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体 安虎森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一、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产业结构指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比重和组成。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产业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部门。

2.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部门,如制造业、修理业和建筑业等。

3.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如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等。

二、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1.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由该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上的相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会不同。

2.福利判别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应当以提高社会福利为目标,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经济的效益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福利判别的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将资源转移到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福利的产业部门。

三、现代的产业结构理论1.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是由地理要素和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

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转移,从而改变整个产业结构。

2.结构演化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竞争和协同作用,会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

新的产业部门会不断出现,并取代传统的产业部门。

这种结构演化的过程可分为创造、学习和淘汰三个阶段,并受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3.结构调整的政策意义。

根据现代产业结构理论,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投资引导、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等,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例如,政府可以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政府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和政策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和投资,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

2015年考研南开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导师介绍 招录比 专业研究方向 内部资料

2015年考研南开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导师介绍 招录比 专业研究方向 内部资料

1/10【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开设课程:【网络函授班】【精品小班】【高端一对一】【状元集训营】【定向保录】【育明天津分校】相信未来,相信花开!12015年考研南开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导师介绍招录比专业研究方向内部资料南开经济研究所[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KIE )]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历史悠久的高层次经济研究机构。

其前身是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经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何廉建议,并在张伯苓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于1927年9月10日成立。

何廉作为创办人,兼任委员会主任。

2002年南开经济研究所喜迎七十五华诞。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基本宗旨是,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经济,汲取世界经济学理论的营养,为中国经济的繁荣昌盛献计献策,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贡献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南开经济研究进一步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外一流的经济研究机构和经济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该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近30人,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具有博士学历,其中近1/3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其中教授(研究员)13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人、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

研究所设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和产业经济学四个经济学二级学科,其中包括二个国家重点学科。

以上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以经济研究所为依托,目前已形成三个研究中心即: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市场研究中心和韩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多年来,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承接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省(部)级研究课题、国际研究课题,出版专著几百部,发表论文千余篇,其中有多项成果获得2/10【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 开设课程:【网络函授班】【精品小班】【高端一对一】【状元集训营】【定向保录】【育明天津分校】相信未来,相信花开!2了国家和部委级奖励。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指研究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产业结构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产业结构理论1.经典产业结构理论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应该专业化生产具备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马歇尔则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要素差异导致了各国产业的相对优势,国际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的。

2.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新古典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梅罗-苏沃洛模型和拉曼齐-斯威定理。

它们认为,市场竞争引导资源自由配置,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

3.创新与技术驱动的产业结构理论创新和技术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提出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观点。

二、产业结构分析方法1.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探索其差异化现象,从而找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分析不同产业门类的比重、发展趋势等。

2.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法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识别其内在规律。

主要包括时间序列分析、趋势分析、周期分析等,可以确定产业结构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

3.产业链分析法产业链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关联与协同关系,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价值链分析、供应链分析、需求链分析等。

4.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产业结构弹性分析法主要通过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弹性系数,衡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可以辨别出具有较高增长速度和潜力的产业领域,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建议。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工具。

2014年公需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答案

2014年公需课《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答案

考核作业第 1 题收藏城市化是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于()年提出。

(5分)∙A. 1865∙B. 1867∙C. 1870∙D. 1872第 2 题收藏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5分)窗体顶端A. 手工业城市B. 农业城市C. 工业城市第3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5分)A. 部落国家B. 城邦国家C. 奴隶国家第4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5分)A.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 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第5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5分)A. 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6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5分)A. 20世纪30年代B. 20世纪40年代C. 20世纪50年代第7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以下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表述正确的是()。

(5分)A.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B. 与“传统城镇化”本质区别而言C. 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第8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以下对霍华德设想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表述正确的是()。

(5分)A. 建议人口为88000人B.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C. 城市之间独立联系第9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

(5分)A.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 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 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第 10 题收藏好题收藏我不懂的需要记忆未分类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作者:————————————————————————————————日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心城区环境保护“退二还一”强调的“一”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生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人口集聚的物质前提。

A、生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人口B、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文·林奇C、塞尔D、恩格斯7、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比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二、多选题(共6 小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易,必然产生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人们就不进行交易,人们就不进行交易,因而只能选择自给自足,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工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工网络的扩大与交易费用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小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必读书目和文章

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必读书目和文章

应用经济学必读书目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必读书目和文章◆必读书目【1】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出版社【4】斯蒂文·G·米德玛.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5】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必读文章【1】Porter M.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Global-CityRegions[R].Washington,DC: World Competitive City Conference,World Bank,17一19 0ctober,2000【2】Scott A J ,Storper M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M]. London: Routledge,1992【3】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4】于树江,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4)【5】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1)【6】唐春晖,唐要家.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中国软科学,2006年,(4)【7】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8】郭晓林,鲁耀斌,张金隆,任锦鸾,任远.产业共性技术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9)【9】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中国软科学,2006,(11)【10】陈修颖,叶华.牵引空间战略与中国的产业空间结构重组.中国软科学,2006,(11) 【11】胡汉辉,倪卫红.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12】胡汉辉,周哗,刘怀德.地方产业成长的组织模式选择[J].产业经济评论,2005,(2) 【13】江世银.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14】张平,李世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软科学,2007,(7) 【15】谷任,邝国良.产业集群、金融发展与产业竞争力. 中国软科学,2007,(6)【16】秦臻,秦永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7,(4)【17】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24)【18】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经济评论.2003,(1) 【19】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20】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 .管理世界,2004,(2)【21】李君华,彭玉兰.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22】丘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23】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24】霍丽,惠宁.制度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经济学家,2007,(4)【25】关嵩山. 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经济理论研究,2007,(8)【26】周艳梅.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07,(14)【27】方维慰.论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28】王晓雷. 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税务研究,2007,(6)【29】孙斐,陈静. FDI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性研究.浙江金融,2007,(8)【30】徐力行,高伟凯. 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人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7,(6)【31】刘爱雄,朱斌. 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32】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3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34】冯子标.产业政策创新促进山西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问题,2007,(8)【35】冯子标.产业选择及其实现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2,(10)【36】朱英明. 论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中国软科学,2003,(7)【37】周兵,蒲勇键. 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中国软科学,2003,(5)【38】李占国,高志刚.基于组合评价的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8)【39】姚建文.基于功能提升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8)【40】郭淑芬高策.产业群与资源型区域的持续发展探析.中国软科学,2003,(2)【41】汪国银,刘芳.产业集群治理:动因、结构与机制.经济问题,2007(6)【42】夏骋翔.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3)【43】张建.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02(10)【44】王国中,杜云鹏.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7(3)【45】韩世坤.全球跨国并购的产业分布及其演变趋势预测.中国软科学,2001(3)【46】高云虹. 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究——基于关键性企业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07(1)【47】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J].经济研究,2002,(8)【48】王珺.衍生型集群: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5,(8)【49】乔真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基于对外贸易视角.经济问题,2007(1)【50】赫连志巍,方淑芬.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经济问题,2006(11)数量经济学硕士生必读书目英文必读书目10本:1.Accounting:Concepts﹠ApplicationsW.Steve Albrecht James D. Stice Earl k. Stice2.Intermediate Accounting:Management Decision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Reports Stephen P.Baginski John M.Hassell3.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Don R.hansen Maryanne M.Mowen4.Financial Accounting:Reporting﹠AnalysisEarl K.Stice James D M.Reeve Michael A.Diamond5.Corporate Financial AccountingCarl S.Warren James M.Reeve Philip E.Fess6.Management AccoountingDon .R.Hansen Maryanne M.Mowen7.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A Business Process ApproachFredeick L.Jones Dasaratha V.Rama8.Business Combination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Hartwell C.Herring Ⅲ9.Auditing;Concept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Larry E.Rittenberg Bradley J.Schwieger10.Corporate Finance:A Focused ApproachMachael C.ehrhardt Eugene F.brigham文章:中文10篇:[1] 方红星.公司财务会计与报告架构:美国模式的剖析和启示[J] 会计研究2003(06)[2] 葛家澍,黄世忠. 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3] 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评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对会计、审计发展的影响[J] 会计研究,2002,(10)[4] 王克敏,陈井勇.股权结构、投资者保护与公司绩效[J] 管理世界, 2004(07)[5] 姜秀华,孙铮. 治理弱化与财务危机:一个预测模型[J] 南开管理评论,2001(05)[6] 吴世农,卢贤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 , 2001(06)[7] 杨贺,马春爱,隋如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一个两极多指标决策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04(05)[8] 徐国祥,檀向球,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 统计研究 ,2000(09)[9] 吴世农,章之旺.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5(03)[10] 邓云胜,任若恩.会计操纵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3(04)英文40篇:[1] Myers, Stewart C, Majluf, Nicholas 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When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13:187-221.[2] Rawley Thomas and Randall Schostag, 2006. “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using new modeling to test reasonab leness”, Valuation Strategies, Vol.10.[3] Leonard L. and Lundstrum, 2003. “Firm Value, Information Problems and the InternalCapital Market”,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Vol.21.[4] David S Harrison, 2003. “Business valuation made simple: It's all about cash”, Strategic Finance, Vol.84.[5] Stephen H Penman and Theodore Sougiannis, 1998. “A comparison of dividend, cash flow, and earnings approaches to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5.[6] Marco de Heer and Timo thy M Koller, 2000. “Valuing cyclical companies”, The McKinsey Quarterly, P.62.[7] Swad and Randy, 1994. “Discount and capitalization rates in business valuations”, The CPA Journal, Vol.64.[8] Andreas C Christofi, Petros C Christofi, Marcus Lori and Donald M Moliver, 1999. “Evaluating common stocks using value line's projected cash flows and implied growth rate”, Journal of Investing, Vol.8.[9] Bierman and Harold Jr., 1994. “Accounting for 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Portfolio Management, Vol.20.[10] Inselbag, Isik and Kaufold, 1997. “Two DCF approaches for valuing companies under alternative financing strategies (and how to choose between them)”, The Bank of Americ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ol.10.[11] Clyde P. Stickney, Paul R.Brown,Financial Reporting and Statement Analysis, 5th Edition,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1999.[12] Eugene F.Brigham, Louis C.Gapenski & Michael C.Ehrhardt,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inth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1999.[13] Frigo, Mark L.Guidelines for Strategic Financial Analysis.Strategic Finance;Nov2003, Vol. 85 Issue 5.[14] Horrigan, James O. A Short History of Financial Ratio Analysis. Accounting Review; Apr68, Vol.43 Issue 2.[15] Lev and Thiagarajan,Fundamental Inform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16] Myers Stewart 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7.[17] Titman and Wessels.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I Journal of Finance,1988.[18] Stulz , R. , 1990 ,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 [J ]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6 .[19] LanderD M'PinchesGE.Challenges to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modeling an valuing real option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 Finance,1998,38(Special Issue). [20] Benaroch M,Kauffman R J.A Case for Using Real Options Pricing Analysis to Evalu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Investmen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9,10(1). [21] Bodurtha, James N. and Nelson Mark,(1991): Testing the CAPM with time-varying risksan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 46.[22] Bagnoli Mark, Roger Gordon, Barton L. Lipman. Stock repurchaseas a takeover defens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89, 2, pp.423-443.[23] Ambrose Brent W., William L. Megginson. The role of assetstructure, ownership structure, an takeover defenses in determiningacquisition likelihood.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2, 27, pp.575-590.[24]Hayne E.Leland, 1998: Agency Costs, Risk Management, and CapitalStructure.Thejournal of finance.[25]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1998: Taxes, Financing Decisions, andFirm Value . The journal of finance.[26]Titman Sheridan and Roberto Wessels, 1998: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Structure Choice. T he journal of finance.[27] Santis, D.G. and Gerard, B. (1997): 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with Time-Varying Risk, the Journal of Finance.[28] Jagannathan, Ravi, Zhenyu Wang (1996): The conditional CAPM and the cross-sectionof expected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e.[29]James S.Ang, Rebel A.Cole, James Wuh Lin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1):81-106[30]Bernadette A. Minton, Catherine Schrand. The Impact of Cash Flow Volatility on Discretionary Investment and the Costs of Debt and Equity Financing.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54:423-460[31]Bradley M, Jarrel G A, Kim H E. 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structure: theory and evidence [J]. Journal of Finance,1984, 39:857-880。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_安虎森

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进展
安虎森 季赛卫
摘要: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围绕着这一议题,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其中, 演化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新的一次转变, 它把经济看 成是一个种群系统, 研究空间在随时间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的问题, 其理论构架由广义达尔文主义、 路径 依赖和复杂性理论组成。利用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解释产业聚集区、 工业区、 城市的形成过程, 从而找出空 间非均衡发展的规律,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学习与实践 2014 年第 7 期
(Novelty ) 现象的出现, 种群之间 动力来自于新奇 是共同演化的; (2 ) 从空间角度, 强调地理是创新 的重要维度,它能够为创新或空间活动的差异提 供分析的视角 (刘志高、 崔岳春, 2008 ) 。这样演化 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 (1 ) 经济新奇 (创新、 新企业、 新产业 ) 的空间分布; (2 ) 经济代理人 (个体、 企业、 各种机构 ) 的微观行为导致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 构; (3 ) 经济景观的自组织过程; (4 ) 路径创造和路 径依赖对经济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 对特定区位的依赖性 (Martin & Sunley, 2006 ) 。 当然, 演化经济地理学本身是演化思想在经济 地理学中的应用, 其核心是要从演化的角度解释地 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在吸收演化经济学相关概 念的时候, 首先要做的是概念的转换、 辨析和界定。 现有的文献解释经济现象时, 往往用一些概念去解 释某种经济现象而用另一些概念去解释另一种经 济现象, 但这些概念之间有何联系以及能否放到统 一的框架中去进行解释还不是很清楚的。同时, 生 物进化论是演化思想和概念的主要来源, 然而它本 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不断产生新的概念, 这些 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能否融入到新的分析框架中都 还很不清楚。 本文尝试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 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 应用进行梳理, 以期大家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及 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的惯常组织程序是由企业过去的经验知识和缄默 知识所构成的, 而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些知识, 因 此,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是企业能力的体现, 决定 了其竞争力强度的大小 (Teece et al., 1997 ) 。市场 环境通常作为选择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不同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进行筛选,根据企业对市场 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决定企业的增长率。由于市场 竞争和制度约束,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性随时间 在不断地减弱,而创新又能使得组织程序的多样 性增强, 两者就决定惯常组织程序的多样化程度。 因此, 在区域经济中, 企业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 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惯常组织程序的变 化过程 (Boschma & Frenken, 2003、 2006 ) 。 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受到认知度、 地理接近性 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常具有本地 化的特征,这些本地化特征主要是通过企业设立 新部门、企业衍生组织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等来体 现出来的 (Essletzbichler & Rigby, 2007; Klepper, 2007 ) 。在本地企业中, 新的企业与原有旧企业之 间的技术关联性很强 (Frenken & Boschma,2007; Boschma & Frenken, 2011 ) 。在这种衍生发展过程 中,不仅存在路径依赖而且还存在区位依赖 (Martin & Sunley, 2006 ) 。 在时间维度上, 成功的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不 仅生存概率很高, 也很容易被传承和扩散。 一旦某种 惯常组织程序在某个区域变成主导性的惯常组织程 序, 则这些惯常组织程序的随后演化主要发生在该 区 域 内 (Rigby & Essletzbichler, 2005; Boschma & (一 ) 演化的核心对象: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演化经济地理学沿用了演化经济学中的纳尔 逊和温特 (1982 ) 的观点, 即把企业的惯常组织程 序作为分析的基本对象。 在演化过程中, 企业的惯 常组织程序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生物中基因所起到 6 的作用。 在不确定性情况下, 企业的惯常组织程序 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和决策的主要的依据。企业 Wenting, 2007 ) 。因此, 企业惯常组织程序的时空演 化过程, 导致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公需课标准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作者:————————————————————————————————⽇期:2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仅适合于2014年公需课)1、中⼼城区环境保护“退⼆还⼀”强调的“⼀”指:()。

A、农业为主的退耕还林,B、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C、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态基础设施与环境2、以⼈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以⼈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转移珠三⾓地区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内容D、以上表述都正确3、英国“⼯业⾰命“时代例证证明,()是任何⼈⼝集聚的物质前提。

A、⽣产的集聚B、交通的集聚C、市场的集聚D、产业的集聚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A、⼯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B、⼯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商业C、商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D、⼯业化⽔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5、“⼤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6、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卷第⼀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林奇C、塞尔D、恩格斯7、⽥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A、柯布西耶B、简·雅各布斯C、埃⽐尼泽·霍华德D、奥姆斯特德⼆、多选题(共6 ⼩题,每题5 分)1、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书描述了产⽣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

A、不同专业化⽣产者之间进⾏交易,必然产⽣交易成本B、如果交易效率很低,也就是交易成本很⾼,⼈们就不进⾏交易,⼈们就不进⾏交易,因⽽只能选择⾃给⾃⾜,此时没有市场,也没有城市C、分⼯是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D、分⼯⽹络的扩⼤与交易费⽤成倍增加之间权衡的结果,导致交易活动的地理集中,这种狭⼩的地理范围就是城市2、13⾄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利城市国家,都是这⼀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城市⽣活包括那些要素()。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和分析方法
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 门的序列不可任一改变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都要立足于本国经济现状,不能超越经济成长阶段,而只能从较低级阶段向 较高级阶段发展。
2、2、4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 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 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的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 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 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因为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 在工资率一定得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的最快。 两基准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的,后来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两基准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2、2、2赫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不平衡增长。
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 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有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1)“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 会资本短缺将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 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 程。(2)“过剩的发展”,即先对社会资本投资,降低直接生产活动的成本, 从而促使人们对直接生产资本进行更多的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 这一过程。
不平衡长期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为我国5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 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产业结构理论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讲解产业结构理论是指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部门的组织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理论有助于解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指导。

一、产业结构的分类产业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经济部门的划分,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二是按商品的属性和功能进行划分,如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三是按照不同的技术和技能水平进行划分,如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

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一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如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二是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如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三是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整,如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四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五是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如教育、培训、就业等。

三、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农业时代,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二是工业时代,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三是服务业时代,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

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

在农业时代,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产品是主要的商品。

此阶段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

在工业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工业品成为主要的商品。

此阶段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

在服务业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服务产品成为主要的商品。

此阶段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和农业相对较弱。

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或地区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优化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的比重,即增强先进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减少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的比重;二是提升产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欧美学者的贡 献)(续)
基本结论:现代部门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传统部 门释放的廉价劳动力,获得巨额利润,再通过高 储蓄倾向,进一步提高吸纳能力,产生累积效应, 直至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相等,二 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 不足点: (1)主要适用于对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分析 (2)假设条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不大吻合, 如技术发展中的节约劳动倾向、资本外逃、现代 部门工资上升等在发展中国家都会普遍存在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服务经济化的含义 从狭义角度看,“服务经济化是指人们的 各种经济活动中,与产品相比,服务交易 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在服务交易之上,如果再加上政府提供的 公共服务,就出现广义的服务经济化现象。 服务经济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四、服务经济化的相关理论探讨(续)
1.第三产业的就业、设备投资和产值,与第一、第 二产业相比,相对提高 2.家庭消费中,用于购买服务的比例提高(家庭服 务外部化) 3.企业用于购买服务的费用占成本的比例提高(企 业服务外部化) 4.产品单价中原材料成本下降 5.白领劳动者的比例增加 6.劳动力市场的外延扩大 7.劳动力素质及专业化水平提高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发展中国家的反雁行形态对外直接投资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三、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创造性研 究(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前中国进行反雁行形态投资的条件
中国成长起一批具有相当资本实力,富有开拓进 取意识,且相对优势较为突出的大企业 国在某些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的知识生 产和创造,以及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因素的加强 中国的人才储备相对充沛起来 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际分工的水平化趋势日趋明显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产业结构理论及分析方法



1、马克思主义结构理论

经济结构的实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双重关系的总和,即隐蔽结构和 实体结构的总和。 1、1产业划分理论: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在生产理论时指出“社会的总 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 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2.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 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总和起来就形成一个单 一的大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 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 类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缺点: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可以揭示社会在生产运动的总规 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的演变的一般规律。


开放性结构理论:这种产业结构理论考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产业 结构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开放性产业结构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斯
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钱纳里。
2、2结构调整理论: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 近零。(2)从农业部门专业出来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的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由于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供给 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工资,因此, 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量得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 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储蓄倾向高,由此 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至于工、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相 等。这时,二元结果消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 二元结构理论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否能够实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对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产业的组织和发展规律,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概述几种重要的产业结构理论,并分析其特点和意义。

一、熊彼特的A-B-C三部曲理论熊彼特提出的A-B-C三部曲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会经历从农业(A)到制造业(B)再到服务业(C)的转变。

这一理论强调了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第一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源于资源和劳动力的相对丰富;第二阶段,制造业成为主导部门,由于劳动力和技术的结合,生产率大幅提高;第三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源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的改变。

熊彼特的理论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包括一个富裕的城市工业部门和一个穷困的农村部门。

城市工业部门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资本积累和产出增长,而农村部门则维持着大量的农民就业。

这一模型强调了城乡差距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办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的特点是简洁明了,但是它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

三、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波洛克的“特殊化”与“分工”理论认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特殊化的趋势,即不同地区和国家会形成各自具有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

这一理论强调了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根据波洛克的理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需要考虑到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技术能力等因素。

波洛克的理论对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各国制定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四、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要素:内部需求条件、因素条件、相关和支持性行业以及企业结构、竞争与策略。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李盼盼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

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非均衡力 2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二、1.在地区的处境更加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英国、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英国于1936年成立巴洛委员会,试图遏制产业和人口向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区等手段使产业向萧条区分散;美国于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订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其成功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

区域经济学 教材

区域经济学 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学的教材推荐:
1.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这是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之一,由高洪深编著。

该书对现代区域经济理论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梳理、修改、补充和提高。

内容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等,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内区划的区域经济、特区经济、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等,以及阐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学理论,如梯度理论、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与城市群发展等。

2. 《新区域经济学》:这是安虎森老师的作品,可以作为本科生阶段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书,为学生提供了空间经济学的学习途径。

3. 《空间经济学原理》:同样是安虎森老师的作品,与《新区域经济学》不同的是,这本书更侧重于空间经济学的学习。

这些教材都是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阅读随笔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阅读随笔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阅读随笔一、关于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在阅读《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部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之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不可避免的。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质上就是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转变,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使得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可能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

把握技术创新的趋势和方向,是理解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理论的关键。

市场需求也是推动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力量,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在理论层面,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可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体系,它涉及到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多个方面。

理解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在我阅读《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实践与政策》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理解整个产业结构转型过程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转型是指经济体中各个产业部门的构成、比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以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变化为基础的,反映了社会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基础,需要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通(William Stanley Jevons)提出了他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主张政府在推
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产业结构,而不是仅仅重视
企业规模的扩大。

他提出的产业结构理论,成为政府及企业广泛选择的发
展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也成为许多现代经济学家处理经济问题的
基础框架。

二、产业结构理论近期发展
首先,研究表明,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定位与把握,要提高经济质量,首先要抓好产业结构定位。

其次,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协调,即通过产业间的组合,促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产
业结构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从字面上看,既可以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结构,也可以解释为各个产业之间关系结构,实际上,前一个结构即企业间关系结构的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有学者指出,将包含有产业组织理论在内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把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有如下几方面:1产业分类、产业结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论;2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3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和评价;4产业结构配置和优化;5产业结构政策。

以上五个方面的研究共同组成产业结构的理论体系。

产业结构概念: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成和诸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总和。

一、产业分类
(一)由权威机构颁布的产业分类方法
1、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于1971年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再顺次分为若干中项、小项、细项。

10个大项是: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和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游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2.五大产业分类方法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按照是否为社会生产物质产品,划定五大产业部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
(二)霍夫曼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产业作了如下的分类:(1)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2)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3)其他产业
霍夫曼的这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

分类的原则是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归入资本资料产业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一般地,第一次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第二次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和其他各项事业。

总之,第一次产业特征是广义的农业,第二次产业是广义的工业,第三次产业是广义的服务业。

(四)功能分类法
根据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如下几大类。

1.主导产业,即处于产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首先它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
其次它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不仅产值比重大,而且关联效应强
2.关联产业,它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
上与主导产业的连洗最直接与紧密。

3.基础产业,它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
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三个部门
4.潜导产业,它是指发展潜力较大,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
区域产业结构类型
区域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资源型产业结构、加工型产业机构和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结构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主要内容是: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经济发展中,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

2、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大量研究表明,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
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总体趋向
(1)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净产值
所谓霍夫曼定理,就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以霍夫曼比例数值5左右、2.5左右、1左右、和以1以下为依据,霍夫曼把工业化进程分成四个阶段。

在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得多;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大致相当的状况;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后来有些学者又发现,霍夫曼比例数值下降幅度是递减的,并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重工业化过程并不是无限的,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表现为各工业国家霍夫曼比例大小与它们之间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相关性。

现在,无论各发达国家之间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多大,其重工业化率均在60%--65%,这意味着重工业化的停滞。

(2)在工业化进程中,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会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高加工度化意味着在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将大大超过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事实说明,工业的增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将相对下降。

(3)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
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处于重心位置,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简单劳动和操作,因此这一时期,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结构。

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时期,原材料工业的地位不断上升,要保持大规模高速度发展,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庞大的生产设备。

因此这一时期,是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

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时期,加工组装业将逐步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各种机械工业占据重心地位,而它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这一时期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化结构。

后工业社会里,技术密集性产业是建立在微电子学、激光、纤维化学、遗传工程、海洋工程等高新科学技术之上的产业部门,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要素。

三、产业结构的信息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出现新
的变化,即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迅速发展,信息部门在产
业结构中就业比重和产值不断增长。

这种现象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

信息部门一般
可以划分为两次产业,即一次信息部门和二次信息部门。

一次信息部门主要从事信
息的基础构造,即制造、操作和运用各种信息设备和技术以支持信息市场和市场信
息两种活动的智能;二次信息部门包括信息市场和市场信息两种活动。

四、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某一产业的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通过对收入弹性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生产高收入弹性的产品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够占有更大的份额。

第一阶段:食品的高收入弹性导致农业的发展,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转向穿用方面,轻工业开始发展,首先发展的纺织业。

第二阶段:追求便利和机能的阶段,随人均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要求增加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迅速上升,另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为资本积累提供可能,为资本资料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两者都将促使工业结构出现重工业化趋势
第三阶段:追求时尚与个性的阶段,要求加工组装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第四阶段: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非物质需求比重将逐步扩大,导致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后工业社会到来。

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
某产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品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某产品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造成生产率上升不均等的原因主要是不同产业之间技术进步速度。

排除垄断的因素,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其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而产业生产费用会较快地降低,在此情况下,这一产业就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越来越大的额优势,生产要素将向这个产业移动。

因此,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的产业部门就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比重。

据经验型观察,显然,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加工业比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有较大的优势。

3、国际贸易的促动
国际贸易是如何促进和带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演进的?有两个比较著名的学说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由日本的赤松提出,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提出。

他从日本的纺织工业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国外纺织品的大量进口,开拓了日本纺织品
市场,为日本纺织工业的发展准备了市场条件,规模经济,加上低工资,使纺
织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价格优势,成了日本的重要出口
产品,国际市场的拓展,又促进了日本纺织品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进口拉动国内生产,再拉动出口,这种国际贸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而发生演变。

(2)产品循环学说,由美国的弗农提出,立足于发达国家的理论。

新产品开发
国内市场形成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更新的产品
按照这种顺序不断循环上升,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