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书法变革潮流成因简析
晚明书法技法的继承和开拓
晚明书法技法的继承和开拓晚明,是个不寻常的社会变革时期,在文艺领域中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崛起。
以李贽、公安派三袁为代表的文人,主张笔下写“真”,发自“本心”、“独抒性灵”。
他们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当时的文艺界卷起了浪漫狂飙。
这一时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书家很多。
较之同时代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风格鲜明,率意放任,形成晚明浪漫主义书风。
其代表者是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从徐渭到王铎,虽然各具个性,师承及用笔、结字、章法也不同。
但这些书家的笔下都真实反映了那个极具变革的时代。
在这股变革潮流中,他们对传统的书法技法形式有了重大的突破,八尺到丈二的作品在这些书家手中如云烟变幻,如飞瀑倾泻,气势之大,史无前例。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人。
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剧作家、曲论家,在文学史上是明中叶至晚明浪漫文学的先锋。
其书法充分代表着浪漫主义精神。
徐渭传世作品以行草为主,小行书师法米芾,大幅行草立轴可谓是代表了徐渭的书法风格。
他的作品不受传统约束,几乎令人无法分析他的师承。
但细察他的书法却又使人感到虽法无定法,却又无法有法,并非无迹可寻。
不难发现徐渭是各家均采,而各有取舍,但核心的审美追求是潇散和脱俗。
尝自云:“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
”正反映了他的雅俗观。
在徐渭的传世书法中主要是行草,或以行书为主夹入草书,或以草书为主夹入行书,较为纯粹的草书作品未曾见到,这大约也是行草之书最少约束而又能潇散风流的缘故。
其笔法多用米芾法,而结字趋扁,可窥从东坡书中吸取之迹。
他喜爱倪瓒的书法,曾自言“古而媚,密而散”是他自己的书法审美追求。
在徐渭的行草中,他所实践的大约正是以上诸种观点的综合,“密而散”的统一可从整体章法上看到,古拙而姿媚的统一则可从其用笔与结字中观照。
他的草书用笔、结字大体来自二王和怀素,此外徐渭曾学索靖章草,故在他用笔中还时见章草波挑笔意,用以增添古拙而出之姿媚。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皇权大一统时期是明代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
在这个时期,明朝的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维护皇权大一统。
而台阁体的产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台阁体是明代书法中的一种主要风格,其特点是笔画横直,字体挺拔。
台阁体的产生原因可以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方面。
明代皇权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明代实行皇帝集权制度,皇帝是所有权威的源泉,他拥有绝对权力。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代朝廷设置了许多官府,其中以内阁和东华门两个机构最为重要。
内阁是皇帝的经济与政治中枢,东华门是朝廷重大决策的执行机构。
这两个机构的设立使得朝廷中的政治环境更加紧张,也需要有一种适应国家政权需要,显示皇权威势的书法风格,这就是台阁体的诞生背景之一。
文化方面。
明代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也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
明代学者对于古代经典的研究和传承非常重视,其中尤其注重经典的书法传统。
在明代文化环境中,儒家的影响十分深远,而儒家学者对于书法的评价标准非常高。
他们强调书法要“气势雄浑、刚猛有力、线条平直”,这与台阁体的特点相契合。
台阁体书法的产生与儒家文化的传统也是分不开的。
社会方面。
明朝是一个社会稳定、法制完备的时期,这也对于台阁体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稳定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艺术的创作,书法也不例外。
明代社会风气开明,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程度较高,这为书法家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大的创作空间。
明代时期也有许多重要的书法家,他们对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贡献巨大,其中就包括台阁体的创作。
明代皇权大一统时期下台阁体书法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涵盖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需要、文化方面的传统儒家思想、社会方面的稳定和艺术氛围的促进等都为台阁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台阁体书法的产生不仅对于明代书法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与特点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也非常的丰富多彩,令人赞叹不已。
其中,书法艺术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
明代书法的风格与特点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简约而精致的风格明代书法作品在风格上总的来说以简约而精致为主要特征。
这种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线条简练圆润,没有繁琐复杂的装饰,二是字体精致独特,书写规范。
此外,明代书法家的作品还留有一定的空白,这种留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也为字体的呼吸留出了空间。
二、注重创新的特点明代书法家们注重创新的特点也是很显著的。
明代时期,诸多书法家各有所长,各自派别开始明显,出现了不同的书法流派。
为了在这些流派之中脱颖而出,书法家们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众。
例如,明代书法家徐渭的草书就是一种定调清新别致,极富想象力的创新型艺术。
他的草书不拘于传统,加以自由的发挥变化,使每一笔字都有了更为完备的表现。
而“东坡体”的创造,则是全书法界的一大创新,它对于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独特的个性风格明代书法家们在书法创作中都很注重培养独特的个性风格。
他们把自己的传统书法技法及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以此突出自己的风格,让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谁的作品。
例如,明代书法家赵孟頫以草书见长,他的草书风格极其独特,与他的个人性格相互映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草书奔放横披,神采飞扬,有一种奔放挥毫笔至龙蛇之间的豪情,使人振奋。
四、情趣浓郁的特点明代书法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书法的形式,还有诗歌文章、诗评、书谱等内容。
因为明代书法家本身就是带有文人色彩的艺术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往往也饱含着情趣感。
这种情趣感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往往常用诗词作为题跋或者评论,刻画自己的境界、心境等。
例如,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意境和他的诗词相得益彰,发挥出了一种浪漫、柔美、自然的艺术情趣。
五、秉持传统而不失创新的特点虽然明代书法家们注重创新,但是他们不会忘记传统。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皇权大一统时期是指明代初期,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行使绝对君权,实现了国家
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在这一时期下,明代书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台阁体风格。
台阁体的产
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皇权大一统的时期下,明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极高。
明太祖朱棣自身就是一
个重视文化艺术的皇帝,他在位时,大力推崇儒学,重视文人的才艺。
他自己也很擅长书法,经常与文人交流、切磋。
他还亲自主持修建了北京紫禁城,设置了皇家御书房,为书
法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成祖朱棣继承了父亲的重视,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艺术的
扶持。
他聘请了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墨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艺术团队。
他还亲自编纂了《御书房书画谱》,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明成祖的重视和扶持,为书法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和文化上的支持。
书法台阁体的产生还与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关。
明代采用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
文化艺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对书法的要求。
科举考试中,书法被列为必考科目,考官们对考生的书法颇为苛刻。
台阁体正是在这种考试环境下产生的,因为它符合明代时
期书法的审美标准,也为考生提供了一种表达才情的方式。
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皇帝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社
会背景的需要、文人墨客的思想追求和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等。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台阁
体的形成和繁荣,使得明代书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平。
晚明书法尚奇风格成因
第33卷第6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6 2012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12晚明书法尚奇风格成因刘元良(四川文理学院 教科系,四川 达州 635000)摘 要: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事情,也是中国书法重要的转折时期。
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晚明,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逐渐受到了挑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以及转型变革时期文人心态的变化,晚明书法呈现出奇异的特点。
关键词:晚明;奇书;书法;审美;文艺;心学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6-0191-04明代后期,文艺上出现了反复古的新思潮,这种新思潮影响了包括诗文、戏曲、小说乃至书画等各个方面,从而代替延续了一二百年的复古主义之风。
表现在书法上,主要是强调书法的创作源于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在书法创 作上突破前人的束缚,独抒性灵,遵从自己的个性。
同时,由于晚明时期的经济的发达,书画市场日渐成熟和发达,书画交易日趋频繁,一大批以卖画为生的艺人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口味,走向以奇取胜的路子。
书法发展到晚明,传统的以贴学为代表的书法发展到了极致,在影响的焦虑下,一些书法家在寻找变革和突破,进而影响了晚明奇异书风的形成。
晚明后期的社会动荡和变迁使得书法家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不同于传统书法家的创作方式,排遣内心的情绪,这也是造成晚明奇异书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心学的影响封建制度发展到晚期,思想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程朱理学也演变为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所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因而人们不必向外学习,只需内寻“良知”。
阳明心学的出发点针对理学的反动和僵化,要求人们由心向外求理转向心内求理,通过内省的功夫去寻求“理”,去获得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发展历程行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东汉末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笔画特点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行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行书起源于东汉末年,最早由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张芝创制。
张芝以隶书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行书的初步风格。
行书初期的特点是笔画流畅,结构简练,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在魏晋时期,行书逐渐得到发展和普及,成为当时书法界的主要流派之一。
二、繁荣与发展(隋唐至宋代)隋唐时期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在行书领域有所建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书法家怀素。
怀素以其豪放洒脱的行书风格,成为行书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在唐代,行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字形和笔画结构,成为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
宋代是行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书法家米芾对行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墨色的运用,使得行书的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行书书法家,如黄庭坚、苏轼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也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明清时期,行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提出了“飞白”理论,即在书写行书时,注重运用空白和留白,使得字体更加灵动飘逸。
清代书法家王铎则在行书的笔画结构和字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使得行书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
四、现代行书的发展与创新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书法教育的普及,行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书法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使得行书的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
同时,行书也开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电脑字体的设计和数字化书法的出现,使得行书艺术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总结:行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门类,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
从东汉末年的起源,到隋唐时期的繁荣,再到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发展,行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明书法尚奇风格成因
1 9l
基金 项 目:2 1 0 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 目 “ 玄学下
的六朝书法” ( 目编号 1S 3 )成果 。 项 0 B1 1
作者简介 :刘元 良 (9 9 ) 16 - ,男 ,山东 临沂人 ,讲 师 , 硕士 ,主要从事书法和美学研究 。
张影 响也最大 。 在其赞扬小弟 中道 的诗道 : 大都独 抒性 灵, “ 不拘格套 ,非从 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 时情与镜会 ,顷
替延续了一二百年 的复 古主义之风 。 表现在书法 上, 要是 主
这就为反对礼教 , 解放思想打开了一条通道 。阳明心学对文 艺思潮的影响 ,主要是在创作的本源上强调了心性的作 用, 认为文艺创作应该展现人的内心世界 , 而不是单纯的模 仿重
复别人。
强调书法 的创作源于 心灵 ,以师心代 替师古 , 要求在书法创
“ 师古”是走 向 “ 心”的一个必要途径 ,所 以董其 昌赞扬 师
米芾说 “ 脱尽本家笔 ,自出机轴 ,如禅家悟后拆 肉还母 ,拆 骨还父 ,呵佛骂祖 ,面 目非故 。 4 ”【董其 吕、傅山、王铎等 晚明的书法家在 “ 心”与 “ 师 师古”的基础上 ,创造 出了飘
逸、或奇崛、或恣肆 等格 迥异的书法路径 ,使晚 明书风呈现 出奇异 的色彩 。
J 201 un. 2
晚 明书 法 尚奇风 格 成 因
晚明书风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晚明书风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
自殷商时期单刀刻划的甲骨到现今形式多样化的篆隶楷行草,我们清淅地看到书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说到现代的书法创作,明显的特征就是尺幅大,形式感强。
明代以前很少有大幅的书法作品,由于社会状况的催化,晚明书家开始变革,追求个性解放思潮,批判拟古主义。
这种强烈表现个人主体意识的书风得到广泛延续并发展至今,深深影响着现代书法创作。
一、晚明书风的形成明后期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波诡云谲的世态影响了士人的心理,这种社会现实必然也反映到当时草书之中。
王阳明学派的思想风潮形成,受到大量士人的拥护,建筑的扩大化使得人们对大幅书法的需求增多,可以产生丰富墨色变化的生宣纸开始被大量使用,加上蓄墨多的羊毫笔等物质条件的具备,使得明代晚期的草书有了极具个性的风格。
王铎等人创作时蘸一次墨连作数字直至笔枯无墨之后再蘸墨书写,他们还将空间意识在结体中发挥到极致,字字之间穿插错落、对比强烈,整幅作品烟云变幻、气势恢弘。
探其原由,概述如下:(一)政治思想原因明朝初期,朱元璋为加强独裁统治,在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构筑了禁锢的文网。
虽政局昏暗,但徐渭、张瑞图、王铎均鹤立鸡群,在朝为官,残酷的政治斗争又是不可避免的,三人在明争暗斗中都受到了很大伤害,徐渭和张瑞图都曾被打入牢狱,王铎更是亲身经历了降清,他们思想上痛恨这个腐朽的社会,这种政治状态催化了晚明书法变革思潮的形成。
这时,王阳明的“心学”产生,认取主观内在为道德本体,把道德完全建立在人的心灵之中。
以此关照书法艺术,王阳明“心学”正是形成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
书法艺术强调感性,崇拜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在创作中,书家的思想、情感、理想等等都投射到作品之中,非常接近于王阳明的“心学” 。
徐渭在大约二十一岁时始从季本先生游,季本是王阳明的弟子,故徐渭的思想中时时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之后的的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e晚明尚气骨
——晚明书法的审美趣向
一、晚明书法的变革与审美风格
晚明书法,呈现出非常兴奋活跃的自由创造状态。 代表作品在载体形式、笔法、墨法、线质、结体、
章法以及审美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完全打破了趋于僵化的传统二王帖学模式。 一时大家辈出,登峰造极,成就斐然。
长幅巨制代替了案头尺牍 王铎V文征明
身获得价值源泉和评判标准,
从而在内向度上支撑自我,恢复自信,保持旺盛的
入世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阳明成长于弘治时代,为高亢士风所激,在追求
政治革新中,选择了兴圣学以励士气的入世方式。
正德元年,他因抗疏遭廷杖,贬谪贵州龙场。 面对人生的重大挫折,他没有像很多士人那样选择
退隐佛老,
而是动用所有的思想储备, 跨越依附外在权威的羁绊,
以上,书写规律和节奏复杂,
而且将毛涩、支离、丑拙等线条构成形态大
量融入到古雅蕴藉的传统书法形态中,
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内涵,
提高了线条的表现深度和审美难度。
2、行笔力度和速度空前提高。
入纸涩进深透带来的体积感、深邃感和老辣
效果、
行笔快速和瞬间提速的爆发力带来的矫健奔
放与心灵激荡,
中才子祝允明、王宠,以及他们的门生弟子,
在赵体的基础上虽有个性的发挥和突破,
但传统帖学模式可供发挥的形式资源,已近枯竭。
受禅宗古淡趣味影响的董其昌所作的最后努力, 在清丽雅淡的审美趣味和追求生新的个性意识中, 透出的依然是局促的气象。
帖学模式中:
恬淡平和的创作心境、舒缓飘逸的行笔方式、 相对单一的笔法和墨法、细劲文雅的线质、 姿媚悦人的结体造型、相对静态整饬的章法布局、 案头尺牍的意趣把玩, 已经很难承载苍茫闳肆的审美追求和情感宣泄需要。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及其特点。
一、明清书法艺术的背景明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此时期的书法艺术非常繁荣。
明代书法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能够在跨越了数千年的书法演变过程中吸收传统的艺术元素,并且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明代书法创作主要表现为整体形式和字型的解构,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注重风格的创造和个性的表现,反对板结,追求生动活泼、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
随着明代的结束,清代的书法艺术逐渐崛起。
清代书法家强调传统技法的重要性,并且注重文人意趣的表达。
清代书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书法的优秀传统,还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二、明清书法艺术的特点1、形式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了楷、隶、行、草、篆等多种不同的字体。
其中,楷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书法形式之一,它是为了传递基本的信息和数学概念而存在的。
而行书和草书则强调变化多端、泼辣奔放,这与明清时期社会的叛逆、豪放文化气息相契合。
2、注重个性表现在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们注重个性的表现。
他们追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风格和韵味,通过亲笔写下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与思绪。
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书法家虽然涉猎相同的字体,但是其作品仍然能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的原因。
3、重视技法与意境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更注重技法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熟练掌握演变自唐代的八分法、五行顺序和平衡度等传统技法,来突显自己作品的审美特点。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意境的塑造上下足功夫,通过对书法的情感表达和主题体现,使作品带有更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总之,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其创新和发展贯穿了整个书法艺术史,并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法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书法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一、书法的涵义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
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二、书法的起源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
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
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 半坡彩陶,出现图案和简单的刻划符号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
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
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
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三、演变的历程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
探微明代晚期竖轴巨幅形制的成因
明代 中 期 以后 ,楮 纸 、桑 皮 纸 等 皮 纸 和 竹 纸 特 别 盛 行 ,消
耗 量 也特 别 大 。造纸 用 的竹 帘 多用 细密 竹 条 ,这 就要 求纸 的 打浆 的 。草 书 虽然 不容 易 辨识 ,但 是 整体 效果 更 能体 现 出书法 本 体的 度 必 须相 当 高 ,而造 出的纸 也 必然 很细 密 匀称 。随着 造纸 术 的进 美 感 。在 巨幅 竖轴 上 ,书 法 家们 更加 追求 和 强调 情感 的表 达 ,并 步 与 纸张 质 量 的提 高 ,大幅 巨幅纸 张得 以问世 。黄道 周 在 《 墨池 且 对行 草 书 的字 形加 以夸 张和 变 形 ,呈现 出一种 大气 洒 脱 、淋漓 偶 谈 》 中说 : “ 纸 以延 汀藤 角 极清 坚 者第 一 ,铅 山本 纸 称毛 边 中 大 气 的爽 快感 受 。书 法创 作 已经 不 冉是 日常 状态 的 自然 书写 ,也
一
现 象展 开分析 ,总结 出造成这一现 象的多方面主客 观原 因:造纸技 作 品来 装 饰 。时 至今 日,我们 仍 然 能从保 留下来 的 明代 民居 中看
术的进 步 、建筑室 内装饰 的风 尚以及 书法家本人创 作心态和阅读 习惯 到 这样 的 布置 ,在宽 阔 的墙壁 上 ,悬 挂着 或 中堂 或对 联或 条屏 的
轴》等 。 “ 元 明 时 期 对 大 字 书 写技 法 的研 究 和 著 述 达 到 一 个 高 竖 轴 是 悬 挂 的 , 是主 动 向人 展 示 的 样 式 , 尺 幅变 大 ,字 也 随 之
潮 , 中 国书法 史 上关 于 大字 书 写方 法 的著述 几 乎都 出现 在 这 一时 变 大 ,这 种 视 觉 效 果 上 的变 化 即是 从 俯 视 到仰 视 ,从 局 部 到 整
各极其变 各极其趣——论晚明书家师古观的转变
各极 其 变
— —
各 极 其趣
论 晚 明 书 家师 古观 的转 变
朱 圭铭
( 暨南大 学 文学 院 , 东 广州 广 503 ) 162
[ 摘
要] 晚明书风变革 的一个重要 内因 , 即为书家 自身书学思想 的转变 。师古观作 为书家 书学 思想
的一个方面, 是我们研究历代书家时所不可或缺 的。而晚 明书 家的师古 观, 由于受 到当时文 艺思 潮的影 响, 与前代书家相 比有 了很大的变化 。晚明书家反 对一种形式 上的拟古 主义 思想 , 打破了既往 复古派书家所 崇 尚的“ 古法” “ 、古意 ” 之美学禁锢 , 以出 自于心的 “ 直 己意 ” 役古法 、 吾神代 他神 , 求一种与古人 不合而合 的 追 思想境界 。
赵孟颊为矫南 宋 书坛末流 之弊 , 主张 全 面 复 古 , 书 法 应 “ 则 古 , 徒 取 于 今 人 称 当 无
也 ”89 [1 。在师 古观上 , 16 他接受 了赵构 等人 的书
焉”32 [1。骨力者 , ] o 书法之精神表现 。这 句话表
明了李世 民学习古人 书法重在对其 精神的领会 与把握 , 神 既得 , 形势 自生 焉 ” 精 “ 。张 怀瑾 则 认 为 :深识书者 , “ 惟观神采 , 不见 字形” 。形 为 外在状貌 , 显 而易 明” 神乃 内在 意蕴 , 隐而 “ ; “
[ 关键词] 书法 ;晚明 ; 师古观 ;己意 [ 中图分 类号 】 J9 .6 2 2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 7 (00 0 0 0— 0 2 2 1 )4—08 00—0 6
条线索可供探 寻 : 一条是取法对象 的变化 , 另外 一、Fra bibliotek引 言
个性解放思潮下的晚明革新书风
个性解放思潮下的晚明革新书风作者:王鹤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1期【提要】随着晚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盛行。
晚明的浪漫主义书风的标志是个性解放,所以其基本特征是深悟古法之理而不拘泥于古法,善于变通,重在表现自我精神和审美理想。
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晚明,传统的书法审美意识受到了挑战,晚明书法呈现出奇异的特点。
【关键词】晚明革新书风探究一、晚明书风形成的原因在晚明时期,社会动荡,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个性解放思潮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层面。
表现在书坛上,传统的以“二王”为准则的中和审美观,正受到张扬个性的挑战;从书风上看,激越奇崛代替庄重雅正,成为主旋律;从创作形式上看,大幅长轴成为重要的创作形式。
整个书坛尤富生气,书家们标新立异,各具特色,创造力的施展,个性的发挥,极具创新精神,使浪漫主义书风达到了书法史上的最高潮。
在这一高潮中造就了一批风格强烈、各有特色且在形式表现上极具个性的书法大师。
二、书法变革潮流的代表徐渭的狂放和董其昌的平淡都是书法变革潮流的代表。
徐渭,擅长行草,其书法远以魏晋筑基,近学宋明大家,终成自家面目。
从他的传世书迹来分析,他对钟、王、颜、苏、米、黄以及倪瓒的取法甚为广泛,其书法的个性风格是集古今众多大家之长于一体的再创造。
其用笔之大胆,面目之奇特,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袁宏道评曰:“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董其昌,是在明代后期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蓬勃兴盛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古典主义书法大家,董注重传统,凡以“二王”为流派的帖学书家,他都认真取长补短,汲取精华,形成自己姿质古淡、生秀率意的书风。
他的书法用笔轻捷,结构散朗,好用淡墨,章法上字间、行间皆空阔,疏朗的背景与生动简明的图像之间构成一种呼应,是大幅长轴形式安排的一种创新。
而后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全面拓展了传统行草的笔法、字法、章法及墨法,丰富了行草的艺术表现力。
他们三人在章法上有共同特色,字距茂密,行间空疏,墨色讲究浓淡枯湿之变。
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
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究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和发展。
一、文化审美的变迁明代文化审美的主流是注重“大雅之道”,“大雅”强调的是礼乐文化,追求的是高雅的情趣和情调。
在这个背景下,文人雅士和官僚学者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特有的审美标准和范畴。
文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艺术实践,不断扩展和丰富文化审美的领域,提高了中国文化审美的水平和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明代文化审美的主流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文人们对于草书和隶书的重视。
草书在明代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引领了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潮流。
这种变化反映了明代文化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显示出明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在清代,文化审美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变迁和重大的转型。
清朝建立之初,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导致文人们开始挑战传统的文化审美标准,他们开始将注重真实、生动、平易近人的书法和绘画形式融入传统艺术的范畴中。
这种变革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促进了清代文化审美的创新和变革。
二、潮流的变迁与文化审美的变革相比,潮流的变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代表性。
明清时期的潮流变迁主要以服装、饮食、建筑和家具等方面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在明代,人们的服装开始向简朴自然和实用主义方向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袍服等官服开始变得简洁起来,色彩也不再那么鲜艳夺目。
而在民间,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市场贸易的繁荣,人们的服饰风格多样化,从传统的鲜艳繁复的装饰过渡到了简朴自然的风格。
随着明代的结束,清朝逐渐崛起,清代的潮流变迁则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
清初,服装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最为显著的。
男装的发展尤为明显,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的打马球、披风袍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和变革。
王铎书法“涨墨法”的成因探讨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王铎书法“涨墨法”的成因探讨赵永恒(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墨是书法中使用的主要材料。
“墨法是指书写中对墨的浓度,流动性以及水墨渗化状态的控制”。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言:“字之巧处在用笔,成在用墨”。
包士臣《艺舟双楫》说:“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
由此可见,墨在书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继承了前代书家用墨的方法,即在点画之内强调墨色的干、湿、浓、淡,飞白等的变化表现。
在此基础上,王铎更进一步关注用墨变化,他大量运用墨色对比,使墨在生纸上渗化,形成“涨墨”效果,甚至通过水的渗化作用使点画粘并在一起,产生块面,丰富了对比关系。
关键词:王铎;涨墨法;涨墨成因;涨墨运用?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42-01一、明末思想的解放晚明是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
长期以来,封建正统孔孟儒学和程朱理学在这个阶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种新美学观开始突破封建传统束缚而蓬勃发展起来。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明后期,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们,标新立异,各具特色,虽书风迥异,但笔下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表现手法以及从中流露出来的颓废情绪,却是那个标榜个性解放思潮和正处于即将崩馈王朝的背景下,普通士大夫文人们复杂矛盾的心理真实写照。
在晚明的艺术理念中,“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晚明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品评标准。
“奇”在晚明文化中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在那个“尚奇”的时代,晚明书家们张扬个性的艺术运动是一种必然。
王铎,在其文论中也多次用“奇”来作为批评的语汇,亦如其他晚明文人一样借以强调“奇”的特质。
他说:“奇者只是发透本题而已。
如发古冢古器之未经闻见者,奇奇怪怪,骇人耳目,奇矣。
不知此器原是此冢中原有的。
他人掘之二三尺,六七尺便歇了手,今円才发透把出与人看耳。
18六历代书法——明代书法
董其昌《洛春谣》仿米芾“洛春謠”,行书无年款,水墨紙本手 卷,纵41厘米, 宽461厘米。他透过线条的抑扬頓挫及墨色的浓 淡深浅,营造出一种极富变化的韵律动感。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 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 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 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 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 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 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 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 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 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 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归田赋》 应该是祝 允明尝试 着将宋、 元意趣融 入晋、唐 法度时期 的作品。 因此,可 视为祝允 明中年时 期的书法 精品。
祝允明《闲居秋日》,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闲居秋日 逃暑因能暂闭关,未须多把古贤攀。并抛杯勺方为懒,少事篇章恐 碍闲。风堕一庭邻寺叶,云开半面隔城山。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
《石湖烟水诗》
文征明《墨兰卷》
文征明《墨兰卷》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人。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 中见秀”、“拙中见雅”。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 纸本,册页,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 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 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 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征明书法 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 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文征明书屈原《离骚》。 行书纸本,86岁作品。此 卷-气呵成,精妙清新, 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 令人赞叹。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自号白阳山人。长洲 (今苏州)人。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 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 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白阳山诗》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 年之作。
志极高而行不掩,知未及而守有余-从文化心理视角浅析晚明书法所表现出的狂狷之美
志极高而行不掩,知未及而守有余-从文化心理视角浅析晚明书法所表现出的狂狷之美摘要】在晚明这个激烈动荡的时期,由于政治上腐朽压迫;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思想上心学兴起,导致晚明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取向呈现出一种对传统反叛的态势。
晚明时期表现出的追求“狂狷”的文化心理,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正视自身欲求、情感,追求个体价值、尊严的体现。
本文意在以心理学相关的概念为框架去分析比较了晚明时期的群体的文化心理与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变化,遵循着现有的对中国文化心理的研究思路上为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关键词】文化心理;晚明书法;狂狷【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33-021.狂狷文化心理的成因分析弗洛伊德从压抑的痛苦体验的角度分析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并表示艺术创作的动力是幻想。
而幻想的深层体验来源于压抑的痛苦。
痛苦体验是当人们的理想与实际发生冲突,矛盾尖锐无法缓和是产生的一种焦虑情绪进而身心耗竭的反应。
内心由于压抑产生深深的焦虑与痛苦,这些痛苦不能再现实世界中展现从而被压抑成人的潜意识。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是人的潜意识的宣泄和力比多的升华满足。
“艺术创作是被压抑的力必多冲破阻力而自由延展形成的意象”。
所以越是痛苦压抑的心理状态也就越能产生激荡灵魂的艺术作品。
晚明的时局已经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这个时代下的文人书家内心必然是压抑的,于是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在书法界甚至是整个文艺界产生了一种与传统审美心理相悖的审美极文化心理——“狂狷”。
这是在压抑的下文人书家因内心的痛苦和焦虑而产生的反叛心理。
2.晚明“狂狷”文化心理的形成何为狂狷?“狂”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渐犬也。
段借之爲人病之偁。
” 狂的本义指疯狗,或指狗发疯。
后用来指代人的一种病症,是指一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
“狷”为:“褊急也。
”意指人的气度偏窄,脾气急躁。
明朝汉字发展历程
明朝汉字发展历程
在明朝,汉字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字体风格。
明朝初期,汉字的发展相对保守,仍然延续了前代的书法传统。
然而,由于明朝初年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流,汉字书写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明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被广泛传播,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发展。
随着明代中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字书写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工整度。
此时,汉字书法开始采用简洁明了的形态,注重字形的规整。
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徵明的字体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书写风格,他的行书特点是字体舒展、简练,笔画勾画明确,给人以流畅和美感。
到了明代晚期,汉字书法进一步丰富多样,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字体风格。
隶书的复兴使书法领域增添了一抹复古的韵味,而楷书则更加注重笔画的精细和平衡,追求了一种更为工整和规范的书写方式。
总的来说,明朝汉字发展历程中,字体风格逐渐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艺术性。
这一时期的汉字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来的书法发展基础,为后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空间。
关于明代晚期浪漫主义书家群和清代初年遗老书家群在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上的分析
关于明代晚期浪漫主义书家群和清代初年遗老书家群在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上的分析关于明代晚期浪漫主义书家群和清代初年遗老书家群在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上的分析中国书法史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群星烂漫,成就璀璨。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时期。
在晚明形成的浪漫主义书风对后来书法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清初书风的发展更是在前面风格的影响下峰回路转。
明代晚期浪漫主义书家群和清代初期遗老书家群在这种书风变换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书法史书写下珍贵的一页。
本文将试从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发展角度分析晚明浪漫主义书家群和清代初期遗老书家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中国书法史上,到了晚明出现了一大批有着相同艺术风格的书法家,他们风格鲜明,具有浓烈的改革思想,他们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善于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创作理念被后世称之为“浪漫主义思潮”。
这里边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下面我将通过举例说明使得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更容易被理解。
浪漫主义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中应先数徐渭。
徐渭,汉族,才能甚广,在书法和绘画上造诣很高。
在明代早期,书坛气氛压抑沉闷,创新之风无人谈起,整个书法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场景。
但是到了明代晚期,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改革,使得其他领域也相继受到感染,书法界的重新振奋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晚明出现重大的社会变革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大变革,艺术家被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开始爆发。
徐渭最擅长草书,其草书气势磅礴,用笔狼藉,一般人很难看懂,但他对自己的草书却很喜欢,曾自认为自己“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他的书法为整个书坛沉闷的气氛带来新鲜的空气,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的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
陶望龄曾经说过其书法“称为奇绝,谓有明一人”。
袁宏道则称“予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矣!”徐渭书法和书法观的形成是顺应时代的,但又是超越时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书法变革潮流成因简析大凡研究书法,必然与史分不开,然要通读史书,又必然离不开哲学、文学,于是人的思维与精力往往分散,不易聚集,到头来反而丢失了原始的本真。
这实在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书法史的研究,却还需要还原到一种原始的本真状态中去。
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的前期,思想的平庸、停滞甚至是倒退为之奠基,而这种奠基的背后,仿佛无所作为的思想在困难地挣扎着,消解着,在无甚精彩的社会整体思想笼罩下,有时迸发那麽一丁点火花。
本来亦具有深度的思想,在深行中却也牺牲了它的深刻与睿智。
有明一代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近年来,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在对明代特别是明中叶嘉靖以降的明代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把它描述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思想上,一反僵化的程朱理学,产生了王阳明“心学”,及他的弟子们所创建的浙中王学、江右王学、泰州学派等等,直至晚明的“心学异端”;在文学上,公安“三袁”一反明代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性灵说”、李贽提倡的“童心说”,直至晚明的“竟陵派”;在戏剧上,汤显祖、徐渭俱为大家,《牡丹亭》与《四声猿》作为双峰并驰于艺坛;在书法上,先由祝允明开“闲窗散笔”之滥觞,继而由独抒己意的徐渭与追求平淡入禅的董其昌使书法变革的风气蔓延开来,随后接踵而来的是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都表现出了强烈解放的个性,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股前所未有的、狂飙突进的变革潮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一、政治上的松动研究书法史,首先绕不过君王政权。
就此而言,社会经济、文化、艺术而或是宗教都可以视为政治的伴生物,在不同的学派、科类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都使其模糊了边界,打破了分野。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个人独裁统治,在政治上杀戮重臣,废除宰相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构筑了强硬与严密的文网。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孟子牌位①;洪武二十七年,命刘三吾等人重审《孟子》,删掉违禁之语八十五条,同时又迭兴文字狱,法外施刑,知识士人元气大伤。
明成祖朱棣以靖难起家,杀戮士人绝不心慈手软。
诛十族,瓜蔓抄,表明这位好武的燕王,阴狠残暴不输乃父。
然正是此公,造作《圣学心法》,自诩“惟行中之为贵”。
永乐十三年,用朱学观点篡编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成为科举功令的准绳②,八股文章成为科举入试的敲门砖,士人们又一次涌向这狭窄拥挤而又死气沉沉的科举之途上。
政治的统治在封建社会是****的,政治斗争更是残酷无情的。
历朝历代的政权之争、继统之争,党派倾轧无不说明此,然而政治的斗争亦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力量。
明孝宗弘治年间,某些开明的统治方式受到了重视,在宣德、正统年间,作为相权变形的明代内阁权力对君权给予了可能的制衡,至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君主权威大为削弱。
至16世纪,明王朝更是社会矛盾突出,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至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的七十年间,西北边陲无年不战事,万历元年(公元1570年)之后,辽东战事又起,建州女真部落成为明王朝的主要威胁。
在明王朝直接行使统治权利的地区,人民大众与皇权官僚****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以至16世纪之后,无年不民变。
再,明王朝****政治体制内部矛盾日趋尖锐,以至经常发生皇族叛乱、军队反水、士兵哗变等重大事变的地步,从以上几处便大概可以理解明中叶政治统治****的松动所造成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与思想解放,造成了以王学为中心的中晚明的社会整体变革思潮,据此理解晚明书法变革潮流的政治成因,当涵盖于内。
二、理论上的准备被后世称为新儒学的“程朱理学”,在明代前期与政治权利、经济利益越来越多地连接到了一起,一方面经由考试科目,把思想变为文本;另一方面则经由政治权力把原则变为制度,表面看上去儒家学说、程朱理学进入权力中心,而深层意义上,它们则失去了政治权力之外的、相对独立的、民间社会和士绅阶层的批评立场,也就逐渐丧失了自我超越和不断更新的空间。
于是,“思想成为文本,文本蜕化为文字,文字仅仅作为符号被人背诵,背诵的意义而仅仅在于交换”③顶戴花红,那麽,这种知识与思想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思索和心灵境界上的涵养,牺牲了它本身所具有的深刻与睿智,自然与社会生活发生分离。
于是,经典被奉为教条,创新被禁锢代替,本质精神反而被扭曲消解。
正是孔孟之道与程朱理学在如此失坠的状况下,思想界才逐步迸发了那一丝丝的火花。
从吴与弼到陈献章,从罗钦顺、崔铣、王廷相等到王守仁,都在从不同角度冲击程朱理学。
在所有的学说中,王守仁(号阳明先生)之心学无疑是这个时代交响乐章的最强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阳明之说的基本关怀、思路和语词仍然是沿袭理学而来的,然而它却吸取了陆九渊尊重心灵对于真理和价值的判断,认取主观内在的“心”为道德形上本体,把道德本体完全建立在人的心灵之中。
正因他里道德本体于人的心灵之中,就使得人的道德理性与人的自然感性纠缠在一起,混淆了界限,伦理与心理情感交融合一。
这样一来,“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心本体”,即是道德标准,理性标准,又是感性标准,它使得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人心与道心、人欲与天理纠结为一,难以区分。
④以此来观照书法艺术,阳明心学正是实现书法艺术境界的不二法门。
书法艺术近于感性,强调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在书法创作中,主题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都投射与作品之中,非常接近于阳明所谓的“心本体”。
王阳明从主观上倡行“良知”这个心本体,以“致良知”的工夫论来实现他想要破除的“心中贼”——用虚伪的道德来掩盖恶行的伪善。
这正是动摇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因而,王阳明去世后,心学被作为“伪学”遭禁。
但是其学的生命力在下层民众中迅速广泛传播开去。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有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
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无论是泰州学派还是浙中学派,一方面皆是利用人们的“崇圣”心理,廉价地向民众出卖“圣贤”的名号,因而在下层民众中赢得了大批的信奉者。
另一方面,王学诉诸人道德良知的学说,却发展为“异类思路”,并且迅速发酵膨胀起来,其内在的感性主义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渐渐溢出了王阳明设定的边界。
于是,思想冲破禁欲的堡垒,感性思维居上,一反僵化的学术氛围与社会意识形态,为中晚明的世俗文化打开了方便之门。
心学的后传弟子们把心学推向了更广阔更深邃社会的每一角落。
三、社会发展的结果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正悄然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型的早期阶段。
先由海上贸易的变化到传统经济结构的裂变,手工业从自然劳动分工中游离出来,私人占有的城市手工场初步形成,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而流入城市,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露萌芽。
16世纪初始,市镇商贾聚集之处慢慢变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出现了苏州、景德镇这样的中等城镇,亦出现了北京、南京等商业发达的大城市。
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不断增长,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各地商业往来频繁,许多人都开始转向经营商业和手工业,就连王阳明等大儒亦已承认商贾的重要。
余英时在《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一文中,特别强调十六世纪以来的“弃儒就贾”的趋势。
⑤民间社会逐渐拥有较大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的同一性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官方控制力也越来越小,世俗文化越来越普遍化,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源,也使得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
再加上16世纪的西学东渐,特别是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刻印的《舆地山海全图》开始,才是从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中国的社会前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晚明的书法变革潮流中晚明的时代,是个独放异彩的时代,也是个极其腐朽而又愈产生希望的时代,亦是在与“程朱理学”相抗的“阳明心学”泛滥天下的时代,士人们沉迷与时下流行的戏曲、小说、实用技艺、古董、文物、名人字画等等;年轻的才俊们,不愿再沉埋纸堆,他们更趋向于诗酒流连、瓦舍勾栏,“情理”堤防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从情到欲、以欲激情,不仅是艺术家所热衷于表现的主题,也是思想家论证的命题;不仅奔涌于《歌代啸》、《牡丹亭》等高雅文艺中,也跳动于《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世俗文艺中;不仅是活跃于意识形态的新思潮,也是弥漫于社会习俗的新风尚。
明人审美趣味的从情到欲与心学的感性主义与自然人性论完全合拍,紧相呼应,共同构成那个时代的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晚明的书法变革潮流正是在这种政治经济思想的大解放与大变动的状况下出现的。
明中叶祝允明摒弃明代前期书坛陈陈相因的通病,主张“闲窗散笔”,抒情写心,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开晚明书法变革潮流之先。
徐渭则最好地诠释了书法艺术的“独抒性灵”的主体意识,达到了感性审美的极致。
徐渭的书法和他的哲学思想、本身悲惨的人生经历系系相关。
其师王畿与季本,皆王阳明嫡传弟子,徐渭自然受其影响,在书法上直追本心,提倡真我。
多桀的命运,使其内心矛盾恐惧,痛苦交织,导致精神分裂,纠缠他二十年之久;表达在书法上则破锋、出锋、涩笔随意而至,点画狼藉,如急风暴雨,形成了他撼人心魄的自家面目。
用沈语冰先生的评价:“他最大限度地冲垮了古典书法传统所确立起来的秩序感,并且最大限度地冲击了帖学书法的古典形态学范型,使书法形态学的范型处于涣散激荡和风雨飘摇之中,并为新范型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⑥徐渭的书法,正是明代士人审美趣味的象征,是自我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儒与反儒的矛盾的融合,是一种俗极而雅的的“雅文化”的代表。
董其昌,云间书派开山始祖。
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阳明心学大行的年代,正是李贽、公安派掀起狂澜的时代。
董其昌将禅宗思辨哲学引入,追求率意平淡的艺术风格,以“吾神”为最高品格,突出书家个性的释放,自觉地融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中。
董其昌和徐渭在中晚明社会变革潮流的整个思想语境下于书法艺术方面引领潮流,成为晚明书法变革潮流中的砥柱式人物。
在徐渭董其昌之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诸家风格各异,但都突出地表达了个人的感性审美意识和形体审美意识的统一。
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形式、笔墨、线质、章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八尺到丈二的长幅巨制代替了案头尺牍,笔法灵动、墨法淋漓,如云烟变幻,如飞瀑倾泻;气势之大,史无前例。
他们所创造的打破了传统二王帖学已趋僵化的模式,呈现出书法史上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
释文:①《明史》卷139《钱塘传》;(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又,《皇明小史摘抄》卷上。
②《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下卷第7-54页。
③《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④《心学与美学》,赵士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