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杜甫诗三首》古诗赏析

《望岳》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远望泰山. ②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并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绵延不绝、参天耸地的形象。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钟”:聚集的意思。

拟人的修辞。

生动地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借虚写大自然对泰山偏爱,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虚写)②“割”: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

山南向阳,故明亮;山北背阴,故昏暗。

同一时刻,却分割为两个世界。

“割”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特点。

(实写)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主旨句)①如何理解这句话?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思想感情)②品词:“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

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像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割,同一时刻,山北山南,一明一暗,两个世界,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表现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春望》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到花。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

《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杜甫诗三首》课文简析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题目中“望”字贯穿全篇,也为全篇线索。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将来登岳。

诗一开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设问,表现了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齐鲁青未了”,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莽、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像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荡涤着诗人的心胸,使人心旷神怡,胸襟开阔;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眶极目远望,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

“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像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这首诗尽管描绘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诗篇最后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感人形象作结,更使人吟味无穷。

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使自己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

而其实此时诗人还只是个四十五岁的中年人,但终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这里读者更可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何等强烈!整首诗紧紧围绕着“春望”两字着笔,前四句触景伤怀,着重写春望之景;后四句忧时伤乱,着重写春望之情。

诗中情景交融,意脉贯通,把时代的悲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练地熔铸进艺术形象之中。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忧国思家的主题十分鲜明突出。

石壕吏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完整生动地记叙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过程。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杜甫诗三首这篇课文的具体翻译时怎样的呢?这三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译文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赏析(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范文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是《登高》。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高的过程,表达了杜甫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天地奇观的愿望。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描写,杜甫通过用词细致入微的方式,将登高的过程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极天时舒卷,清景不可极”,“蒼崖浮雨过,黄石潜龙起”等,这些描绘不仅生动有力,表达了登高的壮美,而且还彰显出了杜甫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

第二首是《春望》。

这首诗是杜甫千古名作之一,描写了他在春天时对世态和时局的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的重点是思考,杜甫通过用词准确、情感深沉的方式,用春天作为载体,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政治的失望和对人民共同愿望的祈盼。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京华结庐在,烟雨望城春”等,这些感慨和思考展现了杜甫的思想广度和情感高度。

第三首是《赤壁》。

这首诗是杜甫借着写历史典故来描绘自己对壮烈的豪情和快意江湖的向往。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杜甫通过对于历史典故的解构和再现,化腐朽为神奇,把那段历史通过诗歌的形式再次呈现在眼前。

比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这些句子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些古人在江边痛饮高歌的情景,感受那份豪迈和不羁。

综上所述,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用词和技法,但那深沉笃实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感性的情感总是贯穿其中,让人肃然起敬。

范文2: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冠”,具有丰富的诗歌素养。

他的诗歌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文化底蕴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

第一首诗是《绝句三首》。

这首诗分别描述了看花、对酒和揽古三个场景时所感受的情感。

第一首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几句话,表达了杜甫对时光流逝与人生短暂之感。

这首诗重点在于意境,诗人巧妙地通过咏史咏物来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悟,蕴含着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感悟。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唐朝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思想感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雄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钟”、“割”二字好在哪里?答案一:“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答案二: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句诗又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哲理?①这句诗既写出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写出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7、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行分析。

内容: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语言:“钟“字,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

《杜甫诗三首》解读

《杜甫诗三首》解读
岱(dài) 了(liǎo) 曾(通“层”) 眦(zì)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
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 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 “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 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 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 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 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旭日 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 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 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 最感兴趣的事。
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
★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杜 甫 诗 三 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分 析பைடு நூலகம்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 作品意蕴。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从 齐到鲁都望不尽它青青的山色。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 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拔的岱宗分割。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 映入眼帘;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 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3、背读—积累经典名篇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近望
应当,一定要。
翻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 高峰,到那时看众多的山,全
部都显得低矮渺小。
意动用法:认为。。。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

杜甫唐诗三首赏析《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分类标签:哲理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赏析【注解】: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杜甫诗三首解析

杜甫诗三首解析

杜甫诗三首解析杜甫诗三首解析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明确: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

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

“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2、《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的寄托。

明确: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赏析:首联:以设问表达了诗人遥望泰山时内心的激动,惊叹,仰慕之情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阔大 .颈联:用云和鸟烘托了泰山的高峻陡峭.尾联:写诗人想象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尽管诗中描绘的是泰山之景,但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首联:以对比手法写在长安城望见的安史叛军惊人的破坏,荒草树木浓密,残破景象使人触目惊心.颔联:以对偶和拟人手法,写花和鸟似乎也感怀时世,而落泪惊心.这是以移情于物手法深刻表现了作者感伤时世的凄伤之情.颈联:以对偶和借代手法,写战争持续不断,作者与家人隔绝,家书难盼,对妻儿思念之情更浓.尾联:作者望着眼前的破败景象,挂念着远方亲人的安危,忧国思家之情,使他焦急忧愁万分.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总结下文.以怒字写出差役的蛮横凶残;苦字写出了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凄惨困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出了老妇人一家人生活的困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①体现了差役的凶残,步步紧逼.②老妇愿意为讨伐叛军尽一点力.③为了保护老翁,为家里留一个能耕田种地的男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杜甫诗三首分析

杜甫诗三首分析

1.《望岳》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4. 结尾写出了诗人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1.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细望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为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在此刻面对残破的成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逾烧逾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赏析

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主题】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是虚写。

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割”字形象贴切,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之感想。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1、《登高》中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年老多病、壮志难 酬的诗人形象。“首联、颔联” 是诗人登高望远 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颈联” 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面对苍凉寥 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 境,悲凉之情顿生。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 事的悲叹,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 以排遣.至此,一个潦倒一生、孤独愁苦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 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 与标题“咏怀 被贬。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其实也 在感叹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也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王昭君有国色之貌 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 贬谪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 君的不幸来暗喻自己的不幸。
4、《登高》中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 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景象: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绘出 景物的特点。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颔联只写了落木、长江。由物及人,诗人感慨自己 如落叶飘零,风烛残年,壮志难酬,漂泊无依. 意境:画面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开阔,色彩如 画,加以飞鸟盘旋,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 的峡江秋景图.
2、秋兴八首(其一)中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 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 答:不好。
• ①“凋伤”指白露使草木凋落衰败,与下句”萧森” 相照应,突出万物萧瑟的景象。”凋落”与全诗意境 不符. • ②诗人移情于物,赋予玉露、枫树林以情感,诗人思 念故乡,无限感伤,秋天的万物便带上了诗人孤独 失落的情感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分析“钟”“割”字的好处。

钟:聚集,有拟人意味,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分,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望岳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极顶,俯视一切,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在此仅仅表达了想攀登泰山极顶的愿望吗?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胸怀和抱负?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泰山极顶,俯视一切,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1.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呈现出的画面,并分析“破”、“深”字的好处。

①画面描绘: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

②分析“破”、“深”字的好处:“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
景象,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处是借景抒情,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描绘: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本句通过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春望》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5、《石壕史》的主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