3.18,sig.=0.002)方面与高职女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内外向和神经质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将高职生按照专业不同分为理工(A)、经管(B)和艺术(C)等三大类,统计结果发现,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等三个因子方面,不同专业高职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事后检验发现,在神经质方面AB(MD=1.92,Sig.=0.000)。

(二)高职生手机成瘾的特点将每天平均使用手机时间分为四个时间段:小于3小时(a);3~5小时(b);6~8小时(c)以及9小时以上(d)。

描述性统计发现,a占31.7%,b占43.5%,c占15.3%,d占9.5%。

对该四个时间段的高职生手机成瘾进行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发现,手机成瘾的四个因子和成瘾总分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2)。

注:*表示p对高职生的手机成瘾倾向进行性别差异检验发现,手机成瘾四个因子和成瘾总分均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t戒断症状=8.68,p=0.000;t突显行为=7.11,p=0.000;t社交抚慰=3.90,p=0.000;t心境改变=5.79,p=0.000;t成瘾总分=7.67,p=0.000)。

根据手机成瘾总平均分大于12即可被界定为手机成瘾者的判断,筛选出高职生手机成瘾者共计457人,约占总数的22%,其中男生239人,女生218人。

对不同性别的手机成瘾者做差异检验发现,在戒断症状方面男生显著低于女生(t=-2.53,p=0.012),其他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高职生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首先,对手机成瘾者和非成瘾者在人格特征方面进行差异比较发现,手机成瘾者在内外向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16,p=0.246),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N=15.04,p=0.000;tP=12.99,p=0.000; tL=-10.37,p=0.000)。

其次,对高职生人格特征和手机成瘾各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各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见表3)。

再次,以人格特征作为自变量,分别以手机成瘾各因子以及成瘾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人格特征对手机成瘾具有预测作用(见下页表4)。

三、讨论(一)高职生人格特征分析本研究发现,高职男生在精神质和掩饰性方面显著低于高职女生。

这表明高职男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特立独行,表现出独立性强、冲动、孤独、冷漠等性格特征;已有的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发现,孤独感与精神质存在高度相关性。

本研究还发现,在内外向和神经质方面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明高职生无论男女其个性的内外倾向和情绪性方面具有普遍性。

对不同专业高职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发现,理工类学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方面显著低于艺术类学生,表明艺术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性和倔强、固执等人格特征。

艺术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更加随性,理工类高职生则表现出更加理性、遵守规则、平静等特点,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较好,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得比较理智。

(二)高职生手机成瘾特点分析本研究发现,每天学生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越长,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

表明每天学生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长可以成为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从平时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就越长,这也表明手机成瘾倾向与手机使用时间存在着“共在”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具有手机成瘾倾向,且差异显著。

关于手机成瘾性别差异的研究,有的认为没有显著差异,也有的认为存在着显著差异。

存在这种矛盾现象或许与研究对象有关,本研究和葛续华等人的研究对象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而其他研究均关注的是中学生或大学生(非职业院校)。

高职女生可能存在着自我价值感偏低、意志力较弱、自卑状况明显等人格因素,使得她们更可能诉诸于手机、网络等虚拟设备,进行情绪宣泄、情感依赖和心理寄托,当然这一结论还需今后在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在手机成瘾检出率上,本研究发现高职生的检出率为22%,表明高职生中手机成瘾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国内很多研究一致。

由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交友、娱乐、购物、支付等功能使得手机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魔力”,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就很有可能过度地投入而产生手机成瘾现象。

对手机成瘾者进行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生成瘾者在戒断症状方面显著低于女生,这进一步折射出手机成瘾的高职女生离开手机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和生理症状,也突显出女生比男生的手机成瘾状况较为明显。

(三)高职生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分析本研究发现,手机成瘾者在内外向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个性内倾型和外倾型均有可能出现手机成瘾。

而在神经质和精神质方面,手机成瘾者均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已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表明手机成瘾的高职生具有两方面性格特征:一方面是情绪控制力和意志力偏低,他们往往会喜怒无常、易激动,而这种性格特征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疏离,因此他们更可能通过手机等间接的交流方式避免人际关系的直接冲突,从而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和调整自己情绪、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孤独、冷漠,因此较难建立深刻的人际关系,正处于成年早期的他们会体验更多的孤独感,而过多的孤独感体验会导致手机成瘾现象的发生。

相关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特征与手机成瘾存在着显著相关,其中内外向与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精神质与手机成瘾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个性内倾型、高神经质和高精神质与手机成瘾相关联。

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高职生人格类型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其中,内倾型、神经质和掩饰性对戒断症状有预测作用;内倾型、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对突显行为有预测作用;内倾型和神经质对社交抚慰有预测作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对心境改变有预测作用;内倾型、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对成瘾总分有预测作用。

内倾型个体由于在直接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自然、不自信、敏感而更容易受伤害,因此他们更可能转向采取非直接的、便捷的,甚至是虚拟的工具进行人际互动,从而满足内心的人际交往需要,所以手机成为其最佳的人际互动的“中介”,久而久之会导致个体产生依赖或成瘾现象;也有的研究认为,外倾性个体为满足社交要求而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这或许是研究对象不同的缘故,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高神经质个体由于多情绪化、多冲动性、多依赖性、易激惹等个性特征,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经常受挫,而手机则更容易使他们找到逃避现实交往的“绝佳”替代品,因此高神经质高职生更容易产生手机成瘾。

高精神质个体具有对人有敌意、多疑、冷漠、攻击性强等个体特点,这种人格特点最终让人难以建立较深刻的人际关系,而往往会产生内心孤独感和焦虑感,手机功能的多元性更容易帮助他们排解孤独和焦虑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