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动脉管腔阻塞或者狭窄能够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从而出现缺血性中风,其是一种脑供氧及供血均减少的病理情况,并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出现。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对中医药认识的加深,采用中药及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逐渐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
因此,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开发合理、高效的中医药针剂及中成药,并配合康复及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发病诱因;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1-0015-02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drug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Cheng XinwangChongqing Xiushan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Xiushan,Chongqing 409900,China【Abstract】The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the cerebral artery can lead to the sudden interruption or decrease of the blood flow in the brain,which leads to ischemic stroke.This condition is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rain oxygen supply and blood supply are reduced,and it can also lead to the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and second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on stroke patients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workers and patients.Therefore,it is urgent and a long way to accelerate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and treat stroke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rap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Pathogenesis;Predisposing factors;Drug therapy1.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和发病诱因1.1 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理主要为由于机体脑动脉管腔堵塞或者狭窄,进而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造成脑组织供血、供氧和供能减少而引起一系列器官受损的病理状态,该情况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若持续一定时间,则将导致缺血区的脑组织细胞死亡,即脑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1. 引言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和继而坏死。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神经细胞的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最终导致脑组织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免疫炎症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会加剧脑组织的损伤,增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激活与栓子形成也在脑卒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加重脑部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
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损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了解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
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以为未来脑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并有望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突破口。
2. 正文2.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部损伤。
其病因分析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动脉壁的斑块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
脑动脉狭窄也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当脑血管壁发生狭窄时,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引发脑卒中。
脑动脉瘤也是导致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当脑动脉瘤破裂时,会导致脑内出血,从而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而栓子形成则是由于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狭窄的脑血管内聚集形成血栓,阻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造成脑部缺血缺氧。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对这些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生。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元损伤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元损伤研究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 是残疾和认知缺陷的主要原因,占全球所有死亡率的5.2%。
脑血管短暂或永久性闭塞导致缺血性卒中占卒中的大部分。
缺血性卒中发作后的梗死大小和神经系统严重程度取决于发生后的时间段、缺血的严重程度、全身血压、静脉系统和梗死的位置等。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元损伤一直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本综述将提供缺血性卒中基本病理。
此外,还总结了缺血性脑卒中和神经元损伤的主要机制和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最新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损伤机制;临床管理中图分类号: J0 文献标志码: A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的基本病理原因是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脑组织坏死和局灶性神经元缺陷。
缺血性脑卒中有三个已知的主要原因:50%由脑血管的动脉硬化斑块和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引起,20%由心源性栓塞引起,25%由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引起[1]。
此外,其余5%是由于其他特殊原因,如血管炎和颅外动脉夹层[2]。
急性缺血性卒中可在缺血发作后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严重的脑和神经元损伤[3]。
缺血性脑卒中会引起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脑损伤,包括脑组织病变和结构损伤,以及神经元死亡和缺陷等。
根据大量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和临床管理的结果,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元损伤有三种主要机制。
首先,缺血和梗塞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是神经元损伤的最直接原因之一[4]。
关于这种机制,研究人员一直专注于神经保护和再生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途径[4]。
其次,缺血引起的血管阻塞过度产生活性氧(ROS),并且已经表明氧化应激会加剧神经元损伤并导致严重的功能缺陷[5]。
对氧化应激作出反应和缓解氧化应激的途径被广泛研究,以帮助减少神经元损伤。
缺血引起的炎症是导致中风后神经元进一步损伤的另一个因素[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静脉溶栓治疗在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其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揭示了对此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
本文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预后、影响因素、临床意义、综合分析、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静脉溶栓治疗则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转化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出血转化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
对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也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
通过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原理、出血转化的机制、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规律性、危险因素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林涛;黄桑;蓝新平【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年(卷),期】2009(5)11【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42例(初始剂量2.0 mg/d),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6~2.5;阿司匹林组(对照组)48例(100 mg/d),常规门诊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8.75%(P<0.05).出血事件两组大致相仿(P>0.05).结论: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方面仍是首选药物,其效果优于阿司匹林.【总页数】3页(P64-66)【作者】林涛;黄桑;蓝新平【作者单位】广州新海医院,广东,广州,510300;广州新海医院,广东,广州,510300;广州新海医院,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相关文献】1.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J], 徐建然;陈笑瑛;陆备军;岑镇波;胡于健;龚世峰;陈君柱2.华法林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风险的临床对照研究[J], 何水波;郁水华;孟锐;茹松伟;龚祚娟;刘慧敏;张然3.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观察 [J], 耿现仓;司海芹;胡俊祥;王淑琴4.利伐沙班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J], 孟庆莲;盛宝英;韩凤;牛国忠;殷聪国;王伟平;陈琰;蒋琳;黄焕5.不同华法林抗凝对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疗效观察 [J], 陈玉新;成家军;李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神经保护剂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方向和挑战
早期诊断和预警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方法 ,以便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个体化治疗
由于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 一步开展个体化治疗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联合治疗
目前,单一治疗方法可能难以取得最佳效果,联合治疗可 能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溶栓治疗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治疗等。
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
未来研究应关注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 和生存质量,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PART 06
参考文献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期检查、及时就医等。
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 程中,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后 的随访教育。
患者自我管理应与医生密切合 作,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PART 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 展和未来方向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研究进展
01
急性期救治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主要集中在急性期,包括溶栓治疗、血
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
对于心房颤动等易栓症患者, 应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改善脑代谢
使用胞磷胆碱、吡拉西坦等改 善脑代谢药物,促进脑功能恢
复。
预防并发症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预防和治 疗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血管内治疗
01
02
0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及出血评分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及出血评分概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一种心律失常,且与血栓栓塞相关的风险较高。
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因此,评估患者的抗凝和出血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档介绍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和出血评分。
抗凝评分:CHA2DS2-VASc评分用于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该评分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其中每个指标都对应一定的分数:- 临床症状(Congestive heart failure或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1分- 高血压(Hypertension):1分- 年龄≥75岁(Age ≥75 years):2分-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1分- 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Stroke/TIA/thromboembolism):2分- 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1分- 年龄65-74岁(Age 65-74 years):1分- 女性性别(Sex category = female):1分CHADSVASc评分根据每个指标的得分将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具体分层如下:- 0分:低风险,不建议抗凝治疗- 1分:中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考虑抗凝治疗- ≥2分:高风险,建议抗凝治疗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用于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出血风险。
该评分依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估,其中每个指标都对应一定的分数:- 未控制的高血压(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1分- 肝肾功能不全(Abnormal liver or renal function):1分- 单指标或多指标的智力障碍或痴呆(Stroke history, Bleeding history, Labile INR, Elderly, Drugs):1分- 酒精滥用(Excessive alcohol or drug intake):1分- 65岁或以上(Age ≥65 years):1分- 创伤史或出血病史(Hemorrhagic diathesis or predisposition to bleeding):1分HAS-BLED评分根据每个指标的得分将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加强监测或调整抗凝治疗。
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
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脑卒中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脑卒中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预防策略的研究成为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预防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研究表明,脑卒中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
因此,控制和管理这些慢性病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适量饮酒、健康饮食和定期运动等,也被证明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的预防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公众的健康管理。
其次,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是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降低疾病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目前,影像学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脑卒中的常规检查手段。
然而,这些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适合于所有病例。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发展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和新型成像技术,以提高脑卒中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更好地进行干预治疗。
第三,治疗方法的创新是脑卒中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再通和脑保护。
血管再通是指通过溶栓药物或机械性血管再通手段恢复脑部供血。
脑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脑损伤扩展和炎症反应,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都适用的情况并不多见。
因此,研究人员正努力寻求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此外,临床护理和康复研究也是脑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合理的护理和康复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早期护理和康复已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人员正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和阶段的护理和康复方案,并进行临床实施和效果评估。
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康复的有效性和长期效果,以及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唯一获得所有监管机构批准的溶栓药物。
临床常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超过25年,在Ih匕期间一直强调提高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引发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系统再灌注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在过去的5年中,由于替奈普酶给药更方便(与阿替普酶相比),且报道对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更好,替奈普酶成为最有可能替代阿替普酶的溶栓药物。
替奈普酶试验的成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开发新型溶栓药物的兴趣。
全身再灌注治疗现在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除了开发越来越有效和越来越安全的溶栓药物外,预防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策略、提高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辅助治疗也在研究中。
治疗策略从专注于大血管再通逐渐发展到针对组织再灌注和机械取栓术前后持续存在于脑循环中的微血栓研究。
由于两个原因,临床和研究对开发更好的全身再灌注治疗的兴趣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复苏。
首先,远程医疗的普及一提供对患者的远程评估一可以提高符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个体患者的识别。
其次配备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必要设备的卒中移动单元数量增加,缩短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
此外获得先进神经成像的机会增加,延长了部分患者静脉溶栓的可用时间窗。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目前溶栓药物和辅助治疗的最新研究。
我们还总结了目前在院前急救、时间窗延长和血管内取栓前静脉溶栓的证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1995年静脉溶栓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应用临床,由于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开始治疗,因此成为医学上最需要要求时间的疾病之一。
该小组总结了关于静脉溶栓的一些早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缺陷和经验教训I,在这些试验中将阿替普酶与安慰剂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了比较。
目前大多数全球卒中指南推荐在脑成像排除卢页内出血后,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运动、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功能障碍,若康复时间较久,则愈后恢复较差。
早期的院内康复被认为是恢复患者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有利于患者感觉运动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患者的相关医疗费用。
本文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案以及早期活动、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which has a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and have dysfunction in mo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etc..If the recovery time is longer,the recovery is poor.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hospital was consider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recovery,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to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nd sensory motor,and it can reduce the related medical costs.In this paper,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arly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program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relevance of early activity,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acute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Research progres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在神经内科较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1-2]。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
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
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
01、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缺血性卒中后70%的患者可见血压升高,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在发病后数天内可自行恢复。
血压过高可能增加出血转化风险,血压过低则可能加重缺血损伤。
但是,目前对于AIS的降压目标和时间窗仍没有明确结论。
《指南2023》建议,对于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180 mmHg可能是合理的,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Ⅱ类推荐,B级证据)。
3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见血糖升高,但急性期血糖控制方案尚不明确。
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引起的损伤尤为严重,可导致脑损伤。
因此,加强AIS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合理的,但不推荐过于积极的进行降糖干预,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02、静脉溶栓时间窗有效拓宽随着“缺血半暗带”理论的完善和推广,基于时间窗的溶栓适应证得到了“组织窗”的有效补充。
WAKE-UP试验提出了一种“扩散加权成像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不匹配”模式,可用来筛选能够从静脉溶栓获益的发病时间不明或醒后卒中患者。
EXTEND试验则借助灌注影像提出了“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旨在筛选出有足够缺血半暗带的患者,成功地将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9 h。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未来将会惠及更多患者。
另外,由“缺血半暗带”衍生出的“组织窗”理论极大地扩展了静脉溶栓的适应人群,并强调了AIS个体化精准诊疗的重要性。
03、替奈普酶获得非劣效证据TNK是一种改良的溶栓药物,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更强的血管再通能力和更低的出血风险,单次短时推注后患者即可进行转诊。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应用
引进先进诊断技术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影像学和实验室诊 断技术,如MRI、CTA、CTP等,将 其引入中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的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引进创新治疗方法
关注国际上最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 如机械取栓、溶栓治疗、新型抗血小 板和抗凝药物等,将其引入中国,提 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可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 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 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 高。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危险因素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这 些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意义与 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规范诊疗流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疗流 程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并发症风险
通过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的风 险,如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
提高患者生存率
遵循指南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和残疾。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眩 晕、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
诊断
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颅 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检查、心电图等。
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摘要】房颤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并发的血栓事件是房颤患者管理的中心问题。
房颤患者合并不同的危险因素其血栓事件发生的机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围绕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房颤心房血栓危险分层危险因素房颤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亚裔人群发病率0~1%,西方人群发病率0 ~2%,其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约20%-30%的缺血性卒中源于心源性原。
在房颤卒中的预防治疗策略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筛选出最恰当的抗凝人群使治疗不枉不纵,当前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房颤卒中预测模型有CHADS2和CHADS2-VASc,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认为上述两种评分并不能识别真正低危卒中风险人群;这使得临床医生必须思考除上述卒中危险因素之外的一些因素。
本文主要围绕NVAF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及预测血栓事件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危险分层危险因素一、当前存在的房颤卒中预测模型1、CHADS2评分卒中预测模型CHADS2评分形成于1994年的AFI[2]研究,其显示年龄≥65岁、既往脑卒中或TIA、糖尿病、高血压是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因素和1999年的SPAF研究[3]显示收缩压>160mmHg、既往脑卒中或TIA病史、近期心衰或LVEF≤25%、女性年龄>75岁等两个卒中危险评分发展而来的。
2001年Gage BF等[4]综合AFI和SPAF评分形成了新的CHADS2评分系统,其中充血性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评为1分,既往脑卒中/TIA病史评为2分。
研究纳入来自于1733例NVAF患者,平均随访1.2年后对以上三个评分系统进行AUC比较显示AFI评分为0.68(95%CI,0.65-0.71),SPAF评分为0.74(95%CI,0.71-0.76),CHADS2评分为0.78(95%CI,0.80-0.84)。
《2024年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范文
《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进展迅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因此,准确预测其发生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MHR(Mean Hematocrit Ratio,平均血细胞比容比)、NPAR(Neurological Parameters of Acute Stroke,急性卒中神经学参数)和SII(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和评估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MHR、NPAR、SII 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三年内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
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有完整的MHR、NPAR和SII等指标数据。
排除标准为患有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将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进展性组。
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MHR、NPAR、SII等指标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
三、研究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进展性组80例,非进展性组120例。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 MH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组患者的MHR值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组(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MHR值越高,患者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大。
3. NPA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NPAR指标在进展性组和非进展性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MHR类似,NPAR值越高,患者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也越大。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1 年4 月第 19 卷第 4 期Chinese Journal o f C ardiovascular Research .April 2021,Vol.l 9 ,No.4•365*综述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文书王悦喜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9GG162)作者单位= 010000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通信作者:王悦喜,E-mail:******************【摘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及体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很高,预防这一事件的发生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题:抗凝治疗无疑是卒中预防中重要环节之一,新型口服抗凝剂相较华法林可能对亚洲心房颤动人群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随着左心耳封堵技术曰渐成熟,给不适合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带来了福音。
射频消融不仅可以恢复窦性心律,还可以降低心房颤动负荷,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对于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射频消融对卒中预防效果可能会更好,:肥胖、吸烟、嗜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心房颤动病程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在内的综合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更佳:本文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抗凝;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危险因素管理doi:10.3969/j.issn.1672-5301.2021.04.014中图分类号RS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21)04-06Progress on prevention of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strokeWEN Shu, WANG Yue-xi. Graduate School o f I 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ue-xi,E-mail:\^*****************【Fund program】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2019GG 162)【A bstract】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and systemic arterial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 is very high,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is even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research at home andabroad. Anticoagulant therapy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in stroke prevention. Compared withwarfarin, the new oral anticoagulant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romboembolism and lower incidence ofadverse event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so it is becoming a new choice. With the increasingmaturity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technology, it brings good news to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hoare not suitable f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 not only restore sinus rhythm, but alsoreduce the load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for patients with highrisk of embolism, new oral anticoagulants combin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ay be more effective in strokeprevention. Obesity, smoking, alcohol addic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other risk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including risk facto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schemic stroke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K eyw ords】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chemic stroke; Anticoagulati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Risk factor managementi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概述心房颤动(房颤)是心内科常见的室上性心律 失常,发病率随年龄逐渐增高。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保护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现状王慧媛;杨莉;赵志刚【摘要】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神经保护剂可减小脑梗死面积,无溶栓、抗凝治疗出血的并发症,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等优势,使得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但治疗的疗效没有得到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探讨了各国神经保护剂的指南推荐情况与我国生产应用现状及医保报销情况,发现绝大多数神经保护剂在各国都未做推荐,但我国存在广泛应用的现象,期望此文给临床医生合理使用神经保护剂和医保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27【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指南推荐;合理应用;医保政策【作者】王慧媛;杨莉;赵志刚【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Abstract]Stroke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diseases that threat human health.The diseases were with high prevalence,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It was reported that stroke had become the top one reason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troke. The nerve protective medications can reduce cerebellar infarction areas and without side effects such as bleeding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anticoagulation.Meantime,there were no strict time limit and other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treatment.This article consults the neural protection guidelines and system review the recommended situa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And it is also reviewed the medications usage in our country.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nerve protection agents in our countries do not make recommendations,but there were wide spread applications in our country.Through this article,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octor to rational use of nerve protective agent,and supply evid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Neuroprotective agents;Guideline recommend;Rational drug use;Policy of medical insurance在过去的十年中,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第二位导致死亡和引发长期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1],到2020年卒中治疗费用将达到所有疾病负担的6.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张丽莉;李静;丁林锋;孙静娴;蔡静波【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24(38)3【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
方法纳入303例NVAF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34)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69)。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其预测价值。
结果房颤伴脑卒中组中75.4%的病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非脑卒中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比例为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CHA_(2)DS_(2)-VASc评分是NVAF 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
结论在老年NVAF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价值优于CHA_(2)DS_(2)-VASc评分。
【总页数】4页(P236-239)【作者】张丽莉;李静;丁林锋;孙静娴;蔡静波【作者单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心血管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743.3【相关文献】1.评估肺动脉收缩压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2.首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E/e'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3.血清D-dimer、NT-proBNP水平预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4.血清Lp-PLA2联合CHA 2DS 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5.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研究进展
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研究进展汤学超;白元;张志钢;秦永文【摘要】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a common kind of arrhythmia,i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causing ischemic stroke in aged patients.Left atrial appendage is the primary site where the thrombus is formed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 patients.Recent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occlusion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 in NVAF patients,its curative effect is no less than 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effect of warfarin.The use of an ide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 is the key to ensure a successful occlusion of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After decades of research,sever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s have been developed,among them Watchman occluder and Amplatzer cardiac plug (ACP) are commonly used nowadays in clinical practice,and some kinds of occluder are still at their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age.This article aims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tudy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der.(J Intervent Radiol,2017,26:281-284)%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3【总页数】4页(P281-284)【关键词】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器;心房纤维性颤动;脑卒中;预防【作者】汤学超;白元;张志钢;秦永文【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解放军第88医院心内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心内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心律失常,65岁以上老年人房颤发生率可高达5.9%[1]。
不同年龄段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不同年龄段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曾敏; 吴智勇; 郑茵; 陈娟; 冯光球; 符秀虹【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0(13)7【摘要】目的了解各年龄段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的病因分布,脑卒中发生率以及心房纤颤类型对脑卒中的影响。
方法对329例NVAF患者进行随访调查。
按年龄分为A组(≤60岁)、B组(61~70岁)、C组(71~80岁)、D组(>80岁)4组,调查各组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NVAF各年龄组患者的首要病因均为冠心病;A、B组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的病因构成均明显高于C、D组(P<0.05)。
各年龄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1.79%、26.61%、35.85%和50.00%,脑卒中发生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P<0.05)。
对不同NVAF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按年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仅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是NVAF各年龄组的首要病因;脑卒中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持续性和阵发性心房纤颤类型在年龄≤60岁的年龄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间有明显差异。
【总页数】2页(P790-791)【作者】曾敏; 吴智勇; 郑茵; 陈娟; 冯光球; 符秀虹【作者单位】570311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医疗康复中心二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相关文献】1.不同年龄段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临床特点及预后 [J], 刘树库;许绍发;刘志东;洪征;李福根;韩毅2.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 [J], 侯志强3.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J], 胡龙; 单培仁; 周昌钻; 周晓东; 陈婵婵; 黄伟剑4.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预后观察 [J], 田春秀;张玉平5.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J], 胡龙;单培仁;周昌钻;周晓东;陈婵婵;黄伟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比较各种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临床应用优劣的最新进展(全文)
2020年比较各种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临床应用优劣的最新进展(全文)心房颤动(AF)最大的危害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它是导致AF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为5%。
因此,预防卒中对AF患者尤为重要[1]。
口服抗凝药(OAC)是目前预防AF血栓栓塞并发症最有效的方法,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可使AF卒中的相对危险降低68%,优于单用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华法林显著减少卒中发生率,而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抗栓治疗人群卒中发生率相似[2]。
然而,抗凝治疗在减少卒中风险的同时伴随着出血风险,严重者如颅内出血甚至可致死,权衡卒中及抗凝出血风险是个体化抗凝决策的前提。
为此,先后采用血栓和出血的危险因素设定了几个评估血栓和出血危险的评分,评分高者发生血栓或出血的危险高、患者的预后差。
但是临床实践中发现每一种血栓和出血危险评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哪一种危险评分方案更适合我国基层临床医师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汇总最新发表有关血栓和出血评分方案在临床应用的比较,提出适合我国临床医师采用的快速、床旁可以进行临床预后判断的方法。
1 血栓和出血危险评分的方法1.1CHADS2评分CHADS2积分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C)、高血压(H)、年龄≥75岁(A)、糖尿病(D)、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TIA)(S)等危险因素,前4项因素各积1分,卒中/TIA史积2分。
最初定义CHADS2积分0分为低危、1~2分为中危、≥3分为高危。
而近年来研究均显示CHADS2积分为1分的AF患者仍然可以从华法林抗凝治疗中获益,因此欧美指南更新均建议将CHADS2评分0分定义为低危、1分为中危、≥2分为高危,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凝策略[3]。
1.2CHA2DS2VASC积分CHA2DS2VASC评分对AF患者的卒中风险进行评估,它在CHADS2评分基础上将AF患者年龄≥75岁由1分改为了2分,增加了血管疾病(VA)、年龄65~74岁(A2)、女性(SC)三个危险因素,最高积分为9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V 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 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136例合并NV 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 组)与684例不合并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AF 组有以下特点:①年龄偏大。
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
③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
④颈内动脉闭塞常见。
⑤预后差,死亡率高。
结论NV 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NV AF)非瓣膜病性房颤;脑卒中;预后
NV AF是指瓣膜性心脏病以外各种原因引起的AF,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发生率逐渐升高,心房纤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报告8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136例合并NV AF,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0例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修订标准[1-4],并行头MRI或CT确诊。
AF经病史及心电图证实,AF组136例,男80例,女56例,年龄53~88岁,平均(70.3±7.5)岁,动态下发病42例,静态下发病94例。
意识障碍84例,偏瘫108例,偏身感觉障碍88例,失语84例,偏盲42例,腔隙性脑梗死14例,NAF组684例,男424例,女260例,年龄52~85岁,平均(63.2±8.3)岁,动态下发病86例,静态下发病598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64例,偏瘫680例,偏身感觉障碍288例,失语378例,偏盲120例,腔隙性脑梗死124例。
1.2 实验室检查
1.2.1 CT及MRI检查全部病例行头CT或MRI检查,AF组中110例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30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4例为腔隙性梗死。
NAF组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43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30例,腔隙性梗死224例。
1.2.2 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820例均在入院时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合并AF者,心电图示:无正常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
136例合并AF的患者均经心脏彩超证实,无瓣膜病变,其中12例发现左房,左心耳内有附壁血栓形成。
1.3 治疗对820例患者均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给予积极抢救“半暗带”缺血神经细胞及减轻再灌注损伤,给予尿激酶、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同时对原发病治疗。
1.4 观察方法将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分为3项:①意识障碍分为1嗜睡,2昏迷。
②运动障碍分为1轻度肢体运动障碍(肌力3级以上)。
2重度肢体运动障碍(肌力2级以下)。
③其他神经系统损害(偏盲、失语)。
同时对两组患者发病2个月内预后进行对比。
2 结果
AF组与NAF组比较有以下特点:①AF组患者年龄偏大(P<0.01)。
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P<0.01)。
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表现为瘫痪重及意识障碍度深(P<0.01)。
④颈内动脉闭塞常见。
⑤比较两组患者发病2个月内的预后,共死亡88例,其中AF组34例(25%)。
NAF组54例(9 %),AF组病死率明显高于NAF组[5-7]。
见表1。
3 讨论
NV AF是指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心瓣膜修补/置换、二尖瓣脱垂)以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它与老年人窦房结,结间束肌纤维减少、纤维增生及心脏功能退变有关,多由缺血性心脏病引起。
近代文献一致公认心源性脑栓死主要是NV AF, 60 岁以上人群至少2%有NV AF,慢性NV AF者每年5%~6%并发脑栓塞。
国外资料一致认为NV AF是最重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栓塞源[8-10],且近年来其发生有上升趋势,显示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NV AF引起脑卒中发病机理与栓子移动导致闭塞部位血管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栓塞有关。
栓塞好发于颈内动脉系统,尤其是它的主干大脑中动脉(MCA),因此,可引起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偏盲,且病情严重,进展快,这可能是本文AF组脑卒中患者瘫痪重,意识障碍程度深,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的原因。
由于梗死面积大,故常半出血性梗死,这也造成了AF 脑卒中患者预后差。
本文发现2个月内的病死率:AF组25%, NAF组9%。
符合文献报道。
积极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控制房颤,可减少老年人急性脑缺血卒中的发生,而且AF患者一旦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心脏病的治疗与脑卒中的治疗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毛长征,李秋萍,荣根满. 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与前瞻性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34-35.
[2]高艳丽,荣阳,荣根满.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血压变化与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中外健康文摘,2006,3(12):30-32.
[3]邵桂满,荣阳,荣根满. 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2007,4(36):63-64.
[4]孟家眉.脑卒中和心脏病的关系.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 368.
[5]匡晓明,荣阳,荣根满.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2008,5(33):36-38.
[6]郭玉璞,等.脑血管疾病.第3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2.
[7]雷树平.脑血管病可干预性的危险因素.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4): 400-401.
[8]Livia Csndelise Giovanna Pinardi Alberto Morabitopho, et al.Mortality in aute stroke with atrial frbrilliation.Stroke.
[9]高艳丽,荣阳,荣根满. 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外健康文摘,2007,4(4):1-2.
[10]孙会成,荣阳,荣根满. 脑卒中患者慢性康复治疗与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