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学年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学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导语】邹忌讽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决于他既敢于进谏,又善于进谏,讲究进谏的艺术性。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熟练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
3.理解本文巧妙的讽谏艺术,学会在特定场合,委婉表达意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品在古代,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情,是批龙鳞,逆圣听。
悠悠千古,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遭遇不幸。
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可是,有一位臣子却成功地劝说国君从谏如流,最终达到“一言以兴邦”,你知道这位臣子是谁?2、介绍人物邹忌、齐威王;解释一下题目(看题目,本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A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B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
黄县人。
C从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发现?齐威王聪明过人,善于听取臣下(委婉)的意见。
好面子。
D文章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邹忌讽谏威王,齐威王纳谏。
3、介绍《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学过哪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策什么意思?(策略计谋)解释《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奇葩,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小故事来论证观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一、目标点击:1、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邹忌的劝谏艺术,活学活用。
3、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积累与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战国策》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的意思,“纳”是的意思。
(2)、给加点字注音邹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时时而间进()燕赵韩魏闻之()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皆朝于齐()(3)解释重点字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齐国之美丽者也()徐公来,古今地方千里()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诚知不若徐公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王之蔽甚矣( )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乃下令()受下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门庭若市()(4)比较字词①能谤讥于市朝()皆以美于徐公()皆朝于齐()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②孰视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③暮寝而思之 (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吾妻之美我者 ( ) 闻寡人之耳者()(5)判断字词a“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 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b“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⑤陈涉者,阳城人也()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c.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曾不若孀妻弱子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d.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例:忌不自信()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c.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6)翻译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教材分析◇本文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诫齐王纳谏,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过程中注意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谏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把握文章讽喻说理、类比推理的写作手法。
4.认识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朗读比赛、分组讲述等)理解文意,培养其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谏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虚心纳谏的博大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2.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用委婉劝说、易于他人接受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义,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1)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2)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辞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本文成功的由近到远,有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的劝说方法,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地接受。
④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从他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可以看出来。
13.齐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齐国的“三变”看出来。
三、品味赏析
1.揣摩语句“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暮寝(qǐn)
入朝(cháo)谤(bànɡ)讥于市朝
期(jī)年时时而间(jiàn)进
皆朝(cháo)于齐
六、拓展延伸
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能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明确:
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这就是不善劝谏的结果。
七、小结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以自己的家事喻国事,讽劝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通过邹忌的讽谏,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生僻字词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同时,学生对邹忌的讽谏技巧和齐王的明智决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邹忌的讽谏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精神品质,增强对社会公正和人伦道德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邹忌的讽谏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3.对齐王明智决策的分析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阅生僻字词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技巧,分享自己的观点。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邹忌、齐王等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2.生僻字词表:帮助学生查阅、记忆。
3.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扇子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4.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邹忌的讽谏技巧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邹忌讽谏的艺术魅力。
学生跟读、模仿,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技巧。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邹忌用巧妙的方式讽谏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因偏听偏信而导致的错误决策,以及邹忌用比喻和讽谏的方式使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讽谏和纳谏的意义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的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纳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突破方法:通过讲解、翻译、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掌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式。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讽谏和纳谏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和翻译。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邹忌和齐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类比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逐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领会臣、君的智慧与胸怀,培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战国策》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设喻说理的特点,学习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课件出示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良药就一定要苦口吗?忠言必须要逆耳吗?如何才能让君王心平气和地倾听忠言,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里就涉及到说话的艺术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教师板书课题: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出示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作品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战国策》吗?预设:(出示课件4、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的叙事特点: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
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本文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重点)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3.把握句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
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
纳是接受、采纳。
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
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3、读准字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4. 实词:①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⑤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⑦期年之后(期:满一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3. 虚词:“于”①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皆朝于齐(于:到)“而”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4. 词类活用:①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暮寝而思之(暮:夜晚)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③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5. 古今异义:地方: [今] 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
【人教部编版】新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示范学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
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
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年:满一年。
(2)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今:讽刺。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战国策》。
这篇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故事,展示了邹忌的智慧和齐王的明智,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讽喻”的艺术特色。
文章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对学生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式可能 still 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到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了解邹忌和齐王的故事,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讽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明智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邹忌和齐王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邹忌和齐王的故事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词汇和句式的解释;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入课文。
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别人给自己提建议,但自己却不以为然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的文章,看看古人是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然后展示课件,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2018部编版九下语文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详案)
了解作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分角色朗读
二、合作学习(逐段完成):
1、六人小组合作,译读课文。
2、先完成的先举手展示(10分基础分)。
3、不懂之处,举手质疑。
4、老师抽测重点字词句(要做笔记)。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及徐公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夜里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主谓之间,取独)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对)我。
朗读
读准字音
了解大意
细读探究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主要写邹忌讽谏齐王要除弊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二、解读标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三、本文结构精巧,运用了“三叠法”,本文故事情节有几个“三”?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 )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邹忌讽齐王纳谏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用以读带讲,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
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丽(yì)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镜(kuī) 期.年(jī)朝.于齐(cháo)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
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2)通假字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读yòu,用于整数与余数之间)②孰视之(孰通“熟”,读shú,仔细)(3)一词多义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疑问代词)孰视之(仔细)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等)上书谏寡人者(送上,呈上)朝⎩⎪⎨⎪⎧朝服衣冠(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拜)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门庭若市(像,如同)于⎩⎪⎨⎪⎧美于徐公(比)皆朝于齐(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之⎩⎪⎨⎪⎧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代徐公)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古今异义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身边的近臣;今:表大致范围) ②明日..徐公来(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古: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讽刺,侧重揭示,批评或嘲笑)④能谤讥..于市朝(古:议论;今:诽谤讥讽) (5)词类活用①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②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③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④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⑤能面.刺寡人者(名词作状语,当面)(6)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②倒装句a.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人教版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师教学教案(1)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了解宾语前置的特点。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説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志士勇于劝谏的思想,善于讽谏的艺术和古代帝王从善如流的胸怀。
2.学习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1.弄清本课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2.学习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并理清文章的结构。
体悟邹忌的讽谏艺术(设喻和类比推理)和讽谏成功的原因。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导入(一):人们常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
导入(二):唐太宗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一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走近作品,破解题目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1.走近作品:学生展示《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破解题目: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非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重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设想: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导语1: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摘自网络)导语2: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摘自网络)二、《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读文:1、正音:昳(yì)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期(j)年熟(shú)美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2、解义: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D、动词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古今异义词:窥:古:照今:偷偷地看寝:古:躺而不睡;今:睡觉私:古:偏爱;今:自私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明日:古: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古:身边的人;今:表方位一词多义:熟:我熟与城北徐公美哪,谁,疑问代词熟视之端详,动词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使动用法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形容词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形容词不宜偏私徇私动词朝:朝服衣冠早晨时间名词皆朝于齐朝见,朝拜,动词3、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
2.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3.赏析行文技巧,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确切理解其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难点】
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搜集有关刘向和《战国策》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学习要点】
1.掌握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学习要点】
1.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2.赏析行文技巧,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
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邹忌劝谏的技巧,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邹忌劝谏成功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邹忌劝谏的技巧,探究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邹忌劝谏成功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二、解题:1)【学生活动】翻译题目(着重强调“讽”和“纳”)2)【教师点拨】“兼语句”解题:兼语句兼语句,是句中某一部分同时兼有两种不同的语句成分。
结构:主语1+谓语1+宾/主语2+谓语2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说一说故事PPT:自作结构图,理清线索,复述故事情节【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点拨】可根据课后第一题的“三”式结构,可抓住关键动词,也可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复述。
四、赏一赏技巧PPT: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
结合这些语句,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怎样的高妙之处。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邹忌的劝谏技巧:a)以小见大。
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
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
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
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材料补充】讽喻说理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
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工具书、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从而提高他们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文章思路,分析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诵读,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体会设喻说理的好处,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体会设喻说理的好处,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引导法、讨论交流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教材七、课时:2课时八、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做好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考即将来临,家长的“唠叨”似乎也更密集了,这或多或少招致你们的反感和抵触。
俗话说“忠言逆耳”,大家都知道家长说的是对的,都是为了你们好,可就是听不进去。
有没有一种让忠言未必逆耳的方法,让你们在这紧张的氛围中轻松接受家长的建议呢?本节课,我就想和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个臣子向君王进谏忠言,而君王并不觉得逆耳的故事。
二、活动与体验(一)初读文本,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断句;学生听读,在书上正音并标出停顿。
2.板书学生读音易错之处。
纳谏(jiàn)窥(kuī)镜八尺有(yǒu)余朝(zhāo)服衣冠(guān)谤(bàng)讥于市朝时时而间(jiàn)进燕(yān)、赵、韩、魏期(jī)年之后3、出示两句停顿,学生朗读并陈述理由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①预设:因为“今”是时间状语,必须停顿;这里的“地方”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它是两个单音节的文言词,前者是“土地”“地方”的意思,后者是“方圆”的意思,必须停顿。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预设:“臣”是主语,“诚知”谓语,一般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又因为宾语“不如徐公美”比较长,所以谓语和宾语之间也要有所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精彩开篇词说话要得体,要讲究艺术,这就是“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
唐朝得魏征,终赢得贞观之治,但是,我们还要说魏征幸而遇唐太宗,否则,他的直言诤谏早就遭致杀身之祸。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而进谏能否奏效,则一要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进谏者是否注意说话的艺术,使“良药”既“爽口”又“利于病”。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理思路一、新课导入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
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虚词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纳,接受。
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明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有时候。
期年:满一年。
(2)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今:讽刺。
窥镜窥,古:照,看。
今:偷看。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谤讥于市朝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
今:自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虽欲言虽,古:即使。
今:虽然。
(3)一词多义之: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孰视之(代词,指徐公)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臣之妻私臣(的)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服衣冠(早晨)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通“熟”,仔细)于:欲有求于我也(向……)能谤讥于市朝(在)皆以美于徐公(比)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皆朝于齐(向)上:受上赏(第一等的)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美:不如徐公美(美丽的)妻之美我者(认为……美)3.作者链接《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4.背景链接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5.课文人物简介(1)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2)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4.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二)朗读指导1.第一段朗读指导:(1)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
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4)“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
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第二段朗读指导:(1)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
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
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
节奏感很强,读时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5)“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3.第三段朗读指导:(1)“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三)整体感知1.解题: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怎样解释?【交流点拨】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交流点拨】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四、板书设计私我类比宫妇左右类推下令与城北徐公孰美畏我朝廷之臣王之蔽甚皆朝于齐有求于我四境之内劝谏纳谏五、拓展延伸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交流点拨】1.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
——荀子2.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3.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西方4.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圣经》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悟技巧一、新课导入“人贵有自知之明”,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填空(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战国策》。
“讽谏”的意思是“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2.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D)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C)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⑤王之蔽甚矣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②③/④C.①⑤/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皆以美于.徐公③以.告,则杀之④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A.忌不自信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又弗如远甚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交流点拨】与徐公比美。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交流点拨】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