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4: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教案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以及法家思想的特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发愤图强,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迫在眉睫》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迫在眉睫》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及意义;2.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及其重要意义;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发生背景–意义2.五四运动–发生背景–意义3.国共合作–历史背景–意义4.北伐战争–历史背景–意义5.社会改革运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改革失败原因6.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2.掌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讨论: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3.分组研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将学生分组研讨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问题;2.讲解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3.分组研讨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第二节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讲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政治合作的重要性;2.讲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3.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社会改革运动1.讲解经济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2.讲解政治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改革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3.讲解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4.讨论对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节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认识现实问题;2.讨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探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若干与改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改革为什么会迫在眉睫?”,“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等问题。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解农村改革时,我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贫困景象,以及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能够分析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我采用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前后的变化,从而深刻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例如,让学生分组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并制作PPT进行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感。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内容 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教学设计(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3.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自评,总结优点和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2.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改革迫在眉睫?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改革开放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2.讲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
8.跨学科整合,拓宽视野: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拓宽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呈现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理解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3.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学生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二历史:3.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重要改革。
学习孝文帝改革,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本课引言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之前,通过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提示学生本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和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教学时,建议教师由图片入手,提出问题:从“北魏骑马武士俑”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北魏骑马武士俑”的抬头挺胸、威武健壮的形象,引入分析北魏骑兵通过纵横驰骋、骁勇杀敌而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然后再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能够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够马背上治天下?为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再提出两个问题:①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②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用这两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这一目主要介绍了北魏的崛起,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1)北魏的崛起鲜卑拓跋部的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附近。
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内容与《魏书·礼志》一书所载大致相同。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ppt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❼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❸要点探究归纳*疑难名师点拨❸典例精析导悟f典型例题探究❺知能巩固提升/知能达标演练新课情境导入/趣味素材激活■ ・ 4 ▼ ♦丄▼ • T "宀 ■ 4北魏冯太后,中国第一个女改革家,鉴于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北方各民族的融后” o 在冯太后49年的生命中,她有20年 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经历了北魏王朝的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
但是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 严:温馨提示 .............. % : 加炭您在观看.村讲的迂I 卜粧中出现压字规空,请关闭册8 多有幻灯片•重复打开可正常现U 1^,芳有不仪,戎请嫁解】合做出的突出贡献,死后被称为“文明太四位皇上。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
请思考:1. 北魏冯太后为什么被称为"文明太后”?2. 北魏孝文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冯太后对北魏孝文帝的影响主要有哪些?课前新知预习/基础自主初探0■八■八■八■八、■八©自主预习/基础检测I “ 7、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 崛起、迁都:(1)崛起:386年拓跋部首领一拓跋珪一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2. 统一、改革:(1)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 改革: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
③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迸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O【合作探究】1. 北魏前期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提示:⑴进步性:①计口授田。
解散了原来的部落组织 > 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
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
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②北魏建立: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合作探究】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改革,了解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意义;
2.了解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思考它们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改革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清两代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2.教学难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介绍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知识讲解(30分钟)
1.改革的概念和历史意义;
2.明朝末年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清朝初期的改革尝试和成果。
3.案例分析(20分钟)
选取明清时期的改革尝试,展开案例分析,并分析其成果和局限性。
4.讨论(25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总结(10分钟)
1.总结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背景、成果和影响;
2.总结本课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方式。
五、教学评价
1.学生口头答问;
2.学生小组讨论;
3.学生课后作业。
历史:3.1《改革迫在眉睫》学案(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一).doc
单元三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展示导学案】
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年,拓跋部首领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
2、迁都:年,拓跋硅迁都(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次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年,北魏统一了,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统治:北魏统治者在的同时,参照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
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作用是什么?
6、北魏为什么要学习汉族制度?此举有何重大意义?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简述宗主督护制的内容、性质、目的和影响。
2、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反映了北魏统治者治国方面的什么缺陷不足?由此带来的危害是
什么?
3、归纳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又哪些?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临朝听政的措施和作用。
2、孝文帝何以如此精通汉文化?这与后来他的改革有什么关系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2: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土地政策
1.梭伦改革规定了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 去了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 2.商鞅变法制定了“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等措施,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 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 得买卖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 赋收入,缓和了阶级矛盾。
新课导入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 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 相对较低。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 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 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新课讲授
北朝(439-581)
北
东方
汉
魏
蜀
南吴
25-220 方
十六国
西晋 266-316
东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581
386-534 西魏
北周
隋
朝
宋
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教案3.1《改革迫在眉睫》(人教版选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一册[人教版]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节改革迫在眉睫(第一课时)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2.北魏统一北方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矛盾激化三、冯太后和孝文帝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和有利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从“北魏骑马武士俑”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指出:北魏骑兵通过纵横驰骋,骁勇杀敌而迅速崛起,最终统一了北方。
当然北魏的崛起是与北魏强大的军事势力有关。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够马背上治天下呢?可见孝文帝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孝文帝通下决心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哪?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提问:北魏使如何崛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拓跋部的祖先是鲜卑族,居于大兴安岭附近。
386年正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通过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外进击强敌,逐渐将北魏的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
398年,把都城由盛乐迁到平城。
399年,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
北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
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灭北凉,重新统一黄河流域。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课件:《改革迫在眉睫》
上腑__两种文明的分隔线?坟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昼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匚—一—^■1民族比较表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 古大兴安岭的嘎彳山洞内的石 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 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 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__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单元结构第1课农苹辿庭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官萝战和霍之战南方南北朝并立形势朝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⑴族源:①起祜: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②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③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次年称 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⑵崛起:① 背景: ② 崛起:瀝水之战以后,强大一时的前秦很快瓦解, 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战乱,拓跋部趁势再度崛起。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⑴统一:439年北魏(拓跋秦)统一北方⑵意义:①初占结棗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利条4、改革的有利条件: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二、改革的有利条件:1、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⑴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2)措施:(经济、政治、文化)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4二、改革的有利条件:1、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⑴依据:⑵措施:⑶意义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单元3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3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特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
(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
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学习要点】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学习建议】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意义。
建议同学们在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的同时,可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改革作一比较,以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先介绍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
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
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
十六国时期鲜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
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
☆野蛮落后的民族: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
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
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掌握每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环节,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受。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展示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商鞅变法的过程。
2.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3.小组合作结束后,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改革的过程及其影响。
3.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二历史 选修一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学案[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三、知识梳理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四、课堂练习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A课程目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B教学目标:
C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
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
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
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
“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
拓跋氏初是鲜卑地处最东北的一支,亦称别部鲜卑。
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据研究,“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过渡: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不仅为其全面推行改革提供稳定和广泛的空间,而且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加速北魏进行封建化改革的关键。
同时,统一对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促进,更使他们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方面,成为汉化改革的重大前提。
正是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北魏统治阶级一开始就注重汉化改革,并不断推进!
二、改革的有利条件——拓拔珪的汉化改革(奠基)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1)解散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实行编户;
(2)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3)仿汉制设官制;
(4)延揽人才,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5)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拓拔圭”和“崔浩”图:
认识拓拔部的封建化进程开始于拓拔珪时,其封建化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结合,吸收汉族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3)意义
(1)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注意:此时北魏国家机构虽带有一定奴隶制的特点,但决定其社会性质的因素基本是封建制的,只不过尚未成熟。
过渡:假如没有北魏统治阶级汉之前化改革的奠基,孝文帝也许照样会改革,但改革措施、成果、影响又会如何?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假设,我们更易认识到北魏统治阶级之前改革的重大奠基作用,也更能体会到需要不断推进的真正意义!
三、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制度欠缺的表现:
①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世家大族将家族、部曲武装起来,修筑坞堡,缮制甲兵,割据一方。
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相率投奔他们。
他们乘机侵占田地,封锢山林,隐瞒人口。
一家豪强地主往往拥有数百家、数千家乃至上万家佃客或部曲。
这些佃客或部曲是豪强地主的“苞荫户”,豪强地主则被称为苞荫户的宗主。
北魏政权攻占中原后,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承认了宗主对于苞荫户的剥削和奴役的权利,并且以宗主对于苞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任命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就形成宗主督护制。
苞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是地主的私家人口,所受剥削和奴役极重。
可见这种制度只对大地主有好处;对广大农民只有痛苦,没有好处;对封建国家来说,则只是为巩固初建立的政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对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调发都极为不利。
②赋税制度混乱: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役,农民负担沉重
当时北魏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实际上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财产而避税,还与地方官吏勾结,共同搜刮农民(地方官吏“纵富督贫,逼强侵弱”),农民本身贫穷则交税甚多,负担沉重。
(2)制度欠缺的影响:
①对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极为不利;(政府财政危机)
②加重广大人民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更大的危机)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1)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2)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
认识:严重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盾过渡:在当时内忧(阶矛、民矛激化,政、经危机)外患(北方柔然进攻)、统治不稳(人民起义,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下,如何巩固统治是统治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缓和社会矛盾还是发动战争以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甚或缓和民族矛盾,不管怎样的道路,需要统治者来抉择!
统治者因素在改革道路的抉择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1、孝文帝即位:471年拓拔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
2、冯太后(汉族)临朝听政
(1)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2)精心培养孝文帝拓拔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3)临朝听政,推行初步改革;
(奠基作用)
3、孝文帝精通汉文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1)在冯太后培养下,精通汉文化,通过比较鲜卑文化,坚定改革信念;
阅读P35“资料回放”:了解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底蕴
(2)勤于政事,关心民生
(3)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主观条件)
要巩固统治(改革目的),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小结: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冯太后与孝文帝,构成了改革的有效推动力!
『本课小结』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上的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④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拔珪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拓拔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④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E布置作业:
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
前秦与北魏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统一了黄河流域,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是北魏政权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推行汉化改革,注重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治。
由此得出结论: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地区后,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落后民族只有主动适应先进民族的文化才能巩固统治。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