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张中丞传 后续》知识点归纳练习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阅读练习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1]张中丞,即张巡(709—757年),中丞,张巡驻守睢阳时朝廷所加的官衔。
[2]元和二年:公元八0七年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年)。张籍(约767—约830年):字文昌,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学生。
[3]李翰:字子羽,赵州赞皇(今河北省元氏县)人,官至翰林学士。与张巡友善,客居睢阳时,曾亲见张巡战守事迹。张巡死后,有人诬其降贼,因撰《张巡传》上肃宗,并有《进张中丞传表》(见《全唐文》卷四三○)。
[16]说者句:张巡和许远分兵守城,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故有此说。
[17]羸(léi):瘦弱。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0],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2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23],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24],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4]以文章自名:《旧唐书·文苑传》:翰“为文精密,用思苦涩”。自名,自许。
[5]许远(709—757年):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安史乱时,任睢阳太守,后与张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至偃师被害。事见两唐书本传。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 宝藏.(zànɡ)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 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 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好学无所不读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蚍蜉..(pí fú)卓.效(zhuō)遁.迹(dùn)宝藏.(zànɡ)B.书帙.(zhì)勉强.(qiánɡ)羸.弱(léi) 污垢.(ɡòu)C.雨霁.(jì)嵩.山(sōnɡ)沮.丧(jǔ) 睢.阳(Suī)D.秩.序(chì)载.重(zài)遏.制(è) 髯.客(rǎn)解析:选C。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3。
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
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
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
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
“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好学无所不读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一、重要实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
自名:自许,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屈服的话,请降。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语:yù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
为:是。
信:语言真实。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
处:时刻。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10.引绳而绝之引:拉。
绝:断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1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19.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2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二、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少,不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
4.张中丞传后叙叙:通“序”三、古今异义词: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完全了解)2.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脸色)3.此矢所以志也(用来……的)四、一词多义。
为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写)2.不为许远立传(替)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表被动)4.何为久读此(何为:为何,为什么。
宾语前置)以:1.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来,目的连词)2.贼以刃胁降巡(用)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率领)4.以此诟远(因为)五、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文言知识整理答案
高二语文文言知识整理答案《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失,不足。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两家子弟材智下:“材”,通“才”,才能。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
此矢所以志也:“志”通“识”,标志。
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
2、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1. 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若:似乎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将:率领创:伤残:弱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以:因为5.士卒仅万人仅:近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辞服:请求臣服7.必以其言为信信:真8.弃城而逆遁逆:预先9.其讲之精也。
讲:考虑10.巡因一见问姓名。
因:凭惜11.以此诟远。
垢:诽谤12.然尚恨有缺者。
恨:遗憾13.授之柄而处其下。
柄:权柄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请15.远诚畏死诚:果真16.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语:告诉17. 且将戮,巡起旋将:将要18. 阳阳如平常平常:面色镇定3、词类活用:远之不畏死亦明矣:“明”,形容词作动词,弄明白。
屡道于两府间:“道”,名词作动词,往来。
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细”,形容词作动词,问得很仔细。
4、句子翻译:(1)译:哪有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死了,唯独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做。
(采分点:乌,虽)(2)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采分点:宁能:怎么。
卒:副词,最终。
)(3)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采分点: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4)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一、重点实词、虚词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推究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取独把二、词类活用1、负而前.驱在前面2、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装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在夜里向东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灭亡)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于所溺形作名,微小的事智勇的人..,而智勇三、古今异义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属官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古义:以至于四、一词多义1、负①负.而前驱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③秦贪,负.其强依仗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背弃2、归①背晋而归.梁 /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归降 ②臣请完璧归.赵归还③主人忘归.客不发回去④又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3、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交换④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轻视4、相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相互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练习
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10、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13、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14、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 15、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16、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17、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18、守一城,捍天下19、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20、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21、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23、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28、嵩将诣州讼理1、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4、屡道于两州间5、云虽欲独食,义不忍6、贼以刃胁降巡7、引绳而绝之2、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3、授之柄而处其下4、竟与巡俱守死5、疑畏死而辞服于贼6、食其所爱之肉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8、必以其言为信9、外无待而犹死守 11、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2、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24、因乱抽他帙以试 25、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26、士卒仅万人 27、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练习一、解释加点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解释加点词并说明词类活用情况. ....... .三、找出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并解释1、然尚恨有阙者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3、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4、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1、霁云慷慨语曰2、皆感激为云泣下3、吾于书读不过三遍4、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5、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6、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7、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8、不能通知二父志5、此矢所以志也。
6、嵩常在围中四、解释加点词并注意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差别.... .... ........五、判断句式1、城陷而虏3、不可为不义屈 5、(于嵩)为所杀六、虚词用法1、为:为此传颇详密得李翰所为张巡传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虽至愚者不忍为 皆感激,为云泣下 不可为不义屈2、于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屡道于两府间3、以: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 必以其言为信 而责二公以死守 4、之:武人夺而有之 何苦守尺寸之地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引绳而绝之2、船上人犹指以相语4、欲将以有为也 6、何为久读此?不为许远立传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呼巡为兄必以其言为信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 欲将以有为也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吾于书读不过三遍 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翰以文章自名 因乱抽他帙以试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以此诟远 以示贺兰授之柄而处其下 食其所爱之肉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人之将死 从而尤之A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二
《张中丞传后叙》练习二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能)卒(最终)2.弃城而逆遁逆遁(事先逃走)3.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及其(等到他们)而且(而且将要)4.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创残饿羸之余(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余部队)5.虽欲去,必不达虽(即使)6.其讲之精矣讲(谋划)7.以千百就尽之卒以(率领)就(将近)8.蔽遮江淮,阻遏其势蔽遮(屏障保卫)9.其谁之功也其……也(那是……呢?)10.不可一二数数(计算)11.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掌握)12.自比于逆乱比(并,同等地位)1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州从事(参与军务)14.屡道于两府间道(取道,来往)15.延霁云坐延(请)16.因拔所佩刀因(于是)17.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志(标记)18.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我,偏指一方)语(告诉)19.又降霁云降(使……投降)20.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21.粗问巡、远事粗(粗略)22.士卒仅万人仅(将近)23.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且(将近)24.嵩将诣州讼理诣(到)讼理(告状讲理)二、阅读文章4~6节,思考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第四节,作者是怎样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的?①作者先批驳“死守论”。
由申述不能弃城逆遁的原因,转入从正面论证据守睢阳的重大意义。
“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用反诘语气,严加痛斥“死守论”。
②接着进一步指出,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时,弃城逃跑、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竟有人责备张、许,居心何在?③作者进而指出,这是帮助叛乱者攻击爱国志士的行为。
2.第五节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作者是如何展示南霁云的性格的?①将人物放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示其性格: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又企图强留南霁云,南霁云不忍独食,在矛盾中凸显人物性格。
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写南霁云断指、射塔、斥责贺兰和慷慨誓言,不仅表现了南霁云和睢阳将士同甘共苦,而且彰显了其忠义慷慨、刚直不惧的英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一、重要实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
自名:自许,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屈服的话,请降。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语:yù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
为:是。
信:语言真实。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
处:时刻。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10.引绳而绝之引:拉。
绝:断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1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19.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2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二、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少,不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
4.张中丞传后叙叙:通“序”三、古今异义词: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完全了解)2.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脸色)3.此矢所以志也(用来……的)四、一词多义。
为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写)2.不为许远立传(替)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表被动)4.何为久读此(何为:为何,为什么。
宾语前置)以:1.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来,目的连词)2.贼以刃胁降巡(用)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率领)4.以此诟远(因为)五、特殊句式。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5课《张中丞传》后叙1.通假字(1)然尚恨有阙者同“缺”,缺陷,遗漏。
(2)此矢所以志也同“识”,标志,标识。
(3)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2.古今异义(1)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古义:两个词,成,成就、达成;功,功业。
今义:①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②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深知,深入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古义: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已近。
今义:几天。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的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
古义:而,而且、并且,表递进;且,将要。
今义:递进关系连词。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6)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古义:从,跟从;事,做事。
今义:①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古义:到处。
今义:表推测,副词。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8)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9)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
古义:时,当时;尚,还。
今义:①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
②合于时尚。
(10)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古义:读过的书籍。
今义: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1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一词多义(1)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困顿,绝望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2)虽⎩⎪⎨⎪⎧ 云虽欲独食:纵然则虽欲长侍足下:虽然(3)卒⎩⎪⎨⎪⎧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最终以千百就尽之卒:名词,士兵(4)少⎩⎪⎨⎪⎧ 少依于巡:小时候则其至又加少矣:少,跟“多”相对(5)于⎩⎪⎨⎪⎧ 月日后于巡:介词,比有于嵩者,少依于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巡”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6)以⎩⎪⎨⎪⎧ 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来4.词类活用(1)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称。
《张中丞传后叙》一课一练及答案
《张中丞传后叙》一课一练及答案第二单元第5课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嫉:嫉妒B.延霁云坐延:延请C.以示贺兰示:指示D.此矢所以志也志:标识【答案】C【解析】示:让……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自粤之太末 B.此矢所以志也C.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D.嵩常在围中【答案】C【解析】A项,“粤”同“越”。
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
D项,“常”同“尝”。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C.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D.霁云慷慨语曰【答案】D【解析】A项,古义:两个词,成,成就,实现;功,功业。
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
B项,古义:从,跟从、跟随;而,表递进。
今义:连词,因此就。
C项,古义:处处,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D项,古今意义均指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4.下列各句中,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不可为不义屈 B.何为久读此C.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D.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答案】B【解析】A项,被动句。
B项,宾语前置句。
C项,判断句。
D项,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整理一、重要实词。
1.以文章自名以:凭借、通过。
自名:自许,自负。
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
阙:通“缺”,缺少,不足。
3.竟与巡俱守死竟:最终。
4.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通知:通晓。
就虏:被俘。
辞服:说屈服的话,请降。
5.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表示假设。
6.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语:yù告诉。
7.必以其言为信以,认为。
为:是。
信:语言真实。
8.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罢数:计算。
处:时刻。
9.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10.引绳而绝之引:拉。
绝:断11.从而尤之尤:怪罪。
12.具食与乐(yuè),延霁云坐具:备,办。
延:邀请。
13.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卒,最终。
14.弃城而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5.亦见其自比于逆乱比,并16.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擅:拥有;环,连着1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从事,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任职;道,经过,来往18.巡因一见问姓名因:凭着19.船上人犹指以相语相,偏指一方;语,告诉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义,名作状2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于是,就。
22.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古今义2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二、通假字。
1.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缺少,不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
4.张中丞传后叙叙:通“序”三、古今异义词: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通晓,完全了解)2.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脸色)3.此矢所以志也(用来……的)四、一词多义。
为1.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写)2.不为许远立传(替)3.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表被动)4.何为久读此(何为:为何,为什么。
宾语前置)以:1.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来,目的连词)2.贼以刃胁降巡(用)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率领)4.以此诟远(因为)五、特殊句式。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归纳
张中丞传后叙知识点归纳《张中丞传》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一部纪实体小说,讲述了神秘高人张中丞与蒋州知府梅壬相遇,共同打造乾隆年间的江南水乡故事。
小说独具特色,融合了传奇、武侠、历史等多种元素,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张中丞传》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给读者带来启示和收获。
一、道家思想贯穿全文在《张中丞传》中,作者冯梦龙通过张中丞这个角色,贯穿了道家的思想,即追求心灵的自由、返璞归真、无欲无求,回归自然、回归真我。
张中丞抽烟、喝酒、博弈、嫖妓,虽然不符合常规的文人形象,但这些行为却代表了他对于尘世的态度,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同时,张中丞还经常用庄子的“逍遥游”来表达自己的境界。
比如,他曾经说:“人生自是有情痴,世界何曾真醉来。
逍遥游即无忧,风月任从肆意摆。
”这种道家主义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有一种令人追随的魅力。
二、百晓生的绝技无所不能《张中丞传》中的百晓生是一个门外汉,却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武艺,无论是轻功、暗器、剑术,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绝技,都能在紧要关头派上用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能莫过于“铁桥翻”,百晓生能在两座桥之间连续翻跃,轻轻松松地躲避了敌人的攻击,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又高大上的印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想。
三、冯梦龙的文学特色《张中丞传》中,冯梦龙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他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文言文、嵌入诗词歌赋,引用古代典籍,使小说赋有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更有利于读者与小说进行心灵的共鸣。
同时,冯梦龙对于自然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而具体,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手法以及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角色、情感和情境等元素,使小说富有美感和变幻的色彩。
四、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在《张中丞传》中,作者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刻画和性格的描写,创造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使整个小说产生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触感效果。
其中,张中丞和蒋州知府梅壬之间的对比非常明显。
张中丞奔放、豪迈、开朗,喜欢结交朋友,擅长享受人生中的各种美好;梅壬则精明、内敛、擅长算计,并对于自己的心灵境界有着高度的把持和修行。
张中丞传后叙重点句子
《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文章表彰了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了对张、许的诬蔑和中伤,歌颂了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以下是对该文中一些重点句子的详细介绍:1.“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
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裂的地步,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在张巡、许远守城时不出兵相救,反而责怪他们最后失守的人的强烈不满。
作者认为,这些人在没有全面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责怪他人,是非常不明智的。
2.“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终不相救,从而预先弃城逃走呢?如果睢阳城守不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这句话强调了张巡、许远在守城时的艰难处境和坚定信念。
他们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城池,与敌军殊死搏斗。
作者认为,即使他们最后失守,也不应该因此被责怪,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勇气是值得赞扬的。
3.“守住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个濒临灭亡的士兵,来对付近百万天天增加的敌军,保护着江淮地区,挡住了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谁的功劳啊!”这句话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在守城战役中的功绩。
他们以微弱的兵力,成功地抵挡了强大的敌军,保卫了江淮地区,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4.“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是对许远的总评。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高尚品质。
他虽然才能稍逊于张巡,但是在守城过程中与张巡紧密合作,共同战斗到最后。
作者认为,许远的功绩和牺牲同样值得被铭记和赞扬。
以上是对《张中丞传后叙》中一些重点句子的详细介绍。
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于张巡、许远等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张中丞传后续》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通假字的解释。
1.然尚恨有(阙)者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4.此矢所以(志)也
5.嵩(常)在围中
二、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
1. 竟与巡俱守死 2.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3.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4.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5.士卒仅万人 6.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7.必以其言为信 8.弃城而逆遁
9.其讲之精也。
10.巡因一见问姓名。
ll.以此诟远。
12.然尚恨有缺者。
13.授之柄而处其下。
1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5.远诚畏死 16.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
17. 且将戮,巡起旋 18. 阳阳如平常
19.虽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为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虽至愚者不忍为不为许远立传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虽至愚者不忍为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欲将以有为也
为文章所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无所疑忌
所欲忠者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如巡、远之所成就
三、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然尚恨有阙者
2.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3.不能通知二父志
4.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5.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6.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7.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8.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9.皆感激为云泣下 10.籍时尚小
11.因诵嵩所读书 12.士卒仅万人
13.颜色不乱
四、词类活用解释和用法。
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2.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3.引绳而绝.之
4.屡道.于两州间
5.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1.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2.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3.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悟之,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4.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5.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6..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7.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8.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9.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10.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11.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12.愈贞元中过泗洲,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13. 何为久读此?
14. 汝勿怖!死,命也。
15.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的最大特色是( )
A)着重补叙。
B)着重刻画人物。
C)叙事与议论并重。
D)分叙主要人物事迹。
2.描写南霁云的细节有( )
A)记忆超人 B)拔刀断指 C)抽矢射贺兰 D)怒则须髯张
3.《张中丞传后叙》歌颂的三个主要正要人物是( )
A.张巡,张籍,雷万春
B.李翰,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
D.许远,雷万春,南霁云
4.《张中丞传后叙》中“远与巡分城而守”的“城”指的是()
A长安 B泗州 C洛阳 D睢阳
5.“唐宋八大家”指()、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张中丞传后叙》抨击的人物是()
A南霁云 B于嵩 C雷万春 D贺兰进明
7.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衬
B.心理刻画
C.表情描写
D.侧面烘托
8.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9.《张中亟传后叙》中张巡、许远坚守的孤城是( )。
A.徐州 B.泅州 C.唯阳
10.“后叙”是一种怎样的文体?韩愈为什么要写《张中丞传后叙》?
11.阅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自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
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
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配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
(1)作者选用了哪些细节刻画南霁云的形象?
(2)从这段文字看,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本段中除了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南霁云外,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
一、1.(阙)通缺,缺失 2.(材)通才,才能 3.(藏)通脏,内脏
4.(志)通识,标志
5.(常)通尝,曾经
二、1.竟:最终2.若:似乎3将:率领;创:伤.残:弱4 以:因为5.仅:近6.辞服:请求臣服7.信:真8逆:预先9讲:考虑10.因:凭惜11垢:诽谤12.恨:遗憾13.柄:权柄14.延:请15.诚:果真16语:告诉17.将要18.面色镇定
六、1、C2、B3、C7、D8、A9、C
10、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叫后叙。
因为作者认为《张巡传》对张巡等的记叙有所缺漏,所以写“后叙”对张巡,许远等人的事迹作出补充(或“为弥补《张巡传》的缺漏”)
11、(1)两个细节:拔刀断指,射塔明志。
(2)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一是对比反衬:用贺兰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二是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