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论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合集下载

冷战后国家关系的变化趋势

冷战后国家关系的变化趋势

冷战后国家关系的变化趋势
冷战后,国家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趋势。

以下列举了其中一些主要变化趋势:
1. 解冻: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有所缓解,国家之间开始展开和谈并寻求合作与建立互信。

2. 多边合作:国家之间开始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多边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3. 经济全球化:冷战结束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全球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国家间更加倾向于通过经济合作而非军事对抗来解决争端。

4. 地缘政治重塑: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塑。

一些国家重新调整了自身的战略定位,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东亚国家的兴起等。

5. 地区整合:在冷战后的时期,一些地区开始进行更紧密的经济和政治合作,例如欧盟的扩大,东盟的建立和南美洲的一体化努力等。

6. 跨国威胁:冷战结束后,一些非国家主义的威胁开始显现,例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

国家之间合作应对这些威胁成为一种趋势。

总体而言,冷战结束后国家关系的变化趋势是从军事对抗转向多边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整合。

然而,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仍然存在,但更多是通过非军事手段来解决和管理。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引言中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两国之间的挑战和未来合作的机会。

历史背景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多次的紧张局势和冲突。

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导致了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此后,双方在边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和摩擦。

现状分析尽管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合作,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挑战。

边境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的核心争议之一。

两国在东北部的边界线上存在争议,并且曾经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

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但进展缓慢。

经济竞争中印两国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高,而印度则希望通过提供投资机会来吸引外国资金。

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

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中印都是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中印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两国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两国之间的竞争和争议也可能限制它们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机遇与挑战中印关系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存在着许多合作的机会。

经济合作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两国可以加强贸易联系,加大互相投资,共同开发市场。

中印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提高两国的经济实力。

边界问题解决中印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边界争议。

两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边界问题的解决,并寻求建立稳定的边界管理机制,增强互信和合作。

人文交流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非常重要。

两国可以加强教育交流、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结论中印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几点看法

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几点看法

1. 冷战时期的军事安全合作东盟的安全合作,如果就传统“安全”概念——军事安全角度来看,在东盟成立的初期及整个冷战时期就已存在。

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促使东盟成员进行军事合作的因素。

如英美军队从该地区撤离,越南入侵柬埔寨,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的军事结盟,中国与印度军事力量的壮大,日本海军规模的扩大,等等。

东盟成员间的合作,最早主要是双边军事合作。

例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印尼与新加坡、菲律宾与新加坡、泰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文莱与马来西亚、文莱与新加坡等都有军事合作项目。

主要内容包括部队的共同训练、联合军事演习、边界地区的巡逻、海上联合监察、共同使用军事训练设施、交换与分享有关情报、军事指挥员联席会议,等等 [1] 。

东盟国家军事力量一般都较薄弱,装备落后。

冷战时期东盟进行军事合作的目的主要是借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以镇压内乱和加强边境联防,共同抵御辖界和海上的各种威胁。

具体说,一是优势互补,提高各自军队的战斗力。

如新加坡与印尼的合作。

新加坡属城市型国家,国土极为狭小,缺乏各军种开展训练所需要的空间和地形 ( 如丛林、山川、平原、沙漠等 ) ,而国土广大的印尼能满足其需要。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军事训练设施和方法是东盟中较先进的 ( 如空战靶场、电子训练设备等 ) ,可供装备落后的印尼军队使用。

此外,新加坡还在泰国、文莱设立了训练基地,也属于这种性质。

二是维护边界安全,对付共同的威胁。

例如,马来西亚与印尼为了镇压活跃在双方边界上的共产党游击队,于 1966 年签订曼谷协议,开展边境地区的安全合作; 1972 年又签订边界安全协定,以镇压北加里曼丹的叛乱。

直到 1986 年末,两国边界上的反政府叛乱被彻底镇压,双方的军事合作才转向其他领域。

三是共同对付各种“低烈度威胁”,维护海上安全。

80 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共产党游击队纷纷放下武器,东盟国家的“内乱”基本平息,但海盗、贩毒、走私、偷盗海洋资源、贩卖妇女非法移民及跨国犯罪等“低烈度威胁”增加,尤其在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东盟的军事合作重点也相应转向这些问题,如印尼与马来西亚开展了警察部队之间的联合训练。

冷战后中国视角下的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探析

冷战后中国视角下的印度与东盟关系发展探析
关键词 : 国际关 系 ; 印度 ; 东盟 ; 发展 战略
中 图分 类号 : 8 2 3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0 9— 8 4 2 1 ) 7—0 1 0 D 2. A 10 25 (0 0 0 0 5— 5
印度 和东 盟 国家 都是 中国 的重 要邻 国。近 年来 , 印度 与东 盟 的关 系进 一 步发 展 , 方积 极寻 求经 济 和 双 贸 易联 系 , 进一 步 建立 和 密切 了相互 间的政 治 和 国防关 系 。在 此背 景 下 , 探讨 印度 与东 盟 的关 系发展 对 中
王 泽 芝
( 樊学院 襄 经 济与政 法学 院 , 湖北 襄樊 4 15 ) 4 0 3
摘要 : 自印度 “ 东向 政 策” 定 、 制 实施 以来 , 印度 与 东盟在 政 治、 济 、 经 安全 领 域 加 强合 作 。 印 度 与 东盟 双 边关 系的发展 会 对 中 国的政 治 经济 、 全 形 势和 外 交产 生影 响 。 中国应 积 极客 观 地 安 看待 这种 关 系, 利 避 害 、 握 机遇 ,, 中印关 系中的 东盟 因素 推动 中印 关 系的发 展 。 趋 把 f i用 q
中国会 面 临何 种挑 战 以及 如何 应 对挑 战是系发展 中面 临的挑 战 1 中印在 与 东盟 的 经济 合作 上 存在 竞 争 .
随着 经济 全球 化 和 区域 集 团化 的发 展 , 济发 展 成 为 国家 利 益 的根 本 。印 度 把 与 东盟 国家 发 展 经 济 经
收 稿 日期 :00—0 21 5—1 ; 订 日期 :0 0—0 3修 21 6—2 3
作者简介 : 王泽芝 ( 9 1 ) 女 , 18 一 , 湖北襄樊人 , 襄樊 学院经济与政法学 院讲 师。

《东南亚研究》2012年目录汇编

《东南亚研究》2012年目录汇编
范若 兰 陈 妍
1—4

例 东莞对东盟 国家 的经 济外交

莹 ( 1— 3 2 )
姚家庆 ( 1— 4 1 ) 廖小健 ( 1 —4 7 )
美国 “ 重返亚洲 ”后 的马美 、马 中关系探析
越南 的人际信任价值观与 国家政制
越南 的伊 斯兰教 马 强


琳 (
雯 (
李小军 ( 3— 3 8 )
国际项 目融资中的环 境争 端及 其解决—— 以新 加坡 丰益集 团印尼棕榈油项 目案为例 抗争 的动力 :新媒 体与缅甸的 民主化
简析柬埔寨天 然橡 胶业 的发展 东南亚 的政党 与国家 ( 新加 坡 )王赓 武著 吴宏娟译 吴金平校 ( 4— 4 )
王 勇辉
周忆 丽 ( 5— 3 8 )
泰国政治转型 中的政商关 系演化 :过程 、条件与前景
周 方冶 ( 4— 4 6 )
1 9 4 5年菲律宾经济 民族化运 动与美 菲政 局 姜 南亚对建构东盟安全共 同体 的影 响 郭 琼
主导性 国家与东盟 安全 共 同体 的建 构——兼谈 美 国重返 东
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N s T U D I E s
东南亚研 究 2 0 1 3年第 1期
《 东南亚研究》2 0 1 2 年 目录汇编
冷战后 中美 日在东 南亚 的软 实力 角力—— 以对 东盟 援助为
东南亚 问题评论
东南 亚民主化浪潮 中的女领袖 现象探 析
许利平 薛 松 ( 1— 2 5 )

南海 渔业 资源衰减相关 问题研究
鞠海龙 ( 6 — 5 1 )
华侨 华人研 究

印度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印度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印度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非常重视。

印度的外交政策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多极化。

本文将探讨印度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以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

一、多边主义与印度印度一直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印度坚信通过多边主义合作可以解决国际问题,并且通过不同国家间的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

印度在联合国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二、邻国关系印度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印度外交政策中的一个焦点。

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恐怖袭击等问题一直存在,但印度仍然致力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议,并倡导和平共处。

另外,印度与中国、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印度积极推进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外交交流。

三、印度与美国关系印度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加强。

双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

美国将印度视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伙伴,并积极支持印度加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升温,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四、印度的经济外交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外交,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印度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化与开放,与其他国家签署了许多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此外,印度还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努力推动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五、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印度一直努力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同时,印度也主张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通过合作与对话来推动国际事务的公平与公正。

总结印度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走在多边主义的道路上,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来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合作。

东向政策

东向政策

一.东向政策第一阶段(19911992年才提出~2002年):主要面对东盟及东盟国家在80年代,印度与东盟分属苏美阵营,受阿富汗问题和柬埔寨问题的影响,印度与东盟的关系跌入低谷,在国际和地区重要问题上与东盟分属两个阵营,存在重大分歧,政治合作举步维艰,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南亚局势得到缓解,外交的中心从军事战略转变为经济合作。

91年拉奥政府上台时,亟待解决的是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

东盟国家的经济此时正蓬勃发展,为能够吸引外资,扩大市场,分享快速增长的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印度将外交政策从亲苏调整为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上,在东向政策框架下,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1991年6月,拉奥政府提出了以经济为中心的“经济外交”和“全方位外交”战略, 制定了“东向政策”,全面修复与东盟的关系。

东盟也抓住了印度伸出的橄榄枝。

1992年1月东盟第四届首脑峰会给予印度贸易、投资、旅游领域的“部分对话伙伴关系”。

1993年3月东盟和印度召开会议商讨合作事宜,并建立了相关合作机构,双方高层之间互访频繁。

在这些互访中,经济合作是主要议题。

在东向政策的框架下,经济合作放在首位,印度与东盟经贸关系获得了较快发展,从一般的投资贸易合作到建立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

但印度与东盟经贸合作具有不平衡性,它尤其重视与经济发达的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即新马泰印尼四国。

究其原因,东向政策的最初动因便是为了配合国内经济发展。

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危机,印度同这些国家的合作空间严重萎缩,而印度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不大顺畅(与孟加拉国有水源问题、移民问题),印巴矛盾尖锐(克什米尔问题),印度在南亚地区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受限。

此时东盟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并且与印度位置临近,又有较深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渊源,因此,东南亚国家成为印度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首选,目光投向经济较为成功的国家而不是政局不稳、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在情理之中。

而从东盟的角度看,印度可以作为冷战之后美国降低对东南亚地区关注的替代力量,通过印度对东南亚地区施加影响来制衡中、日等大国的方式,有利于维护地区安全。

专题六: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专题六: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3.经贸摩擦有增无减
4.印度社会仍存在对华疑忌的潜流
四、中印关系前景广阔 (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最为忧心,依然未解 (三)龙象共舞,前景广阔
(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最为忧心,依然未解
(三)龙象共舞,前景广阔
1.中印关系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1)中印将共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世界有足够的空间让中国和印度同时发展起来 (3)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已达成众多重要共识 (4)中印国情相似,发展任务相同,完全可以互相学习, 合作双赢。 (5)双方拥有在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和合作的基础
1.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9)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两国互办“中国节”和“印 度节”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3月,中国副总理回良玉访印,双方就林业、农业和农村发展 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共识。 4月,印度外交部长克里希纳访华,出席在中国举办的“印度 节”开幕式。中印双方同意建立两国总理“热线”。 同月,中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访印,出席在印度举办的“中 国节”开幕式。 5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华,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印战略合作 伙伴关系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把两国纪念建交60周 年的系列活动逐渐推向高潮。
1.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金砖四国”领 导人进行首次会 晤
(8)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会晤期间会见了印 度总理辛格。同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泰国出席东盟系列峰会期间与辛格总 理举行会谈。两国总理一致表示,要坚持推进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 作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1998 年印度以应对“中国威胁” 为由,突然进行核试验,使冷战 后获得恢复的中印友好关系受到 严重损害。 1998 年 5 月 11 日下午,在 西部拉贾斯坦邦的伯克兰地区 进行了 3 次地下核试验。 13 日中午,印度在同一地区 又进行了 2 次地下核试验。

“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冷战后中印在东盟地区的竞争

“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冷战后中印在东盟地区的竞争

些竞争产生 了什么样的影 响?本文认为 ,冷 战后 中印在东盟地区存在经济 、政治与安全


雅逸 :《 “ 东向政 策” 下的印度与东盟关系》, 《 当代世
界 》 20 0 6年 第 1 2期 ,第 l O页 。
4 一 8
《 亚非纵横》21 年第3 01 期
还建 立 以 其 为 中 心 的 区 域 合 作 组 织 ,如 19 9 7年建立 的环孟 加拉 湾 5国孟 、印、缅 、 斯 、泰 经 济 合 作 联 盟 ( I T —E BMS C) 和
处 ,而跟 中印都 接壤 的东盟地 区就无疑会成 为 中印两 国竞 争影 响力 、扩 大利益 的地 区 ,
因为东南亚对 于中国与印度都具有特别重 要
的 意 义①,而 且 这 种 竞 争 由 于 中 印对 东 盟 地 区 实行 不 一 样 的 战 略 或 政 策 而 显 得 更 加 明
显。本文探讨 的问题就是 ,冷战后中印在东 盟地 区的竞争究竟有哪些?这些竞争怎样体
国组 成的湄公河 一恒河流域合作 组织 ,在一 定程度 上挤 占了中国与东盟 国家进行 合作 的
空 间 ,尤 其 是 后 一 个 组 织 中 ,印 度 “ 然 显
步改善 ,必将增 大对投资者 的吸引力 ,造 成 与 中国争夺东南 亚资金 的形势 ,也将 给中 国
吸收 东 南 亚投 资 带 来 不 利 影 响 。 中 国 已先 于 印 度 和 东 盟 达 成 自由 贸 易 安
是要 在强调印度传统文化与东 南亚 国家联 系 的同 时把 中 国排 除 在 外 。 ④ 此 外 ,中印 在 ” 开展与东南亚贸易交往和投 资方 面也存在 战 略竞争 。在贸易方面 ,由于印度与东盟有 着 趋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存在着 结构性 的互 补

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调整、发展与趋势

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调整、发展与趋势
Xu L p n & Xu o g iig eS n
(ntueo s —aicSu i ,C ieeA a e yo Sca S i c s e ig1 0 0 ,C ia Is tt f i P c tde i Aa i f s hn s cd m f oi ce e ,B in 0 0 7 hn ) l n j
Ke wor y ds: I di AS n a; EAN; L o s o iy; Ec n my a a e Co p r t o o k Ea tP lc o o nd Tr d o e a t n;S c rt o e a in i e u i Co p r t y o Ab t a t I h 9 s r c : n t e 1 0s, t e e tb ih n f I i’ “L o Ea t Poiy’ a e ta e a k t t sr t g f 9 h sa ls me t o nd aS ok s lc ’c n b r c d b c o is tae y o
The Rea i ns i be we n I i n AS l to h p t e nd a a d EAN fe h l W a a t r t e Co n n rn s js me t v l me ta d T e d o
Ida i n s ra p w r n i’ L o at oi ”h spo oe eajs e t n ee p e t f n i— n i’r iga get o e.Ida S s a S“ o kE s P l y a rm t t dut n a ddvl m n o da c dh m o I
AS EAN r lt n hp at r h od W a .T e d v lp n fI d a A E e ain h p at r h o d W a d c ts e ai s i f e C l r h e eo me t i - S AN r lt s i f e C l ri iae o e t o n o e t n

中国和东盟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发展历程中国和东盟是地理相连、血脉相亲的好邻居,两国之间的友谊在历史长河中可溯源到几百年前。

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存在不同的道路和不同的发展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的变化,中国和东盟确立了发展伙伴关系,双方开展了全面合作,为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中国在那个时候正处于清朝的辗转之间,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而东盟的成员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然而,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双方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为相互提供支持和援助。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逐渐形成。

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东盟也积极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这为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促使双方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建立起经贸合作机制。

再次,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例如,在南海争议问题上,双方存在不同的立场和利益。

然而,双方经过多次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维护了当地的和平与稳定。

双方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欧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合作。

最后,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合作历程。

双方通过互访、文化艺术交流等方式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总而言之,中国和东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

两国共同经历了战争、动荡和经济改革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今天,中国和东盟已经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东两方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的外交政策

印度同东 南亚国家地 理位置相近, 有悠久的历 史关系。印 积极推行
“东向政 策”,加强
同东盟的政 治经济关系, 积极参与东 亚合作。
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印于19
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 主办南盟首脑会议。作为南盟最大国家, 印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 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 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 南亚经济共同体。
时期:
一、从尼赫鲁到辛格
印度是议会制国家,总理在外交
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从1947年独立 以来的60多年中,尼赫鲁总理、甘地总 理、瓦杰帕伊总理和辛格总理执政时印 度的外交包括国际组织外交搞得最有声 有色。
1 尼赫鲁总理时期
尼赫鲁于1947年8月15日至1964年5月27日 担任印度总理。在印度,没有一个公众人物在对 外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方面比得上他,难怪圣雄 甘地也称他为自己外交事务方面的导师。15J作为 印度的开国元勋和首任总理,尼赫鲁为印度后来 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印度独立时,正是冷战 开始和两大阵营对抗的世界战略格局形成之时。 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政府决定在两极对抗 中采取中立立场,不依附于任何大国,在国际事 务中保持行动的独立性。i954年尼赫鲁与周恩来 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尼赫鲁又参与发起并参加了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 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 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 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的要求,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 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印度与日本、 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 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 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并坚决要求拥有 安理会否决权。

冷战后的特点和趋势

冷战后的特点和趋势

冷战后的特点和趋势
冷战后的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个:
1.全球化。

冷战后,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

2.多极化。

冷战后,世界上的大国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要由美国和苏联所主宰,而是出现了多个大国竞争的局面。

3.经济繁荣。

冷战结束后的20年里,全球经济蓬勃发展,全球化带来了极大的贸易和投资便利。

4.民主化。

冷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向民主化的道路,政治制度逐步改革。

5.恐怖主义威胁。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威胁逐步增强,成为新的安全挑战。

6.地缘政治竞争。

冷战结束后,各国地缘政治利益竞争加剧,甚至出现争端。

7.科技革命。

冷战后,科技革命的浪潮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印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人口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一,中印携手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中印之间也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些波折。

目前中印关系的现状是相对复杂的,但是随着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共同利益的增加,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中印关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历史和边界争端问题,如中印边界问题、藏南问题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印关系带来了一些阻碍和挑战。

此外,中印在地缘政治上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中印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争夺。

这些因素使得中印关系在某些时候显得紧张和冷淡。

然而,中印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空间。

双方在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进的中印经济走廊和中国制造2025等合作计划为两国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其次,中印之间的民间交流和人文交流不断加强。

两国之间的旅游、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成果斐然。

越来越多的中印友好交往活动在两国之间展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对于改善和深化中印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两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日益紧密。

中印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都面临着全球治理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在如此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与印度的“东看政策”有一定的契合度,对于深化两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印关系的现状是相对复杂的,但是发展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双方应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政治争端为前提,深化经贸合作,推动人文交流,加强对全球事务的合作,以实现中印共同发展和稳定繁荣的目标。

相信随着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印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试析冷战后印度与东盟的关系

试析冷战后印度与东盟的关系
191将 发展 与东盟 合作 关系 提升 到 战略 高度 , 地位和 利益 。 世 界政治和 经济 发 生剧变 的情况 9 12 * - 在 ☆东 南亚纵 横 A U DS U EE S S 2 | .l RO N O T A TA M 06 ☆ 9

维普资讯
c m e t e o u r .
近 年 , 前任 总 理 瓦杰 帕 伊 突破 禁 忌 , 开 正 式提 出 了“ 向东 方 ” 从 打 面 的外 交政 策 , 东盟 国家 与
高层对话 开始 , 印度 与 东盟 的关系 开始 不断 地升 展 开 了政治 、 济 、 事和 防 务等 全方 位 的合 作 。 经 军
下 ,印度 在处 理 同发 达 国家和 发 展 中 国家 关 系 游 和文化 领域加 强合 作 的协议 。舆 论普 遍认 为 ,
将2 世纪5 年代尼赫鲁和 O 时, 合作应成 为基调 。’ 奥 政府 时期 , 印度开始 瓦杰帕伊 的此次访越 , O
lt n t E tae i eg t n u r adte “o kn at o eg oiyfr ll.n E o o ai swi AS AN i asrtgch ih ,a dp to w r o h n f h lo i ge s”frinp l ma y I c n my,Mitr c o lay i a dDee e s e t, h oiyh sb e u rcie F rIda, t n t e igterlt n t E stefs tp n fn ea p cs t ep l a e np tn pa t . o n i sr gh nn ai swi AS AN i h rt e c i c e h e o h i s o in— a icsrtge . n i sw ln ob n i otn mb ri in P cf eo srciep o e so hn fAsa P cf t e is Idai i igt ea mp r t i a l a me e nAsa - a icrc ntu t rc sina C ia i v s

东盟国家与印度关系

东盟国家与印度关系

20世纪50、60年代,印度积极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全力支持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积极参与印支问题的解决,尼赫鲁先后出访东南亚国家,并与印尼、缅甸和菲律宾缔结友好条约,密切了双方的政治、外交关系。

印度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达到了高潮,“会议的召开,表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承认印度在亚洲事务和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双边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不断有各个级别的官员互访,经贸、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得到提升。

二战后,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曾为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紧密合作。

在东盟成立之初,印度就主动向东盟寻求合作、扩大交往。

然而,双方在一些具体的合作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阻碍了双方合作的发展。

印度主要强调与东盟的地区安全合作,而东盟发展的宗旨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合作,双方在安全领域和有关大国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等问题上有严重分歧。

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印尼曾站在了巴基斯坦一边。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东盟认为印度的“大国保证”东南亚安全的建议与苏联的“集体安全建议”有某种相似之处,反对将东盟纳入印度主导的泛亚洲合作的轨道的建议。

20世纪60年代,印度和部分东盟国家在防范中国“威胁”、抵制“共产主义扩张”等问题上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诉求。

20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逐渐向前苏联靠拢,并于1971年8月与前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同后者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印度采取了追随莫斯科的政策,并在1980年7月承认了越南扶持。

20世纪80年代,印度在前苏联的支持下不断扩张军的柬埔寨韩桑林政权。

印度这样做导致其与东盟关系恶化,在政治和外交上与东盟发生了正面冲突。

印度与越南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关系。

东盟则选择与美国和中国合作,支持民主柬埔寨政府与之抗衡。

东盟与印度的关系随之降到了最低点。

70至90年代的印度与东盟关系西方人士评论道:总之,印度与东盟在二战后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接触和经济合作。

试析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特点

试析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特点

试析冷战后中国-东盟国家关系的特点冷战后,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过双方的努力,政治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合作关系日益表现出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特点,因为建立良性的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到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东盟实现“大国平衡”战略的需要,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标签:中国东盟国家关系;“和平崛起”;“大国平衡”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是近邻,是我国重要的周边地区。

成立于1967年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在1999年发展成为一个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10个国家组成的地区性国际组织。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就冷战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特点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冷战时期,由于国际两极对抗格局的影响,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曾出现一些曲折。

冷战结束后,中国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把睦邻外交作为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发展。

首先,中国和东盟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政治关系日益密切。

冷战结束后,中国把睦邻外交政策在东南亚的实践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1]随着1990年中国与印尼复交和与新加坡建交,1991年与文莱建交和与越南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已经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构建了一种较合谐的国家关系,并且进入不断深化发展的时期。

中国和东盟国家政治关系日益密切体现在他们合作的制度安排上。

1992年,中国外长钱其琛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25届东盟外长会议,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国;1996年,东盟一致同意将中国由过去的“磋商伙伴国”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定包括五个平行机制的总体对话框架,同时首次东盟与中日韩、东盟与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会议并发表《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述评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述评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述评2011年第2期总第120期弄口平角裔展PeaceandDevelopmentNo.2,April2011Seq.No.120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述评.扈琼瑶[内容提要仲国与东盟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取得了从"全面友好合作"到"睦邻互信伙伴"再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发展,整个发展过程呈现了双边模式促多边合作,多边模式带动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并行的特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愿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中国威胁论",南海主权争端,台湾问题和华人华侨问题等,仍将是长期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重大障碍『关键词1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作者简介】扈琼瑶,女,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昆明分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11)02—0060—05 一,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状况冷战后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全部建立或恢复了正常外交关系,为东盟与中国正式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快以东盟组织的形式与中国建立联系,以整体的力量处理对华关系,以进一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成为东盟各成员国的共同愿望.而对于中国来说,东盟是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地区繁荣与稳定的重要生力军.加强与东盟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营造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周边安全坏境.因此中国与东盟建立正式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991年7月在马来西亚的邀请和东盟其他各成员国的欢迎下,中国外长钱其琛以贵宾的身份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以此为标志,中国与东盟组织官方联系正式建立.此后中国与东盟关系从"全面友好合作"到"睦邻互信伙伴"再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一60一伴",双方关系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第一.全面友好合作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7年12月)中国东盟正式关系建立后,双方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并逐步深入.1993年9月,东盟秘书长阿吉特?辛格率团首次访华.1994年7月中国出席了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1996年3月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国.同时为了夯实双方合作基础,更为有效地巩固,协调和促进双方合作,逐步建立起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委会以及科技联委会五大平行对话合作机制.第二.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997年12月到2003年10月)中国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大局为重,努力转"危"为"机",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真诚支持和援助获得东盟各国的赞赏,中国无私地帮助东盟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举动拉近了中国与东盟间的距离.1997年l2月1613,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吉隆坡实现首次非正式会晤,这也是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领导人的第一次集体会晤,中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峰会开创了中国东盟领导人每年定期会晤机制("10+1"),它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合作步人实质性的,快速发展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2000年11月,中国总理朱镕基在参加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10+1")时,首次提出了构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在2001年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获得确认.2002年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上双方进一步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自贸区的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第三,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3年l0月至今)迈入新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定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东盟关系再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七次中国东盟"10+1"峰会期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新主张,并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双方一致同意中国和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国,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与一个地区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在此次峰会上,中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签约的非东南亚大国.作为对中国积极友好姿态的回应,东盟常务委员会主席印尼外长哈桑在2004年3月在越南下龙湾举行的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上,代表东盟第一次就台湾问题发表官方声明,宣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2004年9月,在雅加达举行的"10+1"经济部长会议上,东盟国家一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8年l2月15日《东盟宪章》生效后半个月,根据《东盟宪章》的规定,中国任命薛扞勤为首任驻东盟大使,以推动中国一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沟通与协调.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最大的世界第三大自贸区,也是涵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随着中国东盟政治关系不断跃升,双边经贸联系也日益加强,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升至2010年上半年的1,365亿美元,I1]19年问增加了17倍多.投资方面,截至2010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回二,冷战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区域共同性与国别差异性并存.东盟这个意欲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区域性组织有其整体利益,如建立大东盟乃至以后的东盟共同体,确保东南亚成为东南亚人的东南亚,努力成为亚太一极等.因此,东盟在发展与中国关系时必须从整体的层面去考量.同时,东盟十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性和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多样性突出,使得以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本国国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不尽相同,各国制定的对华外交战略不可能"十篇一律".因此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呈现出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并进,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共行,不同层面相互促进的特点.(一)以双边模式促多边合作中国与东盟的多边合作是建立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合作基础之上,中国与东南亚所有国家恢复和建立外交关系后才成就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的建立.同样中国与东盟多边合作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也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二)以多边模式带动双边合作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经贸合作领域.由于东盟十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如期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早期收获计划",货物贸易开放时间,关税削减时间,服务贸易开放时间的设定上首【1]http://yunnan.mo~/aartiele/sjdixiansw/201009/2010090 7l50730.htm1.【2]/20101019/news一184****4501.htm1.一61—先把越,老,缅,柬东盟新四国和原东盟六国区分开,在新东盟四国中越南和其余三国的时间设定也是有差别的.对于个别条件成熟的国家,通过双边谈判将实施时问提前,例如"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实行降税,2006 年,这部分产品的关税又降为零.而中国与泰国先行了一步,于2003年10月1日开放服务贸易. (三)区域合作和次区域合作并行中国在与东盟开始推进和发展区域合作的同时,使范围更窄,更易进行,更为务实的次区域合作也蓬勃发展起来.由于地域上的毗邻,中国云南和广西与中南半岛五国的次区域合作(即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自1992年起开始建立,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正式的合作机制.其中包括首脑峰会(每三年一届),部长会议(每年一届)和司局级高官会议及各领域论坛,工作组会议三个层次.通过GMS合作机制,三条南北走向的经济走廊(昆明~河内,昆明一曼谷,昆明一曼德勒一仰光)正在顺利推进,中国与越南的"两廊一圉(昆明一河内,南宁一河内,北部湾经济圈)"已经启动,中,老,泰和中缅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启动.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间的次区域合作极大地改善了本区域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通道,多边关系与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双边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与该地区各国的关系,于2006 年7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扩大"北部湾经济圈"的地域范围,以两广(广东,广西),海南省为中方的参与前沿,加强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尼等国的"环北部湾"合作.m'2007年1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第10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积极探索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能性".一些东南亚海岛国家对这一提议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可以预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将会在多层次, 多层面不断向前推进.以双边推动多边,以多边带动双边,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并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富有成效的方法.冷战后,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双边关系的发展没有脱离中国和东盟整体关系的框架.同时,在这个大框架下,各个国家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中一62一国发展关系和进行合作.多边,双边模式的互动,使中国与东盟整体及东盟各成员国的关系既符合整体利益又各有特色.三,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基于下列三大原因:首先这是全球化和地区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的要求日益迫切.经济上,东南亚十国与中国毗邻而居,隔海相望,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中国实施"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区.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有5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东南亚地区还是连接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是中国能源补给的生命线.东盟也知道,它之所以能够充当东亚合作中的"导航员"角色,并不是因为自身具备这样的实力,而是因为东盟这个比较松散的组织,并不对任何一国构成威胁,东亚各国不在乎它在东亚事务中的中介作用,但东盟要想使"导航员"的角色名副其实,自身政经实力的提升仍然刻不容缓.因此,东盟各国都企盼搭上中国这趟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以便提振东南亚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第二,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为中国一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冷战结束后,中国通过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92年的十四大,1995年的十五大和2002年的十六大)逐步确立和完善了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政治报告关于与周边国家的论述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中共十五大报告又指出,"要坚持睦邻友好.这是我国的一贯主张,决不会改变.对我国同邻国之间存在的争议问题,应该着眼于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局,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1]贺圣达.东盟对华关系和政策:现状与未来【M1.//Y..qc-~.东盟四十年:回顾与展望[M].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2007 年10月,第124页.和平同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到2003年,温家宝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主张,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逐步趋向成熟,为中国发展与东南亚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第三,"大东盟"的建立为中国东南亚关系不断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随着"大东盟"的不断推进,东盟的囝际地位日益突出,集体自信心明显增强,摆脱大国羁绊,按照东方人的价值观选择发展道路,主导地区事务的意识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表现出较之以前更强的独立性,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四,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不断深入,多层次多渠道的交往日益密切,这是主流.进一步推动中国一东盟关系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是双方的共同愿望.但不容忽视的是仍然仔在长期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如"中国威胁论"问题,南海主权争端问题,台湾问题和华人华侨等问题. (一)"中国威胁论"由于历史和地缘等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崛起本来就心存疑虑,再加上西方舆论不怀好意的鼓吹,煽动,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怀疑,戒备心理难以消除.冷战后东盟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奉行"大国平衡"战略,用美国,印度,日本等大国的力量牵制中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盟国家担忧中国威胁的心理.为了消除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增信释疑的积极举措,显示了与东盟合作的诚意.如在东南亚国家深陷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不惜牺牲本国利益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又如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引导和鼓励东盟主导东亚事务,乐见东盟搭建东亚地区合作的平台等,从而淡化了"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虽然我们知道"中国威胁论"的总源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也不能忽视"中国威胁论"也成为东盟可以利用的一张牌.在美国重返亚太进人实质阶段的时候,美国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改造东亚合作机制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东盟"导航员"的地位也可能动摇,也许这有助于改变东盟对"中国威胁"的看法.(二)南海主权争端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五国存在南海主权之争,且有日益扩大,蔓延和复杂之势.东盟相关各国一是加紧了对南海岛礁的抢夺. 1990年后越南继续抢占6个礁滩(蓬勃堡礁,广雅滩,万安滩,西卫滩,人骏滩,李准滩),马来西亚继续抢占南通礁,至今越南已侵占我南海面积40至50万平方公里,菲律宾侵占42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约24万平方公里,文莱5万平方公里,印尼4至5万平方公里,共计1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I1东盟相关各国侵占面积占整个南海海域面积的42%.二是东盟相关各国力图促使南海问题国际化来胁迫中国做出让步.1990年印度尼西亚发起了"南中国海问题非正式会议",并且每年举办一次.1211995年东盟地区论坛第2次会议第一次将南海问题正式列入会议议程.iz~,4是美,日等围插手南海问题增加了解决的难度.1995年"美济礁事件"发生后,美,日即插手南海问题.1995年5月,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在维护南中国海的和平与稳定方面,美国有持久的兴趣".日本在"美济礁事件"发生后则提出要在政治和经济上制约中国.中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提出解决南沙问题的三原则:一是主权属于中国,二是南沙问题应用和平手段解决,i是在解决之前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O多年过去了,中国仍然坚持这一既定政策不改变,原因一是中国不愿意因南海问题影响中[11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EI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l版.第30—3l页.[2]贺圣达,马勇,王士录.走向2l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293页.[3]贺圣达,马勇,王士录.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M1.云南大学出版社,l998年3月第l版.第293页.~63—国与东南亚有关国家现有的和平友好关系;二是中国不希望南海问题干扰来之不易的和平崛起的进程;三是中国不得不提防某些大国故意搅局,"混水摸鱼","从中渔利"的企图.在南海问题上的任何盲动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其后果都将不堪设想.可以预见,中国与有关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海主权争端还将继续长期存在,但只要有关各国都以大局为重,坚持和平协商解决南海问题的原则,南海的共同开发前景应该可以预期.(三)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其实是东盟各成员国在处理与台湾关系时能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虽然东盟各成员国在与中国建交时都已断绝与台湾的官方联系,但李登辉上台后台湾开始以经济实力为后盾进行带有明显政治企图的务实外交.1994年,1998年和2002年台湾先后三次启动逐步涵盖东盟所有成员国的"南向政策".新千年后,台湾将东南亚地区确立为台湾四大外交重点之一.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摆脱外交孤立困境,通过加强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经贸关系提升政治地位,拓展外交生存空间.目的之二是为了实现台湾产业升级,开拓原材料和能源来源渠道,实现市场多元化.目的之三是平衡"西进" 策略,避免台湾经济对大陆的过分依赖.台湾通过努力争取到东盟一些成员国对其参加地区合作的同意和支持.1995年台湾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东盟地区论坛下属的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参与讨论东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1994年和1998年作为亚太经合会非正式会议主办国的印尼和菲律宾有意邀请台湾参加,东南亚国家中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与台湾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支持台湾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等.台海问题高度敏感,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东盟成员国不会因台湾问题而恶化与中国的关系. 1996春及1999年夏台海局势紧张期间,东盟无任何一成员国公开支持台湾,纷纷表态支持"一个中国".但不容忽视的是东盟某些成员国长期以来对台湾所持态度"暖昧".在外理对台关系时采取"政经分离"原则和"外部低调,内部高调"的具体做法,从而不断发展同台湾的"半官方关系".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其实质是台海两岸关系问题,台海关系紧张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就---——64.-———会有利可图,台海关系缓和时,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这一不利因素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只有海峡两岸保持长期的和平稳定,中国东南亚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四)华人,华侨问题东南亚地区为世界华人最多的地区.据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为2,000多万,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总量的82.7%.1000多年来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华侨在为居住国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出于尊重和支持东南亚各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愿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与有关国家达成取消双重国籍的协议.上世纪6O年代波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残酷迫害华人华侨事件已过去40多年,此后东南亚地区除个别国家外,再也未爆发群体性的反华排华运动.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人华侨的政治觉醒,华族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不会成为居住国政治的牺牲品而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反倒会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l世纪是决定中国和平崛起成败的关键时期.立足亚太,妥善处理包括与东南亚在内的周边国家关系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前提.总体来说冷战后中国一东盟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长足的发展与中国主动谋局,长远规划密不可分,当然也离不开东盟各国为巩固和发展与中国友好关系而做出的努力.尽管中国在处理与东南亚关系时表现出的高度诚意仍然不能完全消除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但中国一定会在继续维护中国一东盟和平友好大局的基础,致力于该地区和平与稳定. 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已经启动,中国与东南亚的利益交汇点日益增多,已经走上了在互惠中谋发展,在合作中促繁荣的良性发展轨道,任何~方都没有理由也不愿意轻易破坏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可以想见,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友好关系将会继续不断深入发展.【收稿日期:2011-01-20]。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新时期,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国际秩序的改变、区域合作的加强以及全球治理的转型等方面,探讨冷战后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新时期下的国际秩序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力量平衡。

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多极化的时代。

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我们无法继续按照冷战时期的方式思考,而是要适应和加以利用全球变化带来的机遇。

” 新的国际秩序需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区域合作的加强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诸如欧盟、东盟、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区域组织的崛起推动了地区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

例如,欧盟的成立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共同安全和经济繁荣。

而东盟的发展则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区域合作的加强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球治理的转型全球治理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战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型。

新时期的全球治理呈现出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的特点,国际关系治理机制更加民主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操作,使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及纠纷解决机制更加透明和公平。

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四、全球性挑战的应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全球性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需要共同应对,共同制定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目前的挑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

”五、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展望尽管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面临着诸多既有挑战,但也有许多新的机遇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需要, 使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在独立初 期有过一段和平相处、 共同发展的友好时期。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双方关系因国际形势的变 化而改变 , 60 年代关系开始恶化 , 双边来往明显减少。 70 年代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进一 步下降。80 年代东盟国家与印度关系跌入低谷。总体而言, 冷战时期东盟与印度由于受美苏 两极争霸格局影响, 关系发展非常缓慢。2000 年以来东盟与印度关系进入到合作发展的新时 期。本文将主要论述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演变及主要原因。
一、 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演变
冷战结束后 , 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 , 和平与发 展成为时代主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 东盟与印度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 , 调整了对外战略 , 双边关系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新世纪以来更是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 全面修复双边关系与增进对话阶段( 1991 1999 年 ) 20 世纪 90 年代初, 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东盟国家经济 持续高速增长, 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突出。经历了 1991 年经济危机后新上台的印 度国大党政府, 启动了国内经济改革, 加强与东盟的贸易联系可以给印度的经济改革提供动 力。因此 , 尽快修复双边关系、 增进对话与合作就成了东盟与印度的共同需要。 冷战的结束对东南亚地区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柬埔寨问题基本解决、 东盟与印支三国 关系逐渐正常化的基础上 , 东盟加快了地区一体化进程步伐 , 分别于 1995 年、 1997 年、 1999 年 接纳越南、 老挝和缅甸以及柬埔寨正式加入东盟, 从组织上实现了从 东盟 到 大东盟 的历史 性跨越。东盟还改变了过去长期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调整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 开展 大国 平衡 外交 , 以突出自身外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于是修复与相邻大国印度的关系就成为东盟
26




2004 年第 5 期
高层政治交流仍未间断。 1997 年 3 月 ,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 越南总理武文杰先后访问了印度。 同年 , 在印度大力推动下成立了 印、 孟、 斯、 缅、 泰五国合作组织 , 该组织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 之间第一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印度官员把这五国合作组织看作是联系东盟的桥梁, 促进 孟加拉湾地区贸易和旅游发展的工具 。 1998 年 3 月, 瓦杰帕伊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 后, 印度加快了 东向政策 的实施。 1998 年 7 月 , 第五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马尼拉召开 , 此次会议正值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一 周年和印度进行核试验两个月之后 , 印度派出了以总理特使贾瓦特 辛格为首的代表团与会 ,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东盟国家主要关心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区内矛盾的解决 , 对 印度核试验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 轻描淡写地称之为 最有争议的问题 。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 并未直接批评印度, 仅说 对此表示十分遗憾 , 要求印、 巴两 国早日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 约 。印度代表极力为其核政策辩解 , 赢得了部分东盟国家的 同情 。到 1999 年东盟与印度 的贸易额就已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 达到 97. 69 亿美元。 这一阶段东盟国家与印度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令人瞩目。冷战时期东盟对印度海军的迅速 扩展深感不安, 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改善 , 不仅使东盟国家的忧虑大为减少 , 而且军事合 作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议题。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的 J. N. 马克评论说: 东盟曾担忧印度海 军在 90 年代中期扩张, 但随着东盟意识到新德里的战略重点在苏联解体以后是在南亚次大陆 的西部和北部, 东盟的这种担忧就逐渐减轻了。 随着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驻军的减少 ,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日本一心想要成 为政治、 军事大国 , 东盟国家开始加强与印度的防务合作。 1992 年以来印度多次主动提议与 东盟举行海军联合演习、 人员交流和军舰互访等活动, 希望以此消除东盟国家对其大力发展海 军的疑虑 , 以便进一步与东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马来西亚与印度签署了防务合作谅解备忘 录, 两国还成立了防务合作委员会 , 不定期地举行会议。 1993 年 2 月印度与马来西亚、 印尼、 新加坡举行了为期 4 天的海军战术联合演习。 1994 年 2 月印度与新加坡举行了 反潜战 联合 演习 , 印度还同意 在军训和军工 生产上帮助新 加坡。 1996 年 5 月印度海 军司令访 问越南。 1998 年 10 月印度海军舰艇编队访问胡志明港。1999 年印度与泰国、 新加坡、 印尼举行了 米 兰 99 海军联合演习。这一系列行动把双方的军事合作推向高潮。 2 深化合作 、 快速发展阶段 ( 2000 年以来 ) 新世纪初的东盟 , 政治上已经完成了 东南亚 10 国共同体设想 的目标, 经济上基本走出 了金融危机阴影 ,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顺利。而 1999 年 10 月重新执政的印度瓦杰帕伊 政府, 在克林顿 2000 年访印后重新界定了 东向政策 的利益目标 , 把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摆到非常突出的位置。东盟与印度签订一系列双边协定, 标志着双方关系步入法制化、 机制化 轨道 , 正朝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迎来了深化合作、 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东盟与印度的高层互访明显增强。仅 2000 年 1 月 , 新加坡总理、 印尼总统、 柬埔寨首相先
尤代 辛格 : 东盟地区论坛展望 : 对于印度 的相关性 ( U dai Bhanu Singh, Outlook for the ARF: Relevance for India ) , 战略分析 ( Strategic Analysis ) 第 23 卷 , 1999 年第 6 期 , 第 982 页。
西亚总统苏哈托先后访印 ,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 1994 年 1 月、 1995 年 1 月两次访问印度, 东盟 和印度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还成立了部分合作联合委员会 , 负责协调贸易、 投资和旅游活动。 这段时间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较大的发展 , 特别是在经贸方面的互动尤为明显, 东 盟对印度的投资、 贸易额直线上升 , 到 1995 年东盟与印度的贸易额已逾 50 亿美元, 其中仅新 加坡与印度的贸易额就达到 39 亿美元 , 东盟在印度的投资额接近 20 亿美元 , 超过日本仅次于 美国。马来西亚扩大了与印度的经贸往来。越南与印度则继续保持着 传统友谊 。菲律宾、 柬埔寨、 老挝、 印尼与印度友好交往明显增加 , 缅印关系也逐步改善。但是 , 1994 年 7 月在曼 谷举行的第一次 东盟地区论坛 ( ASEAN Regional Forum) 会议并没有邀请印度参加 , 表明这一 时期东盟与印度的关系发展还主要集中在经济合作领域。 东盟与印度关系在 1996 年发展到一个高峰。1996 年 7 月 , 东盟接纳印度为其 正式对话 伙伴 , 还接受印度为东盟地区论坛的正式成员国。同年 8 月, 印度外长首次参加东盟地区论 坛会议和东盟外长扩大会议, 并访问了东盟国家,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印度第一次参加亚太地区 的政治与安全对话, 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关系 , 也是东盟对印度国际地位的某种肯定。有 些印度学者认为 加入东盟地区论坛是 东向政策 的一个部分 。参加东盟地区论坛 , 标志 着东盟与印度的关系已经上升到安全合作层面, 双方之间正式建立起定期对话机制。 1997 年 7 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东盟与印度的经贸合作 , 双方的贸易额从金融 危机前的 88. 68 亿美元下降到 1997 1998 年度的 69. 68 亿美元, 1998 1999 年度略有回升 , 也 只有 78. 73 亿美元。印度无法在经济上给处于金融危机困境中的东盟以更多的帮助, 但双方
冷战以来东南亚国际关系研讨会文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论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瞿 健 文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 东盟实施了 大国平衡 战略 , 印度政府推行 东向政
策 , 双边关系开始转变, 在经历了 20 世纪 90 年代恢复接触、 增进对话与合作阶段之 后, 2000 年以来东盟与印度关系进入到深化合作 、 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 这主要是因为 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双方都有追求经济、 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 关键词 东盟与印度 大国平衡 东向 政策
斯蒂芬 科亨 : 大象和孔雀 : 解读印度大战略 , 新华出版社 2002 年版 , 第 275 页。 贺圣达等: 世纪之交的东盟与中国 ,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152 页。 J. N. 马克 : 东盟海上危险 : 不确定世 界应付 突发事 件的计 划 ( J. N . Mark, ASEAN Marit ime Insecurity: Cont ingency Plan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 , 1995 年防御报告 ( Def ence 95 ) 1995 年 , 第 61 页。
论冷战后东盟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25
1991 年 6 月印度国大党拉奥总理上台后 , 为了摆脱国民经济徘徊不前、 地缘战略重要性 下降、 国际地位日趋边缘化的不利局面, 希望通过经济改革和自由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 长, 以实现其大国梦。拉奥政府提出了以经济为中心的 经济外交 和 全方位外交 战略 , 全面 修复与东盟的关系,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对话与合作, 就成为他制定 东向政策 ( Look- east Policy) 时的主要动因。 1992 年 1 月 , 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决定接受印度为其 部分对话伙伴 , 在投资、 贸易、 旅 游、 科技、 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与印度合作, 这标志着东盟与印度关系恢复的开始。在随后一 段时间里 , 东盟与印度的高层交往增多, 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仅 1992 年就有马来西亚国防部 长、 印度尼西亚工业部长、 文莱苏丹博尔基亚先后率高级代表团访印。 1993 年印度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 谋求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与东盟的关系 , 积极推行 东向政 策 。拉奥总理于 1993 年 4 月访问泰国 , 1994 年 9 月访问越南和新加坡 , 1995 年 8 月访问马来 西亚 , 以推动与东盟国家在投资、 旅游、 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他还呼吁东盟国家增加对印度基础 设施的投资。东盟国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1993 年 5 月, 东盟秘书长率代表团访问印度 , 成立了由东盟各成员国驻印外交使团团长组成的 东盟 企业代表组成的 东盟 新德里委员会 , 设立了一个由私营 印度商业联合委员会 。同年 12 月,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和印度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