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专题八专题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二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必清·线索导引]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管仲改革+“初税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春秋时期,以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初税亩”为代表的变革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以及齐国、赵国、韩国的变法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线索2:商鞅变法的举措及其历史作用:秦孝公+商鞅→废井田+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二十等爵制+连坐法+县制+燔诗书+社会风尚习俗→秦惠文王→富国强兵。
秦孝公抓住历史机遇,招揽贤能,任用商鞅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通过一系列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对社会风尚习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虽然秦惠文王即位后处死了商鞅,但是改革措施却得以继续保留下来,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必记·精要盘点]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解析:选B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选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2019-2018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专题小结与测评包括答案
一、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活动1.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主要活动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三、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C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 项。
2018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专题二专题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与条件1、背景(1)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发展促进手工业、商业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变法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
(4)思想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条件(1)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1.1 雅典城邦的兴起(参考答案)【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化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式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河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是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行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一) 本课测评1. 试简要分析早期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区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八《明治维新》教案
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⑵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过程与方法:⑴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⑵探讨明治维新成功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⑶认识到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⑵了解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⑶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⑷认同顺应世界潮流与追求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引言导入新课:19世纪中期的日本面临着内忧外患,在这危机的时刻日本的开明之士开展了倒幕运动,进行了推动日本迅速发展的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教学案: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4课+Word版含答案
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目标导航] 1.了解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背景、内容、特点、性质、作用。
(重点)2.理解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重点)3.认识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难点)一、1889年日本宪法1.背景(1)明治维新期间,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掀起“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领导人意识到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2.颁布: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
3.内容(1)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但天皇享有绝对的权力。
(2)规定日本国民称臣民,他们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3)规定议会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
议会权力很有限。
(4)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只对天皇负责;枢密院实际上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4.评价(1)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中。
(2)进步性①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
②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③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易错提醒]1.日本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君主权力突出,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和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日本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二、崛起为东方强国1.条件:19世纪后半期,西方列强忙于侵略分割中国;明治政府加紧推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2.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表现(1)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2)军事上: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新式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5篇)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5篇)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篇1】我们称古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古希腊语中民主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
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_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
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内容。
是整个历史教材中的亮点之一,它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辉煌及衰退的过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中国古代_政体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让我们去亲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类政治历史发展历程中地位和重要影响。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这一课的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精品选修1教学案:专题1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一、雅典贵族政治、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二、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与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关系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反过来,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又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1)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
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工商业的发展又形成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程。
(2)梭伦改革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促使雅典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特点、意义及局限性1.特点(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措施上看:很多都带有“折中”色彩。
(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
(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5)从原则上看:体现了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的原则。
2.历史意义(1)改变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雅典逐渐走上了以剥削异族奴隶为主的雅典型奴隶制的发展道路。
(2)确定了雅典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道路。
(3)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关系,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4)增强了雅典城邦的实力,确保了对外战争的胜利。
3.历史局限性(1)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使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4)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教学案:专题七 专题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一、《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1.内容(1)政治上: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2)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2.评价(1)进步性:①广大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获得一块份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局限性:①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
”对此材料中的“它”解读全面的是( )A.阻碍了社会公民道德的发展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危及了国家安全D.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发展,需彻底废除解析:选D 依据材料信息“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死刑”等可知,D项符合题意。
2.俄国自发的农民运动从1826年到1861年改革前共发生了1 000多次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主要目的是( )A.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B.为了争取自由和土地C.为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解析:选B 改革前农民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剥削,被牢牢的束缚在地主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因而其起义的目的是争取土地和自由。
随丈夫远赴西伯利亚,这些妻子们因此受到歌颂,右图就是相关的作品之一。
“十二月党人”被流放主要是因为( )A.对俄国的社会现实不满B.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C.举行起义要求推翻专制统治D.同情俄国农奴们的处境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八+明治维新+第1课+Word版含答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1课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目标导航] 1.了解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危机的表现。
(重点) 2.理解黑船事件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重点) 3.认识明治维新的必要性。
(难点)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1.表现(1)商品经济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了全国商品流通网络。
(2)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展起来。
2.影响(1)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农村出现农村商人和新兴地主。
(2)加速了日本社会的分化。
少数人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人成为受剥削的工资劳动者。
(3)部分高利贷商人购买武士头衔,参与藩政,成为新兴阶层。
[重点精讲]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瓦解了幕府封建统治的基础——封建领主经济,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2.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1)经济上:冲击了日本的封建领主经济,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政治上:引起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地位提高,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动摇了幕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二、幕府统治危机1.人民的抗争(1)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由于受到将军、大名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多次发动起义。
(2)城市中经常发生“米骚动”事件。
1837年大盐平八郎起义是下级武士联合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的暴动,它表明幕府的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2.幕府政权面临严重内部危机(1)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地的大名,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实力迅速增长,他们挑战幕府的权威,离心倾向日益加剧。
(2)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不甘大权旁落,企图利用反幕府的力量恢复自己的统治地位。
3.民族危机严重(佩里叩关)(1)概况①1853年7月,佩里率舰队抵达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以武力胁迫日本接受美国的要求。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课件:第八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维新前
维新后
军事 武士是职业军人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 文化
,西方文化刚刚传入 教育
西方列强入侵,沦为 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
对外
半殖民地
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社会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 力量能迅速壮大。 (2)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 西南强藩的支持;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 (3)改革措施: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进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 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4)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有利,外部干涉较少。
单
第 八 单 元
元 小 结 与 测
评
把握单元体系 解读核心要点 锁定命题热点 单元通关演练
热点一 热点二
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发生的重大变化
维新前 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 政 家;天皇没有实权; 治 封建身份制度
经 工场手工业发展;封 济 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维新后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 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实现 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答案] (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 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 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 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 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 要因势而变。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 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2018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案:专题一专题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一、雅典贵族政治、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反过来,梭伦改革、民主政治的建立又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1)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工商业的发展又形成了雅典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推动了梭伦改革的进程.(2)梭伦改革制定了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而债务奴隶制的废除促使雅典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推动了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三、梭伦改革的特点、意义及局限性1、特点(1)从目的上看:其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从措施上看:很多都带有“折中”色彩.(3)从立场上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4)从结果上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5)从原则上看:体现了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的原则.2、历史意义(1)改变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雅典逐渐走上了以剥削异族奴隶为主的雅典型奴隶制的发展道路.(2)确定了雅典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走上了农工商并重的经济发展道路.(3)调整了自由民内部的关系,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4)增强了雅典城邦的实力,确保了对外战争的胜利.3、历史局限性(1)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使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到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2)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4)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A、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C、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D、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平民对梭伦完成的宪法的不满,梭伦改革主要是打击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相对扩大平民的政治权利,但是受立场和时代所限,不能完全达到双方的满意,矛盾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2、梭伦曾在诗句中写道:“他们的幻想狂妄而终于落空;于是对我激起怒火,瞪着眼睛看我,视我如仇.”这表明梭伦改革的问题在于()A、梭伦对于改革目的没有明确概念B、梭伦在改革中偏袒贵族C、梭伦在改革中的“中立”思想导致贵族和平民的不满D、梭伦在改革中偏袒平民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大家对梭伦改革内容的不满,原因在于梭伦改革只是表面上兼顾了各方的利益,但没有满足他们的根本需求,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间的根本矛盾.3、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A、雅典的“五百人会议”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解析:选C题干中的“体制因素”是关键词,符合这一限制条件的只有C项.4、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③组成“四百人会议”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C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是“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不属于“民主原则”,故①错误;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组成“四百人会议”,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都属于梭伦改革引进的民主原则,故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5、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A、提高平民地位B、调和社会矛盾C、保护贵族权益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解析:选B从其改革内容一方面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可知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中庸,以调节社会矛盾为主.6、梭伦改革使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措施有()①《解负令》的颁布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③四百人会议的创立④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的恢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①是针对债务奴隶阶层,排除带①的选项,故选B项.7、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捍卫平民的权利B、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维护贵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有财有势的人……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可以看出梭伦强调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故选B项.8、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的不同政治权利③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依据教材可知,①②③皆是其局限性的表现,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材料二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新法律条文有何积极作用?(5分)(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质?(4分)(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6分)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梭伦改革的背景和“解负令”的意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从梭伦拒绝建立僭主政治可知其优秀品质.第(3)问,一定要结合僭主政治确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背景: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积极作用:它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不迷恋个人权力,廉洁自律.(言之成理即可)(3)僭主政治是在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消除纷争的背景下建立的.它虽然建立了个人独裁,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但是它并未废除梭伦改革的成果,而是采取了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经济地位的措施,从而为雅典进一步走向民主政治创造了条件.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材料二我们这个政体叫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并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无论何人,只要为祖国效力,都可以不受阻碍地从默默无闻到步步高升.——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何积极意义?(8分)(2)材料二中“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在梭伦时代真正实现了吗?为什么?(7分)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奴隶”“自由”,由此推断梭伦改革的措施.回答第(2)问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局限性.答案:(1)措施:梭伦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2)没有.原因: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就越多.11、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材料二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3分)(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6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6分)解析:第(1)问,回答梭伦改革的内容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由财产等级制度可知新贵是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第二小问,从梭伦改革给予公民参政权的具体措施上归纳.第(3)问,实质是对梭伦改革的积极、局限性的考查,辩证地分析即可.答案:(1)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2)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3)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做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待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待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的分析理解能力,认真理解材料结合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及梭伦改革的特点即可解答.第(1)问从材料中可直接归纳.第(2)问即是梭伦改革政治方面的内容.第(3)问从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轻易解答.答案:(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2)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建立财产等级制度.原因: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3)激发并保障了公民参政积极性;增强了公民意识;维护了城邦安全与繁荣.。
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章末综合测评8 含解析
章末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
——《李鸿章》材料二严复说:“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政治家、革新家大久保利通说:“英、美、法等国的开化,高我数层,(日本无论如何模仿)也望尘莫及,我认为德、俄两国必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我们的准绳。
”——《明治维新史》材料四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 (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向皇帝提出改革方案:政治方面要求“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
——《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提出“道器兼备”的含义是什么。
实践的结果又如何?(4分)(2)材料二中严复提出的“治标”和“治本”的含义各是什么?与李鸿章提出的“道器兼备”有什么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日本政治家主张效法德、俄,而康有为主张中国应“以日本为图样”?(7分)【解析】解答本题要准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时代背景及所学知识回答,注意语言要准确,有条理。
第(1)问,准确理解“道器兼备”的含义,指出洋务运动即可;第(2)问,从严复的阶级属性及其主张进行理解。
第(3)问,从日本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分析。
【答案】(1)含义: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结果: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
(2)“治标”指学习西方的技术,“治本”指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不同:两者性质不同,严复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3)德、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且保留了专制主义的传统,日本是在天皇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
高中历史 专题八 单元学习小结 人民版选修1
专题学习小结1.西方列强侵略日本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②日本的地理条件和锁国政策,使日本国门紧闭,而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国门大多被打开,再加上社会落后,决定了日本必然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
(2)影响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冲击了日本社会,动摇了幕府统治。
②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先进思想传入日本,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
④进一步暴露了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2.中下级武士成为倒幕运动领导者的原因(1)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
日本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日本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就使得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命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武士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
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腐朽的幕府统治和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使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3.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时代和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018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利,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表明梭伦改革()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梭伦给了平民一定的权利,但又没触动贵族的根本利益,这就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了梭伦“中庸”的政策,故①④正确;③不符合材料,②不符合史实,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排除。
【答案】 B2.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这主要说明()A.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B.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C.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D.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材料中王安石的诗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南门徙木”的典故,这一做法是商鞅变法取信于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答案】 A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富国强兵”“雄诸侯”进行分析。
汉武帝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排除B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为了革除鲜卑族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排除C项。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是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排除D项。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故选A项。
【答案】 A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人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1教学案: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一、倒幕运动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异同项目内容倒幕运动尊王攘夷运动不同点斗争力度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幕府统治借尊王之名,行倒幕之实结果最终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取得胜利在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相同点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腐朽的专制统治领导者中下级武士性质带有浓厚的尊王思想三、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对外关系上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B.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C.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解析:选C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
19世纪上半叶日本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他们加入到了反对幕府统治的行列中。
2.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A.推行了“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C.实行了“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了军事改革解析:选C 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最终归纳为“学问为急务",其实质是在教育、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借以改革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2018版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综合测评8含解析
专题综合测评(八)(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
……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
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
……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先进文化的特点。
(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日本“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得出实用原则,“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据材料二“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极端态度,根据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传统文化融合。
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极端崇拜、极端排斥两个角度选择史实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倒幕运动和尊王攘夷运动的异同
三、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户、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生计。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 .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C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地位、实力有所上升
D .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的阶级基础
解析:选C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
19世纪上半叶日本经济发展,
商人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他们加入到了反对幕府统治的行列中。
2.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
A.推行了“殖产兴业”政策B.废除了旧体制
C.实行了“文明开化”政策D.进行了军事改革
解析:选C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最终归纳为“学问为急务”,其实质是在教育、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西方学习,借以改革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3.经过明治维新,日本逐步建立起一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这种新的社会体制主要是指()
A.实行“四民平等”
B.华族和士族可以经营工商业
C.取消武士特权
D.平民可以自由地择业和迁徙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该题涉及的是日本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的变革,封建等级身份制度废除后确立的新体制是“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废藩置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彻底结束了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
D.彻底破除了旧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B幕府统治时期的各藩国,是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废藩置县”的措施消除了各藩国的封建割据状态,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5.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唯在于教育而已。
”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
A.培养出国人才B.教育改革
C.“求知于世界”D.派使团出访西方
解析:选B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最富有远见的改革措施,它为日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大量必不可少的人才,成为日本崛起为东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6.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
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解析:选A“脱亚入欧”的含义是指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落后被侵略的弱国,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一样的资本主义强国。
7.在1889年日本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1889年日本宪法封建性特点的理解。
A项表明天皇是世袭的,并且权力至高无上,是典型的封建性质的体现。
B、D两项体现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权限,C项是天皇对军队的控制。
8.明治政府在吸收和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地加以“移植”和“仿造”,因而在移植初期免不了会有“依样画葫芦”的弊病。
产生这一弊病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B.当时日本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当时日本对西方文明未有正确认知
D.当时日本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解析:选A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故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大量“仿造”和“移植”西方文明。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同日本发展贸易。
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也同日本建立了贸易联系,同时,天主教会也传入日本,信徒一度达到十几万之众。
德川幕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在17世纪30年代连续五次颁布了锁国令,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德川幕府在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对日本造成了什么影响?(9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问材料一从经济和宗教两方面说明了西方对日本的影响,但闭关锁国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本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第(2)问图片反映了西方大量商品运进日本,反映的实质是日本成为与商品相联系的市场,其影响则是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答案:(1)西方列强采取经济和宗教形式开始渗透到日本社会;幕府统治者害怕西方势力危及自身统治。
(2)现象:西方商船把大量商品运进日本,在日本大量倾销商品。
实质:反映了日本开始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影响:日本传统的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手工工场破产,同时国内市场物价暴涨,导致经济混乱,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10.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材料二
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
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
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6分)
解析:第(1)问主要从封建贵族的封建特权的限制分析,依据明治维新的措施归纳。
第(2)问“构想”从有效信息“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可以判断;因为日本的传统决定了日本永久太平不可能。
答案:(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
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2)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
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
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并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
(9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
(6分)
解析:本题以日本节日改革为切入点,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这一内容,命题角度很巧妙。
本题要注意从日本节日改革中认识其在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答案:(1)原因: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
特点:以天皇及皇室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
(2)积极:引进了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落后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日本的近代化。
局限:具有浓厚的专制与神权色彩。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明治维新)的确是对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形成转向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的划时代的社会变革。
——野吕荣太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历史条件》材料二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
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
——周一良《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维新的局限性及影响。
(9分)
解析:第(1)问,回答明治维新除旧布新的措施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新政府中主要是武士和贵族,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1868年的政体书中提到的三权分立,其实是徒托空言,未付实施”说明其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其局限性。
答案:(1)说明: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宪法,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带有封建残余;保留军国主义。
影响:延缓了民主进程;走上侵略扩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