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
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
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一、什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也就是一种按积累的思维模式进行的非自觉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在头脑中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形成习惯,对以后的活动产生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并影响以后的活动。
二、思维定势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思维定势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当学生接触新知识时,他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的信息,如果新的信息被吸收,则感到很满意,否则会起焦虑和产生新旧认知冲突,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三、突破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中明确问题的所在,并通过实践、探索、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这种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喜悦,逐步形成求知的欲望。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便会产生自信心、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培养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感到不陌生,又面对新问题,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憧憬心理相符,易激起求知欲望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另外应用电教手段教学时能充分展示情景,让学生在非常动感的教学中去学习新知,感受新知形成过程的同时自然解决了应用题教学抽象与小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
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感到要掌握的内容难度大时,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状态,心理压力增大学习时会产生挫折感。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突破思维定势的有效保证。
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
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培养积极的数学思维方式。
以下是几种培养正确数学思维的方法:1. 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学生应该从基础开始学习数学,逐步建立概念的层次结构,并且要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2. 学会归纳与演绎:学生应该通过实际问题的归纳总结,理解数学规律和定律的产生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3. 注重逻辑推理: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学生应该注重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4. 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二、提升解题技巧除了正确的数学思维,解题技巧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提升解题技巧的方法:1. 熟练运用基本概念和方法:学生应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加减乘除、方程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2. 学会分析解题条件:学生在解题时应该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途径。
3. 多思路解题:解决数学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学生应该培养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提升解题的灵活性。
4. 掌握解题技巧和策略:数学解题中有许多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如找规律、类比、综合等。
学生应该掌握这些解题技巧和策略,灵活运用于解题过程中。
5. 多做练习:解题技巧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学生应该多做练习题,不断巩固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总结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技巧是学习数学的关键要素。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即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和观念,无法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为了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反复强调“多种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反复强调“多种解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种,防止他们对于某些问题产生思维定势。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中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有更好的成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几何中的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内容与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领会到反比例关系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探究热情。
三、强调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纯粹的答案。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探究知识点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险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多种求解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算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开设多种小组讨论,在各小组讨论后,带领每个小组员分享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答案,让其他小组获得启示并尝试不同方法解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和合作。
五、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侧重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启发式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用一定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掘出问题的规律和解题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或是演示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思维和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化解思维定势,关键是多角度讲解知识点,注重学生探究过程,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引导和启发式学习,既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又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往往会阻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从认识思维定势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定势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认识思维定势的特点思维定势是指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导致学习者在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陷入某种固定的认知模式,从而难以有效地认知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
思维定势的特点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固化性:思维定势是学生在长期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难以轻易改变。
2. 局限性:思维定势会限制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产生局限性。
3. 阻碍性:思维定势会阻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陷入死角,难以寻找到出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出现各种思维定势,而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1. 机械记忆: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是依赖机械记忆,而缺乏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刻理解。
2. 口算依赖:有些学生在进行计算题时习惯依赖口算,而忽视了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的掌握。
3. 刻板思维: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能按照老师给出的解题步骤来进行,缺乏自主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 统一标准:有些学生难以接受数学问题有多种解法、多个角度,往往只局限于一种解决方法。
5. 惧怕困难:部分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或者新知识,会因为害怕困难而放弃挑战。
三、有效的解决策略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化解:1. 激发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引导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习惯,让他们不局限于一种思路,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数学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思维定势,即固定的思考模式或方法。
这些思维定势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效果,使我们陷入困境。
为了克服这些思维定势,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思维定势及对策,以便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1.盲目套用公式定势许多数学问题都需要采用特定的公式进行解答。
然而,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可能会陷入盲目套用公式的定势中。
这样做会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会在更复杂的问题中遇到困难。
对策:-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理解公式的背后原理和推导过程。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运用公式。
-分析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要深入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盲目套用公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2.过于依赖计算工具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我们常常借助计算器、电脑或数学软件进行计算。
然而,过于依赖这些工具可能会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并且在没有这些工具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对策:-手工计算:在学习数学时,尽量使用手工计算来巩固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计算过程和思路。
-多角度思考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而不仅仅依赖于计算工具。
这样可以培养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不强对策:-正视失败:接受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并从中学习和提高。
-寻求帮助:在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可以向老师、同学或家长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缺乏实际应用的视野对策:-寻找实际例子:尝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实际问题中。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习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了解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物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总之,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可能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维定势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化解思维定势,将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也会限制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广度和深度。
一旦学生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就很难去发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导致解题的局限性。
而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和思考角度,需要学生具备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思维定势的化解工作,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只有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并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
1.2 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
思维定势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如果他们被固有的思维定势所束缚,就会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甚至可能对问题感到畏惧和厌恶。
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解题能力上,还体现在对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影响。
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导致无法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可能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整体学习兴趣。
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对于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困难甚至抵触情绪。
而有效化解这些思维定势,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解题的基础能力,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往往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中。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多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会陷入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解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题动力,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课堂引导,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让他们在解题中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从而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直观思维,有的学生擅长联想思维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化解他们的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有效化解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综合运用等策略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问题,即固定了一种思维方式,难以灵活应对问题。
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扰。
为了有效化解思维定势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情境和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的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小学习到多种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思考解决办法。
当学生提出一个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3. 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接触到来自不同思维方式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从而扩宽思维。
4. 创设开放性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法,推理过程等。
5.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图表、故事等,通过不同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6. 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完成一个问题之后,可以让他们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维方式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7. 鼓励学生尝试新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
通过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解题能力。
8.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对数学感到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打破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性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尝试新思维方式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策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逐步积累的学科,小学阶段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原因,容易产生恐惧或厌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策略:一、认识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学生的思维定势是由于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环境原因:环境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歧视和偏见会让学生产生固定思维;2、经验原因:学生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存在“不好学”,“不喜欢”等消极情绪,阻碍深入的学习;3、心理因素:学生过度的自我评价、自卑、优越感等都会影响思维,产生心理固化。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在游戏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2、启发式教学:此方式可以让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自己探究问题的规律,从而获得深入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以教化人,满足学生的积极需求。
三、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肯定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肯定感,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过程。
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从团队中获得肯定感;2、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错题或复杂题目需要得到老师的私人支持,从而达到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启发性思维训练,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性思维训练,通过适当的启发性训练,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思考,提倡差异化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基础上自由变换;2、注重多角度切入,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3、注重实践研究,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思考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改变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遇到题目时常常采取固定的思考方式,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基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
这种模式虽然简单高效,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
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三、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如游戏化教学、实践教学、趣味化的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抗拒心理,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游戏、网络探索等方式来发掘数学的乐趣和趣味性。
五、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反复练习、归纳总结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趣味化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等策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即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方式,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迷失方向。
为了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思维定势的关键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参与度。
2.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意识到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培养其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当学生遇到一道难题或陷入思维定势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数据、寻找规律等方式,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观察力,从而解决问题。
4.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互相合作、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彼此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相互启发和帮助。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5. 提供挑战性的问题:除了基础的数学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勇敢面对难题。
6. 知识与生活结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运用和实际意义,从而减少他们的思维定势。
7. 提供实践机会:除了纸上的数学练习,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运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减少思维定势。
8.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并从中积累经验与教训。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需要教师采取多种策略,从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多样化问题、引导发现规律、鼓励合作学习、提供挑战性问题、知识与生活结合、提供实践机会以及鼓励自主学习等方面着手。
浅谈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
善、美的完美统一.数学中的美主要表现在: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奇异美等.在数学学习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无疑是有益的.当然数学人文内涵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并且随着数学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正说明在教学中在挖掘人文内涵上是大有可为. 3.3着力塑造个性思维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人们称之为Lib eraleducation,“Liberal”一词来源于“Liber”,意思是自由和解放,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尊重作为自然人的个性,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潜能,丰富人的个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造就具备超越现在而展示未来的意识的人.这些正是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更应当关心呵护,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如何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加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来,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世纪之交教学思潮的大势所趋,如果我们不在理性、包容、执着的人文精神引导下自我更新,就难免会“明日黄花蝶也愁”.因此,如何顺应数学改革的浪潮,建构人文的教学方法,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探究.参考文献[1]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浅谈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福建安溪第八中学陈渊义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技能的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思维定势.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的固定倾向.这种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表现为一种思维的趋向性,即总是按照某种习惯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学生倘能将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运用合理的类比、想象和推理,正确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则思维定势在这时所发挥的影响是积极的;当这种习惯的思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相悖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这时或者酿成解决问题的错误,或者使思路囿于某种固定的框架之中,久久不能解脱,这种影响是消极的.1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帮助思维者确定思考的方向上,起着直觉定向的作用.也就是说,依靠思维定势的趋向性,思维者能迅速地将所面临的问题归结为熟悉的情境,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1.1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经过加工,对数学问题进行化归,会得出有长久保存价值或基本重要性的典型结构与重要类型——思维定势模式,将其有意识地记忆下来,并作有目的的简单编码.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可以辨认它属于哪一类基本模式,联想起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以此为索引,在记忆贮存中提取出相应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是发挥思维定势作用的一个解题策略.7例1已知:数列{}n a 中11a =,1n n a a ++130n n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分析将1130n n n n a a a a +++=转化为113n n n n a a a a ++=+.等式两边同除以1n n a a +得1131n na a +=+,(※)此式与下述数列问题相似:(1)1()n n a a f n +=+,通项公式为111()n n k a a f k ==+∑;(2)1(,n n a pa q p q +=+为常数0,pq p ≠≠1),两边同除以1111n n n n n n a a qp p p p ++++=+得.数列{}nna p 即为(1),所以111(1)1n n n q p a a p p =+.根据(1)、(2)得(※)的通项公式:11131313312n n n n a =+=,所以231n na =.1.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是基础知识的核心,也是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元素.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清概念的内涵、外延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要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才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产生思维定势;所传授的定理、公式、法则,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也才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所以教师可结合例题、习题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笔,领会定理、法则的适用范围,明确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把握应用定理、法则所要解决问题的基本类型,要重视公式的意义,掌握公式的推导,要阐明公式的由来,指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和逆用,要根据公式的外形和特点,指导学生记忆公式.1.3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定势正是学生熟练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标志.比如,通过“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学习,多数学生能较熟练地利用三角形相似进行推理论证,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这无疑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基础.教师需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摸准学生中已形成的定势和需要新发展的定势之间的关系.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以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联想,这样就可启发学生怎样把多边形分割成不重复的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学生也就很快能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从而完成了学习上的正迁移.2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都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即思维总是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在中学数学中,有很多形成负迁移的知识点,下面提供几处,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仅供参考.2.1关于维度定势问题1在一块土地上种四棵树,怎样使他们之间的距离都相等?答案是将其中一棵树种在山顶上.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是习惯于平面思维,没有建立立体的空间思维习惯,而现代化大都市的交通都是立体思维的产物.问题26根火柴棒最多可以搭成几个等边三角形?他们也可能受平面图形思维定势的影响,作出“两个”的回答.事实上,用6根火柴棒可以搭成一个正三棱锥,而正三棱锥8有四个面,每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平面定势”是造成问题不能解决的主要原因,在解相关数学问题时,要采用多维度空间来研究,而不是从单个方向,单个答案考虑,使自己不能解脱.2.2关于化归的负面影响在学习“无理方程(不等式)”时,通常方法是:将无理方程(不等式)化归为有理方程(或不等式),即“平方法”,这也是基本方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强调这种“平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在强调“基本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挥智慧的潜力,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2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1)22x x +=,(2)22x x +=,(3)810x x =.分析(1)采用常规方法,移项、再平方,将此无理方程化归为有理方程再求解;(2)如果还是像(1)一样,移项,两边平方,再解有理方程,这就显示受“化归”负面效应影响的结果.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找到简单明了的解题方法:可先移项,由直觉可发现,此方程仅在02=x 成立,故得方程的解为2=x .(3)由平方根的意义知80x ≥且10x 0≥,显然这样的x 不存在,故原方程无解.2.3关于数学运算符号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接触的数学运算符号越来越多,如开方号、三角函数符号、对数符号等等.由于这些符号的含义比较抽象,开始学习时很难掌握,由此导致的错误屡见不鲜.如受到一些和谐美观的数学公式:n n a b =()n ab ;()()()b d bda c ac=等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学生很习惯地认为log ()log a a M N M +=+log a N ,的确,这一运算是何等的“和谐”、“对称”、“美观”!犯这种错误的学生,其实是从美学观点出发的一种思维定势本性又如受公式()m a b ma+=mb +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学生把三角函数符号混同于公式中的m ,就出现sin30o +sin40o =sin70o 的错误.再如受到公式222()a b a b =的影响,容易出现222()a b a b +=+的错误.当然,对于这类错误只要举出反例便可否定,但更重要的是要讲清他们的数学意义.2.4关于数的性质符号初中数学教材在二次根式、开方、指数等章节里为降低难度,规定字母均为正数,避免对字母进行讨论,从而降低根式、开方、指数等有关知识的学习难度.但教材这样处理后,学生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认为字母所表示的数均为正数,a 为正,a 必为负,以致诸||a a =,53a a >,2a a =等类型的错误,便频频出现,屡纠屡错.为克服教材中的这一消极作用,要彻底弄清楚数的绝对值和它的性质符号这两层含义;用反例来加深对数的性质符号的认识;教材里对所有不要求讨论的题目可明确地规定字母取值范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强调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安排练习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定势的负效应而加以防止.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进思维发展速度,使有效迁移顺利进行.但思维定势形成以后,又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不失时机地建立、发展和强化更有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克服其消极作用,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参考文献[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3.[2]钟启泉,徐斌艳.数学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3]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周洪林.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初中数学教与学.1999.8.[5]赵庚新.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有效迁移的对策研究中学数学杂志...2002.4.9。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与突破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与突破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差异,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出现思维定势,导致学习困难。
本文将探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
一、思维定势的产生原因1.1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利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思维,只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解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学习方法的问题一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运算,缺乏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这种记忆性的学习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思维定势。
1.3 自我能力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持有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天生就没有数学天赋,或者觉得自己很笨、不擅长数学。
这种自我认知的负面影响会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思维定势。
二、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2.1 优化教学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探索。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的整合。
2.3 建立正面的学习态度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学生也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错误,将其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打击自信心的绊脚石。
2.4 拓宽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对于问题的固定思维方式和观念,导致其无法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灵活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些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1.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法。
可以让学生将问题中的人物换位思考,从而扩大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运用。
将数学题目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生活的联系。
3.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数字找出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4.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一起思考解决方法。
5. 创设游戏性学习环境:通过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来触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游戏中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
6.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可以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解答。
7.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路径,并帮助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演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方法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总结、鼓励提问和质疑、创设游戏性学习环境、鼓励自主学习和引导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提升数学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思维定势,即一种思考方式的固定模式,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化解这种思维定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实物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实际物体,计算出物体的面积,从而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打破他们只在书本上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
2. 游戏化教学: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游戏进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打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思维定势。
3.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启发式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式方法是指通过尝试、调整和检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题目时,鼓励学生试错,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多样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视觉型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图形等形象化的方式来教授数学知识;对于听觉型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口述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动手型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
通过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5. 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中,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组织数学拓展活动,参加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学生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摘要】数统计、参考资料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为了有效化解思维定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利用教学案例进行思维突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维空间。
思维定势是可以被化解的,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通过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思维定势、小学数学教学、多角度思考、启发式教学、创新意识、问题解决途径、教学案例、教师角色、灵活思维、化解、核心。
1. 引言1.1 了解思维定势的表现了解思维定势的表现是指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或面对挑战时,会出现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或模式,导致他们只能按照已有的逻辑或方法去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这种思维定势表现为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会沿用已有的解决方案,无法开拓思维,无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地是依赖于记忆和机械操作。
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缺乏探究和探索精神,往往只在表面上做题而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理。
这种思维定势表现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只注重问题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探究,缺乏对数学思维的深度理解和反思。
了解学生的思维定势表现,是数学教学中有效化解思维定势的第一步。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认识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思维定势是人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地产生的一种固定模式或偏见,它会限制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高中数学突破思维定势与知识灵活运用
高中数学突破思维定势与知识灵活运用高中数学学科给予了学生们一种具有严密逻辑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常常陷入思维定势,只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和运算方法,并不能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需要学生改变对数学的看法和态度。
数学并不是一种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学科。
学生应该把数学当作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定理的集合。
通过改变对数学的看法,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从而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和练习来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单一的题目类型和解题模式会导致学生陷入思维定势,只是机械地套用已有的解题方法。
而多样化的问题和练习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解题方法和思路,并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题途径。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技巧。
此外,数学思维的灵活运用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重求解结果,而忽视了问题本身。
实际上,问题本身才是数学学习的重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技巧。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最后,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还需要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数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的学科,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和记忆。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例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解题,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要突破高中数学学科中的思维定势,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运用能力,可以从改变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多样化的问题和练习、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等方面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常见的教育问题。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由于被先前的学习或经验所束缚,而仅局限于已知的解法或手段,从而不敢或无法创新地去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验证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师需要用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思考方式。
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定势的具体方法。
1.打破“数字是静态的”这一思维定势许多初学数学的学生认为,数字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在做题时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或算法。
但在很多的数学问题中,数字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改变数字,就能够让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例如,对于一道四则运算题“8+3×6÷2”,学生往往只能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结果为“17”。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稍稍改变数字的位置和顺序,就能够得到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即“(8+3)×6÷2”,结果为“33”。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并教导他们如何在数字上运用创意,从而打破“数字是静态的”这一思维定势。
2.借助图片打破“所有问题都是数字”这一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不仅要看到数字,还要看到图片。
在一些需要画图才能解决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往往想不到用图片来帮助自己思考,这就是“所有问题都是数字”这一思维定势。
例如,在一道题目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正方形,然后问他们如何把正方形分成两半,使得两部分面积相等。
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正方形切成两半,但无法确保两部分的面积是相等的。
但是如果他们将正方形画成八个小三角形,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将八个小三角形分成两部分,使得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
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图片的使用,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3.引导学生主动查询打破“老师已经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这一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查询资料,从而避免“老师已经告诉你所有的答案”这一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一、利用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操作中,逐渐认识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如购物、租房等,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减少学习数学的抵触情绪。
二、打破题海战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单纯的题海战术,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非常规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索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数学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各种教具和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分析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六、注重数学启蒙七、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应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对策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 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
心理准备状态。
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的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 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定势常常表现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
习惯的思路去进行思考。
当这种习惯思路与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途径相一致时, 定势的作用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当这种习惯思路与具体问
题的实际解决途径不一致或相悖时,定势的作用往往形成负迁移,使思维受到束缚,造成解决问题的失误。
这就是说, 思维定势在学习迁移中所起的作用的性质, 是由定势本身的内容及定势与面临课题的关系决定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具有双重性。
以往, 对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讨论得较多, 以致有主张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防止产生思维定势。
其实,这既不可能,也没必要。
思维定势作用的双重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对策,不是如何单纯地防止定势的形成, 而是如何遵循定势形成到克服再到形成的规律,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
一、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进智力技能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有些智力技能要求经过适当地训练, 使学生趋于熟练。
这时往往需要使学生形成指向这一活动的相应思维定势, 即产生一种典型的高度适应的倾向, 以缩小知觉和思维空间, 加快问题情景的识别和简缩思维的过程。
比如学习基本口算, 起初依靠掰手指头,想数的组成,反应慢,易出错。
经过一定的练习强化,在积极计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心算思维的定势,运算速度和准确率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例如,初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安排 20以内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一位
数 (退位的对比练习, 实际上就是引起导学生形成先用十几减几, 再加几十的心算思
维定势。
从提高教学效率着眼, 必须讲究练习设计安排的科学性。
一般来说, 练习
课题之间保持
一定的同一性,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思维定势的形成,促进智力技能的熟练。
二、适时打破原有狭隘的思维定势。
导致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生成定势
的知识经验的局限性、肤浅性和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 当思维者不从具体条件
出发, 盲目搬用某种特定经验或结论, 亦即把并非基本, 并不具有一般性的局部经验
或局部规律, 自觉地扩大到一
般范围或形成实异的场合使用时, 就会形成消极结果。
这一方面与小学数学学
习的阶段性及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相应的教学措施有关。
比如, 过分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提“类型 +诀。
思维定势在使定势反应更易实现的同时,也会抑窍”或“类型 +程序”或“解题规律”
制与其竞争的其它反应倾向。
因此,当新的学习课题、问题情境与原思维形势相悖
时,就需要摆脱离原思维定的束缚。
突破狭隘思维定势的常用方法有三:。
就是强化易被忽视的环节,特别是某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或某种解一是“强化”
题方法适用的范围。
例如: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连加、连乘算式实
行简便运算时, 学生所关注的是数据的特点及其位置的变化与运算顺序的改变,所以
的运算定势。
但对可将数据交换、结合的前提(参与连加、连
比较容易形成“凑整”
25×4这样的加减混
乘运算的数据 ,常常并不在意。
于是,遇到 7.5+2.5-7.5+2.5,325÷
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也盲目地作出“凑整”的定势反应。
可见,应用运算定律进行
简便运算时,强调适用范围,使弱刺激得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
就是通过以更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或者变换问题情境,以二是“变式”
突出事物本质属性,隐蔽要素的方式。
例如,认识梯形时,如果单纯出现标准图形,学
生易受图形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形成梯形“上底短,下底长,腰反向,角不等”等错觉。
并影响后继识别梯形时的直觉定向。
鉴此, 引入梯形定义后, 适当出示变式图形, 让学生判别它们是不是梯形,有助于学生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
数学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克三是“求异”
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例如: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针对学生习惯于将水平面上的棱看作长或宽,将铅直方向上的棱看作高的特点,有必要引导他们根据长、宽、高的定义认识到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 任何一条都可以看作长或宽或高。
这样, 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统一成 V=sh后,就比较容易根据需要突破将水平面视为底面的思维定势。
三、努力建立,发展具有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建立符合数学思维, 数学方法论要求的思维定势。
据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建立, 发展和强化有利于正迁移的思维定势,达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学习归一问题,学生容易将其解法分特定的情节内容,特定的叙述(如“照这建立起联系,这在初学阶段似乎是正常现象,因而需要我们适时变换问题情
样计算”
景,帮
助学生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
如给出下面两题:甲乙两人骑车从两地先后出发, 用同样的速度相向而行。
甲用 4小时行 48千米到达相遇地点, 乙行 36千米到达相遇地点。
乙行了多少小时?用 3个表面积都是 6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前一题看似求时间的相遇问题, 却与“路程÷速度无关, 后一题要求长方体表面积, 即不宜套用公式,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前一题中和”
相同,后一题里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一定, 两题都可应用“归一”解法求解。
显然,积累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找出数量变化特点的经验,有助于形成具有一般意义的思维定势。
总之,就应用题而言,淡化问题类型特征,强化数量关系分析, 帮助学生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定势, 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思想方法, 具有广泛的正迁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