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东部产业转移是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现象。
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宏观经济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也让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这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空间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较高,与环境容量相对不匹配。
与此不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通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政府支持政策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例如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逐渐增加。
首先,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加大,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西部地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环境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转移。
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文章指出,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产业西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西部地区应该通过改善投资条件、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措施,并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优势产业近年来,由于市场、成本以及国家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阅,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及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在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
产业西移是大趋势,但转移到什么地方却不确定。
在东部地区腾笼换鸟的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提升,是摆在西部各省区面前的重要问题。
然而,产业转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必须采取恰当的对策措施积极应对。
一、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了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土地、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以及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越过初级工业化(轻纺工业化)阶段,开始迈入高级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阶段,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
目前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主要有以下五个特征。
(1)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和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
(2)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3)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国发 [2010] 28号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西部地区科学有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原则及对策
级政府部 门在 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 中, 积极踊跃 , 热情高涨 , 表 现在三个 方面 : 一是 政府 部 门以全局性 、 战略性 的高度来 认 识 和实施 承接产 业转 移 ,把 承接产 业转 移视为实施 开放 合 作、 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 、 强区域竞争力 的重要举措 , 增 也 是促进 本区域实现工业 化 、 城镇化 、 业现代化 的重 要路径 , 农 而企业 和其他 民间实体 对产业转移热 情不高 ; 二是过多地强 调 政 府 在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中的 职 能 , 忽 略 了 企业 在 其 中应 发 而 挥 的作用 。三是对产业 转移的 内在动 因认 识不足 , 往往强调
西部 大开 发与建 设 西部 强省
西部地 区科学有序承接东郜产业转移的 原则及对策
.
孟福 来
( 解放 军 第 四 军 医大 学 政 治部 , 安 7 03 ) 西 10 2
摘 要 : 西部地 区科 学有序 地承 接东 部产 业 转移 , 深 入 实施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重 大任 务 , 于在全 国范 围 内推动 形 是 对 成 更加合 理有 效的 区域产 业分 工格局 , 进 区域 协调发 展具 有十 分重 大 的意义 。 促 目前 , 西部 地 区在承 接东 部产 业转 移方面 还
《 中共 中央关 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 十二完善跨 区域 合作机制 , 消除市场壁
垒, 促进要素 流动 ,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 科学有序地承接东部 产业转移是西部地 区发挥区域 比较优 势 、 升产业 竞争力 和 提 区域 竞 争 力 , 快 工 业 化 与 城 镇 化 进 程 , 现 科 学 发 展 的 重 加 实
存在 一些 问题 , 此 , 对 我们 应高 度 重视 并 积极探 究 西部地 区科 学有序 地承 接东 部产 业 转移 的原则及 对策 。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一转移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减少东部地区的过度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提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动态,并探讨相关政策和举措,为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1.产业转移现状:根据数据统计,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初步展开,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产业转移进度较慢,原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用工和市场环境不稳定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对产业转移培育支持不够的问题。
2.转移思路:为实现东部产业转移,可采取以下思路:a.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b.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效应。
c.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吸引东部企业转移的竞争力。
d.加大政府支持: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3.相关举措:a.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为产业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b.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东部企业到该地区发展。
c.引导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转移企业的融资成本。
d.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择部分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三、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问题与对策
园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相 对滞 后 ,集聚能 力不强 ,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 平不 高 ,设施共享率低 ,综合功能有待充
分 发 挥 ; 园 区存 量 土 地 不 足 ,不 能 满足 承
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 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 ,抓住 发达 国 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承 接和 发展 了大量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
中 西 部 地 区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存 在 的 问 题
空 间平 台建 设 相 对 滞 后 。 园 区 、产 业
象 。产 业转 移往 往 以投 资形 上 的 整 体
或 部 分 转 移 。 在 目前 国 际金 融 危 机 背 景 下 ,世 界 范 围 内 的 产 业 格 局 出现 新
针 对性 的 建 议 。 关键 词 :产 业 转移 产业 承接 对 策
代 ,香港的大部分轻纺 、玩具、钟表、消
费 电子 、小 家 电等 轻 工 和 传 统 加 工 业 的转 移 ;第 二 次 是 2 纪 9 0世 0年 代 初 ,主 要 是
园的运作机制还不科学 , 规模 、 档次较低 , 与现代企业 的要 求还存在差距 ,导致 开发
转 移 趋 势 明 显 ;四 是来 源 地 相 对 集 中 ,大
都来 自长三角、珠 三角、闽三 角等地 :五
中 部 区 业 移 西 地 产 转 与 承 的 题 对 接中 问 与 策
■ 王喜刚 (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 管理 学院 河 南新 乡
▲ 河 南省 政 府 决 策 招 标 项 目 ( 题 编 号 :B2 6) 课 3 ◆ 中 图分 类 号 :F)2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6
在 空 间上 的整 体 或 部 分 转 移 。 产 业 转 移 对 内容摘要 :产业转移是 指 某个时期 某 个 产 业 或 者 产 业 集 群 从 某 些 国 家或 地
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经济形式,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地方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存在着东部地区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但也存在着很多发展障碍。
通过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益对策,使得中西部工业园区更好地把握此次的发展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工业园区;区域经济;中西部[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53-02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土地,资金、环保和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及外资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
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工业园区作为一种享受海关特殊税收优惠和其他国家政策优惠的工业经济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已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主战场。
为了吸引外资企业,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还提供了其他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
大量的东部内迁企业进驻中西部工业园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改进了当地的民生与就业,改善了城市建设水平。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中西部园区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格局,1中西部工业园区面临的障碍和挑战1.1承接产业转移的土地资源不足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规划不够科学,在土地利用布局上缺乏明确的产业布局指导和产业配套措施,各园区开发机构直接可利用的存量土地不多,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困难,用地紧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另外,部分园区项目用地多占少用,办公、绿化用地偏多,用于标准化厂房建设用地偏少。
此外,由于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地价增长很快,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承受过高的出让底价,而不敢参加土地竞拍。
随着国家土地清理整顿的宏观政策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后,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依法管地用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及农民土地维权的意识都有显著提高,征地更加困难。
自主工业化: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
产业转移理论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 中于产业转移 的产
生、 、 发展 变化趋势 以及产业转 移的具体形式等方面, 有代表性 的 具 理论首先有 马克思主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 分工理论是建立在社会分工与协作利益基础上的, 其理论要点 为: 第
一
优势和特殊利益。在此分析基础上, 产业梯度转 移理论认为 : 由于经
接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条件。 陕西、 四川等省科研资源丰
富。 研机构和高校众多, 科 科技实力雄厚, 因此有条件承接高新技术产 业转移 。如当前 , 软件服务外包业务需求很大, 、 日都有大量软 欧 美、 件外包业务 向我 国转移 , 而承接这种业务受运输条件、 资产投资 固定 和土地资源条件的约束 比较小 , 主要依靠一定的人力资本条件。 这些 省份应凭借人 力资本 优势和 良好的研发基础, 主动承接高新产业并
番部 大 开发 与建 骰 西部 强省
自主工业化 : 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陈力勇
( 西安财 经学院 管理 学院 , 西安 706 ) 10 1
摘 要 : 产 业 转 移 呈 现 外 资西 进 、 在 内资 西 移 的 明 显趋 势 下 , 学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事 关西 部 产 业结 构优 化 升 级 和 科 区域 竞 争 力 的提 升 、 现 经 济持 续 增长 的 关键 问题 。 西 部地 区应 充 分 发 挥 自身 优 势 , 学制 定 承 接 产 业 转移 的 区位 实 科 规 划 和产 业规 划 , 力 促进 内生 型经 济发 展 , 自主工 业化 之 路 , 大 走 完善 工 业 园 区建 设 , 点实 施 以产 业链 为 纽 带 的 产 重
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基金项 目 : 国家社 会科学基 金项 目《 新时期 西部 大开发 中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问题研究 ) INy o 3 ; (O o o ) 中央高校基 本 科 研业 务费专项 资金项 目《 产业集 聚视 角下 陕西省承接东部地 区产业转移研究 ̄ 7 14 3 ) (2 0 7 6 作者简介 : 郑耀群 , , 女 陕西 礼泉人 , 经济学博 士, 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 方向 : 产业经济 , 区域经济 ; 胡
集 聚指数 采用 20 年 各省数 据计算 , 09 动态 区域 集 聚 指数 采用 各省 20- 20 年 数据 计 算 , 中 05 0 9 其
n
)
以 20- 20 年 五省 一 市各 行 业 的平 均 就业 增 长 05 09 率表 示 ,
=1
常 用 的 指 标 之 一 ,其 计 算 公 式 为: I
以陕 西省 为例
芸
郑耀群 , 新 , 胡 常
( 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7 ) 西 10 1
摘要 : 欠发达地区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 区的产业转 移 , 为其 加快经济发展 的重要途径 。采用 区域 已成
产业静态 和动态集 聚指数测算 出东部地 区五省一 市具有转 移趋势 的产业 和陕西省的 区位 优势产业 , 在此基 础上确定出陕西省 承接东部地 区产业 转移 的对 接行业 。结果 表 明, 东部五省 一市 目前劳 动密集 型产业对外 转移趋势明显 , 陕西省的优势产业主要 是重工业及 资源 型工业 。陕西省应利 用 自己的产业基础 和优势 , 准 找 产业 承接的行业对接点 。
者赤松 要从 产业 发 展 的角 度 来分 析 区际 产业 转 移 ,
二、 东部 地 区产 业 转移 的现状
飞地经济模式
飞地经济模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飞地经济模式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它的良好运行可为中西部发展和东部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从而有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飞地经济”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甲乙双方通过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利用税收分配、政绩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加深两地合作深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飞地经济模式(Enclaveseconomicmodel)飞地经济模式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飞地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1、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1)飞出地投资型,即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2)飞入地投资型,即由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3)两地共投型,即由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
2、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1)飞入地管理型,对工业基地进行属地化管理。
优点是管理方熟悉当地社会,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形成对企业服务的不连续性,没能有效利用飞出地的管理经验;(2)飞出地管理型,由飞出地派遣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企业进行服务。
优点是保证了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使企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缺点是管理方需要时间来理解当地经济文化环境;(3)两地共管型,设立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机制,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派驻人员。
这样既能保证基地服务管理的延续性,又能充分利用飞入地的资源,但前提是双方真诚的合作,高效的沟通。
3、按飞地形成的原因(1)集约用地型。
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
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东部产业转移实施方案汇编
东部产业转移实施方案汇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于饱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显现,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优势明显。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有效推动东部产业转移,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旨在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将对相关实施方案进行汇编,以便于对该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一、产业转移政策支持。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业转移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优惠政策等,以吸引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还建立了产业转移项目库,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项目库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为了吸引东部企业转移,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将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人才培养和引进。
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东部地区的人才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支持。
四、环境保护和治理。
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政府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确保产业转移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五、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
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金融支持和风险防范的力度。
政府将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加强风险防范,确保产业转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六、监督和评估。
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政府将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
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及途径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行的途径。
注意的问题1. 地理位置与交通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与交通的因素。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交通状况可能不够便利,这将给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困难。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
2. 人才储备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考虑人才储备的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相对较低,人才储备可能不足。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 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面临资金支持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资金来源可能有限。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产业转移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引入国内外资本,设立专项产业基金等方式,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4. 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还需要面临政策支持的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同,西部地区的政策环境可能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异。
因此,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并提供相关的扶持措施,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持。
可行的途径1. 优化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移。
首先,可以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推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
其次,可以加强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西部地区。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附加值和竞争力。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
承接产业转移方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产业转移背景及趋势分析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为了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纷纷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同时,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也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这些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趋势:1、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领域越来越广泛。
2、转移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3、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整体搬迁、设立分厂、合作共建等。
二、本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本地位于_____,交通便利,是连接_____的重要枢纽,有利于承接来自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
2、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_____;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产业基础良好本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_____产业,具备承接相关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4、政策环境优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和重点领域1、目标在未来_____年内,承接产业转移项目_____个,引进资金_____亿元,新增就业岗位_____万个,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重点领域(1)先进制造业重点承接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提升本地制造业水平。
(2)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现代服务业大力承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优化本地产业结构。
(4)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承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1、加强园区建设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的 举 措 , 靠 优 势 资 源 . 引 最 具 依 吸
关 联 的 要 素 。 四是 注 重 承 接 中 “ 取
境, 诚实 、 守约 的信 用环 境 , 并采 取
一
更新观 念 。 要有“ 动承接 ” 既 主
些 鼓 励 和 扶 持 的 政 策 , 承 接 产 为
的 思 想 。 要 有 “ 得 丢 弃 ” 想 法 也 舍 的 当 前 ,东 部 沿 海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 成 为 一 股 势 不 可 挡 的 经 济 浪 已
— 磁豳 决策 一 研究
De iin ma {g cs0 — kn
中西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 文 / 建 九 朱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 承 势 , 及 时 掌 握 发 达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在 的 最 新 动 态 的 同 时 . 要 让 外 地 企 也
最 大本 钱 。但 要 准 确 把 握 产 业 转 移
依 托 , 强 化 产 业 配 套 、 理 利 用 在 合 资源 和加 强 环境 保护 的基 础上 . 有
潮 中西 部 地 区 一 是 紧 紧抓 住 国 家
舍 ” 既 不 可 大 而 全 、 而 全 , 不 , 小 更
业 转 移 创 造 良好 的 条 件 。 同 时 , 梯
可“ 捡到篮里就是菜 ” 。要密切 与东
部 沿 海 发 达 地 区 企 业 、 业 协 会 及 行
度 转移本 身就是 一 把“ 刃 剑 ” 为 双 ,
既 要 克 服 “ 卑 ” 绪 , 要 克 服 自 情 也
“ 目 ” 理 , 极 采 取 切 实 、 效 盲 心 积 有
特 色定 位 , 强科 技 创新 , 升 产 加 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因此,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下面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的一些介绍。
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产业转移。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因此需要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转移人才培训机制、设立产业转移专业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方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业转移相关研究,培养更多的产业转移人才。
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
这种平台可以提供产业转移相关的信息、政策、技术等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产业转移。
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搭建产业转移合作平台,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产业转移需要政策支持,因此需要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
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等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
总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基于湖北产业链整合的视角
展, 因而都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 比环境 、 客商 、 抢 争项 目,
态势逼 人。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 , 产业转移机遇I 生很强 , 新一轮 国 会无限持续下去 。根据有关方面分析 , 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 模的产业转移估计在 5年左右完成 。因此 , 各地区如何发挥 自 己的比较优势 , 选择 合适 的承接方式 , 引东部产业 的进入 , 吸 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 义。
业通常 经历 了进 口 产品 、 口替代 、 新 进 产品出 口、 重新进 口四个 阶段并周期循环 。 该理论清晰地说明 了后进国家在承接产业转 移追赶 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7 4 《 当代经济}o1 1月 士) 2l 年1
系的经济活动集合 , 可以理解为一条产业链上的产业环 ; 而产
18 ; ce n ly ,9 0 ; 96 Di n ad Lod 19 )区际直接投 资转移模式 ( k 陈刚 , 20 ; 0 1 陈建军 ,0 2 、 发或生产外包转 移模式 ( 建军 ,0 2 2 0 )研 陈 20 ; 刘菁 、 任曙明 ,0 5 。 20 )
产业转 移对经济增长的拉 动效应非常明显 , 中西部地 区希 望借助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 ,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的 实现
≈ 鬻 _
宏 观 经 济 潸
■■l ● 6 硝
【 要 】 本 文 从 产 业链 的 内 生性 出发 , 讨 了产 业 链 整 合 摘 探
与 产 业 转移 模 式 之 间 的逻 辑 联 系 , 并基 于 产 业链 整 合 视 角 , 结
2 基 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 、 式有 : 梯度 转移模式 ( 夏禹农 、 文浚 ,9 2 、 梯度转移 模式 冯 18 )逆 ( 郭凡生 ,9 5 、 1 8 )边际渗透转移 模式 ( 陈建军 、 叶炜宇 ,0 2 、 20 )垂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为了深入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和举措,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路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补贴、优惠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转移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优化。
2.加强产业配套和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鼓励技术研发,提高东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同时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水平,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4.优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东部地区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举措1.政策引导:制定相应的产业转移政策,明确各地区的产业方向和优势,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产业转移套餐,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权等各方面的支持。
2.建设产业园区: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平台。
3.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引导,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金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推动当地产业发展。
4.推动企业转移: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5.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推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转移和布局,促进产业交流和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出 产 业 转 移 的“ 阻 ” 应 []另 一 方 面 在 于 中西 部 地 区 承 接 产 业 滞 效 2,
转 移 的 能 力 有 限 与 争 夺 产 业 转 移 的 盲 目竞 争 进 而 规 模 偏 小 、 散 分 转 移 等 问题 。 [ 3 ] 1东 部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滞 阻及 其 原 因分 析 、
状 态 的 时 刻 。计 永 超 等 人 据 此 以 统 计 数 据 进 一 步 研 究 , 为 19 认 93 年 可 以看 作 是 东 部 地 区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出 现 拐 点 的 时 间 但 实 际
中, 东部 地 区 产业 并 没 有 象 理 论 分 析 那 样 , 19 在 9 3年 前 后 遵 循 梯
中西部地 区承接东 部地区产业转移的 问题 与对策研究
贺 曲夫 刘 友 金
( 南科 技 大 学 商 学 院 湖 南 省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研 究 基 地 湖 南 湘 潭 湖
【 摘 要】 国 中西部地 区在 承接 东部地 区 产 业转 移 过程 中 , 没 有按 我 并
理 论 分 析 那 样 如 期 出现 大 规 模 转 移 现 象 , 是 出现 的 东部 地 区 的 产 业 而 移。
产业 产 生 “ 留恋 吸引 ” 应 。 效
1 . 达 地 区有 意 识 地 执 行 产 业 省 内 转 移 而导 致 向 中西 部 地 4发
区 转 移 滞 阻
潘 理 权 等 人 研 究 了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后 产 业 转 移 出 现 的 拐 点 时 间 分 析 , 将 地 区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的 拐 点 定 义 为 : 第 二 产 业 产 值 占 并 当 G DP 比重 达 到 最 大 值 并 且 在 以 后 出 现 持 续 下 跌 或 保 持 相 对 稳 定
东西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行业选择
东西部产业转移中的主导行业选择摘要:东西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东西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转移。
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对东西部第二产业内部25个行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商及梯度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了产业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而且由于生产成本上升或者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已经逐渐丧失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
关键词:东西合作产业转移行业0 引言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何星明,蒋寒迪,袁春惠,2004)。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较早形成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口本棉纺工业发展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雁行发展模式。
其后提出的有关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的国际投资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国国内还处于初始阶段。
1997年,卢根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角度研究了国际产业转移问题,这是国内较早的对产业转移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内学者对东西部产业转移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显示,经典理论所预言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转移并没有出现,而且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反倒由于追求更高的回报而流向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期待的产业转移进展并不理想(刘艳,2004)。
本文对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梯度差异作了分析,其目的是希望找出东西部各自的优势产业,以期对东西部间产业转移具体行业选择能有借鉴意义。
1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以及历史原因,东西部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优势,只有明确了东西部的比较优势才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有效地合作,产业转移才能够顺利的进行。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为某产业国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与该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之比。
比值越高,说明这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模式研究
The Conditions and Mode Selection of Introduc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Mid-west of China
作者: 朱涛[1];邹双[1]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产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
出版物刊名: 商业经济与管理
页码: 83-9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产业转移;集群转入;整体转入;承接模式
摘要:摘要: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
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摘要】本文从产业链的内生性出发,探讨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转移模式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结合湖北现实,考察了中西部有代表性的承接模式,最后就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选择合适的转移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承接模式产业链整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全国经济运行数据,中西部地区各项指标全面“优于”东部。
仅从GDP增速这一项指标来看,就反映出了清晰的区域“变奏”:京、沪、粤、深增速放缓,均低于10%,但湖北、湖南和江西、山西等中部省市的经济增速均高于13%。
湖北更是以14.1%的增速位列中部之首。
这说明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升级正在加速进行。
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中西部地区希望借助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实现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都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比环境、抢客商、争项目,态势逼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
根据有关方面分析,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在5年左右完成。
因此,各地区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承接方式,吸引东部产业的进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简要回顾现有文献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比较零乱,不成系统,且多数研究还比较浅,模式分类也不严格。
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的。
1、基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模式。
雁形转移模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转移的过程特征或形态的角度归纳出来的著名模式。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
该理论清晰地说明了后进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2、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
3、基于产业转移规模或程度的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集群式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部分迁移式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人才联合、要素嫁接、存量激活等方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2001)。
4、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式的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收购兼并转移模式(Watts,1980;Taylar,1975;Dicken,1986;Dicken and Lloyd,1990);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研发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刘菁、任曙明,2005)。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较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
关于产业转移模式的相关理论也主要是集中在比较优势理论、区域梯度转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上,从产业链的内生性出发,探讨产业转移模式的论文还较少。
基于此,本文欲从产业链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产业转移与承接模式进行分析,并以湖北为例探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具体模式。
二、产业转移承接模式的理论诠释: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产业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价值创造活动,它包括商品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过程。
其构成单元是若干具有相关关系的经济活动集合,可以理解为一条产业链上的产业环;而产业环又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
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势区位。
一方面,产业环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势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势区位实现聚集;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势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
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选择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
一般来讲,链环越是下移,其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越是明显;链环越是上行,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越是明显。
由此,决定了欠发达区域与发达区域在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的角色。
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资源开采、劳动密集的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低,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更多地从事深加工、精加工和精细加工经济活动,其技术含量、资金含量相对较高,其附加价值率也相对较高。
因此,区域类型与产业链的层次之间产生了内在的关联关系,欠发达区域一般拥有产业链的上游链环,其下游链环一般布局在发达区域。
产业链各个环节在特定区域内的有序转移、重新分布即产业链整合,它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链接关系,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的重组,通过优化上、下游企业关系,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最终提升链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
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行为。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能对此作很好的解释。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在处于垄断地位时,可以拥有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以高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取垄断利润。
因此,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种市场势力。
企业可以通过水平合并,提高市场集中度获得市场控制力,也可以通过纵向合并或通过对产业链上的企业施加纵向约束获得市场势力。
另一方面,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证明市场组织经济活动是有成本的,企业内部也存在组织经济活动的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将取决于这两个成本在边际上的比较。
产业链整合就是为了节约这种费用,内外部交易费用的比较决定了产业链的整合方式。
企业能力理论把目光从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关注企业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基于能力的分工可以在一个企业的内部(企业纵向一体化)完成,也可以由分散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企业独立完成。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最终产品的生产会超出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
为了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将企业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以合适的方式组合起来,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要和保证企业盈利。
产业链整合是配置企业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三、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以湖北为例,湖北作为我国区域版图上承上启下的中心,具有资源、区位、人才等各方面的现实优势。
在新一轮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湖北如何抓住历史机遇,选择适度模式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产业链条的区域分解与资源配置中寻求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基于产业链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湖北省目前已形成的转移—承接模式进行分类研究。
1、产业集聚式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产业集群及配套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可以减少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经营风险,节省运输和通信成本。
工厂空间集中化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不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中产生的城市化经济,都可以构成外部经济。
通过引进一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进而能吸引大量相关行业的企业及其配套服务项目竞相前来投资落户。
例如,黄冈市在成功引进汇源后,又陆续引进了太子奶、娃哈哈、伊利等国内知名饮品企业。
在鄂黄长江大桥桥头渐次排开、错位发展,很快形成了产业方阵,引发了聚集效应,从而又吸引了南街村、上好佳、稻花香、永信、绿润、雨润等国内知名大企业的进入,一座食品、饮料新城拔地而起。
通过这种产业集聚式产业转移—承接模式,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在当地迅速地成长起来。
2、“双迁式”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双迁”模式是指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心城市往往具有区位、人才和科技优势,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包括行政总部、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的入驻。
而周边中小城市可以发挥劳动力优势、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吸引生产加工企业进入,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从而实现整个产业承接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华润啤酒、唯冠科技、海尔电器等国内大公司近几年纷纷在武汉建立华中区域总部,还把产业链上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这种产业转移模式通过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了水平竞争所带来的过度竞争;同时,对于大企业来讲,也能形成区域的中心辐射网络,整合本地区的资源,形成局部的竞争优势,使转入企业与转入地区之间实现了共赢。
3、低成本扩张型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要素和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特别是制造业从高梯度产业地区向低梯度产业地区转移,其动因是以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变动为核心的地区之间贸易的市场机制调节所致。
中国作为全球的“世界工厂”,在产业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扮演的是生产制造的角色。
对于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利润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成熟,东部沿海城市的生产成本日益上升,促使对经营成本较为敏感的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外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或东南亚地区寻找营商成本的洼地。
相比较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的要素成本优势使得其成为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之一。
例如,孝感市孝南区的纸制品产业群,引进了维达、恒安、中顺三家国内大型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并吸引了其他纸业公司进驻,从而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该地区能够承接到这些企业进行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土地价格便宜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商家可以获得更多利润。
4、资源利用型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资源在空间分布的不均等是导致处于不同位置要素收益差异的重要原因,要素收益的差异会引起要素乃至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
从提高原料供应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看,在其他因素一样的情况下,制造企业选择原材料供应地运行,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同时,由于部分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掌控上游资源供应成为了资源消耗型制造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例如,湖北水能资源丰富,磷矿、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黄冈市利用境内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华海船舶重工、华涌造船有限公司、江润造船有限公司等一批造船工业项目;大冶市引进的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应城引进的盐化工深加工企业、钟祥引进的磷化工深加工企业、通山引进的石材加工企业等,都属于资源利用型的产业转移,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得到挖掘,延长了产品的加工链,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
5、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承接模式。