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模式中的两种批评形态:“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
浅谈朱权的杂剧创作
浅谈朱权的杂剧创作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
初封大宁(今辽宁宁城一带),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号大明奇士、涵虚子、臞仙、丹丘先生。
永乐前后,皇家同室操戈的情况再三出现。
为了避祸求安,朱权便沉浸在戏曲、音乐和道家学说之中。
史称朱权“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最终成为明初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
”作为戏剧家歹朱权一生创作杂剧十二种《瑶天笙鹤》、《白日飞升》、《独步太罗》、《辩三教》、《九合诸侯》、《私奔相如》、《豫章三害》、《肃清瀚海》、《勘妒妇》、《烟花判》、《枷矣复落娟》、《客窗夜话》。
今大多失传。
《辩三教》即《周武帝辩三教》。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对儒、道、佛都很重视,并写有《三教论》、《释道论》等论文。
他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
北周武帝宇文琶亦曾在建德二年公元年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座辩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宇文琶稍后有“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之举,朱元璋则鼓励有治世之才的和尚弃僧从政。
时间悬隔八百年,宇文琶、朱元璋实有相似之处。
朱权此剧之作,当为宣扬“圣”意,很可能与《通鉴博论》、《汉唐秘史》等一样,属遵命文章。
《肃清瀚海》亦即《肃清瀚海平胡传》。
古所称之瀚海约略相当于明初残元逃逸之地域。
洪武年间,追剿残元势力为直接关系巩固明政权的大事,朱棣、朱权兄弟等的封地在北方前沿,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洪武二十九年,朱权即曾奏知朱元璋“骑兵巡塞,见有脱辐遗道上,恐敌兵往来,有盗边之举。
”朱元璋的看法是“狡寇多好,此必示弱,诱我军耳”朱权曾多次参与谋划、指挥对付残元势力的军事行动。
《肃清瀚海平胡传》当为假借历史故事赞颂明初武功、兼抒个人抱负之作。
可惜朱权所作杂剧绝大部分散佚,今存仅二种:《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
18秋西南大学[0023]《文学理论》作业答案
20101、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关于“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以下阐述有误1.实用语言偏重于语言的指称性和陈述性,文学语言偏重于语言的非指称性和表现性2.言以物质存在方式表达精神意识的意义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但却没有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情感性和韵律性4.语言是文学的审美意识的物质载体和实现方式2、文学创造的一般特征不包括()1.脱离日常世界2.对美的追求3.充满主体精神4.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重复性3、中国古典批评有三种模式,主要发表批评者的感觉印象和阅读体验,常常是以诗论诗、以象喻象,用形象有判无论,不成体系的批评模式是()1.社会学批评2.注疏、诠释式批评3.批注、评点式批评4.印象式批评4、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性不包括()1.实践性2.否定性3.倾向性4.认识性5、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原则是()1. B. 科学的原则2.美学的原则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4.历史的原则6、提出“自然节律说”,其代表作又是《批评的解剖》的理论家是()1.丹纳2.弗莱3.康德4.黑格尔7、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不包括()1.以我为主,合理选择2.相互理解,彼此尊重3.扩大交流,全盘吸收4.兼收并蓄,融合创新8、跨文化文学交流的目的不包括()1.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2.促进世界文学与文化多样性格局的形成3.促进民族文学繁荣发展4.实现文化殖民9、所谓的“文学四要素”不包括()1.欣赏者2.历史3.作品4.宇宙10、文学价值的多样性是文学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但它不包括()1. C. 审美性价值2.生态性价值3.人文性价值4.交往性价值11、文学功能是文学具有的对人和社会产生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面,不包括()1.认识功能2.实验功能3.教育功能4.审美功能12、文学艺术的特点是指什么?从文学理论来看,最符合表述的是()1.建构性、稳定性、倾向性2.建构性、倾向性、异质性3.倾向性、异质性、实用性4.稳定性、实用性、建构性13、下列不属于文学象征的特征的是()1.暗示性2.哲理性3.荒诞性4.稳定性14、叙述作品中人物其二重性特征描述不包括()1.叙事作品中人物相对稳定持久的个性属性2.叙事话语主题的设定3.行动元4.角色15、下列关于现实主义思潮说法有误的是()1.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性,并丰富和深化了人性描写2.应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真实性与思想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3.是文学摹仿说的新发展、再现说的集中体现,也与所谓“镜子”说密切相关4.高度重视情感和想象并较多运用神话题材和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16、“原型指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这一“原型”概念的提出者是1.弗莱2.弗洛伊德3.康德4.荣格17、关于文本阅读与文学形象的重新建构说法正确的是()1.其他几项都选2.读者在文本阅读中能动创造重新建构文学形象3.经过读者能动创造重新建构的文学形象,同作家创造并试图表达出来的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4.文学形象的构建还包括对于文学文本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情感的创造性体验18、审美感受在文学阅读中处于核心地位,审美感受是指()1.对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2.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内驱力3.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4.读者在阅读文本、重新创造艺术形象的同时,对重建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感知、领悟和欣赏19、关于作家创作个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1.创作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独特学养、生活积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他在文学创作中显来的独特性2.创作个性就是日常个性,即在作家在世俗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性3.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是通过创作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创作个性是指一个作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0、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不包括()1.韵味无穷2.虚实相生3.情景交融4.合情合理21、以下不属于文学体裁分类相对性的是()1.动态性与兼容性2.稳定性与规范性3.复杂性与混乱性4.开放性22、针对网络文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下列改进措施中不当的一项是()1.加强网络文学批评,建立网络文学的评判机制与约束机制,在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中将网络文学的发展更高的艺术境界2.加强对网站的规范管理,将不良信息和低俗作品屏蔽在网外。
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形态(读书笔记)
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形态(读书笔记)艺术批评是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活动。
日本竹内敏雄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谈到:“艺术评论是对正在展出的一件艺术作品的直截了当的描述,通常很少甚至不对艺术作品说明或判断,而艺术批评更加注重对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这种评价通常以公认的批评标准为基础,并对如何得出评价结果做出解释。
一个批评家的知识和审美取向在这里起重要的作用。
”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
其中心是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它是艺术鉴赏的提高和升华。
艺术批评从作为一种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接受范畴,主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
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对一切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
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作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
艺术批评的这种科学性特点,使得它必然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学科中吸取观点、理论和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
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既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
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应当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
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艺术学其他学科一样,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艺术批评应该尊重艺术的特殊规律,否则,就无法进行真正的艺术批评,甚至误解和歪曲艺术。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
新时代文艺批评话语形态的哲学化和大众化摘要:文学批评的话语生成于对文学事象的解释和评价活动之中,并于其中确立了自己的形态特征。
批评话语主要体现于批评写作的表述方式、文体风格和思想指向等三个方面,描述性是其本体特点,生动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则是其形态特征;当代批评话语形态的变迁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势:由追求精确性、科学性和系统化转而走向娱乐化、虚拟化、场面化。
关键词:批评话语;形态;特征;当代走向我们可以说,批评就是对文学事实的谈论。
在这一谈论的过程中,批评的话语也就随之产生了。
批评的谈论对象--文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批评是一种带有感性色彩的理性认识活动,决定了批评话语是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观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
一、引言自现代文学批评于十九世纪确立以来,其口头批评方式业已式微,文本批评进而成为其参与文学活动的主导方式,由此,批评的写作就成为了批评话语生产的一种最主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批评不仅积累起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已形塑出自己的话语形态和模式。
因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学批评主要解决的是“何者为美何者为丑”的问题,而很少再追问“美之所以为美,丑之所以为丑”的问题。
但在批评实践中,批评家的头脑里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定的“美丑”标准,他会有意无意的用之来解释文学现象的意义和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高低。
因此,批评话语既在逻辑关系上与理论话语和文学话语有密切的联系,又在话语特征和形态上与后两者具有明显的分殊。
在此方面,新批评学派的韦勒克和沃伦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不仅从研究范围和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进行了区分和界定,而且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不同话语特点具有自己的见解:文学理论的话语是由一些课题命题、概念范畴、论点和抽象概括组成的,文学批评则是运用概念范畴、文学准则和文体技巧来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判断。
他们的一些创见已成为二十世纪批评理论界的定论。
无独有偶,罗兰·巴特和热奈特则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述,使人们对批评话语的语体和形态类型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推进和深化。
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_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必要和可能_徐珂
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必要和可能p徐珂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学科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者不但就西方文学的批评方法、批评原理、批评主体和批评实践理论等作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阐释和文学批评实践。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学批评仍然处于形态形成的阶段,并且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表现在:1、许多学者只是进行了西方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述评,理论上缺乏与中国传统相整合的创新理论形态;2、在批评实践上,文学批评家们还缺乏必要自证的批评实践文本;3、从批评理论上看,学院派批评的经验化形态葬送了文学批评应该坚执的形而上的崇高,而某些大众批评的更加浅薄和世俗化又嘲弄了文学批评;4、更有甚者,一些文学批评家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或作一些无聊的文字游戏,或进行无端吹捧,或打棍子、抓辫子等等,一些文学批评家却又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或作一些无谓的文学细节论争,或急功近利,扭曲地向过去的作家发难等等,都反映了一些文论家浮躁的心理,这说明了文学批评队伍在总体上还缺乏创新必须的理论素养。
这些问题都极度困扰着批评理论的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文学批评进入21世纪,许多有历史责任感的批评家继续进行着建立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形态的探索。
总体来说,90年代以来,至少出现了三种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国文学批评形态(详细内容见另文):1、个人化的批评。
提倡者是上海师范大学的葛红兵先生。
2、第三种批评)))否定性批评,提倡者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吴炫先生。
3、新意识形态批评,提倡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许明先生。
其中个人批评有自由主义和相对主义之嫌。
相比之下,吴炫先生的否定性批评更加具有综合创新性,这表现在他的批评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并伴生着一定的批评实践。
否定性批评在理论形态上得到了一些认同者认同,甚至他们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掀起了不小的声势,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文学思潮,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多元化的世界里它也不能一统天下,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它还有批评理论的盲区,应该进一步去完善和补充。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点参考先秦时期知识点荟萃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被朱自清誉为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2、孔子:仁、礼,“兴观群怨”说,重视雅乐3、孟子:性善论、“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4、荀子:性恶论,重视礼乐,《乐论》,“宗经、征圣、明道”5、老庄:“妙”和“自然”6、庄子: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一、孔子的文艺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即“诗言志”。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尽善尽美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系统是各种具体批评形态在世纪批评整体进程中形成的结构系统,从历时和共时的综合角度来看,我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构成了三大形态系统。
一是社会—文化批评形态系统,包括五四文化批评、新人文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历史文化批评、文化原形批评;二是审美批评形态系统,包括泛印象主义批评、泛个性主义批评;三是解构—重构批评形态系统,包括语言文本批评、解构批评、新文化批评等。
这三大批评形态系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从泛政治到泛文化的基本走向。
一社会———文化批评形态系统的初始形态可以追溯到世纪初梁启超在诗界与小说界所进行的“革命”。
梁氏文学“革命”的目的是出于“新民”与“群治”之社会政治需要,他所认为的文学具有启蒙教化的巨大政治作用,抬高了文学不应有的身价与地位。
这主要是出于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启蒙的基本思路:从社会政治角度思考文化思想革命,再从文化思想角度思考文学革命,最终形成社会政治革命、文化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三合一状态。
这种从社会政治角度和文化思想角度从事文学革命(理论、批评、创作)的路数,具有社会—文化的双重性质和功能,并统一于“革命”的需要。
五四时期,具有启蒙主义性质的社会—文化双重性的文学批评活动,在“文学革命”的新文学运动中得到更加现代化的具体展开,其主张、内涵、外延也更加丰富、开阔。
因为在“文学革命”中,容纳了西方近代以来许多人文主义思想,既有“个体”、“个性”的一面,又有“民族”、“社会”的一面;既有滑向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的一面,又有倾向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意向的一面。
因此,五四时期关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具有社会与文化的双重特质。
只是在很短时间内,革命知识分子引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使这种社会和文化双重性的理论批评更加倾向于民族与社会群体,具有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革命”特质。
与此相应的是,五四前后的现实主义理论批评,一方面是“为人生”,一方面又是“为社会”,个人与群体、人生与社会总是交织在一起。
中国古典诗歌文艺批评中美的范畴层次的结构
一、序论为了研究中国文学,不但需要以我观物(以今观古)的方式,还需要以物观物(以古观古)的方式。
以物观物式的研究,有历史传记的研究,本文研究等等。
对现代的我们(外国人)来说,对古代中国人所做过的文学批评的研究也是一个以物观物式的中国文学研究。
为了了解古代中国人对他们所创造的文学的看法和批评,我们须要看得懂历代批评家所用过的惯用词汇的意思。
我们教学生们某个文学作品的时候,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传统时代中国人对该作品所作过的论评。
不过,他们所用过的专门用语很多,并且其意思往往莫名其妙。
他们太自由自在地活用太多词汇,结果使我们觉得很难指出某个风格用语所含的文学、社会和心理的意义。
虽然对某个美学范畴(譬如说“风骨”),或者风格用语(譬如说“清壮”),下了不少工夫,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相当良好的定义或者解释,不过遇到另外的范畴用语或者风格用语,又莫名其异同。
譬如说,“风骨”和“气骨”之异同,或者“清壮”和“清旷”之异同,都很难说清楚。
风格用语的意思,我们可以从字意或者分析语汇,斟酌其所指示的。
可是,风格用语是描写抽象概念的,有些意思互相冲突,有些意思重复,很多用语的意思相当暖昧,不容易知道其具体含意,或者彼此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本人愿意把各风格用语互相的关系用集合概念整理成集合图解(diagram),找出造成风格用语的准据,以它为坐标轴,画成包括全体风格用语的美意识坐标。
得到那种集合图和美意识坐标的话,可以把握住风格用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发现中国人所使用过的风格用语里头内藏的有意义的体系。
诗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绪和思想用有韵律的语言来表现的。
所以美的范畴用语和风格用语,由于它们本来是评价或者晶定某一篇诗的艺术特征,说出构成作品的作家的情绪或者思想,或者语言表现上的特征等一些要素(往往说出两种要素)或者其状态而成的。
譬如说胡应麟的如下的评论:王岑高李,世称正鹄。
嘉州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
常侍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批评。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强调文学艺术的道德价值和社会功能,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具有教育和感化的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也注重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艺术应该具有优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中,有许多重要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诗言志”、“文以载道”、“意境”、“神韵”等。
这些批评方法和理论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认为文学艺术应该通过形象、意境等手段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批评
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批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艺术的地位更是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传统文化中,艺术有着深刻的意义和内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一个深厚的艺术国家,中国的传统美学和艺术批评领域也十分发达。
中国传统美学是包括一系列思想观念和理论,关于美的自然、本质和评价的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园林等领域思想的总和。
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是“道学”,即追求大道和人道之美,强调个人气质和情感的修养,为“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努力。
在古代的先秦时期和汉唐时期,玄学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影响颇大,纯洁、无为、静、和谐等都是玄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而佛教思想则是有“涅槃美学”的代表性概念,修行、菩提、舍离等内在主观状态的美意义是其深厚的美学根源。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批评是与注重文学评论有相同的历程和特点。
从“文人立场”,“闲云野鹤”的哲学境界和文学现实的深层内涵,到考究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韵律、声调、节奏等,中国传统文学评论都有其独特魅力及知名度。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更是东方美术批评中独特、深沉的一种批评方式,包括“表白主义”、“谐音俚语”、“情感化”等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艺术作品感性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在审美时更注重感性生活的内在表达。
中国传统美学将“天人合一”和“气”的概念提了出来。
天人合一指借助个体的修养和提升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精神和肉体上的完美达到大自然和谐的境地。
在农业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常自然的,而“气”一词却十分复杂。
在古籍里,“气”既指能看到的经济、政治力量,也包括了生命的主观和感性的情绪。
因此,中国人对“气”的理解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在中国绘画中,气韵生动是一项重要的技法,而“气韵生动”中的“气”,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也是人们的感性自我。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的主要特点是文学化、感性化和主观化。
艺术批评的种类
艺术批评的种类
艺术批评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传统批评:主要涉及传统文学、音乐、摄影、绘画、雕塑、护士、戏剧等艺术的思想、观点、审美、价值与技术的评论。
它把艺术观念、叙事观点和审美品位等紧密织结起来,以对某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指导性的评论。
2. 现代批评:是对现代艺术发展的批判性思考,它把不同现代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以深刻探讨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奇艺术形式。
现代批评既站在历史之上,又关注当下社会现象,把诸多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以客观地评判出表现结构的优劣与特殊性。
3. 政治批评:是将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分析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政治与社会内容。
它是一种把政治和艺术相结合的批评类型。
4. 语言批评:是从文字表现形式出发,例如文字、空间、色彩、文化等角度,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批评方式,旨在探讨作品的意义和形式以及语言的特殊特征。
5. 技术批评:是从表达形式出发,根据技术特点和表现技法,分析艺术作品的技术表现及特色,旨在探讨作品的技艺与表现性。
6. 考古批评:是研究人类各文化时代,例如中国古代、欧美文明、亚非文明、印加文明等,以及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及表现形式的影响,以深刻理解艺术发展脉络和特定历史文化影响的批评方法。
7. 社会批评:是通过系统的社会观点去审视艺术。
它着重社会建构的方式,以及分析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力。
它同时考虑制度及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系统性地考虑社会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8. 题材批评:是指从题材内容出发,文字艺术、摄影、绘画、雕塑等作品,分析艺术表现出的题材表征及其深层含义,以探讨要表达的内容,也着重理解及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客观性。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笔记(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版)
《文学批评导引》复习要点《文学批评导引》教学要点分章节介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本章概述”、“本章总结”及“本章常见问题”三个部分。
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本章概述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本课程以理论部分即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标准、原则以及文学批评写作的方法技巧为基本,力图将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恰当配合,以培育学生判断作品价值、分析文学现象的能力。
一、狭义文学批评和广义文学批评的区别从发生学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几乎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成熟形态到20世纪才出现;从批评主体的角度说,广义的文学批评主体包括形形色色的读者,狭义的文学批评则以学有专长的文学批评家为主力;从批评对象的角度说,狭义的文学批评面对的是变化中的当前文学,广义的文学批评则包括文学理论在内;从主体动机的角度来说,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为社会的,广义的文学批评还包括仅仅为自己留下的阅读随感,或一二知己之间的闲谈。
二、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文学批评从准备到写作的过程,主体的思维应该兼具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两方面的性质。
从本质上说,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科学性是文学批评应有的品格。
它体现在实事求是:“实事”指文学现象,它独立于批评主体而客观存在;“是”是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品质、文学思潮的倾向和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所反映的文学规律;“求”就是批评主体通过全面的观察、设身处地的体验、冷静的研究,如实地揭示客体的品质和它所反映的规律。
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它以文学欣赏为前提和基础,这两方面决定了它必然包含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活动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结合,把逻辑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艺术批评形式分析报告
艺术批评形式分析报告艺术批评形式分析报告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和解读的过程,形式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和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将从几种常见的艺术批评形式进行分析。
首先是传统批评形式。
传统艺术批评注重对作品的文学性和形式美的评价。
在文学批评中,通常注重对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而在美术批评论述中,注重对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法、线条表现等进行评价。
传统批评形式强调对作品细微之处的观察和分析,力求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作品。
其次是理论批评形式。
理论批评强调对艺术作品的背后意义和内涵的探讨。
理论批评家们会通过对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来解读作品的深层含义。
通过理论批评,艺术作品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被理解和解读,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再次是叙事批评形式。
叙事批评强调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评价和解读。
叙事批评主要关注作品的故事线索、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方面,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探究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以及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方式。
通过叙事批评,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深入感受作者的叙事意图。
最后是理解批评形式。
理解批评强调观众对作品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理解批评主张每个人对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重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主观感受。
理解批评认为,每个观众的背景和经验不同,因此对作品的理解也各有所长。
通过理解批评,观众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并将其与个人经验相结合,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传统批评形式的深入分析、理论批评形式的历史和社会考察、叙事批评形式的故事解读以及理解批评形式的个人感受,可以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欣赏的可能性。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是指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1.现实主义批评:现实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关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浪漫主义批评:浪漫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强调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象征主义批评:象征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和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象征元素来解读作品深层含义。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4.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游戏和符号系统。
5.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它强调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地位和声音。
6.马克思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和生产关系。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7.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文化霸权和身份认同。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权力的关系。
8.接受美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分析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它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经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不同的批评观点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批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习题及方法:1.习题:现实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示例。
方法:首先,了解现实主义批评的特点,即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
然后,选择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最后,阐述作品如何通过现实主义批评的角度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映。
艺术批评的种类
艺术批评的种类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其重要性却不可低估。
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们的作品,帮助观众们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品,从而推动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展者们的参与。
因此,了解艺术批评的不同类型及其区别对于艺术家们和观众们的双方都非常重要。
艺术批评主要分为文学性艺术批评和形式性艺术批评两大类。
文学性艺术批评以文字为主,主要研究一件艺术作品本身以及它背后暗藏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叙说,是一种客观的文学性批评。
文学性艺术批评有很多主流的派别,比如结构主义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
形式性艺术批评多以美学和审美加以解析,主要研究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否、艺术成就的高低等,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批评。
文学性艺术批评以文学分析为基础,主要研究一件作品的文学性特征,试图以文学理论的视角来理解作品背后深层次的内涵以及文化意义。
对于文学性艺术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是其中最有名的派别,结构主义批评的理念源于结构主义文化理论,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象征的一种,这种象征具有文化隐喻的内涵,而这些隐喻又反映出某种文化叙述背后的主题。
除此之外,文学性艺术批评还包括文化研究批评、象征批评等等。
形式性艺术批评则以美学为主,主要是从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出发,从绘画作品中留存的艺术语言起源,由此可以深入挖掘出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和审美成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视觉文本分析、造型美学分析等,他们都是专门以审美的视角来分析艺术作品的,评价其形式结构的新颖性、艺术水准的高低等审美特征。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批评记录性艺术批评。
记录性艺术批评是在艺术展览和参观时记录下来的艺术批评,这种艺术批评更多的是关于观众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观众对艺术作品的联想。
它比其他艺术批评要更主观,而且更加直观。
总的来说,艺术批评的种类不计其数,文学性艺术批评、形式性艺术批评以及记录性艺术批评等,每种艺术批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它们各司其职,起到了促进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和特点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和特点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一部分是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还有一部分是先释后用的术语。
古代文学批评术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二是人化倾向,三是长期延续性。
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类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一套名词术语、范畴系统,一些传统批评的概念和术语,如“气”、“味”、“趣”、“神”、“韵”、“沉郁”、“飘逸”、“阳刚”、“阴柔”等等,至今仍然为汉语文学批评所沿用。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除了借鉴西方的批评理论和概念工具,还需要认真清理中国古代的批评术语。
一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类型阅读古代诗话词话,扑面而来的大都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诸如“气”、“味”、“趣”、“神”、“韵”、“沉郁”、“飘逸”、“阳刚”、“阴柔”等等。
它们对传统写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把握功能,能够给有共同阅读背景和艺术经验的读者以极大启发。
这些术语,不仅是传统批评中沟通批评家和读者的中介,同时因其反复使用被不断注入深刻的美学内涵又成为了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概念范畴。
除了诗歌批评的简约性用语,我们在大量的评点派批评文字中,还随处可见从社会人生体验/html/lslW/zgjds/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诸如“寒冰破热”、“草蛇灰线”、“急脉缓炙”、‘笙箫夹鼓”、“一击两鸣”等等。
运用这些不同于诗文评论的术语,往往能够使批评家的文学理解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经验协调起来,增加批评的可读性。
此外,清代以来,文学批评中开始出现一些先释后用的术语,如金圣叹提出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因缘生法”,陈廷焯提出的“沉郁”,王国维提出的“悲剧”等。
简述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
简述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在艺术批评中,有几种基本类型,包括描写性批评、评价性批评、理论性批评和历史性批评。
描写性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描述的一种批评类型。
它关注作品的外在特征,如形式、构图、色彩、线条等。
描写性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详细描述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评价性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一种批评类型。
它关注作品的价值和质量,以及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巧。
评价性批评常常会涉及到对作品的赞美或批评,对作品进行评分或打分,从而对其进行评价。
理论性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和解读的一种批评类型。
它关注作品的意义、内涵和背后的思想。
理论性批评常常会运用艺术理论、文化理论、哲学理论等来解读作品,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历史性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在历史背景下进行批评和分析的一种批评类型。
它关注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以及作品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历史性批评常常会将作品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这四种基本类型的艺术批评常常会相互结合和交叉运用。
比如,在对一幅画作进行批评时,可以先进行描写性批评,描述作品的形式和构图等特征;然后进行评价性批评,评价作品的价值和质量;接着进行理论性批评,解读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最后进行历史性批评,分析作品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批评类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还可以促进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描写性批评,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艺术作品的特征;通过评价性批评,人们可以更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质量;通过理论性批评,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内涵;通过历史性批评,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艺术的人文性与反批评
艺术的人文性与反批评【内容提要】先验艺术论是关于艺术的内部言说。
另外,咱们还能够从外部深切艺术,在横向面上同伦理、在纵向面上同形上、宗教的比较中展开关于艺术的外部言说。
艺术的先验性,既许诺艺术在精神样式中同形上、宗教的不同,又规定在感性文化中和伦理这种学问形态的相异。
【关键词】伦理、人文性、反批评艺术的人文性与反批评先验艺术论是关于艺术的内部言说。
另外,咱们还能够从外部深切艺术,在横向面上同伦理、在纵向面上同形上、宗教的比较中展开关于艺术的外部言说。
艺术的先验性,既许诺艺术在精神样式中同形上、宗教的不同,又规定在感性文化中和伦理这种学问形态的相异。
一、艺术与伦理的不同什么缘故任何时期的先锋艺术都与那个时期的精神相抵牾?其缘故内含在艺术与伦理的不同性中。
在对象上,艺术展现彼岸化的生命情感,伦理直接本源于现世生命情感。
艺术爱者从艺术形式中感觉到的生命情感老是同现实伦理生活有距离,乃至有的艺术形式完全和日常情感形式无关,这是由于艺术对象的先验性所决定。
艺术远离、升华现实的生命情感,为的是在平庸现实中生起另一种理想的生命情感图景。
艺术利用幻觉、意象、简化、变形等手腕展现艺术家特有的感觉,目的在于向艺术爱者给出情感的非日常向度。
可是,伦理感受的生命情感,深深根植于人伦之爱。
这种情感,伴随任何人而来,无需制造性的想象力。
因伦理情感的对象是现成性的亲人、情人和友人。
这些对象存在于伦理爱者的周围,没有必要通过象征展现出来。
只若是人,就有本源于血缘肉身的亲情、肉身与精神同根的爱情和以纯粹精神为基础的友谊。
在语言上,艺术与伦理都属于象征性语言的范围。
不管是个别语词仍是由个别语词组成的整体语境、文境,在艺术、伦理的言说中都取得了象征性的涵义。
这时,“部份夺取了整体的地位——的确,部份不仅变成了而且确实是整体。
”[1]“整体的每一部份确实是整体本身;每一个样本即等于整个的种。
部份并非只是表象整体,样本也不只是表象它的类;它们与所归属的整体是同一的;它们并非单纯是反思思维的媒介辅助物,而是事实上包括了整体的力量、意义和功效的真正的“在场’。
传统批评方法
道德批评一、何为道德?道德是根据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
道德具有民族性、时代性,是变化的。
二、中国文论中关于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孔子: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儒家的“诗教”传统:《礼记》云:“温柔敦厚,诗教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
”因此,中国传统上论文学时多不以艺术独立而求其美,而是偏重精神的修养和伦理的教化。
周敦颐:文以载道。
近代后,文学道德论取得了新的形态,将变革社会、革新道德与文学相联系。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写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三、西方文论中关于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讨论柏拉图:是西方最早以道德教育的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人。
他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亚理士多德:艺术的三种功能:教育、娱乐、操修心灵。
在《诗学》里他更是提出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贺拉斯:寓教于乐。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
”“诗增强人类德性的机能,正如锻炼能增强我们的肢体。
”近代以来,随着康德提出的以无功利为中心的审美原则成为艺术评判的基本法则,西方一度纯艺术论较为流行,在文学创作和理论倡导上出现了某种非道德化、非价值化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文之不可无者有四: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述之以事,本之以道,考其理之所在,辨其义之所宜,卑高巨细,包括并载而无所遗,左右上下,各若有职而不乱者,体也。体立于此,折中其是非,去取其可否,不循于流俗,不谬于圣人,抑扬损益以称其事,弥逢贯穿以足其言,行吾学问之力,从吾制作之用者,志也。充其体于立意之始,从其志于造语之际,生之于心,应之于言,心在和平,则温厚尔雅,心在安敬,则矜庄威重,大焉可使如雷霆之奋,鼓舞万物,小焉可使如络脉之行,出入于无间者,气也。如金石之有声,而玉之声清越,如草木之有华,而兰之嗅芬芗,如鸡骛之间而有鹤,清而不群;如犬羊之间而有麟,仁而不猛。如登培楼之丘,以观崇山峻岭之秀色;涉潢污之泽,以观寒溪澄潭之清流。如朱纶之有遗音,大羹之有遗味者,韵也。文章之无体,譬之无耳目口鼻,不能成人。文章之无志,譬之虽有耳目口鼻,而不知视听嗅味之所能,若土木偶人,形质皆具而无所用之。文章之无气,虽知视听嗅味而血气不充于内,手足不卫于外,若奄奄病人,支离憔悴生意消削。文章之无韵,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强气盛,而神色昏瞢,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有体,有志,有气,有韵,夫是谓之成全。⑤
“人化”批评在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建构中,表现出如下两方面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打通内容外表”,由“形下”进及“形上”,从“体貌”融通“精神”,以整观人的生命(包括体态、气韵、精神)之法观“艺”。可以看出,这种批评方法,是中国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会通宇宙生命与艺术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会通作为“天地之心”的“人”的生命与“艺术”生命),它典型地呈示出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东方美学重视艺术生命的完整性和有机系统性的理论特色。比如,书论中,宋苏轼认为各家书法“短长肥瘠各有态”(《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崇尚“端庄夹流丽,刚健含婀娜”之美(《次韵子由论书》,并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东坡题跋?论书》)。宋代姜夔《续书谱》论“真书”时,称“点者,字之眉目”,“横直画者,字之体骨”,“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论草书时说:“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明项穆《书法雅言》云:“大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窄阔长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言乱语,颠仆丑陋矣”。画论中,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倡六法,首重“气韵”,其评曹不兴云:“观其风骨,名岂虚传?”评陆绥云:“体韵遒举,风采飘然。”评刘顼云:“用意绵密,画体精细。”评晋明帝云:“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既重“风骨”、“体韵”,又及“风采”、“神气”,颇有魏晋人物品评遗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绘画六法时说:“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自古画人,罕能兼之。彦远试论之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至于神鬼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运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张彦远所言,实为谢氏六法论中高度重视绘画作品生命整体美这一创作理念的进一步弘扬。文评中,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评徐干文云:“时有齐气”,评孔融文云:“体气高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辞为肤根,志实骨髓”(《体性》);“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骨》);“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附会》);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则认为:“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再如,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在《答赵士舞德茂宣中的散文)的人化批评可谓说理细密,在批评形态上颇具典型意味。论述中提出:“体”、“志”、“气”、“韵”作为人的四种生命要素对文章来说,不可缺一。缺一则文章失去了艺术生命的整体美,犹如人失去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成人,或不能成为健全的人,确可以称得上中国传统文评中“人化文评”形态的代表作。在诗评领域,“人化”批评亦在所多见。如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模式中的两种批评形态:“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分析这两种批评形态的生成原因、特点和价值,并揭示其与中国古代大宇宙生命美学的内在联系。
在追求“圆”之美中确立东方人文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历代文学艺术批评实践中为许多文艺理论家陆续提及并作了种种论述的重要理论课题。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对中西文艺思想中的“圆”论作了相当细致的考释与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到理的“圆通”、结构的“圆形”、用词的“圆活”①,旁征博引,东西互证,蔚为大观。但仔细分析,则中国从古至今对“圆”及“圆”之美的重视,似乎远胜于西方,尤其是离开古典美学阶段进入现代与当代,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强的历史语境中对民族团结与民族凝聚力的呼唤之声持续高涨,艺术审美创造中对“圆”之美(最高理想为天人和合)的向往与追求在民族深层审美心理中就当然成为事理之必然。其实,所谓“圆”之美,指的是大宇宙生命的整体美与和谐美,除了天人和合的大“圆”,还有某一具体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相生互化、有机统一之“圆”,某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之“圆”等等。《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及宇宙间万物的生命价值、生态和谐及生命全息性的重视,正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体悟与追求“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②,即天人和合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东方人文理想的生动体现。
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
元代杨载《师法家数》中的诗评,直接承接上说,内容略有拓展,亦颇深刻。其论云:“凡作诗,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阔,血脉欲其贯串,风度欲其飘逸,音韵欲其铿锵。若雕刻伤气,敷衍露骨,此涵养之未至也,当益以学。”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则云:“《余师录》曰:‘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作诗亦然。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则云:“宋人学杜得其骨,不得其肉;得其气,不得其韵,得其意,不得其象;至声与色并亡之矣。”至清代,人化批评仍时有所见。如归庄《玉山诗集序》中那段名言:“余尝论诗,气、格、声、华,四者缺一不可。譬之于人,气犹人之气,人所赖以生者也,一肢不贯,则成死肌,全体不贯,形神离矣。格如人五官四体,有定位,不可易,易位则非人矣。声如人之音吐及珩璜琚之节。华如人之威仪及衣裳冠履之饰。近世作诗者日多,诗之为途益杂。声或鸟言鬼啸,华或雕题文身。按其格,有颐隐于脐,肩高于顶,首下足上如倒悬者;视气,有羸欲绝,有结臃肿,不仁如行尸者。使人而如此,尚得谓之人哉?”张谦宜《斋诗谈》云:“身既老矣,始知诗如人身,自顶至踵,百骸千窍,气血俱要通畅,才有不相入处,便成病痛。”均此。在其他艺术门类作品的批评中,论神、气、风、骨之言也相当多,其中不少论述的内容涉及人化批评。
高度重视艺术作品的生命整体美以及高度重视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与艺术生命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中产生的种种“圆”之美,并在追求上述大宇宙生命的“圆”之美中进一步确立东方人文理想,就须要寻求适当的艺术批评模式。于是,人们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批评中出现了两种极为重要的体验性(以“象”喻“理”)的批评形态:一种是“人化”批评;另一种则是“泛宇宙生命化”批评。
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领域中,“圆”之美的追求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几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则往往习惯于从两个方面对艺术生命的“圆”之美进行考察:一是高度重视考察艺术作品(作为宇宙生命的特殊外化形态)的生命整体美——包括作品内在各要素或功能之间相生互化、融通合一所形成的种种“圆”之美(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对“两极兼融”、“多元合一”的艺术辩证法的研究极为深入可为其中之重要例证);二是高度重视大宇宙生命与艺术生命双向互动与和谐统一中产生的种种“圆”之美。其实,后一种“圆”之美也是一种生命整体美,主要表现为艺术与宇宙、社会、人生的动态和谐之美——属于国人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地发展所形成的整体和谐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面,试分别论述之。
一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中的“人化”批评形态,在文学批评中有鲜明表现。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这种现象,曾被钱钟书称为“人化文评”。钱钟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易?系辞》云:‘近取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移作解释:我们把文章看成我们同类的活人。《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猷形之包气。……瘠义肥辞'。又《附会篇》云:‘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宋濂《文原?下篇》云:‘四瑕贼文之形,八冥伤文之膏髓,九蠹死文之心';魏文帝《典论》云:‘孔融体气高妙';钟嵘《诗品》云:‘陈思骨气奇高,体被文质'——这种例子,哪里举得尽呢?”③。钱钟书还进一步举例指出,尽管在西洋文评里,也有“人体譬喻的文评”,“‘文如其人'的理论”,乃至“近似人化”的说法,但那都算不上真正的“人化文评”。因为在西洋文评中虽然有不少“把文章来比人体”的论述,但在他们的批评中,“人体跟文章还是二元的”。而“在我们的文评里,文跟人无分彼此,混同一气,达到《庄子?齐物论》所谓‘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的境界”。钱钟书着重指出:“人化文评是‘圆览'”;“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论诗人‘触物圆览'那个‘圆'字,体会得精当无比”。此外,钱先生还讨论了西洋文评“只注意到文章有体貌骨肉,不知道文章还有神韵气魄。他们所谓人不过是睡着或晕倒的人,不是有表情有动作的活人”,“有了人体模型,还缺乏心灵生命”。钱钟书还指出中国传统的“人化文评”是“移情作用发达到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