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通过做假账藏匿千万收入解析【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房产行业税务稽查重点分析
一、销售开发产品收取价款未按规定入账、隐匿收入,少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常用方法:1.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初期,需要资金量大,多以“内部认购”、“单位团购”等方式销售房屋,使用自制收据收取购房款,收入“账外循环”或长期挂“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等,隐匿、转移收入,逃避或滞后申报纳税。
2.已签购房合同,按合同付款日期应收房款的,因购房者原因未及时收到的,企业不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确认收人,而是根据实际收到款项时间来确认收入,滞后缴纳税款。
3.收到客户的违约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或往来账户进行核算,未入应税营业额.4.随房屋一同出售或单独出售车位、储藏室等不列入商品房销售合同中,销售时另外开收据,收入不入账。
5.通过其他手段不如实申报应税收入。
通过“其他应收款或其他应付款”直接拨付工程款以收抵支。
或分开开票,一部分开预收款发票交财务,将另一部分开具收据,房款不入账等情况。
检查方法:1.利用外部公开信息,商业广告,网络了解单位项目情况,房屋团购、内部认购等情况。
检查“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账户,核实收入是否入账或长期挂往来账,对往来账户中大额资金流入情况要逐笔进行核对,确定其业务的真实性。
2.对照检查“预收账款”等账户及纳税申报资料,核实预收的房款是否按规定申报缴纳税。
3.实地察看各期楼盘开发销售进展情况,根据已售楼号、门牌号、车位、储藏室编制房产销售分户明细表,对照销售合同约定收款时间,收款方式与“主营业务收入”和“预收账款”明细账进行比对,核实取得的收入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有无少报收入的问题。
4.核实开具发票的金额与收取的价款是否一致。
有无将销售的停车位、储藏室取得的价款单独开具收款收据问题。
二、以银行按揭方式销售产品收取的价款,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常用方法:1.房地产企业采取银行按揭方式销售开发产品,收到银行按揭贷款后不作销售收入处理,而是将收到的按揭款项以银行贷款的名义记入“短期借款”账户,从而隐匿收入。
房地产企业偷税案例(一)2024
房地产企业偷税案例(一)引言:在房地产行业中,偷税是一种常见的违法行为。
本文将以房地产企业偷税案例为例,讨论该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可能对企业和国家造成的影响。
概述:偷税行为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或减少纳税义务的行为。
房地产行业由于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和巨大的资金流动,成为偷税行为的高发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房地产企业虚假账目、隐瞒收入、利用漏洞等方面,分析房地产企业偷税案例。
正文:1. 虚假账目a. 房地产企业通过虚报购地价款、建设成本等方式,人为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
b. 虚假账目还包括伪造凭证、编造费用等手段,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2. 隐瞒收入a. 部分房地产企业通过操作收入的时间和账户,将收入转移至合法逃税渠道,以减少应纳税额。
b. 隐瞒收入的手段还包括虚构购房人员、收取回扣等。
3. 利用漏洞a. 房地产企业通过利用法律法规漏洞,将企业财产转移至关联企业,以减少纳税义务。
b. 利用漏洞还包括违反税务规定,设立多个实体企业,将收入分散到不同企业,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
4. 逃避关税a. 房地产企业通过进口材料、设备等方式,逃避关税,降低项目成本。
b. 部分企业还通过虚构进口数量、改变进口货物申报品名等手段,逃避关税的监管。
5. 影响与对策a. 房地产企业偷税行为导致国家税收损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
b.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偷税行为,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偷税行为。
总结:房地产企业偷税案例广泛存在于房地产行业中,这种行为通过虚假账目、隐瞒收入、利用漏洞等方式来达到逃避纳税义务的目的。
这不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财务损失,也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应当加强相关监管措施,完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房地产企业偷税行为,维护税收秩序和社会公平。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不断涌现。
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案例一:中梁地产财务造假中梁地产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由于其过高的销售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梁地产存在大量财务造假行为。
公司将未来多年的项目销售收入提前确认为当期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
此外,中梁地产还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最终,中梁地产因为财务造假被监管机构处罚,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诉讼。
案例二:雪国瑞达控股欺诈发行雪国瑞达控股是一家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铝制品的生产。
该公司在2017年进行了非公开发行,而非公开发行的对象正是其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
通过这种方式,雪国瑞达控股通过虚增募资金额、虚构资金用途等手段实施了欺诈发行。
监管机构最终发现了其财务欺诈行为,对该公司实施了处罚,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万科A股价操纵案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集团在2016年面临了一起涉及A股市场的操纵案。
万科集团涉嫌协同股价运作旗下股份,通过内部人员交易和虚假宣传来操纵公司股价,造成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监管部门最终对涉案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以上案例只是当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冰山一角。
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的个人动机和盈利压力等。
在防范财务舞弊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增加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避免投资风险。
此外,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房地产企业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稽查案例
房地产企业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稽查案例2009-7-29 17:21【大中小】【打印】一、企业基本情况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类型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从事房地产开发,纳税人所属税务机关:蚌埠市某区国税局,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该公司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61726727.41元,应缴所得税1482084.98元,已缴纳所得税1482084.98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10338523.99,应缴所得税6360417.41元,已缴纳所得税6360417.79元。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一)检查预案检查人员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的学习,熟悉掌握该行业税收政策以及财务核算上的特点,借鉴以往该行业易存在的问题及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核算方面的涉税问题,有针对性地拟出对该企业的检查提纲,并在查前分析和初步检查的基础上调整、补充稽查内容,尽量减少稽查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检查具体方法检查人员通过省局网站综合数据查询系统调取该企业的税务登记、税种鉴定、发票购买、使用、结存等情况,及所查年度的纳税申报情况,财务核算报表等系列涉税资料。
采取从企业财务报表到总账、明细账、每月各税具体计算申报等详细逆查方法,逐月核对,按年计算应纳税额。
对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派出人员配合进一步外调取证,使案件检查和取证同时进行,保证了检查时间充裕。
(三)检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及相关证据的认定1.房地产企业大都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查处时受到政府干预较大;2.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成本是建安成本,而目前建安企业基本上只是管理单位,真正的施工单位基本都是个体包工头,基本上无账或账证不健全,其成本根本不实或无法核实,从而造成建安成本不实,进而造成房地产开发成本不实。
三、违法事实及定性处理(一)违法事实和作案手段1.隐匿收入检查人员通过对该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发现该企业2006年度财务报表上挂有“递延税款”,检查人员对此有疑问,因为“递延税款”贷方反映的是企业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检查人员又进一步看到其下一级科目是“所得税”,而相对应的会计科目却是“其他应收款”,再检查“其他应收款”科目,发现竟是收取的房款,于是向企业财务人员询问,企业财务人员不得不交代这部分是企业2006年1-6月收到销售存量房款25312364.90元,未结转销售收入,所提所得税挂“递延税款”,未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应补缴所得税5774801.71元。
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与监管对策分析
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与监管对策分析近年来,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频频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会计数据是企业运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决策者和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存在着夸大收入、隐瞒负债、虚构利润等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本文将从造假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监管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造假现象的原因1.1 利益驱动: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夸大业绩来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投资,提高市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1.2 隐瞒负债:一些企业可能通过隐瞒负债的方式,以达到降低财务风险和提高财务指标的目的。
1.3 绩效考核压力:企业高管由于面临绩效考核等压力,可能会借助造假手段来夸大自己的业绩,以获得奖金或晋升机会。
1.4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为企业的会计数据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造假现象的影响2.1 建立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企业会计数据的造假现象使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受到极大的破坏,破坏了市场的信誉和稳定。
2.2 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无法准确获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2.3 金融风险的积累:企业会计数据造假还可能掩盖真实的经营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积累,一旦暴露,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监管对策3.1 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会计数据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及造假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3.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加强信息披露和审计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公开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
同时,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
房地产企业税务稽查案例
房地产企业税务稽查案例1. 案件背景房地产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业,在国家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房地产行业涉及的交易规模庞大,往往存在着税务风险。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的房地产企业税务稽查案例为例,探讨其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
2. 案件描述该案件涉及一家名为ABC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
该公司是一个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主要从事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开发与销售。
由于房地产行业存在一定的税收规范,对于企业来说,遵守税收法律是一项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义务。
然而,税务局对该企业进行了一次税务稽查,并发现了以下问题:2.1. 偷逃税款税务稽查人员发现,该企业存在偷逃税款的情况。
他们发现企业在销售房地产项目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虚报成本、骗取发票等手段来减少应纳税额。
通过稽查人员的调查,他们发现该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勾结,虚报采购成本,以此来减少实际的应纳税额。
2.2. 财务数据造假在税务稽查过程中,稽查人员还发现了该企业的财务数据造假问题。
他们发现,该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存在虚假账目、资金流向不清晰等问题。
通过与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进行交流,稽查人员发现该企业与其他相关方存在不正当的勾结,以此来篡改财务数据,达到逃税的目的。
2.3. 高额薪酬避税此外,税务稽查人员还发现了该企业通过高额薪酬来避税的问题。
他们发现该企业对高管人员进行高额薪酬的安排,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利润转移至这些高管个人账户,在税务纳税时减少企业应纳税额。
3. 解决方案面对上述问题,税务稽查人员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案:3.1. 责令补缴税款针对该企业的偷逃税款问题,税务稽查人员责令企业补缴相应的税款。
他们通过调查取证,确保企业按照实际销售额缴纳相应的所得税。
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3.2. 撤销虚假财务数据针对企业财务数据造假的问题,税务稽查人员撤销了企业提交的虚假财务数据,并责令其重新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
同时,对企业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税务稽查人员还与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审计,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会计经验:房地产公司隐匿销售收入逃税稽查案例
房地产公司隐匿销售收入逃税稽查案例房地产公司隐匿销售收入逃税稽查案例一、案件背景情况(一)案件来源根据查询选案,某县地税局稽查局就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房地产公司)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涉税情况列入检查计划。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该房地产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15日,经济性质为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兼财务负责人为李某,注册资本:1000万元,生产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与销售。
企业所得税由县国家税务局征收。
涉及主要地方税种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收入、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一)检查预案1、了解情况。
稽查局下达任务后,检查组围绕该房地产公司的涉税情况到税源管理部门了解该企业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情况。
资料显示:该房地产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15日,于2011年9月变更股东、变更法人、未变更企业名称和经济性质。
该房地产公司在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合计申报地方各税费9085024.57元,其中:营业税6628357.38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31417.87元、教育费附加收入80532.37元、地方教育附加132567.15元、土地增值税1845841.24元、印花税66308.56元。
2、查找疑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做到有的放矢,检查人员到该房地产公司销售部,以购房者的身份与售房人员交谈,了解房源和销售情况。
售房人员指着售房一览表说:现在销售情况很好,所剩房源不多,售房一览表上明示的销售数据都是2011年销售出去的。
检查人员看到,售房一览表上800套房源多数都贴了红旗,有10多户贴的是黄旗,没贴旗子的所剩无几。
询问售房人员粘贴红旗、黄旗所蕴含的意义,售房人员说红旗表示已售出,黄旗表示客户已预订,但未签合同,如果其他客户想要,需与预订户联系,没贴红旗、黄旗的房源可以当场成交。
检查人员核对售房一览表,已贴红旗的有700多户,按700多户乘以户均120多平米再乘以2300多元的每平米均价,再加上车库、商铺等,以此测算2011年以来收入起码有2亿元,申报的营业税应达1000多万元,该公司少申报缴纳地方各税的嫌疑很大,加上该房地产公司刚变更股东、变更法人的特殊情况,有隐瞒销售收入的嫌疑。
做假账的法律责任_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做假账,即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虚构、篡改财务数据,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做假账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背景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业绩。
然而,从2010年开始,公司为了满足股东利益,开始做假账,虚增利润。
三、案例分析1. 做假账的行为甲公司为了虚增利润,采取了以下手段:(1)虚构销售收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开具虚假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隐瞒费用支出:公司对一些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隐瞒,以达到降低费用支出的目的。
(3)虚构资产:公司虚构资产,如虚构应收账款、存货等,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
2.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本案中,甲公司通过做假账,虚增利润,属于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刑事责任: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虚增利润的数额和情节,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民事责任: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如赔偿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损失。
(3)行政处罚:甲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四、案例启示1.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做假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
2.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做假账的行为。
3. 强化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自觉抵制做假账的行为。
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六千万的案例分析
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六千万的案例分析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政府对市场监管的加强,一些地产企业为了求得更多利润,采取了一些不当手段,如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
本文将以一起案例为例,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案例简述:某房地产企业A公司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采取了设置两套账的手段来隐瞒违规收入。
他们在和政府签订合同的时候,将一部分合同款项以“其他费用”或“业务拓展费”等名称进行设定,而实际上这些款项来源于卖房所得。
通过这种方式,该企业成功地将六千万的违规收入隐瞒起来,使其不受监管部门察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以隐瞒收入的行为是违法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任何以欺骗、贿赂、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操作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
设置两套账作为一种虚假的财务操作手段,严重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并对市场秩序和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然而,事实上,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的行为并非个案,而是在该行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这种行为会屡禁不止呢?首先,部分房地产企业为了逃避相应的税收和监管,利用设置两套账的方式隐瞒收入。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着对于房地产企业的监管不力或纵容的情况。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共同推动了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的行为的发生。
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这种行为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那些通过规范经营的企业必须按照正常的财务会计原则进行操作,而那些采取虚假手段的企业则通过隐瞒收入获取了竞争优势,这将导致市场的失衡和不稳定。
其次,设置两套账的行为也会对税收征管产生负面影响。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对其征税的监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
然而,隐瞒收入使得房地产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远低于应纳税额,这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最后,设置两套账的行为也将削弱对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度,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库迪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报告以库迪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其造假手段、动机、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监管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库迪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酒店经营等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库迪公司已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7年,库迪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最终被责令改正。
三、财务造假手段及动机1. 虚构收入库迪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具体表现为:在销售合同签订后,立即确认收入,而实际交付房产的时间却延后;虚构工程项目,虚增工程收入。
2. 虚增资产库迪公司通过虚构资产、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虚增资产。
具体表现为:虚构投资项目,虚增投资收益;虚构应收账款,虚增资产。
3. 隐瞒费用库迪公司通过隐瞒费用、延迟确认费用等手段虚减费用。
具体表现为:将应由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至下期确认;虚构支出,虚减费用。
动机分析:(1)市场竞争激烈:房地产行业竞争激烈,库迪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虚增业绩以提升市场地位。
(2)融资需求:为了满足公司扩张的需要,库迪公司需要不断融资,虚增业绩有利于提高融资能力。
(3)管理层利益驱动:部分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库迪公司的投资价值产生质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误导了市场,加剧了市场波动,损害了市场秩序。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导致库迪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五、应对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财务造假。
2.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3.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房地产开发公司设置内外账偷税稽查案例[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财会类价值文档精品发布!房地产开发公司设置内外账偷税稽查案例[会计实务,会计实操] 一、本案特点
本案房地产企业财务制度较为健全,税务检查人员注重房地产开发基础数据分析比对,运用“解剖式”方式检查,从而发现纳税人设置两套账隐匿收入的违法事实。
本案对行业性税收检查具有参考价值。
(一)案件来源
2007年1月20日,某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以下简称稽查局)收到一封群众举报信,反映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有销售收入不入账、做假账等严重偷税行为。
针对举报信和举报材料反映的内容,稽查局领导按规定将该公司列入了检查计划。
(二)纳税人基本情况
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由集体企业改制而成,股东全部为自然人,注册资本5000万元。
具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公司成立以来,在市内黄金地段,先后成功开发了“A花园”和“B新城”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档住宅小区和两座正在施工中的豪华写字楼,其中两个住宅小区已经开发完毕,账面上体现全部销售完毕。
二、检查过程与检查方法
(一)检查预案
举报人举报该公司存在收入不入账、做假账等严重偷税行为,但没有提供具体的线索和相关证据,举报人坚称,如果税务机关不查处,还要继续向上一级税务机关举报。
稽查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召集有关人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周密部署,并成立了由一名副局长为组长,五名稽查业务骨干为成员的专案小组。
根据会议部署,检查小组制定了详细的。
避税“避”出房地产暴利开发商巧做假账
避税“避”出房地产暴利开发商巧做假账以下是关于避税“避”出房地产暴利开发商巧做假账,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避税“避”出房地产暴利开发商巧做假账开发商称,赚一亿元的楼盘,可处理成只赚万元或更低开发商维持房地产高利润的“手法”通常有以下三种:一是做假账、巧避税。
一些开发商对记者说,房地产商手上往往都有猎头公司招来的资深会计,深谙开发商做假账的需要范文先生版权所有,可以轻车熟路地将楼盘账目上的成本金额加大。
明明赚一亿元的楼盘,可以处理成只赚万元或者更低,给外界造成楼盘成本越来越高、不得不提高售价的假象。
一些开发商还告诉记者,房地产商很善于利用城市高新区、开发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销售新的楼盘前往往都会在这些地方注册一个新的公司,以享受高新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新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据介绍,做一个楼盘也就几年时间,恰好和新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周期相一致,“仅这一项就可以省下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二是调高楼盘容积率。
·调高容积率是压缩楼盘成本的重要砝码。
据一位李姓的房地产商介绍,目前规划和城建部门批准的市区内楼盘的容积率一般不超过(也就是说,房地产商可以开发不超过倍于土地面积的商品房)。
而有“实力”的房地产商会通过特殊的途径,打通主管部门的关系,以“做城市标志性建筑、政府重点工程或其他多种理由”把楼盘的容积率调高到或者,有的甚至调到或,这就意味着在同样一块土地上可以开发倍、倍甚至倍于土地面积的商品房。
“平地拔高楼,利润马上成倍增长。
”这位开发商对记者说,当然,能做到调高容积率的房地产商必须很有“实力”,往往都是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相当熟络的“业内通天大腕”。
其中的环节大都是暗箱操作,不为外人所知。
他说:“房地产商做得成功不成功,看他的繁忙程度就知道了,有的周末节假日也忙得见不到人,去哪儿了?很多时候陪领导干部钓鱼去了,旅游去了。
关系不到位、实力不够雄厚的开发商想陪还轮不上呢。
”三是差价空转。
某房产公司用往来账隐瞒收入逃税案例的分析
某房产公司用往来账隐瞒收入逃税案例的分析在当今社会,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缴纳高额的税款,采取了各种手段来隐藏收入,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往来账来隐瞒收入。
本文将针对某房产公司使用往来账隐瞒收入逃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往来账的概念。
往来账是企业在经济往来中,通过交换货物、劳务或资金而形成的货币关系的记录。
它包括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两个方面,用来记录企业与供应商、顾客、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交易。
往来账的记录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的重要对象。
某房产公司为了实现逃税的目的,采用了伪造、隐瞒或操纵往来账的方法。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虚构往来账户。
公司将不存在的供应商或顾客编入往来账中,以虚增往来账户余额,并通过虚假交易的形式收取非法收入。
这样一来,公司实际的收入就被掩盖在了大量的虚假交易中。
第二,虚增往来账和应收账款。
公司通过虚构交易或将虚假交易计入往来账和应收账款中,使得实际收入被隐藏起来。
这样一来,税务机关在检查时会认为公司的收入比实际情况要低,从而减少了应缴纳的税款。
第三,变相转移收入。
某房产公司在出售房产时,将一部分款项以其他形式获取,例如以服务费、咨询费等形式获取。
这些款项并未纳入销售款项中,因此也就逃避了应缴纳的税款。
以上所述的方法只是某房产公司逃税的几种形式,实际上还存在其他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隐藏实际收入,从而达到逃税的目的。
对于某房产公司这种逃税行为,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往来账的监管和审核,提高对企业的纳税能力评估水平。
同时,加强对企业纳税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和法律意识,防范和打击逃税行为。
此外,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应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恪守纳税义务,主动配合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往来账的记录和核对,防止出现虚假交易和数据伪造的情况。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逃税行为的监督和举报。
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法网难逃的案例分析
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法网难逃的案例分析标题: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法网难逃的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一起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的案例,探讨了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加强对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
正文:近年来,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行为指的是企业通过虚构或伪造交易、财务数据等手段,以获取不当利益,逃避缴纳税款。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财政稳定和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正常税收秩序,对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打击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分析:某公司作为制造业企业,在销售产品时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手法,以抵税款为目的。
该公司设立了多家虚假公司,并以虚构交易的方式将利润转移至这些虚假公司,从而减少了正式公司的纳税金额。
此外,该公司还伪造了购销合同、财务报表等文件,以掩盖其偷税行为。
经过税务部门的调查,该公司的行为终被揭穿。
税务部门发现了这些虚假交易和经济事项,同时也发现了公司在资金流转和财务报表中的偷梁换柱行为。
最终,该公司被追缴了逃避税款,并面临了巨额罚款和刑事处罚。
这起案件揭示了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的严重性。
通过这种手法逃避纳税,企业不仅削弱了财政收入,还破坏了税收公平和市场竞争环境。
当企业不按规定纳税,其他企业往往面临税负增加、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等问题,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
因此,对于这类行为,加强打击力度势在必行。
法律法规:针对偷梁换柱多抵税款瞒天过海的违法行为,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打击。
首先,税收法律法规是打击偷梁换柱行为的重要依据。
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的纳税义务和纳税申报程序,对于企业逃税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税收部门可以依法对企业进行税务稽查,查处逃税行为并追缴逃避税款。
此外,刑法也对偷梁换柱行为进行了规范。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款,伪造、购买、销售假发票等行为都属于造假销售票据罪,如果被判定构成犯罪,将面临刑事责任。
房地产企业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稽查案例
房地产企业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稽查案例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隐匿收入、虚增成本,以追求高额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有违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损失。
为了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税务部门积极展开了一系列的稽查活动。
下面我将以某房地产企业隐匿收入虚增成本的典型案例为例,详细介绍稽查部门是如何揭发该企业违规行为,以及对企业的处理手段。
某房地产企业A公司作为当地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以来以开发高档住宅和商业地产而闻名。
然而,税务部门收到了匿名举报信指控A公司存在虚报成本、隐匿收入的行为。
税务部门立即启动了对A公司的调查。
首先,税务部门派出了一支由资深税务审计师组成的小组对A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通过详细核对票据、合同、财务账目等资料,审计人员发现A公司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A公司虚报了装修费用、物业管理费用、项目推广费用等等,将本应归入成本的费用虚增后,进而转移到了进项税的减免范围内,从而实现了违规减税的目的。
在确认了A公司虚增成本的违规行为后,税务部门进一步展开了调查,以揭露A公司隐匿收入的情况。
调查人员对A公司的收款和支付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发现了大量未经过账的收款和收入。
例如,有些购房者向A公司支付了一定比例的购房款,但这些款项并未出现在公司账目中,也未缴纳对应的税款。
此外,A公司还存在与供应商之间的“虚报采购价、多退少补”,以及通过“回扣”等手段向业务员支付秘密回报的情况。
税务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对A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用以进一步查明虚增成本和隐匿收入的具体情况。
在被访谈过程中,一些内部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揭示了公司高层的造假行为。
这些证据不仅包括公司内部的财务账目和合同文件,还包括了相关员工的个人电脑、手机等设备中保存的私人信息。
这些证据进一步证明了A公司高层存在隐匿收入的事实。
根据调查结果,税务部门认定A公司存在虚增成本和隐匿收入的行为,涉嫌违反税法。
别墅和酒店彼此隐匿收入逃税受处罚的案例分析
别墅和酒店彼此隐匿收入逃税受处罚的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别墅和酒店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豪华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然而,正是因为其高额的收入和财富,一些别墅和酒店业主往往尝试隐匿收入以逃税。
然而,隐匿收入逃税是一项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处罚。
在我国,别墅和酒店业主隐匿收入逃税的案例屡见不鲜。
逃税行为通常表现为虚报收入、隐藏收入来源、操纵账目等。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两个典型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隐匿收入逃税的危害和受罚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别墅隐匿收入逃税的案例。
某地一位别墅业主拥有多套别墅,面积达到了上千平方米,但实际报税的收入却远远低于业主的真实收入。
经过税务部门的调查,发现该业主通过虚构购房价款、私自买进卖出的手段,将巨额的房产收益隐匿,以此逃避纳税义务。
当局最终发现了其隐匿收入的痕迹,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业主除了需要缴纳逃避缴税金额的罚款外,还被迫补交了相应的税款,并对其行为进行了公告曝光,使其耻辱尽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酒店隐匿收入逃税的案例。
一家知名的五星级酒店在多年的运营过程中,隐匿了大量的收入。
该酒店通过采取虚报房间数量、虚假报销、隐匿客源等手段,在纳税时故意少缴税款。
税务部门针对该酒店开展了全面的调查,查明了其虚假记录和隐匿收入的证据,最终对该酒店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除了需要缴纳被逃避的税款和罚款外,该酒店还被取消了五星级的评定和相关的荣誉,其声誉受到了重大损失。
这些案例的震撼力在于展现了逃税行为的高风险和严重后果。
别墅和酒店作为高收入行业,业主有着相对较高的财产和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逃避纳税义务。
税收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逃税行为将直接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
因此,税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逃税行为,并对逃税者进行了处罚,以维护国家的税收秩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于别墅和酒店业主来说,隐匿收入逃税不仅会导致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还会给其声誉和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六千万案例分析
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六千万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巨大的收益空间,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房地产企业被曝光曾经设置两套账进行资金流转,从而隐瞒了高达六千万元的收入。
本文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个案件的具体情况。
某房地产企业通过设置两套账进行资金流转,从而将一部分收入隐瞒了起来。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违法的财务操作,绕过了国家税收监管、违反了会计法规定,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那么,为什么一些房地产企业会采取这种违法手段呢?首先,房地产行业具有相对高的回报率,潜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和回报,一些企业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进行资金操作和账目伪造。
其次,房地产业的复杂性也是导致这种行为频发的原因之一。
众多的合作方、复杂的项目结构以及众多的交易环节,给了企业操作空间,使得隐瞒收入的行为更加容易实施。
这个案件的曝光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曝光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大众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伦理问题产生了更高的关注度。
其次,案件的曝光也提醒了监管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监管机构要加大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操作的监督力度,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那么,该如何防止房地产企业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呢?首先,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核、税务申报监督以及项目交易过程的监督。
其次,在行业内建立健全的诚信机制。
企业应该加强自律,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建立真实、透明的合作关系。
此外,要防止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还需要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对房地产市场的不诚信行为进行揭露和谴责。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企通过做假账藏匿千万收入解析【会计实务经验之谈】
企业收入科目混乱,收支账目数据明显高于同业水平.真如企业所说,是会计管理水平低,还是另有缘故?检查人员通过外围调查,找到了答案.
近期,江西省星子县地税局稽查局对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星子分公司实施税收检查时,发现该公司收入科目混乱,疑点颇多.通过获取第三方信息,比对该企业申报数据,检查人员最终查实该企业隐瞒销售收入1700万元,该局依法对企业作出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129.54万元的处罚决定.
一、初查账目无收获
星子县地税局检查人员在对某房地产公司星子分公司进行税收检查时发现,该企业账目中一个其他应付款项目,有200万元资金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对此,该公司财务人员解释称,此为会计人员在做账时一时疏忽产生的失误.工作细致的检查人员没有就此停手,而且继续仔细查验该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应付款等相关账目.
检查人员发现,该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长期投资等科目的数据,大大高于行业同类企业,该企业是否存在故意混淆科目的情况呢?面对检查人员的询问,该公司的财务人员解释称,企业近期业务发展快,资金往来较多,这些科目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并不存在科目混淆问题.财务人员还对检查人员称,该企业在年底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前不久还借款缴了100万元的税款.企业账目虽有疑点,但初次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并没有找到与疑点相关的任何证据.
二、外围调查获突破
检查人员针对企业账目检查时发现的疑点,结合当地房地产行业信息,对该企业经营和申报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决定从外围调查入手,获取该企业实际销售信息后,核查确定企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
检查人员与星子县房管局进行了联络,并对该企业售楼部门进行了突击检查.通过调取该公司楼房销售部电脑中的销控台账,查明,该公司共销售住房87套,在星子县房管局备案95套(上年度预售的住房在本年度备案),销售收入为4750万元;预售住房55套,预收定金330万元;销售停车位12个,销售收入120万元.综合分析后的相关信息显示,该公司2014年实际收入达5200万元,比该公
司申报的3500万元少了1700万元.
此外,检查人员了解到,该公司销售人员代销住房共获得佣金5.3万元,按照该行业佣金与销售额的提成比例,再次证明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有5000多万元.
掌握该企业藏匿收入的确凿证据后,检查人员再次来到该企业财务部门.面对检查人员出示的房管部门销售备案合同、该公司销售部的销控台账,以及销售人员绩效工资表等证据资料,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只得承认,企业共有1700万元左右的收入放在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中,未申报纳税.
经查,该企业通过藏匿收入的方式,共少申报企业所得税68万元、土地增值税52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0.5万元等共计121万元.星子县地税局稽查局依法对该企业作出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129.54万元的处罚决定.
小编寄语:不要指望一张证书就能使你走向人生巅峰。
考试只是检测知识掌握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千万不要再考试通过之后,放松学习。
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人际沟通,实务经验,excel等等等等,都要学,都要积累。
要正确看待考证,证考出来,可以在工作上助你一臂之力,但是绝对不是说有了证,就有了一切。
有证书知识比别人多了一个选择。
会计学的学习,必须力求总结和应用相关技巧,使之更加便于理解和掌握。
学习时应充分利用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实质,找出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