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0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3.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战国时期,某国有两个村子的百姓为争夺水源私斗,打死了几十人。

按照法律,相关人员700多人都要被处死,孝公于心不忍,找商君求情。

于是有了下面对话:“不能变?”“法立如山。

”“不能缓?”“法贵时效。

”“不能减刑?”“减刑溃法。

”“不能特赦?”“法外无恩。

”文中的“孝公”指的是哪国国君? “商君”又是指的谁?“商君”在“孝公”的支持下制定了哪些法令? 带来了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名称的由来《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

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名称。

2.形成(1)【图片展示】(2)【史料研读】材料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

前391年,田恒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

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上,自立为国君,同年被周安王册封为齐侯。

前379年,齐康公死,吕姓齐国绝祀。

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3)【问题探究】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答案提示:①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吕尚的后代),建立了田氏齐国。

③韩、赵、魏、齐与势力较强的楚、燕、秦称“战国七雄”。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先后崛起的国家: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其他的国家:逐渐衰落最强盛的国家:秦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消极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破坏。

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霸主,号令诸侯。

战国兼并战争兼并对方,扩充疆域,最终实现统一中国在兼并战争中逐渐走向统一二、商鞅变法你知道有关商鞅的故事吗立木为信、商鞅舌战观看《徙木为信》的是视频,具体了解思考商鞅在什么背景下展开展开变法?1、变法的背景: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治: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军事: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变法时间、人物、性质、地位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地位:战国时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

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根据课本勾画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思考勾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史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田宅3、商鞅变法的影响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

初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国家形态等。

2.了解战国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孔子、荀子、墨子等。

3.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战国时期社会变化1.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破坏了很多农田,导致粮食短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如耕牛、精耕细作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手工业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战争和矛盾的加剧使得人们开始注重自给自足,提高工艺水平。

特别是铁器的制造,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商业战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型商业家族,如齐、鲁、魏、楚等。

他们积极参与商品流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4.国家形态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起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不断加剧,各个国家之间结成了不同的联盟,出现了多国并存的局面。

2.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学派1.孔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荀子荀子是儒家学派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墨子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人之一。

他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权力的滥用。

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包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也影响到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和民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著名思想家和学派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历史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升学生初步使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水平。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升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改革会遇到阻力,改革也会付出代价。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个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对《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这个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讲授新课一、战国七雄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到了战国时期,绝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的诸侯国左右着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1、三家分晋: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

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

2、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7课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7课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教材第7课教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战国七雄教师:为什么叫战国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率军直趋魏都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一)战国七雄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战国七雄形成背景。

提示: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介绍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记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

提示: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4.讲述战国时期有关三次经典战役的历史故事。

5.多媒体展示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材料: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情景导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各诸侯国争霸,最终秦国崛起,统一六国。

本课内容涉及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繁荣以及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同学,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掌握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人物及思想文化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难点: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繁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诸侯国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原因。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战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秦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提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社会上的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采取复习式导入。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二、讲授新课(一)争霸战争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地图,思考春秋初期到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对,就是数量逐渐减少,那么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小国不断地被大国兼并。

这些看起来减少的诸侯国,都是在一次次兼并战争中消失的。

我们继续来观察地图,春秋后期的诸侯国与战国形势图思考,春秋霸主中的晋国在战国时出现了什么变化?春秋时的霸主晋国消失。

那么去哪里了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第一段,找出,晋国发生了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中的信息对比,分析诸侯国数量的变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室”是指诸侯国国君,代表旧贵族势力。

“私家”是指诸侯国内卿大夫,代表新兴势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练习题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进入新课:(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1、商鞅变法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 了解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

2. 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 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战国时期各个领域的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两个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富有意趣和情境的导入活动,显示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小组一:向学生展示两张地图。

一张是铁剑和战车(军事力量)战争胜利能力的地图;一张是国境线的地图。

请综合比较两张地图,描述出战国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

小组二:向学生展示10张含有战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图片,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事件会对中国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成6-8人为一小组,共同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然后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为什么说战国时期是颠覆性的时期?2.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3. 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4. 读完文章后,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3. 大班交流选几个小组代表,陈述其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其议题,再让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总结老师根据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总结:1. 战国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2.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社会背景和特点?3. 战国时期有哪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4. 我们能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学到什么呢?五、教学拓展1. 学生阅读古代历史课本相关章节。

2.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电视、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学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相关内容。

3. 学生可以透过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战争、文化领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战国时期的时间范围,理解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2.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历史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5. 人文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理解多元文化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

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括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文物图片、历史文献摘要等)。

教材配套的历史小故事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相关纪录片片段、学术讲座视频)。

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或文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问题探究法: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重要历史事件。

3.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分析史料,总结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4. 讲解与讨论结合法: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学生讨论并分享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简要介绍该时期的政治格局。

提出问题: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有哪些显著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新课教学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变革:讲解战国七雄的崛起和兼并战争,以及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政治变革> 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 封建制度确立`经济变革:分析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结构图示:`战国时期经济变革> 铁器、牛耕> 农业生产> 商业繁荣> 城市发展`文化变革:介绍百家争鸣的继续和发展,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主张。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生活动]:代入选择,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情景,让学生自主代入选择,增强学生印象,勾连起一二两个子目。
二、变法
1.变法背景
[教师活动]:介绍商鞅入秦变法的基本情况,出示材料,提问学生: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富国强兵必须变法?
[学生活动]:通过提取材料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答案。
习题演练
教学反思
[教师活动]:出示晋楚城濮之战和秦赵长平之战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新变化。
[学生活动]:比较材料,归纳战争的新变化:规模更大,参战兵力更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4.道路选择
[教师活动]:顺接上一环节,提问,在更加残酷的兼并战争形势面前,如果你是秦国国君,你会选择哪条道路。在学生回答完厚,出示材料,表明秦国的抉择。
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春秋与战国的时代差异,把握周秦之变时期的历史趋势。(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史料实证)
5.通过本课学习,体会商鞅推行变法的决心和胆略,学习他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了解,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始史料的解读,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提取的材料信息和课本内容,将改革的背景概括为有层次的书面语言。由此基础上教师引出改革的诉求。
[学生活动]:概括变法背景。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锻炼学生规范化作答的意识。
2.变法内容
[教师活动]:出示“商鞅变法内容”的表格,引导学生先大致扫描改革全貌,斌提出问题:改革如何改变了旧制度。进而教师聚焦到对三个关键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什么要实行县制?”、“为什么要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为什么要实行军功授爵?”。在必要的探讨之外,教师还可以视学生的掌握状况追加新的问题或者补充。

650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50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期末学生评语选粹◆品学皆优◆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文静温和,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

上课时你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每次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每次的值日工作你都能出色地完成。

如果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将会是老师、家人、同学的骄傲!◆朴实无华◆你是一个朴实的孩子。

你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但是你也要知道学习不靠死记硬背,而要讲究方法。

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要羞于开口,要多问,多思考,多练习。

老师相信:只要你信心不倒,努力不懈,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善良懂事◆善良的孩子最让人欣赏,恰好你就是;乐观的孩子最惹人喜爱,恰好你也是;懂事的孩子最值得称赞,恰好还是你。

课堂上,你总是专心致志,从你高举的手中,老师看到了你的自信。

翻开你的作业本,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望你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顽皮好动◆你是一个非常聪明、机灵还有点调皮的孩子。

这半个学期以来,你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

但你缺乏自制力,课堂上总是乱说乱动。

老师希望你快快成长起来,早日摆脱稚气,做一个自省自律的好学生。

◆优秀干部◆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孩子。

担任***后,你更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学们的榜样。

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

真棒!老师很欣赏你的工作能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你会发展得更好。

◆运动健将◆运动场上你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夺冠的斗志,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劳动时,重活、累活你总是抢着去干。

可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相信你会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调皮捣蛋◆你做事认真,字写得漂亮,班的宣传墙报每次都留下你秀丽的笔迹。

参加演讲比赛成绩喜人。

有时还调皮得可爱。

但是,你捉弄人的功夫让同学们个个害怕。

老师认为还是不让别人害怕为好。

请紧记: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化》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本课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历史课标,遵循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基本思路进行设计的。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课文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部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都在想尽办法强兵富国,所以纷纷招募人才进行变法和兴修水利,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终秦国取得战争优势,统一全国。

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本学期刚刚接触历史科,小学阶段知道一些传统的历史小故事,听说过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但是尚未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学习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知和较全面的理解,对历史的认知更多的停留在表面。

四、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已学朝代和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

(时空观念)2.通过图片、文献、表格、视频等,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并对兼并战争做出评价,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和评价历史现象要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通过文献、视频,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强大的重大意义,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习商鞅的改革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知道都江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1.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2.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前356年,秦国新上任的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

”告示下聚满了人,大伙直嘀咕:“这是什么难事,赏这么多金?”结果谁也不去扛。

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人们更加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

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

”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不久,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战国七雄”是指哪些国家?
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特点?战国时期诸侯战争有什么影响?
3.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4.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有什么影响?
5.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构成及其作用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战国七雄
1.课件展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学生对照找到不同处,引出韩、赵、魏三家分晋。

2.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得出易记口诀: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教师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频繁,都有哪些著名战役呢?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回答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和影响。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2.教师讲述改革措施,学生逐项分析历史作用(利用板书、图示),设计如下:
(1)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奖励耕战:奖励生产→经济发展→国富,奖励军功→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3)建立县制,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

(4)商鞅变法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学生根据课本复述各国变法改革的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使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4.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可按不同观点辩论,后由教师点拨:商鞅被处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大地震中,有一项古代水利工程抵挡住了剧烈的震动,依然屹立不倒。

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利工程吗?
2.教师提问:都江堰是由谁设计的?这项工程有哪些功能?(学生浏览教材后回答)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