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2024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2024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2024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在线问诊、远程诊断、互联网药店、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互联网医疗服务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的重要途径。

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亟需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机构1.国家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政策,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

2.地方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机构:负责配合国家监管机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并对本地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准入管理1.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准入:凡拟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需向地方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机构提出准入申请,并提供相关资质和材料。

2.设备和技术准入: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配备符合标准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确保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安全。

3.人员准入: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配备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

四、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1.质量评估和监控: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举例:某互联网医疗平台可以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投诉处理及时性等指标对其提供的在线问诊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

2.医疗隐私保护: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医疗隐私不被泄露或滥用。

举例: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的在线问诊服务,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应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确保用户提供的病历和病情资料不被他人获取。

3.不良信息过滤: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建立过滤机制,及时清除虚假、误导性和危害性信息,保护用户免受不良信息干扰。

举例:某互联网药店通过审核机制和专业的药师团队,对在平台上销售的药品信息进行筛查,确保用户获得真实可信的商品和使用指导。

五、互联网医疗服务信息管理1.信息发布管理: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根据相关要求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医疗健康信息,不得发布虚假、夸大和误导性的信息。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引言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指采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诊疗等相关服务的医疗活动。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基本原则
互联网医疗服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服务对象为自愿选择的患者,需实名注册;
- 服务内容应符合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
- 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
- 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管理
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 注册资本不低于一千万元;
- 具有与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相适应的诊疗、医学检验设备或者与诊疗行为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设备;
- 具有专业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
- 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障安排;
- 记录和留存患者诊疗信息和其他医疗记录;
- 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合法合规管理。

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规范
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应当符合以下规范:
-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
- 遵循医疗临床规范,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 不得进行虚假诊断,不得开出不必要的药品或者检查;
- 不得进行医疗广告;
- 不得泄露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

结论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对于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保护患者权益,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和提供者应当认真遵守办法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服务应当遵循安全、有效、便捷、规范的原则,确保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管理第五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具备与所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相适应的诊疗科目;(三)具备与所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相适应的医务人员;(四)具备与所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相适应的技术和设备;(五)具备完善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第六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互联网医疗服务执业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二)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情况报告;(三)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四)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五)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七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八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停业或者注销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停业或者注销手续,并负责做好患者转移、资料保存、设备处理等工作。

第九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第十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患者电子病历系统,确保患者病历的准确、完整、安全。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咨询,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第三章医务人员管理第十三条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取得医师、护士等执业资格;(二)具备与所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遵守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互联网医院管理的引导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互联网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包含医疗资质申请与审批、人员管理、医疗设备管理、医疗信息安全管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

第三条定义和名词解释1.互联网医院: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供应医疗服务的机构。

2.患者:指接受互联网医院供应的医疗服务的个人。

3.医疗服务:指互联网医院供应的医疗诊断、治疗、病愈、防备、保健等服务。

第二章医疗资质申请与审批第四条医疗资质申请条件互联网医院应符合以下条件申请医疗资质:1.具备法定的注册资本和机构设立资格。

2.拥有医疗服务所需的硬件设施、医疗设备和医用耗材。

3.有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技术支持团队。

4.具备上线运营的互联网平台。

第五条医疗资质申请程序互联网医院申请医疗资质应按以下程序进行:1.提交申请料子,包含机构基本信息、注册资本证明、营业执照、医疗设备购置与验收证明等相关料子。

2.组织专家评审,对互联网医院的机构设置、医疗设备、技术实力等进行审核。

3.进行实地考核,核实互联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运营情况。

4.医疗资质审批机构依据评审结果作出审批决议。

若符合要求,颁发医疗资质证书。

第六条医疗资质审批期限医疗资质审批期限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不超出60个工作日。

在特殊情况下,审批机构可适当延长审批期限,并及时通知申请单位。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七条医务人员资质1.互联网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2.医务人员应进行连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第八条医务人员管理1.互联网医院应建立健全医务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和权限。

2.互联网医院应保证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供应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薪酬福利。

3.医务人员应遵守医疗纪律和伦理,严禁非法行医和违规操作。

互联网医院相关规章制度

互联网医院相关规章制度

互联网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院的管理,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互联网医院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咨询、诊断、治疗、处方、药品配送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互联网医院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相关规定,保障患者隐私权益,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章互联网医院设立与管理第四条互联网医院的设立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互联网医院应当配备符合条件的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第七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患者管理制度,规范患者就诊流程,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确保患者权益的保障。

第八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文书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文书的真实、完整、准确,并按照规定保存。

第九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风险事件,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章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与规范第十条互联网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在线咨询、远程诊断、远程治疗、处方开具、药品配送等。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院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合理选择医疗服务方式,并提供相应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医疗标准和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三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并提供合法的药品配送服务。

第四章患者权益保障第十四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医疗信息,并明确告知患者服务的风险和限制。

第十五条互联网医院应当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益,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信息,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第十六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举报,保障患者权益的实现。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1.03•【文号】卫办发[2001]3号•【施行日期】2001.01.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发布日期:2009年5月1日实施日期:2009年7月1日)废止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办法(2001年1月3日卫办发[2001]3号)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来源。

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发布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09.07.14•【文号】卫办新发[2009]119号•【施行日期】2009.07.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办新发〔2009〕1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9〕6号)精神和全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会议要求,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卫生部制定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66号),从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为贯彻执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主办单位和信息服务内容依法进行管理。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再受理审核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申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得受理审核非本行政区域内主办单位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申请。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本部门负责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的处室,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的受理、审核、复核和日常监管工作。

各地应当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工作的办事指南在部门网站上登载,并推进该项工作的在线受理、审核等。

三、卫生部制定统一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等文书格式和编号原则。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管理办法,希望这篇*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卫生信息的服务活动。

第三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信息。

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信息或网页制作等服务活动;非经营性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具有公开性、共享性医疗卫生信息。

第四条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医疗卫生信息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医疗会诊服务,属于医疗行为,必须遵守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只能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

第五条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所提供的医疗卫生信息必须科学、准确,注明信息****。

登载或转载卫生政策、疫情、重大卫生事件等有关卫生信息时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医疗卫生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广告信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审批的内容进行登载,不得扩大功效或宣传治疗作用。

禁止制作、发布和登载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和虚假信息。

第六条任何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医疗卫生网站以及登载医疗卫生信息的网站在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办理经营许可证或办理备案手续之前,应当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

第七条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医疗卫生网站或登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的网站,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1、申请书。

内容包括:网站类别、内容、服务性质(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申办机。

2023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2023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2023年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在医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医疗服务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2023年,我们将推出一套全面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合规和高质量。

本文将详述该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准入标准、信息安全保护、隐私保护、互联网医疗广告监管以及纠纷解决机制等。

一、互联网医疗服务准入标准1.严格的业务准入资质要求: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医疗资质,包括执业医师执业证书、注册医师资格证书等。

举例:医疗诊断公司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咨询服务,需要提供相关的营业执照、医疗机构许可证等资质证明。

2.技术能力要求: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确保提供的医疗服务在技术上可行和安全。

举例:健康管理应用需要通过评估,确保其提供的健康监测与分析服务有效可靠。

3.互联网医疗服务合规要求: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服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举例:在线药店需要遵守《药品管理法》,确保售卖药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

二、信息安全保护1.技术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医疗数据隐私。

举例:医疗健康咨询平台采用加密技术,确保用户在咨询过程中的个人隐私不会被泄露。

2.数据存储和传输: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明确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标准,并与合法的第三方进行合作。

举例:医院在线预约平台与合作的第三方技术公司签署保密协议,确保患者的预约信息不会被盗用或泄露。

三、隐私保护1.用户知情权: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提供用户隐私政策,明确告知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方式,并取得用户的明示同意。

举例:在线问诊平台在用户注册时明确告知用户,注册信息将用于医生和患者沟通,并取得用户的同意。

2.隐私披露: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者需要明确披露用户个人信息的范围及用途,并限制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最新)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最新)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最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互联网医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健康管理、医疗咨询等。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服务应当遵循合法合规、安全可靠、便捷高效、保护隐私的原则,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相关业务许可。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部门,负责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七条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并经过专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培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务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审核,确保其合法合规执业。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确保其服务质量。

第三章服务流程管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详细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患者注册、实名认证、在线问诊、处方开具、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服务环节。

第十一条患者注册时,医疗机构应当要求其提供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并进行实名认证,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第十二条在线问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诊疗规范,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必要时要求患者提供相关病历资料或进行线下检查。

第十三条电子处方的开具应当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确保处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电子处方应当经过药师审核后,方可生效。

互联网医院信息使用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院信息使用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院信息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互联网医院信息的管理,保障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互联网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涉及的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活动。

第三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信息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使用管理的责任、权限、程序、内容、方式和时限等要求,加强信息使用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条互联网医院信息使用管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安全的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使用患者信息,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使用患者信息。

第五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加强信息使用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隐私。

第六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定期对信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第七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互联网医院信息使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依法查处违反信息使用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章信息收集与存储第八条互联网医院收集患者信息应当遵循必要原则,限于提供医疗服务的需要,不得超出医疗服务范围收集患者信息。

第九条互联网医院收集患者信息应当取得患者同意,明确告知患者信息收集的目的、范围、用途和方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第十条互联网医院应当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和措施,防止患者信息在收集、存储过程中被泄露、篡改或者丢失。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患者信息存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存储的期限、方式和责任人,确保信息存储安全。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对存储的患者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信息的敏感程度和重要性,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十三条互联网医院应当定期对存储的患者信息进行备份,防止信息丢失或者损坏。

第三章信息使用与处理第十四条互联网医院使用患者信息应当遵循正当原则,限于提供医疗服务的需要,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使用患者信息。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管理,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规章制度订立。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从事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患者供应的医疗诊疗、药物咨询、健康教育等医疗服务。

第二章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资质与审批第四条医院在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前,必需获得相关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并向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第五条医院在申请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时,需供应以下料子: 1. 医院的基本情况介绍; 2. 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性质、范围和定位; 3. 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团队介绍; 4. 医院的互联网平台技术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 5. 其他主管部门要求的相关料子。

第六条医院须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审批制度,对申请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的医院进行审批,并及时公示。

第七条医院申请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的审批条件: 1. 医院具有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2. 医院具备供应互联网医疗服务所需的技术和设备设施; 3. 医院具备保障患者信息安全的措施; 4. 医院有充分的医疗服务本领和专业背景。

第八条医院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资质审批具有时效性,审批周期不得超出30个工作日。

未通过审批的医院不得供应互联网医疗服务。

第九条医院须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情况,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三章互联网医疗服务合同管理第十条医院在向患者供应互联网医疗服务前,需与患者签订互联网医疗服务合同。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服务合同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医院名称、住址和联系方式; 2. 患者基本信息; 3. 医疗服务内容、方法、效果、风险和费用等说明; 4. 患者权益和合同解除条件说明; 5. 医院保护患者个人信息的承诺; 6. 其他双方商定事项。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服务合同采用电子合同形式,应当符合电子合同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保障合同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审计性。

第十三条医院要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合同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合同履行的有效性。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服务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规范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生资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医生资质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上的医生资质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关键。

为了确保患者利益的最大化,互联网医疗平台应要求医生具备相关执业资质,并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背景调查。

医生的执业资质应被明确标示在平台上,患者可通过平台查询医生的资格认证情况以及专业背景,从而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医生。

2.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涉及到大量的个人医疗数据,因此保护患者的信息安全和隐私至关重要。

互联网医疗平台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如完善的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系统,防止患者信息的泄露;合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避免数据丢失;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仅限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患者信息。

同时,互联网医疗平台应加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宣传,提高患者对平台的信任度。

3. 服务质量与责任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确保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咨询和诊疗质量。

平台应采用多维度的评估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医生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回复速度等,对医生进行客观评价。

同时,互联网医疗平台应建立投诉与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与纠纷,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互联网医疗服务中涉及药品购买与配送的问题,平台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和正规销售。

4. 互联网医疗平台管理为了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法规,并严格执行。

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应进行必要的备案登记和准入审核,确保平台操作合法、负责任。

平台应定期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运营数据和服务质量,接受检查与监督。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宣传和指导,提高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认知和正确使用。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逐渐成为人们方便、高效的就医方式。

然而,由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公共健康安全,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规程。

本文将从技术标准、医疗行为规范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规定展开论述。

一、技术标准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中,技术标准是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互联网医疗平台应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包括互联网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加密、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标准。

同时,应对互联网医疗设备进行认证和监督,确保其符合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要求。

二、医疗行为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涉及到医疗行为,因此医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遵循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包括充分告知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等。

此外,互联网医疗平台应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及时处理违规行为,保障患者的利益。

三、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患者的个人隐私面临极大的泄露风险。

因此,互联网医疗服务必须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医疗平台应制定隐私保护政策并向用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方式。

同时,医疗平台应加强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保障患者隐私不被非法获取和使用。

四、疾病诊断与治疗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核心是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医疗平台应确保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用户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医生应遵循标准诊疗流程,以确保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医生应严禁在互联网上提供违规医疗广告,避免误导患者产生不良的医疗行为。

五、预约挂号管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优势之一是方便的预约挂号。

医疗平台应建立规范的预约挂号管理制度,确保患者能够便捷地预约到合适的医疗资源。

同时,医生应准时履行承诺,严禁擅自取消或推迟预约,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

六、医疗纠纷处理由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疗纠纷的发生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信息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信息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医疗服务管理,保障患者信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从事信息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1. 法律法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医疗服务合法合规。

2. 保密原则:加强患者信息保护,防止患者信息泄露。

3. 安全原则:确保信息医疗服务安全可靠,防止信息系统故障。

4. 效率原则:提高信息医疗服务效率,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患者信息管理第四条患者信息管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患者信息采集:医护人员在采集患者信息时,应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2. 患者信息存储:患者信息应存储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库中,并采取加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3. 患者信息使用:医护人员在使用患者信息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仅限于医疗活动需要。

4. 患者信息查询:患者本人有权查询、更正自己的信息。

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查询、更正信息。

5. 患者信息销毁:患者信息存储期限到期或患者本人要求销毁信息时,应按规定销毁。

第三章信息系统管理第五条信息系统管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系统安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防止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风险。

2. 系统维护: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 用户管理:对信息系统用户进行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确保用户权限与职责相符。

4. 系统日志:记录信息系统操作日志,便于追踪和审计。

5. 系统升级: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确保系统功能完善、安全可靠。

第四章信息安全培训与考核第六条本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从事信息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

第七条培训内容应包括:1. 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

2.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医疗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医疗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护患者个人信息安全,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疗信息共享与互联网医疗管理活动。

第三条医院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患者权益,确保医疗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第二章医疗信息共享管理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共享管理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医疗信息共享的安全与合规。

第五条医院内部医疗信息共享应遵从以下原则:1.多部门协同参加,保障信息流通的畅通;2.设置权限掌控,确保信息的使用和查询合法、合规;3.信息分类处理,不同级别的信息设置不同的安全级别和权限;4.供应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5.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

第六条医院应乐观自动参加医疗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与其他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政府监管部门等开展信息共享合作,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内部医疗信息共享的培训与管理,确保相关人员具备必需的技能和知识,且了解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的内容。

第三章互联网医疗管理第八条医院应订立和实施互联网医疗管理措施,确保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可靠。

第九条医院应认真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规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确保供应的医疗信息和服务真实、准确且合法。

第十条医院应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1.监测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及时处理投诉和纠纷;2.设定互联网医疗服务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遵从相关规定;3.建立患者身份验证和医疗信息保护机制,保障患者个人信息安全;4.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合规性的审核和监督。

第十一条医院应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据分析与评估,优化和改进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十二条医院应针对互联网医疗服务隐患和风险,订立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确保应急响应本领和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互联网+医疗活动的管理,包含但不限于互联网诊疗、在线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

第三条医院互联网+医疗活动的管理首要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提倡便捷、高效、合理、安全的服务模式。

第二章互联网诊疗管理第四条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必需符合以下条件:1.医院具备合法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医生必需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执业证书;3.患者需供应真实有效的个人身份信息,确保诊疗过程中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4.医院必需建立健全互联网诊疗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定期对服务进行评估。

第五条医院互联网诊疗流程:1.患者在互联网诊疗平台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情形;2.患者选择接受互联网诊疗服务,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医生进行预约;3.医生依据患者供应的病情资料进行诊疗,供应诊断和治疗方案;4.依据患者需求,医生开具电子处方或书面处方;5.患者可依据医生建议选择药店购药或选择配送服务;6.患者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随访和咨询。

第六条医院互联网诊疗的费用和结算:1.医院互联网诊疗的费用依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执行;2.医院应当在互联网平台上公示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收费标准;3.患者可通过支出宝、微信支出等电子支出方式进行结算。

第三章在线预约挂号管理第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在线预约挂号系统,方便患者就诊。

第八条医院在线预约挂号的流程:1.患者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登录在线预约挂号系统;2.患者选择就诊科室、医生和就诊时间,并填写个人信息;3.患者依据系统提示选择挂号费用支出方式,如支出宝、微信支出等;4.患者成功预约后,系统将发送预约成功短信或邮件给患者。

第九条患者在预约挂号时应遵守以下规定:1.患者不得通过虚假信息进行预约挂号;2.患者应当依照预约时间前往医院就诊,如因特殊情况无法前往,应提前联系医院取消预约;3.患者应当依照医院规定的时间段进行就诊,不得早到或晚到。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

互联网医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管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并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工作,包含但不限于医疗信息技术、互联网诊疗、在线咨询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第三条定义1.互联网医疗服务: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供应的医疗服务,包含线上诊疗、在线咨询、健康知识传播等。

2.医疗信息技术:指在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包含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等。

第二章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第四条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审批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需经过医院管理部门审批,同时需要相关部门的技术验收合格后方可运营。

审批时需提交相关技术资料和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1.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运营需依照相关规定办理业务许可,合法合规运营。

2.医院应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管理团队,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3.医院应定期对互联网医疗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和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正存在的问题。

第六条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选择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台应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选择具备资质和可靠性的平台合作。

同时,需与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安全保障等事项。

第三章医疗信息技术的管理第七条医疗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1.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病患个人信息的保密和安全。

2.医院应定期进行医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医疗信息的手记和使用1.医疗信息的手记应遵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

2.医院应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的审查和使用机制,确保医疗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医疗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使用1.医院应定期对医疗信息技术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操作本领。

2.医疗信息技术的使用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防止误操作和数据泄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
务管理规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保证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机构网站、预防保健知识网站或者在综合网站设立预防保健类频道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的服务活动。

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咨询、视频医学教育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共享性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第四条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在向通信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章设立
第五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为依法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二)具有与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设施及相关制度;
(三)网站或者频道有2名以上熟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提供性知识宣传的,应当有1名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第六条申请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中含有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内容的,除具备第五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必须是医疗卫生机构;
(二)具有仅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的相关网络技术措施。

第七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申请表。

申请表内容主要包括:网站类别、服务性质(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内容分类(普通、性知识、性科研)、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主办单位名称、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包括机构法人证书或者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证明及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及简历;
(四)网站域名注册的相关证书证明文件;
(五)网站栏目设置说明;
(六)网站对历史发布信息进行备份和查阅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七)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线浏览网站上所有栏目、内容的方法及操作说明;
(八)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九)保证医疗保健信息来源科学、准确的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第八条从事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站的中文名称,除与主办单位名称相同的以外,不得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冠名。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作出予以同意或不予同意的审核意见。

予以同意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发布公告,并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十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填写《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项目变更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一)《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中审核同意的项目;
(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主办单位的基本项目;
(三)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有效期2年。

需要继续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2个月内,向原审核机关申请复核。

通过复核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第三章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应当对发布的全部信息包括所链接的信息负全部责任。

不得发布含有封建迷信、淫秽内容的信息;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发布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

第十三条发布医疗广告,必须符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应当注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并按照核准的广告成品样件内容登载。

不得夸大宣传,严禁刊登违法广告。

第十四条开展性知识宣传,必须提供信息内容的来源,并在明显位置标明。

信息内容要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审核把关,确保其科学、准确。

不得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内容;不得以宣传性知识为名渲染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严禁传播淫秽内容。

第十五条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

严禁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淫秽内容。

综合性网站的预防保健类频道不得开展性科学研究内容服务。

第十六条提供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登载的新闻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登载的药品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在其网站主页底部的显着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或者《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的编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日常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主办单位提供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开展审核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下列内容进行日常监管:
(一)开办医疗机构类网站的,其医疗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提供性知识宣传和普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是否取得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资格,是否超范围提供服务;
(三)提供性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的,其主办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违规向非专业人士开放;
(四)是否利用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的名义传播淫秽内容,是否刊载违法广告和禁载广告。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上网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投诉举报。

第二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上网用户投诉举报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予以改正;对超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责令其停止提供。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和监督管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经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通报同级通信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已通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提出监管处理意见,并移交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审核同意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
(二)超出有效期使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的;
(三)未在网站主页规定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书编号的;
(四)提供不科学、不准确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借开展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淫秽内容的。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违规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申请作出审核意见的,原审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批准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2001年1月3日卫生部发布的《卫生部关于印发〈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办法〉的通知》(卫办发〔2001〕3号)同时废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