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播的功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广告策划(1-7章)复习题
一,1.广告策划这一战略思想最早是由伦敦的博厄斯.马西来.波利特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广告专家(斯坦利。
波利坦)于60年代提出的.2.在20世纪(50)年代,曾对公共关系理论的形成,发展有开创之功的爱德华。
L.伯纳斯开始将“策划”的概念全面引入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并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3.(北京广告公司)在80年代中期最早在国内广告界提出:“以策划为主导,以创意为中心,能提供全面的服务的广告公司”的口号。
4.广告策划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事前的行为),二是行为本身具有全局性。
因而,广告策划是对广告活动所进行的事前性和全局性的筹划与打算。
5.广告策划在整个广告活动中处于(指导)地位,贯穿于广告活动的各个阶段,涉及广告活动的各个方面.6.广告策划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性的,即为一个或几个单一性的广告进行策划;另一种是(系统性)的,即为规模较大的,一连串的,为达到同一目标所做的各种不同的广告组合而进行的策划.7.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告策划生产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一种科学化的知识成果.它对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值作用。
二,1,策划,归根结底是人(思维)活动.2,现代广告策划需要新境界,新火花,新观念,新思想,而这又取决于广告工作者(策划思维方法)。
3,广告策划中主要的思维方法有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开放参与性思维),艺术性思维等。
4,广告工作者树立了科学的策划思维,就能够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广告策划背景,制定出富有(战略意义)的广告策划方案。
5,在广告策划中,广告工作系统思维在两层含义:一是静态上充分认识到广告工作的整体性; 二是动态上自觉谋求广告工作的(规模效应)。
6,艺术性思维在广告策划中的具体要求是:把广告创意,策划过程看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创作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计划)”。
三,1,广告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传播)行为,广告主和广告策划者是广告的传播者,广告信息是广告传播的主要内容,刊播广告的各种媒介是广告传播的媒介,而接触广告的媒介受众则是广告传播的受众。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
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作者:李力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7期【关键词】二次传播;社交服务链;画面感;角色融入;细节一、什么是新闻的二次传播新闻的“二次传播”具有两个特质:一是指传播链条延伸,二是传播介质发生改变。
二次传播算不上新生事物,当传统媒体还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时,二次传播就已经存在: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被受众接受后,它的传播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又通过口口相传的形态继续呈现。
这就是新闻的二次传播。
我们可以把这个转化过程比作田径接力赛,第一棒由媒体负责,第二棒则交给了民间,这种犹如接力赛的形式保证了新闻传播链的延续性,使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传统媒体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二次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获取新闻,这些传统媒体充当了初次传播的介质。
初次传播在整个传播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是二次传播的基础,人们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后,再口口相传,告知亲朋好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容撼动,二次传播只能视为初次传播的补充;如果以角色来划分,初次传播是主角,二次传播是配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次传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整个新闻传播链条中重要性凸显。
其地位的提高,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兴起。
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已发生重大变化,报纸、广播、电视的风头渐被移动客户端取代。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9.89亿人,这9.89亿中高达99.1%的人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除了具备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的通信功能外,还是人们贴身的伴随式媒介。
相比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手机上获取新闻资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新媒体传播的超时空特性、受众获取新闻的便捷性,为新闻二次传播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受众获取新闻便捷的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广度。
[1]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二次传播,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机制进行的传播。
伴随微博、微信的兴起,依托这种便捷的互动分享功能,人们得以酣畅淋漓地交流、沟通。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出现了四位代表人物。
它们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他们被誉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奠基人。
传播学通论名词解释
11、人际传播:人与人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有两种途径:无需借助传播媒体作为中介物即可进行的直接传播;间接传播。
基本特点运用双重手段使全部的感官受到刺激。
▲6、宣伟伯(施拉姆):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其贡献有:(1)从新闻专业角度把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及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2)不断的著书立说,主要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3)在从事新闻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传播学人的交流,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众多知名学者,形成“施拉姆学派”。
可见,传媒做造成的外在的真实感,反而导致了现实的空虚化,非真实化。
▲10、内向传播:“主我(I)”同“宾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主要特征是: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
自我传播的实质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核心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通论名词解释
1、传播的几种概念:
(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科学的传播定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传播的信息性(传播传的就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信息的可流动性和可测度(用人文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没有传播,信息是静止的,信息不流动,传播便不能成立)。信息可以变成文字信息,精神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物质信息,各种信息大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二次传播”策略探究
第12卷第21期 Vol.12 No.21 2021年11月 November 2021随着传播技术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现代受众更倾向于借助智能终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这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促使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趋势快速形成。
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要扩大电视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及市场竞争优势,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媒体融合为手段,迈向“二次传播”。
一、“二次传播”的内涵概述所谓“二次传播”,是一种相对于“初次传播”的传播学概念,指的是经过初次传播的信息,通过其他媒介形式进行再次传播[1]。
以电视新闻报道举例,“二次传播”就是指该新闻报道在电视台播出后,在纸媒、社交媒体进行了转载、转播。
许多新闻事件在经过二次传播之后,往往还会有更多媒介“接力”传播,也就形成了三次、四次甚至N次传播,不过相对于初次传播而言,均属于“二次传播”的范畴。
在如今的信息碎片化时代,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日渐多元,每个人都可成为媒体。
比如当下最火爆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抖音,便是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直接体现。
通过15秒~3分钟的视频向受众传播信息,无须耗费太多时间与精力,并且每个人只要注册一个抖音账号以及积累一定粉丝,便能扮演媒体的角色,信息传播也逐渐大众化与便捷化。
所以,电视媒体也应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一方面寻找信息资源进行再度加工,另一方面进行媒体融合,实现“二次传播”。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发展困境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场变革,但“媒体融合”并非新鲜事物,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视的融合趋势一直有所显现,并且在逐步探索中已有不少建设成果,但纵观实践全程,会发现发展困境依旧存在[2]。
一方面,电视屏幕无法与手机、平板等小屏在携带便捷性方面竞争;另一方面,新媒体衍生出的交互内容远比相对“传统”的电视节目更受人们追捧。
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许多传统电视媒体的核心人才纷纷出走,特别是在2014年~2018年期间,许多著名电视节目制片人、主持人离职,电视节目收视率持续下滑,广告商青睐不再,让电视媒体的前景再度蒙上阴影。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
3、模式也显示了两种含义之间产生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 的干扰。
循环模式的不足:
没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即缺乏外部条件。 (只噪音一个外部因素不能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5.传播融合模式
罗杰斯和金卡特的传播融合模式: 互动传播也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 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
•第二节
• • • • • 一、传播的层次和类型
传播的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三、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
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 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 们将怎样生活。 ——施拉姆
社会遗产传承。
• 2、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
会化、提供娱乐。
•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 (媒介人物)、重申社会准则(社会规范强制)、 负面麻醉作用。
三、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负面功能论
★ 大众传媒持续不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
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 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
2、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C=传者,M=讯息,R=受者)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
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
动并不仅仅是有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
互动,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之
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播系统研究 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一、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学的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突出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把“铁路”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俩传统发生融合。
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即“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或者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意义离开符号便不能得到表达,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 美传播学家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死后,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
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
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章 传播学基础
数字媒体导论¥2.1.1 传播的定义“传播”一词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nui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共有或共享的信息。
对传播的定义,传播有两个重要的组成要素:信息,也即传播的材料;流动,即传播的方式。
简言之,传播就是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获得共享。
¥2.1.2 传播的类型传播学的分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传播学是以人类的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而狭义的传播学则是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为大众传播学。
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而我们更关心的就是与人类相关的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传播社会传播自我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为内向传播或自身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整个信息交流活动都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进行的。
自我传播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过程,自我传播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性。
人的思维活动建立在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平台上,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并采取符合目的的措施和行动。
¥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如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大批复制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从而影响受众的过程。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一个有组织、有一定规范的、专业群体的全部或部分,它们通常不仅具备传播的功能,也可有其他多种能动功能;受传者通常是个人,但经常被传播组织视作是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性的群体或集体。
故而大众传播往往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或交互的环节。
(1)大众传播的特性1)组织性2)广泛性3)公开性4)单向性5)超越性6)即时性(2)大众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出自1948年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
传播学概论2
三、传播学的功能即作用。
1、传播的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1)强调“工具性”的学者E ·托尔曼2)强调“消遣性”,以提倡“游戏理论”的W ·斯蒂芬森2、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1)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是为了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
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是为了调节身心。
2)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
从消遣性传播的角度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
3)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传承社会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是提供娱乐,或者说调节社会大众身心。
1、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1)传播功能与内容的相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往往与受者的身份、需求、处境、心情等有关。
2)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所以功能也是双向的,交互的2、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在《大众传播、大众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
1)授予地位:无论个人,组织,事件只要登报或登台就会名扬天下2)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只要违反了社会规范,经媒体曝光就可望迅速有效地遏制。
3)麻醉精神:由于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太多的时间而疏远行动,却沾沾自喜的误以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7、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1)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
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叫“直接环境”,而需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的环境叫“间接环境”。
2)“两个环境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它强调指出了大众传播的作用,即: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
8、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为了进一步领悟传播负功能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后果而引用的。
1)“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2)默顿的“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展开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浅谈“二次传播”的影响力
浅谈“二次传播”的影响力作者:王磊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4期【摘要】2010年广西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泄题,本文以此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在这次事件报道过程中“二次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及成因。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二次传播网络媒体一、二次传播同一新闻事件往往在首次传播后,并没有引起受众足够的关注,但是在经过不同媒体的传播后,形成了比首次传播更强大的影响力。
这一现象就是二次传播现象。
“二次传播是相对于首次传播的一个传播学概念,指新闻事件在首次传播之后,又被另一媒介传播。
通俗地说就是转述、转播或转载。
有的新闻稿件或事件被二次传播以后,还被其它媒介继续传播下去,可称为三次、四次或无数次传播,但相对于首次传播来说,它们都可划入二次传播范畴。
”①与首次传播相比,二次传播有时能产生惊人的影响。
以2010年1月16日广西公务员考试泄题事件的报道为例。
考试刚结束,就有网民发贴称在考前一天,有人已得知考题,并在网上寻求答案。
但是,这并没有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此时关于泄题的讨论只限于局部的范围内。
2010年2月22日,新浪和腾讯以《网友怀疑公务员考试泄题广西人事厅否认》为题报道这一事件。
两大门户网站的报道,让这次泄题事件大面积曝光,更多的受众开始关注此事,广西有关政府部门也改变当初冷漠的态度,成立相关调查组对此事进行调查。
随后,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加入传播队伍中,关于这次泄题事件的新闻成为全国舆论焦点。
2010年3月1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处置2010年公务员考试试题泄漏事件工作组在南宁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
负责2010年广西公务员考试入围命题工作的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巡视员何利顺、广西人事考试中心主任李烈荣、广西人事考试中心副主任唐昌曼被停职检查。
3月19日,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布之前举行的广西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无效,定于4月25日另行组织公共科目的笔试。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必背24道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必背24道1、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口诀:两传(传递和传播)选(选择)新〔更新)促文化2、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2)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口诀:两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一心(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传统(文化传统)和外国(外国学制)3、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2)普及性(3)免费性(4)公共性(5)基础性口诀:强制(强制性)普及(普及性)公共(公共性)面(免费性)积(基础性)4、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1)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5)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口诀:美观(审美观点)只(美学知识)能(审美能力)内(内在美)外(外在美)创(创造美)5、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进行教学反思,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口诀:私(教学反思)联(专门训练)官(观摩和分析)微(微格教学)6、《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口诀:两爱两人(2)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口诀:理论实践、研究学生、实践反思7、《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知识(1)小学生发展知识(2)学科知识(3)教育教学知识(4)通识性知识口诀:两学交(教)通专业能力(1)教育教学设计(2)组织与实施(3)激励与评价(4)沟通与合作(5)反思与发展口诀:反教主(组)机构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2)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3)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4)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5)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6)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口诀:学(学习方式)姐(课程结构)坪(评价与考试制度)内(课程内容)等关(课程管理制度)公(课程功能)9、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口诀:理解目的精加工,编码组块重方法1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doc
第二章传播的基本原理本章共有四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传播的分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的功能与原则。
第一节要理解传播的含义和特点,第二节要熟悉传播的类型,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三节是本章的难点,主要掌握传播的各种模式并能用来解释当前传播活动的实际情况,第四节要认识传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掌握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
第一节传播的概念与特点一、传播概念的演变传播的中文义:传,纵横地传播;播,广泛地传播。
合成一词,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
传播的英语义: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
“Communication”与“传播”相比,不仅具有单向的精神内容的传布、扩散和物质实体的传染(病菌)、撒扬(花粉),而且具有双向的人际交往、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意义共享、物质交换等意蕴。
相比较而言,英语的含义较丰富而又具有弹性。
传播在不同的语种里有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传播学者那里亦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下面是五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一)“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这个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re的意思:“使共同”。
亚历山大·戈德的定义即是:传播“就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A.gode,1959)。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W.Schramm,1971)。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人却毫无意义”(W.SevefinandW.Tankard,1985)。
《传播学原理》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资料
2018《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本质: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定义(三说)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压影响的行为。
信息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符号)的流动。
3.信息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4.传播的划分(16面)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为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亲身传播前三个和大众传播后三个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从主观方面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间提高。
从客观方面看,传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显。
大众传媒发达程度、科学认识的水准。
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拉斯韦尔:5w、社会传播概念、内容分析法。
卢因:把关人、群体动力学拉扎斯菲尔德: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实地调查法”霍夫兰:控制实验法、《传播与劝服》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1.传播的模式32.传播的功能2343.传播研究的三个范式(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媒介理论麦克卢汉4+评价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第六章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信息符号第七章受众受众:、受众的界定与类型第八章效果(理论)两级传播理论、魔弹论、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议程设置理论、知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理论、框架理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的特性和本质2.传播的定义(三说)3.信息4.传播的划分(16面)5.传播学诞生的条件6.四大奠基人及贡献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传受信息的行为过程。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施拉姆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众传播协调社会行动也会产生负功能。因为大众传播具有 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性,它的解释有触及现存社会秩序以至社 会弊病的,都会引起广泛的反响。这样,它评论、解释就会 受到限制。这种限制不一定都来自官方或政府机构,有时也 会别的方面,如经济方面的。 大众媒介对新闻所作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或个人判 断能力。由于新闻已经加工处理,观点和意见都已被现成地 提供,个人无须再去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久而久之,作
社会层面的传播功能
❖ 1、政治功能。从媒介服务于政府而言,大众传播可以帮助政府收集情 报,解释情报;传播政策,执行政策等。从媒介服务于人民而言,大众 传播可以帮助人民了解政府功能,监督从政人员;表达民情民意,影响 政府决策等。
❖ 2、经济功能。传播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一股具有极 大潜力的经济力量。A、传播媒介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B、传播 媒介又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C、大众传播是国家现代化的“催化 剂”。
❖ 从负功能来看,大众传播的各种教育活动也会进一 步扩大“大众”社会。所谓“大众”社会,是说大 众媒介的受众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教育的新对象, 而由此构成的“大众”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准也较低。
❖ 标准化教育还会使人们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而且这种标准化也可能使从文化主流中派生出来的 有关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等的“亚文化”的多样 性与创造性受到损害。
❖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不同社 会阶层的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对 大众传播的功能作出了相同的概括,他们都试图将传 媒多元化的功能剖析出来,为已所用。在传播学史上, 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分析的H·拉斯韦尔在 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 中,将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环境监视 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
(一)从呈现的方式来看
❖ 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 显性功能是人们可以明显看出或感觉到的 作用或效能;
❖ 隐性功能则是人们不易察觉的作用效应。
(二)从释放的效应来看
❖ 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 正功能是信息传播的正常效果,也是传播 者所预期的和追求的。只要传播者在事前对 整个过程逐项精心组织,巧妙安排,通常都 能实现。
❖ 1959年,查尔斯·赖特又从社会学的角度,为其补 充了“娱乐”功能。由此,形成了传播学中经典的 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三、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 环境监测功能 ❖ 社会协调功能 ❖ 文化传递功能 ❖ 娱乐功能
环境监测功能
❖ 环境监视是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大 众媒介通过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自然 界和社会上各种事件的讯息,帮助人们 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为 灾难或社会问题,给予揭露或解释;对 权利机构和个人进行监督;并及时地发 现问题提出警告,促使人们及早防御。
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 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 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 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
传播的功能失调
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它的 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 候,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这 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 的心理。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 响。
❖ 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传播内容暴露了文 化体系一致性消极的一面。
❖ 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娱乐消遣需求。也有 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 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 现。
❖ 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传播的功能失调
一、环境监测的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
惨痛教训
❖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 ❖ 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 日本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 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 伊利,蒙牛最想对三鹿说什么 ❖ 伊利:你他妈加就加了,不能少加点? ❖ 蒙牛:我从来都是奶粉里加三聚氰胺,你他妈
三聚氰胺里加奶粉? ❖ 三鹿(委屈):那天漏斗坏了,没控制住量
❖ 3、教育功能。A、首先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可以从某些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的部分作用。B、它可以创造一种重视 教育、具有强烈教育意味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大众争相吸收和享用文化 知识。C、它能通过持续不断信息传播逐步夹带和积聚知识。D、直接 传播知识。
❖ 4、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A、承接和传播文化。B、选择和创造 文化。C、积淀和享用文化。
为信息接受者的个人,主动的判断精神就会减弱。
文化传递功能
❖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 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 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 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 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 用。
三鹿婴幼儿奶粉污染重大食品安全事 故
三鹿、蒙牛、伊利、雅士利 “三聚氰胺”重大安全事故
❖ 负功能则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不愿见到 的和力求避免的令人不愉快的负效应。
(三)从功能应用的区位来看
❖ 它可以分为思想功能和交际功能。思想功能 是指人类传播活动对人的思想意识所产生的 种种作用,包括信息、教育、启发、娱乐、 影响等等。交际功能是指传播活动对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包括享 受家庭温馨,感受朋友情谊,追求,摆脱挫 折,抵制强权,驱除紧张感,打破孤独感, 等等。
❖ 对社会统治而言,环境监视也有负功能:有 些反映真实情况的新闻信息如战事失利、领 导人的劣迹等消息,以及敌对方的宣传,一 旦得到传播的机会,就会影响统治者的威信, 甚至危及他们的统治。
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 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 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 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 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 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 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第二讲
传播的的功能
❖ 一、传播的功能 ❖ 二、分类 ❖ 三、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一、传播的功能*
❖功能即作用。传播功能,就是指传 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 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 传播功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在同一历 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 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呈现出多样性。
功能和效果的区别
着眼的角度与层面
关注问题
研究领域
传播 功能
传播 效果
从社会角度和受众层面 来看待
从传播者和媒介自身的 角度来认识
传播活动所产生的 作用和媒介释放的 能量
传播所造成的最后 结果以及在受众那 里引起的反应
传者研究 受众研究
功能分类
❖ (一)从呈现的方式来看 ❖ (二)从释放的效应来看 ❖ (三)从功能应用的区位来看 ❖ (四)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
❖ 但是,环境监视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 ❖ 对社会而言,世界新闻的流通会构成一种对某社会
体制潜伏的威胁。比如,有关另一类社会的信息可 能导致人们将其与本社会进行比较,从而对所处环 境产生反感,萌发变异的愿望;那些关于即将来临 的某种威胁的警告,如不加以解释,也可能会引起 严重的社会恐慌。 ❖ 对个人而言,受到过多的新闻的冲击,会产生无所 适从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超载”。人们花 很多时间去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了解社会时 局、形势。但是,当他们接受信息以后,已没有更 多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这就是拉扎斯菲尔德与默 顿提出的“麻醉”功能。
传播的功能失调
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 “大众”社会。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 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传播的功能失调
四、娱乐的功能失调
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 “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他 们的社会性行动。
作业:
❖ 看电影,分析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麦奎尔的“社会功能”
❖ “窗口” 功能 ❖ “镜子”功能 ❖ “过滤”功能 ❖ “告之”功能 ❖ “论坛”功能 ❖ “信息伙伴” 功能
施拉姆的“四功能说”
❖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正式将传 播功能定为:雷达功能、控制功能、教育功 能、娱乐功能,同时又分为外向功能和内向 功能。
大众传播的功能
惨痛教训
❖ 从大米里 我们认识了石蜡 ❖ 从火腿里 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 ❖ 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 从火锅里 ❖ 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 从银耳、蜜枣里 ❖ 我们认识了硫磺 ❖ 从木耳里 ❖ 我们认识了硫酸铜 ❖ 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惨痛教训
❖ 安检说是三鹿的责任 ❖ 三鹿说是奶站的责任 ❖ 奶站说是奶农的责任 ❖ 奶农说是奶牛的责任 ❖ 奶牛支吾了半天, ❖ 说出了一个字:草(操) ❖ 草说:关我何事,是土壤的问题,问土壤去 ❖ 土壤:关我鸟事,是旁边河水不干净 ❖ 河流:中国男足来这洗过脚了,你问他们去 ❖ 男足: 我们从小吃三鹿奶粉长大的
(四)从功能产生的渠道来看
工具性 消遣性
个人 了解 学习
调剂
组织
社会
告知、表 政治、经 达、解释 济、教育、
和指导 文化
调剂
提供娱乐
个人功能:
❖ 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 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 务,就叫个人的功能。也叫内向性功能或社 会成员自身功能。
组织功能
❖ 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 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叫组织功能。它包 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 能。
❖
❖ 更为重要的是,环境监视还可以把那些有违 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 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 环境监视对某些人物加以报道后,能使人获 得威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就是所谓 “授予地位”的功能。同时,从社会统治的 角度而言,新闻自由流通有助于维持和巩固 统治,具有监视或管制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